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甘肃蓼科有毒植物资源调查研究



全 文 :2012 年 10 月(上)
05P - 681 - 2 品种中央小叶长度、宽度和面积均
最大,分别为 3. 44,2. 44 cm和 8. 38 cm2,05P - 1193
中央小叶长度、宽度和面积均最小,为 1. 21,1. 23 cm
和 1. 49 cm2。
3 小结与讨论
在植物学性状的比较分析中,形态学方法是最古
老的方法,标记简单、直观,容易获得[4 - 5]。本试验进
行了 21 个白三叶草品种农艺性状的比较,结果表明,
05P - 1316 生育期最长(为 139 d) ;05P - 1489 植株
高度最高、匍匐茎最粗、花柄最长,是一种高产、抗倒
伏的白三叶牧草品种;05P - 681 - 2 植株宽幅最大、
中央小叶面积最大,说明该品种匍匐性较强,单株覆
盖度大,易形成单一群落,有较好的应用前景;05P -
1193 植株较矮,叶柄和花柄长度最短、中央小叶面积
最小,是观赏性较好的坪用型白三叶资源,可作为城
市绿化的草种,应进行大面积推广。
参考文献:
[1] FRAME J. The potential of tetraploid redclover and its role in Unit-
ed Kingdom[J]. J Brit Grass Soc,1976,31:139 - 152.
[2] EVANS D R. Breeding and evaluation of new White clover varieties
for persistency and higher yields under grazing[J]. Grass Forage
Sci,1996,51:403 - 411.
[3] SUCKING F E T. Productivity of pasture species on hill country
[J]. New Zealand J Agri Res,1990(3) :579 - 591.
[4] 解新明,云锦凤.植物遗传多样性及其检测方法[J].中国草地,
2000(6) :51 - 59.
[5] 刘卫今,蒋向辉,李丹,等. 15 份不同来源青蒿种质的比较形态
学研究[J].怀化学院学报,2008(5) :44 - 47.
(010)
收稿日期:2011 - 09 - 28;修回日期:2012 - 05 - 23
基金项目:甘肃省高等学校研究生导师科研项目(1012 - 01)
作者简介:巩红冬(1978 -),男,讲师,硕士,ghdong2006@ 163.
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






