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豚草属植物的研究进展



全 文 :豚草属植物的研究进展
曲 波1 ,吕国忠2 ,杨红1 ,刘绍芹1 (1.沈阳农业大学 ,辽宁沈阳 110161;2.大连民族学院 ,辽宁大连 116600)
摘要 综述了恶性杂草豚草属植物的生物学特性及其防治措施等。
关键词 豚草属植物;生物学特性;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 Q949.78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06)07-1387-02
  豚草属(Ambrosia)植物为菊科向日葵族(Heliantheae)1
年生草本植物 ,生长迅速 ,竞争力和适应力强 ,传播途径多 ,
繁殖系数大 ,侵入农田后很快形成优势群落 ,并通过分泌他
感物质抑制其他植物种子萌发与植株生长 ,降低土壤中的动
物群落多样性 ,是世界公认的恶性杂草[ 1-6] 。豚草花粉可引
起人类过敏反应 ,患者出现眼 、耳 、鼻奇痒 ,头痛 、胸闷 、咳嗽
和哮喘等病症 ,并可引起并发性肺气肿 、肺心痛等[ 7] 。豚草
属植物是我国重要的对外检疫对象[ 8, 9] 。
豚草(Ambrosia)于 20世纪 40年代传入我国 ,首先侵入
东北[ 1] ,传入我国的豚草属植物主要有普通豚草(Ambrosia
artemisiifolia)和三裂叶豚草(Ambrosia trifida)2种。现在豚草
已在我国东北 、华东和华中的 15个省市和地区大量发生 ,形
成沈阳 —铁岭 —丹东 、南京 、武汉及南昌九江等 4个发生和
扩散中心[ 8-14] 。
1 豚草的生物学特性
普通豚草是 1 年生直立草本植物 ,靠种子繁殖 ,具直根
系 。茎粗 0.3 ~ 3cm ,株高 5~ 90 cm ,也有的超过 2 m 。茎通
常生有瘤毛 ,具纵条棱 ,较粗糙。叶具 2 ~ 4 cm 叶柄 ,叶片 1
~ 3回羽状全裂或深裂。豚草的头状花序很小 ,有雌花序和
雄花序之分 ,通常雌雄花序同生一株 。雄花序有短柄 ,几十
个甚至上百个雄花序呈总状排列在枝梢或叶腋的花序轴上 。
豚草雌花生在总状雄花序轴基部的叶腋中 ,单生或数个丛
生 。复果具 6 ~ 8 个纵条棱 ,每个条棱末端突出呈尖头状 。
顶部中央具喙 。
三裂叶豚草也是 1年生直立草本植物 ,具直根系。其植
株较普通豚草高大粗壮 ,一般株高可达 250~ 300 cm ,茎粗可
达 2.5 ~ 3.0 cm;最小的植株高 30 ~ 40 cm ,茎粗 5~ 6mm 。茎
绿色 ,有纵条棱 ,密生瘤基直立硬毛。叶子全株对生 ,仅有小
部分大型植株顶端的少数叶子互生 ,掌状三深裂 ,三裂叶豚
草的花序及花器结构与豚草相似 ,但雄花序粗大 ,雄花序的
总苞比豚草大 ,直径可达 4 ~ 7 mm ,由 6~ 7个扇形总苞片联
合而成 ,总苞内花的数目多 ,通常为 20 ~ 30朵 。雄花结构与
普通豚草相同 。成熟的复果倒圆锥形 ,褐色 ,宽 4mm ,长 6 ~
7 mm ,有的达 13mm ,显著大于普通豚草复果[ 15-17] 。
  1999年祖元刚等对产自中国东北地区和南昌市的三裂
叶豚草和普通豚草进行染色体观察与核型分析 ,结果表明:2
种豚草的染色体数目分别为 2n =24和 2n =36;间期核 ,三
裂叶豚草为浓密分散型 ,普通豚草为稀复杂染色体中心型 ,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0471152);辽宁省教育厅资助项目
(20040322);沈阳农业大学青年教师科研基金项目
(2004005)。
作者简介 曲波(1972-),女 ,辽宁朝阳人,在读博士 ,讲师 ,从事植物
学教学及杂草防治科研工作。
收稿日期 2006-02-19
前期 2种染色体均有异固缩现象 ,其中以连续型与渐变型居
多 ,核型为 2A 与 1B 型[ 18] 。
豚草对生存环境要求极低 ,可在恶劣条件下生存并繁
殖 ,种子存活时间长。进入农田后 ,对作物的竞争优势明显 ,
