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兰科植物种子萌发的研究进展



全 文 :·综 述·
收稿日期:2015-01-22
基金项目:教育部博士点基金优先发展领域(编号:20131106130002);药植所创新团队发展计划(编号:PIRTI-IT 1302);中央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
研业务费专项(编号:YZ-12-14)。
作者简介:刘思思(1988-),女,在读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药用植物菌根生物学研究;E-mail:liusisi274@126.com。
通讯作者:郭顺星,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药用植物菌根生物学研究;E-mail:sxguo1986@163.com。
兰科植物种子萌发的研究进展
刘思思, 陈 娟, 郭顺星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 北京100193)
Review on Germination of Orchid Seeds
LIU Sisi,CHEN Juan,GUO Shunxing
摘 要:兰科(Orchidaceae)植物属多年生单子叶植物,是被子
植物中仅次于菊科与豆科的第三大科,具有很高的观赏、药用
和经济价值。兰科植物种子细小量大,无胚乳,自然条件下需
与适宜的菌根真菌共生才能萌发。自然环境的破坏和人为过
度采挖,加上种子自身萌发条件苛刻,致使野生资源在原始生
境的恢复异常困难,野生兰科植物极度濒危。研究表明,种苗
快繁是实现濒危兰科植物资源再生和合理开发利用的有效途
径,而种苗快繁技术的核心在于种子萌发。本文在综述了兰科
植物种子成熟度、种子收集与预处理的基础上,重点阐述了种
子非共生萌发和接菌(真菌)共生萌发,期望对兰科植物种子高
效萌发用于产业化生产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 非共生萌发;菌根真菌;兰科;共生萌发
DOI编码: 10.16590/j.cnki.1001-4705.2015.06.043
中图分类号: Q 682.3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1-4705(2015)06-0043-08
兰科(Orchidaceae)植物是最大且分布最为广泛
的有花植物之一,有地生、附生及腐生等多种生态(生
境)类型,多数为珍稀濒危植物,具有很高的观赏和药
用价值。如天麻、铁皮石斛等为我国传统中药,有些种
类如蝴蝶兰、卡特兰等则因其花形、花色千姿百态,绚
丽夺目而常用于插花观赏[1-2]。兰科植物种子细小如
尘,发育不完全,仅具尚未分化的原胚,自然条件下需
与合适的菌根真菌共生才能萌发。
兰科植物自然生境的破坏和资源的过度开采,加
上其极低的自然繁殖率,致使野生资源在原始生境的
恢复异常困难,野生兰科植物极度濒危。濒危兰科植
物的再生和合理利用有赖于种苗快繁技术的蓬勃发
展,而该技术的核心问题之一便是种子萌发。研究兰
科植物种子萌发的相关培养条件(温度、光照、培养基
组成、共生萌发真菌等)和共生萌发机制(生化、营养、
分子等方面)以及种子成熟度、预处理与萌发率的关
系,将对兰科植物种苗快繁途径中有性繁殖技术的发
展起到促进作用,从而为兰科植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提供理论依据。
1 种子成熟度与萌发率
影响种子室内萌发的因素有水分、氧气、温度、光
照、培养基组成及种子成熟度等。
种子成熟度是影响种子萌发的关键因素之一。但
并不能简单地认为成熟种子的萌发率要高于未成熟种
子,因为当种子达到某成熟度之后,种子成熟度的增加
将不再显著提高萌发率,甚至有可能会降低萌发
率[3-6]。例如Calanthe tricarinata在授粉150d后形
成种子最适宜无菌萌发,因为此时种胚长至最大尺寸,
种皮开始脱水,并逐步缩至薄薄的一层;而授粉180d
后的种子萌发率明显低于授粉150d后的种子。研究
发现,内源性脱落酸浓度随着种子成熟度的增加而增
加,而高浓度的脱落酸是公认的阻碍种子萌发的因素,
这可能是导致出现该现象的原因之一[7]。
不同培养条件下,不同成熟度的种子萌发率不同。
Spathoglottis plicata人工授粉4~5周和8~9周后
形成的种子分别在3种不同培养基上非共生萌发,其
中Phytamax(PM)培养基附加2%(w/v)蔗糖及2.0
g/L的蛋白胨最适合授粉8~9周后的种子萌发,而添
加了1.0mg/L 6-BA的P723培养基最适合授粉4~5
周后的种子萌发,但不利于授粉8~9周后的种子萌
发[8]。播种时种子的成熟度影响着播种培养基的选择
和预处理的方式,所以了解种子成熟度与种子萌发之
间的关系可为后续播种方案的选择和缩短繁殖周期等
·34·
综 述  刘思思 等:兰科植物种子萌发的研究进展
提供参考。
2 种子收集与预处理
2.1 种子收集
收集和有效保藏种子是实现兰科植物种质资源持
