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双扇蕨科植物化石在吉林东部上三叠统的发现



全 文 :第 20 卷 第 5期
1 9 81 年 9 月
古 生 物 学 报
A CT A A PL A E ON T OL OG I CA S I N I A C
V o l
.
2 0
,
N o
.
5
S e P t
. ,
1 9 8 1
双扇蔽科植物化石在吉林东部上三委统的发现
孙 革
(吉林省地质局区域地质调查大队 )
双扇旅科 (D i p etr i da c e a e ) 植物是 A . C .
eS w
a r d & E
.
D a le ( 1 9 0 1 )
, 根据现代双扇旅属
( iD 那er 的 的抱子囊环带偏斜等特征 , 自水龙骨
科 ( p o l y卯d ia e e a e ) 分出 , 而单独建科的 。 5 . 0 -1
his & K
,
Y am as iat ( 1 9 3 6 ) 又进一步将该 科植
物分为双扇蔽 、 葛伯特旅 、 扭枝旅等 3 个亚科 ,
及双扇旅属 ( D扭ier , ) 、 豪士曼旅属 (包括豪士
曼旅亚属 [万 a u s m a 。 , i a (万 . 5 . 5 . ) ] 、 原 始 扇状
蔗亚属 f H a u , m a n n i a ( p r o r hiP,’ , ) ] ) 、 格子蔽属
( C l
a t h r o p t e r i , )
、 网叶旅属 ( D i ct y o p h y l l u , ) 、 异
叶藤属 ( T hau m at 口 tP~ )
、 葛伯特旅属 ( G卿 p -
e r t e l l a )
、 扭枝旅 属 ( C a m tP o etP ir , ) 等 7 个属
和 2 个亚属 , 共百余种 。 延续至现代的双扇旅
科仅 1 属 (即双扇蔗属 ) 8 个种 , 分布于太平洋
西南部的裴济群岛 、 亚洲东南部的菲律宾 、 马
来西亚 、 越南 、 缅甸 、 印度及我国台湾 、 云南 、
喜马拉雅山区等热带或亚热带地区 。 由于它们
是在湿热的气候条件下生长的 , 因此该科植物
化石对恢复古地理 、 古气候环境 、 确定地质时
代 、研究植物地理区划 、 找煤等方面 , 均具有较
为重要的意义 。 根据双扇蔗科的分类位置 、 演
化规律及所处地质时代等特点 , 斯行健 、 周志炎
( 19 6 4 ) 以该科植物化石为主体 , 单独划分出一
个植物 系 (群 ) , 即网叶藤一格子蔽 ( iD cyt oP 勺 l -
lu 二 一 lC at hr 口 tP cr 打) 植物系 (群 ) , 地质时代为晚
三叠世一早侏罗世 , 整个植物群中仅个别种 、属
时代延续较长 。
以网叶蔽 、 格子旅 、 荷叶藤 (即豪士曼旅 )为
主要代表的双扇蔽科植物繁盛于晚三叠世 。 在
国外 , 如瑞典 、 东格陵兰 、 伊朗北部 、 越南鸿基 、
日本成羽 、 苏联中亚及南滨海地区等晚三叠世
地层中 , 双扇厥科植物均大量出现 , 种属繁多 ,
成为世界性的划分对比陆相晚三叠世地层的重
要化石植物科之一。 在我国 , 该科植物化石主
要产于南方晚三叠世各植物群中 , 如四川广元
须家河 、云南一平浪 、 广东小坪 、 江西安源 、 鄂西
香溪等地 ;在我国北方 , 除新疆库车等地发现双
扇藤科植物 , 混生于以拟丹尼旅一束脉蔽* (D a -
。 ae o P“ `一勿二 otP er 行 ) 植物群为主体的小 泉沟植
物群* 外 , 其余如京西门头沟 , 辽西北票 、 郭家
店 , 吉林浑江义和 , 内蒙古苏勒图煤田 , 山东坊
子等地 , 仅有该科一 、 二个种 、 属发现的零星报
道 。 而以双扇旅科植物为主的网叶 旅一格 子 旅
植物群 , 在我国北方 , 特别是在东北地区 , 以往
还从未发现 。
19 7 7 年 , 在开展吉林东部汪清天桥岭地区
上三叠统研究时 , 于天桥岭镇南 、 嘎呀河西岸一
带 , 采集了大量的保存完美的双扇蔽科植物化
石 . 该地区上三叠统 自下而上分为 : 托盘 沟
组 (以中性火山岩为主 ) , 三仙岭组 (以酸性火山
岩为主 , 顶部为凝灰质砂页岩 ) , 马鹿沟组 (凝灰
质砂砾岩 、页岩及中性火山岩 , 含薄煤层 ) , 天桥
岭组 (酸性火山岩 ) 。 双扇蔽科化石主要采自上
三叠统中 、上部 的黑色粉砂岩或粉砂质板岩中。
与之伴生的植物化石有苏铁类 、 带羊齿 、 银杏
类 、 有节类 、苏铁杉目和其它真藤 , 以及少量的
种子藤等 , 组成了面貌较为清晰 、又别具地方特
色的网叶旅一格子藤植物群 。 该植物群经 笔者
鉴定 , 计有 36 属 、 81 种 , 主要组成分 子是
* 束脉旅 ( s夕。 o P纪 r’s ) 即贝尔瑙脓 ( B 。 , 二 o u l il a ) 。
* * 据顾道源 、胡雨帆 , 19 片 , 新疆小泉沟植物群及其地质
学意义 。
古 生 物 学 报 2 0卷
场 u i 、 t “ , n P r a e l o n g u形 H a l le , E . s p . ( E . c f . b卜
e , ` J e 。 , a ,。 m s z e ) , N e o c a za m i ,。 c a r , 。 ; ` ( Z e n l . )
H a l l e
,
N

