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荔枝次生木质部导管分子及穿孔板观察研究



全 文 :广 西 植 物 Guihaia 27(3):397— 400 2007年 5月
荔枝次生木质部导管分子及穿孑L板观察研究
陈树思
(韩山师范学院 生物系,广东 潮州 521041)
摘 要:运用细胞图像分析系统及显微照相的方法,对荔枝次生木质部导管分子进行了观察研究。在荔枝的
次生木质部中导管分子存在着多种的样式,并且导管分子穿孔板存在着 3种类型:两端均为一个单穿孔板;一
端一个单穿孔板另一端两个单穿孔板;一端两个单穿孔板另一端三个单穿孔板。分别对其进行了描述,并从
导管分子个体发育与系统发育的角度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荔枝 ;导管分子;穿孔板
中图分类号:Q944.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3142(2007)03—0397—04
Study 0n the vessel elements and perforation plate
n ’ 一 ● ⋯ - - - -
ot secondary xylem in Ldtcht cht e sis
CHEN ShLl_Si
(Department of Biology,Hanshan Teachers College,Chaozhou 52104 1,China)
Abstract:The vessel elements of secondary xylem in Litchi chinensis are observed and studied by bio-mieroseope im—
age analysis system and micrography.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re are various patterns of vessel elements and three
types of perforation plates:both ends of the vessel element are simple perforation plate;one end with simple perfora—
tion,the other with two simple perforations;one end with two simple perforations,the other with three simple perfo—
rations.The ontogeny and phylogenesis of vessel elements in Litchi chinensis.are also discussed.
Key words:Litchi chinensis;vessel elements;perforation plate
荔枝(Litchi chinensis)是无患子科荔枝属的常
绿乔木,高通常不超过 10 m,有时可达 l5 m或更高
(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l985)。我国
西南部、南部、东南部均有分布,以广东、福建南部栽
培最多。荔枝原产我国南部的热带亚热带地区,是
我国南部有悠久栽培历史的著名果树,因色、香、味
俱全,故有岭南佳果之称。荔枝果实除食用外,核人
药为收敛止痛剂,治心气痛和小肠气痛。木材坚实,
纹理雅致、耐腐,历来为上等名材。花富含蜜腺,是
重要的蜜源植物。人们已对荔枝的生物学特性、栽
培管理、生理生化、叶片和花蜜腺的结构等进行了较
深入的研究,但对荔枝导管分子的研究不多,仅见于
荔枝木材结构的描述时有过简单的报道(成俊卿等,
l980)。对于植物的水分生理而言,导管无疑是最主
要的结构基础,而结构与功能是相适应的,只有将其
结构探讨清楚,才有可能更好地解释其功能,才有可
能更深入地探讨其生理作用及对环境的适应。
本文主要从解剖学角度对荔枝次生木质部导管
分子进行了观察研究,以期为荔枝的理论研究和果
树生产提供解剖学参考资料。
1 材料和方法
材料采 自潮州市果树研究所。取材部位于树干
胸径处(距地面 1.5 m左右)之边材 ,取材树龄 15 a
以上。经离析液离析(李正理,1996),用 l 番红水
溶液染色,制成临时装片。OLYMPUS CH3o型生
物显微镜观察,数码摄影显微镜拍摄,放大倍数见图
收稿日期:2006-01-24 修回日期:2006—11—1O
作者简介:陈树思(1963一),男,河南洛阳人,硕士,副教授.主要从事植物生物学教学和植物形态解剖学研究工作 。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398 广 西 植 物 27卷
版。导管分子测 100个,求平均值及标准误差。依
据 Tippo(1941)的描述双子叶植物木材所用鉴定特
征表中的术语对导管进行描述。
2 观察结果
2.1导管分子类型
在荔枝 茎次生木质部的离析材料中,多数导管
分子具尾,其中 44 的导管分子两端具尾,40 的
导管分子一端具尾 (图版 I:卜6),而另 l6 的导管
分子无尾(图版 I:7、l1)。均为单穿孔,但导管分子
穿孔板存在 3种类型:两端均为一个单穿孔板;一端
一 个单穿孔板另一端两个单穿孔板(图版 I:10);一
端两个单穿孔板另一端三个单穿孔板(图版 I:8、
9)。绝大多数导管分子的单穿孔位于两端端壁上,
极少数单穿孔位于近顶端侧壁上。导管中未发现侵
6 3 4 5 7
9 1 0 1 1 1 2
图版 I 1-3.两端具尾的导管;4-6.一端具尾一端无尾的导管i 7.两端无尾的导管;8-9.一端两个单穿孑L板另一端三个单穿
孑L板的导管;1o.一端一个单穿孑L板另一端两个单穿孑L板的导管;11—12.示径列条,12为 11的放大;卜11.×16o;12.×480。
Plate I 1—3.Vessel with a tail at either end 4-6.Vessel with a tail at one end 7.Vessel without tail;8-9.Vessel with two simple
perforation at one end and three at the other~10.Vessel with a simple perforation and two at the other 11—12.Showi ng the trabe—
culae,12 is the blow-up of 11;1—11.×16O;12.~480.