续利用的前提。通常的做法是在超净工作台上,先对
即将开裂却未开裂的蒴果进行表面消毒(70%~75%
乙醇1min,2.5% NaClO 15min),接着用无菌水冲洗
数遍,然后用无菌滤纸吸去多余水分,最后用无菌手术
刀沿着蒴果腹缝线将其划破,取出种子。乙醇、NaClO
的浓度和消毒时间可依据蒴果大小等酌情处理,使用
的先后顺序也可视具体情况调节[9-10],其中NaClO可
用过氧乙酸或 HgCl2 代替。
2.2 种子预处理
播种前,对种子进行预处理可以促进萌发,这是因
为兰科植物种子种皮中存在着萌发抑制物质(如木质
素[11-12]),或种皮本身阻碍了种子对水分和氧气的吸
收,所以为了促进萌发,物理上一般采用磁性棒搅拌或
超声波法去除种皮对种子萌发的抑制[13],化学上则用
NaOH、KOH、NaClO及Ca(ClO)2 等溶液来破坏种皮
并起到消毒作用。除此之外,有的种子在萌发前需经
过后熟作用,所以低温层积也是常用的预处理方法之
一[14-15]。
  通过上述处理可显著提高兰科植物种子共生萌发
的萌发率,陆生兰(Epipactis palustris)种子即使与适
宜的真菌共生萌发,萌发率也非常低,除非对种子进行
预处理:用Ca(ClO)2 划破外种皮,随后在4~8℃下
低温层积8~12周。因为自然条件下,该种子的原地
萌发、真菌侵染均发生在初春,它在萌发前需经过后熟
作用,且外种皮的部分分解有利于水分吸收和真菌侵
染[16]。除此之外,低温层积预处理还可促进Platan-
thera praeclara、P.leucophaea种子的共生萌发[17-18]。
  对于兰科植物种子的非共生萌发,除可采用上述
预处理方法外,还可用适宜浓度配比的激素混合液浸
泡处理。如将Calanthe discolor种子放在含有萘乙酸
(NAA)1~100mg/L,乙烯磷1 000mg/L,6-BA 10
mg/L或100mg/L的溶液中浸泡7d后再播种在不含激
素的无菌培养基上,发现能促进该种子萌发[19]。目前,
有关激素促进兰科植物种子萌发的机制尚不清楚。
3 非共生萌发
  兰科种子非共生萌发的培养条件主要包括温度,
光照(光源、强度、时间),气压(压强、气体成分及比
例),基本培养基及植物激素(植物生长素类、细胞分裂
素类及其浓度配比),碳源(蔗糖、葡萄糖、果糖、海藻糖
等),氮源,活性炭的添加,天然有机提取物(马铃薯汁、
香蕉汁、椰子汁等),pH值等。
3.1 温 度
兰科植物种子的培养温度一般控制在20~30℃,
大多数以25℃为宜。一般情况下,兰科植物种子在此
温度范围内均能萌发,但每一物种均有其最适温度。
例如霍山石斛(Dendrobium huoshanense)种子在26~
29℃时的萌发率明显优于24~26℃和18~21℃[20]。
3.2 光 照
有报道称,兰科植物种子的感光不是必需的而是
光促进类型[21]。总体而言,兰科植物种子有些需要完
全暗培养,而有些需要光暗交替培养,且光照周期因种
而异。光照对种子突破种皮这一阶段影响不大,如已
萌发至原球茎,必须给予适当的光照,原球茎才能继续
发育成幼苗。研究发现:在无菌萌发试验中,完全暗培
养一段时间后给予光暗交替培养是春兰(Cymbidium
goeringii)启动种子萌发所必需的,全光照或全黑暗条
件下种子均不萌发[22]。此外,Bae等研究了不同光源
(蓝光、红光LED)对Oreorchis patens无菌萌发的影
响,发现这两种光中,红光LED更适宜此物种的种子
萌发[23]。
3.3 气 压
理论上,培养兰科植物种子的气压条件与它的野
外生境越接近越好,这需要不断的探索。研究发现,当
气压增至1.8atm 时能促进Galeola septentrionalis
种子萌发,而此时O2 和CO2 的最佳浓度分别为5%、
8%[24]。如条件允许,可深入研究并将其与气候变化
相结合。
3.4 基本培养基及植物激素添加
兰科植物种子非共生萌发的基本培养基多为1/2
MS、MS、VW、KS、SH、KundsonC、N 6、PT、Hyponex
1、Hyponex 2;在碳源方面,蔗糖最好,半乳糖对胚的
生长有抑制作用。蔗糖作为培养基中的能源物质和渗
透调节剂,对原球茎的生长影响较大,一般在培养基中
添加2%~3%。有研究证明,2%的蔗糖有利于兰属
原球茎的生长。此外,在培养基中添加活性炭可以有
效吸附酚类物质,从而减少褐变[25-27]。氮源方面,兰花
胚在含有氨盐的培养基上生长良好,它对氨盐的亲和
力是与兰花特有的营养习性有关,对某些兰科植物种
胚而言,尿素是有效的氮源,但对另一些种来说却具有
抑制作用[2]。天冬氨酸和精氨酸在培养兰科植物离体
胚时,作为培养基中的氮源是非常有效的[28]。
  有些兰科植物种子非共生萌发困难,可以通过添
加植物激素在一定程度上来克服,目前常使用的外源
·44·
第34卷 第6期 2015年6月            种 子 (Seed)            Vol.34 No.6 Jun. 2015
激素是生长素类(如IAA、2,4-D和NAA)、细胞分裂
素类(如6-BA、ZT和 KT)和赤霉素(GA);激素可单
一添加也可配合使用,其中单一添加某种激素时有限
的促进效果暗示了兰科植物种子萌发机制的复杂
性[19],而不同类别激素的配合使用往往能有较为明显
的促萌发作用。研究发现,较高浓度(1.0mg/L)激动
