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刮目相看茜草科(中)



全 文 :·!·
植物
百家
咖啡是世界三大饮料之一,另二为茶和可可。
咖啡之名广及世界,喝过咖啡的人无法统计清,但
知道咖啡来源的人,恐怕不会太多。
咖啡是来源于茜草科咖啡属的种。咖啡属的重
要特征是它的花冠裂片是旋转状排列的,而拉拉藤
属和茜草属的花冠裂片是镊合状排列的。咖啡属有
#$ 多种,重要的种仅为大粒咖啡 % !##$% &’($)’*
+% &、中粒咖啡 % !, +%-$./)% &和小粒咖啡 % !, %)%(’*
+% &三种。其中又以小粒咖啡栽培最为广泛。它的
果实成熟后经加工制成咖啡,作饮料味道香醇,且
含的咖啡因成分较低。
小粒咖啡的原产地为非洲埃塞俄比亚。咖啡之
作为饮料被人发现,有一传奇故事。据说是埃塞俄
比亚的牧羊人一天放牧羊群,忽见羊群活蹦乱跳
的,好像人兴奋时手舞足蹈那样,查找原因,原来
是羊在一小水沟边饮了沟中带乌色的水的缘故,沟
边小树被火烧焦,倒在水中,树上有烧焦的果实浸
在水中,将水染成乌色。牧羊人俯身喝了几口沟中
的水,也感到精神兴奋,于是恍然大悟,从而发现
了咖啡果实的秘密。
今天咖啡已风行世界,热带美洲、热带亚洲也广
为种植,成为一重要的经济作物。咖啡的果实为浆
果,球形,它的外果
皮硬膜质,中果皮
肉质,小核革质,种
子有纵槽,含咖啡
因等多种成分,有
兴奋神经、强心健
胃、利尿的功能。咖
啡因是兴奋神经的
有效成分。
小粒咖啡为小
乔木,高 ’—( 米,
叶薄革质,卵状披
针形或披针形,较
大,长 )—*厘米,
宽达 ’厘米,先端长渐尖,边缘略呈波形,中脉在叶
两面都凸起,有叶柄,托叶宽三角形,生于叶柄间,不
脱落。聚伞花序生于叶腋,花有香气。花冠高脚碟形,
白色,常 ’ 裂,少有 *—) 裂。雄蕊花药伸出花冠管
外。浆果阔椭圆形,红色。长 !—) 毫米,直径 $—
!毫米。
与咖啡属同在一族的诸多属中,龙船花属最突
出,其中一些种为热带名花。龙船花 % 01)% +/’-$-*
2’2 &为灌木,高 —!米。叶对生,叶片披针形、长
圆披针形至长圆倒披针形,长达 +厘米,宽 +—*
厘米,顶端钝形或圆形,基部圆形,侧脉 ,—(
对,在近叶缘处连结,几无叶柄。托叶基部宽而合
成鞘状,顶端长渐尖。花序顶生,花多数,总花梗
短。花冠红色或红黄色,极美,细长管状,长
!- ’—+ 厘米,端部 * 裂,裂片倒卵形或近圆形,
展开。雄蕊 *,花丝极短,生于花冠喉部。核果近
球形,有 !槽,熟时红黑色。
龙船花分布于福建、广东、广西和香港,生于
($$米以下山地灌木丛中,东南亚也有。因为它的
叶常绿,花朵奇特密集而生,色红或红黄,极有观
赏价值,可植于庭院或盆栽。龙船花之名出自《岭
南采药录》,其别名又叫“卖子木”,出自《唐本
草》,这证明龙船花又可作为药用植物。其花、根
著名花卉龙船花
受欢迎的咖啡
刮目相看 茜草科 %中 &
汪劲武
·!!·
和茎均入药,有散瘀止血、调经降压的作用。花治
月经不调、高血压,根、茎治风湿关节痛。
与龙船花近缘的种为小仙龙船花 ! #$%&%##%’
()(*%* #。它的托叶基部不合生成鞘形。花白色至淡
红色而有区别。此种产于台湾。分布于菲律宾。
茜草科内有一个鸡矢藤属 +,)-).%, #,共 !$—
%$种,我国产 &&种。这个属是柔弱的缠绕灌木或
藤本。揉破它们的叶子有一股浓烈的如鸡粪的臭
味,故而得名。在我国产有的种类中,传统闻名的
