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睡莲科(Nymphaeaceae)管状分子的研究进展



全 文 :收稿日期:2012 - 06 - 13;修回日期:2012 - 07 - 09
基金项目:渭南职业技术学院科研重点项目资助(NO. WZYZ201102)
作者简介:李红芳(1975 -) ,女,博士,讲师,专业方向为系统与进化,E-mail:hflee@ 126. com;
doi∶10. 3969 / j. issn. 2095 - 1736. 2013. 01. 075
睡莲科(Nymphaeaceae)管状分子的研究进展
李红芳1,张小卉2
(1. 渭南职业技术学院 农学院,渭南 714000;2. 陕西师范大学 生命科学学院,西安 710062)
摘 要:睡莲科在被子植物中地位比较特殊,形态上复杂、多样,是系统研究的重要材料之一。一直以来,该科的解
剖学上无导管的特征倍受关注。基于 APG分类系统,对睡莲科的 6 个属的管状分子研究的现状做介绍和比较,并
就其中存在的问题做了分析,指出过渡态导管需要统一的判断标准;而睡莲科的管状分子有必要做进一步的研究。
关键词:管状分子;导管;睡莲科
中图分类号:Q944. 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 - 1736(2013)01 - 0075 - 03
Tracheary elements research of Nymphaeaceae:A review
LI Hong-fang1,ZHANG Xiao-hui2
(1. Weinan Vocation and Technical College,Weinan 714000;
2. College of Life Sciences,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Xian 710062,China)
Abstract:Nymphaceae is the important to systemtic study because its family is the especial position and morphological diversity is
complicated. The vesselless of the family was focused for a long time. The status of tracheary element research of the six genera belong-
ing to Nymphaceae was reviewed,and the problems and suggestions were pointed out.
Keywords:tracheary elements;vessels;nymphaeaceae
睡莲科是较原始的被子植物,其形态上复杂、多样
并且极其特殊。水生,常为多年生,但在北方较多的是
一年生。睡莲科的系统位置非常特殊,不仅分类有不
同的观点,甚至它到底属于双子叶植物,还是单子叶植
物都争论了很久。它的特殊位置使它在研究双子叶植
物的起源和被子植物的进化中都非常重要,成为很多
学者研究的方向。管状分子的特征在睡莲科非常特
殊,它一直作为一个次生无导管的典型,使得它在管状
分子的进化中变得非常重要。近年来,系统位置的变
迁又使得无导管是次生还是原始的争论,重新变得重
要起来[1]。
1 睡莲科的分类学变化与范围概念
睡莲科的系统位置一直是个有争议的问题。不同
学者有不同的看法。常见的睡莲科分类有两大主流:
一是归属于毛茛目(Ranales) ;二是归于睡莲目(Nym-
phaeales)[2 - 4]。不同的分类,自然所包含的范围也会
有所不同。莲属(Nelumbo) ,莼菜属(Brasenia)和水盾
草属(Cabombo)都曾属于睡莲科[5 - 6]。例如:按照 En-
gler系统[7]编制的《中国植物志》(现行版本)将睡莲科
分为三个亚科:莲亚科(Subfam Nelumboideae)、睡莲亚
科(Subfam. Nymphaeoideae)和莼菜亚科 (Subfam.
