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Soil fertility in tea plantations in different slope positions and elevation regions

低山丘陵区不同坡位茶园土壤肥力特征研究



全 文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09年 7月 第 17卷 第 4期
Chinese Journal of Eco-Agriculture, July 2009, 17(4): 661−666


* 四川省教育厅重点项目(2006A008)、四川省教育厅基金项目(2006B009)、四川省青年基金(06ZQ026-020)和四川农业大学科技青年创
新基金(2005)资助
** 通讯作者: 李廷轩(1966 ~), 男, 教授, 博士, 主要从事土壤−植物营养诊断与养分管理研究。E-mail: litinx@263.net
何燕(1983~ ), 女, 硕士研究生, 主要从事遥感与土地利用研究。E-mail: hy03072002@163.com
收稿日期: 2008-06-14 接受日期: 2008-10-08
DOI: 10. 3724/SP.J.1011.2009.00661
低山丘陵区不同坡位茶园土壤肥力特征研究*
何 燕 李廷轩** 王永东
(四川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雅安 625014)
摘 要 南方低山丘陵区是我国茶园的集中分布区域, 研究其土壤肥力状况是改善茶园土壤养分状况、实现
茶叶安全高效生产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选择川西茶区典型低山丘陵茶园, 通过野外调查与样带采样研究土
壤养分性质, 利用主成分分析等多元统计方法定量化比较了不同坡位及对照间土壤肥力质量。结果表明:
(1)茶园土壤中砂粒含量最高, 平均占总量的 39.13%, 其次是黏粒, 粉粒含量居第 3 位;土壤 pH 低于 4.5, 有
机质和全氮含量较低, 速效氮含量较高, 速效磷缺乏, 速效钾变化不显著。与林地、撂荒地相比, 茶园土壤各
粒级含量变化规律不明显。有机质和全氮除在下坡位略高于撂荒地外, 其他坡位均小于撂荒地和林地;速效
养分变化规律不显著。(2)茶园土壤肥力沿坡面变化明显, 以上坡位为基准, 土壤肥力指数 PI 值为零, 中坡位
PI值(−13.64%)低于上坡位 PI值(0)和下坡位 PI值(14.39%)。(3)与撂荒地、林地相比, 茶园的土壤肥力综合指
数 QI值最低。茶园、撂荒地、林地的 QI值分别为 0.56、1.11和 2.73。
关键词 茶园 土壤肥力 低山丘陵 坡位 肥力指数
中图分类号: S158; S57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3990(2009)04-0661-06
Soil fertility in tea plantations in different slope positions and elevation regions
HE Yan, LI Ting-Xuan, WANG Yong-Dong
(College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 Sichu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Ya’an 625014, China)
Abstract The southern low mountain and hilly areas are the largest tea plantation regions in China. Soil fertility studies are there-
fore fundamental for improving soil nutrient status; implementation of safe, high and effective production; and sustainability of tea
plantations. Hence soil fertility study on a representative tea plantation in western Sichuan was conducted through field investigation,
transect sampling and experimental analysis. The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PCA) and multivariate statistical analysis were used
to compare soil quality under different land-use types (QI, fertility index based on land-use type) and slope positions(PI, fertility
index based on slope position). The study shows that in tea plantation soil, grit accounts for 39.13%, followed by clay and then silt.
Average soil pH is lower than 4.5, which is the standard for soils in high quality tea plantations. The soils are rich in available N, but
low in soil organic matter, total N and available P. There is insignificant change in available K. Soil particle content and available
nutrient have no consistent changing pattern compared with those in waste lands and forestlands. Organic matter and total N in soils
under tea plantations are lower than those under waste land and forestland, except for waste lands on low slopes. The quality of soil
fertility in tea plantations changes drastically with slope position. PI is −13.64% for middle slope position, 0 for upper slope positions
and 14.39% for lower slope positions (taking the zenith as datum). QI in tea plantations is lowest compared with waste lands and
forestlands. For tea plantations, waste lands and forestlands QI is 0.56, 1.11 and 2.73 respectively.
Key words Tea plantation, Soil fertility, Low mountain, Slope position, Fertility index
(Received June 14, 2008; accepted Oct. 8, 2008)
土壤肥力是土地生产力的基础, 土壤的物理化
学性质变化是影响其特性的内在条件, 也是综合反
映土壤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地利用是影响土壤
肥力变化极为直接、普遍和深刻的因素[1], 土地利用
662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09 第 17卷


