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茄科雷尔氏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分子生物学基础及其致病机制



全 文 :茄科雷尔氏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
分子生物学基础及其致病机制!
李林章,谢从华,柳 俊 **
(国家蔬菜改良华中分中心,华中农业大学园艺植物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湖北 武汉 430070)
摘 要:细菌性青枯病是由茄科雷尔氏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引起的一种世界范围的毁灭性病害,该病
原有着广泛的寄主范围及地理分布,给作物生产带来巨大经济损失,抗病育种是防治该病害的有效途径。最近,
R. solanacearum全基因组测序的完成以及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给马铃薯青枯病抗性分子育种提供了新的思
路。本文评述了近年来,Ralstonia solanacearum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及模式植物拟南芥在抗青枯病机理研究中
的进展。
关键词:R. solanacearum分子生物学;致病机制
收稿日期:2005-05-17
作者简介:李林章(1977-),男,华中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
现在浙江省宁波市农业科学院工作。
!基金项目:国家“863”计划项目(2002AA241181)
!!通讯作者:E-mail:liujun@mail.hzau.edu.cn
中图分类号:S532,Q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635(200)0 -0290-05
细菌性青枯病是由茄科雷尔氏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曾用名 Pseudomonas solanacearum引
起的一种世界范围的细菌性土传病害,广泛分布于
热 带 、 亚 热 带 及 某 些 温 带 地 区 。 Ralstonia
solanacearum具有广泛的寄主,可侵染 50多个科
的200多种植物,其中马铃薯、番茄、烟草等茄科
作物受害最为严重[1]。由于“温室效应”所引起的全
球气候变暖,该菌表现出向高纬度冷凉地区蔓延的
趋势,给作物生产带来极大威胁。根据 Ralstonia
solanacearum的寄主范围和生化特性,可以分为 5
个生理小种和6个生化小种。青枯菌的小种多样性
以及与寄主、环境之间复杂的互作,使得抗青枯病
的育种十分困难。近年来,青枯菌的全基因组序列
测序工作的完成,为研究者在基因组水平上揭示青
枯菌致病的分子机理奠定了基础,本文就近年来
Ralstonia solanacearum研究的进展进行综述,目的
在于为马铃薯抗青枯病改良策略的确定提供参考。
1 Ralstonia solanacearum基因组结构特点
2002年,Salanoubat等以R lstoniasolanacearum
小 种 GMI1000为 材 料 , 完 成 了 Ralstonia
solan cearum基因组测序分析,为进一步揭示其致
病机制和确定植物抗性改良策略提供了基础[2]。
1.1二重基因组结构(A bipartite genome struc-
ture)
Ralstonia solanacearum基因组大小为 5.8 Mb,
包含两个复制子,即一个 3.7 Mb的染色体和 2.1
Mb巨质粒(megaplasmid)。基因组编码5129个可能
蛋白,其中染色体上携带有基本生存必需的几乎
所有蛋白,巨质粒上编码一些染色体上没有的控
制初生代谢的酶类,包括氨基酸及辅因子的合成
酶,推测巨质粒缺失会导致营养缺陷型突变。对
巨质粒的基因组分析表明,其上所编码的蛋白对
于该菌适应各种不同环境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也
与该病原菌的致病性有关。如巨质粒上携带所有
的hrp基因,而该基因簇为青枯病致病所必需。此
外,一些编码组成鞭毛及控制胞外多糖合成的基
因也在巨质粒上[2,3]。
1.2基因组的嵌合结构(Mosaic structure of the
ge om)