素(KT)与较低浓度(0.1mg/L)NAA的配合使用对
佛手参(Gymnadenia conopsea)种子的非共生萌发具
有明显的促进作用[29]。
  种子萌发研究初期离不开最适培养基的筛选。王
建勤等就曾分别用 VW、KC、MS及改良的 VW、MS、
KC对金线莲(Anoectochilus roxburghii)种子进行无
菌萌发,发现种子在 KC和改良的 MS培养基上萌发
率最高,但 KC 培养基上的原球茎较早就出现衰
老。[30]
3.5 天然提取物的添加
在种子无菌萌发培养基中添加适宜的天然提取物
能促进种子萌发,这一结论已得到众多论证:Pierce等
发现,豌豆种子提取物能刺激Ophrys apifera种子的
萌发[31];Malabadi等发现,在培养基中添加一定量的
烟饱和水能促进Oberonia ensiformis和Xenikophy-
ton smeeanum 种子的无菌萌发,原因是由于烟饱和水
中的丁烯酸内酯能促进种子萌发[32-33]。然而,如果培
养基中添加了不适宜的天然提取物,不但不会促进萌
发,还会起到反作用。如在培养基中添加一定量的马
铃薯汁可促进铁皮石斛(D.officinale)种子萌发,而
添加香蕉提取物和椰乳则对其有不利影响[34]。
  对某些物种而言,添加激素的促萌发效果不如添
加天然提取物。如在Orchis purpurella种子无菌萌
发试验中,无论是单独使用激动素(KT)还是和IAA
结合使用,都对原球茎的生长和发育有显著的影响,但
其促进效果都不如添加马铃薯汁或椰子汁[35]。
3.6 pH值
pH值影响着种子萌发过程中各种合成分解酶的
活性,适宜的pH值能提高种子萌发率。pH 5.0~5.8
的环境最适宜兰科原球茎的生长,过酸或近中性环境
都不适合。Prakash等曾研究了4个梯度的pH(3.5、
4.5、5.5和6.5)对Vanda tessellata种子无菌萌发的
影响,发现pH=5.5时,萌发效果最好,萌发率最高,
在培养30d后,就已经达到60%的萌发率,继续培养
至90d,萌发率达到最高值95%左右,而pH=3.5或
6.5时,在培养90d后仍没有萌发现象,而在pH=4.5
时,培养60d的萌发率才达到20%左右,而在90d
时,此pH值下培养的种子全部死亡[36]。
4 共生萌发
Bernard在1899年首次认识到真菌的作用,认为
自然条件下真菌对兰科植物种子的侵染是种子正常萌
发所必需的,兰科植物种子与真菌之间是一种共生关
系,由此创立了共生萌发法[25]。
4.1 促进兰科植物种子萌发的真菌(共生萌发真菌)
促进兰科植物种子萌发的真菌都是其菌根真菌,
这些真菌在分类上属于丝核菌属(Rhizoctonia)成员,
其有性型分属于角担菌属(Ceratobasidium)、胶膜菌
属(Tulasnella)和蜡壳菌属(Sebcina)[37]。大量实验
表明,无论是从初始萌发时间、萌发率、所能萌发至的
级别,还是原球茎后期发育来看,共生萌发明显优于非
共生萌发[38]。
  一般来讲,获得促进兰科植物种子萌发的真菌主
要有两种途径,其一:组织分离的方法,即从宿主植物
原球茎、幼苗根、成年植株根内甚至是茎叶中分离得到
内生真菌,通过真菌与兰科植物种子共培养实验确认
其是否为促种子萌发真菌;其二:采用原地共生萌发技
术,用种子袋的方式在野外原地萌发,种子萌发至原球
茎或长成小苗后,再从该原球茎或小苗中分离得到,即
所谓的种子诱导[39]。
  兰科植物种子与其菌根真菌的专一性关系国内外
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一直存在争议。用分离自非兰科
植物的丝核菌属真菌与 Spiranthes sinensis var.
amoena种子共生萌发,发现大部分都能使其萌发,从
而表明了兰科植物种子与其共生萌发真菌之间存在较
低特异性,并没有严格的专一性[40]。研究发现,完全
靠真菌异养的Cyrtosia septentrionalis对共生萌发真
菌是低特异性,而且试验表明共生萌发真菌不与种子
直接接触也能促进其萌发,这说明促萌发信号的传递
在它们物理接触之前就已经发生,可能的原因是共生
真菌产生了某种挥发性物质刺激了种子萌发[41]。
Patagonia地区的陆生兰Gavilea australis与共生萌
发真菌之间专一性程度较低[42]。此外,在原地和在实
验室条件下,Rhizoctonia spp.与Spiranthes sinensis
var.amoena之间的专一性有差异。自然条件下,这两
者之间具有严格的专一性,称作生态专一性。而在实验
室条件下,多种Rhizoctonia菌株均可促进其种子萌发,
表明宿主植物与真菌之间存在潜在专一性。专一性的
研究有赖于真菌分离技术,许多存在于根表面和根被中
的真菌能从表面消毒的根中分离出来,并能在实验室条
件下促进种子萌发,但这只能说明它们具有潜在专一
性,还需在自然条件下检查其生态专一性[43]。
·54·
综 述  刘思思 等:兰科植物种子萌发的研究进展
4.2 培养条件
兰科植物种子共生萌发培养条件主要包括温度、
光照、培养基。而培养基的组成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