方式的变化以及不同的管理措施等必然会导致土壤
性质的变化以及土地生产力的改变[2,3]。
山地土壤的农业利用在我国土地利用中占很大
比重。山地开垦后, 由于植被类型和土壤条件的改
变, 土壤养分的转化过程会发生明显变化[4]。坡面位
置与土地利用方式是决定土壤理化性质的重要因
素 , 包括对干扰扩散、水土流失和养分流失的影
响[5,6]。目前很多研究将重点放于景观或区域尺度上
进行[7,8],针对具体坡面土地覆被与土壤肥力质量研
究尚较少。茶树是我国亚热带地区的重要经济作物,
种植面积达 110万 hm2[9]。亚热带丘陵地区茶园是中
国茶叶主产区之一, 茶叶产量和品质与土壤肥力有
密切联系, 肥沃的茶园土壤是实现茶园优质高产的
基本保证。如何有效改善土壤养分状况, 实现茶叶
安全高效生产和可持续发展 , 成为普遍关注的问
题[10]。然而, 单一的因子评价难以精确评价与比较
土壤肥力质量变化, 应合理选取指标和利用综合有
效的评价方法定量化研究土地覆被与土壤质量的关
系。运用模糊数学、多元统计等数学方法进行数量
化综合评价是土壤肥力评价的发展趋势[11,12]。
四川是我国亚热带低山丘陵区的重要茶叶产
区[13]。本文选取川西茶区典型低山丘陵茶园, 分析
不同坡位茶园土壤肥力状况, 运用多元统计方法、
土壤退化指数法和土壤肥力综合指数法来定量化比
较不同坡位及对照间土壤肥力质量, 旨在为茶园土
壤生态系统的科学利用和管理、指导山地土壤合理
利用及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1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区域概况
名山县是川西重要产茶区, 植茶历史悠久, 是
西部名优茶重要产地, 其茶园主要分布于该县低山
丘陵区。土样采集地名山县中峰乡牛碾坪海拔 640~
760 m, 气候为亚热带季风气候, 多年平均气温 15.5
℃, 积温 4 773 ℃, 年降雨量≥1 500 mm, 平均相对
湿度为 82%, 年均日照时数 1 053.5 h, 无霜期 298 d,
土壤类型为老冲积黄壤。自 20世纪 80年代以来, 该
地大面积开荒种茶, 大部分山体的林地被砍伐、开
垦。茶园依山而建, 由人工开垦为梯田式, 梯宽梯高
各 1 m 左右, 采用清耕种植, 是长江流域典型低山
丘陵茶园。目前, 该地坡面除主要为茶园外, 仍分布
一定量的林地和撂荒地。
1.2 土壤样品的采集
研究选取牛碾坪干溪沟的典型坡面进行土样采
集。该坡面坡度为 25°, 坡向东南, 采样时尽量使坡
度保持一致。根据实际地形, 将研究的坡位分 3 个
部分(上坡位、中坡位、下坡位)进行土样采集。每个
土样以 1 个取土点为中心, 在 2 m 半径内取多点混
合而成, 同时用 GPS(GARMIN72)记录中心点位置。
具体取样点设在茶树树蓬滴水线下, 取 0~30 cm 土
层土样。为更好地分析茶园土壤的特征及山地坡面
土地利用方式转变为茶园后的土壤肥力变化, 在样
地选择时, 选择几乎不受人类干扰的林地和受过人
类干扰、又闲置多年的撂荒地做参照, 在同一坡面
上各部位采集相邻林地、撂荒地土壤样品。
1.3 测定项目及方法
土样风干处理后进行分析。土壤颗粒分析采用
比重计法, pH采用电位测定法, 有机质采用浓硫酸−
重铬酸钾容量法, 全氮采用半微量开氏法, 速效磷采
用碳酸氢钠提取−钼锑抗比色法, 速效钾采用乙酸铵
提取−火焰光度法, 速效氮采用碱解扩散吸收法[14]。
1.4 土壤肥力综合评价指数计算
不同坡位土壤肥力指数(PI)计算参考土壤退化
指数公式[15], 即用土壤肥力相对坡位指数(PI)定量比
较不同坡位茶园土壤的肥力状况。其计算公式如下:
1
[( ) / ] 100% /
n
i i
i
PI x x x n
=
′ ′= − ×∑

