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A discussion on macro-environment related the obstacle to development of eco-agriculture

生态农业建设障碍的宏观环境探析



全 文 : 4*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青年科研基金项目 ( HSQJ2005011)资助
收稿日期 : 2005-01-04 改回日期 : 2005-02-06
生态农业建设障碍的宏观环境探析 *
刘铁军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经济管理系 郑州 450011)
摘 要 从宏观环境分析了当前我国生态农业建设存在的障碍因素 , 并提出加快我国生态农业建设与可持续发展
的建议。
关键词 生态农业 建设障碍 宏观环境 发展对策
A discussion on macro-environment related the obstacle to development of eco-agriculture . LI U Tie-Jun( The Economic
and Management Department of North China Water Conservancy and Electricity University, Zhengzhou 450011, China) ,
CJ EA ,2006, 14( 2) :11~14
Abstract Theobstacle factors on development of eco-agricultureare analyzed from the macroenvironment and the sugges-
tion on enhancement th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ps eco-agriculture are put forward .
Key words Ecological agriculture, Extension obstacle, Macro-environment, Countermeasures
( Received Jan .4,2005; revised Feb .6,2005)
1 我国生态农业建设的障碍因素
生态农业是农业循环经济的重要发展模式 ,它首先由美国土壤学家威廉姆·阿尔波维奇于 1970年提出 ,
20世纪 80年代初我国开始生态农业研究 ,1993年国务院批准了农业部等 7个部委“关于发展生态农业的报
告”,要求各级政府因地制宜积极开展生态农业试点工作。我国的生态农业建设遵循“整体、协调、循环、再
生”的生态农业原理和发展思路 , 通过运用我国传统农业精华和现代科学技术设计生态系统 , 把粮食生产和
多种经济作物生产相结合 ,种植业发展与林、牧、副、渔业发展相结合 , 大农业发展与二、三产业发展相结合 ,
协调农业经济发展和农业资源利用与保护的关系 , 使之具有生态合理性 , 实现功能良性循环。目前我国已
建成国家级生态农业示范县 102个、生态农业示范点 2000多个 , 生态农业建设本着“立足示范、着眼推广、注
重基础、讲求效益”的原则 , 依靠科技进步探索了各具特色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 , 促进农业资源的高效循环
利用、农业废弃物的减量化和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 , 减轻了自然灾害的危害 , 增强了农业发展的后劲 , 对转
变我国粗放的农业增长方式发挥着积极作用。但对全国而言毕竟数量有限且总体发展速度缓慢 , 仍难以从
根本上对我国农业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起到决定性支撑作用 , 况且生态农业在全国仍处于试点状态 , 其推
广方式仍为政府行为 , 作为农业生产主体的农民绝大多数尚未自发参与其中 , 可见我国生态农业在发展过
程中仍存在着障碍因素。
我国生态农业建设的障碍一是受市场的多变性因素影响 , 市场经济的好处是能让农民自由生产具有市
场价值的产品 ,从而有效的增加生产效率和农民收入。但市场也有其无情的多变性 , 产品能否立足市场取
决于生产者对市场的了解和产品在市场的竞争能力。我国的生态农业建设应付市场的多变性仍存在诸多