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







殥殥

com.
甘肃蓼科有毒植物资源调查研究
巩红冬
(甘肃民族师范学院 化学与生命科学系,甘肃 合作 747000)
中图分类号:S8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 - 7034(2012)10 - 0075 - 02
关键词:蓼科;有毒植物;资源调查;甘肃
摘 要:为了查清甘肃蓼科有毒植物资源的属种组成及使用价值,为蓼科有毒植物资源的合理开发利
用提供科学依据,研究采用标本采集、查阅文献资料和询问访谈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了实地调查。结果
表明: 甘肃蓼科有毒植物资源丰富,共有 3 属 8 种,并具有多种重要的使用价值。说明甘肃蓼科有毒
植物资源具有广阔的开发利用前景。
有毒植物是一类特殊的植物资源,一方面它们会
对人畜造成一定的危害,一方面又具有药用、食用和
饲用等方面的重要经济价值,因而进行有毒植物资源
的调查研究,对于其合理开发利用具有重要的意
义[1 - 4]。蓼科植物在甘肃有着广泛的分布[5 - 6],其中
有不少种类是有毒植物[7]。研究通过标本采集、查
阅文献资料和询问访谈等,对甘肃蓼科有毒植物资源
进行了初步研究,以期为该科植物资源全面而合理的
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1 研究地概况与研究方法
1. 1 研究地概况
甘肃深居西北内陆,位于北纬 32°11 ~ 42°57,
东经 92°13 ~ 108°46,地貌复杂多样,地形呈狭长
状,属大陆性很强的温带季风气候;平均气温在 0 ~
16 ℃之间;年降水量在 36. 6 ~ 734. 9 mm之间,大致
从东南向西北递减,受季风影响,降水多集中在 6—8
月份,这一时期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 50% ~ 70%;
全省无霜期各地差异较大,陇南河谷地带一般在
280 d 左右,甘南高原最短,只有 140 d。
1. 2 研究方法
主要采用实地调查和标本采集的方法对甘肃境
内分布的蓼科有毒植物资源进行调查研究,此外还采
用了查阅文献资料和询问访谈等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 1 蓼科有毒植物的区系
甘肃蓼科植物共有 10 属 93 种(包括 9 变
种)[5 - 6],而蓼科中有毒植物就有 3 属 8 种,全国蓼科
有毒植物共有 3 属 12 种[7]。甘肃蓼科有毒植物中含
种数最多的属是蓼属(polygonum) ,共有酸模叶蓼
(P. lapathifolium)、水蓼(P. hydropiper)、虎杖(P.
cuspidatum)、卷茎蓼(P. convolvulus)和杠板归(P.
57《黑龙江畜牧兽医》科技版
DOI:10.13881/j.cnki.hljxmsy.2012.19.017
perfoliatum)5 种,占总种数的 62. 50%;其次为酸模属
(Rumex) ,共有酸模(R. acetosa)和皱叶酸模(R. cris-
pus)2 种,占总种数的 25. 00%;大黄属(Rheum)最
少,只有药用大黄(R. officinale)1 种,占总种数的
12. 50%。甘肃蓼科有毒植物属的分布区类型可归属
为 2 个分布型[8],其中蓼属和酸模属为世界分布型,
大黄属为温带亚洲分布型,甘肃蓼科有毒植物区系为
温带性质[9]。甘肃蓼科有毒植物由一年生草本和多
年生草本 2 种生活型组成[2 - 3],其中酸模叶蓼、水蓼、
卷茎蓼和杠板归等 4 种为一年生草本,其余 4 种则为
多年生草本。
甘肃蓼科有毒植物集中分布于陇南山地和秦岭
北麓,这里层峦叠嶂,山高谷深,植被丰厚,孕育了丰
富的蓼科有毒植物资源;其次在甘南高原有比较丰富
的分布,这里地势高耸,草滩宽广,为部分蓼科有毒植
物的生存提供了便利的条件;而甘肃中部和河西走廊
一带则只有零星分布,这里气候干旱,蓼科有毒植物
生存条件严酷。总之,随着纬度的增高,蓼科有毒植
物的种类逐渐减少。
2. 2 蓼科有毒植物的特点
在有毒部位方面,酸模、皱叶酸模、药用大黄、酸
模叶蓼、水蓼、虎杖和卷茎蓼都是全草有毒,其中药用
大黄以根部毒性较大,而根茎有毒的只有杠板归 1
种;在毒性方面,酸模、皱叶酸模、药用大黄、虎杖、卷
茎蓼和杠板归 6 种是中毒,其余 2 种是小毒。在毒理
作用方面,均为皮肤黏膜刺激性中毒,主要表现为消
化系统的刺激症状,如呕吐、腹泻等。
2. 3 蓼科有毒植物的利用价值
甘肃蓼科 8 种有毒植物中,酸模、皱叶酸模、药用
大黄、酸模叶蓼、水蓼、虎杖和杠板归 7 种均具有重要
的药用价值。其中酸模以全草入药,用于凉血止血、
清热解毒;皱叶酸模以根叶入药,用于清热解毒、止血
及镇静;药用大黄以根入药,用于健胃消炎及泻热破
淤;酸模叶蓼以果实入药,用于利尿;水蓼以全草入
药,用于祛风利湿、散淤止痛、解毒消肿及杀虫止痒;
虎杖以根状茎入药,用于活血化淤及消炎止痛;杠板
归以全草入药,用于散瘀解毒及清热止咳。酸模和皱
叶酸模具有饲用价值,其幼嫩的茎叶可作饲料。此
外,酸模的幼嫩茎叶可作蔬菜食用,皱叶酸模的嫩叶
也可作绿肥。
3 注意事项
蓼科有毒植物均会对人和家畜产生一定的毒害
作用,如果误食或使用不当就会导致中毒甚至死亡事
件发生,因此要对蓼科有毒植物进行规范管理,尽量
减少和避免对人畜造成危害。但也不能简单机械地
把蓼科有毒植物当成有害植物来加以清除,还要增强
保护蓼科有毒植物的意识,不能破坏其生态环境和资
源平衡。
4 展望
蓼科有毒植物具有多种经济价值,因此要对其进
行合理的开发利用。首先,对具有重要药用价值的 7
种蓼科有毒植物要在其允许剂量下发挥最大的治疗
作用,从而为当地群众的身体健康做出应有的贡献。
其次,对于具有多种利用价值的蓼科有毒植物,要充
分发挥其在药用、食用、饲用等各方面的功用,服务于
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此外,还要开展绿色农药等多
方面的研究,以扩大蓼科有毒植物的应用范围[10]。
参考文献:
[1] 陈伯毅,张燕如,赵良成,等. 北京市野生有毒植物资源调查研
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0 (1) :23 - 28.
[2] 郑世群,刘金福,史颖馨,等. 福建省有毒植物资源的种类与分
布[J].亚热带农业研究,2011 (1) :7 - 11.
[3] 刘红敏,陈利军,史洪中,等. 河南鸡公山有毒植物资源及其利
用价值[J].贵州农业科学,2010 (8) :13 - 16.
[4] 刘莹,张安世,郭瑞霞.太行山猕猴自然保护区野生草本有毒植
物资源调查研究[J].北方园艺,2010(11) :83 - 86.
[5] 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植物志[25(1) ][M]. 北京:科学
出版社,1979.
[6] 甘肃植物志编辑委员会.甘肃植物志(2) [M].兰州:甘肃科学
技术出版社,2005.
[7] 陈冀胜,郑硕.中国有毒植物[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7.
[8] 吴征镒,路安民,汤彦承,等.中国被子植物科属综论[M].北京:
科学出版社,2003.
[9] 王珂,侯元同,高召兰,等.中国蓼族(蓼科)植物区系的研究[J].
广西植物,2007 (2) :197 - 202.
[10] 王瀚,张和平,何九,等. 有毒植物及其开发利用的主要途径
[J].甘肃高师学报,2010 (2) :29 - 31. (010)
67
Heilongjiang Animal Science
and Veterinary Medicine № 10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