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豆科植物抗菌成分的研究进展



全 文 :豆科植物抗菌成分的研究进展
毕允晨 ,张秀娟 ,樊守金* (山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山东济南 250014)
摘要 简要归纳了豆科抗菌植物的种类 ,对从中提取的生物碱、黄酮和萜类等抗菌活性成分进行了介绍 ,并对豆科植物抗菌成分在新农
药和新医药的研究与开发中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豆科植物;抗菌活性;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 Q949.76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09)09-03877-03
Research Advances on Antimicrobial Components in Leguminosae Plants
BI Yun-chen et al (School of Life Science, Shandong Normal University , Jinan, Shandong 250014)
Abstract   The species of Leguminosae antibacterial plants were briefly concluded.The extracted antimicrobial active components such as alkaloids ,
flavone and terpenoids were introduced.The application foreground of antibacterial components from Leguminosae plants in th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new pesticides and medicines were predicted.
Key words  Leguminosae;Antimicrobial activity;Research advances
基金项目 山东省科技攻关项目。
作者简介 毕允晨(1982-),男 ,山东青岛人 ,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
植物资源学。 *通讯作者 , E-mai l:f ansj@sdnu.edu.cn。
收稿日期 2009-01-04
  在有机化学农药危害越来越严重的今天 ,植物源抗菌物
质的研究日益重要。它具有化学农药所不具有的优点如大
多数低毒 ,不污染环境 ,不产生公害 ,残留少 ,选择性强 ,不杀
伤天敌等 ,害虫和病原菌难以产生抗药性 ,能保持生态平衡 ,
保证资源可持续发展 ,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因此 ,植
物源农药的研发倍受人们的关注与青睐 ,从植物中寻找农药
活性物质并且深入研究其抗菌机理以开发植物源农药是目
前农药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 1] 。
豆科 ,双子叶植物 ,约 690属 ,17 600余种 ,为种子植物的
第三大科 ,广布于全世界 ,包括云实亚科 、含羞草亚科和蝶形
花亚科 3个亚科。豆科植物具有十分重要的用途如食用类
有大豆 、蚕豆 、豌豆 、绿豆 、赤豆 、豇豆 、菜豆 、落花生等;饲料
类有紫云英 、苜蓿等;材用类有合欢 、黄檀 、皂角 、红豆 、槐等;
染料类有马棘 、槐花 、木蓝 、苏木等;树胶和树脂类有阿拉伯
胶 、木黄芪胶 、柯伯胶等;纤维类有印度麻 、葛藤等;油料类有
大豆 、落花生等。此外 ,有不少种类的根部含有“根瘤菌” ,对
于土壤改良和农田轮作有很大价值[ 2] 。豆科植物资源丰富 ,
具有抗菌活性的植物种类也是多种多样。通过对豆科植物
抗菌活性物质的研究 ,开发出高效 、低毒 、低残留 、无污染的
环境友好型生物农药 ,在发展生态农业 、促进绿色食品工业
的发展 、构建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等方面具有十分深远
的意义。
1 豆科抗菌植物种类
豆科抗菌植物资源非常丰富 ,具有抗菌活性的植物主要
以含羞草亚科的金合欢属(Acacia)、苏木亚科的决明属(Cas-
sia)以及蝶形花亚科的槐属(Sophora)植物为多。如从阿拉伯
金合欢(Acacia nilotica)和决明属(Cassia abbreviata)中获得的
甲醇及丙酮提取物对芽孢杆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 、大肠杆菌
的生长都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3] 。具有抗菌活性的豆科植物
