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Analysis of forest reservation modes and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s

封山育林模式与发展对策研究



全 文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09年 9月 第 17卷 第 5期
Chinese Journal of Eco-Agriculture, Sept. 2009, 17(5): 1012−1016


冯长红(1967~), 男, 正高级工程师, 博士研究生, 主要从事防沙治沙、困难立地条件植被恢复技术研究等。E-mail: fch608@yahoo.com.cn
收稿日期: 2008-05-12 接受日期: 2008-12-10
DOI: 10. 3724/SP.J.1011.2009.01012
封山育林模式与发展对策研究
冯长红 1,2 贺康宁 1 白世红 3** 廉诗启 4 张晓光 2
(1. 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 北京 100083; 2. 河北省林业局治沙办公室 石家庄 050081;
3. 山东农业大学林学院 泰安 271018; 4. 河北省丰宁林业局 丰宁 068350)
摘 要 封山育林能快速、经济地恢复和增加林草植被, 形成的植被群落稳定, 是深远山区生态建设的重要途
径。河北省在生态环境建设中, 实施封山育林, 在充分利用自然环境自我修复能力的同时, 采取必要的人工促
进措施, 加快封山育林成林速度, 提高封山育林质量, 促进山区生态产业发展。本文总结提出了河北省封山育
林中应用的自然封育、飞封结合、封造结合、封改结合、封保结合等主要山区生态建设模式, 并分析了封山
育林效益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提出了增加投入、落实政策等加快封山育林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 封山育林 生态修复 人工促进 河北省
中图分类号: S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3990(2009)05-1012-05
Analysis of forest reservation modes and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s
FENG Chang-Hong1,2, HE Kang-Ning1, BAI Shi-Hong3, LIAN Shi-Qi4, ZHANG Xiao-Guang2
(1. School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Beijing Forest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3, China;
2. Office of Desertification Control, Hebei Forest Bureau, Shijiazhuang 050081, China;
3. College of Forestry, Shand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Tai’an 271018, China;
4. Forestry Administration of Fengning Manzu Autonomous County, Fengning 068350, China)
Abstract Forest reservation in mountain areas is an effective and economic way of restoring vegetation and rapid formation of
stable community. In Hebei Province environmental construction, full use was made of self-rejuvenating capability of natural envi-
ronments. This, in combination with artificial measures, results in speedy establishment of high quality forests and improvement of