面:第一,不提供种子萌发所需物质但能使共生萌发真
菌正常生长;第二,pH 值;第三,琼脂用量,太多影响
种子对水分的吸收。
  兰科植物种子共生萌发试验多采用在2.0~3.0
g/L燕麦培养基(OMA)上播种与接菌,但天麻种子一
般采用菌叶播种法:在培养皿中,将长满或将近长满共
生萌发真菌的壳斗科树叶方片(菌叶)放置在浸有无菌
水的海绵上,再在菌叶上播种。此外,还可用水琼脂培
养基代替浸水的海绵[44]。
兰科植物种子共生萌发过程中对温度很敏感,温
度一般介于20~28℃之间,像Dactylorhiza majalis
种子萌发的效果十分依赖于温度,在最佳温度范围
23~25℃之外时,萌发率显著下降[45]。光照刺激和黑
暗对于多数兰科植物种子室内共生萌发是必需的,但
具体的光照条件依属种不同而不同[46-47]。
4.3 共生萌发机制
兰科植物种子接菌共生萌发包含着种子萌发和植
物与微生物间相互作用双重过程,是极具复杂性和挑
战性的。共生萌发涉及共生和萌发两个方面,有其复
杂性。种子微小,不容易进行实验操作,高活性促萌发
真菌的获得及实验方法的受限等都曾是限制共生萌发
机制研究的因素。
4.3.1 营养方面
自然条件下,能够促进真菌异养型兰科植物种子
萌发的真菌多是外生菌根真菌,这类真菌通过与邻近
的树木形成外生菌根关系,从而获得营养提供给种子
萌发。兰科植物、真菌、树木三者之间就形成了共生网
络,在兰科植物种子共生萌发过程中,菌根真菌通过与
兰科、其他树种的共生作用,可以将其他树种中的碳源
转运 给 兰 科 植 物 种 子[48]。如 真 菌 异 养 型 植 物
Rhizanthella gardneri,它可以通过菌根真菌直接吸
收土壤中的碳源、氮源等营养物质,也可以通过菌根真
菌与自养型灌木组成三角网络来获得所需养分[49]。
  在共生萌发过程中,共生萌发真菌能够促进种子
对自由水分子的吸收,从而提高萌发效率[50]。共生萌
发真菌还能利用纤维素得到碳水化合物并转移至原球
茎中,纤维素是温带和热带兰科-真菌共生系统中极好
的碳源,能够进一步加快原球茎的发育[51]。
4.3.2 生化方面
在探讨IAA对兰科植物种子共生萌发的影响时,
澳大利亚研究人员曾在燕麦培养基上添加与当地兰科
植物有联系的产IAA的几种细菌稀释液,然后再接种
真菌播种,发现有的细菌稀释液对种子萌发起促进作
用。假设IAA能促进兰科植物种子共生萌发,那么此
时的IAA可能是细菌产生的,也有可能是细菌或真菌
代谢物诱导种子产生的内源性激素[52-53]。
  lusianthrin 和 chrysin 是 2 种只针对非病原
Rhizoctonia spp.的 抗 真 菌 化 合 物,它 们 参 与 了
Cypripedium种子与R.spp.的共生萌发,在此过程中
R.spp.一直试图侵入植物细胞质中去获取营养,植物
细胞则通过消化菌丝获取营养并约束着菌丝的侵染,
抗真菌物质极有可能参与了此时的反侵染,但这2种
化合物作用于植株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lusianthrin
主要作用于种子萌发阶段,而chrysin主要作用于成
年植株阶段[54]。
4.3.3 分子机制
兰科植物种子萌发的分子机制目前少有报道。植
物种子萌发分子机制相关报道主要来自对水稻、拟南
芥等模式植物的研究。在拟南芥中,由小基因家族
(PhyA-PhyE)编码的光敏色素通过介导 GA的生物
合成和对GA的敏感性来影响种子萌发,而光敏色素
结合蛋白(phytochromekinase substrate 1,PKS 1)和
细胞核因子中的PIL 5是其调控途径中的负调控因
子。GA能够调控许多与萌发相关的酶,如磷酸酶、β-
葡聚糖酶,而 ABA则通过介导 GA调控的相关转录
进而调控种子萌发。其中,编码9-顺-环氧类胡萝卜
素-双加氧酶的基因家族 AtNCED和编码 ABA 8′-羟
化酶的基因家族CYP 707A对拟南芥中ABA的合成
分解有着明显的调控作用。而在拟南芥GA调控途径
中,AtGA 20ox 1、AtGA 20ox 2、AtGA 3ox 1、AtGA
3ox 2及SLY 1基因的表达起到正向调控作用,而
RGL 2和SPY的基因产物是其负调控因子。G蛋白
偶联受体(GCR)是感受外界信号的主要成分之一,在
拟南芥中可能参与GA信号的转导,并起到正调控作
用[55]。
  近几年有研究者尝试着探索兰科植物种子共生萌
发的分子机制,并取得了一些进展。
  赵明明等采用抑制差减杂交(SSH)技术,分别以
接菌及未接菌培养5周的铁皮石斛种子cDNA作为
检测子与驱赶子,构建铁皮石斛种子接菌共生萌发抑
制性消减cDNA文库,从而得到铁皮石斛种子接菌共
生萌发差异基因表达谱[56]。实验中检测到编码脯氨
酸、天冬酰胺合成酶以及半胱氨酸蛋白酶等的基因在
种子接菌共生萌发中差异表达,并用qPCR分析验证
了基因Do-1110(编码半胱氨酸蛋白酶)和Do-131(编
·64·
第34卷 第6期 2015年6月            种 子 (Seed)            Vol.34 No.6 Jun. 2015
码天冬酰胺合成酶)均显著上调表达,暗示氨基酸类代
谢调控相关基因可能在铁皮石斛种子接菌共生萌发过
程中起作用。研究还发现,编码亮氨酸重复受体蛋白
