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中国黄雀儿属的分类



全 文 :广 西 植 物 G u i h a i a 4 ( i ) : 39一 4 2 . 1 9 8 ;
中 国 黄 雀 儿 属 的 分 类
杨 纯 瑜
(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攀眼举科攀院 )
黄雀儿属 ( P r i o t r o p i s ) 为豆科 ( F a m . L e g u m i n o s a e ) 蝶形花亚科 ( S u b f a m . P a -
p i l i o n o i d e a e ) 的成员 , 由 W i g h t e t A r n o t t 建于 1 8 3 4 年。 全世界有二种一 主要分布于
非洲 、 亚洲热带 、 亚热带地区。 中国产一种 , 见于云南南部 、 西南部及西藏墨脱等地 。
关于黄雀儿属的分类 , 各学者意见很不一致 , 作者在编写中国植物志的过程中, 对本属
进行了仔细研究 , 现在本文讨论 。
属 的 概 念
黄雀儿属是 W i g h t e t A r n o t t ( 1 8 3 4 ) 根据产于尼泊尔的 P . e了t i s o id o s W i g h t e t
A r n ot t 为模式建立的新属 〔 ` 〕 , 与猪屎豆属 ( C r ot al ar ia ) 近缘 , 这主要表现为两 属均具
有二型花药 , 花曹近钟形 , 荚果圆球形 , 种子数目少 ( 猪屎豆属亦具有二唇形花粤、 圆柱形
荚果 、多数种子 ) 等特征 ,其主要区别为本属果实成熟后内果皮紧密相贴 , 成压扁状 ,而猪屎豆
属果实在成长中内果皮逐渐分离 ,成熟后显著膨胀 ,成圆柱形 ,椭圆形或球果状 。因此长期以来
对本类植物的分类颇有争议 , 一些学者如 B a k e r ( 1 8 7 6 ) 〔 ’ 〕 , H o t e h i n s o n ( 1 0 6 4 ) 〔 .夕等
则同意 W i g ht e t A r n ot t 的意见 , 认为黄雀儿属应独立为属 , 但另一些学者 则主 张越 属
归并 , 如 M e i s s n e r ( 1 8 3 7 )曾作为 S u b g e n . P r i o t r o p i s ( W i g h t e t A r n o t t ) M e i s s n . ,霉4 〕
B
e n t五a m ( 1 5 4 3 ) 又作为 s u b g r o u p C y t i s o i d e s B e n t h 。 〔石 〕 , P o lh i l l ( 1 9 6 8 ) 作为 S u b -
s e c t
·
p r i o t r o p i s ( W i g h t
e t A r n o t t ) p o lh i l l 〔 ` 〕 , 在他们的研究中 , 大多是扩 大 子 黄
雀儿属的概念 , 通常把种子数目较少 , 荚果圆球形 , 膨胀的种也归 入 本属 , 如 P ol h立班
( 1 9 6 8 ) 记载 S u b s e e t . P r i o t r o p i s 全世界约 1 5种 , 同时记载非洲产有二种 ( C 。 i n o p i n -
n a t a , C
.
f i s e h e r i )
, 实际上后一种 C . f i s e h e r i 与球果猪屎豆 ( C . u n e i n e l l a L a m k . )
近似 , 应属于猪屎豆属的 S e e t . D i s p e r m a e W ig h t e t A r n o t t 的成员。 黄雀儿属主要以
英果扁平为其鉴别特征 , 目前仅发现有二种 ( p . e y t i s o i d e s , p . i n o p i n n a t a ) 。
形 态 学特征
1
. 体态 : 本属通常为灌木或亚灌木 , 茎圆柱形 , 具小沟纹 ,其中 P . c yt is io d e s w 馆ht
e t A r助 t 为亚灌木 , 体高60 一 1 0 厘米 , 幼时密被短柔毛 , 老时逐渐脱 落或近 无毛 , 另
4 O
t 广 西 植 物 4卷
一种 P . i n o p i n n a t a H a r m s为灌木 , 局 限于非洲的坦桑尼亚 ( T a n z a n i a ) , 其体态 近似
C
.
if s o h e r i T a u b
, 但后一种英果近球形 , 膨胀 , 易于鉴别 。
2
. 叶子 : 本属植物具三出复叶 , 长圆形或长椭圆形 , 中间一片小叶通常较侧生小叶大 ,
上面无毛 , 下面略被短柔毛 , 叶柄长 3一 5 厘米 , 小叶叶柄极短 , 通常长 1 一 1 . 2毫米 。
关于托叶的存在与否对本属的分类也很重要 , 通常无托叶或有托叶 , 极细小 , 早落 , 这
是较进化的特征 。 在猪屎豆属中托叶常作为分组 ( S e c it o n ) 的依据 。
3