ecological industries of mountain areas.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successful patterns of forest reservation in Hebei Province. Pat-
terns such as mountain closure, combined aerial planting and mountain closure, combined forest culture and mountain closure, com-
bined existing forest transformation and mountain closure and combined natural forest protection and mountain closure accelerate
forest reservation in the province. The benefits and demerits of forest reservation are discussed and countermeasures such as in-
creased investment and policy performance suggested.
Key words Forest reservation, Ecological restoration, Artificial facilitation, Hebei Province
(Received May 12, 2008; accepted Dec. 10, 2008)
封山育林是指对具有天然下种或萌蘖能力的疏
林地、无立木林地、宜林地、灌丛等封禁, 保护植
物的自然繁殖生长, 并辅以人工促进手段, 促使其
恢复形成森林或灌草植被; 以及对低质、低效有林
地、灌木林地进行封禁, 并辅以人工促进经营改造
措施, 以提高森林质量的一项技术措施[1]。
封山育林主要包括未成林造林地的封山育林 ,
有林地的封山育林, 疏林地的封山育林, 灌木林地
的封山育林, 人工造林困难的高山、陡坡、岩石裸
露地及沙漠、沙地的封山育林, 育灌、育草。传统
意义的封山育林以封禁为主, 在现代林业思想指导
下, 随着对封山育林认识的日益提高, 技术措施日
趋科学化, 注重不同阶段的育林技术研究, 实现封
与育的有机结合已成为封山育林的主要趋势。
封山育林是培育森林资源的一条十分重要的途
径, 与人工造林相比, 一是更注重利用原有植被资
源和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 人工干预少, 不易
引起水土流失; 二是辅助人工促进更新手段, 人工
第 5期 冯长红等: 封山育林模式与发展对策研究 1013


栽植非均匀配置的目的树种或与原优势树种不同的
树种, 较易形成异龄、复层稳定的林分结构; 三是重
点依靠植物自然繁殖生长, 形成植被更具有天然林
特点, 可形成更复杂的能量和物质流动链条, 从而
增强生态体系完整性和稳定性, 保护和提高生物多
样性; 四是成本相对较低, 特别是苗木、整地、栽植
费用较低, 不需要大量劳力。因此, 封山育林适应范
围广, 具有其他绿化方式无法替代的优势。
1 河北省封山育林现状
1.1 概况
封山育林曾被称为中国造林法, 最早可以追溯
到战国时期(公元前 475~前 221年), 赵国荀子在《荀
子·王制篇》有“草木荣华滋硕之时, 则斧斤不入
山门”的记述[2]。河北省历史上就有封山育林的传
统, 清代康熙 2年(1663年), 清朝划定自遵化县天台
山至兴隆县雾灵山总面积 25 万 hm2的山地为清东
陵的“风水山”; 康熙 20年(1681年), 划围场县 91.31
万 hm2的山地为皇家“木兰围场”; 雍正 7 年(1729
年), 划易县梁各庄以西 8万 hm2山地为清东陵的“风
水山”。这 3处皇家“禁山”后来发展成了河北省境
内三大林区。新中国成立后, 河北省把封山育林列
为培育森林的一种重要方法。20 世纪 50 年代初期,
封育的天然次生林面积达到 84.5万 hm2。1986年, 国
家实施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 把封山育林列入
工程建设内容, 但投资标准较低(30 元·hm−2, 分 5
年)。2000年开始实施的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加大了
封山育林的力度, 规划封山育林任务 38.7 万 hm2,
投资标准也提高到了 1 050元·hm−2, 封山育林初步
实现了由单纯的“封”向“封育”结合的转变。
新中国成立以来河北省已累计封育成林面
积 94.67万元·hm−2, 其中生态林 87.66万元·hm−2,
商品林 7.01 万元·hm−2, 占全省有林地面积的
