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湖南省德夯风景区蕨类植物区系的研究



全 文 :广 西 植 物 G ui ha ia 16 ( 4) : 3 31一 337 1996
湖南省德夯风景区蔗类植物区系的研究 ’
陈功锡 谷中村
(吉首大学生物系、 生态研究所 , 湖南吉首 41 6X(j 0 )
摘 要 德夯风景区位于湖南省西北部吉首市之西 . 海拔 18 9 .4 一 9 64 .6 m , 面积 25 2 k衬 . 该区
藏类植物有 28 科 , · 51 属 , 1 18 种 , 区系特点是 : ( l) 种类丰富而密度大 , 以鳞毛藏科 , 水龙骨
科 , 蹄盖蔗科 , 卷柏属 (eS lag in e la ) , 铁角截属 ( A sP le in u m) , 凤尾戴属 ( tP e irs) 等为优势类群 ,
科内 、 属内种数贫乏 ; ( 2) 属的地理成分以热带成分为主 , 温带与亚热带成分次之 , 无特有属 .
种的地理成分以亚热带成分为主 , 热带与温带成分次之 , 特有种类丰富; ( 3) 东亚成分 (尤其是
中国一 日本成分 ) 众多 . 可能是东亚成分分布中心的一部分 ; ( 4) 与天平山 、 佼母溪关系最密
切 , 与庐山 、 黄山 、 大瑶山关系较密切 , 与神农架 、 鼎湖山较疏远 .
关镇词 植物区系; 蔗类 ; 德夯 ; 湖南
T H E S T U D Y O N P T E R ID O P H Y T E F L O R A O F
S C E N I C S P O T IN D E H A N G
,
H U N A N
C h e n G o n g x i G u Z h o n g e u n
( D eP a r rm e , t of B i o log
夕 a n d翔 st it u t e of cE o l哪沙 J亡劝 o u U门 i v e” i` 夕 H u n a n . J is h o u 4 16以洲) )
A b s atr
c t D e h a n g er g io n 15 lo ca t
e d a t th e s o u t h o f W u li n g M o u n ta in s
,
fr o m 18 9
.
4 m
.
t o 9 6 4
.
6 m
.
a b o v e s e a le v e l
.
I t co
v e招 a n a r e a o f ca . 25 2 k m 2 .
A ft e r fl o r is tie a n a lys is o f fe r n s
, s o m e g e n e ar l e o n e lus io n s a r e g a i n e d as fl o w i n g : ( l )
P t e r id o P h y t e fl o ar 15 ar t h e r r ie h
,
t h e er a r e 1 18 s pe
e ies be lo n g in g to s l g
e n e r a a n d 2 8 fa m i lie s
.
fl 15
46
.
8 3 s pe
e ies pe r h u n d er d s q u a r e k ilo m e t er ; ( 2 ) S pe e ie s a er ar er i n fa m il y a n d g e n e r a
,
1 o r Z名衅 e i e s
in 53
.
5 7% fa m ili es : 3 o r 4 s pe
e ie s i n 17
.
88% fa m ili e s : 5 o r m o r e s伴 e ie s in 28 . 57 % 几 m i! ie s : 1 o r Z
s
pe
c ies in 7 6
.
48 % g
e n e ar
,
3 o r 4 5讲 e ies i n 一1. 72% g e n e r a a n d 5 o r m o r e s详 e 记5 in s o g e ne r a . T h e
m a in at x o n s a er D yr o P t e r id a ce a e

P o lypo d ia ce a e

A t h y r ia e e a e a n d S e lag
i n e la
,
A sP le n 红, n , 、
P , e r沽 e t` : (3) T h e fl o r a 15 er m a kr a b le in s u b t r o Pica l e h a r a e t e r is ` 10 5
.
B a s e d o n t h e a n a ly s is o f
g e o g ar hP i
c
co m脚 s i t io nS o f罗 n e ar , t h e esr u l st s h o ws t h a t t r o p ie a l e le m e n t s a r e d o m i n a n f (6 .2 75% ) , -
b u t o f s pe
e ies
,
E a s te 户LS i a n e le m e n st i n e lu d i n g C h in a一 a琳 n & C h in a- H im a la y a a n d C h i n e s e e n -
d e m i e e一e m e n t s a r e d o m i n a n t (45 . 6 70/ a n d 3 一56% ) : ( 4 ) t h e er g io n 15 a aP r t o f t石e e e n t e r o r
19 5一 5一 25 收稿第一作者简介 : 陈功锡 , 男, 19 6 年出生 , 讲师 ,植物学 (植物生态与分类) 专业 .