困难 ,首先我国农民对市场经济缺乏认识 , 市场观念不强 , 他们的生产计划往往根据上年情况而定 , 还不能
充分掌握和利用供求关系 ,往往蜂拥而上生产同 1种作物 ,这对农民而言非常不利 , 因为单一作物抵御自然
灾害的能力低 ,且比生产多种作物的风险高 , 即或丰收作物价格亦可能因供应量大增而下降。如 20世纪 80
年代初山楂价格高 ,达 3 .8~4 .0元/ kg, 于是各地大力发展种植山楂 , 有的地方甚至无限制扩大山楂种植面
积 ,90年代初山楂进入丰果期产量大增 , 因供过于求而山楂价格暴跌 , 仅 0 .4~0 .5 元/ kg, 果农损失严重。
就生态农业本身而言 ,生态农业是一种可持续经营系统 , 它强调生产系统的良性循环 , 更强调系统及结构功
能的稳定性和持续性 ,有时在功能设计上为考虑其生态功能 , 不得不设计生产一些市场价值低的产品 , 而市
第 14 ?卷第 2期 中 国 生 态 农 业 学 报 Vol .14 No .2
2 0 0 6 ?年 4 月 Chinese Journal of Eco-Agriculture April, 2006
场需求是多样的和变化的 , 生态农业系统要想紧跟市场就不得不经常打破自身系统的稳定性 , 这就产生了
难以克服的矛盾。二是目前国内绿色食品的需求尚不旺 , 目前我国生态农业的产品大多为绿色食品 , 而绿
色食品在我国的普及尚较低 ,我国市场有数万种食品、几十万种商品 , 消费者接近 13亿人 , 而绿色食品目前
仅有 900种 ,占我国市场的比例很低。吉林大学对国内绿色食品业发展现状和居民绿色食品消费现状与消
费心理进行较大范围问卷调查研究 [ 2] , 结果表明 , 在消费意识方面人们虽对绿色食品的准确含义及相应标
准规定还不甚了解 , 但消费者已普遍存在购买对健身有利的绿色食品愿望 , 这是人们追求高质量生活和自
觉保护环境的意识体现 ; 在消费心理方面我国消费者对绿色食品的承受能力还较低 , 大多数人虽愿出较高
一些价格购买绿色食品 ,但其承受能力极其有限 , 这使得许多人对较高价格的绿色食品望而却步 ; 在消费群
体方面高收入家庭占据绿色食品消费的重要地位 , 这表明价格和收入是制约绿色食品普及的主要原因 , 加
之假冒伪劣商品的泛滥 ,使人们对绿色食品标志的可信度亦降低。由于绿色食品的销路不畅 , 使生态农业
的经济效益大打折扣 , 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生态农业的推广进程 , 因而生态农业若要进一步推广必须
克服以上因素。三是受土地制度的因素影响 , 当前我国农户以土地为主要生产资料 , 而土地主要是按人均
比例平均分配 , 采取承包方式经营 , 在人多地少国情下均田制必然规模过小 , 我国农户平均耕地面积仅有
0 .4hm2 , 绝大部分仍为小规模经营。据 1996年全国农业普查资料表明 , 我国农户平均经营 0 .2hm2 以下耕
地的占 30% , 平均经营 0 .6~2hm2 耕地的占 15% , 平均经营 2hm2 以上耕地的占 2% (但经营的耕地面积占
全国耕地总面积的 14% ) 。与其他国家相比 ,美国每个农场平均耕地面积为 200hm2 以上 , 而人均耕地面积
比我国少的日本其农户平均经营耕地面积也有 1 .1hm2。且我国农户经营的耕地面积呈进一步缩小趋势 , 一
方面随着农民家庭的不断分化 , 现有农户耕地面积继续不断细分 , 另一方面土地承包到户时不同质量等级
的土地分别进行平均承包 , 使本来就少的农户承包土地亦被小块分割 , 据抽样调查表明全国每个农户承包
土地平均被分成 9 .7块 , 最多的达 20多块 , 农户想扩大经营极不方便。从生态学的观点出发 ,生态农业只有
在一定大的区域范围内其生态系统才能发挥出稳定的功能和效益 , 即生态农业的规模经济问题 , 目前的土
地制度造成农户从事生态农业亦不能充分发挥规模效益 , 从规模上而言生态农业建设可以户、村、乡和县为
单位发展 , 亦可在户的层次上推动 ,因此若无农户的支持 , 任何生态农业建设都不可能成功 , 但农户式的生
态农业建设却很难达到经济规模。四是受组织制度的因素影响 , 我国生态农业也是一种产业化体系 , 它把
农业生态生产系统的运行切实转移到良性的生态循环和经济循环轨道上 , 同时以生态建设为基础 , 以市场
为导向 ,以产业经营技术为支撑 , 促进形成农、工、商、贸一体化产业经营系统 , 是生态农业体现持续高效的
顶级模式。生态农业的产业化更要求农民有较高的组织化程度 , 以应付自然和市场的双重风险 , 而我国农
民现处于一种分散、无序的状态 ,这与生态农业的产业化要求极不相适应。国际经验表明农业合作社是农