代表种类见表 1。
2 豆科植物的抗菌活性物质
豆科植物的抗菌活性物质主要有生物碱 、黄酮类 、蒽醌
类 、萜类 、挥发油等几种生物活性物质[ 4-28] 。
表1 具有抗菌活性的豆科植物
Table 1 Leguminosae plant species with antibacterial activities
植物名称
Plant name
部位
Part
供试微生物
Test microorganism
参考文献
Reference
本氏木兰
Indigofera
bungeana

Leaf
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链球菌(Strep-
tococcus viridans)、枯草杆菌(Bacillus sub-
tilis)、白色念珠球菌(Monilia albican)
[ 4]
冰川棘豆
Oxytropis
glacialis
地上部分
Ground
above
金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猪伤寒沙门菌
(Salmonella limita)、多杀性巴氏杆菌(Pas-
teurellamultocida)、无乳链球菌(Streptococ-
cus agalactiae)、苏云金芽孢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
[ 5][ 6]
[ 7]
葛 根 Puer-
aria lobata

Root
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金黄色葡萄球
菌(Staphylococcus aureus)、痢 疾 杆 菌(Dysentery bacilli)
[ 8]
大豆Glycine
max
种子
Fruit
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致病性大肠杆
菌(Enteropathogenic E.coli)、产毒性大肠杆菌(Enterotoxigenic E.coli)、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鼠伤寒沙门
菌(Samonella typhimurium)、福氏志贺菌(Shigella flexneri)、奇异变形杆菌(Proteus
penneri)、肺炎克雷伯菌(Klebsiella pneumo-
niae)、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蜡样芽胞杆菌(Bacillus cereus)、枯草芽胞杆
菌(Bacillus subtilis)、白色念珠菌(Monilia
albican)、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reus)、腐生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sapro-
phyticus)、白色葡萄球菌(Staphulocoque
blanc)、啤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痢疾 杆菌
(Dysentery bacilli)
[ 9]
[ 10]
甘草 Radix
glycyrrhiza

Root
大肠埃希氏杆菌(Escherichia coli)、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ollreus)、枯草杆菌(Bacillus subtilis)、绿脓 杆菌(Pseu-
domonas aeruginosa)
[ 11][ 12]
合欢 Albizia
grandibracteata

Bark
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ollreus)、绿脓杆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大肠
杆菌(Escherichia coli)、痢疾杆菌(Dysentery
bacilli)
[ 13]
黑豆Giycine
max
种子
Fruit
西瓜枯萎镰刀菌(Fusarium oxyaporum)、花
生球腔菌(Mycosphaerella arachidicola)
[ 14]
决明子 Cas-
sia obtusifolia
种子
Fruit
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镰刀菌
(Fusarium)、柑桔绿霉(Penicillium digita-
tum)、绿核菌(Ustilaginodiea virens)、弯孢菌(Curvularia lunata)、油菜菌核病菌(Sclero-
tinia sclerotiorum)、玉米弯孢病菌(Curvular-