基因组扫描发现,Ralstonia solanacearum存在
一些被称为另类密码子使用区(ACURs,alternative
codon-usage regions)的特殊嵌合区域。在碱基组成
上,大多数ACURs的GC含量在50%到70%之间
·290· 中国马铃薯,第19卷,第5期,2005
变化,ACURs区大约占Ralstoniasolanacearum基因
组的7%,其跨度从1kb到20kb。蛋白质预测分
析显示,在这一区域的密码子使用也明显不同于典
型细菌遗传密码子。ACURs区中,含有许多的遗
传移动元件(geneticmobileelements)、原噬菌体
DNA插入序列等,这些遗传移动元件强烈的偏好
分布表明,ACURs可能源于基因水平转移。因此,
研究者预测,这些 ACURs很可能是该病原菌的
“致病岛”(pathogenicityislands)[3]。这种含大量遗传
移动元件的嵌合结构,预示着其巨大的进化潜力,
这一特点也为Ralstoniasolanacearum表现出的遗传
多样性提供了分子依据。
图1 R.solanacearumGMI10002个复制子(引自GeninandBoucher,2002)
2 Ralstoniasolanacearum致病机理
2.1 Ralstoniasolanacearum对植物的侵染过程
自然条件下,青枯菌通常从植物根茎的伤口
和次生根的根冠部位侵入。从次生根冠侵入的青
枯菌继而穿过根冠和主根表皮形成的鞘,同时引
起相邻的薄壁组织的细胞壁膨胀。青枯菌侵入皮
层后在细胞间隙里繁殖,然后再侵入邻近的皮层
细胞。侵入植物体的青枯菌先破坏细胞间的中胶
层,使寄主植物的细胞壁解体,质壁分离,细胞
器变形,形成空腔。青枯菌还可以从植物的受伤
部位侵入,直接进入导管繁殖。青枯菌在导管中
生长时可以产生大量胞外多糖,胞外多糖影响和
阻碍植物体内的水分运输,特别是易于对叶柄结
和小叶处较小孔径的导管穿孔板造成堵塞,因而
引起植株萎蔫。同时,青枯菌还向细胞外分泌多
种细胞壁降解酶(例如果肢酶和纤维家酶),这些细
胞壁降解酶可能也在破坏导管组织引起植株枯萎
死亡方面有重要作用[3,4]。
2.2 Ralstoniasolanacearum致病性的生化基础
胞外多糖(EPS,extracelularpolysaccharide)
早在50年代人们就认为胞外多糖可能是青枯
菌的致病因子,随后围绕青枯菌胞外多糖的病理
学意义进行了大量研究。Husain和Kelman比较了
青枯菌自发无毒突变株和野生型菌株的特点,发
现自发无毒突变株不产生胞外多糖,致病力丧失,
因此认为胞外多糖在致病过程中可能具有重要作
用[5]。青枯菌的胞外多糖是由多种化学物质组成的
复合物,其中主要的组成成分是氮乙酞半乳糖醛
酰胺。研究发现,不同青枯菌小种的胞外多糖的
组分有所不同,同一小种也存在不同类型的胞外
多糖。一些研究显示,一个称为 EPSI的胞外多
糖,可能与 Ralstoniasolanacearum的致病性最为
相关[6]。EPSI合成的特异突变研究显示,即使直
接注入大量的突变菌细胞进入植物茎组织,与非
突变菌比较,其植株的萎蔫和死亡程度也很低。
通过土壤接种试验也显示,尽管突变菌在维管组
织中繁殖,但植株的发病很轻[7]。近年来的研究发
现,胞外多糖的合成受16kb的 eps操纵子调控,
涉及10个调控基因产物和 3个不同的调控信号,
这种严谨的调控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EPSI对病原
菌本身的重要性以及在病原菌对植物的致病性中
的重要作用[8]。
胞外蛋白(exoproteins)
目前,分离鉴定的Ralstoniasolanacearum胞外
蛋白已有10多个,大多通过Ⅱ型和Ⅲ型分泌系统
泌出胞外。目前认为,至少有 2类胞外蛋白与青
枯菌的致病性有关[8]。第一类是溶果胶酶类,主要
·291·茄科雷尔氏菌(Ralstoniasolanacearum)分子生物学基础及其致病机制——李林章,谢从华,柳 俊
包括1个果胶甲酯酶(Pme)和3个多聚半乳糖醛酸
酶(PehA,PehB,PehC)。研究显示,聚半乳糖醛
酸酶与青枯菌在维管束中的扩展速度有关,PehA,
PehB,Pe、1hC突变体在植物维管束中的扩展速度
明显减缓[9]。但Pme的功能目前还不清楚。第二类
是溶纤维素酶类,体外培养分离了2个胞外葡萄糖
酶(Egl,CbhA),生化实验显示,它们可通过打断
纤维素的β-1,4糖苷键降解纤维素。Egl基因突变
菌接种显示,突变菌株的发病症状比野生菌株有所
减缓,但效果并不显著,因此认为,青枯菌通过降
解植物细胞壁致病可能只是辅助途径[10]。
依赖于Ⅲ型分泌系统的效应蛋白(Efectorsde-
