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染色体资料在杉科演化研究中的意义
李林初 (复旦大学 )
自从 1 8 90年建立杉科 ( T xa o d i a e e a e )以来 , 植物
学工作者已在形态学 、 解剖学 、 胚胎学 、 细胞学 、 抱
粉学 、 古植物学等方面对它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广泛研
究 , 但迄今未见在演化问题上作过深人的论述 . 笔者
研究了柳杉 ( q 冲名口麟£a 乖 r tun “ ) 〔1 , 、 水松 佑妙 , o s l or bus
P
e cn瀚 ) 〔 . ] 、水杉曰介 t a qse u o ia g如 t o s tor b o ides ) t。 , 、 杉木
(〔、 ” n注增 ha m记 le n c oe la t a ) ( “ IB ” , 未发表 ) 、 秃杉 ( aT i -
。 。咖 flo 。 认随 ) 〔们的核型 ,连同前人的日本柳杉 ( (妙户-
助 m汁滋a j动 o n ic a ) [ ` ] 、 德 昌杉木 ( uC n n i增h a m i a u n ic a n a 百-
c o la t a )
、 米德杉木 ( .C u n ic a n a ilc u la t a v a r . yP ar m i da ils ) [ e ] 、
台湾杉木 ( .c ko n ihs i) 和台湾杉 ( aT 认 · an ia `妙 ot m -
币口滋山 J ) ” 〕 的细胞学资料一起列入表 1 , 除了似可确
定所列五属的进化水平外 , 还提出了两条可能的演化
路线 ,并得到某些形态学和胚胎学特征的支持 ,从而表
明染色体资料在研究演化中的重要作用 , 正如著名美
国植物进化遗传学家史坦宾斯 ( S et b ib n s )[ 8] 所指出
的 , “ 染色体研究常为进化学家和系统发生学家提供
有价值的指路明灯 , 能说明该类群中所发生的进化过
程的性质和进化的趋势 . ”
从核型资料看杉科有关属的可能演化
表 1中的核型类型是按史坦宾斯 。 〕如表2的方法根
据各属植物的染色体长度比 (最长 /最短 ) 和臂比大于
2 的染色体比例确定的 , 由于一些属都没有臂比大 于
2 的染色体 , 因此增列与其相关的平均臂比以便于进
行核型不对称性的比较 .
史坦宾斯 t81 认为核型愈不对称就愈进化 , 因此从
表 1 的平均臂比和染色体长度比来看 , 可见 同 为 “ 1
A ”核型的柳杉属 、 水松属 、 水杉属的数据递增因而具
依序进化的趋势 , 结合臂比大于 2 的染色体比例及核
型类型 , 可见 “ I B ” 的杉木属又比它们进化 , “ Z B ” 的
台湾杉属最进化 . 值得指出的是弗洛林 (F l or i n) 〔10 ,
根据杉科各属球果鳞片的不同发育情况早已认为柳杉
属最原始 、 台湾杉属最进化 , 与笔者的分析结果吻合 .
笔者假设 , 核型的演化可能像史坦宾斯〔。〕指出的
“核型不对称性的增加 , 或是染色体两臂长度不等 ,或
是同一核内不同染色体大小不等” 那样如表2虚线所示
以① 、 ②二条路线进行 , 即第①进化路线快速地扩大
臂比大于 2 的染色体比例而染色体长度比提高甚慢 ,
第②进化路线迅速地升高染色体长度比而臂比大于 2
的染色体比例增加缓慢 , 当然二者也互相渗透 . 由表
1
、 表 2 可见 , 臂比大于 2 的染色体比例最高的台湾
杉属和染色体长度比最大的杉木属可能分别代表了第
①进化路线和第②进化路线 . 鉴于表 1 中前四属的臂
比大于 2的染色体比例都为 0 , 这一性状的比较就用与
其相关的平均臂比来代替 . 于是从平均臂比和染色体
长度比来看 ,似由柳杉属 、 水松属 、 台湾杉属组成以平
均臂比快速增加 、 染色体长度比扩大甚慢为特点的第
①进化路线 , 由水杉属 、 杉木属组成以染色体长度比
迅速提高而平均臂比增大缓慢为特点的第 ② 进 化 路
线 , 因此五属的进化程度和演化路线可能如图 1所示 .
