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世界木麻黄科植物的引种和育种



全 文 :世 界 林 业 研 究
VVO R L D F O R E S T R Y R E S E A R C H
季之后便弃耕 ,或任森林自我更新或作为灌丛休闲 ( b us h fa l lo w ) 。 即便如此 , 只要作物种
植期或灌丛休闲期不是很长的话 , 在湿润热带的气候和土壤条件下 ,森林植被仍能恢复并
保持稳定的生产力 ; 当然在这种情况下 ,系统将有所退化 , 因为森林演替受阻且没有足够
的时间构建植被的养分循环系统 。
任何农田系统 ,要保证持续生产就必须补充索取的资源部分 。 同样要考虑的一个最优
化问题是 ,如何能做到投入最少而收获最大 , 同时又能保持资源永续 。 目前看来 , 采用适宜
的物种组合 、 间作 、 混种等都可使资源在时空上共享并有效地用好用足现有资源 。 从本质
上讲 ,这种资源利用方式并不能从根本上恢复资源水平 , 只是扩大了资源的可利用空间 ,
延长或增长了资深的可利用时段 ;要从根本上恢复资源水平 ,就是人工投入给予补足 , 或
者自然恢复给予休闲 。
5 结语
( 1) 农用林业作为一种土地利用方式 , 其目的就在子从木本和草本植物共生 、 共栖的
土地单元内获益 ;其通常的做法是把林木植于农 田和牧场 。
( 2) 植物间的互作关系可概括为正效 (互助 ) 、 负效 (竞争 )和零效 (共 存 )3 种 ;农用林
业经营管理的 目标可确定为高产 、 稳产 、持续 。 3 种关系和 3 大目标的协同 , 需要依照时间
效应 、 空间效应和资源限制性来调整和统筹 。这便是具有广泛适用性的农用林业系统的运
作机制 。
( 3) 种间互助有利于增加总产量 、 减小产量变幅 、 保护基础资源 ;用等价的生态学和社
会经济学概念表述则是 : 边际土地利用的生产力 、 脆弱性和持续性 。
( 4) 随着农用林业研究的 日益广泛和 日渐深入 ,其研究的未来走向也将呈现多极化的
态势 。 宏观上将更大范围地研究农用林业对全球环境变化的影响 ,微观上则进一步探索农
用林业系统的物种多样性 、 结构多样性 、 功能多样性和产品多样性 , 同时要进一步阐明系
统各组份间的竞争和互助机制 ,进而创建更加高效 、 持续的农用林业类型 。 研究深度上正
从一般性调查描述向定位 、 定量的实验生态研 究发展 ,这些定位定量研究可以深入刻画系
统的一些主要生态过程 , 包括物质转化 、 养分循环 、 能量流动 、 信息传递等特征 ;生态位 、 生
态界面 、 生物固氮等新兴领域的研究进度也必将为农用林业注入新的活力 。
(卢 琦 、 罗天祥编译 )
世界木麻黄科植物的引种和育种
木麻黄科植物天然分布于澳大利亚 、 东南亚及太平洋群岛 。世界热带和亚热带地区 已
有广泛的引种和栽培 ,并已证明其有良好的生物学特性 、 较高的经济价值和广泛的社会效
益 。 它们可用于营造薪炭林 、 速生用材林 、 农用林 、 防护林 、 行道树及庭园绿化树等 , 同时 ,
由于其可 固氮并有共生菌根菌 , 困而也常作为特殊立地上造林先锋树种和土壤改 良树种 。
1 引种
世界各地引种木麻黄历史悠久 ,印度 18 6 8年开始引种 ,非洲和美洲热带 、 亚热带地 区
大约在 19 世纪初开始引种 ;我国在 1 9 2 0年前后开始引种 。 从世界各地情况看 ,引种初期
都是为了绿化 , 以短枝木麻黄为主 。 50 年代后 ,开始注重树种选择 , 引进一些适合所在国
世界木麻黄科植物的引种和育种
或地区的种 ,如 1 9 0 0年前后引进泰国的天然杂种 c a o a r :` a j二 : , h : h : ` a : a X e。 “ ` eS t汀 0 1勿