pendentontypeⅢ secretionsystem)
Ralstoniasolanacearum拥有一簇hrp基因编码
的Ⅲ型分泌系统(TTSS,typeⅢsecretionsystem),
细菌的TTSS在植物和动物细菌病原中相当保守,
它们负责将效应蛋白分子转运到寄主细胞内。因
此,鉴定这些效应蛋白以及明确其在寄主细胞中的
作用模式,对于了解该菌的致病机制及设计更有效
的抗病策略显得特别重要。目前,已经鉴定了14
个avr基因编码的效应蛋白,它们均通过TTSS系
统进入寄主植物细胞,一般认为,avr基因产物决
定了病原寄主范围[8]。目前,有 9个 Ralstonia
solanacearum的TTSS效应蛋白已在GMI1000小种
鉴定出来,通过融合系统检测的具有毒性基因产物
有PopP2和RipA、B、G、T[11]。2004年,Alison等
在烟草青枯病研究中,又发现了一个avrA基因及
其同源变异系列,在能够引起青枯病的小种中,均
含有avrA基因的760bp保守侧翼序列,而在非毒
性小种中,这一侧翼序列为 960bp,序列分析发
现,它们分别在760bp序列的3个位点插入了170
bp反向重复[12]。然而,在茄科植物中与这些效应蛋
白相互作用的对应因子研究还十分有限。2003年,
Deslandes等报道了一个与PopP2相互作用的植物
抗性基因 RRS1-R,该基因产物属于 TIR-NBS-
LRR抗性蛋白成员,PopP2蛋白可与RRS1-R蛋白
相互识别形成PopP2/RRS1-R复合物,既而激活植
物防御系统[13]。
2.3 Ralstoniasolanacearum致病相关基因及其调
控网络
致病基因
事实上,上述所涉及的生化产物均是一系列基
因表达的结果,目前的研究显示,Ralstonia
solanacearum的致病基因十分复杂,按照功能它们
至少涉及4大类基因,即:涉及植物HR和确定寄
主范围的基因,如arA和hrp基因;编码胞外多糖
及其它们的调节基因,如 opsA、opsB、opsC、
opsD、opsE、opsG以及regionI和regionⅡ等;编
码胞外酶主要是一些降解植物细胞壁的水解酶类及
其它们的调节基因,如 eglA、pglA、pehA、pehR
等;涉及信号传导的基因,如植物信号分子(生长
素,乙烯)和降解植物信号分子(乙烯,水杨酸等)
的基因。此外,还有一些抗氧胁迫相关蛋白的基
因,这类分子可以消除植物细胞所产生的活性氧,
从而破坏植物的防御机理。Ralstoniasolanacearum
基因组还含有大量编码外膜蛋白以及细菌附器(鞭
毛、菌毛)成分蛋白的基因,并且在鞭毛/菌毛编码
系统中,发现有多拷贝的鞭毛蛋白结构基因存在,
因此人们推测,这些功能微妙的基因在不同的环境
中特异表达,使得Ralstoniasolanacearum能生存于
各种不同的环境,另外,它还含有大量吸附因子基
因,这些吸附因子也决定了Ralstoniasolanacearum
拥有广泛的寄主范围[8,14]。
Ralstoniasolanacearum致病基因的调控网络
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Ralstoniasolanacearum
采用十分复杂的调控网络来选择寄主范围和调控其
致病性,主要包括一个核心调控网络和几个与核心
调控网络有关的附属级联调控系统[8]。核心调控网
络是由 5类基因(phc、vsr、solR、XpsR和 epsR)
控制的涉及到胞外多糖、细胞壁降解和 Ralstonia
solanacearum自身信号分子反应的综合体系(图2)。
在这一体系中,病原菌在phcB基因的调节下产生
一个胞外信号分子 3-OHPAME(三羟基棕榈酸甲
酯),通过该胞外信号分子调节一系列phc基因的
表达,通过phc基因调控其它基因如胞外多糖、胞
外酶以及其它调控体系如通过hrp基因簇介导的系
统等。在phc基因系列中,一个命名为phcA基因
起着关键的调节作用,抑制该基因的表达,显著降
低胞外多糖和胞外酶的表达量和活性,也使 Ral-
stoniasolanacearum的致病力降低或丧失,而提高
该基因的表达,则可显著提高胞外多糖和胞外酶的
表达量和活性,因此,Schel认为,phcA基因在这
一调控系统中起到了类似一个开关的作用。除了
phc的调节外,eps基因的表达还受XpsR和vsr基
·292· 中国马铃薯,第19卷,第5期,2005
图2 Ralstoniasolanacearum的Phc和hrp调控体系的可能途径(引自Schel,2000)
3 模式植物拟南芥青枯病抗性的基础研究
拟南芥作为遗传模式植物,广泛应用于植物-
病原互作关系的研究中,并且已经从拟南芥中鉴定
和克隆了许多的抗病基因,给其它作物的抗病性遗