可抑制作物生长发育。豚草密度是影响作物产量的主要因
子 ,其竞争优势和覆盖度对作物影响明显 ,严重的可导致作
物绝产。豚草的传播途径为基建材料 、作物及饲料种子 、运
输工具 、包装物及人体携带等 ,主要分布点为公路 、铁路线两
侧及机场 ,其次是种畜场 、农田 、饲料场 、码头等[ 1-3 , 10 , 19] 。
豚草种子休眠程度随生育地的纬度不同而有变化 ,纬度
越高 ,种子成熟后进入休眠状态的比例越大 ,解除休眠所需
要的低温层积时间也越长。普通豚草和三裂叶豚草种子休
眠机制可能是由抑制物质和促进物质复合体所控制 ,休眠种
子含有高水平的抑制剂 ,非休眠种子这种平衡转向有利于促
进剂的形成。不同纬度地区的温度差异和低温层积以及长
期室温贮藏的呼吸代谢过程 ,可能对这种平衡产生影响 ,从
而改变种子的休眠状态[ 20] 。
2 豚草的防治
据 1993年统计 ,豚草造成的间接损失达 60 000万元 ,每
到豚草开花散粉季节 ,体质过敏者便发生哮喘 、打喷嚏 、流鼻
涕等症状 ,体弱者可发生其他并发症而导致死亡。
2.1 人工防治 靠季节性突击 ,在苗期至现蕾期人工拔除 。
2.2 化学防治 幼苗期用草甘磷 、克芜踪 、二甲四氯药剂防
除 ,效果达 90%以上。20%克芜踪 3 000 ml/hm2 ,10%草甘膦
11 250 ml/hm2 , 10%高特克 600 ml/hm2 , 48%百草敌 450
ml/hm2 ,以及 40%乙烯利 200倍液都是防除豚草的理想药
剂。其中 48%百草敌用量少 ,成本低。20%克芜踪见效快 ,
10%草甘膦防除彻底 ,但仅限于非耕地或果园。20%克芜踪
和 10%草甘膦已被推荐作为上海防除豚草的主要药种 ,连续
3年在全市大面积推广 ,实际防效超过 98%。豚草分枝再生
能力强 ,割除后往往会再生侧枝并仍能开花结籽。摸清再生
枝的结籽时间 ,就可解决防治适期问题[ 21-24] 。
2.3 生物防治 豚草的生物防治始于 20世纪 60年代中期。
1966年 ,苏联 、美国 、加拿大三国学者合作 ,在北美和南美寻
找天敌 ,在 17种豚草属植物上找到 450种天敌 ,包括 7个目
38个科 215种取食豚草的昆虫。苏联从美国和加拿大引进
30多种 ,并驯化了多种昆虫 ,以豚草条纹叶甲最为成功。目
前常用的天敌昆虫是豚草条纹叶甲(Zygogramma suturalis)、
豚草夜蛾(Tarachidia candefacta)、豚草卷蛾(Epiblema strenu-
ana)、豚草实蝇(Euaresta bella)。我国 1987年从苏联 、加拿
大引进原产北美的豚草天敌 ———豚草条纹叶甲 ,在室内用具
有代表性的 23科 72种主要经济作物 、粮食作物 、观赏植物 ,
及与豚草近缘或形态上相似的植物进行食性测定 ,结果表明
安徽农业科学 , Journal of Anhui Agri.Sci.2006 , 34(7):1387-1388                  责任编辑 金琼琼 责任校对 金琼琼
DOI :10.13989/j.cnki.0517-6611.2006.07.058
豚草条纹叶甲食性专一 ,仅取食豚草 ,没有取食其他供试植
物 ,在我国可以安全利用。1990年北京对从澳大利亚引进原
产于北美的豚草卷蛾进行有代表性的 15 科 37种主要经济
植物的食性测定 ,发现豚草卷蛾只在豚草 、银胶菊和苍耳上
产卵 ,并完成发育 ,但低龄幼虫可转移到茎秆较细或倒伏的
向日葵上蛀食并形成虫瘿 ,因此豚草卷蛾可在我国长江以南
非向日葵作物区释放 ,但能否在北方释放 ,尚需作进一步研
究[ 25-28] 。
豚草替代是一种生态防除豚草的方法 ,其核心是根据植
物群落演替的自身规律 ,用有经济价值的植物取代豚草种
群 。多年生替代控制植物一旦定植成功便可长期抑制豚草 ,
甚至排除豚草 ,不必连年防治;替代控制植物还能保持水土 ,
改良土质 ,涵养水源 ,提高环境质量。种植替代控制植物能
在短期内收回栽植成本 ,长期获利。目前已筛选出 10余种
替代植物 ,它们是紫穗槐(Amorpha fruticosa),沙棘(Hip-