填体,均为孔纹导管。端壁斜度变化是从两端壁比
较倾斜(图版I:3、4、8、9)经中间类型过渡到两端壁
为横向(水平状态)或几近横向(图版 I:2、6、7、l1)。
2.2导管分子长度、宽度、端壁斜度
荔枝茎次生木质部导管分子长度为 472.994-
48.31(tim),宽度 78.4l±8.38( m)、端壁斜度为
■■
曩■■■■■■_I 8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3期 陈树思:荔枝次生木质部导管分子及穿孑L板观察研究 399
12。~9O。。不同类型导管分子长度、宽度特征见表
1,其端壁斜度变化均在 12。~9O。之间。
2.3纹孔式
导管分子中,管间纹孑L均为互列纹孑L式(图版
I:3、9),纹孔口圆形或合生。与薄壁细胞相连的导
管壁上为纹孑L口合生的具缘纹孑L或较小的单纹孑L
(图版 I:7、11)。
表 1 荔枝不同类型导管分子特征
Table 1 Comparison of the various vessel
elements of Litchi chinensis
3 讨论
双子叶植物次生木质部导管分子演化趋势在许
多文献中有着详尽 的描述(俞诚鸿,1954;Fahn,
1990;Frost,1930;伊稍,1973;福斯特等,1983)。荔
枝茎次生木质部的离析材料中,导管分子均为单穿
孑L,管间纹孑L式均为互列纹孑L式,且部分导管分子无
尾并具有横向端壁,这些均为导管分子系统演化过
程中较为进化的特征,但在不同类型的导管分子上
仍存在着具有尾以及比较倾斜的端壁等许多较原始
的性状。这种现象表明在植物系统演化过程中,同
种植物同一组织性状的进化不一定以相同的速度同
步发生。这种情况在许多植物次生木质部的导管分
子上存在,如芒果 (Mangifera indica)(陈树思等,
2005)、银桦(Grevilea robusta)(陈树思等,2004a)以
及沉香(Aquilaria agalocha)(陈树思等,2004b)。
木质部管状分子是由维管形成层纺锤状原始细
胞及其衍生细胞发育而来的(樊汝汶等,1999)。大
量的实验研究证明,纺锤状原始细胞及其衍生细胞
在分化发育为管状分子时必然受到某些因素的制
约。在此种细胞附近或(和)细胞内的内环境决定了
其分化和发育,而这一内环境主要是由不同量和不
同比例的植物激素组成,如脱落酸对导管的分化起
抑制作用;导管的直径与生长素成反比;钙离子和全
钙蛋白质(calcium—binding protein)在控制导管分
子分化时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等。另一方面,季节
性的外在因素如阳光、水分、养分及温度等会大大修
饰组织水平的木质部表型,如蔗糖的浓度随季节发
生变化,可影响木质部细胞的分化;淀粉储量的消长
与形成层的活动周期有很强的相关性。Carlquist
提出的木质部进化的生态学途径(Fahn,1990)也认
为,在现代生存的植物木质部中结构上的差异是功
能适应于生长环境的进化变化的结果,这种适应性
的变化是由于各种植物类群的不同生长环境的选择
压力而引起的,与湿度的利用、蒸腾作用以及机械强
度的需要有关。因此,荔枝茎次生木质部管状分子
的分化和形成过程中,必然也受到这些因子的影响
和制约,故出现了不同样式的导管。然而这些不同
样式的形成,仅仅是形成层基因组在初级细胞分化
活动中的可塑性表达造成的,其物种的基本结构特
征仍然稳定。这正是遗传的稳定性与变异的规律性
的统一的反映。由此也说明荔枝茎次生木质部管状
分子的个体发育重演了系统发育的历程,如尾的演
化:从两端具长尾(图版 I:1、2)一一端具长尾,一端
具短尾(图版 I:3)一一端具长尾,一端无尾(图版
I:4、5)一 一端具短尾,一端无尾(图版 I:6)一 两
端无尾(图版 I:7、11);如端壁的斜度:从十分倾斜
的端壁(图版 I:3、4、8、9)一经过渡类型演化到端壁
水平或近水平(图版 工:2、6、7、11);由表 2也可以看
出,荔枝导管分子个体发育中长度逐渐缩短而宽度
逐渐加大,这也反映了导管分子系统演化发育的历