* 湖南省教委科研基金及 `生态学 ` 重点学科资助课题
3 3 2 广 西 植 物 1 6卷
E a s t一 As ia n e le me n t s , (es 沐 e ia l ly C h i n a 一 J拜aP n e le m e n t ) , a n d i t 15 a ls o a k e y a r e a o f E a s t一A s i a n fl o -
ar : (5 ) T h e fl o ar 15 m u e h m o r e e lo s e ly a l lie d to T ia n P in M t
.
a n d G i a o mo q i
r e g io n t h a n to t h e o t h e sr
o f ist n e ig h b o u r h o o d
,
t h e y b e lo n g t o t h e C e n t e r州C h in a a r e a , H o la r e t ie K in g d o m ·
K e y w o r d s F lo ar :夕 t e ir d o Ph yt e ; D e h a ng r e g i o n : H u n a n -
德夯风景区地处 28 “ 15 ` 一 2 8 0 4 3 ` N , 10 9 0 3 0 ` ~ 10 9 0 4 5 ` E , 湖南吉首市西郊 , 与凤
凰 、 花垣 、 保靖三县接壤 , 面积 25 2 k耐 , 是湖南苗族人民历代居住的集中地。 该区地形复杂 ,
风景秀丽 , 由于长期与外界交流甚少 , 至今仍保持着该民族传统的风土人情 . 1989 年被湖南省
确定为民俗风景区 。 该地植物种类丰富 , 区系成分复杂 , 植被保存较完好 , 是湖南植物的荟萃中
心之一 , 因此对该区植物区系进行研究 , 无论在理论方面还是在实际应用方面都有很重要的意
义 。 近两年来 , 笔者以 “德夯风景区维管束植物种质资源的调查研究 ” 项目的部分资料 ’ )为基础 ,
对该区蔽类植物区系作了进一步的研究 , 现整理报道如下 , 文中所引用的标本全部存放于吉首大
学植物标本室 ( IJ U ) 。
1 自然条件概况
德夯位于武陵山南支脉的南端 , 云贵高原一江南丘陵的过渡地带 。 该地历经 “ 印支运动 ” 和
“燕山运动” 上升为陆后 , 便不再受海侵 , 后经水流切割 , 风化侵蚀等各种漫长的地质作用 , 形成
了现今陡削的峡谷地貌。 丰要山峰有莲台山 、 摔强山 、 盘古峰等 , 最高峰海拔 964 m , 最低处海
拔 18 .9 4 m , 一般海拔 3 oQ份70 0 m . 地势西北高 、 东南低并向江南丘陵开 口 , 有诸多小山脉和小
溪流向东南方向延伸 , 溪流经沉水河谷汇人沉水 . 峙岩以石灰岩 、 青砂页岩为主 , 核心地带喀斯
特发育较完全 . 土壤以山地黄壤和青砂土占绝对优势。 由于地处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域 , 气
候温暖湿润 , 年均气温 16 一 17 ℃ , 极端高温 40 . 2 ℃ , 极端低温一7 ℃ , 大于 10 ℃ 的积温达 5
20 0 oC 左右 , 无霜期 2 15一 2 8 6 d , 全年 日照 1 0 0 0 一 1 4 0 0 h , 年降雨 1 20 0 一 1 6 0 0 m m . 由于受
海洋气候的影响 , 每年 4 ~ 8 月为多雨季节 .
植被类型为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 暖性针叶林及竹林 .
2 威类植物区系的基本组成与分析
据统计 , 德夯风景区有旅类植物 28 科 , 51 属 , 1 18 种 , 分别 占全国旅类总科 、 属 、 种
数 〔 ’ ” 〕的 4 . 4 % 、 2 . 7 % 和 4% 一 6% . 将德夯与全国若干山地旅类植物进行比较 (表 l) , 便
表 1 全国部分山地蔗类植物区系组成比较 (3, , , .8 ’ .4 ’ , 〕
T a lcb 1 C
o m Pa
r
iso n o f t加伽 r is 吐i e o f fe r n Pl a n t a m o n g 价h a n g a n d o t h e r r e g io sn i n C hi n a
德夯 梵净山 天平 山 岳趁山 黄 山 大别山 神农架 化龙 山 · 花 坪 鼎湖山
科 数 28 3 9 3 7 27 3 3 3 1 2 4 26 器 4 1
属 数 5 1 8 3 7 2 46 64 5百 4 ` ) ·冬6 52 7 8
种 数 1 18 18 2 2 14 , 98 13 2 119 12 3 1 14 1! 2 13 4
综合系数 “ , 一 35 4 4 .0 盯 2 , 0 .% 4 2 0 6 47 9 0 . 0 4 5 月一 5 3 一 50 7 9 ` 功 . 5 60 9 勺 . 4一2 4 0 . 5, 9 9
.