Cabomboideae)[8]。
现在大多数的学者已经公认莲属、莼菜属和水盾
草属三个属应该独立成为二科[3 - 4],即莲属独立成莲
科(Nelumbonaceae) ,而莼菜属和水盾草属二个属共同
归属于莼菜科(Cabombaceae)。最新的研究结果表明,
已经将这二科独立出来。如以分子数据为基础的 APG
系统中,已独立出莲科,置于真双子叶的基部,归于山
龙眼目(Proteales)[9 - 11];同样,在这个系统的两个版本
中(APGI,1998;APGII,2003) ,莼菜科都作为一个独立
57
第 30 卷第 1 期
2013 年 2 月
生 物 学 杂 志
JOURNAL OF BIOLOGY
Vol. 30 No. 1
Feb,2013

的科出现,直接置于被子植物的基部[9 - 10],不属于任何
一个目,但可以与睡莲科选择合并[9 - 10]。APGШ 对莼
菜科做了小小的改动,将上述两个科,即莲科和莼菜
科,归为睡莲目,同时,原属于禾本目 Poales 的 Hydatel-
laceae也一同归为睡莲目[11]。
本文以 APG系统为依据,睡莲科是属于睡莲目的
一科,包括了 6 属:Barclaya、Ondinea、王莲属(Victori-
a)、芡属(Euryale)、萍蓬草属(Nuphar)和睡莲属(Nym-
phaea)。在睡莲科内的属间关系上,萍蓬草属被认为
是其他属的姐妹群[7]。不包括莲属(莲科)、莼菜属和
水盾草属(莼菜科)。
2 睡莲科管状分子研究现状
在 19 世纪初,研究者通过观察认为睡莲科是没有
导管的。此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学者们一直不断地
争论睡莲科是原始无导管还是次生无导管的[12]。到
19 世纪后半期,看法已经基本一致,大多数的学者认
为睡莲科是次生无导管的[12],导管退化的原因是睡莲
科植物生长于水生环境[12]。分子系统学的发展,使睡
莲科再次进入人们的视线。睡莲科是被子植物最早的
分支之一,是仅次于现有被子植物姊妹群 Amborallace-
ae之后分支出来的[9 - 11,12 - 17]。那么,在这么原始的地
位,无导管的特征是否为次生,也因此受到质疑。
虽然,曾经有人对于当时分类系统中属于睡莲科
的莲属及莼菜属(现有莼菜科)的导管有无提出过疑
问[1]。但现在分类系统中睡莲科的 6 个属,仅王莲属
曾被提到的纵切面上存在穿孔。这个结果是 Kosakai
在他的学位论文中提出的,没有进一步的验证,也没有
发表[16]。
所以,一直到 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睡莲科一直被
描述为无导管的科。1995 年开始,Schneider、Carlquist
教授以及他们的同事们,利用扫描电镜,对该科 6 属的
管状分子先后进行了再一次的研究[16 - 18]。
2. 1 Barclaya
该属所用材料为 Barclaya Rotundifolia Hotta。方法
为传统的石蜡切片法和不完全离析法,分别利用光学
显微镜和电子扫描显微镜观察。发现该种根中具圆到
椭圆的穿孔,但因为电镜下端壁与侧壁不容易区分,端
壁穿孔所占比例不好估计。总体来看,根中的端壁区
的穿孔很丰富[16]。茎中没有发现有穿孔[16]。
Barclaya根中存在导管,但是端壁比较原始,端壁
与侧壁形态没有明显分化[16]。
2. 2 芡属与王莲属
研究材料分别为 Euryale Ferox Salisb. 和 Victoria
Cruziana dOrb。此两属中,根的管状分子端壁横隔间
隔(Space)与侧壁不同,说明端壁与侧壁已经出现了分
化[17]。
王莲属中,管状分子端壁上有穿孔;芡属中,管状
分子端壁上没有穿孔。因此,芡属、王莲属都可以说根
中是有导管的[17]。
2. 3 萍蓬草属、睡莲属和 Ondinea
萍蓬草属与睡莲属根中的管状分子,端壁与侧壁
出现了分化。有小穿孔,但不普遍,也就是说比较
少[18]。可以说,萍蓬草属和睡莲属根中具有了初始的
导管。而 Ondinea 根中的管状分子上虽然没有穿孔,
但端壁与侧壁出现了分化[18]。
2009 年,该实验室再次对萍蓬草属研究,结果相