(1)

式中, xi为土壤肥力因子含量, xi′ 为相对的这些因子
在基准坡位的含量。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肥力指数(QI)计算采
用土壤肥力综合指标公式[16], 比较不同土地利用方
式对土壤肥力的影响。其计算公式如下:
1
( )
n
i i
i
QI W Q x
=
= ×∑

(2)

式中, Wi为土壤肥力因子的权重向量, Q(xi)为各因子
的隶属度值。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坡位土壤 pH变化
茶树对土壤酸碱度反应很敏感, 酸性的高低直
接影响到茶树生长及茶叶品质。从表 1 可知, 该地
茶园土壤 pH 值较低, 在 4.30~4.40 之间, 整个坡面
变化幅度很小。一般认为土壤 pH为 4.0~6.5时茶树
基本能生长, 以 4.5~5. 5最佳。pH高于 6.5, 茶树生
长将逐渐停滞甚至死亡;pH 低于 4.0, 茶树生长将
受到抑制, 且会对茶叶品质带来不良影响[17]。该地
茶园土壤 pH 值低于 4.5, 不利于茶树生长, 势必影
响茶叶的品质。在生产管理中应采取一定的措施来
中和土壤酸性, 使之更适宜茶树生长, 如增施有机
肥、适量施用石灰或灰壳等。
2.2 不同坡位土壤颗粒组成特征
由表 1 可知, 茶园土壤中砂粒含量最高, 平均
第 4期 何 燕等: 低山丘陵区不同坡位茶园土壤肥力特征研究 663


占总量的 39.13%, 其次是黏粒 , 平均占总量的
33.29%。砂粒含量坡面差异显著, 变化趋势为中坡
位>上坡位>下坡位 , 中坡位分别较上、下坡位高
12.98%、33.60%。研究区降雨量达 1 500 mm以上, 水
力对土壤颗粒的搬运作用不可忽视, 坡面轻沙土冲
刷量最大[18]。茶园砂粒含量高, 易于冲刷、流失;
而较大粒径的颗粒随水移动距离相对较短, 因而最
大值出现在中坡位。黏粒为下坡位>上坡位>中坡位;
粉粒变化趋势为上坡位>下坡位>中坡位, 粉粒中坡
位和其他坡位差异显著。下坡位粉粒含量和黏粒含
量分别高于中坡位 4.77%、34.29%。径流在土壤表
面传输的特性, 决定了土壤水蚀过程中首先搬运表
层细颗粒[19]。故粉粒、黏粒易受到水力的搬运作用,
移动距离较远, 从而下坡位粉粒、黏粒含量较高。
和林地、撂荒地相比, 茶园土壤各粒级含量变化规
律不明显。说明茶园土壤颗粒含量虽然在坡面上变
异显著, 但只集中在某一小的含量范围内。这与茶
园的统一耕作、管理有关。
2.3 不同坡位土壤有机质和全氮的变化
土壤有机质含量是土壤肥力分级的重要指标和
肥力高低的综合表现。由表 2 可知, 茶园土壤有机
质含量不高, 为 2.90%~3.37%, 属于中等含量水平;
且在中坡位出现低值, 和其他坡位差异显著, 分别低
于上、下坡位 9.38%、13.95%。而相对应的撂荒地有
机质含量为 3.01%~3.58%, 林地整个坡面有机质含量
均大于 4.09%。茶园有机质在上中下坡位分别低于林
地 33.19%、20.10%和 31.64%。茶园土壤全氮含量随
有机质含量的变化而发生相应的变化, 中坡位出现
低值, 在整个坡面大大低于林地。该地茶园沿用了长
江流域亚热带低山丘陵茶园清耕种植方式, 无覆盖、
无行道树, 定期清理树下杂草、施用除草剂等, 茶树
下几乎无杂草、蕨类, 这些活动导致茶园土壤有机物
质输入量减少。同时, 该地茶园大量施用化肥, 导致
土壤结构变差, 不利于有机质的积累。