业产业化过程中的重要组织形式 ,家庭经营可通过合作社加入农业产业化体系中。目前我国合作社组织有
供销合作社、农村信用合作社、农村合作基金会和农村社区合作经济组织 , 这与生态农业产业化所要求的农
村合作社组织形式相比尚存在很大差距 ,还有待于进一步改造 , 使农村合作社真正成为农民自己的组织 , 以
适应生态农业产业化的要求。在我国供销合作社资金总额中社员股金总额仅占全部自有资金的 8% , 其余
92%的自有资金属于供销社集体所有 ,由于社员产权所占比例过小 ,供销合作社负责人由上级任命 , 因此这
些负责人首先是对上级负责 ,其次是对供销合作社职工负责 , 最后才对农民社员的利益负责 , 供销合作社的
经济行为完全不受农民社员所有者的产权约束 ,农民社员与供销合作社异化成具有各自独立利益的 2 个单
位。我国农村信用合作社兴办的初衷是作为农民合作金融组织 ,而在实际运行中却一度成为国家银行的一
部分 ,失去了合作社组织的性质与功能。20世纪 80 年代中期虽提出恢复农村信用合作社本来面目的改革
目标 , 但因行动迟缓使农村信用合作社合作金融的性质与功能并未得到恢复 , 农户贷款仅占农户储蓄存款
的一小部分 ,大部分资金通过信用合作社也成了追求自己利益最大化的独立主体。我国农村合作基金会是
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渴求资金 ,而农村信用合作社又是在难以满足其需要条件下于 1985 年创建的 , 农村合作
基金会作为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对支持和促进农业产业化的进程确实起到一定作用 , 由于农村合作基金会制
度建设的规范化和法制化滞后 ,使会员产权安全性缺乏应有的保障 , 内部组织费用高 , 且有的已失去为会员
提供信贷服务的功能 ,目前这种农村合作基金会已开始衰落。我国农村社区合作社 (集体经济组织 )由于产
权模糊和经营不善 ,运行费用高而发展较慢 , 目前约有 1/ 3的农村社区合作社 ( 集体经济组织 )成为空壳 , 毫
无能力为农业产业化经营提供服务 ,只有少数发达农村社区合作社 ( 集体经济组织 ) 能够依托以工补农的财
力为农业产业化经营提供服务。据农业部对 31个省 (区 )市的 274个村 7448 家农户问卷调查表明 , 84 .2%
12 中 国 生 态 农 业 学 报 第 14 ?卷
的农户认为自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日益感到有些事情 1 家 1户办不了或办不好 , 57 .3%的农户认
为应通过农村合作社提供的综合服务得以解决[ 3] 。故生态农业的推广应建成综合性组织服务于农户 , 以适
应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要。五是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环境存在着不利因素 , 若无良好的农业科技推广服
务环境 ,生态农业的技术再好 , 也难以真正发挥其积极作用 , 目前我国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环境存在诸多不利
于生态农业推广的因素 , 首先在政府农业科技推广体制方面其运行机制与市场要求不相适应 , 传统计划经
济体制下发展起来的农技推广体系其运行机制都是按照计划模式而建立的 , 选择什么项目推广以及推广范
围多大 , 主要表现为政府行为 ,不能适应市场化发展的要求。而市场经济体制下农户作为农业生产的微观
主体 , 其生产经营什么以及选择什么技术理应成为农户自己的权力 , 而行政式推广方式剥夺了农户作为市
场主体的权力 ,使农民只能被动的接受推广技术 , 造成推广效率低下。其次推广主体间缺乏有效的协调和
沟通 ,弱化了农户应用科技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 由于科技供给系统与应用系统之间缺乏足够的信息交流 , 农
业科研成果与农业生产者实际经济利益脱节问题突出 , 使农业科技研究、推广和应用主体都缺乏积极性。
表现在农业科研教育推广部门政出多门 ,联系松散 , 形不成强大的合力 ,科研单位长期处于传统的科研管理
模式中 (立题、科研、试验、鉴定、申报成果 ) , 与推广部门没有直接联系 , 使一大部分科研项目变成以获奖为
研究目的 ,而不能适应农村经济发展之需要 , 真正先进适用的科技成果很少 , 造成大量农业科研成果无效供