21.8%。2000~2007年, 全省累计封山育林 139.65万
元·hm−2。按区域分, 主要的封山育林区域太行山、
燕山和冀北冀西北地区, 分别占 27.25%、14.30%和
58.45%[3]。
1.2 主要模式
1.2.1 自然封育模式
主要应用于人烟稀少、难以实施大规模人工造
林的深远山区。此模式国家投资较少, 主要利用具
有天然下种能力的母树或萌生能力的根桩天然更
新。多适于无法进行飞播作业的宜林地、无林地和
疏林地。应用此模式的地区人畜破坏较轻, 植被天
然更新能力强, 依靠自然封育, 可有效保护和恢复
天然植被, 达到生态效益最大化的目的。此种模式
的封育方式为全封, 在主要山口、沟口设置标牌, 因
人烟稀少, 可相对减少标牌设置数量; 一般不设置
围栏, 或在主要山口、沟口设置围栏; 护林员可采用
规程上限要求每人管护面积 300 hm2。自然封育模式
的人工辅助育林措施较简单, 主要是结合人工巡护,
对影响种子触土的地块进行块状除草清灌、破土整
地等。
1.2.2 飞封结合模式
主要应用于飞播造林区。此模式以飞播树种为
培育的目的树种, 改善现有植被状况, 形成乔灌混
交复层林分, 提高飞播林区的生态经济价值。此种
模式的封育方式为全封或全封 3~5年后, 再半封 2~3
年, 封育类型为乔木型或乔灌型。根据地形特点、
人畜活动情况合理设置界桩、围栏, 树立固定标牌。
一般每名护林员管护 100~300 hm2。人工辅助育林措
施重点是保证飞播种子触土、萌发及幼苗的安全过
冬, 可采取割灌、小穴整地等措施, 出苗后及时松土
除草、覆土清淤、培土防寒等。
1.2.3 封造结合模式
主要应用于天然下种树或幼苗幼树少, 或立地
条件差, 单纯依靠自然更新困难; 或存在一定数量
下种母树或幼苗幼树, 但分布不均匀; 或虽有一定
的天然更新能力, 但树种结构和层次结构单一的宜
林地、无林地和疏林地。此模式在利用自然修复能
力的同时注重人工辅助造林, 引入适生、可与原有
植物种混交的具有更高效益的树种, 封造结合, 促
进植被恢复, 并形成结构稳定均匀的复层林分, 以
提高林分质量和综合效益。封育方式根据封育区自
然和社会经济条件确定, 一般自然植被少、立地条
件差、水土流失严重的陡坡山地采取全封; 植被较
好, 或当地群众经济条件差的非生态脆弱区可采用
半封或轮封。封育类型为乔木型或乔灌型。根据地
形特点、人畜活动情况合理设置界桩、围栏, 树立
固定标牌。人工辅助育林措施, 一般在林中空地见
缝插针补植乔木树种或有较高生态、经济效益的树
种, 根据封育区树种构成也可栽植部分灌木, 形成
复层结构。人工补植(播)无初植密度设计, 一般 450
株·hm−2, 栽植前可适当整地 , 进行除草割灌等抚
育措施, 以促进引进树种的生长。
1.2.4 封育改造模式
主要应用于郁闭度在 0.5 以下的低质、低效林
地和有望培育成乔木林的灌木林地。此模式通过补
1014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09 第 17卷


植、补播和各种抚育措施, 对低质、低效林地进行
改造, 改善有林地林分结构和生长, 提高林地生产
力, 增强林地综合效益; 在灌木林地引入乔木树种
或通过人工措施促进乔木幼苗生长, 促进形成以乔
木为优势树种的林分。封育方式采取半封或轮封。
封育类型为乔木型。根据地形特点、人畜活动情况
合理设置界桩、围栏, 树立固定标牌。由于现有植
被较好, 人畜不易破坏, 可按规程上限设置护林员,
每名护林员管护 200~300 hm2, 以人畜破坏防护为
重点。对于低质林采取人工辅助育林措施, 以疏密、
疏伐为主 , 保留优势木 , 采取点状、团状疏伐 , 促
进林下幼苗、幼树生长, 必要时可引进其他适宜树
种 , 形成混交、异龄结构林分 ; 对于灌木林地 , 有
乔木幼苗幼树的重点抚育, 适当割灌, 形成有效营
养空间, 促其生长, 也可人工补植(播)乔木树种。
1.2.5 封育改接模式
主要应用于太行山和燕山、冀西北山地浅山丘
陵地区, 较典型的代表模式是太行山酸枣嫁接大枣
模式、冀西北山地山杏改接杏扁模式。此模式利用
当地丰富的经济树种野生砧木资源, 通过封育和嫁
接改接经济效益更高的兼用型树种, 建设生态经济
型防护林。封育方式采取半封或轮封。封育类型根
据现有植被情况和封育目标确定。封育区一般地形
低缓, 距离村镇较近, 人畜活动频繁, 应设置围栏,
树立固定标牌。由于经济收益较高, 可采取多元化
经营形式, 经营者可同时作为护林员或雇用人员管
护。在人工辅助措施上, 利用野生砧木资源, 嫁接改
造优良品种, 加强抚育管理, 为目的树提供足够的
营养空间, 加强水肥管理, 做到早产早丰。
1.2.6 封养结合模式
主要应用于植被较好, 不会因小型动物养殖产
生水土流失, 同时相对封闭, 便于组织管理的浅山
丘陵地区。目前应用较多的为林内养柴鸡的治理模