1) 谷中村 , 陈功锡 : 德夯风景区维管植物名录 (油印稿 ) . 1 , 92
4 期 陈功锡等 :湖南省德夯风景区获类植物区系的研究 3 33
不难看 出其丰富程度 · 通过表 1 可以看出梵净山的截类植物最丰富 , 德夯处于大别山与花坪之
间 。 当然 , 这种差异除了历史的和地理的原因外 , 还与调查的深入程度有关 . 德夯的获类植物不
仅种类丰富 , 种系密度也较大 , 达 46 . 83 % 种 / k m Z , 比以种系密度大而著称的梵净山 ( 3 2 . 1) 〔” 还
高 .
2
.
1 科的分析
组成德夯蔗类植物的 28 科 中 , 主要有鳞毛获科 ( 4 属 : 21 种 , 下同 ) 、 水龙骨科 ( 6 :
12 )
、 蹄盖藏科 ( 6 : 1 1) 、 金星旅科 ( 5 : 8 ) 、 铁角蔽科 ( l : 9 ) 、 卷柏科 ( l : 9 ) 、 凤尾蔗科 ( 1
: 8)
、 中国藏科 (4 : 5) 。 这些 (含 5 种以上 ) 主要的科基本上都是热带一亚热带分布的 川 〕 .
但这些科在德夯的热带性已不突出 , 其中大多数属都是以亚热带分布为主 , 尤其是鳞毛蔽科 、 蹄
盖蔗科和水龙骨科等更是常见的成分 . 它们共 28 属 , 83 种 , 占总属数的 5 4 . 90 % , 总种数的
70
.
3 4%
, 显然在本区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 . 除此之外 , 含 l ~ 2 种的科有 巧 科 , 占总科
数的 53 . 57 % ;含 3 一 4 种的科有 5 科 占总科数的 17.8 8% . 它们不仅大大丰富了区系的多样性 , 同
时亦起着不可缺少的作用 . 值得注意的是这 28 科中除了在系统位置 〔 ’ “ 〕上被认为是比较进化的
科有其代表 (如骨碎补科 、 水龙骨科 、 懈戴科等 ) 外 , 被认为是比较原始的科也很容易找到其代
表 , 如石松科 、 卷柏科 、 木贼科 、 里白科 、 海金沙科等 , 且这些科在本区系中还 占有较大的比
重 , 虽然不能用这些来强调其起源古老 〔礴〕 , 但至少可以说在早期演化地史中 , 这些原始的科在
这里得到过很好的发展 . 更值得指出的是处于上述比较进化和原始科之间的一些科在这里也有一
定的数量出现 , 如鳞始族科 、 凤尾蔽科 、 铁线旅科 、 蹄盖旅科等 , 表明在漫长的地史演化过程
中, 本区长期保存着截类植物 良好的生存发展条件 。
2
.