. 花 : 本属植物花的构造与猪屎豆属十分相似 , 但花曹全部近钟形 , 龙 骨 瓣 咏 部不扭
转 , 花序通常总状 , 顶生或与叶对生 , 不形成头状花序 。
苞片和小苞片的着生位置在本属中有较大差异 , 一般不作为分类的依 据 , 如 P . c yt i -
s io de
s
W i g ht
e t A r on t 的苞片卵状三角形 , 小苞片线形 ,生花梗中部 、 中上部或花薯基
部 。
4
.果实和种子 : 本属植物的果实成熟后内果皮紧密相贴 , 呈压扁状 , 这一特征明显有别
于猪屎豆属 , 可能为一进化特征 , 在豆科植物的系统演化方面有一定的意义 。
本属植物的种子数目较少 , 通常 2一 10 颗 , 马蹄形 , 表面光滑 。
地 理 分 布
黄雀儿属全世界有二种 , 主要分布于非洲 、 亚洲热带 、 亚热带地区 ,属于古热带植物区系
成分 , 其中黄雀儿 ( P . e y t i s o id e s W i g h t e t A r n o t t ) 产亚洲 ( 印度 、 尼泊尔 、 中国 西
南部 ) , 另一种 P 。 i n o p i n n a t a H a r m s 仅见非洲 ( 坦桑尼亚 ) 。
本属与猪屎豆属的地理分布不同 , 猪屎豆属是广布于世界热带 、 亚热带地区的大属 , 约
5 0种 , 形成 了单叶和复叶种的不同分布中心 , 在亚洲 、 大洋洲 、 南美洲主要单叶 种分 布较
多 , 而在非洲主要复叶种占居优势 。 黄雀儿属全部是复叶种 , 现仅记载 2 种 , 主要分布于非
洲 、 亚洲热带 、 亚热带地区 , 至今尚未在其它地区发现 。 关于本属的分布可以用大陆飘移学
说进行解释 , 大约在一亿八千万年以前 , 由于泛大陆的解体 , 劳亚古陆被分裂为欧亚及北美
洲板块 , 冈瓦纳古陆则分裂为非洲 、 南美洲 、 大洋洲 、 印度及南极洲板块 , 因此现代非洲 、
大洋洲及印度板块的植物区系成分有很多相似之处 。 印度板块在脱离与冈瓦纳古陆的联系之
后 , 当它与亚洲碰撞时能把冈瓦纳古陆的植物融合到劳亚古陆 , 因此我国云南南部的植物区
系成分又受到 冈瓦纳植物 区系成分的影响较深 , 黄 雀 儿 ( P . c yt i s 。 i d e s w i g ht e t A r -
n ot t ) 在我国云南的分布就是一个例子 。
亚洲热带 、 亚热带地 区植物种类繁多 , 类群复杂 , 通常认为是被 子植物的起源中心 。 近
年来认为该地 区的生物类群可能是劳亚古陆和 冈瓦纳古陆起源的生物类群的融合。 因此亚洲
热带、 亚热带地区的植物种类与非洲东南部的植物种类有一定的相关性 。
总之 , 根据黄雀儿属的地理分布可以看到本属与猪屎豆属有明显不同 , 结合本属植物的
体态 , 叶子 、 花 、 果实的构造和形状 , 种子的数 目等认为应另立为属 , 因此 本 文 建 议恢复
P
r i 。 t r 。 p s s 属的等级 。
` 洲
1期 杨纯渝 : 中国黄雀儿属的分类 41
~ ~
~一 ~一 - ~ - . ~_
分 类
黄雀儿属
P r i o t r o p i s W ig h t
e t A r n o t t
,
P r o d r
.
F I
.
P e n
.
I n d
. 价 . 1: 1 5 0 , 1 5 3 4 , B e n t il 。
e t H o o k
.
f
. ,
G e n
.
P I
.
l : 4 7 9
.
1 5 6 5 ; B a k e r i n H o o k
.
r
. ,
F I
,
B r i t
.
r n d
. 忿 :
6、 . 1 5 7 6 , H u t e h i n s o n , G e n . F l . p l . i : 3 6 4 : 1 9 6 4 ; 黄成就 , 中国 主要 植 物图说
— 豆科 1 85 . 1 9 5 5 ,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主编 , 中国高等植物图鉴 2 : . 3 7马. , 图 2 4 7 4 .1 9 7 2一一 C r o t a l a r i a L i n n . s u b g e n . P r i o t r o P i s ( W i g h t e t A r n o t t ) M e i s s n e r i n P I。
V a s e
.
G e n一 9 3 7 — Cr o r a l a r f a L i n n . g r o u p E r “ t玄c o s a s u b g r o u p 伪 t f s o id e s
B e n t h
.
i n H o o k
. ,
L o n d
.
J o u r n
.
B o t
.
2 : 4 7 2
.
1 5 4 3— rC o t a l a r i a L i n n . s u b s e e t
P r i o t r o P i
s
( W i g h t
e t A r n o t t ) P
o l h i l l i n K e w B u l l
.
2 2 ( 2 )
: 2 4 7
.
1 9 6 8