h o er 朗` , ( SC h im p . ) H al l e , N . ca , ic n -
o i j o H a
r r is
, 了 o j i ,。 * : 方c “ za t4 ( B r on g n . ) K r a -
s s e r , C l a t h r o tP e ir 了 e l e g a刀 , O i s h i
,
D滚c不y o P人y l l u m
e 二叮u i .z’t u m s p . n o v . , H a “ 了二 a o n i a ( p , o t . ) u “ “ -
icr
。痴 K r y s h t . , H , ( p . ) e f . e 。 “ , 价 w u , C I -
ad
o P人l o bt’s n eb be , 后 ( B r o n g n . ) N a ht o r s t , T hi , -
, 了刁澎伍 i , ics a aS p o r t a , 乃 cr o户人夕l l u m c f . 。 以人o r `才i
S c h
e n k
,
p
.
e f
. 群h i b。刀 , L i , N i l , , o 刀 i o P公e r i s c f .
萝。 “ 心夕s ( z e i ll . ) F lo r i n , N i l s s o n萝a a c u o i n a t a p r -
e就 , N . 衅i 。 , , a l萝5 H e e r , C t e n i , e f . j口P o n i o O i s h i ,
C
.
a ic , a ce a s P
.
n o v
. ,
C
.
d e j
o r 、 i , s P . n o v . , C f .
D o r at ap 入y l l u m d e c o r a t “ 。 L i , iG n友9 0 二 a igr 刀 a t -
u , ( N
a t h
.
) F l
o r i n
,
B a i o r a g “ i l h a “ 脚 iat Z e il l
. ,
sP 人。 O b a i亡 r a P“ I c人e l l a ( H e e r ) F l o r in , f . z , a G e -
h ki n a
,
P 人。 , i c o P万, 口 n g “ “ t’f o il a H e e r , C ez 左a o o -
。代i a s et a c e夕 H e e r , G l o , , o Ph y l l“ 。 ? ,人e n万。 , 了。
zS e
,
N叮 at o “ r o b“ , il , e a ir , K on , n o , C夕c a d o ca r万-
J萝群 m e r d m a 刀刀 1 N a r h . , C . , 却 a b ii N a ht . , C . 了r i -
ca
r P“ 邢 p r y n · s · l , , C · c f · P a r 夕 u 琳 K r y s h t · e t
P r y n
. ,
C
.
g i g a n t e u 那 uS n , C . el e g口 n , S u n , P o -
d o : a 二 i , e , l a , c o l a t“ , ( L
.
e t H
.
) B
r a u n , p
.
id
-
。 a , , ( p r sle ) B r a u n
,
p
.
a g a dr 人i , a n “ , (丑r o n邵 . )
aN ht
.
v a r
.
a川切 i n 召 t“ : K on ’ n 。 , 尸巴犷g a ” i刁l a Pdo 。 -
az m 1’O ides L i h
,
C f
.
S t o r g a a r id a 护 e ct a ib l行 H a r r is ,
tS a
c 人夕o t盯盯 e l咭a n , N a ht . , T a e刀 i o tP e示 t e n “ i n -
e r , 行 B r a un , T
.
ar rz’n e r ,幻· ( T u r一 K e t . ) 。 om b . n o v .
等 , 时代为晚三叠世中 、 晚期 , 即诺利 ( N or ic ) -
瑞替 ( Rh a e t i e ) 期 。 `
本文描述的双扇藤科化石有 : iD ct y ap 勿1 -
“ m 。戈 q u泣, i名u邢 s P . n o v . , D . s P . 1 , D . s P . 2 , C I -
a t h r OtP
o ir , cl e卯 n , O i s h i , H召 u , m an o i a ( p r“ . )
u , , “ ir e n万: K r y s h t . , H . ( p
.
)
e f
.
o m价。后 w u ,
月 . (尸 . ) s p . 。 其中 D z’cI , o户人, l l u o xe 宁“ i瓜 “ m
sP
.
on v
. 是介于瑞典晚三叠世植物群的 重 要 种
D
.
xe il
。 rB
a。 和苏联南滨海晚三叠世蒙 古 盖
植物群的重要 种 D . 。 卯 gu ias 哪 m xs eb r . 之 间
的一个新种 , 它的出现进一步反映了本文所讨
论的植物群 , 同上述国外两个晚三叠世植物群
的联系。 cl at hr otP ier 了 。 le ga 。 是 日本晚三叠 世
成羽植物群的重要分子 , 在我国川南大足玉龙
鱼口 坳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曾有报 道 (周志 炎 ,
19 6 5 )
, 在我国东北地区的发现 , 进一步表明了
当前植物群 , 同日本成羽植物群间的密切关系 。
此外 , 月“ “ , , 邵瓜“ ( rP ` . ) “ 。 “ lr’e n衍 在本区
较为丰富 , 它的出现似进一步反映了当前植物
群同苏联蒙古盖植物群及 日本成羽植物群面貌
上的相似性 。 从上述讨论不难看出 , 当前的双
扇藤科植物化石 , 多数为世界几个主要晚三叠
世植物群的重要分子或组成分子 , 因此 , 它们的
地质时代也应为晚三叠世 。
吉林东部双扇旅科植物化石的发现 , 证明
在我国北方也有较具代表 性 的 D i c yt ap 妙1 “二 -
lC 以加口粼 ier , 植物群。 众所周知 , iD cyt ap 勺 lu m -
cl at hr 口tP o ir, 植物群是典型的 “ 南方型 ” 植物群。
依植物生态特征及对现代双扇蔽科植物的研究
表明 , 它们应处于湿热的热带一亚热带 。 吉林
东部现今属于北温带 中部地区 , 何以在当时生
长着繁茂的双扇藤科等喜热喜湿植物呢? 根据
本区北部黑龙江省宝 清 、 饶 河一 带 , 发 现 含
M 口。 口 it, 。 `入口才矛`召 的晚三叠世海相地层 (王秀璋 ,