2 属的分析 表 2 德夯旅类植物属情况统计
根据所含种数的多少 , 将德 T a b k 2 s ta t is “ cs o f g e二 r a o f fe r n plan t i n DC 加昭 r e g沁 n
夯的 51 属按吴征谧 、 王荷生的 一不石而蔺一一一矶石几石蔽丽薪而
划分 等级 〔 ’ 2 〕 进行统计 ( 表 二几刃二了二瓦二丁一一一一下一一一丁一一下一 , 万一一一一万一二万尸八 J / , ’ ` ~ ~ ’ 子 , . , ’ 、 ~ 仅有 一种分布的属教 一 6 6 一4 一 2了 5 2 . , 4
2)
。 可见 : ( l) 与科相同 , 属 含 2 种分布的属数 一 一 1 8 3 12 23 .54
内的种数也很贫乏 。 含 1一 4 种 有 3一 4 种分布的属。 - - 一 5 1 6 1一
的属最多 , 共 45 属 , 占总属数 5 种或 5 种 以上分布属数 一 一 一 1 5 6 .1 72
的 .8 28 0/ 含 5 种以上的仅卷 合 计 1 6 7 28 9 5 1 10
柏属 (eS lag i n e la , 9 )
、 铁角蔽属 占总属数的百分郭 1 . , 6 1一 7 6 一3 . 73 54 . , 一7 · 65 10 -
(汉胡 l e n i u 。 , 9 ) 、 凤 尾 威 属一(p r e r is , 8 ) 、 耳蔗属 (p o ly s r ic h u m , 7 ) 、 鳞毛蔗属 (D尽即 t e r is , 6 ) 和盾蔽属 (Ne o leP i so r u s , 5 ) 等 6属 ; ( 2 ) 中属和大属众多 . 两项共计 37 属 , 占总数的 7 2 . 5 5% . 尽管这些属本身所含的种类众多 , 但在德夯却种数较少 , 说明该区已偏离这些属的分布中心 . 其原因除了该地近年来植被不断遭破坏 , 致使不少种类的生境丧失外 , 还可能与该区地质的气候长期稳定 , 从而使蔗类植物分化缓 弱有 关 ; ( 3) 以 卷柏 属 、 铁角蔽属 和 凤尾旅属 占优势 , 三者共计 26 种 , 占总种 数的2 . 03 % . 这种情况不同于同纬带的四川 (4 〕 , 贵州荔波 〔 2 〕 、 湖南天平山峨 9 ) 等地 , 而与南亚热带低海拔区热带性质的广东鼎湖山 〔 3〕 、 广西大明山 〔 ’ 7 〕相似 , 但无论是种的丰富度还是种的密度均低于这些地区 。 而在西南及其以东截类植物区系中占重要地位的耳获属 、 鳞毛蔽属 、 蹄盖获属 ( A lt ly ir u m ) 〔 4 ) 虽然也有不少种类 (3 属在德夯分别为 7 、 6 、 4 种 , 共 占总种数的 14.6 5% ) ,但与前者相比已位居其次。 这一事实表明 , 德夯已偏离以凤尾蔽属、 铁角蔽属等为优势的热带性
33 4 广 西 植 物 1 6卷
区系和以耳旅属、 鳞毛蔗属等为优势的沮带性区系的中心范围 , 但与二者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密切
联系 , 即处于它们之间的过渡和交汇地带而属亚热带区系。
3 威类植物区系地
理成分分析
德夯胜类植物区系地理
成分十分复杂 。 根据 《 中国
现代及化石蔗类植物科属辞
典》 〔 ” 〕 及现己出版的植物
志资料 , 按昊征锐 〔`2 〕及吴
世福 〔 ’ “ 〕关于分布区类型的
分类方法 , 可将德夯旅类植
物划分如下 (表 3 ) 。
属 的地理成分可划为
10 种类 型 , 以 热 带成 分
(表 3 中 2一 7 类 ) 占优势 ,
共 3 2 一 属 , 占 总 属 数 的
62
.
75 %
. 其 中以泛热带分
布类型最多 , 有 16 属 , 占
总属数的 39 . 02 % . 旧热带
和热带亚洲分布各有 5 属 ,
表 3 德夯放类植物属、 种的区系地理成分
aT b卜 3 F男。段 g e o g r a ph ie c o m卯 s五it o ns o f
fe r n P竺Z n 生5 i n D e h皿 n g er g i o n
分布区类型 属数 占总属数的% ’ ) 种数 占总种数% 1)
1
. 世界分布 ,斗 一 5 一
2
. 泛热带分布 · 16 3.9 0 2 4 .3 54
3
. 热带亚洲和热带美洲分布 1 2 、 4 一 一
4
.