属的模式种 ( T ; p e ) 仁p r io , r oP 污 c y t舫砰de , W i g h t “ ’ A r n g t t : ; , 、 「灌禾或亚灌木 , 茎圆柱形矛兰出复叶 , 有托叶或无 。总状花序顶生或与叶对生 , 花曹近钟
形 , 五裂 , 各裂齿近等长 , 花冠黄色 , 旗瓣通常圆形或长圆形 , 基部具二枚拼服体 , 翼瓣长
圆形或长椭圆形 , 龙骨瓣中部以上弯曲 , 具嚎 , 味部不扭转 , 雄蕊联合成单体 , 花药二型 ,
一为长圆形 , 以底部附着花丝 , 尸为圆形 , 以背部附着花丝 , 子房无柄 , 具毛 , 胚珠少数 ,
花柱长 , 基部弯曲 , 柱头小 , 斜生 。 英果长圆形或长椭圆形 , 压扁 , 有果颈 . , 种子 少数 ,
马蹄形 , 表面光滑 。
黄雀儿 ( 中国主要植物图说— 豆科 )
P r i o t r o P i s e y t i s o i d e s W i g h t
e t A r n o t t
,
P r o d r
.
F l

F e n
.
I n d

O r

1 : , 18 0

1 5 5 4 , B a k e : i n H o o k
.
f
. ,
F I
.
B r i t
.
I n d
.
2 : 6 5
.
1 5 7 6 , 黄成就 , 中国主要植物图说
一豆科 1 85 . 19 5 ,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主编 , 中国高等植物图鉴 2 : 3 7 2 . 1 9 72—
C r o r a l
a r i a e万t f s o i d e s R o x b . e x D C . P r o d r . 2 : 1 3 1 。 1 8 2 5 , O h a s h i i n F I . E a s t
H i m a l a y a 6 1
.
1 9 7 5 ; p o lh i l l i n K e w B u l l
.
2 2 ( 2 )
: 7 4 7
一 7 4 8
.
1 9 6 8一 c r o t a al r ` a
P s o r a l i o id e s D
.
D o n
,
F I
.
N e p a l
.
2 4 3
.
1 8 2 5 -一 C r o t a l a r i a s z e m o e 九5 15 G a g n e P .
i n L e e