得到了进一步培育 ,并于 19 5 1年引入印度南部 。 肯尼亚 、坦桑尼亚及津巴布韦等国也引进
了适合高原生长的约虎恩木麻黄 ;我国也引进了大量的短枝木麻黄 、 粗技木麻黄和细枝木
麻黄 ;同时 , 世界各地开始大面积营造人工林 。 70 年代后 ,对木麻黄引种及选育和研究不
断深入 ,使木麻黄植物引种范围明显扩大 。 这个时期培育出了一些优良杂交种 ,并建立了
一些种子园或种子生产基她 。 如埃及 、 中国等培育出了杂种 .c 。 二 ` , g h 。 二 `。 二 。 X 好 “ “ ca
等 。 80 年代后 ,国际性合作项 目广泛展开 ,加拿大国际农业发展中心 、 澳大利亚国际农业
研究中心在非洲以及东南亚一些国家和中国 ,联合国粮农组织在中国和非洲一些国家都
建立了国际合作项 目 , 使木麻黄引种从单一树种扩展到树种 、 种源或家系并行阶段 。 90 年
代后 ,一个大型的短枝木麻黄国际种源试验项 目在第 2 届木麻黄国际研讨会 上立项并获
通过 , 已有 17 个国家提供了种源 (或次生种源 ) , 有 29 个国家将参加这个项 目。 中国林科
院热林所承担了在中国的试验 ,野外试验从 19 9 3 年开始 , 预计进行 5 年 。 到 目前为止 , 我
国已引进木麻黄植物十几种 。
2 无性繁殖
目前 , 虽然多数木麻黄仍以种子繁殖为主 ,但无性繁殖技术也已得到广泛应用 。
( 1) 扦擂繁殖 (水培法和 土培法 )
采用扦插繁殖的主要树种有短枝木麻黄 、 粗技木麻黄 、 细枝木麻黄及杂交种 ( aC su 。卜
切 。 ,二 。 g h o h : 她 : 。 x 。妙 : se `汀 ol 。 )等 , 目前正扩大应用到多种木麻黄 。 泰国 、 印度 、 中国和
埃及等都已把该方法广泛应用于人工林营建中 。
( 2) 徽繁位
木麻黄微繁殖技术是最近几年发展起来的 。 主要是利用组织培养技术或纯培养技术
来繁殖木麻黄 。 用于微繁殖的材料通常是木麻黄的幼嫩组织 。 该方法要求技术高 , 移苗前
的一切培养和操作都要求在无菌状态下进行 , 培养介质的选择往往是成功与否的关键 。这
种方法主要用于为试验提供苗木 ,或繁殖和保存特殊优 良基因型 。微繁殖技术研究工作做
得较多的国家有法国 、 埃及 、 中国和塞内加尔等 。
3 抗病育种
木麻黄青枯病 ( p , 二 己。 。 。 。 。 , 50 1。 : 。 c e 。 , 。 , E . F . s m i t h )是木麻黄植物的主要病害之
一 。 o r i a n 先后在毛里求斯发现了短枝木麻黄有青枯病 。 1 9 6 4年 , 我国华南农学院梁子超
教授在广东省阳江县海陵岛上首次发现了木麻黄青枯病 。 中国木麻黄人工林受青枯病危
害面积较大 ,故对其研究也较多 。 现已培育出了一些优良抗病无性系 ,并 已应用于造林实
践中 ,但有些抗病无性系生长速度慢 ,这是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
4 木麻黄科植物的研究贡点
( l) 对分布于澳大利亚之外的木麻黄属 、 隐孔木麻黄属和裸孔木麻黄属的某些种分类
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
(2 )扩大种子收集范 围 ,为研究和改 良提供优质种子 ,首先考虑的树种为短枝木麻黄
和约虎恩木麻黄 ,并且在世界范围内建立木麻黄基因资源交流网 ;
( 3) 结合种源试验和子代测定试验进行遗传学评价 ,建立优 良木麻黄种的种子园或种
子生产基础 ;
( 4) 充分利用树木改良过程中造价低且省时的新技术 ,如纯培养技术和选择技术 ;
世 界 林 业 研 究
V犷O R L D F O R E S T R Y R E S E A R C H
(5 )人工林经营中 ,注意肥料 (或营养元素 )的应用和不同树种收获表的编制 ,