19 , 9 )
, 本区东邻约 1 50 公里的苏联南滨海蒙古
盖地区 , 含双扇旅科植物化石的上蒙古盖组 ,整
合于含 几了口 n iot , co h iot 。 的海相层及含 材口 , ostI
, c “ , I’j o r m行 , A o a o ce l l a u二“ r l’e 。万, , 凡 ct 。 , , “ 二 u砂
等的晚三叠世海相层之间 ( K l讥 a p二。 aB , 1 9 , 4 ;
C p e 6 p o朋。 、 二只 , 一9 5 5 ) , 以及 日本的有关资料。
似可说明晚三叠世中 、 晚期 , 本区可能正处于滨
海位置 , 受海洋暖流 、 湿热海风等海洋性气侯影
响 , 使本区温度较高 , 湿度较大 ; 加之本区当时
的古纬度可能较现今偏低等因素影响 , 给双扇
藏科 、苏铁类等喜热 、喜湿植物的繁茂生长 , 创
造了有利的条件 。
不久前 , 顾道源 、 胡雨帆 ( 19 7 7 ) 在研究中、
晚三叠世小泉沟植物群时 , 根据在该植物群中
发现少数双扇藤科等 “ 南方型 ” 植物群分子 , 曾
提出以第二纬向构 造 体 系 (北纬 3 2 “ 3 0’ 一34 “
5期 孙 革 :双扇旅科植物化石在吉林东部上三叠统的发现
0 3,) 作为南北植物群相对界线 , 第一 、 二纬向
构造带间划出一个次一级植物区系 (南北混生
区 ) , 及纬向构造体系对古代植物生长 发 育 及
其地理分布发生极大影响等看法 。 根据 当前资
料 , 本区地处第一纬向构造带 (北纬 4 0 0 3 。 ,一
42
O 3 0’ ) 以北 , 发育着 “ 南方型 ” 植物群 , 而在
本 区西南约 3 50 公里的吉林浑江小河 口 (北纬
4 1 “ 58
`
) 却发育着 “ 北方型 ” 植物群 ,这种现象该
做何解释 ? 笔者认为 , 控制植被分布的气候条
件是沿纬度 、 经度 、 高度三个方向变化的 。 因此
在研究植物生 长发育及其地理分布的控制因素
时 , 不仅要考虑到植被分布受由南向北热量变
化影响而显示的纬度地带性 , 而且要同时考虑
到由海洋向内陆水分变化而显示的经度地带性
及其它因素 (如垂直地带性等 ) 。 晚三叠世 , 本
区曾濒临海洋 , 植被分布的经度地带性可能在
本区相对起主导作用 , 加之本区当时所处的古
纬度可能较现今偏低 , 从而 , 双扇旅科等植物当
时得以在本区繁茂生长 。
至于浑江小河口地区生长类似我国延长植
物群的 “ 北方型 ” 植物化石组合的原因 , 目前笔
者还缺乏深人的探讨 。 但初步推想 , 一是这里
的古地理位置当时可能偏内陆些 , 且可能由于
海西运动及以前的多次构造变动影响 , 其东北
部 (朝海岸方向 )呈现群山阻隔的地貌 , 使海风
等很难影响到这里 , 从而使小河口地区植物生
态特征 , 显示略温湿的环境 ;二是小河口 植物群
的地质时代 , 与当前天桥岭植物群的地质时代
可能有所差别 。 根据目前对北方延长植物群及
小泉沟等植物群的研究情况 , D雌。 口户“ 介妙。 -o
tP o is 植物群所代表的地质时代为中三叠 世 至
晚三叠世 。 因此不能排除小河口 植物群存在比
天桥岭植物群的时代 , 略为偏老的可能 。 这样 ,
由于古地理 、古气候或时代上的差异 , 上述两个
植物群面貌不同 , 也就可以理解了 。
本文 图版照 相 由 李春 田担任 , 插图 由
徐君起 、 关 立 荣 清 绘 , 笔 者 表示衷 心的谢
意 。
属 种 描 述
真截纲 F l l ice s
薄囊旅亚纲 eL p ot sP 0 r a n示 at ae
真藏目 F Ui e a l e s
双扇截科 D ip t ` r id a~
e
网叶蔽属 G e un o D介勺叩彻la m
L in de y
e t H u t o n
,
18 34
优美网叶旅 (新种 ) D ic yt 叩彻lu m
ex 叮以吕 i t u娜 s p . n o 甲 .
(图版 I , 图 1、 2 、 4 、 5 ; 图版 11 , 图 1一4 ;插图 l )
旅叶个体稍小 ,具一长柄 , 柄长可见 9 . , 厘
米 , 柄宽约 3 毫米 ; 自柄的顶端向左右作两岐式
分枝 , 每叉枝宽约 1一 1 . 8 毫米 , 长约 1 . 8一 2 . 2 厘
米 ,每叉枝外弯后向内曲 , 同时伸出辐射状排列
的羽片 , 每侧约 6一7 枚 (插图 l a ) 。 羽片线形
姗靡红
图 l 刀£c 名夕o p入夕11“ 。 酬叮。 i : i t : ` , n s p· n o v · 的外部形态 。
“ 为藏叶完整形态 , 丫 。 . 2 5 :
b 为一枚羽片的放大部分 , 火 1 . , 。
或伸长披针形 , 长一般为 , . 5一 7厘米 , 较长者
可达 10 厘米以上 ; 外侧的羽片稍 短 些 , 长为
3一4 厘米 。 羽片宽一般为 0 . 8一 1 厘米左右 , 最
宽处一般靠羽片中上部 。 羽轴宽 1 毫 米 左右 ,
直达顶端 , 且宽度很少变化 。 羽片间彼此排列
较密 , 基部连合部分较短 , 约 5一 10 毫米 , 向上
渐渐分离 。 羽片中上部边缘裂成三角形或微弯
成镰刀形的小羽片 ;靠下部 ,或浅裂成波状叶缘
或为全缘 。 小羽片裂开部分一般长度较短 , 仅
1
.
5一 2毫米 , 个别靠羽片中上部者稍长。 小羽
片各具一中脉 (二级脉 ) , 较细 , 以 夕。一 8 0 “ 自羽
轴分出 , 微上弯 , 直达齿顶 ;侧脉 (三级脉 )更细
些 , 但较清楚 , 多以近直角自中脉伸出 , 又多次
古 生 物 学 报 2 0卷
两岐分叉 ,联结成多边形的网格 , 网格内还有更
次级脉组成的细网 , 但不很清楚 ; 实羽片的每一
细网内一般具一个抱子囊群 (插图 l b ) 。
比较 本种以稍小的藤叶个体 、 较少的羽
片数目 、 羽片间约 5一 10 毫米的基部连接部分
为特征 。 当前标本中较大些的羽片与瑞典 iD c -
yt o l l u m 树 l e 的模式 标本 ( N a t il o r s t , 1 8 7 8 , p ·
3 9
,
IP
.
V
,
if g
.
7 ) 在羽片及网脉形态等方面均
比较相似 , 但 A . G . Na ht o sr t 的模式标本只是
一块不完整的羽片断片 ; 然而从瑞典模式产地
的标本的描述 和 图 影 中 ( N at h or st , 1 9“ , p .
7一 1 4 , 1P · IV , V , f i g . 1 ) 可以清楚看出 , 当
前新种与 D . ex ile 的区别是明显的 (表 l ) 。 当
前新种与苏联南滨海 D . 二口 , 严 ga t’c “ m 在蔽叶
表 I 几种网叶旅 (。 `c yt 。琳对加 。 ) 比较表
D
.
e
xq
u i` i ,t 份 D 。 亡石 l己 D。 称 a t乃 o r了百 D . 阴。 刀 g “ g a i - D 。 c a` t e ll a ” 0 5介 D 。 j a cl a t u。
S P