式, 即封山育林−培育资源−林下散养柴鸡−鸡吃虫
(草籽) −鸡粪肥地的立体生态封养模式 , 生产无公
害绿色商品, 实现封山育林、改善生态环境和农民
增产增收的有机结合。还可在封育区内养殖梅花鹿、
鹅、野兔、狐狸、貉等。封育方式采取半封或轮封。
封育类型根据现有植被确定。封育区应设置适宜的
围栏, 经营者可同时作为护林员或雇用人员管护。
做到山羊下山, 封山禁牧, 鸡兔上山, 密度适中。培
育森林资源和林下植被, 为柴鸡等营造适宜生长环
境。加强日常放养、防疫灭病、产蛋管理等全程监控。
1.2.7 特殊地类封保模式
主要应用于分布有国家重点保护Ⅰ、Ⅱ级树种
和省级重点保护树种的地块, 高山、陡坡、水土流
失严重地块, 风沙特别严重地区, 江河上游、库区周
边等水源涵养重点区, 生态旅游景区周边。以生态
效益为根本建设目标 , 加强对珍稀树种资源保护 ,
恢复多树种、多层次植被, 提高山体水土保持、水
源涵养能力和防风固沙能力。采取全封的封育方式。
封育类型根据现有植被确定。根据地形特点、人畜
活动情况设置界桩、围栏, 死封死禁。加强对珍稀
树种资源保护和抚育管理, 促进生长。模式区为水
土保持重点治理区, 严禁大面积整地造林, 防止造
成水土流失, 需要补栽补种的应采取缝植或小穴栽
植; 尽量将模式区培育为多树种多层次的植被, 可
适当引入根系发达 , 防风固沙和固土保水能力强
的树种。生态旅游区可引入观赏性树种, 增强景观
效果。
2 河北省封山育林效益分析
2.1 生态效益
2.1.1 增加森林植被, 改善生态环境
封山育林可有效增加森林资源, 构成与当地环
境相适应的、稳定性很高的森林群落, 森林涵养水
源、保持水土功能得以充分发挥。秦皇岛市山海关
林场经过 40 年封山育林和人工造林, 森林覆盖率
由 7.8%提高到 74.7%。封育前土壤侵蚀模数为 221
t·km−2·a−1, 封育 10年后减少到 32 t·km−2·a−1[4]。
井陉县经过 7 年封禁后, 灌木林盖度由不足 45%提
高到 85%以上, 优势木平均高 2.3 m; 疏林地林分郁
闭度由 0.15 提高到 0.43, 幼树由 133 株·hm−2提高
到 534 株·hm−2。按河北省封育成林面积 94.67 万
hm2 计算, 每年水源涵养能力达 4.7×108 t, 保土总
量为 3.0×107 t。
2.1.2 保护物种多样性
封山育林阻止了人类对林地植被的破坏, 形成
了具有天然保护性能的森林生态系统, 为物种创造
了休养生息的环境, 可显著提高生物多样性。通过
多年封山育林形成的生态系统中物种丰富, 营养梯
级多,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过程复杂且完善, 多物
种间互相依赖、互相制约, 是一个稳定性高、抗逆
性强的生态系统。秦皇岛市通过多年的封山育林 ,
生物种类明显增加。其中植物种类达 1 300 多种,
陆栖野生脊椎动物达到 4 纲 29 目 85 科 417 种。该
市山海关区通过封山育林, 封育区有天然木本植物
39科 81属 143种, 而与其毗邻的未封育区天然木本
植物仅有 13 科 18 属 24 种[5]; 承德冀北山区封育前
第 5期 冯长红等: 封山育林模式与发展对策研究 1015


几乎绝迹的山鸡、狐狸、獾等, 邯郸太行山消失多
年的野猪、狼、獾、山鸡等野生动物, 封山育林后
又重新出现并逐渐增多。
2.1.3 控制森林病虫害发生
封山育林所培育的是一个具有自然保护性能的
森林生态系统, 其控制病虫害的机制已逐渐被人们
所揭示, 特别是对松毛虫的控制作用。对大量标准
地松毛虫天敌统计的结果表明, 封禁区有天敌昆虫
91种, 未封禁区内仅 48种。封山育林可促使林冠尽
快郁闭, 早日形成稳定的森林环境, 其培育的林分
多为树种繁多的混交林, 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天敌的
寄生率。根据河北、陕西、湖南、福建等地的调查,
凡是树木种类多、结构复杂的林分, 均比树种单纯、
结构简单的林分, 对松毛虫的抑制作用强, 一般可
降低虫口密度 40%~90%, 减少针叶被害率 50%~
80%, 提高天敌寄生率 60%~65%。对河北省抚宁县
英武山封山育林区和非封山育林区的鸟类数量和捕
食作用的调查显示, 封山育林有促进鸟类数量增加
和控制松毛虫为害的作用, 而且封禁时间越长, 对
松毛虫的控制作用越明显[6]。
2.2 经济效益
据统计 , 河北省封育形成的林分蓄积量约为
5 200万 m3, 占全省活立木总蓄积的 66.3%。封育区
内的林副产品也是一笔很大的收入。承德县封育成
林的 1.1万 hm2山杏已进入盛果期, 每公顷年产山杏
仁 45 kg, 每公斤市场价格 15元, 年可增加农民收入
720 万元。邢台市内邱县封山育林后酸枣迅速增加,
年产枣仁 3 000多 t, 产值 7 000多万元, 成为低山丘