激酶(LRR-RLK)的基因Do-1357,编码钙依赖蛋白激
酶(CDPK)的基因Do-1361,编码钙结合跨膜蛋白的基
因Do-1229和编码细胞壁降解酶类的基因 Do-1823
(编码β-1,3-葡聚糖酶)、Do-830(编码几丁质酶)等在
种子接菌共生萌发过程中特异表达,表明铁皮石斛种
子接菌共生萌发可能涉及Ca2+信号途径的基因表达
调控,并暗示宿主植物可能通过分解真菌细胞壁,以摄
取营养物质推动萌发。除此之外,赵明明等还利用
cDNA末端快速克隆技术(RACE),首次从铁皮石斛共
生萌发种子中分离得到2个CDPKs基因(DoCDPK
1、DoCDPK 32-like)和1个新的编码S-腺苷甲硫氨酸
脱羧酶(SAMDC)基因(DoSAMDC 1),这3个基因在
铁皮石斛种子共生萌发时均上调表达,分别是未萌发
时的6.76倍、26.69倍和2.74倍,SAMDC是多胺合
成关键酶,通过调节多胺的代谢参与植物的多项生理
生化过程,这三者均具有受真菌侵染诱导表达的特性,
揭示其可能通过参与Ca2+信号途径、多胺调控途径在
真菌促铁皮石斛种子萌发方面发挥作用[57-58]。
长久以来,一直有学者针对兰科植物种子接菌共
生萌发过程中,它们二者是互利共生关系还是敌对关
系这一问题进行争论。最近Perotto等通过454焦磷
酸测序得到了 Serapias vomeracea 与 Tulasnella
calospora共生萌发至原球茎后的基因表达情况,研究
发现,相比较于敌对关系相关基因(发病机制或伤口、
压力相关),更多的是一些互利共生相关基因如
nodulin-like基因在共生原球茎中得到了显著上调表
达,其中有一个nodulin-like基因SvNod1与 ENOD
55基因相似(ENOD 55编码的蛋白中含有类似于质
体蓝素结构域的结构),还有一个nodulin-like基因
SvNod 9与糖转运子SWEET家族基因相似。Perotto
的研究表明,它们二者的关系更多的是互利共生而不
是敌对的[59]。
  Valadares等利用iTRAQ标记联合2D-LC-MS/
MS分析鉴定并定量了Oncidium sphacelatum 种子与
真菌Ceratobasidiumsp.共生萌发时原球茎不同发育阶
段的88个蛋白质分子,其中涉及到了能量代谢、细胞自
愈与防御、分子信号和次生代谢[60]。蛋白质的定量分
析证实了绿色原球茎中碳代谢改变的预期,而这种改变
是随着相关蛋白质的累加而实现的。兰科植物种子共
生萌发分子机制的研究目前国内外刚刚起步,候选基因
和蛋白的功能分析及验证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5 结论与展望
回顾国内外近40年的有关兰科植物种子萌发的
研究,在非共生萌发和共生萌发两大方面还存在诸多
问题值得深入研究。
对于兰科植物种子非共生萌发,研究者要解决的
问题是如何使种子高效萌发,围绕着这一目标,需要探
究的是种子萌发过程中需要哪些营养物质、何种培养
条件,不同属种、生境的兰科植物种子萌发的需求异同
点,并从中找寻规律,为其它兰科植物种子萌发提供指
导依据。具体而言,无非围绕着培养条件的优化:基本
培养基的改良(碳源、氮源及其用量),激素的添加与否
及浓度配比、天然提取物的添加与否及浓度配比,温度,
光照;围绕着种子预处理:物理、化学方法及作用机制;
围绕着种子萌发过程中发生的生理生化、形态变化、细
胞结构变化、关键酶含量变化这些关键点展开研究。
对于兰科植物种子共生萌发,研究者要解决的问
题是促进种子萌发真菌的分离鉴定,模拟自然条件的
培养方式等,围绕着这一目标,需要探究的是促种子萌
发真菌与兰科植物的对应关系,两者间的营养传递过
程、互作机制等,理清了理论层面上的疑点,才能更好
的指导实际生产。具体而言,通常围绕着促种子萌发
真菌:如何分离鉴定,不同属种、生境的兰科促种子萌
发真菌间的异同及各自的优势菌种,专一性问题;围绕
着兰科植物种子:授粉方式对种子生长发育的影响,种
子成熟度、预处理(破碎种皮,预孵化、低温层积等后熟
作用)对萌发率的影响;围绕着二者共生萌发的条件
(温度、光照、培养方式等),共生萌发过程中种子宏观
形态变化,原球茎生长发育变化,真菌侵染时二者的细
胞超微结构,共生萌发过程中某一组织、细胞器或细胞
器结构(如微管)的变化,关键酶含量变化,共生萌发机
制(碳源、氮源等营养角度,分子层面)。
每个时代的研究热点都离不开当下技术手段的发
展,分子生物学的发展能以更微观更深层次的角度揭
示事物的本质,同时根据其探究到的发展演变规律预
测事物的发展走向。相比较模式植物水稻和拟南芥,
兰科植物种子萌发分子机制研究并不多,因为其细小
如尘埃,又具有复杂的“种子-真菌”共生系统,但随着
研究手段的不断提高,兰科植物种子萌发相关研究会
朝着更加微观的分子水平发展,兰科植物种子萌发机
制尤其是共生萌发机制将得到进一步的阐释,这将为
濒危兰科植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郑晓君,叶静,管常东,等.兰科植物种子萌发研究进展[J].
·74·
综 述  刘思思 等:兰科植物种子萌发的研究进展
北方园艺,2010(19):206-209.
[2]郭顺星,徐锦堂.兰科植物种子无菌萌发的研究[J].种子,
1990,9(5):36-37.