n o v
-
N a t h o r s t Z e i l l
-
c “ 切 S r e b r - S t。 e t M . N a i t o
旅叶大小 稍小 较大 较大 稍小 较小 中等稍小
羽 数目 1 3一 14 5 0士 4 0一 5 0 ) 2 0 9土 2 4一 2 6
片 (枚少
形态 线一长披针形 线形为主 宽线一披针形 狭线形 线一披针形 线一微披针形
大小 长 5 . 5一了 长 6 0土 长 3 0一朽 全长不明 长 4 . 5一 6 长 1 6一 1 8
(
e m ) (最长 > 10) 一般宽 2一 3 . 5 中部宽 1 . 6一 , . 5 宽 0 . 7一 1 . 5 宽 0 . 7一 0 . 8 宽 1 . 8一 2
宽 0 . 8一 1
基部连 0 . 5一 l 基本不连 5一 8 0 . 2一 0 . 5 1+ 几乎不连接长度
(
e m )
羽轴 较细宽 1一 1 . 5 粗 ,具纵纹 光滑 , 较粗 , 稍粗 , 宽 l · 5 较细 , 宽变化大 , 自 细而强劲 , 宽 1土
( m m ) 宽 2一 3 宽 1一 2 基至顶 0 . 5一0 . 25
,J、 形态 三角形一镰刀 短小 , 排列 长三角一镰刀 伸长尖锯齿 卵一三角形 , 长三角一镰刀形 , 顶羽 形 , 顶尖 密 , 顶尖 形 , 顶钝尖 状 , 顶尖 顶圆或钝尖 尖 , 裂片长约为基片 连部分长的 2一 5倍
脉序特征 第二级脉达 第二级脉达 第二级脉达 第二级脉 第二级脉不明 第二级脉起逐顶 ,明显 顶 , 明显 顶 , 明显 凸而清晰 显 、 不达顶 级迅速变细
模式标本 中国 ,吉林 瑞典 , 斯坎尼亚 越南 , 鸿基 苏联 ,南滨海 阿根廷 , 日本 , 山口产地及 T , T 3 T 3 T , 圣 · 胡安省 T ,
时代 T ,
个体及羽片数目上也有一定的相似之处 , 但苏
联的种羽片更为狭细 , 边缘呈伸长的尖锯齿状 ,
羽轴却反而更粗些 , 且羽片基部连接部分较之
新种更短些 。 阿根廷圣 · 胡安省 ( rP vo icn i a de
Su n uJ an ) 上三叠统所产的 iD cyt ap 勺lu m ca , -
比al on 瓜 .5 et M . 在羽片形态 、 数目等方面与
当前新种也比较相似 , 但阿根廷种羽片数目较
少 、 叉枝较短 、 中脉 自基部向顶端宽度变化较明
显 , 且第二级脉不显又不达顶 , 也易于区别 。 原
D
·
ja P
O , z’c u o Y o k o y a m a 与当前新种也 比较 相
似 , 但 M . Y o ko ya m a 所建的该种模式标本是比
较破碎的 , 且没有描述该种羽片基部的 连接 状
况 ; 他认为该种在羽片外 表 上 与 aC o P t OP t e ir ,
。 犷口扭 K u r 十分相似 ; 据 5 . 01 由 i & K . aY m -
a s i at ( 2 9 3 6 ) 及 O is h i ( 1 9 3 2 ) 的补充描述 , 日
本种的羽片基部完全退缩 , 彼此分离 , 形如 c a -
m tP otP cr 行 , iP ar l is 状 , 且羽片也十分狭细 ;后来
又据 E . K on , on ( 1 9 6 8 ) 研究已发现以往所定
的 D i ct y ap 勺1 “ m aj p on i` “ 。 的羽片螺旋状着生
于扭曲的主枝上的完整形态及旅叶生殖部分特
征等 , 据此已将 D . jap 口瓜cu m 修订为 C a o tP 口 -
tP
e ir , j a P o
, i ca ( Y
o k
.
) K
o n ’ n o , 为此与 当 前新
种的区别更十分明显了 。
产地层位 吉林省汪清县天桥岭 , 马鹿沟
组 。
5期 孙 革 : 双扇蔗科植物化石在吉林东部上三叠统的发现
组 。网叶旅( 未定种) l D沱 et yo p妙左“ m s P. 1
( 图版 11, 图 5 ;插图 2 )
当前所见为几块不完整的标本 。 旅叶中等
至较大 , 柄未见 ,每叉枝可能大于 4 厘米长 , 其
上伸出辐射状排列的羽片 , 每侧约 8 枚 ;羽片线
形一披针形 , 长约 6一 10 厘米 , 最外侧的羽片稍
短 , 可能仅 4 厘米长 , 羽片宽一般为 2一 3 厘米 ,
网叶蔗 (未定种 2 ) O ic yt op 勺 luI m 。 p . 2
(图版 I , 图 3 )
图 2 D i c 多夕。夕五夕l l u o s p . l 的外部形态 , 火 0 . 5 0
羽轴稍粗 , 宽约 1 . 1 毫米 , 直达羽片顶端 ;羽片
排列较密 , 基部连接部份较短 , 且很不规则 , 长
约 5一巧 毫米不等 , 向上羽片间渐分离 ; 羽片边
缘多数裂成宽镰形 、 顶端钝圆 、 不很规则的裂
片 ;第二次脉较细 , 略弯曲状达到裂片顶端 ; 第
三次脉更细些 , 多以锐角状 自第二次脉分出 ,之
后再分叉联结成多边形的网格 ,但网脉更细 ,且
常不很清楚 (插图 2 ) 。
比较 当前的标本在羽片形态及脉序等方
面与前述新种 D . cx qu i ,it “ 。 中较大羽片 的藤
叶有一定的相似之处 ;但前者个体较大 , 羽片边
缘裂为大小不规则的 、 宽镰形或顶端钝圆形的
裂片 , 第二 、 三次脉较之新种同级脉也更细些 ,
且第三次脉从第二次脉分出时常呈锐角 , 因此
也较易区分 。 苏联南 滨 海 的 D . 左yr ` kt 咖衍动`
ser b
r
. 在叶形及叶脉等方面 与 本种 也 比较 相
似 , 只是苏联种的羽片更宽肥些 ,加上当标本与
苏联南滨海的标本都保存得不够好 , 因此 目前
标本暂不定种 , 以示保留 。
产地层位 吉林省汪清县天桥岭 , 马鹿沟
当前仅两块较破碎标本 , 各见三枚不完整
的羽片 , 其中有二枚特征略清晰 。 羽片近披针
形 , 可见长 7 厘米 , 最宽处近羽片中部或中上
部 , 宽一般为 2 厘米 , 最宽处为 2 . 8 厘米 。 羽片
半裂成明显的 、 略规则的三角形裂片 , 顶略尖 ,
裂缺深度多为羽片宽度的 l / 4。 羽轴较直而明
显 , 宽约一毫米 , 似达羽片顶端 ; 二次脉以 45 “
左右 自羽轴出伸 , 达三角形裂片顶端 , 较明显 ;
第三次脉自二次脉以近垂直角度伸出 , 之后又
两岐分叉 , 而后结成各种多边形网格 , 网内还
有细脉网 ,各级脉粗度差别较明显 ;抱子囊群不
清 。
比较 本种就羽片形态及脉序特征看 , 与
瑞典不完整的 D . xe il 。 的模式标本 ( N a hot sr t,
18 7 8
,
p l
.
v
,
f咭. 7 ) 以及模式产地 的 该 种 一
部分标本 (两 ht o r s t , 1 9 0 6 ) , 均比较相似 , 但瑞
典种羽片长线形 , 两侧近平行 , 而当前标本最宽
于羽片中部 ;从蔗叶形态判断 , 当前标本羽片数
目可能较少 , 与羽片数目较多的瑞典种差别较
大 ; 又由于当前标本没有保存羽片基部及叉枝
等 , 因此难于与瑞典种详细比较 。 当前标本与 -
新种 D . cx q isu t’ “ m 在羽片形态 、 裂片及 脉序
特征等方面也很相似 , 但前者个体较大 , 三角形
裂片较后者更规则 ; 又由于前者羽片基部形态
等特征不明 , 因此暂作为未定种处理 , 待今后进
一步采集研究后 , 再作确定 。
产地层位 吉林省汪 清县天桥岭 , 马鹿沟
组 。
鹭一饰
格子蓝属 G e n u s C la t h r叩 t e r i B
B r叨 g n i a rt , 1 8 2 8
雅致格子蔗 C坛ht r op et 后
e
le g a o O i
s h i
(图版 111 , 图 12一 1 4 : 插图 3 )
仅见蔗叶的一个较完整分枝部分 , 蔗叶稍
古 生 物 学 报 0 2卷
图 3 l Ca l 人 o r夕 t e痴 。 l o ga 。 , 的形态及复原图 。
实线部分 (上部及右侧 ) 据标本 T SA ; 虚线
部分 (下部 )系据反对面标本印迹复原 。 均火 1。
影后发现 , 模式标本中第二次脉出伸的角度个
别也有更大些 角 度 出 伸 的 ( O i s h i , 19 3 2 , p l .
X X X I
,
f ig
.
1)
。 当前标本同越南鸿基 c l at 人r o -
户`e r i` lP a印户h夕l l a 的某些个体较小的标 本 ( ez -
il l e r
,
1 9 0 3
,
p l 3 1 ) 有些相似 , 但后者羽轴略
粗 , 矩形网格更显 , 且第二 次脉 间 距 更规 则
些 。苏联南滨海蒙古盖植物群 中的 c . , 胡 i~
id。 的某些标本 ( K二 a p术 o B a , r 9 5 4 , e T p . 2 9 ,
aT 6
.
1