程。
导管的多穿孑L板现象在维管植物中报道不多,
主要集中在蕨类植物中,在被子植物中报道更少(李
红芳等,2005)。在灯台树(Cornus controversa)(朱
俊义,2002)导管中曾发现一个导管分子可具有 3个
穿孑L板,一个位于导管分子的一端,而另外两个单穿
孑L板则位于导管分子的另一端。在沉香(陈树思等,
2004b)的导管中也曾报道过类似的现象,并且在银
桦(陈树思等,2004a)的导管中报道过一个导管分子
的三个单穿孑L板除两端壁各具有一个外,在侧壁中
部还具有一个的现象。在荔枝的导管分子中,多穿
孑L板的情况更为复杂,不仅出现了一个单穿孑L板位
于导管分子的一端,而另外两个单穿孔板则位于导
管分子的另一端的现象(图版 I:10),还出现了导管
分子一端具两单穿孑L板而另一端具三个单穿孑L板的
现象。Carlquist和 Schneider认为,端壁多穿孔板
的发生可能与管状分子间的相互位置有关,在蕨类
植物中导管端部与相邻分子接触的几个面都可能形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400 广 西 植 物 27卷
成穿孔板,侧壁也应该是这样的(李红芳等,2005)。
笔者认为,多穿孔板的形成与纺锤状原始细胞的滑
走生长(尤其是在非叠生型形成层中)似乎有一定的
联系,因为灯台树、沉香、银桦和荔枝的多穿孔板均
发生在十分倾斜的端壁上甚至是侧壁上,同时与导
管的输导功能也应该是相适应的,尤其是侧壁穿孔
板似乎说明导管分子不仅首尾相连,也可通过第三
个穿孔侧向连接形成分枝系统。
关于导管分子穿孔板的系统演化,人们曾进行
过广泛而深入的研究。通常认为,被子植物导管分
子的单穿孔板是由管胞经梯状或网状纹孔演化而
来,并且端壁水平的单穿孔板为进化类型(俞诚鸿,
1954;Fahn,1990;Frost,1930;伊稍,1973;福斯特
等,1983;李红芳等,2005)。20世纪后期,Muham—
mad等(1982)在研究了买麻藤属(Gnetum)的导管
分子结构之后,提出了拟梯状穿孔板(scalaroid per—
foration)的概念,并在买麻藤属的次生木质部中发
现了拟梯状穿孔板、梯状穿孔板、麻黄式穿孔板和单
穿孔板,进而认为各种不同类型的穿孔板的形成是
由于圆形纹孔和圆形穿孔(或在胞壁物质和横条破
坏之前的梯状纹孔和梯状穿孔)经侧面、纵向或斜向
融合的结果。荔枝导管分子的个体发育至少提供这
样一个事实 ,即穿孔板的演化是沿着一端具有 2个
单穿孔板,一端具有 3个单穿孔板一一一端具有 1
个单穿孔板,一端具有 2个单穿孔板一一两端各具
有 1个单穿孔板,这应该至少反映了导管分子的某
种系统演化的历程,即在单穿孔板形成之前,还存在
有导管分子同一个端壁上具多穿孔板的复穿孔板类
型,当穿孔经纵向融合便形成高度特化的导管分子
端壁单穿孔板。
在极少数荔枝导管分子次生壁上还存在着一种
特殊的结构:径列条(trabeculae)(图版 I:11、12)。
原为连续的棒状加厚,在显微镜下观察时,用解剖针
敲击盖玻片使其翻转而不慎断裂)。径列条是细胞
壁上的一种条状加厚,横过细胞腔,多见于针叶树材
的管胞,也见于阔叶树材的木纤维等。双子叶植物
内少见报道,在野核桃(Juglans eathayensis)的木
材中,曾发现过径列条。其机能尚不清楚(成俊卿,
1985)。因此,荔枝导管中径列条在水分生理中的意
义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
参考文献 :
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1985.中国植物志(第 47
卷第 1分册)EMJ.北京:科学出版社:32-34
成俊卿.1985.木材学[M].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65—91
成俊卿.等.1980.中国热带及亚热带木材[M].北京 :科学出
版社 :355—356