陵区农民增收的一大亮点。森林资源的增加, 促进
了农业、畜牧业、旅游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涞水
县野三坡经过多年封山育林, 形成了良好的天然植
被, 并和山形地貌配合, 以绚丽的风光、迷人的景
色, 每年吸引大量的游客, 年创旅游收入近 2 000
万元。
2.3 社会效益
随着封山育林的实施, 区域植被有效恢复和增
加, 减少了自然灾害的发生。邢台县浆水镇营房台
和坪上是两个相邻的自然村, 营房台村多年进行封
山育林, 森林覆盖率达 65%, 植被盖度达 91%; 而
坪上村未进行封山育林, 且放养山羊 1 000多只, 森
林覆盖率仅 33%, 植被盖度 67%。1996 年该县发生
特大洪灾, 浆水镇 3 d降雨量达 660 mm, 洪水对营
房台村基本没有造成危害, 清水出沟近 35 d; 坪上
村暴雨受灾严重, 17.8 hm2农田和 1 300余株果树被
冲毁, 降雨后第 3 d就无水出沟。
3 河北省封山育林中存在的问题
3.1 认识和重视程度不够, 资金投入不足
封山育林需要时间较长, 而且经济效益不明显,
很多地方领导和群众认为封山育林见效慢, 往往重
视人工造林, 轻视封山育林。一些封山育林区放牧
和人为破坏等现象时有发生。加上长期以 来封山
育林补助标准偏低, 资金投入不足, 无法达到封山
育林有关技术规程的要求, 难以取得预期 效果。
3.2 配套政策及措施滞后
实施封山育林首先要妥善解决群众燃料和牛羊
饲料等问题, 只靠行政命令的强制措施效果难以持
久。受经济发展水平限制, 部分农村能源及牲畜饲
料问题得不到解决, 乱樵采、乱放牧等问题严重, 植
被恢复较慢, 影响了封山育林成效。目前, 一些地方
提出治理与致富相结合的发展思路, 在实施封山育
林的同时, 积极发展沼气池等新能源, 实行舍饲圈
养 , 进行产业结构调整 , 发展特色经济等 , 但需有
配套的优惠政策和措施作保障。
3.3 技术研究和推广不够
我国现代封山育林技术研究历史较短, 针对封
山育林的系统研究很少, 目前尚处于探索阶段。对
于封山育林的生态恢复过程、封山育林生态功能及
其技术、困难立地生态恢复与封山育林技术、封山
育林的模式与政策机制以及封山育林的生态系统管
理等许多方面还有待于深入研究。生产上沿用传统
的封山育林方法, 影响了封育成效。
4 河北省封山育林的发展对策
4.1 制定政策法规, 加大行政推动力度
封山育林工作涉及面广, 不是单独某一个部门
能够完成的, 必须在政府的组织领导和指挥协调下,
才可能有序地进行。《森林法》第二十八条规定, 必
须封山育林的地方 , 由当地人民政府组织封山育
林。2002年河北省政府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加强封
山育林工作的通知》, 2003 年省政府发布了《关于
家畜禁止放牧实行圈养的暂行规定》的省长令, 2004
年省人大制定通过了《河北省封山育林条例》, 各
市县也制订相关实施办法, 这些政策措施大大推进
了封山育林工作开展。
4.2 积极化解林农和林牧矛盾
封山育林成效与当地经济发展程度密切相关 ,
须妥善解决林农、林牧间的利益关系。要帮助山区
农民提高土地集约经营水平, 提高单位面积经济效
益。调整畜牧业生产方式, 更新牲畜品种, 限制山羊,
发展小尾寒羊、奶牛等品种, 实行舍饲圈养。在封
1016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09 第 17卷


山育林规划中坚持宜林则林、宜农则农、宜牧则牧
的原则, 合理规划土地资源, 将封山育林区纳入当
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封育方式选择上, 要充分
考虑农牧民切身利益 , 根据植被类型和经营目的 ,
分别采取全封、半封、轮封等形式, 有计划地进行
更新改造, 引入经济效益高的树种, 既考虑生态建
设长远利益, 又兼顾农民眼前利益。同时, 封育区发
展柴鸡养殖、酸枣改接大枣等, 为农民找到新的致
富路子, 提高封山育林经济收益。
4.3 活化经营管理机制
实践证明, 封山育林与经营主体的利益结合得
越紧密, 封山育林质量就越高, 效益就越好。按照
“谁造林谁受益”的林业政策, 不断调整和完善封
山育林政策 , 明晰林地产权 , 理顺利益分配关系 ,
活化经营机制, 通过采取分山到户、拍卖、租赁、
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 把封山育林与农牧民的利益
紧密结合。
4.4 妥善解决农村能源问题
在一些贫困山区樵采还很普遍, 农民生活能源
基本依靠薪柴, 是影响封山育林实施的重要因素之
一。可通过如下几种办法妥善解决农民能源问题 :