ia lunata)、赤霉菌(Gibberellafujikuroi)、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卡
拉双球菌(D.cata)、变形杆菌(Proteus
species)、棉花 炭病 病菌(Colletotrichum
gossypii)、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产气
杆菌(Aerobacter aerogenes)、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青霉(Eupenicillium eu-
glaucum)、啤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
ae)等
[ 15]
[ 16]
接下表
安徽农业科学 , Journal of Anhui Agri.Sci.2009 , 37(9):3877-3879 ,3881                 责任编辑 王淼 责任校对 张士敏
续表 1
植物名称
Plant name
部位
Part
供试微生物
Test microorganism
参考文献
Reference
苦参 Sopho-
ra flavescens

Root
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甲型链 球菌
(α-Hemolytic streptococcus)、乙型链 球菌(β-Hemolytic streptococcus)、变形杆菌(Pro-
teus species)
[ 17]
苦豆子
Sophora
alopecuroides
地上部分
Ground
above
瓜果腐霉(Pythium aphanidermatum)、黄瓜枯萎病菌(Pseudoperonospora cubensis)、番茄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ium)、番茄早
疫病菌(Alternaria solani)、黄瓜角斑病菌(Pseudomonas syringae)、番茄疮痂病菌(Xanthomonas vesicatoria)
[ 18]
银合欢 Leu-
caena leuco-
cephala

Leaf
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绿脓杆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福氏痢疾杆菌
(Shigella fle xneri)、伤寒杆菌(Salmonella
typhi)、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
reus)、乙型溶血性链球菌(β-Hemolytic
streptococcus)、肺炎 双 球菌(Diplococcus
pneumoniae)
[ 19]
紫 荆 Cercis
chinensis
树皮
Bark
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表皮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epidermidis)、肠球菌(Enterococcus)、肺炎克雷 伯菌
(Klebsiella pneumoniae ozaenae)、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和绿脓杆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
[ 20]
番泻叶 Cas-
sia angus-
tifolia

Leaf
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痢疾杆菌(Dysentery bacilli)、变 形 杆 菌(Proteus
species)、甲型链球菌(α-Hemolytic streptococ-
cus),白色念珠菌(Monilia albican)、星形奴卡氏菌(Nocardfum asteroides)
[ 21]
儿茶 Acacia
catechu
枝、叶
Stem 、Leaf 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表皮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epidermidis)、
肠球菌(Enterococcus)、肺炎克雷 伯菌(Klebsiella pneumoniae ozaenae)、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
[ 22]
黄芪 Astra-
galus mem-
branceus
地上部分
Ground
above
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产气杆菌(Aerobacter aerogenes)、变形杆菌(Proteus