1口世界热带分布 5 12 . 2 0 1 0 88
5
. 热带亚洲和热带大洋洲分布 1 .2料 2 1 . 7 `
6
. 热带亚洲和热带非洲分布 4 9 . 7 6 2 1 . 7
7
. 热带亚洲分布 5 12 . 2 0 9 7 . 96
8
. 北沮带分布 6 14 6 3 1 0 . 88
9
. 沮带亚洲分布 1 .2 4 3 .2 65
10
. 东亚分布 2 4 . 8 8 13 1 1. 50
中国一 日本 一 一 40 3.5 40
中国一套马拉雅 一 一 2 1.7 7
1
. 中国特有分布 一 一 36 31 肠
合 计 5 1 l 0() 118 10 0
竹 不包含世界分布属、 种
并居其次 . 其它各类热带成分均有其代表 . 但这些热带成分中缺乏严格限于热带的属如卤旅属
(A
c or ist hc
o
m)
、 实截属 ( oB lb it l’s) 等 , 而基本上都是可以延仲到亚热带 , 甚至温带的那些属 , 典
型 的如海金沙属 (匀瞥口!id 洲 ) 、 瓶蘑属 ( T r ic ho 次 an e s) 、 鳞盖藏属 (M ir cr 0 len ia ) 、 肋毛藏属
(C et 成 , l’s) 、 金粉藏属 `O即 icl 沁m )等。 亚热带成分仅有东亚分布的介蘑属 ( D vr ao t柳 ir姗 0和骨牌
旅属 ( L eP i改珍 r“ 。二 t’ is) 2属 , 比例很小。 温带成分仅北温带分布的木贼属 (刀砂刀co 匆 ir un o 、 卵果
旅属 ( P h心 。川er i s) 、 紫其属 (口` 脚 u : da ) 等 6 属 , 所占比例也不大 , 没有特有属 . 由此可见 , 德
夯破类植物属的地理成分是以热带成分为主 , 温带与亚热带成分其次 , 特有成分缺乏为主要特
征 。
一 对干一个具体的区系仅研究其属的分布区类型往往是不够的 , 因为每一个区系均由具体的种
组成 , 而属与种的分布区类型又并不完全吻合甚至互相矛盾 , 因此要确定该区系的地带性质及地
理起源还必须分析种的分布区类型 (李恒 , 19 94) 。 组成德夯旅类区系的 118 种旅类植物根据其
现代分布状次也可划分为 坦 种类型 , 其 中以东亚分布类型 为主 , 共 5 种 , 占总种数的
48
.
6 7%
。 在这一类型中 , 中国一日本分布的有 40 种 , 占该类型的 72 . 73 % 。 分布在德夯的这一
成分在我国的分布大多 限于长江以南 , 如光里 白 ( D IP loP et yr g iun : la eu is i” : a) 、 阔鳞鳞毛旅
(D 沙Op te r l’s e h a呷i o n i I’) 、 革公卜耳旅 (p o ly s t ic h o n : x ip h op hy l 。。 ) 、 凤 Y蔽 ( C o n io g r a m o e j 夕p o n ic a )
、 傅 氏凤尾 旅 ( tP er is .fa , ie )等 , 部分 在 中国仅 限 于西 南三 省 及其 边 缘 , 如 峨眉 介蔗
(D yr ao t勺 ir u 。 , 沙 cr at 、 。 、 、 假耳羽短肠族 ( A al nt o cl’a o k u da ir a i) 等 , 有些向南可延伸到越南
北部甚至更南 , 如狭翅铁角截 (A 护le 川iu u m a l a t u l, m ) 、 狗脊 (p环 j o dw ar ids l a P0 n ic a) 、 披针贯众
4 期 陈功锡等 : 湖南省德夯风景区旅类植物区系的研究
(仰t r口m l’u m e de vx s ic aP u la ) e、 线旅 (C 。妙ls’ e师t c ia) 等 , 还有些可延伸到长江以北甚至更远 , 如
北 京 铁 角 截 (A sP le n l’u m eP k动en se ) 、 华 东 蹄 盖 旅 ( lA t妙 ir u m n l’P on l’c u m ) 、 普 通 凤 丫威
( C o n iog ar o
m o in et r o e ida )
、 井栏边草 ( tP er l’s o ul t沪da ) 等 。 中国一喜马拉雅分布的仅披针新月
旅伊 or n eP lr iu m p en a gn l’a n a) 和充州卷柏 (S e las en la in vo lve n s) 2 种 , 前者主要分布于喜马拉雅
和秦岭以南 , 后者则可达华东及华北沿海 。 以上事实说明飞德夯可能是东亚成分分布中心的一部
分 , 而中国一 日本成分又比中国一喜马拉雅成分多出若干倍 , 又说明该区系与其以东的邻地更为
密切 。 这一特点亦与德夯属武陵山脉的一部分而与横断山脉毗邻的事实相吻合 。 其次为中国特有
成分 , 共 36 种 , 占总种数的 31 . 86 % . 由于历史和地质构造的原因 , 德夯的此类成分主要分布