[3]KITSAKI C K,ZYGOURAKI S,ZIOBORA M,et al.In
vitro germination,protocorm formation and plantlet devel-
opment of mature versus immature seeds from several
Ophrys species (Orchidaceae)[J].Plant Cel Reports,
2004,23(5):284-290.
[4]UDOMDEE W,WEN P J,LEE C Y,et al.Effect of sucrose
concentration and seed maturity on in vitro germination of
Dendrobiumnobile hybrids[J].Plant Growth Regulation,
2013,72(3):249-255.
[5]蓝家望,桂阳,张丽娜,等.独蒜兰种子自然萌发特性分析
[J].湖北农业科学,2013,52(9):2 077-2 082.
[6]ZENG S J,WANG J,WU K L,et al.In vitro propagation of
Paphiopedilum hangianum Perner & Gruss[J].Scientia
Horticulturae,2013,151:147-156.
[7]LEE Y I,LU C F,CHUNG M C.Developmental Changes in
Endogenous Abscisic Acid Concentrations and Asymbiotic
Seed Germination of a Terrestrial Orchid,Calanthe tricari-
nata Lindl.[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Horti-
cultural Science,2007,132(2):246-252.
[8]HOSSAIN M M,DEY R.Multiple regeneration pathways in
Spathoglottis plicata Blume-A study in vitro[J].South Af-
rican Journal of Botany,2013,85:56-62.
[9]TAN X M,WANG C L,CHEN X M,et al.In vitro seed
germination and seedling growth of an endangered epiphytic
orchid,Dendrobium officinale,endemic to China using
mycorrhizal fungi(Tulasnellasp.)[J].Scientia Horticultu-
rae,2014,165:62-68.
[10]SATHIYADASH K,MUTHUKUMAR T,MURUGAN S
B,et al.In vitro symbiotic seed germination of South Indian
endemic orchid Coelogyne nervosa[J].Mycoscience,2014,
55(3):183-189.
[11]BARSBERG S,RASMUSSEN H N,KODAHL N.Compo-
sition of Cypripedium calceolus(Orchidaceae)seeds ana-
lyzed by attenuated total reflectance IR spectroscopy:in
search of understanding longevity in the ground[J].Ameri-
can Journal of Botany,2013,100(10):2 066-2 073.
[12]张娟娟,严宁,胡虹.三种兜兰属植物种子发育过程及其与
无菌萌发的关系[J].植物分类与资源学报,2013,35(1):
33-40.
[13]MIYOSHI K,MII M.Ultrasonic treatment for enhancing
seed germination of terrestrial orchid,Calanthe discolor,in
asymbiotic culture[J].Scientia Horticulturae,1988,35(1):
127-130.
[14]ALVAREZ-PARDO V M,FERREIRA A G,NUNES V F.
Seed disinfestation methods for in vitro cultivation of epi-
phyte orchids from Southern Brazil[J].Horticulture Brasil-
eira,2006,24:217-220.
[15]SHIMURA H,KODA Y.Enhanced symbiotic seed germi-
nation of Cypripedium macranthos var.rebunense folow-
ing inoculation after cold treatment[J].Physiologia Planta-
rum,2005,123(3):281-287.
[16]RASMUSSEN H N.Seed dormancy patterns in Epipactis
palustris(Orchidaceae):Requirements for germination and
establishment of mycorrhiza[J].Physiologia Plantarum,
1992,86(1):161-167.
[17]SHARMA J,ZETTLER L W,VANSAMBEEK J W,et al.
Symbiotic seed germination and mycorrhizae of federaly
threatened Platanthera praeclara (Orchidaceae)[J].The
American midland naturalist,2003,149(1):104-120.
[18]ZETTLER L W,STEWART S L,BOWLES M L,et al.
Mycorrhizal fungi and cold-assisted symbiotic germination
of the federaly threatened eastern prairie fringed orchid,
Platanthera leucophaea(Nuttal)Lindley[J].The Ameri-
can Midland Naturalist,2001,145(1):168-175.
[19]MIYOSHI K,MII M.Phytohormone pre-treatment for the
enhancement of seed germination and protocorm formation
by the terrestrial orchid,Calanthe discolor(Orchidaceae),
in asymbiotic culture[J].Scientia Horticulturae,1995,63
(3):263-267.
[20]徐云(昌鸟),于力文.霍山石斛种子的萌发和试管苗的培
养[J].安徽农学院学报,1984(1):48-52.
[21]管康林.论种子的需光性[J].浙江林学院学报,1989,6
(1):68-79.
[22]王芬,徐步青,刘幸佳,等.春兰种子无菌播种萌发过程及
其影响因素[J].浙江农林大学学报,2013,30(1):136-140.
[23]BAE K H,OH K H,KIM S Y.Sodium hypochlorite treat-
ment and light-emitting diode(LED)irradiation effect on
in vitro germination of Oreorchis patens(Lindl.)Lindl.
[J].Journal of Plant Biotechnology,2014,41(1):44-49.
[24]NAKAMURA S J,UCHIDA T,HAMADA M.Atmos-
pheric condition controling the seed germination of an
achlorophylous orchid,Galeola septentrionalis[J].The
botanical magazine=Shokubutsu-gaku-zasshi,1975,88
(2):103-109.
[25]范成明,李枝林,何月秋.兰花组织培养及分子生物学研究
进展[J].园艺学报,2003,30(4):487-491.
[26]THOMAS T D.The role of activated charcoal in plant tis-
sue culture[J].Biotechnology Advances,2008,26(6):618-
631.