species)、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沙门氏菌(Salmonellosis)
[ 23]
紫藤 Wiste-
ria sinensis

Leaf
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铜绿假单孢杆
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
[ 24]
刺槐
Robinia
pseudoaccia
枝、叶
Stem 、leaf 黄瓜霜霉病菌(Pseudoperonospora cubensis) [ 25]
截叶铁扫帚
Lespedeza
cuneata
全株
The whole
小麦赤霉病菌(Gibberella zeae)、苹果炭疽病菌(Glomerella cingulate)、辣椒疫霉病菌
(Phytophora capsici)、番茄灰霉病菌(Botry-
tis cinerea Pers)、玉米大斑病菌(Exsero-
hilum trucicum)
[ 26]
紫穗槐
Amorpha al-
ba
全株
The whole
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禾谷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疫霉病菌(Phy-
tophthora capsici)、盘长孢状刺盘孢(Col-
letotrichum gloeoporioides)、 凸 脐 蠕 孢(Exserohilum turcicum)
[ 27]
黄 檀 Dal-
bergia glabra
叶、根
Leaf、Root 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白色念珠菌(Monilia albican)
[ 28]
2.1 生物碱 苦参碱 、苦豆子总碱以及从冰川棘豆中提取
出来的生物碱类是比较常见的抗菌活性物质。
2.1.1 苦参碱。苦参碱是豆科植物苦参 、苦豆子 、广豆根等
中草药的活性成分 ,是苦参碱类生物碱的代表 ,这一类生物
碱主要还包括氧化苦参碱 、槐果碱 、氧化槐果碱 、槐定碱和槐
胺碱等[ 29] 。邸大琳等采用K-B纸片扩散法检测苦参对大肠
杆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 、甲型链球菌 、乙型链球菌以及变形杆
菌的影响 ,发现苦参碱在体外对多种细菌的生长具有明显的
抑制作用[ 17] 。张玉军从苦参中分离出 23种生物碱 ,其中主
要是氧化苦参碱和苦参碱 ,另外还有羟基苦参碱 、去氢苦参
碱等[ 30] 。国内有学者报道苦参碱有降低细菌DNA含量的功
能 ,这可能是其抑制细菌生长的原因之一[ 31] 。因此 ,目前认
为苦参主要通过生物碱发挥其抗性作用及药理作用。
2.1.2 苦豆子总碱 。苦豆子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沙漠地区 ,
是一种抗逆性极强的豆科多年生药用植物。关于苦豆子总
碱的研究有众多的报道 ,周娅等以琼脂稀释法 、试管稀释法 、
活菌计数法等方法检测苦豆子总碱的体外最低抑菌浓度
(MIC)及最低杀菌浓度(MSC)等[ 32] 。试验发现 ,苦豆子总碱
有广谱的抗菌作用 ,体外对 10余种 206株试验菌均有抑菌作
用 ,其MIC是 10~ 40 mg/ml 。
2.1.3 TMPD。冰川棘豆主要生长在青藏高原地区 ,有很强
的毒性 ,放牧动物大量采食可引起大批中毒 。从冰川棘豆地
上部分提取出一种毒性生物碱 TMPD(2 ,2 , 6 , 6-四甲基哌啶
酮),能溶于丙酮 、醇 、醚和水 ,是阻胺光稳定剂的中间体和制
药中间体 ,具有重要的生理作用。李勤凡等采用滤纸片法和
含TMPD培养基法对TMPD单点 43体进行体外抑菌试验 ,结
果显示TMPD对大肠杆菌 、沙门菌 、巴氏杆菌等革兰氏阴性
菌(G-)和葡萄球菌 、无乳链球菌等革兰氏阳性菌(G+)均有
抑制作用[ 5] 。
2.2 黄酮类 豆科植物中存在的黄酮类抗菌化合物以异类
黄酮衍生物为主 ,另外一些异黄酮化合物如大豆黄素 、金雀
黄素 、鹰嘴豆芽素 、刺芒柄花素和黄豆黄素也具有重要的
作用 。
2.2.1 大豆苷元。大豆苷元系葛根中的主要成分 ,葛根为豆
科植物野葛和粉葛的干燥根 ,其中主要有效成分为葛根素[ 33]
和大豆苷元[ 34] 。钟星明等通过过滤纸片法对大豆苷元进行了
抑菌试验 ,试验发现不同浓度的大豆苷元溶液对金黄色葡萄球
菌 、大肠杆菌有一定的抑菌效果 ,随着大豆苷元浓度的增加 ,其
对金黄色葡萄球菌 、大肠杆菌的抑菌作用增强 ,呈一定的剂量
依赖性 ,但大豆苷元对痢疾杆菌却无抑菌效果[ 8] 。
2.2.2 大豆异黄酮。大豆异黄酮是从大豆中提取出的一种
有效的抗菌物质。井乐刚通过滤纸片法 ,经过超滤 、有机溶
剂萃取 、柱层析等提取纯化方法对 3 种浓度(0.3、0.6 、0.9