N o t
.
S y s t
.
8 : 3 7
.
19 1 4
.
云南 ( Y u n n a n ) : 勋仑 ( M e n l u n ) 、 裴盛基 ( S 。 J . P e i ) 5 9 一 9 4 5 1 , 临沧 ( L i n -
e a n g )
、 辛景三 ( J . 5 . X i n ) 1 6 4 , 景洪 ( J i o g h o n g ) 、 王启无 ( C . W . W a n g ) 7 5 6 3 ,
景东 ( J i n g d u n g ) 李鸣岗 ( M . K . L i ) 1 40 0 , 河 口 ( H e k o u ) 、 刘伟心 ( W . X . L u )
5 0 2 , 盈江 ( Y i n g ji n a g ) 、 裴盛基 ( 5 . J . P e i ) 1 4 2 7 0 , 西藏 ( X i z a n g ) : 墨脱 ( M e -
d 。 )
、 科考队 15 7 8。 生山坡路旁及常绿阔叶林中。 海拔 8 0 一 1 6。。米 。
分布 : C h i n a ( 中国云南南部 、 西南部 , 西藏东南部 ) , I n d i a ( 印度 ) , N e p a l ( 尼
泊尔 ) 。 本种在中国西藏为新记录 。
本文所研究的标本来自于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 昆明植物研究所 、 云南热带植物研究所 、 华南
植物研究所标本室的标本 。 初稿写成后承蒙浙江博物馆韦直先生审阅并提供宝贵意见 , 一并感谢 。
赞 果须 : 指英果中的子房柄延长而形成的部分。
24 广 西 植 物 4卷
, 考 文 做
〔 i 〕 W i g h t R . e t A r n o t t A . M . , 1 8 3 4 : P r o d r . F l . P e n . I n d . 0 r . 1 · 1 80
〔 2 〕 B ak e r J . G . , 1 8 7 6: F l . B r i t . I n d . 2 : 6 4
〔 8 〕 H u t e五in s o n J . , 1 9 6 4* G e n F l . P l .
〔 4 〕 M e i s , n e r F . , 1 8 37 : P l . V始 e . G e n .
〔 5 〕 B e n t五am G
. ,
1 8 4 3 : L
o n
d
. 北 u r n . B o t . 2 : 4 7 2
( 6 〕 P o l h il l R . M . , 1 96 8 : K e w B u l l . 2 2 ( 2 ) : 2 4 7
C L AS S下 IC AT !O N O F T HE G E N US P R旧 T RO P ! 5 IN C H IN A
Y a n g C h u n
一 y u
( A e a d e m y o f M i l i t a r 了 M e d ie a l S e i e n e e s , P . L . A . B e i j i n g )
A b` t r a e t
T h e g e n u s P r i o t r o p i s e o m p r i s e s 2 s P e e i e s t h r o u g h o u t t h e t r o p i e s a n d
t h
e s u b t r o p i e s i n A s i a a n d A f r i e a
, o n e s p e e i e s o e e u r r i n Y u n n a n a n d X i z a n g
o f C h i n a
.
T h i s p a p e r d e a l s w i t h t h e p r o b l e rn s o f e l a s s i f i e a t i o n o f P
r i o t r o p i s b a s e d
o n m o r p h o l o g i e a l a n d g e o g r a p h i e a l d i s t r i b u t i o n
.
T h e m a n i f e s t d i f f e r e n e e
i n t h e s h a p e o f t h e l e g u m e
,
m u e h f l a t t e n e d sn P r s o t r o p i s
,
15 s i g n i f e a n t t o
t h e 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 P l a n t s o f L e g u m i n o s a 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