[27]MIYOSHI K,MII M.Enhancement of seed germination
and protocorm formation in Calanthe discolor(Orchidace-
ae)by NaOCl and polyphenol absorbent treatments[J].
Plant Tissue Culture Letters,1995,12:267-272.
·84·
第34卷 第6期 2015年6月            种 子 (Seed)            Vol.34 No.6 Jun. 2015
[28]SPOERL E.Amino Acids as Sources of Nitrogen for
Orchid Embryos[J].American Journal of Botany,1948,35
(2):88-95.
[29]丁兰,张丽,郭柳,等.濒危植物佛手参种子的非共生萌发
及种苗的快速繁殖[J].植物生理学报,2014,50(1):77-82.
[30]王建勤,陈钢,林兰英.金线莲原球茎的组培诱导[J].中药
材,1995,18(1):3-5.
[31]PIERCE S,GUIDI V,FERRARIO A,et al.Pea seed
extracts stimulate germination of the terrestrial orchid
Ophrys apifera Huds.during a habitat restoration project
[J].Plant Biosystems,2013:1-7.
[32]MALABADI R B,METI N T,MULGUND G S.Smoke
saturated water promoted in vitro seed germination of an
epiphytic orchid Oberonia ensiformis (Rees)Lindl.[J].
Research in Plant Biology,2012,2(5):32-40.
[33]MALABADI R B,VIJAYKUMAR S,SILVA J.In vitro
seed germination of an epiphytic orchid Xenikophyton
smeeanum(Reichb.f.)by using smoke-saturated-water as
a natural growth promoter[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
ological Technology,2011,2(2):35-41.
[34]唐丽,李菁,龙华,等.生态因子对铁皮石斛生长发育影响
的研究进展[J].中药材,2014,37(1):153-156.
[35]HADLEY G,HARVAIS G.The effect of certain growth
substances on asymbiotic germin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Orchis purpurella[J].New Phytologist,1968,67(2):
441-445.
[36]PRAKASH B,BAIS RT,SINGH P.Effect of Different pH
on In vitro Seed Germination of Vanda tessellata(Roxb)
Hook.Ex.G an Endangered Medicinal Orhid[J].Advances
in Life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3,8:4-7.
[37]CURRAH RS,SIGLER L,HAMBLETON S.New records
and new taxa of fungi from the mycorrhizae of terrestrial
orchids of Alberta[J].Canadian Journal of Botany,1987,65
(12):2 473-2 482.
[38]JOHNSON TR,STEWART SL,DUTRA D,et al.Asym-
biotic and symbiotic seed germination of Eulophia alta
(Orchidaceae)-preliminary evidence for the symbiotic
culture advantage[J].Plant Cel,Tissue and Organ
Culture,2007,90(3):313-323.
[39]ZI X M,SHENG C L,GOODALE U M,et al.In situ seed
baiting to isolate germination-enhancing fungi for an
epiphytic orchid,Dendrobium aphyllum (Orchidaceae)
[J].Mycorrhiza,2014.
[40]MASUHARA G,KATSUYA K,YAMAGUCHI K.Po-
tential for symbiosis of Rhizoctonia solani and binucleate
Rhizoctonia with seeds of Spiranthes sinensis var.amoena
in vitro[J].Mycological Research,1993,97(6):746-752.
[41]UMATA H,OTA Y,YAMADA M,et al.Germination of
the fuly myco-heterotrophic orchid Cyrtosia septentriona-
lis is characterized by low fungal specificity and does not
require direct seed-mycobiont contact[J].Mycoscience,
2013,54(5):343-352.
[42]FRACCHIA S,ARANDA-RICKERT A,FLACHSLAND
E,et al.Mycorrhizal compatibility and symbiotic reproduc-
tion of Gavilea australis,an endangered terrestrial orchid
from south Patagonia[J].Mycorrhiza,2014.
[43]MASUHARA G,KATSUYA K.In situand in vitro specifici-
ty between Rhizoctoniaspp.and Spiranthes sinensis(Persoon)
Ames,var.amoena(M.Bieberstein)Hara(Orchidaceae)[J].
New Phytologist,1994,127(4):711-718.
[44]PARK E J,LEE W Y.In vitro symbiotic germination of
myco-heterotrophic Gastrodia elata by Mycena species
[J].Plant Biotechnology Reports,2012,7(2):185-191.
[45]RASMUSSEN H,ANDERSEN T F,JOHANSEN B.
Temperature sensitivity of in vitro germination and seed-
ling development of Dactylorhiza majalis(Orchidaceae)
with and without a mycorrhizal fungus[J].Plant,Cel &
Environment,1990,13(2):171-177.
[46]RASMUSSEN H,ANDERSEN T F,JOHANSEN B.Light
stimulation and darkness requirement for the symbiotic
germination of Dactylorhiza majalis(Orchidaceae)in vitro
[J].Physiologia Plantarum,1990,79(2):226-230.
[47]ZETTLER L W,MCINNISJR T M.Light enhancement of
symbiotic seed germin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an endan-
gered terrestrial orchid (Platanthera integrilabia)[J].
Plant Science,1994,102(2):133-138.
[48]MCKENDRICK S L,LEAKE J R,TAYLOR D L,et al.
Symbiotic germin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myco-hetero-
trophic plants in nature:ontogeny of Coralorhiza trifida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its mycorrhizal fungi[J].New
Phytologist,2000,145(3):523-537.
[49]BOUGOURE J J,BRUNDRETT M C,GRIERSON P F.