mg/ml)的大豆异黄酮提取液进行了抑菌试验[ 10] 。试验发现
3种浓度的大豆异黄酮溶液对大肠杆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和
啤酒酵母都有一定的抑菌效果 ,但对黑曲霉却没有抑菌效
果。随着大豆异黄酮浓度的增加 ,其对大肠肝菌 、金黄色葡
萄球菌和啤酒酵母的抑制作用也增强。
2.2.3 银合欢叶总黄酮。李学坚[ 19]通过试验研究发现银合
欢叶含有含羞草素[ 35]和槲皮素-3-O-鼠李糖甙[ 36] 2种黄
酮类化合物 ,然后采用试管内受试药物浓度梯度稀释法研究
银合欢叶总黄酮对不同菌株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发现银
合欢叶总黄酮有较好的抗菌作用 ,在较低浓度时对大肠杆
菌 、绿脓杆菌 、福氏痢疾杆菌 、伤寒杆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 、肠
炎杆菌 、乙型溶血性链球菌 、肺炎双球菌等都有抗菌活性 ,但
对白色念珠菌(霉菌)无抗菌作用。
2.2.4 甘草总黄酮。崔永明等首次定量测定了甘草总黄酮
的抑菌活性 ,试验结果证实它对 4种供试细菌的抑制作用均
较为明显[ 12] 。殷彩霞等指出 ,酚类化合物及其衍生物一般
呈弱酸性(pH值为 6),能使蛋白质凝固或变性 ,故有杀菌和
抑菌的作用[ 37] 。Gould指出 ,酚类物质可通过破坏细菌壁及
3878              安徽农业科学                        2009年
细胞膜的完整性 ,导致微生物细胞释放胞内成分影响膜的电
子传递 、营养吸收 、核苷酸合成及ATP活性等 ,从而抑制微生
物的生长[ 38] 。甘草总黄酮类化合物的化学结构属于酚类衍
生物 ,因而也具有以上特性 ,从而表现出一定的抑菌功能 。
2.3 蒽醌类 豆科中的蒽醌类化合物大多存在于决明属
中 ,除此之外 ,在番泻叶中也存在蒽醌类化合物 ,这些蒽醌类
化合物都具有一定的抗菌活性。
2.3.1 决明子的有效抑菌物质 。决明子的主要抗菌成分为
游离蒽醌类 。程玲铃等发现中药决明子乙醇提取物与氯仿
提取物对镰刀菌 、弯孢菌 、油菜菌核病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和
棉花炭疽病菌都有一定的抑菌作用[ 15] 。其中对金黄色葡萄
球菌有强的抑制作用 ,而对油菜菌核病菌和棉花炭疽病菌的
抑制效果较好 ,抑菌率达 53%和 62%,有很好的利用前景 ,其
有效成分可用于对油菜菌核病和棉花炭疽病的防治 ,但其对
病原菌的作用方式和作用机制均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2.3.2 番泻叶的有效抑菌物质 。番泻叶主要抑菌成分是蒽
醌类衍生物 。郎秀状等经研究发现番泻叶对多种细菌有抑
制作用 ,对大肠杆菌 、痢疾杆菌 、变形杆菌 、甲型链球菌和白
色念珠菌均有明显抑制作用 ,对星形奴卡氏菌等也有抑制作
用[ 21] 。
2.4 萜类 豆科中许多三萜皂苷具有抗菌和抗虫的活性 ,
三萜皂苷一般分布在古老的豆科植物类群中。
2.4.1 环菠萝蜜烷三萜 。环菠萝蜜烷三萜在植物界广泛存
在 ,主要分布在豆科的紫云英属中 ,该物质具有抗病毒抗肿
瘤 、免疫调节等多种活性 ,而且它还有抗菌作用[ 39] 。
2.4.2 甘草酸 。甘草酸从甘草根中提取得到 ,是 1分子三萜
皂角苷和 2分子葡萄糖醛酸的化合物[ 40] 。崔永明等通过超
声提取与传统搅拌提取 、酶解提取及反复冻溶提取等方法提
取甘草中的甘草酸 ,探讨了它的体外抑菌活性 ,通过定量测
定甘草酸的抑菌活性 ,证实了它对金黄色葡萄球菌 、大肠埃
希氏杆菌 、绿脓杆菌和枯草杆菌的抑制作用均较为明显[ 11] 。
张静涛等也证明甘草酸具有一定抑菌作用[ 41] 。
2.5 挥发油类 田卫等利用水蒸气蒸馏法 、溶剂回流法 、超
临界萃取法 、水提法提取了本氏木兰中的挥发性物质 ,抑菌
试验发现其对链球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 、大肠杆菌 、枯草杆菌
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4] 。通过气相色谱-质谱确定了挥发性
成分 ,发现本氏木兰挥发油中含有的药物活性物质主要是雪
松醇和植醇 ,且含量较高 ,说明本氏木兰具有潜在的药用价
值 ,值得深入开展研究。
3 小结
豆科植物作为被子植物第三大科 ,资源非常丰富 ,研究
其抗菌活性物质及其作用机理可以为发现新的药用品种 、了
解中药的活性成分及其作用原理提供依据 。豆科植物资源
丰富 ,对其进行抗菌活性成分的研究有利于植物资源的开发
和利用 ,从中寻找具有抗菌活性的物质有利于新农药的研
制 ,对发展绿色农业 、保护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 。
参考文献
[ 1] 陈彤彤,宋晓妍 ,解树涛 ,等.植物源抗菌肽的研究进展[ J] .西北植物
学报 ,2006, 26(2):0420-0426.