2

2 1
,
) 同当前标本也有一定的相似之
处 ,但前者个体更肥大些 , 第二次脉较尖凸 , 网
格更清楚些 。 南滨 海的 c . m口铭“ 邵 ica rS eb r .
在形态和脉序上与我们的标本也有些相似 , 但
苏联种羽抽更粗些 (模式标本羽轴宽达 2一 3 毫
米 , 一般宽 1 . 2 5一 3 毫米 ) , 羽片也更宽肥些 , 第
二次脉以锐角 ( 6 0 。 ) 自中脉分出 , 与本种差别明
显 。 当前标本与我国南方的 c . ,胡 “动 er ` , w u
相比 , 脉序特点亦比较相似 ,但在羽片形态上差
异较大 , 后者宽披针形 , 两侧缘不 平行且较肥
大 ;而前者为宽线形 , 侧缘近平行 。
产地层位 吉林省汪清县天桥岭 , 马鹿沟
组 。
小 , · 柄未保存 , 又枝宽 1 . 5 毫米 , 以螺形叉轴式
分枝 , 每叉枝分出约 6枚羽片 。 羽片间基部连
合部分较长 , 约 4一 5 厘米 ; 羽片宽线形 ,侧缘近
于平行 , 且分裂成不规则的浅齿状或波状边缘 ;
羽片全长不明 , 可见长大于 8厘米 , 宽一般为 2
厘米 ,个别羽片的上部宽可达 2 . 7厘米 ;羽轴 (第
一次脉 )较细 , 一般宽为 0 . 8 毫米 , 个别达 1毫
米 , 轴的表面见有平行的纵沟或纹 ; 第二次脉一
般以宽角 ( 70 一 9 0 “ ) 自羽轴出伸 ,较细 , 直达侧
缘 ,脉间距不很均匀 , 一般为 3 . 5一 , 毫米 , 个别
达 6一 7 毫米 ; 第三次脉更细些 , 与第二次脉组
成近矩形或多边形的网格 , 但矩形网格一般不
甚清楚 (插图 3 ) 。
比较 本种以个体稍小及细脉网格较规则
为特征 , 与 日本成羽植物群的本种模式标本基
本相同 。 按 o is hi ( 1 9 3 2 ) `的描述 ,本种第二次
脉出伸角度稍小 (约 60 一 7 0 “ ) , 而当前标本则
略大些 ; 但实际上仔细查对大石的 日本标本图
荷叶蔗属 G e n u 。 产血 。 s m a n滋 a
D u n k e r
,
1 8 4 6
乌苏里荷叶藏 (原始扇状蔗 ) 石血 u s m a n 滋 a
(尸护 o t or h加15 ) 。 , s 。衬 e n s i s K r y s bt of o v i cb
(图版 111 , 图 1一夕;插图 4 )
叶圆形或肾形 , 长微小于宽 , 可见长约 2一
2
.
7 厘米 , 宽约 2 . 7一 3 . 5 厘米 , 叶的基部裂开成
一狭的凹缝 (插图 4 a) , 直达叶的中部 ; 叶全缘
或微波状 〔插图 扎一a) ; . 主脉 自柄端 (柄未保
存 , 端点为叶中心处 )作辐射状伸出 , 连续两岐
分叉 3一 4 次 , 到叶边部消失 , 不达叶缘 ;侧脉自
主脉近垂直出伸 , 与之相连成不甚规则的多边
形脉网 , 脉网内还有更细的网脉 ,但一般较不清
楚 ;主脉与侧脉在粗度上有明显差别 , 侧脉更细
些 (插图 斗d ) 。
比较 本种当前呈微波状叶缘的标本与苏
联南滨海的模式标本 ( A . K p二 oT咖 B职 , 1 9 2 3 ,
5期 孙 革 :双扇碳科植物化石在吉林东部上三叠统的发现
, 一 一 J 几户
、门卜zJ
〕 b
/I川\、
图 S H。 了 , , 。 。 i a (外。 君· ) e f . , 二。 i , 。万 ,
的一部分形态 。 脉网间的圆黑点为抱子囊群 , K l 。
z,l|
、、 、
图 4 H a “ : 、 a 。 。 i a ( p r o t· ) “ s : “ r i e , : i ,
的形态和脉序 , 丫 1。
e印 . 1 1 ; H 3 6 . T p . 11 , 1 9 6 2 , 二 6 . 11 , 4 、 5 ) 比
较相近 , 而 与 日本成羽植物 群 的 H . ( .P )
。 a ir 。二 n ils o i s h i 的某些标本 ( o is h i , 1 9 3 2 , p l .
38
,
if g s
.
1一 10 ) 几乎完全相同 。 鉴于 目前 已
知的苏联南滨海的标本较少 , 且我们的标本也
需继续采集和深人研究 , 为此当前标本暂仍归
于 H . (尸 . ) “ 二“ ~ 后 之 中