同,结论不同。认为上述结果[18]是无导管的类群[19]。
原因是,萍蓬草茎中的穿孔太小了,因而不足以称之为
导管分子[19]。而这些属中,端壁的多孔纹孔膜的存
在,只是获得导管的基本过程[19]。
3 存在的问题
3. 1 导管判断的依据
管状分子研究过程中,睡莲科是否存在导管,其判
断是来源于一个论述:导管判断有两个关键特征。1)
端壁与侧壁是否出现分化;2)端壁上是否有穿孔;3)
比未穿孔的管状分子粗。第三个特征仅仅出现在木本
植物中。这三个特征可以单独出现。哪个特征更重
要?有些人认为,第一个特征重要;而另外的人则可能
认为第二个特征才更加重要。因此,穿孔的出现是导
管分子进化的一个方面;同样,端壁与侧壁出现分化,
则是导管分子进化的另一方面[17]。
依据上述结论,芡属、王莲属和 Barclaya这三个属
导管都是存在的[17]。可是,在随后的萍蓬草属的研
究[19]中,对于上述研究结果[18]提出了完全不同的看
法:认为萍蓬草属是没有导管的。同样的研究者,在不
同的时间,却出现了自相矛盾的判断。原因在于,导管
最初的定义是在光镜下做出的,而并没有随着电镜有
进一步的发展。
那么,在技术进步以后,我们到底用什么标准来判
断是不是存在导管?对于过渡态的管状分子来说,无
疑是个全新的命题。
3. 2 睡莲科有导管吗?
睡莲科到底有没有导管呢?从以上自相矛盾的判
断中,我们发现,对于睡莲科有没有导管的判断 并不
是简单的问题。
1)上述研究结果中,管状分子上的穿孔都很少,甚
至有些属只是少量存在(如萍蓬草属和睡莲属)。那
么,存在少量的穿孔,是否可以认为存在导管?或者
67
第 30 卷第 1 期
2013 年 2 月
生 物 学 杂 志
JOURNAL OF BIOLOGY
Vol. 30 No. 1
Feb,2013

说,是不是导管的一个必要(或充分)条件?是否有必
要对穿孔的比例限定?
2)在电镜下,端壁与侧壁不容易看出来[16],尤其
是石蜡切片所处理的材料。所以,现有对该科的研究
并不能充分说明其端壁与侧壁是否出现分化———横隔
间隔的不同,并不能完全说明端壁与侧壁是否分化。
解决这个问题,也许用离析法处理是最好的方法。
3)导管的判断。如上所述,如果我们用上面所讲
的两个关键特征来定义导管,即,端壁与侧壁出现分化
以及存在穿孔,那么,要这两点全部具备还是仅仅具有
其中的一点便可以定义为导管?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
问题。
作为世界上导管研究的主力,Carlquist 和他的同
事们也在后来的研究中对于这点产生了不同的想
法[18](如上所述)。
假定前述 6 个属的研究结果完全正确,用符合两
个关键特征来判断是否是导管的话,那么最起码应该
有三个属是不能称为导管的(芡属、王莲属、Ondinea)。
假如两个条件中,穿孔太少的不能成为导管;而端壁与
侧壁又没有出现分化的话,那么睡莲科导管的存在是
不成立的。
另外,在不同的研究条件(如电镜和光镜)下,是
否还有其他成为导管的充分条件也必须考虑,是值得
我们思考的问题。
4 结论
有没有导管或者说是不是导管的判断问题,不仅
仅存在于睡莲科,对于其他无导管的木本植物(例如,
金粟兰科(Chloranthaceae)的草珊瑚属(Sarcandra)和
昆栏树科(Trochodendraceae)或各种过渡态的管状分
子,也存在同样的问题,例如,Carlquist and Schneider曾
就草珊瑚茎的初生木质部发现导管便提出过疑问[20]。
综上所述,现有的研究并不能充分说明睡莲科是
不是有导管,这一点还需要有更多的研究来证明。同
时,对于导管研究者来讲,也需要更多明确的判断标
准。对于睡莲科管状分子的重新研究,不仅仅在于确
定其有没有导管,更重要的是对于导管的起源和演化,
甚至整个被子植物的演化都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Kosakai M F,Moseley J R,Cheadle V I. Morphological studies of
the Nymphaeaceae. V. Does Nelumbo have vessels? [J]Amer J Bot,
1970,57(5) :487 - 494.