[ 2] 佚名.花木蓝[ EB/OL] .(2007-05-12)http://www.plant.ac.cn.
[ 3] 周立刚.豆科植物抗菌化合物[M] .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 2005:
117-124.
[ 4] 田卫,马建苹 ,张辉,等.本氏木兰挥发性组分和抗菌能力的研究[ J] .
兰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 2006, 32(4):34-37.
[ 5] 李勤凡 ,王建华 ,张耀相,等.TMPD体外抑菌试验[ J] .黑龙江畜牧兽
医 ,2006(11):97-98.
[ 6] 李勤凡 ,王建华,耿果霞 ,等.冰川棘豆提取物的体外抑菌试验[ J] .甘
肃畜牧兽医, 2005(3):2-4.
[ 7] 齐迎春 ,胡诚 ,谭远友.冰川棘豆抑菌作用试验研究[ J] .特产研究 ,2001
(1):22-23.
[ 8] 钟星明 ,王小丽,张乡城 ,等.大豆苷元抑菌活性的初步研究[ J] .赣南
医学院学报, 2006 ,26(2):166-167.[ 9] 徐海滨 ,郭维植,林震宇,等.大豆提取液对 20种常见致病菌的体外抗
菌活性研究[ J]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2006 ,16(20):167-168.
[ 10] 井乐刚 ,张永忠 ,田璐.大豆异黄酮抑菌活性的研究[ J] .哈尔滨师范大
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 ,21(1):79-81.
[ 11] 崔永明,余龙江,敖明章 ,等.甘草酸的提取及其抑菌活性研究[ J] .天
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2006(18):428-431.
[ 12] 崔永明,余龙江,敖明章 ,等.甘草总黄酮的提取技术及其抑菌活性研
究[ J] .中药材 ,2006, 29(8):838-840.
[ 13] 俞琦 ,田维毅.合欢皮饮抗炎及抗菌作用的初步研究[ J] .遵义医学院
学报, 2005 ,28(2):133-134.[ 14] PATRICK H ,NGAIK ,NGT B.Purification of glysojanin, an antifungal protein ,
from the black soybean Glycine soja Biochem[ J] .Cell BM , 2003 ,81(6):87-
394.
[ 15] 程玲铃,孙梅 ,涂凌 ,等.决明子提取物对植物病原菌的抑菌活性初探
[ J] .四川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18(2):53-55.
[ 16] 熊卫东,马庆一.含蒽醌的中草药———一类潜在的天然抑菌防腐剂初
探[ J] .天津中医药 ,2004, 21(2):158-160.
[ 17] 邸大琳,李法庚,陈蕾,等.苦参体外抑菌作用的研究[ J] .时珍国医国
药 ,2006,17(10):1974.[ 18] 李端,周立刚 ,王敬国.苦豆子提取物对黄瓜和番茄病原菌的抑制作
用[ J] .西北植物学报 ,2006,26(3):558-563.
[ 19] 李学坚.银合欢叶总黄酮抑菌、利尿的实验研究[ J] .广西中医学院学
报 ,2005,8(3):13-14.
[ 20] 李忡兴,王秀华,岳云升 ,等.紫荆皮对336株临床菌株的的体外抗菌
活性物质研究[ J] .中国中医药科技 ,2000, 7(6):392-393.
[ 21] 郎秀状,丁望.番泻叶的研究概况[ J] .实用医技杂志 , 2005 ,12(5):1294
-1295.
[ 22] 李仲兴,王秀华,岳云升 ,等.用新方法进行儿茶对308株临床菌株的
体外抗菌活性研究[ J]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01 ,8(1):38-39.[ 23] 姚淑敏 ,池振明 ,段效辉.黄芪提取物对细菌抑制作用的研究[ J] .食品
科学, 2006 ,27(8):90-93.
[ 24] 罗充 ,理燕霞 ,张伟.19种园林植物组织杀菌作用的研究[ J] .安徽农
业科学 ,2005, 33(5):810-811.