第③进化路线
第②进化路线 户
表 1 衫科五 属核型的比较
篇’了 } .采漏王匕 }染色体长度比 }臂 比> : 的
]丙 乍马 口t f吕 汉 , 、仗 4述, 矛舌 、 11 1后己 尸萨 , 凡萨 4姿 . 六 . ; 、 l公九 刁饭 子奋 卜卜 J冲 l】、 J归角 目 J 一】~ 六钊 比生 , l、 ,瞬月目 J 下「 六习 I Li j l 冲之 匕二 卜翎、 卜匕 口 ,
核型类型
、
、
、
、 、 、一 、 、
杉木属 ( I B 卜、么
An
ù
0
柳杉属口, ` ]
C妙 t o柑 ir a
1
.
4 1、 1 . 5 0
( 1
.
4 6 )
一 _
、
水杉属 ( I A卜劝 、
l
升 沪 ~
,` 台湾杉属 (2 )B
沪
,乙一
吞 一 一
I
j
I乡 水松 属 (1A )
I广一 柳杉属 以A ,杏 一 一
、 \`、、
铲
网滴同
杉科五属 的进化水平和可能演化路线
: 0卷 1期 喃立 案奋
AB
月改月.1
új飞ùIJ飞」、.3飞é
`、`
ōùù~aeMt一
台湾杉属沙 , )了乞饭心 n l’a 1
,
4 4 、 1 。 4 8
( 1
.
4 6 )
2
.
4 2、 2 . 6 0
( 2
.
5 2 )
2
。
2 1~ 2
,
6 9
( 2
.
4 5 )
0
。
1 8
图 1
表 2 核型的不对称性类型 ( s et b b i ns 〔。 , )
其色体长度比 } 臂比多2 : 1的 .染琶体比例 ’一
表 3 衫科五 属某些形态学
和胚胎学性状的比较
21兮0 . 0 1~ 0 。 5 0 . 5 1、 0 . 9 9 1 · 9( 2 ) ( 3 ) ( 4 )
: 」巫 { 一万矿①
}气I B ) 4 B荡( , C ,A 2 A 3 A 4 C2 B 3 B
2 C 3 C
l 。 。 、 二 、 。 , }胚 珠 1肪 。 。 、 。息 币· 】 私牌工卜牙之口 U毛山 二鲜 }卫认 /「土 {之以 川 J行介
I户亏 乍 刁 l 下门 毛妇 舀兴 r l l l l女气 / J布、 l 袂产尸 r 1 2 1月 犷目 门丫 巴男 “ J I盛来 「 1 1 1 1文长 “
舒 l 纷 千 L J I
雌配 子体游 离 核数 [, 2 ]
柳 杉 属
2~ 5 1 5~ 3 7`妙 ot m er ia
`
I A
” 最对称 , “ 4 C ’ 最不对称
图中两条进化路线上的虚线分支示现有或灭绝的分类
群 . 笔者还发现 , 位于第②进化路线上的杉木属 4 种
植物的 “ I B ” 核型可能是一种新的高等植物核型类型 ,
因为史坦宾斯 ( 1971 ) 18 指出 “ I B ’ , 在高等植物中尚未
发现过 , 笔者也未见有人提出过这种核型类型 .
水 松 属
G如 zo s t阳b us
6~ 1 7
1 6 0 0
~ 2 0 0 0
卜
水 杉 属
3儿 2口“ 卯口 ia
苞鳞占优势 , 与
种 鳞 较 完 全 合
生 [1 8〕
苞鳞大 , 种鳞很小 , 着生于苞鳞的
腹面中下部与苞鳞合生 , 上部分离
5~ 9 8~ 1 1
1 7 6 4
、 1 8 7 2
其他资料论证
如果笔者上述对五属的进化水平及两条演化路线
的假设是正确的 , 那末在形态学和胚胎学上有哪些反
映? 史坦宾斯『“ J认为 , “ 凡具不对称核型的植物通常都
在形态上专化 ” , 而 “ 减化是维管植物在进化中逐渐专
化的最普遍的趋势 . ”为便于对表 1的五属进行某些形
态学 、 胚胎学性状的比较 , 将有关特征列入表 3( 资料
来源均在表中注明 ) .