产地层位 吉林省汪清县天桥岭 , 马鹿沟
组 。
峨眉荷叶蔗 (原始扇状蔗 ) (比较种 )
声血 a , m a 。 心 a ( rP o t o r h加15 ) e f .
e 翻n e亡e 九召亡名 VVu
(图版 111, 图 8 、 1 0 : 插图 5)
当前仅两块保存不完整的标本。 叶个体较
大 , 近圆形 , 半径约 5 厘米 , 边缘浅裂为肥大的
不规则的钝齿或呈波状 , 叶柄未保存 。 主脉见
两条 , 呈放射状伸出 , 作连续的两岐分叉 3一 4
次 , 直伸向叶的边部 ,但未达叶缘 ; 主脉于基部
宽近 0 . 。毫米 , 向上分叉后渐细 ;侧脉基本上近
垂直自主脉伸出 ,再不规则分出第三次脉 , 共同
组成各种多边形网格 , 网内还有次级脉形成的
细网 , 每个细网内有一圆形抱子囊群 , 直径约
。 7`5 毫米 。 主侧脉的粗度逐级略有减少 , 但总
体看 , 各级脉的粗度尚比较接近 (插图 , ) 。
比较 当前标本以较宽大的钝齿状 (或波
状 ) 叶缘 、较粗而又多次分叉的叶脉 、 侧脉与主
脉粗细相近等为特征 , 与我国四川峨眉荷叶湾
的本种模式标本比较 , 在叶形 、 脉序 、 各级脉的
粗度等方面均比较相似 ; 唯四川标本个体略小
些 , 且边缘只浅裂为圆齿状 。 考虑到边缘的分裂
程度可能与旅叶的发育状况有关 , 加之我们也
发现了具有过渡性形态的标本 (图版 m ,图 1 0 ) ,
因此当前标本应归于本种 , 但因保存状态略差 ,
故暂作比较种处理 。
本种与边缘具大型齿状缺刻的 、 日本成羽
植物群的 万 . 护 . ) ` e n z a t a o i s h i 比较 , 虽大小
及叶缘形态有些类似 , 但脉序很不相同 。 日本
种的每条主脉均直达每个叶齿的顶端 , 侧脉以
锐角自主脉分出 , 彼此连成网状 ;而当前标本主
脉经多次两岐式分叉后 , 近顶端时早已消失 ,且
侧脉 以近直角自主脉伸出 ; 此外 日本种的主侧
脉粗度相差悬殊 。 当前标 本 同 H . (尸 . ) “ 二“ -
ier
n万: 比较 , 后者主脉同其它各级侧脉粗细 相
差较大 , 脉网常不清楚 , 且边缘一般为全缘或微
波状 , 与前者易于区别。
产地层位 吉林省汪清县天桥岭 , 马鹿沟
组 。
荷叶蔗 (原始扇状旅 ) (未定种 )
矛血。 s m a 翻心 a (尸 , t o r入iP i s ) s卜
(图版 111, 图 9 、 1 1 ;擂图 6)
46 6 古 生 物 学 报 20 卷
一一一一- - 一 - ~ - - ~ -一一一一一一- - 一一一 - 一一- -一- - 一一J仅几块破碎标本 。 见 - 2一5 条主 脉 , 宽 约0 . 5 毫米左右 , 向上两岐分叉且微微变细 , 约 0 . 3一 0 . 4 毫米宽 ; 侧脉 (第二级脉 ) 与主脉近等粗 ,横于主脉之间 , 又垂直伸出细脉 (第三级脉 ) ,与
主脉两侧的许多次级脉联结成较清楚的多边形
网格 ,抱子囊群不清楚 。
图 6 H a “ , ” a , ” £a ( p r o 君· ) s p . 的 网脉形态 , 父 1。
比较 当前标本以主脉与侧脉 (第二次脉 )
粗度近等 、 而与其它次级脉粗度相差悬殊为特
征 。 当前标本与 H . ( p . ) e , e i e , 51: 比较 ,后者
各级脉粗度近于相等 , 不具有前者的特征的侧
脉 (第二次脉 ) 。 当前标本与 H . (尸 , ) “ s川 ire , sl’
比较 , 后者的第二次脉与主脉粗细相差悬殊 ,且
次级脉联成的脉网一般较不清楚 , 与前者差别
明显 。 与 瑞典 的 万 . ( p . ) c er n 韶 a N a th o r s t 比
较 , 则在次级脉分叉角度等方面 , 与当前标本也
有较大的区别 。 由于当前标本较为破碎 , 故暂
作未定种处理 , 有待今后进一步采集和研究 。
产地层位 吉林省汪清县天桥岭 , 马鹿沟
组 。
主 要 参 考 文 献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 1 9 7 4 : 西南地区地层古
生物手册 。 科学 出版社 。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 1 9 7 6: 云南中生代化石
(上册) 。 科学出版社。
王秀璋 , 1 9 5 9 : 中国东北饶河中生代褶皱带内的海相中生代
地层 。 地质科学 , 第 2 期 。
孙革 , 19 7 9 : 准苏铁果属 ( C y o d co o Pid it’ 。 ) 在吉林汪清县
晚三叠世地层的 发现 。 古生物学报 , 第 18 卷 , 第 3 期。
李星学 , 1 9 5:9 中国中生代重要标准植物化石在地层上及地
理上的分布 。 中国地质学基本资料专题总结论 文集 ,
第 1 号 , 地质出版社 。
李佩娟 , 19 6:4 四川广元须家河组植物化石 。 中国科学院地
质古生物研究所集刊 , 第 3 号。
吴舜卿 、 叶美娜 、厉宝贤 , 1 9 8:0 鄂西香溪群— 晚三叠世及早中侏罗世植物化石 。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
究所集刊 , 第 抖 号 。
曹正尧 , 1 9 6又 广东高明小坪组植物化石 。 古生物学报 , 第
1 3 卷 , 第 3 期 。
斯行健 , 1 9 5:6 陕北中生代延长层植物群 。 科学 出版社 。
斯行健 、 李星学等 , 19 6 3 : 中国中生代植物 。 科学出版社。
斯行健 、 周志炎 , 19 64 : 中国中生代陆相地层 。 全 国地 层会
议学术报告汇编 。 科学出版社 。
傅书遐 , 1 9 5 7 : 中国主要植物图说 。 威类植物门 。 科学 出版
社 。
H ar
r i s
,
T
.
M
. ,
1 9 26
: Th e 卫五a iet o F l o r a o f S e o r e s b y
oS 仙 d , E a 名七 G r e曲 lan d . 皿 e d口 . 0仍 G 护占界乙a 倪 d , 68 .— 19 31 : T h e F o s s i l P lo r a o f S e o r e s b y5 0皿 d , E a st G r e en l幼 d . 68 ( 2 ) .K o n ’ n o , 卫 . , 1 9 6 8 : S o m e U p P er T H a s滋e S P e e i e s o fD加 t er i d a e e a e f r om J a p肋 a o d B o扭 e o . J o游” .L 吃湃九. 5 0 心. L O佩面几 , (B o t a 牡 , ) , 61 ( 3 8 4 ) .
N a ht
o r st
,
A
.
G
. ,
18 78
: o m f lo r an i 队an e s K o l f 6 r an d e
B Udn 她 g盯 , 1 . P lo r缸 vi d Bj u f . S 补 . G e O不. 刃们 d e r 召. ,
S er
.
C
,