[ 25] 赵杰,代光辉 ,顾振芳.20种植物提取液对黄瓜霜霉病的预防作用研
究[ J]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农业科学版, 2005 ,23(3):308-311.[ 26] 邵红军,冯俊涛,韩静.32种植物提取物的离体抑菌活性测定[ J] .西
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31(6):59-62.[ 27] 于平儒,邵红军,冯俊涛.62种植物样品对菌丝活性的测定[ J] .西北
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1, 29(6):65-69.[ 28] ROSADO-VALLADO M ,MENA-REJON G J , QUINTERO-MARMOL E, et al.
Antimicrobial activity of Fabaceeae species used in Yucatan ,mexico , traditional
medicine[ J] .Fiyoterapia , 2000 ,71:570-573.
[ 29] 黎小苑.甘草酸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的验证[ J] .今日药学, 2008(1):57-60.
[ 30] 张玉军.苦参的近代药理及临床研究进展[ J] .中华医学实践杂志 ,
2005,4(7):697.
[ 31] 廖杰.氧化苦参碱的抗炎症作用[ J] .北京医科大学学报 ,1988, 20(4):
313.
[ 32] 周娅 ,杨志伟 ,赵建宁,等.苦豆子总碱的体外抗菌活性研究[ J] .宁夏医学院学报 ,2000, 22(2):79-81.
[ 33] 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下册[M] .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 , 1986:
2037.
[ 34] 王淑群 ,姚崇舜 ,陈济民.葛根中主要成分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J] .中草药 ,1996,27(11):696.
[ 35] 王玉琴 ,张秋菊 ,徐世明.绞股蓝总皂苷的抗肿瘤作用[ J] .中西医结合杂志, 1988 ,8(5):286.
[ 36] 刘华 ,司履生.绞股蓝总皂苷对体外培养肺癌细胞的抑制作用[ J] .西安医科大学学报 ,1994, 15(4):346.
[ 37] 殷彩霞 ,谢家敏,张更.茶多酚抑菌抗氧化性能研究[ J] .云南化工 ,
1992(2):24-26.
[ 38] GOULD G W.New methods of food preservation[M] .Mary-land:Aspen Pub-
lisher , Inc.Gaithersburg , 1999:79-83.
(下转第 3881页)
387937卷9期                 毕允晨等 豆科植物抗菌成分的研究进展
  通过分析 ,确定 BrO3--Ce3+-丙二醛-H2SO4 体系的
最佳振荡条件为:[ KBrO3] O 0.081 6mol/L , [ Ce(SO4)2]O0.001 8
mol/L , [CH2(COOH)2]O 0.156mol/L ,硫酸 2.0mol/L ,体系总体
积 60ml ,体系温度 31 ℃,该条件下振荡均匀 、稳定 ,寿命较
长 ,诱导期 、周期 、振幅适当。因此可在该振荡条件下测定
VitB1 的含量。
2.2 不同 VitB1 浓度对振荡体系的影响 选择 BrO3--
Ce3+-丙二酸-H2SO4振荡体系的最佳振荡条件 ,在振荡至
第 6周期时 ,加入预先配好的不同浓度VitB1 溶液 ,发现振荡
曲线立即发生变化 ,曲线参数周期 、振幅发生改变[ 3] 。VitB1
浓度在 0.70~ 1.50mmol/L范围内 ,曲线变化最大 ,各参数值
改变最明显 ,振荡所呈现出的规律性最强 ,线性最好 ,且周期
变化比振幅改变更明显 。所以 ,在 0.70~ 1.50 mmol/L范围
内 ,根据加入VitB1 后第 1周期的周期改变值■tp 与[VitB1 ]
的线性关系拟合方程得 C=0.001 018 5-1.093 7■tp , r =
0.998 5 ,线性关系曲线如图 2所示。
2.3 BrO3 --Ce3+ -丙二酸-H2SO4 振荡体系测定 VitB1
含量 
(1)取适量VitB1片剂 ,磨粉 、过滤 ,按标示量配成浓度在
0.70~ 1.50mmol/L范围内的溶液 ,按“2.2”方法分别加入振