表 1 不同坡位土壤 pH和颗粒组成
Tab. 1 Values of pH and particle composition of soil in different slope positions
坡位
Slope position
土地利用类型
Land use type
pH 物理性砂粒
Soil sand particle (%)
物理性黏粒
Soil clay particle (%)
物理性粉粒
Soil silt particle (%)
粉黏比
Silt-clay ratio
茶园 Tea plantation 4.38aA 39.45bB 31.87bB 28.68aA 0.90aA
撂荒地 Waste land 4.32aA 33.66cC 39.49aA 26.85aA 0.68bB
上坡位
Upper slope

林地 Forestland 3.09cB 34.45cC 38.34aA 27.22aA 0.71cC
茶园 Tea plantation 4.32aA 44.57aA 29.02bB 26.41bB 0.91aA
撂荒地 Waste land 4.33aA 47.77bA 28.70bB 23.53cC 0.82aA
中坡位
Middle slope

林地 Forestland 4.20bA 42.66bB 31.68bB 25.66aA 0.81bB
茶园 Tea plantation 4.35aA 33.36cC 38.97aA 27.67aA 0.71bB
撂荒地 Waste land 4.37aA 47.94aA 28.14cC 23.92bB 0.85aA
下坡位
Lower slope

林地 Forestland 4.41aA 44.57aA 29.33cC 26.10bB 0.89aA
同列不同小写字母表示 P < 0.05水平上差异显著, 不同大写字母表示 P < 0.01水平上差异极显著, 下同。Different small letters in the same
column indicat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t P < 0.05, different capital indicat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t P < 0.01. The same below.

表 2 不同坡位上土壤有机质和养分变化特征
Tab. 2 Contents of soil organic matter and nutrient in different slope positions
坡位
Slope position
土地利用类型
Land use type
有机质
Organic matter
(%)
全氮
Total N
(g·kg−1)
速效氮
Available N
(mg·kg−1)
速效磷
Available P
(mg·kg−1)
速效钾
Available K
(mg·kg−1)
茶园 Tea plantation 3.20aAB 0.98aA 140.62aA 3.86 aA 89.46cC
撂荒地 Waste land 3.58aA 1.11aA 155.99aA 3.47 aA 94.00aA
上坡位
Upper slope


林地 Forestland 4.79aAB 1.45aAB 151.78bAB 5.12 aA 82.78aA
茶园 Tea plantation 2.90bB 0.89bA 136.08aA 1.45 bB 69.10bB
撂荒地 Waste land 3.44abA 1.07aA 124.31aA 1.63acB 97.40aA
中坡位
Middle slope

林地 Forestland 4.09bB 1.06bB 134.02bB 4.08 aA 83.68aA
茶园 Tea plantation 3.37aA 0.95aA 126.42abA 2.72abAB 87.56aA
撂荒地 Waste land 3.01bA 0.93bA 136.50bA 2.39 bB 98.97aA
下坡位
Lower slope

林地 Forestland 4.93aA 1.62aA 178.89aA 4.51 aA 93.72aA
664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09 第 17卷