在长 江流域及其 以 南 . 其 中除 5 种为 中国广布外 , 西南组有 巧 种 , 典型 的有漏 斗瓶族
( T r .cl h o n , a n o s o a二 a n a ) 、 都匀铁角旅 (A sP le n ut m r o r a m a n u m ) 、 贵州肋毛获 ( C r e n i t is e o找加as )等 5
种 , 其余的有抱石莲 (L eP ido g ar m 。 !’t is 办夕m og ol os ide s) 、 狭叶凤尾旅 (tP er is h en ry i) 、 翠云草
( eS als 动e al un c in at a)
、 中华鳞盖破 (M ic or ler ia s l’n os tr ig 口as ) 等 10 种可 由西南分布到华中和华
东 , 华中一华东组有 巧 种 , 典型的如布朗卷柏 (S . b ar un it’) 等 , 不少仅限于华中尤其是湘、 鄂 、
JI }
、 黔、 桂边区一带 , 如杰出耳旅 (p o ly s ric 妙m e cx e ils 、 m ) 、 小铁线旅 (A ida n r u m 川 a r ie s i l’) 、 隐
囊旅 (No t ho al e an ch in 叨 51 5) 、 低头贯众 (伪 rt 口。 l’u n o eP h or ler io ide .)r 等 。 德夯地区特有的有 1 种
(待发表 ) . 可见该区与华中、 华东较之与西南更密切。 这两类成分共 91 种 , 占 80 . 53 % 。 显然
是该区系的代表种类 ,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它们基本上是亚热带性质的。 由此可见 , 德夯旅类植物
种的地理成分是以亚热带成分为主 , 热带与温带成分为其次 , 特有种众多为主要特征 。
4 德夯威类植物区系与其他若干地区的关系
为了便于分析 , 现将德夯蔗类植物与其它 7 个有代表性地区作一比较 (表 4) . 从属级水平
看 , 德夯与这 7 个地区的相似性指标尽管高低不一 , 但均大于 50 % , 说明德夯与它们都存在着
表 4 德夯与其它七个地区获类植物相似性比较 l)
T a b le 4 C o m稗 r is o n o f esr e m b la n e o f P te r id o P h y t e fl o ar be t讹 e n D e h a n g a n d o t h e r r e g io n s
项 目 天平山 ` . 〕 佼毋溪 “ ” 神农架 ( ’们 庐山刀 黄 ilJ ( ” 〕 鼎湖山 ( 3 ) 大瑶 一力` l 〕
与德夯共有属数
相似性指标
与德夯共有种数
相似性指标 5 9 . 29 62 . 83 2 8 . 3 2 4 5 . 13 4 2 . 4 7 30 . 09 40 . 7 1
l) 相似性扮标 = 德夯与其它地 区所共有的非世界性属
、 种数
落夯全部非世界性属 . 种数
2) 庐山植物园: 庐山植物名录, 198 2
较密切的区系联系。 联系到种级水平则可见 : ( l) 德夯与天平山 、 佼母溪的关系最密切 , 它们
不仅有很高的属相似性指标 ( 85 3 7 、 9 .2 6 8 ) , 也有很高的种相似性指标 ( 59 . 29 、 6 2 . 8 3 ) , 这与
三者共居武陵山脉具有相同的历史背景和 比较一致的生态环境因而同属泛北极植物区华中地区的
核心地带 〔 ’ 3 〕 相吻合. 佼母溪由于与德夯距离最近 , 地貌与气候也与德夯相当中 ’ , 所以较之天
平 山与德夯更密切 ; ( 2) 德夯与庐山 、 黄山 、 大瑶山的关系比较密切 , 属相似性指标为 87 . 8。、
7 8
.
0 5

8 2
.
9 3
, 种相似性指标为 4 5 . 13 、 4 2 . 4 7屯 4 0 . 7 1 . 庐山 、 黄山自古生代以来 , 就与德夯同处
3 3 6广 西 植 物 6 1卷
江南古陆 〔7 · 6 1〕 , 同时 , 由于它们处于相近的纬度 , 环境和气候条件相似 , 因此其间的联系是很
自然也很容易理解的 , 大瑶山与德夯的成陆时间相同 , 亦即自印支运动上升为陆 , ’ 燕山运动后便
不再遭海侵 〔` 〕 , 尽管它与德夯不属同一古陆块 , 但其所在的大明山一大瑶山古陆 (广西古陆 )
与江南古陆仅隔狭窄的海槽 〔 ’ · ’ “ ’ , 因此对两陆上植物的扩散与迁移并不构成不可跨越的屏障。
加之大瑶山海拔较高 , 气候垂直分异明显 , 因此一些热带一亚热带性质的藏类植物既可分布到德
夯 , 也可到达大瑶山相应的部位 ; ( 3) 与神农架 、 鼎湖 ! _ L!的关系较疏远 , 其问属相似性指标为
58
.