pophae rhamnoides),小冠花(Coroilla varia),草地早熟禾(Poa
pratensis),菊芋(Helianthus tuberosus),胡枝子(Lespedeza bicol-
or),紫丁香(Syringa oblata),鹰嘴紫云英(Astragalus eiar),百
脉根(Lotus tenuis),紫苜蓿(Medicago sativa)等[ 29] 。
利用植物生化他感作用来防治豚草也是生物防治的一
个方面。有研究表明 ,白花夹竹桃(Nerium indicum cv.pai-
hua),海桐(Pittosporum tobira),鬼针草(Bidrns pilosa),杨梅
(Myrica rubra),大叶桉树(Eucalyptus robusta)的茎叶提取液
对豚草的发芽 、胚根及幼苗的生长均有抑制作用[ 5 , 30] 。
在豚草天敌调查中还发现了一些使豚草生病的微生物 。
1978年 ,在高加索 、乌克兰 、哈萨克及远东地区 ,苏联从美国
和加拿大成功地引入了 Zygogramma suturalis 来防治豚草 。
1982和 1984年 ,澳大利亚也成功地从墨西哥引用 Epiblema
srenuana和 Zygogramma bicolorata 来防治豚草 。我国学者分
离出的豚草苗期病害病原菌 Cladosprium herbarum ,Alternaria
tenuis , Sclerotium rolfsi ,Fusarium avenaceum , C.herbarum 等
也能引起豚草幼苗叶片的叶斑病及根腐 、茎腐病;分离出的
营养生长期叶片病害病原菌有 Oidium ambrosiae Alternaria
alternate A.tenuis F .avenaceum F .moniliforne ;分离出的花期
病害病原菌有 A.tenuis ,C.herbarum F .moniliforme ,F .semi-
tectum [ 31-34] 。
2003年在我国辽宁省发现了寄生于三裂叶豚草的锈菌
Puccinia xanthii Schwein.f.sp.ambrosiae-trifidae S.W.T.Ba-
tra ,该锈菌的三裂叶豚草寄主专化型具有强致病性。目前我
国学者正在进行利用该菌防治豚草的研究 ,可以预测在不远
的将来它在防治豚草方面将会发挥巨大的作用[ 35, 36] 。
参考文献
[ 1] 万方浩,关广清,王韧.豚草及豚草的综合防治[M] .北京:中国科学技
术出版社 ,1993.[ 2] 祝心如 ,王威.三裂叶豚草(Ambrosia trifida)对大豆根系生长及其结瘤
的影响[ J] .生态学报, 1997 ,17(4):407-411.
[ 3] 孙刚,殷秀琴,祖元刚.豚草发生地土壤动物的初步研究[ J] .生态学报 ,
2002, 22(4):608-611.
[ 4] 高桂枝 ,吕俊芳 ,王传海 ,等.豚草汁液对玉米种子萌发的影响初探[ J] .
中国农学通报, 2004 ,30(3):210-213.
[ 5] 王大力.豚草属植物的化感作用研究综述[ J] .生态学杂志 , 1995, 14(4):
48-53.
[ 6] 陈贤兴,单和好.豚草对几种经济作物的生化他感作用[ J] .海南大学学
报:自然科学版 ,2003 ,21(1):69-73.
[ 7] 胡颖钊,那美玲.豚草花粉症及其相关因素调查[ J] .护理学杂志, 2002,
17(8):589-590.
[ 8] 沈宝成,宁殿林.中国检疫性有毒植物[ J] .动物毒物学 ,1997,12(1):18.
[ 9] 郑超 ,张箭,吴永生 ,等.对俄贸易中豚草的检疫地位[ J] .植物保护,
2001,27(5):47-48.
[ 10] 陆秋华 ,江荣昌.豚草在南京中心的发生及化学防除技术[ J] .杂草科
学 ,1994(1):20-22.
[ 11] 黄可辉 ,郭琼霞.福建长乐县首次发现危险性杂草豚草[ J] .动植物检
疫 ,1993(1):45-45.[ 12] 曲秀春 ,刘祥君.牡丹江市区发现三裂叶豚草[ J] .中国林副特产, 1999
(4):58-59.