2.4 不同坡位土壤速效养分的变化
从表 2 可知, 茶园土壤速效氮水平较高, 变化
范围在 126.42~140.62 mg·kg−1之间, 达到高产茶园
的要求(100~150 mg·kg−1之间)。上坡位茶园土壤速
效氮含量分别低于林地和撂荒地 7.35%、9.85%, 下
坡位分别低 29.33%和 7.38%。茶园土壤有机质和全氮
含量不高, 速效氮含量却较高, 这是由于人们为了
追求茶叶产量, 大量施用氮肥所致。适量施氮对茶
树产量和品质有较好促进作用, 但氮肥施用过量不
仅会造成茶叶品质下降, 还会导致茶园土壤酸化[20]。
茶园土壤速效磷含量很低, 且变异较大, 变化
范围在 1.45~3.86 mg·kg−1之间。其在坡面表现出中
坡位<下坡位<上坡位, 中坡位分别低于上、下坡位
62.44%、46.69%。速效磷受外界干扰显著, 其含量
变化较大[21]。林地开垦为茶园后土壤速效磷含量降
低 , 上、中、下坡位分别降低 24.61%、64.46%和
39.69%。磷肥施入酸性土壤后, 容易形成难溶性的
磷酸盐并迅速为土壤矿物吸收固定或为微生物固
持。研究表明其在作物的当季利用率仅为 10%~
25%[22]。尽管施用磷肥、复合肥等使茶园土壤中磷
的投入较大, 但磷的有效性受土壤中游离铁、活性
碳酸钙、有机碳含量和 pH等因素的影响[23,24], 茶园
土壤速磷素缺乏, 成为茶树生长的限制因子。茶园
土壤速效钾变化规律不显著。
2.5 不同坡位茶园土壤肥力指数(PI)
土壤退化指数(PI)可以定量地反映土壤退化和
改善的程度。通过公式(1), 以上坡位为基准, 分别计
算不同坡位 PI值。上坡位 PI值为基准值零, 正值表
示与上坡位相比, 土壤肥力有所改善, 而负值表示
土壤有退化的趋势。由图 1 可知, 茶园土壤肥力状
况沿坡面变化明显, 相对于上坡位, 中坡位的 PI 值
为−13.64%, 下坡位为 14.39%。中坡位 PI 值远远低
于其他坡位, 变化幅度较大, PI值呈现出“U”型。这
和研究区地形、气候和土壤质地有关。中低山区是
土壤侵蚀易发区, 且 15°~25°的斜坡土壤侵蚀较严重,
而又以南坡的侵蚀性最大[25]。研究对象为 25°的东南
向坡面, 土壤砂粒含量较大, 且气候湿润多雨, 土壤
保水保肥能力较差, 水肥易失。而下坡位及坡脚则相
当于土壤水土养分的一个汇, 坡面水肥等通过径流、
下渗等作用在下坡位汇集, 下坡位土壤肥力较高。


图 1 茶园土壤不同坡位土壤肥力指数(PI)值
Fig. 1 Soil fertility index (PI) of tea plantation in
different slope positions

2.6 3种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肥力指数(QI)
为精确地评价和比较土壤肥力, 研究者提出了
不同的综合方法来定量化描述土壤肥力变化[16,26]。
本研究利用计算出的 QI值比较了茶园、撂荒地和林
地土壤肥力的变化程度, 以期更好地了解低山丘陵
区土地利用方式转变为茶园后土壤肥力特征。为消
除量纲影响, 各评价指标采用连续性质的隶属度函
数[27], 并从主成分因子负荷量值的正负性确定隶属
度函数分布的升降性。本研究中, 对黏粒含量和粉
黏比采用降型分布函数, 有机质等各项化学因子采
用升型分布函数确定指标隶属度, 分别计算出其隶
属度值(表 3)。

表 3 不同坡位土壤理化因子隶属度值
Tab. 3 Membership function of soil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factors in different slope positions
坡位
Slope position
土地利用类型
Land use type
物理性黏粒
Soil clay particle
粉黏比
Silt-clay
ratio
pH
有机质
Organic
matter
全氮
Total N
速效氮
Avail-
able N
速效磷
Avail-
able P
速效钾
Avail-
able K
茶园 Tea plantation 0.51 1.00 0.94 0.15 0.12 0.30 0.54 0.68
撂荒地 Waste land 1.00 0.00 0.82 0.33 0.30 0.58 0.40 0.83
上坡位
Upper slope