45 和 65 8 5 , 种相似性指标为 28 . 32 、 30 . 09 。 神农架地处长江以北 , 许多热带亚热带的类群到
武陵山后 , 便不再到神农 架 , 同时由于其海拔较高 , 温带成分 突出 , 因此 已属 明显 的温带性
质 〔 ’ 4 〕 。 鼎湖山地处南亚热带 , 其区系具有强烈的热带性质 〔 ’ ) 。
5 结论与讨论
综上所述 , 我们可以得出如下几点 :
( l) 德夯地处云贵高原一江南丘陵 、 南北亚热带的过渡地带 , 气候温暖湿润 , 地形复杂 ,
长期保存着蔗类植物生长和繁衍的优良条件 , 因而使该区分布着丰富的藏类植物 , 其中既有一定
数量的原始的科和进化的科 , 也有一些中间类型的科 , 这对该区甚至整个武陵山植物区系的深入
研究以及蔗类植物的起源与演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 2) 组成德夯藏类植物区系的主要类群是鳞毛旅科 、 水龙骨科 、 蹄盖旅科和卷柏属 、 铁角
旅属 、 凤尾截属等 , 种类丰富而密度大 , 科内属内种数贫乏 , 是亚热带成分的代表 。
(3) 德夯藏类植物区系地理成分复杂。 属的地理成分以热带成分为主 , 温带与亚热带成分
其次 , 特有属缺乏 , 种的地理成分以亚热带成分为主 , 热带与温带成分其次 , 特有种众多等为其
显著特征。
#() 德夯的东亚成分众多 , 可能是其分布中心的一部分 , 这与邓莉兰等 〔5 〕研究了梵净山旅
类植物区系后所得出的梵净山是东亚成分分布中心的一部分之结论相一致 , 也与二者均属武陵山
的事实相吻合 。 所不同的是 , 梵净山不仅具有丰富的中国一 日本成分 , 也有丰富的中国一喜马拉
雅成分 , 而德夯除了少部分泛东亚成分外 , 几乎全为中国一 日本成分 。 因此 , 我们可以认为武陵
山 (包括梵净山和德夯 ) 是东亚植物区系的一个关键地区 。
(5 ) 德夯破类植物与天平山 、 佼母溪关系最密切 , 它们同属泛北极植物区 、 中国一 日本森
林植物亚区的华中地区 〔 ’ “ 〕 ; 与庐山 、 黄山 、 大瑶山的关系较为密切 ; 与神农架 、 鼎湖山的关系
较疏远 。
承云南大学朱维明教授 , 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张宪春先生 、 林尤兴先生 、 广西农业大学周厚高
先生等的热情指导 , 在此一并致谢 。
参 考 文 献
大瑶山 自然资源综合考察队 . 广西大瑶山 自然资源考察 . 上海 : 学林出版社 , 19 8
王培善· 贵州荔波蔽类植物 . 贵州科学 , 19 85 . 3一 54
王铸豪· 鼎湖山的蔗类植物 .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所集刊 . 19 86 , (2) : 123 一 13 4
孔宪需 . 四川藏类植物地理特点 , 兼论耳酸一鳞毛蔗类植物区系 . 云南植物研究 , 《 1) : 27 一38
邓莉兰 , 杨传东. 梵净山自然保护区破类植物区系. 广西植物 , 19 91 , 1 ( :1) 4 一 5 0
4期 陈功锡等 : 湖南省德夯风景区截类植物区系的研究 33 7
9
l 0
l l
l 2
l 3
l 4
l 5
16
l 7
l 8
左家哺. 植物区系的数值分标 云南植物研究 , 1990 , 12 ( :1) 179 ~ 18 5
刘吉祯 , 耿 元 , 李容全 . 地质学基础 . 北京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19韶 、 264 一 3 71
昊世福 , 张来发 . 天平山藏类植物的区系成分 . 教学与科研 , 19 8 , 78 ~ 9 0
吴世福 , 张来发 . 天平山破类植物的区系分析 . 教学与科研 , 19 8 , 9 1一 98
吴世福. 中国蔗类植物区系的基本特征 . 上海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 19 93 , 1 3 (2) : 71 一”