8获— 一气 19 06 : 刀飞 e r D 落。玄y o p h ,脚饥 un d C a饥 p f o -, 忿召代 s 叩让 a滋 · K夕乙· S , . V 已亡. A无 . H雌 d乙, 4 1 ( 5 ) .o i s hi , 5 . , 193 2 : T h e R h a iet e PI 翻t s f r o m ht e N ar i w a
D运行 i ct , P r o v . B it hc u (Ok 盯am a P r e f e o t u r e ) ,
J a p a n
.
J o
~
. 尸 a 合. 5亡`. 万 o花沦a £d o 玩 , . 万耐” . ,
S e r
.
4
,
1 (孚一 4 ) .一 , 1932 : 丑b a毗 e P l a刀 1 , f r o m 卫 r o访 n o eN a g a t o ( Y涵 a g u e h i P r e f即 ut r e ) , J a P a n . DJ 叙了几 .尸a e , s抓 . 丑。无死而 d a l悯 p . 百处玄” . , S口 . 4 , 2 .— . 19 4 0 : T h e M e s o 么o i e P l o ra o f j a P幼 .J o解愧 . 尸。 。 . 名。心. H o花论a艺d o l饥 p . 万呢公” . , S e r . 4 ,5 ( 2-一4 ) .0 1由 i , 5 . 幼 d Y a m a s iat , K . , 1 936 : 伽1 ht e r o , 5 11 D i pt份 i d a e e a e , J a P a n 而舰忧. 万 a e . 习e玄. H o 论无a 落d o
I饥 , . 万儿么” · , 名e r . 4 , 3 ( 2 ) .
S脚 a r d , A . C . & D a l e , E . , 1 9 01 : o n 恤 e S t r u e ut r e a n d
A f f认 i U e s o f D切吉e八凡 橄ht N o et s o n ht e G o o -
10娇 e目 且 i s ot 仃 o f 切 e D I P t er id过 a e . 尸入玄2. 全邝佩 5 .
丑。夕. S o e . 工 。九 d o 九 , 1 9 4 .
S仿P a n ie生e , P . N . y M e n e n d s z , C . A . , 1 94 9 : C o n t r i b u d o n
a l e o n o e i n l i e n t o d e l a f l o r a f o s i l d e B a r r e a l
( P
r o v 认 e i a d e S a n J u a n ) . 1 , D i p t e r i d a e e a e , D e Z
刀 o不. ` e l 九f . p e艺. , X X V I ( 2 91 ) .
Y o k o邓m a , M , 18 91 : o n S o m e F o s s i l P l a n t s f r o m ht e
C o a l b e a r i n g S er i e s o f N a g a t o
.
OJ
,忱 . OC l l . S c `.
I仍p . 刀件艺衫 . J叩 a 九 , 】V .
Z e i l l e r
,
R
. ,
1 90 2一0 3 : P l o r e 为 s o il e d e s g i t e s d e
hC
a
br
o n d u T o n k i n
.
E t u d e s d e s ig t e s m i n e r a u x
d e la F r a n e e
.
T即K洲 a P . 3 . , 1 9 6 6 : 处K o n a e M a , 中二 o p a “ c T Pa T盯p a中“ 只
H H不 H e M图 0 5 0益e K肛 。” o x e H H益玫 e以 K · K y 月 b e K o仑 B n -
a八 H H曰 ( C e 日e PH a 只 K “ P r的 H的 .
K姗 P就 o B a 月 . 八. , 1 9胜: fl o 几e s o 益 a ” a e x a P a K T e PH曰x K o -
M彻 e K二 o 日 和 y H b ; H prIJ o P从 TP“ a e o B o x o T: o 、 绷点
flP 姗 o Pe K o r o K P a : .
KP
H坦 T呻o B H q A . H . , 1 92 3 : O TK P曰 TH e 派 B“ Ba 几 e K To 日 盼水即 P e K联 朋 a cT o B oT H K H H a B y c y P“ 白e K o M K P a `
F e o 2
. “ n a 皿 . u c ` . 刀a劝倪 e Z o ` B o c r o 凡 a , ( 22 ) ·
K P n m T o和咖 A . H . 只 fl P H H a几a B . 及 . , 1 9 3 2 : M a efT 朋·
5 期 孙 革 : 双扇旅科植物化石在吉林东部上三叠统的发现 斗6 7
月H K Me 3的。众K o 介 JT 4o P e ye c P y“ 白c K o r o 叩a 汀. 1七6 .
T P
.
A
.
H
.
K P胭 T o中o BH q a , I [ ·
CP e6 P
o 八。刀 b e K a 只 H . H . , 1 0 5 5 : 0 Pa e , 月明皿 M o ar 岁 a八e K -
o n e B盯权 OI 水 Ho r o fl P朋 op 研 n o n a月 eo 6 o T a H巧肥
e K H M 及 a H H b IM . 刀。凡泥 . A H C C C P , 1 18 ( i ) .
C Pe6 P o双 0月。 e K a , 胜 H . , 1 9 6 1: o ceu 曲汀 ae 众p加 r i决仍ea 《印 中刀op e cP e八H e r o K吹 n e P a OI 、 H o r o fl p H Mo P b a ·
刀 a 滩 e o . 笼夕刀月 . , ( i ) .
( 19 7 8 年 12 月 4 日收到)
D I SC O V E R Y O F D I P T E R ID A C E A E F R O M T H E U P P E R T R IA S S I C O F
E A S T E R N J I L IN
S u n G e
( hT
e R e夕切 , a z G o o乙。夕`ca 乙而 ,公 e” 几 9 T e哪 , 石忍讯 口e o Zo夕`。 a 不刀舰犷 ea 。 )
A b s t r a C t
T h i s P a P e r 15 t o r e P o r t t h e d i吕e o ve yr o f
D IP t e r i d a e e ae f r o m t h e U P P e r T r i a s s i e in t h e
T i a n q i a o l i n g id s t r i e t o f E a s t e r n J i l i n ( 12 9