[2]Ito M. Phylogenetic systematics of the Nymphaeaceae[J]. The Bot
Mag (Tokyo) ,1987,100(1) :17 - 35.
[3]Les D H,Schneider E L,Padgett D J,et al. Phylogeny,classifica-
tion,and floral evolution of waterlilies (Nymphaeaceae;Nymphae-
ales) :a synthesis of nonmolecular,rbcL,matK,and 18S rDNA data
[J]. Syst Bot,1999,24(1) :28 - 46.
[4]倪学明,於 炳,周远捷,等. 睡莲科的属间关系研究[J]. 武
汉植物学研究,1994,12(4) :311 - 320.
[5]索志立. 睡莲科系统位置评述[J]. 武汉植物学研究,2006,24
(2) ,173 - 182.
[6]韦平和,陈维培,陈瑞阳. 睡莲科的核型分析及其分类学位置的
探讨[J]. 植物分类学报,1994,32(4) :293 - 300.
[7]Engler A. Syllabus der Pflanzenfamilien[M]. Band 2. Berlin:Ge-
bruder Borntrager,1964,143 - 145.
[8]关克俭.睡莲科[Α].中国植物志[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79,
27:3 - 14.
[9]The Angiosperm Phylogeny Group (APG). An ordinal classification
for the families of flowering plants[J]. Ann. Missouri Bot Gard,
1998,85(4) :531 - 553.
[10]The Angiosperm Phylogeny Group. An update of the angiosperm
phylogeny group classification for the orders and families of flower-
ing plants:APGII[J]. Bot J Linn Soc,2003,141:399 - 436.
[11]The Angiosperm Phylogeny Group. An update of the angiosperm
phylogeny group classification for the orders and families of flower-
ing plants:APGIII[J],Bot J Linn Soc,2009,161:105 - 121.
[12]李红芳,田先华,任 毅. 维管植物导管及其穿孔板的研究进展
[J]. 西北植物学报,2005,259(2) :419 - 424.
[13]Qiu Y L,Lee J,Bernasconi-Quadroni F,et al. The earliest angio-
sperms:evidence from mitochondrial,plastid and nuclear genomes
[J]. Nature,1999,402(25) :404 - 407.
[14]Qiu Y L,Lee J,Bernasconi-Quadroni F,et al. Phylogeny of basal
angiosperms:analysis of five genes from three genomes[J]. Int J
Plant Sci,2000,161(6) :S3 - S27.
[15]Soltis D E,Soltis P S,Chase M W,et al. Angiosperm phylogeny
inferred from 18S rDNA,rbc L,and atpB sequences[J]. Bot J Lin
Soc,2000,133:381 - 461.
[16]Schneider E L,Carlquist S. Vessels in the roots of barclaya rotundi-
folia (Nymphaeaceae) [J]. Amer J Bot,1995a,82(11) :1343 -
1349.
[17]Schneider E L,Carlquist S. Vessel origins in Nymphaeaceae:Eury-
ale and Victoria[J]. Bot J Linn Soc,1995b,119(3) :185 - 193.
[18]Schneider E L,Carlquist S,Beamer K,et al. Vessels in Nymphae-
aceae:Nuphar,Nymphaea,and Ondinea[J]. Int J Plant Sci,
1995,156(6) :857 - 862.
[19]Carlquist S,Schneider E L,Barre Hellquist C. Xylem of early an-
giosperms:Nuphar (Nymphaeaceae)has novel tracheid microstruc-
ture[J]. Amer J Bot,2009,96(1) :207 - 215.
[20]Carlquist S,Schneider E L. The tracheid-vessel element transition
in angiosperms involves multiple independent features: cladistic
consequences[J]. Amer J Bot,2002,89(2) :185 - 195.
77
第 30 卷第 1 期
2013 年 2 月
生 物 学 杂 志
JOURNAL OF BIOLOGY
Vol. 30 No. 1
Feb,20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