[ 13] 李一家.皇岗口岸首次截获两种危险性豚草[ J] .特区科技, 1998(2):48
-48.
[ 14] 初敬华.吉林省毛茛科菊科植物某些种分布的新记录[ J] .天津师范大
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1, 21(2):61-62.
[ 15] 关广清.豚草花器结构及排粉过程[ J] .植物检疫 ,1993,7(3):167-170.
[ 16] 关广清.豚草花序及其演化[ J]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1992 , 23(4):329-
334.[ 17] 汪中道.豚草生物学特性观察[ J] .安徽农业科学 ,1993,21(2):191.
[ 18] 祖元刚 ,沙伟.三裂叶豚草和普通豚草的染色体核型研究[ J] .植物研
究 ,1999 ,19(1):48-52.
[ 19] 郎国良 ,吕雨.土浙西地区的豚草发生特点及防除初探[ J] .杂草科学,
1991(3):12-13.
[ 20] 王志西 ,刘祥君.豚草和三裂叶豚草种子休眠规律研究[ J] .植物研究,
1999 ,19(2):158-164.
[ 21] 张金良 ,徐泽海.三裂叶豚草的药剂防治[ J] .中国农学通报 ,1996, 12
(3):45-45.
[ 22] 李锦华 ,李振忠.禾本科草地豚草化学控制试验[ J] .草与畜杂志, 1996(1):19-21.
[ 23] 张文明 ,娄远来.选择性除草剂对不同龄期豚草的防除研究[ J] .植物
保护, 1993, 19(2):37-38.
[ 24] 张金良 ,徐泽海.北京地区三裂叶豚草封锁除治技术应用[ J] .植物检
疫 ,1997 ,11(5):265-268.
[ 25] TESHIER M P , DERNOVICI S A ,DITOMMASO A , et al.A novel device
for the collection , storage , transport ,and delivery ofbeneficial insects , and
its application to Ophraella communa (Coleoptera:Chrysomelidae)[ J] .
Biocontro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4 ,14(4):347-357.
[ 26] M A JUN , WAN FANG-HAO , GUO JIANG-YING , et al.Bioclimatic
matching analysis for Epiblema Strenuana (Lepidoptera:Tortricidae)in
China[ J] .Agricultural Sciences in China , 2003, 12(10):130-136.
[ 27] 李宏科 ,李萌.两种外来恶性杂草的重要天敌昆虫———豚草卷蛾和空
心莲子草叶甲[ J] .湖南农业科学, 1997(5):41-42.
[ 28] 万方浩 ,王韧.条纹叶甲控制豚草的效果及其评价[ J] .生物防治通报,
1990 ,6(1):8-12.
[ 29] 关广清 ,崔松.经济植物替代控制豚草的研究[ J]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1995 ,26(3):277-283.
[ 30] 陈贤兴 ,何献武.几种植物对豚草的生化他感作用[ J] .甘肃科学学报,
2002 ,14(3):58-61.[ 31] 李宏科 ,李彦宁.湖南豚草病原菌调查简报[ J] .生物防治通报, 1993 ,9
(1):45-46.
[ 32] CAROL A , ELLISON , ROBERTW , et al.Prospects for the management of
invasive alien weeds using co-evolved fungal pathogens:a latin american
perspective[ J] .Biological Invasions , 2004, 6(1):23-45.
[ 33] GRONWALD J W ,PLAISANCEK L , BAILEY B A.Effects of the fungal
protein Nep1 and Pseudomonas syringae on growth of Canada thistle
(Cirsium arvense), common ragweed(Ambrosia artemisiifolia), and com-
mon dandelion(Taraxacum officinale)[ J] .Weed Science , 2004 , 52(1):98-104.
[ 34] MCFADYEN REC.Biology and host specificity of the stem galling weevi l
Conotrachelusalbocinereus f iedler(Col.:Curculionidae), a biocontrol agent
for partheniumweed Partheniumhysterophorus L.(Asteraceae)in queens-
land , Australia[ J] .Biocontro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0, 10(2):195-
200.
[ 35] LV GUOZHONG , YANG H, SUN X D , et al.Puccinia xanthii f.sp.
ambrosiae-trifidae , a newly recorded rust taxon on Ambrosia in China[ J] .
Mycosystema , 2004, 23(2):310-311.
[ 36] LV GUOZHONG , YANG H ,QU B.Ultrastructure observation of Puccinia
xanthii f.sp.ambrosiae-trifidae[ J] .Mycological Resaerch ,2004, 2(2):14
-16.
1388              安徽农业科学                        200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