( 6) 优良 F ar n k ia 和菌根菌的进一步筛选 ,特别是适合于恶劣立地条件下的品系筛
选 , F r an k ia 菌剂的研制将集中利用海澡酸钙载体 ;
(7 )野外木麻黄植物固氮能力的定量评估方法的改进 ;
( 8) 进行广泛的 rF an k ia 一树木基因型共生体或土壤 一 rF an k ia 一树木基因型有效性
联系体的筛选 ;
(9 )F
r
an k 达 和菌根菌双接种技术及它们在植物生长过程 中的关系和作用 。
(仲崇禄 )
世界土壤盐溃化现状及研究趋势
1 盐溃土分布特点及次生盐溃土形成原因
盐渍土在世界各大洲都有分布 ,约占地球陆地总面积的 10 写 ,达 9 . 5 亿 h m 2 . 主要分
布在干早和半干旱荒漠地带 。 我国有盐演土约 2 7 0 万 h m , ,其中约 67 0 万 h m ’ 分布于农
田之中 ,约占耕地面积的 7写左右 ,主要分布在新疆 、 甘肃 、 内蒙古和东部沿海一带 。 盐演
土有两种类型 : 原生盐演土和次生盐演土 。 原生盐演土占盐演土的少部分 ,次生盐渍土占
绝大部分 。 次生盐演化的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 :
( l) 人类利用土地时不合理的灌溉或只灌不排 、 不合理的开荒造 田 、 草场放牧过度 ,施
用大量的化肥和工业废水使水中含盐量过高 , 以及采矿 、 采油 、 建造工厂等都会使土地盐
演化 , 或使本来不太严重的盐演土变得越来越严重 ,或面积不断扩大 。
( 2) 由于缺乏降雨 ,迫使在许多农业耕作中应用灌溉 , 而灌溉必然促进盐份积累 。 据
v
.
A K 0 v d a 报道 : 在灌溉季节 , 每公顷采用含盐 20 0一 50 o m 8八 的水 1万 m ’ 灌水 ,相当子
给每公顷土壤带来 2 ~ 5t 盐份 ,并且在 10 ~ 20 年后盐量还会成倍增加 。 目前盐演土面积
仍在不断扩大 ,这与灌溉农业的面积不断增加有关 。 如 :美 国的灌溉面积 1 9 49 一 19 7 3年 间
扩大 T Z倍 , 达 2 1 0 0 万 h m Z ,前苏联每年以 6 . 7万 h m Z的速度增加 ;肯尼亚 19 5 9~ 1 9 6 9
年翻了一番 ;二战以后匈牙利增加了 10 倍 。 埃及几乎 10 %的农业土地实行灌溉 , 马尔加
什有 90 % ,泰国约 26 % , 巴基斯坦约 50 % 。 在半湿润的国家 ,如 : 法国 、 西班牙和希腊的灌
溉面积也分别占 13 % , 10 %和 15 % 。
( 3) 几十年来既没有足够的知识 , 又没有很好的技术手段来预报 、 解释和抵抗盐渍化
的进程 ,待发现土壤肥力下降和其它有害作用发生为时太晚 , 以致要抵制盐溃化的发展时
已无能为力 。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和教科文组织的估计 ,世界现存灌溉体系中有一半土壤处于次
生盐渍化 、 碱化和在淹水的影响之下 ,不仅在老灌溉体系中这样 , 而且在近期开始灌溉的
地区也是如此 。 据 v . A K vo d a( 1 9 8 0) 报道 ,伊拉克 40 %以上的灌溉土壤受次生盐渍化的
影 响 。 在 阿根廷 , 19 世纪灌溉的 组万 h m Z 土地到现在 已有 50 %盐演化 。 在澳大利亚的
M ur ar y 河流域和北部维多利亚 ,受影响的土壤面积已达 8 万 h m Z 。
不合理的灌溉不仅严重地影响土地次生盐演化 , 而且对生物圈也产生影响 ,如饮用水
的盐化和污染 ,淹水和盐份是寄生虫和疾病的滋生地 ;对土壤微生物的毒害作用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