1
. 福斯脱 ( F o r s t e r ) 和格福特 ( G i几o r d ) ( “ 1 指
出 , “ 在现代的松柏类中 , 具胚珠球果的演化进程 ,表
现在珠鳞和包裹它的苞鳞之间各种程度的并合 . ” 由
表 3 可见 , 柳杉属的苞鳞与种鳞几等长 , 中部以下合
生 , 水 松属 的 苞鳞长度约为种鳞之半并与之几全部
合生 ,台湾杉属的苞鳞退化 ,似可解释为与种鳞渐趋合
生的苞鳞进一步变小乃至消失 , 它们似有苞鳞逐渐变
小 、 与种鳞的合生程度渐渐增大的演化趋势而成为柳
杉属一水松属一台湾杉属第①进化路线的形态特征 . 水
杉属的苞鳞较占优势 , 杉木属的苞鳞大 , 种鳞很小 ,
二者似有种鳞逐渐变小、 苞鳞渐占优势的趋势而成为
水杉属一杉木属第②进化路线的形态特征 . 可见 两 条
进化路线似与苞鳞 、 种鳞的两种发育方式相关 .
福斯脱和格福特认为松柏类植物的珠鳞是由一种
原始 、 叶状而着生胚珠的短枝演化而来 ,它现在 “简单
的 ” 样子是这样一种综成的祖先结构的能育和不育部
分并合并特化的结果 . 他们还指出 , 现代珠鳞的最初
前身可在古生代的 eL b o kr ia 属中见到 . 塔赫他间 1t 幻则
指出 , 在如此原始的 L e ba hc ia 中就可见胚珠数目缩减
的退化过程 . 由表 3 可见柳杉属 、 水松属 、 台湾杉属
每珠鳞上着生的胚珠数分别为 2~ 5 、 2 、 2 , 水杉属 、
杉木属为5~ 9和 3 ,似乎表明① 、 ②进化路线都具胚珠
杉 木 属
1 3、 1 5伪月认动 a从 ia
台湾杉属
1乞f“ 心移ia 苞鳞退化 4 ~ 9 1 0 19~ 10 2 1
数目减化的趋势而吻合于塔赫他间等 的 研 究 结论 .
2 被子植物的胚囊与裸子植物的雌配子体的同
源性现已很少有人会产生怀疑 . 裸子植物雌配子体的
游离核数多在上千甚至几千 ` 1. , ,也有少数高级类型如
倪藤属 (G n e t u m ) [ 1 7 1 、 麻黄属 (母人`击口 ) ’ 1 6 ,的某些种类
为 51 2个游离核 ,而被子植物胚囊的游离核数为4~ 1 6 ,
通常 8 〔18] , 可见雌配子体的游离核数 , 犹如 裸 子 植
物的原胚游离核数一样【1卜 81] ,也有 “ 减化 ” 的趋势 由
表 3 可见 , 虽然现有雌配子体游离核数的资料尚不完
整 ,但在第①进化路线上以及进化水平递增的水松属 、
水杉属和台湾杉属之间已能反映出 “ 减化 ” 趋势 , 因而
符合于从裸子植物到被子植物进化中雌配子体游离核
数 “ 减化 ” 的总趋势 . 根据这种趋势 , 笔者推测表 3 中
暂缺的柳杉属的雌配子体游离核数目可能高于 2 00 ,
杉木属则可能低于 17 64 . 居于更为原始地位 的 银 杏
(` 训翰口 b ilo ba ) 的雌配子体具有8 00 0多个游离核 〔川似
乎也支持这个趋势 . 伯他格利 ( B at t a g il a) 〔川还指出 ,
`从裸子植物到被子植物的雌配子体的退化特 征 , 是
颈卵器的消失 . ” 从表 3 所列的颈卵器的数目可以清
楚地看到第①进化路线上的柳杉属 、 水松属 、 台湾杉
属具有明显减少的演化趋势 . 第②进化路线 仁的水杉
属 , 王伏雄等 t川虽然报道它有 8 一 1 个颈卵器 , 但同
时又指出 “ 复合颈卵器中部 , 往往具有一团比一般雌
配子体细胞大的组织 ,显然是败育的颈卵器 ” . 可见在
确乡余志 10卷 1 期
水杉颈卵器发生的早期 , 其数目实际上多于 8 ~ 1 1 ,
很可能超过杉木属的 13 ~ 15 , 因此在第②进化路线上
颈卵器 数 目 可 能也有减少的趋势 . 由此可见颈卵器
数目的减化趋势也与伯他格利的研究结论一致 .