林地 Forestland 0.92 0.14 0.00 0.93 0.77 0.50 1.00 0.46
茶园 Tea plantation 0.46 1.05 0.82 0.00 0.00 0.22 −0.34 0.00
撂荒地 Waste land 0.31 0.64 0.84 0.27 0.25 0.00 −0.28 0.95
中坡位
Middle slope

林地 Forestland 0.54 0.59 0.59 0.59 0.23 0.18 0.62 0.49
茶园 Tea plantation 0.62 0.14 0.88 0.23 0.08 0.04 0.12 0.62
撂荒地 Waste land 0.00 0.77 0.92 0.05 0.05 0.22 0.00 1.00
下坡位
Lower slope

林地 Forestland 0.15 0.95 1.00 1.00 1.00 1.00 0.78 0.82
第 4期 何 燕等: 低山丘陵区不同坡位茶园土壤肥力特征研究 665


从主成分分析结果可以看出(表 4), 土壤肥力因
子第一主成分和第二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
86.99%(表 4), 可以综合反映出原来所有土壤肥力要
素的绝大部分变异信息。所以, 利用第一、二主成
分分析因子负荷量, 计算各评价因子在土壤肥力中
的作用大小, 确定其权重(表 5)。
根据公式(2)计算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 QI 值 ,
茶园、撂荒地、林地的 QI 值分别为 0.56、1.11 和
2.73。茶园的 QI值最低, 林地的 QI值明显高于其他
两类 QI值。地表植被可改变生态系统生物量和微环
境条件, 如光、热、水和土壤生物等, 同时还会降低
土壤侵蚀, 改善土壤肥力[28]。林地自身生物量丰富,
地面灌丛、杂草植被覆盖度高, 可起到很好的减少
水土流失、降低土壤侵蚀、提高土壤肥力的作用。
茶园是完全人为活动干扰下的土地利用类型, 林地
转换为茶园易导致土壤养分的流失, 引起土壤肥力
下降。
3 小结与讨论
研究区茶园土壤中砂粒含量最高, 平均占总量
的 39.13%, 其次是黏粒, 粉粒含量居第 3位。pH值
低于 4.5;和撂荒地相比, 无显著性差异, 但在上、
中坡位均大于林地土壤 pH值。这和一般研究认为土
地利用方式转变为茶园后, 随着时间的推移, 土壤
pH 降低的结论[29,30]有所不同, 其原因有待进一步研
究。对茶园土壤生态系统而言, 随着茶树凋落物、
根系分泌物归还土壤及长期施肥管理土壤有机碳和
全氮逐年积累[31]。本研究却并未得出相似结论, 该
地茶园有机质和全氮含量较低, 除在下坡位略高于
撂荒地外, 其他坡位均小于撂荒地和林地。该地自
20世纪 80年代开始大面积开山植茶, 沿用了长江流
域亚热带低山丘陵茶园清耕种植方式, 导致茶园土
壤有机物质输入量减少。同时, 大量施用化肥、农
药等, 导致土壤结构变差, 不利于有机质的积累。茶
园速效氮含量较高, 速效磷缺乏, 速效钾变化不显
著;与撂荒地、林地相比, 无明显变化规律。这可
能由于茶园大量施用氮肥所致。而由于土壤呈酸性,
土壤中活性铁、铝含量较高, 施入土壤的磷与铁、
铝结合成难溶性磷酸铁、磷酸铝等形态而被固定 ,
土壤有效磷含量不高。因而在茶园施肥时要考虑有
机肥的投入, 从根本上改善土壤供磷能力。研究表
明稻秸覆盖能改善茶园土壤养分状况[32], 在实际生
产过程中应实施覆盖, 间种绿肥, 尽量少施用化肥、
农药、除草剂等, 从总体上改善茶园土壤结构和供
肥能力。
茶园土壤肥力沿坡面变化明显, 中坡位的土壤
肥力指数 PI 值(−13.64%)低于上坡位 PI值(0%)和下
坡位 PI值(14.39%)。这和地形、气候和土壤质地有
关。研究区为坡度 25°的东南向坡面, 土壤砂粒含量
较大 , 且气候湿润多雨 , 保水保肥能力较差 , 水肥
易失。而坡面流失的土壤颗粒、水肥在下坡位富集,
下坡位土层较厚, 植被生长状况较好, 输入土壤的
有机物质数量大 , 有利于有机质及土壤养分的积
累。因此, 茶园开发时应合理规划布局, 避免陡坡、
全坡面开发种植。山地开垦后, 林地转变为茶园对
土壤肥力影响显著。茶园、撂荒地、林地的土壤肥