一是积极发展沼气。沼气使用人畜粪便、秸秆等发
酵产生, 既可用来照明、做饭, 沼液还是优质肥料。
近年来河北省每年投资达到 6 000 万元, 扶持农民
发展沼气。二是营造薪炭林。营造刺槐等薪炭林, 增
加资源储备, 通过平茬解决部分农户烧柴问题。三
是对现有植被相对较好的地区采取半封或划片轮
封 , 在非林木生长季节允许农民按设计要求樵采或
修枝。
4.5 积极推进生态移民
为减少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不良影响, 对生
存条件恶劣、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的边远山区, 通过
移民外迁, 缓解生态环境压力。实施生态移民, 不仅
有利于生态环境恢复和建设 , 而且可改善农民生
产、生活条件, 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
4.6 采取必要的促进植被恢复措施
植被恢复措施可加快封育成林的速度和提高封
育林分质量。一是间苗定植, 移密补稀, 保持合理密
度。二是补植补播, 选择乡土树种、珍贵阔叶树和
封育区缺少的针叶树, 采用直播或植苗的方法, 形
成块状或带状的针阔混交林, 也可以引进一些草种
和药材。三是人工促进更新, 进行适度割灌和破土,
可以促进萌蘖或种子萌发。四是修枝抚育, 为封育
目的树种生长创造适宜的条件。
参考文献
[1]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 . 封山
(沙 )育林技术规程 (GB/T15163-2004)[S]. 北京 : 中国林业
出版社, 2004
[2] 葛会波. 河北省可持续发展林业战略研究[M]. 石家庄: 河
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7
[3] 徐化成 , 郑均宝 . 封山育林研究[M].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
社, 1994
[4] 裴卫国 , 李铁华 . 封山育林的综合效益及对群落演替的影
响[J]. 林业资源管理, 2000 (6): 25−30
[5] 杜灿章 . 秦皇岛区封山育林与物种资源的变化[J]. 河北林
学院学报, 1993, 8(5): 263−266
[6] 郑均宝, 王德艺, 郭泉水, 等. 燕山东段森林群落及灌木群
落枯落物的研究[J]. 林业科学研究, 1993, 6(5): 473−479

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征订启事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是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和中国农学会主办的学术期刊,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全国优秀农业期刊。该刊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核心期刊)、
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又被《中国生物学文摘》和中国生物
学文献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据中国期刊引证研究报告统计,2007 年度《植物遗传资源学报》影响因子
达 0.914。
报道内容为大田、园艺作物,观赏、药用植物,林用植物、草类植物及其一切经济植物的有关植物遗传资源基础
理论研究、应用研究方面的研究成果、创新性学术论文和高水平综述或评论。诸如,种质资源的考察、收集、保存、
评价、利用、创新,信息学、管理学等;起源、演化、分类等系统学;基因发掘、鉴定、克隆、基因文库建立、遗传
多样性研究。
本刊为双月刊,大 16开本,128页。定价 20元,全年 120元。各地邮局发行,邮发代号:82-643。国内刊号 CN11-4996/S,
国际统一刊号 ISSN1672-1810。
本刊编辑部常年办理订阅手续,如需邮挂每期另加 3元。
地 址:北京市中关村南大街 12号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遗传资源学报》编辑部
邮 编:100081 电话:010-82105794 010-82105796(兼传真)
E-mail:zwyczyxb2003@163.com zwyczyxb2003@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