Carbon and nitrogen supply to the underground orchid,
Rhizanthella gardneri[J].New Phytologist,2010,186
(4):947-956.
[50]YODER J A,ZETTLER L W,STEWART S L.Water
requirements of terrestrial and epiphytic orchid seeds and
seedlings,and evidence for water uptake by means of myc-
otrophy[J].Plant Science,2000,156(2):145-150.
[51]HADLEY G.Celulose as a carbon source for orchid my-
corrhiza[J].New Phytologist,1969,68(4):933-939.
[52]WILKINSON K G,DIXON K W,SIVASITHAMPARAM
K,et al.Effect of IAA on symbiotic germination of an
Australian orchid and its production by orchid-associated
bacteria[J].Plant and soil,1994,159(2):291-295.
(转下页)
·94·
综 述  刘思思 等:兰科植物种子萌发的研究进展

(接上页)
[53]TSAVKELOVA E A,CHERDYNTSEVA T A,KLIMO-
VA S Y,et al.Orchid-associated bacteria produce indole-3-
acetic acid,promote seed germination,and increase their
microbial yield in response to exogenous auxin[J].Ar-
chives of Microbiology,2007,188(6):655-664.
[54]SHIMURA H,MATSUURA M,TAKADA N,et al.An
antifungal compound involved in symbiotic germination of
Cypripedium macranthos var.rebunense (Orchidaceae)
[J].Phytochemistry,2007,68(10):1 442-1 447.
[55]乌凤章,刘桂丰,姜静,等.种子萌发调控的分子机理研究
进展[J].北方园艺,2008(2):54-58.
[56]赵明明,张岗,宋超,等.铁皮石斛种子接菌共生萌发抑制
差减杂交文库的构建及序列分析[J].中国药学杂志,
2013,48(5):341-345.
[57]赵明明,张岗,张大为,等.铁皮石斛S-腺苷酸脱羧酶基因
DoSAMDC1的克隆及特征分析[J].药学学报,2013,48
(6):946-952.
[58]ZHAO MM,ZHANG G,ZHANG DW,et al.ESTs analysis
reveals putative genes involved in symbiotic seed germina-
tion in Dendrobium officinale[J].PLoS One,2013,8(8):
e72705.
[59]PEROTTO S,RODDA M,BENETTI A,et al.Gene ex-
pression in mycorrhizal orchid protocorms suggests a
friendly plant-fungus relationship[J].Planta,2014,239
(6):1 337-1 349.
[60]VALADARES R B S,PEROTTO S,SANTOS E C,et al.
Proteome changes in Oncidium sphacelatum (Orchidaceae)
at different trophic stages of symbiotic germination[J].
Mycorrhiza,2014,24(5):349-360.
收稿日期:2015-01-23
基金项目:重庆市基础与前沿研究计划项目:加工专用型高直链淀粉玉米特异资源的挖掘、评价与利用(编号:cstc 2014jcyjAV80005);2014年农业部
“948”项目:加工专用型高直链淀粉玉米特异资源及分子标记技术引进利用(编号:2014-Z 54);重庆市“十二·五”玉米重点攻关“玉米育种
新方法和新技术研究”(编号:cstc 2012ggC 80003);“十二·五”农村领域国家科技计划课题“玉米DH工程化育种技术与新品种选育研
究”(编号:2012AA 101203)。
作者简介:袁 亮(1982—),男,农学硕士,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玉米遗传育种研究;E-mail:yuanliang620@163.com。
通讯作者:张亚勤(1972—),女,河北保定人;副研究员,主要从事玉米遗传育种研究;E-mail:394711898@qq.com。
提高玉米直链淀粉含量的研究进展
袁 亮1,2,3, 杨 华1,2,3, 邱正高1,2,3, 汤 玲1,2,3, 张亚勤1,2,3
(1.重庆市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 重庆401329; 2.重庆市玉米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重庆401329;
3.国家玉米加工技术研发分中心(重庆), 重庆401329)
Research Advancement of High Amylose Corn
YUAN Liang1,2,3,YANG Hua1,2,3,QIU Zhenggao1,2,3,TANG Ling1,2,3,ZHANG Yaqin1,2,3
摘 要:直链淀粉的含量是评价玉米淀粉品质的主要指标之
一,ae基因的发现使商业性的高直链淀粉育种项目得以开展。
本研究介绍了高直链淀粉的兴起和玉米直链淀粉的利用价值,
从常规技术和生物技术两方面探讨了高直链淀粉玉米的育种
方法,并综述了有关直链淀粉检测的研究进展和高直链淀粉玉
米品种的栽培要点。
关键词: 玉米;高直链淀粉;ae
DOI编码: 10.16590/j.cnki.1001-4705.2015.06.050
中图分类号: S 51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1-4705(2015)06-0050-03
玉米既可作为粮食作物,又是重要的工业原料。
随着对玉米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膳
食结构的改变,玉米的用途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从而使
玉米品质变得越来越重要。育种家们通过遗传改良已
经创制出一批专用型玉米品种,如高油玉米、高赖氨酸
玉米和水果玉米等。玉米直链淀粉最具潜力的应用领
域是生物降解材料和抗消化食品,目前,美国已培育出
直链淀粉含量超过70%的自交系和杂交种,但是,国
内有关研究正处于起步阶段,目前还没有商业化生产
的高直链淀粉玉米品种,通过对高直链淀粉玉米的研
究历史、利用价值和育种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开展高
直链淀粉玉米育种研究提供参考。
·05·
第34卷 第6期 2015年6月            种 子 (Seed)            Vol.34 No.6 Jun. 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