为鸡矢藤 + */,(-)(* #,这中名来自《植物名实图
考》,别名也称鸡屎藤。
鸡矢藤的叶对生,叶形变化大,卵形、卵状长
圆形或披针形。长达 ’ 厘米,宽 ( 厘米。叶柄长
&) *—+ 厘米,托叶明显。聚伞花序,花冠淡黄
色,管部长可达 &厘米,外面有细柔毛,内面有绒
毛,*裂。果实球形,熟时黄色,有光泽,光滑,
直径约 *—+毫米。
鸡矢藤产于我国中部至南部、西南部大多数省
区,陕西、甘肃也有。笔者忆及上世纪 ,$ 年代
末,带学生去河南鸡公山野外实习时,山中到处可
见,只要先闻一闻叶子的臭味,再看是细藤本,叶
对生,有叶柄间托叶,则准是鸡矢藤。
鸡矢藤的全草入药,有祛风利湿、消食化积、
止咳止痛的作用。治风湿筋骨痛、跌打损伤、肠炎
痢疾、消化不良等。
钩藤属 0(/,.%, #的藤有一特点,在枝条上靠
近叶柄处,有一营
养枝变态成钩状。
由于叶对生,因此
变态营养枝的钩形
物也是两个对生
的。这种钩形变态
恐怕是适应环境形
成的,因为藤本植
物可以借钩子攀缘
在其他植物上争取
生存空间。
钩藤的托叶全
缘或有缺刻,浅 !
裂至深 !裂。头状
花序顶生于侧枝上,常为单生,花 *数,花冠高脚
碟状或近漏斗状,裂片卵状长圆形或椭圆形,雄蕊
生花冠管近喉部,外伸。花柱伸出。果实为蒴果。
种子多数,两端有长翅。
本属我国有 &&种,分布华南和西南及甘肃、
陕西和台湾。著名种为钩藤 0 .$1(/$2#$1&&, #主要
分布于南方广东、广西、福建、湖南、贵州等省,
多生山沟林中。它的带钩的茎藤为传统中药,有清
热、平肝、熄风、止痛的作用,治风热头疼、头晕
目眩、高血压。
相近的种也有类似上种的入药功能。如华钩藤
0 *%()(*%* #、大叶钩藤 0 3,/.2#$1&&, #、倒挂金
钩 0 &,(/%42&%, #和攀茎钩藤 0 */,(-)(* #等。
茜草科中的栀子属 5,.-)(%, #出名花,如栀子
虽臭但能治病的鸡矢藤
奇怪的钩子 香花栀子
·!·
欢迎邮购近年出版的《中国植物志》
卷册 科 名 定价 #元 $
第三卷 # ! $ 蕨类 #三 $ %&’ &&
第四卷 # ( $ 蕨类 #四 $ )%’ &&
第四卷 # ! $ 蕨类 #五 $ *&’ &&
第五卷 # ( $ 蕨类 #六 $ *&’ &&
第五卷 # ! $ 蕨类 #七 $ +, &&
第六卷 # ( $ 蕨类 #八 $ %’ &&
第六卷 # ! $ 蕨类 #九 $ )-’ &&
第九卷 # ( $ 禾本科 #一 $ +.’ &
第十卷 # ! $ 禾本科 #五 $ )-’ &&
第十三卷 # $ 谷精草科·鸭跖草科 )&’ &&
第十七卷 兰科 #一 $ .)’ &&
第十八卷 兰科 #二 $ -)’ &&
第十九卷 兰科 #三 $ -)’ &&
第二十六卷 紫茉莉科·石竹科 .-’ &&
第二十九卷 木通科·小檗科 *-, &&
第三十卷 #( $ 木兰科 *%’ &&
第三十二卷 罂粟科 +&’ &&
第三十四卷 # ! $ 虎耳草科 #一 $ !)’ (&
第四十卷 豆科 #二 $ *(’ *&
第四十二卷 # ( $ 豆科 #四 $ )’ &&
第四十二卷 # ! $ 豆科 #五 $ .-’ &&
第四十三卷 # ( $ 酢浆草科·蒺藜科 !%’ &&
第四十三卷 # ! $ 芸香科 *(’ &&
第四十三卷 # $ 苦木科·毒鼠子科 *&’ &&
第四十四卷 # ( $ 大戟科 #一 $ (.’ &&