给。而对农业推广部门而言不了解农业科研的进展情况 , 所需解决的技术难题又未列入科研计划正规途
径 ,由于缺乏技术来源 ,对作为市场主体的农户而言往往需要的技术得不到 , 得到的技术又不需要 , 造成供
求矛盾 ;农协组织、企业与农业科研、教育、推广部门的关系不协调 , 目前农协组织及一切农业产业化的龙头
企业已经成为农业技术推广的主力军 , 但由于缺乏有效的技术指导服务 , 在档次和规模上很难适应农户的
技术需求。再次重科研、轻推广 , 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数量少且素质差 ,目前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 30%~
40% ,转化成果普及率仅为 30%左右 , 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 但其中重要因素是对农业技术推广工作重视不
够[ 3] 。即使改革开放后农业科研推广体系也几经挫折 , 国家虽多次发出通知要求稳定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
设 ,但“线断、网破、人散”的局面亦很难改变 , 目前全国仍有 31 .3%的县未建立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 18%的乡
镇未建立农业技术推广站 ,34%的村无农技服务组织或专职农技人员 , 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数量少、素质差 ,
且数量分布和专业结构也不合理 , 国家农技人员 50%以上集中在县级农业行政和技术推广部门 , 80% 的农
技人员为农学、植保、土肥、畜牧和农机专业 , 而种植业、养殖业和加工业人员之比为 97∶56∶1。
2 发展对策
为加快我国生态农业建设与可持续发展 ,建议一是要以循环经济理念为指导 , 优化生态农业产业结构。
循环经济是在可持续发展思想指导下运用生态学规律指导人类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 , 按照自然生态系
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重构经济系统 ,把清洁生产、资源及其废弃物综合利用、生态设计和可持续消费
等融为一体 ,使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过程中 , 实现“资源 - 产品 - 再生资源 - 再生产
品”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 , 以 3R 原则和减少废弃物优先的原则作为经济活动的行为准则 , 以物质能量梯次
和闭路循环使用为特征 ,达到污染低排放或零排放的一种经济体系。生态农业是农业循环经济的重要发展
模式 , 其建设必须遵循循环经济的原则 , 以循环经济理论为指导。循环经济的根本目的是保护日益稀缺的
环境资源 ,提高环境资源配置效率 , 故应破除将农业限制在第一产业范畴的狭隘观念 , 树立大农业观念 , 即
农业生态链不仅指初级产品的生产 , 更重要是指由生态种植业、生态林业、生态渔业、生态畜牧业及其延伸
的生态型农产品生产加工业、农产品贸易与服务业、农产品消费领域之间 , 通过循环利用、要素耦合等方式
而形成的相互依存、协同作用的生态产业体系 , 如素有“欧洲食厨”美誉的丹麦 ,其农业范畴明确涉足 3 大产
业领域 ,已由粮食种植为主转为以饲料产业、畜牧经济为主 ,其农业产值中畜牧业产值约占 77%。又如美国
农业发展中特别注重农产品的工业用途加工 ,美国现以农产品为主要原料开发的工业用途产品达 350种 ,其
中 70%已实现商品化生产并出口 , 不仅拥有新的市场空间 ,且大大提高了市场价值 , 有效节约了常规原料资
源 ,减轻了环境污染压力 [ 4] 。因此我国生态农业建设过程中应在社会经济循环层次上划片、集中建设生态
农业园区 ,构建生态农业产业链 , 并在区内配套建设完善的生产服务体系 , 产、工、销一条龙 , 因地制宜选择
产业链中某一主导产业 ,并实现专业化、规模化和集约化生产 , 既可充分利用上一生产过程中的废弃物 , 又
能降低生产成本 ,节约资源。生态农业的产品种类繁多 , 在优化产业结构时还要选择好主导产品 , 这对持续
发展生态农业至关重要。如德国在发展过程中认识到以矿物燃料为主的传统工业生产中释放出的大量 CO2