荡体系中测定其浓度 ,根据工作曲线计算片剂中VitB1 含量 ,
图 2 C与 Δtp的线性关系曲线
Fig.2 Linear correlation curve between C and Δtp
结果见表 2 。
  (2)UV分光光度法测定片剂VitB1 含量(药典中规定可
用于测定VitB1 片剂 、VitB1 注射剂)。VitB1 分子中具有共轭
双键 ,具有紫外吸收特征 ,可在其最大吸收波长下测定吸收
度 ,再根据取样量计算含量。结果表明 VitB1 含量为其标示
量的 90%~ 110%。
与利用振荡法测的结果比较 ,由表 2可知 ,3种浓度下振
荡法测得VitB1含量占标示量的 100.35%~ 101.12%,与 LIV
分光光度法测定结果吻合。说明振荡法可用于测定 VitB1
含量 。
表 2 VitB1浓度及含量测定结果
Table 2 The determination resuilts of VitB1 concentration and content
VitB1溶液
VitB1 solution
VitB1浓度∥mol/ L
VitB1 concentration
VitB1质量∥g
VitB1 quality
所加片剂量∥g
Troche addition
每片剂含 VitB1量∥mg
VitB1 amount per troche
测定量占标示量的百分数∥%
Percentage of determined amount in labelled amount
① 8.011 0.042 13 0.311 4 10.112 101.12
② 9.021 0.030 43 0.226 6 10.035 100.35
③ 1.249 0.027 02 0.191 2 10.056 100.56
表 3 VitB1回收率及精密度测定结果
Table 3 The determination results of VitB1 recovery and precision
VitB1溶液
VitB1 solution
VitB1质量∥g
VitB1 quality
标样回收率∥%
Recovery of standard samples
精密度∥%
Precision
① 0.042 13      87.64 0.027
② 0.030 43 106.33 0.015
③ 0.027 02 94.86 0.024
  (3)精密度考查 。将VitB1 标准品加入所配制的片剂溶
液中测定其加样回收率 、精密度等参数。由表 3可知 ,VitB1
标准品在不同浓度溶液中均有较高的回收率;精密度均小于
0.030%,说明重现性较好 。
3 结论与讨论
(1)该试验从浓度 、体积 、温度等方面进行了研究 ,确定
了B-Z振荡反应的最佳条件。
(2)该研究表明 ,BrO3 --Ce3+-丙二酸-H2SO4 振荡体
系用于定量测定VitB1 含量具有良好的线性规律 ,选择性 、重
现性好 ,灵敏度高 ,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 1] 范少华 ,安从俊 ,庄林 ,等.维生素B1对 B-Z振荡反应的影响及反应动力学[ J] .物理化学学报, 1999 ,15(2):178-181.
[ 2] FIELD R J ,DOROS E , NOYES RM.Oscillations in chemical systems.Ⅱ.Thor-
ough analysis of temporal oscillation in the bromate-cerium-malonic acid system
[ J] .Chem.Soc.,1972, 94:8649-8664.
[ 3] 黄厚评 ,蔡汝秀.痕量分析.化学通报 ,1972,8(2):40-44.
(上接第 3879页)
[ 39] RADWAN MM ,EL-SEBAKHY E ,ASAADM ,et al.Kahiricosides IIV , ycloar-
tane glycosides from an egyptian collection of Astragalus kahiricus[ J] .Phyto-
chemistry ,2004, 65(21):2909.
[ 40] 佚名.甘草酸[ EB/OL] .http:// health.sohu.com/20060513/ n243221517.
shtml.[ 41] 张静涛 ,王伟,段振华.苦参碱类生物碱的应用进展[ J] .现代生物医学
进展, 2007 ,7(3):451-454.
388137卷 9期               白先群等 B-Z 振荡反应在VitB1含量测定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