表 4 不同坡位土壤理化因子特征值和主成分贡献率
Tab. 4 Eigenvalues and contribution of principal components of soil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factors under different slope positions
主成分 Principal component
项目 Item
1 2 3 4 5 6 7 8
特征值 Eigenvalues 3.75 2.08 1.13 0.54 0.28 0.13 0.08 0.01
贡献率 Contribution (%) 46.89 26.01 14.10 6.78 3.53 1.63 0.95 0.12
累积贡献率 Cumulative contribution (%) 46.89 72.90 86.99

表 5 不同坡位土壤理化因子主成分载荷及权重
Tab. 5 Values of component capacity and weights of soil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factors under different slope positions
主成分载荷及权重
Component capacity and weight
物理性黏粒
Soil clay particle
粉黏比
Silt-clay
ratio
pH
有机质
Organic
matter
全氮
Total N
速效氮
Avail-
able N
速效磷
Avail-
able P
速效钾
Avail-
able K
第一主成分载荷量
First component capacity
0.47 −0.42 −0.63 0.93 0.88 0.72 0.90 0.01
第二主成分载荷量
Second component capacity
−0.78 0.65 0.58 0.22 0.40 0.52 0.07 0.48
第三主成分载荷量
Third component capacity
0.09 −0.59 0.20 −0.07 −0.04 −0.08 −0.01 0.85
权重 Weight −0.019 −0.07 −0.03 0.29 0.32 0.29 0.26 0.23
666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09 第 17卷