综上所述 , 笔者根据核型对杉科五属的进化水平
的分析和两条演化路线的假设 , 基本上都吻合于前人
在形态学和胚胎学方面的不少研究结论 , 两者互相支
持 , 从而在某种程度上表明笔者研究结果的正确性 .
据笔者研究 , 此结果还得到远非完整的化石资料哪 ]的
基本支持并大体上也适用于全科 . 因此足以可见染色
体资料在杉科系统演化研究中具有突出的意义 .
本文在论证染色体资料重要性的同时 , 并就核型
结合某些形态 、 胚胎性状对杉科五个属的演化水平顺
序进行探讨 . 根据塔赫他间〔16 的观点 ,这样的顺序只
是按一定性状排列的 比较形态上的系列而不是系统发
育上的系列 . 如果把研究范围扩大到全科 , 并就各种
性状进行比较的话 , 必然可见不平行进化现象 . 塔赫
他 间认为不平行进化的基本原因主要是由于系统发育
上的原始性 . 但在原始类群的进一步演化过程中 , 许
多性状 (例如本文所涉及的 )的增长度相异性就沿着特
化途径渐趋拉平而与进化水平相关 , 表明它们达到了
相当进化的程度 . 杉科植物就是这样 “ 在中生代就已
得到很好发展 ” 〔川的原始类群 , 因此它们的部分性状
与进化水平相关而另一些呈不平行进化 , 这种现象可
能正是这类古老植物的固有特点 . 由于在演化过程中
植物器官的各种形态恃征有着趋同 、 趋异 、 平行发展等
不同演化路线 , 同时它们的演变速率也不相同 , 存在
着器官复杂化和简化的不同趋势 , 因此演化的自然系
统是复杂的 , 是多维的 . 史坦宾斯近来提出最好用多
主茎和多分枝灌木的形式来表示 “ 进化树 ” 的建议 , 并
受到普遍重视 . 本文仅就杉科 “ 进化树 ” 的五属 “ 枝梢 ”
豹某些部分 (性状 )进行现代剖面小析 , 目前尚无条件
对全科的演化作出立体表示 . 只有在时间和空间上进
行多学科的深入研究和全面论证后 , 才有可能得到比
较接近自然系统的结论 .
〔 1 〕 李林初 , 徐炳声 , t林业科学 一 , 20 ( 1 9 5 4 ) 3 2 3
[ 2 ] 李林初 , ` 林业科技 一 , 5 ( 19 8 4 ) 5
〔 3 〕 李林初 , t武汉植物学研究 , 。 咬 ( 19 8 6) 1
[ 4 〕 李林初 , ` 植物分类学报一 , 2 4 ( 2 9 5 6 ) 3书
L S ] T
o d a Y
. , 万而州如功爪 0 . 1 一邓 ( 1 9 8 2 ) 7 0 7
[ 6 〕 徐炳声 , 方永鑫 , 一植物学报 , , 2 7 ( 2 9 5 5 ) 1 5 0
[ 7 〕 K uo 5 . R . 。t a l . , 几 i aw n ia , 17 ( 1 9 7 2 ) 6 6
[ 8 ] S t
e b b in s G
.
L
. ,
Va 油 tio n a月 d uE olu tion i n lP a 月。 ,
C o lu m b ia U n i v e r s i t y P r es s ( 1 9 5 7 )
[ 9 〕 S teb b i n s G . L . , hC 即 m叮 o m a l E 刁o lu t io n 认 月咭触 r
到口 n t s , E dw a r d A r n o ld , OL n d o n ( 1 97 1 )
[ 10 ] F l
o r i n R
. ,
aP le
a o n t o g 犷aP h ic a , 7 ( 1 94 4 ) 4 57
〔1 I J 郑万钧 , 傅立国 , ` 中国植物志 , (第七卷 ) ,科学出版社
( 1 97 8 )
[ 12 ] 王伏雄等 , 《 植物分类学报一 , 1 8 ( 19 8 0 ) 22 9
L13 ] S t
e r l i n g C
. ,
A fne
r
. 了翻 nr . B o l . , 36 ( 1 94 9 ) 4 6 1
[ 1 4 ] F
o r s t e r A
.
5
. ,
G i f fo
r d E
.
M
. ,
oC mP
a ar t i此
M d rP ho l
o g y of 为 “ u al , 尸之口n “ (nZ d ed . ) , W . H .