李正理.1996.植物组织制片学 [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
91— 92
俞诚鸿.1954.次生木质部的进化与植物系统发育的关系EJ].
植物学报 ,3(2):183—194
Fahn A(著).吴树明,刘德仪 (译).1990.植物解剖学[M].天
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o2—113
福斯特 AS,等(著),李正理.等(译).1983.维管植物比较形态
学[M].北京 :科学出版社 :473-479
伊稍K.(著),李正理(译).1973.种子植物解剖学[M].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76—85
Chen SS(陈树思),Tang wT(唐为萍).2004a.Observation and
study on the vessel elements of secondary xylem in Grevillea FO—
busta(银桦次生木质部导管分子观察研究)[J].Cruihaia(广西
植物),24(4):380—382
Chen SS(陈树思),Tang WP(唐为萍).2004b.Observe and study
of vessel elements of secondary xylem in Aquilaria agalocha(沉
香次生木质部导管分子观察研究)[J].J Central China Nor—
real Univ(№ f Sci)(华 中师 范大学 学报.自然 科学版),38
(4):486—489
Chen SS(陈树 思),Tang wT(唐 为萍 ).2005.Observation of
vessel elements of secondary xylem in Mangifera indica(芒果
次生木质部导管分子的观察)[J].Acta Bot Yunnan(云南植物
研究).27(6):644—648
Fan RW(樊汝汶),Yin ZF(尹增芳),Zhou J(周坚).1999.A re—
view of the study on the developmental biology of xylem(植物木
质部发育生物学研究)[J].Chin Bull Bot(植物学通报 ),16
(4):387—397
Frost FH.1930.Origin of vessel[J].BotGaz,89:67—94
Li HF(李红芳),Tian XH(田先华),Ren Y(任毅).2005.Re—
search progress in vessel and perforation plate of vascular plants
and some considera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维管植物导管及其
穿孔板的研究进展)[J].Acta Bot Boreal—Occident Sin(西北
植物学报).25(2):419—424
Muhammad AF,Sattle R.1982.Vessel structure of gnetum and
the origin of angiosperms[J].AM J Bot,69(6):1 004—1 021
Tippo O.1941.A list of diagnostic characteristics for descriptions
of dicotyledonous woods[J].Tram Illinois Af“ Sci,34:105—
1O6
Zhu JY(朱俊义).2002.The type of vessel element’S perforation
plate of Comus controversa(灯 台树 导管分子穿孔板 的类型)
EJ3.J Wuhan Bot Res(武汉植物学研究),20(3):188—190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