4 0
`
E L o n g i
.
a n d 4 3

3 0
`
N L就 . ) . F r o m t h e f o s s i l
p l a n et
,
i t m a y b e P r e s-um
e d ht a t i n t h e L at e
T r i a s s i o t im e t h e r e e云 s t掀 t h e f l o r a o f t r o P i e a l -
s
ub t
r o P i e a l o r “ S o u ht er n ” t y P e s i n N o r t h
C h i n a
, e s P e e i a l l y i n N o r t h e a s t C h i n a
.
T h e
P r e s e n t f l o r a r e P r e 吕e n t e d b y D IP t e r id a e ea e
b e a r s a e l o s e r e s e m b l a n e e i n g e n e r a l as p e e t t o
t h e M o n g u g a i F l o r a o f t h e P r ;m o r y e i n U
.
5
.
5
.
R
.
a n d t h e N a r i w a F l o r a i n J a P a n
,
w h i e h
i n id
e a t e s t h a t i t h韶 a e l o s e er l a t i o n iw t h t h e
l a t t e r tw o f l o r a s i n r e sP e e t o f P al ae o g e o g r a P hi
-
e al a n d P a l a e o e l im iat
e e o n id t i
o n s
, a P P r o
~
-a
t e ly b e l o n g i n g t o t h e e o n t e m p o r a n e o u s a g e
.
T h e
p r e s e n t p即 e r d e邪 r ib 明 3 g e n e r a a dn 7 s p e o i e s ,
i n o l u d i n g a n e w s p e o i e s D该e t y o夕h y瓶哪 e子
q肠俪云” 饥 s P . n o v . T h e P r e s e n t d e s e o v e r y m a y
b e h e lP f u l f o r id vi d i n g P
a l a e o P h y t o g e o g r a P h i e
-
a l P r o vi n e e o f L a t e T r i a s s i e a g e
,
fo
r s t u y d i n g
t h e I n d o s i n i a n m o v e m e n t a n d i t s m a g m a
-
v o l e a n i e ac t ivi t i e s a n d f o r e x P l o r i n g t h e
e o a l

b e a r i n g d e P o啦t s i n t h i s r eg i o n .
图 版 说 明
本文描述的标本均保存于吉林省地质局区域地质调查大队 。 除注明倍数外 , 其余照片均为原大 。
5
.
D i c t夕 o P人y l l“ 阴 s p 。 1
图 版 I 野外号 : T l l 一 5 , 登记号 : 7 7 0 5 3 0
1

2

4

5
.
D i
c r夕o P人夕l l u叨 e 义叮u i ` i才u优 s P n o v .
野外号 : T l l 一 1 6 , 16 f , 1 6 , 16 . 登记号 : 7 70 5 l a , 7 7 0 5 l e ,
7 7 0 5 1b
,
7 7 0 5 1 b
.
1
. 只 1 . 1 2 , 2 . 丫 0 . 9 3 , 图 5 为图 2 羽片
的放大 , 火 2 . 50
3
.
D i c 公夕o P人夕11“ 仍 s P . 2
· 野外号 : T l l 一 1 10 ; 登记号 : 7 7 05 50
图 版 111
图 版 1
1一 4 . D i c t y o P人夕l l u 优 亡钟 u i s i r u 优 s p . n o v .
l

3
· 为正型标本 。 野外号 : T l l 一 16 , 1 1 0 , 1 6 , 1 6 . 登记
号 : 77 05 l a , 夕7 0 55 , 夕7 0 5 1a , 7 7 D5 1a . 。 图 3 为长柄部分
丫 0 . 9 0
l一 7 . H a u : , a , 。 i a ( p r o t o r 人i户i : ) u 了 , u汀。 。 5 1, K r y s h t ·
野外号 : T S一 1 7 , 1 8 , 19 , 12 , 2 , 斗0 , 1 ; 登记号 : 7 70研 ,
77 0 5 9
,
7 7 0 6 1
,
7 7 0 6 3
,
7 7 0 6 0
,
77 0 6 0
a ,
7 7 0 6 2
.
8

10
.
H
a u 了二 a 。 。 i a ( p , o t o r h i对 , ) e f . 。。 。 i o n 厅5 W u
野外号 : T l l 一 1 1 8 , 1 1 8a ; 登记号 : 7 7 0 6 6 , 77 0 6 6 a .
9

1 1
.
H
a “ 了 , : a , 。 i a (P r o t o ,汤i iP , ) s p ·
野外号: T l l 一 1 84 , 1 84 a , 登记号 : 7 7 0 6 7 , 7 70 6 7 a .
12一 14 . C l a t人r o Pt亡 ir s 亡 l亡 g a 月` o i s h i
野外号 : T S一 A , E , 1 , 登记号 : 7 7 0 5 8 , 7 7 0 5 8 a , 7 7 0 5 9 . ,图
13 为羽片局部格子状网脉的放大 , 火 o3
ì口.卜.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