第四十五卷 # ! $ 冬青科 )&’ &&
第四十五卷 # $ 卫矛科 &’ &&
第四十八卷 # ! $ 葡萄科 -’ &&
第四十九卷 # $ 山茶科 #一 $ %’ &&
第五十卷 #( $ 山茶科 #二 $ !+’ &&
第五十二卷 # ( $ 大风子科·瑞香科 .&’ &&
第五十三卷 # ! $ 菱科·锁阳科 &’ &&
第五十七卷 # ( $ 杜鹃花科 #一 $ *&’ &&
第七十一卷 # ( $ 茜草科 #一 $ .&’ &&
第七十一卷 # ! $ 茜草科 #二 $ )&’ &&
第七十七卷 # ( $ 菊科 #五 $ -&’ &&
第七十八卷 # ! $ 菊科 #八 $ *&’ &&
第七十九卷 菊科 #九 $ !*’ &&
第八十卷 #! $ 菊科 #十一 $ !&’ &&
欲购以上《中国植物志》者,请将书款定价总
额及邮寄费 # )& 元以下加书定价的 ()/,)& 元以
上加书定价的 (&/ $邮汇至《植物杂志》编辑部,
并请附言说明。
# ! #$%&’()’*+% $我国古代即已闻名。这是一种灌
木,高可达 米,枝条圆柱形,叶对生,革质,有
时 个轮生。叶形多变,有时窄,为长圆披针形,
有时宽些,为倒卵形或椭圆形,较大,长可达 !)
厘米,宽可达 %厘米。上面亮绿色,有短叶柄。托
叶膜质。花常单生于枝顶。萼管卵形或倒圆锥形,
长可达 !, ) 厘米,有纵棱,萼檐顶部 )—% 列,在
果熟时增长并不脱落,存于果实上。花冠白色或乳
黄色,呈高脚碟状,管部细长,长 —)厘米,顶
端常 -裂,裂片平展开,倒卵形。果实形有变化,
卵形或近球形,有时椭圆形至长圆形,熟时黄色或
橙红色,外有翅状纵棱 )—+ 条,顶有宿存萼片。
种子多数。我国栀子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广大地
区,西南地区也有,生山地丘陵和山谷。
栀子的花白色,有香气,为名花之一。露地栽
培或作盆景,北方只能盆栽。俗名“水横枝”,有
重瓣变种。江南广大地区为园林花木中极负盛名之
种,赏叶、闻香又看花。国外有冬季切花出售者。
有人特别欣赏栀子花的香味,形容花中栀子有如酒
中茅台,其香之醇厚浓郁,着实令人沉醉。这恐怕
是对栀子花香有特殊感受的人的反映。
萧纲的《咏栀子花》诗中吟道:“素华偏可
喜,的的半临池。疑为霜裹叶,复类雪封枝。日斜
光隐见,风还影合离。”头两句说栀子花洁白明
亮,第三句指出栀子的叶深绿色,有光泽,经日光
照耀,泛出微微白光,有如轻霜。第四句说的是栀
子的花盛如白雪。第五、六句则为日光斜照花时,
微风之下,花叶摆动,反光时有时无。全诗说出栀
子的花和叶互相衬托之美,既有静态也有动态,诗
意动人。
栀子的“栀”字原本为“卮”,卮是古代一种
酒杯,由于栀子开花结实后形态类似这种酒杯,就
以“卮”命名之。《本草纲目》云:“卮,酒器
也,卮子象之,故名。今俗加木作栀”。李时珍对
此作了确切的注解。
非常有趣的是,据司马迁《史记·货殖列
传》:“千亩卮茜,⋯⋯其人与千户侯等”。这里
的卮茜指两种植物,即栀子和茜草,说明早在汉代
就已人工种植了。为的是利用它们作染料,茜草的
根可为红色染料,前文已述。栀子的果实成熟后,
可榨出黄色染料。一红一黄,两者给古代人民生活
带来莫大好处。而它们都属于茜草科,这令今人对
茜草科中经济植物之丰富产生深刻印象。
责任编辑:刘 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