吴兆洪 , 朱家柳 , 杨纯瑜 . 中国现代及化石荻类植物科属辞典 . 北京 :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 19 2
吴征镂 , 王荷生 . 中国自然地理(植物地理 , 」二). 北京 : 科学 出版社 , 19 8 3
沉陵县林业局 , 沉陵县林业学会 . 佼母溪沟谷森从自然资源综合考察报告 . 湖南林业科枯 (专辑 ) , 19 90 , 13 3一 14 0
武汉植物研究所 . 神农架植物 . 武汉 : 湖北人民出版社 , 2 7 4一 2 86
陈邦杰 、 裘佩熹 . 黄山植物研究. 上海 :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 19 6 5
周廷儒. 中国自然地理 (古地理 , 下 ) . 北京: 科学出版社 、 19 8 6
周厚高, 黎 桦 . 广西大明山蔗类植物区系研究 . 广西农学院学报 , 19 9 2 , 1 1 (2) : 13 一 19
秦仁昌. 中国藏类植物科属的系统排列及历史来源. 植物分类学报 , 1978 16 ( 3) :l 一 ;9 16 (4) : 16 一 37
犷~ 一 ~ 一 ~ ~ 一的必 ~ 必的一 ~ ` 个的 ~ 之夕一 杏 ? ~ ~ 的的功一的 ~ 的 ~ ~ ~ ~ ~ 遮? ~ ~ 一 ~ ~ ~ ~ 一 ~ 一 ~ ~ ~ 一 ~ ~ 构穷砂`匀3介. J乌忿自透’
% 中科院植物园工作委员会会议在桂林召开
金秋时节桂花飘香 , 19 9 6 年 10 月 3 0 日至 1 月 5 日 , 来 自中国科学院协调发展局与计财局以及各植物园
的领导齐聚桂林 , 参加在桂林植物园召开的 ’ % 中科院植物园工作委员会会议 . , 加上新近回归实行双重领导的
桂林植物园与庐山植物园 , 中科院所属植物园共 12 个 , 它们是北京植物园 、 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 华南植物
园、 、 昆明植物园、 南京中山植物园、 武汉植物园、 鼎湖山树木园 、 沈阳树木园 、 华西亚高山植物园 、 吐鲁番沙
漠植物园 、 桂林植物园、 庐山植物园.
会议分别由植物园工委会主任许再富教授 、 贺善安教授及副主任邵应韶教授主持 . 会议主要内容是介绍世
界植物园发展动态 、 交流各园的工作情况 、 研讨中科院植物园的改革与发展、 评议沈阳 、 北京 、 武汉 、 昆明等
4 个植物园 (树木园 ) 的发展规划.
沈阳树木园何兴元主任 、 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许再富主任分别介绍了加拿大 、 日本植物园的情况 , 南京中
山植物园贺善安谈了世界植物园发展的动向.
对于中科院植物园的改革和发展 , 与会同志认为国际社会对生态环境问题的 日益关注和公众对持续发展意
识的提高使植物园面临新的发展机遇 , 各植物园应保持自己的科学内涵 , 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及 以保护生物学为
基础的引种驯化 资源持续利用 、 信息科学技术 、 分子生物学技术等方面充分发挥作用 , ` 同时 , 要抓好基础设
施和园林建设 , 改变 “ 学究式 ’ 和千篇一律的面貌 , 面向人 民群众 , 珍惜发展科普的大好时机 , 开展形式多样的
科普活动 ; 加强自己的特色; 加强和发展国内外植物园间的合作与交流.
经过评议 , 对沈阳 、 北京 、 武汉 、 昆明等 4 个植物园 (树木园 ) 的发展规划给予了肯定 . 会上专家们对桂
林植物园的总体规划也提出了宝贵意见 .
中科院协调发展局终凤勤局长参加会议并作了重要指示 ; 协调局生物处主燕 、 姿志平处长及计财局编制处
姜淑娟处 氏、 计划处许虹同志也参加了会议 .
东道主桂林植物园对会议的会务工作给予了大力支持 .
广西植物研究所 文和群
穷乌匀穿右3霉火`容与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