力综合指数 QI 值分别 0.56、1.11 和 2.73。茶园的
QI 值最低, 林地的 QI 值明显高于其他两类土地利
用方式下的 QI值。良好的植被覆盖有保持和提高土
壤肥力作用。在茶园生产管理中应加大建立林茶复
合生态茶园, 种植豆科绿肥、护坡植物等, 以减少茶
园水土流失, 提高茶园土壤肥力。
参考文献
[1] 朱祖祥. 土壤学[M]. 北京: 农业出版社, 1983: 276−279
[2] Islam K. R., Weil R. R. Land use effects on soil quality in a
tropical forest ecosystem of Bangladesh[J]. Agriculture Eco-
systems and Environment, 2000, 79: 9−16
[3] 胡诚, 曹志平, 罗艳蕊, 等. 长期施用生物有机肥对土壤肥
力及微生物生物量碳的影响[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07,
15(3): 48−51
[4] 肖烨, 张于光, 张小全, 等. 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肥力影响
研究进展[J]. 世界林业研究, 2007, 20(1): 6−9
[5] Miller P. M., Singer M. J., Nielsen D. R. Spatial variability of
wheat yield and soil properties on complex hills[J]. Soil Sci.
Soc. Am. J., 1988, 52: 1133−1141
[6] 王军 , 傅伯杰 . 黄土丘陵小流域土地利用结构对土壤水分
时空分布的影响[J]. 地理学报, 2000, 55(1): 84−91
[7] Benning T. L., Seastedt T. R. Landscape-level interactions
between topoedaphic features and nitrogen limitation in tall-
grass prairie [J]. Landscape Ecology, 1995, 10(6): 337−348
[8] 陈斌, 季应明, 吉训凤, 等. 江苏省海安县耕地土壤肥力定
位调查与分析[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05, 13(3): 72−75
[9] 廖桂堂, 李廷轩, 王永东, 等. 基于 GISH 和地统计学的低山
茶园土壤肥力质量评价[J]. 生态学报, 2007, 27(5): 1978−1986
[10] 颜雄, 张杨珠, 周卫军, 等. 长沙县“百里茶廊”6 个茶叶基
地的土壤肥力质量评价[J].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07, 28(3):
354−357
[11] 王效举 , 龚子同 . 红壤丘陵小区域水平上不同时段土壤质
量的评价与分析[J]. 地理科学, 1997, 17(2): 141−149
[12] 王子龙 , 付强 , 姜秋香 . 土壤肥力综合评价研究进展 [J].
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 2007, 23(1): 15−18
[13] 谭和平, 陈能武, 黄苹, 等. 川西茶区土壤营养元素背景值
研究[J]. 中国测试技术, 2005, 31(4): 1−4
[14] 鲁如坤. 土壤农业化学分析方法[M].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
社, 2000
[15] Adejuwon J. O., Ekanade O. A comparison of soil properties
under different land use types in a part of the Nigerian cocoa
belt[J]. Catena, 1988, 15: 319−331
[16] 张庆费 , 宋永常 , 由文辉 . 浙江天童植物群落次生演替与
土壤肥力的关系[J]. 生态学报, 1999, 2(2): 174−179
[17] 廖万有 . 我国茶园土壤的酸化及防治 [J]. 农业环境保护 ,
1998, 17(4): 178−180
[18] 陈养. 茶区水土流失原因及其防治[J]. 林业建设, 2007 (2):
27−29
[19] 张洪江. 土壤侵蚀原理[M].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0
[20] 马立锋, 石元值, 阮建云. 苏、浙、皖茶区茶园土壤 pH 状
况及近十年来的变化[J]. 土壤通报, 2000, 31(5): 205−207
[21] 汪景宽, 李双异, 张旭东, 等. 20年来东北典型黑土地区土
壤肥力质量变化[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07, 15(1): 19−24
[22] 莫淑勋 . 有机肥料中磷及其与土壤磷素肥力的关系[J]. 土
壤学进展, 1992, 20(9): 1−9
[23] 张扬珠, 蒋有利. 稻作制、有机肥和地下水位对红壤性水稻
土磷的吸持作用的影响[J]. 土壤学报, 1998, 35(3): 328−336
[24] 齐龙波, 周卫军, 郭海彦, 等. 覆盖和间作对亚热带红壤茶
园土壤磷营养的影响[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08, 16(3):
593 −597
[25] 傅伯杰, 郭旭东, 陈利顶, 等. 土地利用变化与土壤养分的
变化[J]. 生态学报, 2001, 21(6): 926−931
[26] Karlen D. L., Diane E. S. A framework for evaluating physi-
cal and chemical indicators of soil quality[M]//Defining Soil
Quality for a Sustainable Environment. Soil Science Society
of America. Inc., Madison. Wisconsin, USA, 1994
[27] 黎孟波 , 张先婉 . 土壤肥沃度的理化评价[M]. 北京: 中国
科学技术出版杜, 1991
[28] Sainju U. M., Whitehead W., Singh B. P. Cover crops and ni-
trogen fertilization effects on soil aggregation and carbon and
nitrogen pools[J]. Can. J. Soil Sci., 2003, 83: 155−l65
[29] 郭荣发, 杨杰文. 成土母质和种植制度对土壤 pH和交换性
铝的影响[J]. 生态学报, 2004, 24(5): 984−990
[30] 吕焕哲 , 王凯荣 , 谢小立 . 土地利用方式与坡位土壤活性
铝形态特征分析[J]. 水土保持学报, 2007, 21(1): 172−175
[31] 薛冬 , 姚槐应 , 黄昌勇 . 茶园土壤微生物群落基因多样性
[J]. 应用生态学报, 2007, 18(4): 843−847
[32] 汪汇海 , 沙丽清 , 杨效东 . 稻秸覆盖对有机茶园土壤生态
环境影响的研究[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06, 14(4): 6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