传分析提供了理论基础。目前已经发现 Ralstonia
solanacearum能侵染拟南芥的某些生态型 [16]。
Deslandes等在拟南芥生态型Col-5(感)×Nd-1(抗)
的遗传分析中,发现其对Ralstoniasolanacearum
GM1000菌株的抗性表现为简单遗传的隐性性状,
他们利用来自 Col-5×Nd-1构建的重组自交系群
体,将一个抗性决定位点RRS1定位于第5号染色
体上的两个 RFLP标记(mi83和 mi61)之间[17],随
后,通过图位克隆得到该基因及其等位基因
RRS1-R/RRS1-S。对其基因产物分析发现,该基
因有着与其它植物R基因不同的特征[18],其一,除
了 TIR-NBS-LRR的典型抗性基因特征外,在其
C-端,带有一个核定位信号(NLS,nuclear
localizationsignal),和一个WRKY转录因子域。其
二,RRS1-R在遗传上表现为隐性,RRS1-S似乎
能抑制 RRS1-R调节的防御反应,不过该结论有
待进一步证实,因为在RRS1-R转化感病基因型的
实验中发现该基因也能够表现显性作用。其三,
RRS1-R介导的防御反应需要特殊的信号成分,遗
传分析表明一般 TIR-NBS-LRR类的 R基因利用
EDS1蛋白来介导下游反应,而CC-NBS-LRR类的
R基因则利用NDR1蛋白来介导,因此RRS1-R是
至今第一例依赖NDR1蛋白的TIR-NBS-LRR类R
基因。从其独特的基因结构可以推测 RRS1-R的
可能作用模式,首先RRS1-R识别病原相应的Avr
蛋白,进入细胞核,然后由其C-端的WRKY转录
因子结合病原反应基因启动子区的 W-box,激活
防御基因的表达[19]。研究还表明,RRS1-R能介导
多个小种的广谱抗性反应,暗示着RRS1-R能识
别Ralstoniasolanacearum中保守的Avr家族,前面
已经提到的popP2基因,即是Deslandes等利用酵
母双杂交系统,通过 RRS1-R与 PopP2蛋白相互
作用分析,筛选到的一个Ⅲ型分泌系统依赖的效应
蛋白基因[13]。RRS1-R,作为第一个青枯病抗性基
因,它的发现和克隆,以及对其功能和作用模式的
进一步研究,无疑会对其他作物的青枯病抗性的遗
传机理研究提供有力基础。
另外,Godiard等利用拟南芥生态型Ler×Col-
0重组自交系,发现青枯病抗性至少由3个位点控
制,QRS1和QRS2位于2号染色体,QRS3位于5
号染色体,其中QRS3与发育基因ERECTA紧密连
锁,该基因编码LRR受体样激酶,通过该基因转
化感病 Ler植株发现,转化植株获得了青枯病抗
性,表明ERECTA既与发育有关,也参与了抗病
过程,表现出功能的多效性[20]。在其它研究中,也
因产物的复合调节。除了以phc基因调控的网络系
统外,近年来发现,一个依赖与hrp基因簇编码的
Ⅲ型分泌蛋白(TTSS)体系调控网络,在 Ralstonia
solanacearum致病性调节中也起着重要作用[8,15]。
·293·茄科雷尔氏菌(Ralstoniasolanacearum)分子生物学基础及其致病机制——李林章,谢从华,柳 俊
发现植物抗病反应的某些信号途径可能与发育的某
些途径存在着交叉。
已有研究进展显示,Ralstoniasolanacearum基
因组在结构和基因表达调控特性等方面,均体现了
该病原菌进化上的灵活性和致病机制的复杂性,使
青枯病抗性研究及其植物的抗性改良更加困难和复
杂。但随着对于该病原菌本身的分子生物学基础的
不断明确,即可促进病原菌与植物互作机理的认
识,通过明确这些互作机理,将有利于植物抗青枯
病改良策略的确定,从而促进抗青枯病育种的进
程。
[ 参 考 文 献 ]
[1] HaywardAC.Biologyandepidemiologyofbacterialwiltcaused
byPseudomonassolanacearum[J].AnnuRevPhytopathol,1991,
29:65-87.
[2]SalanoubatM,SGenin,FArtiguenave,etal.Genomesequenceof
theplantpathogenRalstoniasolanacearum[J].Nature,2002,415:
497-502.
[3] GeninS,CBoucher.Ralstoniasolanacearum:secretsofamajor
pathogenunveiledbyanalysisofitsgenome[J].MolPlantPathol,
2002,3:111-118.
[4] 何礼远,康耀卫.植物青枯菌(Pseudomonassolanacearum)致病
机理 [J].自然科学进展,1995,5:7-16.