等污染物严重污染了环境 ,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大量种植可以用来生产矿物能源和化工原料替代品的
第 2 ?期 刘铁军 :生态农业建设障碍的宏观环境探析 13
经济作物 ,从中提炼新能源和化工原料替代品 , 因此德国农业生产中油菜籽、玉米和马铃薯等这类能源作物
占很大比重 (可用来提炼化工原料和植物柴油 ) , 用能源作物生产的洗涤剂、粘合剂和燃料等在市场上日益
走俏。又如北京市城郊发展中可充分利用“绿色奥运”这一巨大商机 , 大力发展苗木、花卉和草业等绿色产
业。各地在生态农业建设中应充分利用当地优势资源 , 以循环经济理论为指导 , 以市场为导向 , 优势互补 ,
建立起立体的、多样性的产品结构体系。二是应加大政府投入力度 , 建立生态农业建设的利益驱动机制。
生态农业生产中的外部性是破坏市场环境的根本原因 , 市场机制在错误的环境下作用只能产生错误的结
果 ,建立生态农业建设的利益驱动机制关键是寻求解决生态农业外部性的途径与方法 , 从而为市场机制的
正确作用创造环境。由于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的消费 , 生产者没有能力设计一种技术装置对此消费收取
费用 ,并以此来阻止“免费乘车人”, 所以没有生产者愿意提供公共物品。但对公共物品的私有可导致资源
重复配置和浪费 ,而公共物品产权模糊只会导致对其使用的“拥挤”。因此公共物品只能通过资源的协议集
体地提供 ,或者通过预算由政府公共地提供。集体地提供仅在一小规模集团之内可行 , 随着集团规模的扩
大 ,这种集体协调打场的巨额成本便使之成为不可能 , 生态农业的社会、环境效益涉及到整个人类生存与发
展 ,很难通过自愿的协议集体地提供 , 而应通过预算由政府公共地提供 ,但政府可把它的生产分包给每个享
用此效益的农民 , 使生态农业所创造的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通过政府购买在经济上得到实现 , 于是他们便
从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原则出发 ,自觉地调整经济产出与社会、生态环境效益产出之间结构比例。因此政府
应加大对生态农业的投入力度 ,具体应在税收、补贴和金融等政策上向生态农业倾斜 , 首先在农产品加工环
节应调低其增值税率 , 使其销项税率与进项税率之间差异缩小 , 对生态农业产品加工企业的所得税进行减
免 ;其次在财政补贴上应通过对生态农业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严格计算分配 , 对从事生态农业的农民进
行相当于外部收益的合理补贴 , 同时对由于经营生态农业而利润下滑的农户进行一定的补偿 ; 再次在金融
政策上也应给予支持 ,对从事生态农业的农户或企业的投资减免利息等。总之要使农民感到从事生态农业
的生产有利可图亦风险也小 ,农户则会自觉从事生态农业生产 , 当生态农业长期效益产生之后 , 国家的投入
则可适当逐渐减少。在具体生产实践中短期的经济回报和长期的环境效益应共同考虑 , 没有短期的经济回
报 ,农民的生活难以快速改善 ,生态建设亦难获支持 ; 没有长期的生态和环境效益 , 短期的经济增长则不能
持续下去。在具体规划上作物的结构和布局必须合理 , 要兼顾长期效益项目和短期效益项目配合 , 做到以
短养长 ,长短结合。为解决温饱问题要优先考虑发展一些有即时效果的项目 , 但在实施这些项目的同时 , 应
以不损害现有的环境为底线原则 ,并积极安排具有中、长期效益的项目 , 优化土地利用 , 为农村持续发展打
下稳固的基础。同时政府通过增加生态农业的投入包括资金和补贴 , 支持具有外部性的生态农业项目 , 当
这些项目成熟时其长期效益显示出来 ,农民得到实惠自然热衷于生态农业建设及其发展。
参 考 文 献 h
1 陈 冰等 .绿色食品仍在大众餐桌边徘徊 .中国环境报 , 1998 年 10 月 18 日
2 丁振京等 .我国现行农业科技推广模式及存在问题 .农业科技管理 ,2002 ( 6) : 10~12
3 阮文彪等 .合作化 集体化 产业化 .中国农村观察 , 1998 ( 1) : 52~58
4 王小春等 .天津市生态农业与可持续发展的探讨 .农业环境与发展 ,2003 ( 3) : 22~25
14 中 国 生 态 农 业 学 报 第 14 ?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