F r e m an an d C
o m aP
n 丫 ( 2 9 74 )
【15] 塔赫他间 .A 几 (匡可任等译 ) , 《 植物演化形态学问题 》 ,
青海省科学技术协会 ( 19 7 9)
【16 〕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形态细胞研究室比较形态组 ,
` 松树 》 (形态结构与发育 ) , 科学出版社 ( 19 7 8)
[ 17 〕 M ah es h w a r i P . , A n nI tor 咖石朗 ot the E阴 b口 0 10岁
of A
刀君io sP e、 , M e G r aw 一 H I ll , N ew OY r k ( 1 9 50 )〔18 1 胡适宜 , `被子植物胚胎学 》 , 人民教育出版社 ( 1 9 8 2)
[ 2 9 ] 王伏雄 , 陈祖铿 , 一植物学报 》 , 2 5 ( 295 3 ) 19 9
[ 2 0 ] 陈祖铿 , 王伏雄 , 一植物分类学报一 , 16 ( 1 9 75 ) z
[ 2 1〕 C h o w d h u r y C . R . , 尸勺ot mo hrP o lo引 , 12 ( 1 9 6 2 )
。 3 13
[ 2 2 1 F va
r e 一D u c h a r t r e M
, . 尸勺ot 砌 hrP o l电沙 , 8 ( 19 5 8 )
3 7 7
[ 2 3〕 aB t t ag l i a E . , 砚 , ot 二 o rP h o l电沙 , 1 ( 19 5 1) 8 7
【24 」王伏雄 , 钱南芬 , 《 植物学报 》 , 12 ( 19 64 ) 241
[ 2 5 ] F OI
r i耳 R . , A c 忿a oH rt
.
B` igr
a n i
, 加 ( 19 6 3 ) 12 2
J
T h e P r e se nt 拌 eP r d ae l s
d i a o ae e a l l d d i s ou
s se s t h e
t a r y o t yP i
o a s犯 n m e t yr , t h e
A b s t r ac t
w i ht t h e k a
r y o t y pe
e v o l u t i o an
r y l e v e l s
co m aP
r l s o n
o f t h e m
.
o f f i v e
B a s i gn
ge ne 份 in T ax -o
七y eP s a r e : O yP t o m e r ia , “ I A : G lyP t os r r o b u s
,
0登 S t e b b i ls , [。 ]I A ” ; 肠脚` e -
ia
, “
t he
I A
” ; cu
n n in g ham ia
, “ I B ” ; aT i~
ia
f i v e
,
V 6 t o
t h e a u t h or s u g g e s t s ht
a t
` ZB ”
.
A e o or d i
t h e i r o e que n
e e
gn t
o t h e k a r y ot J
o f e v o ih 七i o n a r y
i e a an ly
s e s
l e v e l fr
o m
即 10
P r o g r e s s w o u l d be C )r , t
o m e r i a
,
G lyP
: 。 tr
w an l’a a dn t h e r e b e t w o e v o lut i o助yr l i en s rP o b a b ly :
o b u s
, 材已tas e q u o ia , uC n n I’n g h a m i a ,
cr yP ot m er t’a -一 G加 ot st or bus - -一
聊of .lrPiaT
aT iw an l’a a n d M亡t as eq uo ia - -一 uC n l’gn ham ia . T h e co n d us i o sn a er s uP P o r ot d b y s o m e。 d e n e e s a e e l l n l u l a t e d d ur i gn 9 t h 6 aP st
t e r n o f t h e
i n t h e f i e l d s o f m or Ph oj o g y a n d e m l〕r y o l o g y
· 然i -
工 n e
P o s s i b ]e e v o l u t i o n a
S t e b b i sn [
9 ] e la s s i
g e en ar 1
5 s h o w n i n F i g
.
1
·
t h e ka
r y o t y P e s i n t o
a s y 刃u ln e t r y a s T a b l e 2 a dn op i nt
e d o u t t h a t
t衅 Iv e yt P e s _ a c c o r d ign 协 t h e d e g r “ e o f“ I B ” a n d “ I U ” h a d n o t b e e n fo l一n d i n
h ig h e r P l a n t s a t
g h翻 ia m a y b e a
4 2
t h o
n 8 w 0 1 6
t i m e
.
T h e r e fo r o t h e
“ I B t y eP i n fo ur
s
eP
e i e s o f uC
n n in
-
i n h i g h er laP nt
s
.
1 0卷 z 期 确盛 余 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