[5] HusainAK,AKelman.Relationofslimeproductiontomecha-
nismofwiltingandpathogenicityofPseudomonassolanacearum
[J].Phytopathology,1958,48:155-165.
[6] OrgambideG,HMontrozier,PServin,etal.Hightheterogeneity
oftheexopolysaccharidesofPseudomonassolanacearumstrain
GMI1000andthecompletestructureofthemajorpolysaccharide
[J].JBiolChem,1991,266:8312-8321.
[7] SaileE,JAMcGarvey,MASchel,etal.Roleofextracelular
polysaccharideandendoglucanaseinrootinvasionandcolo-
nizationoftomatoplantsbyRalstoniasolanacearum[J].Phy-
topathology,1997,1264-1271.
[8] SchelM A.Controlofvirulenceandpathogenicitygenesof
Ralstoniasolanacearumbyanelaboratesensorynetwork[J].Annu
RevPhytopathol,2000,38:263-292.
[9]KangY,JHuang,GMaoetal.Dramaticalyreducedvirulenceof
mutantsofR.solanacearumdefectiveinexportofextracelular
proteinsacrosstheoutermembrane[J].MolPlantMicrobeInter-
act1994,7:370-377.
[10] DennyTP,BFCarney,MASchel.Inactivationofmultiple
virulencegenesreducestheabilityofPseudomonassolanacearum
tocausewiltsymptoms[J].MolPlant-MicrobeInteract,1990,3:
293-300.
[11] GeninS,CBoucher.LessonslearnedthegenomeanalysisofRalsto-
niasolanacearum[J].AnnuRevPhytopathol,2004,42:107-134.
[12] RobertsonAE,W PWechter,TPDenny,etal.Relationship
betweenavirulencegene(avrA)diversityinRalstoniasolanacearum
andbacterialwiltincidence[J].MolPlant-MicrobeInteract,2004,
17:1376-1384.
[13] DeslandesL,JOlivier,NPeeters,etal.Physicalinteraction
betweenRRS1-R,aproteinconferingresistancetobacterialwilt,
andPopP2,atypeⅢ efectortargetedtotheplantnucleus[M].
USAProcNatlAcadSci,2003,100:8024-8029.
[14] BoucherCA,CLGough,M Arlat.Moleculargeneticsof
pathognicitydeterminantsofPsesudomonassolanacearunwith
specialemphasisonhrpgenes[J].AnnuRevPhytopathol,1992,
30:443-461.
[15] JamesR,RAlfano,AColmer.TypeⅢ secretionsystemefector
protein:doubleagentsinbacterialdiseaseandplantdefense[J].
AnnuRevPhytopathol,2004,42:385-414.
[16] YangCH,GDHo.ResistanceandsusceptibilityofArabidopsis
thalianatobacterialwiltcausedbyRalstoniasolanacearum[J].
Phytopathology,1998,88:330-334.
[17] DeslandesL,FPileur,LLiaubet,etal.Geneticcharacterization
ofRRS1,arecessivelocusinArabidopsisthalianathatconfersre-
sistancetothebacterialsoilbornepathogenRalstoniasolanacearum
[J].MolPlant-MicrobeInteract,1998,11:659-667.
[18] DeslandesL,JOlivier,FTheulieres,etal.ResistancetoRalsto-
niasolanacearuminArabidopsisthalianaisconferedbythe
recessiveRRS1-Rgene,amemberofanovelfamilyofresistance
genes[J].ProcNatlAcadSci,2002,99:2404-2409.
[19] LahayeT.TheArabidopsisthalianaRRS1-Rdiseaseresistance
gene-uncoveringtheplantsnuceleusasthenewbatlefieldof
plantdefense[J].TrendsPlantSci,2002,7:425-427.
[20] GodiardL,LSauviac,KUTori,etal.ERECTA,anLRR
receptor-likekinaseproteincontrolingdevelopmentpleiotropi-
calyafectsresistancetobacterialwilt[J].PlantJ,2003,36:
353-365.
·294· 中国马铃薯,第19卷,第5期,2005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通 知
马铃薯专业委员会各位委员:
关于马铃薯专业委员会换届及委员增补工作等相
关事宜,已在2005年齐齐哈尔全国年会会间商榷,新
委员将采用通讯选举方式产生。近期将向各位委员发
出候选委员名单,请收到后如期把选票寄回。另外,
2006年年会的论文征集工作也将开始,根据年会的主
题:“马铃薯产业与冬作农业”,敬请马铃薯冬作区的
单位积极安排好今年的冬作试验,多为年会提供优质
论文。
中国作物学会马铃薯专业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