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2012年 6月 第 2期(总第 155期) 草食家畜(季刊)
收稿日期:2012-04-06
基金项目: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高效草业及舍饲畜牧业关键技术开发与示范”(2007BAC15B04)。
作者简介:张学洲(1967-),男,高级实验师,研究方向为牧草栽培及草地农业系统技术。
豆科与禾本科牧草混播组合筛选试验研究
张学洲 1 ,李学森 1 ,兰吉勇 1 ,张荟荟 1,陈 强 1,范天文 2
(1.新疆畜牧科学院草业研究所,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0;
2.新疆伊犁州草原总站,新疆 伊宁 835000)
摘 要:在新疆伊犁地区接近生产实际的条件下,对由 3个豆科牧草和 6种禾本科牧草组成的 12 个组合
进行筛选试验,并以产草量及再生草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红豆草、百脉根与禾本科混播产量明显高于各
单播;苜蓿与禾本科混播产量与单播豆科牧草之间的产量变化不大;在 12 个混播组合中,苜蓿+黑麦草+
高羊茅+无芒雀麦+新麦草可作为刈割型混播人工草地建植, 红豆草或百脉根+无芒雀麦+新麦草+高羊
茅+冰草可作为刈割放牧兼用型混播草地建植。
关键词:豆科;禾本科;混播组合;不同利用方式
中图分类号:S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377(2012)02-0041-05
建植人工草地可以缓解草地畜牧业的草畜矛盾,为退化草地的恢复提供条件,同时可以保持生态平
衡,有效防止水土流失,促进草原牧区社会发展。 多年生牧草混播是建立人工、半人工草地及提高草地生
产力、改善草地质量和增强草地持久力的一项十分有效的措施。由于混播草地能有效地利用空间及地力,
比单播牧草具有产量高、品质好、改土肥田效果明显、减轻病虫害等优越性;此外,混播草地对抑制土壤返
盐的效果也很显著,因此在草田轮作中的地位显得日益重要。
草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草地植物群落的物种多样性。群落稳定性是建植人工草
地的基本依据,同时也是衡量人工草地质量的标准之一,对人工草地的群落稳定性进行合理调控是提高
人工草地初级生产力和保证草地质量的有效途径。 本文选取 3 种常见豆科牧草和 6 种禾本科牧草组成
12 个组合,在接近生产实际的条件下进行组合筛选试验,探讨在新疆伊犁地区建植混播人工草地,为草
原牧区生态环境建设和饲草料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1 试验地自然概况
1.1 气候条件
试验设在新疆伊犁州察布查尔县中洲牛场,位于 E81°06′23″,N43°58′51″,海拔高度 615~617m,地势
较平坦。 年均温 7.9℃,≥ 10℃积温 3300℃ ;全年日照时数 1810h, 无霜期 150d~160d,年降水量 206mm,
空气干燥蒸发旺盛,时有干热风、大风、冰雹天气。
1.2 土壤农化性状
土地开发前的原生植被为荒漠草原, 试验地前作种植冬小麦, 土壤属灰钙土, 土壤有机质含量为
13.8g/kg,全氮含量为 0.88g/kg,水解性氮含量为 60mg/kg,全磷含量为 1.06g/kg,有效磷含量为 17.4mg/kg,
速效钾含量为 370mg/kg,硫酸根含量为 1.3g/kg,氯根含量为 0.22g/kg,全盐含量为 2.4g/kg,pH 值 8.72,土
壤呈碱性。
2 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牧草品种
牧草种类不同,其生长发育和对气候土壤的要求不同;根据利用目的,为满足刈割和放牧两方面需
41
2012年 6月 第 2期(总第 155期) 草食家畜(季刊)
要,除采用中寿和短寿牧草外,还需包括长寿的放牧型牧草。因此,在混播牧草草种的选择中,包括上繁豆
科, 上繁疏丛、 上繁根茎禾草及下繁禾草等 4 个生物学类群。 豆科牧草: 红豆草 (Onobrychis vicifolia
Scop)、三得利苜蓿(Medicago sativa L cv Sanditi)、百脉根(Lotus corniculatus Linn),禾本科牧草:扁穗冰草
(Agropyron cristatum L.Gaertner)、 黑麦草 (Lolium perenne L.)、 鸭茅 (Dactylis glomerata L.)、 新麦草
(Psathyrostachys juncea Nevski)、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 Leyss)、高羊茅(Festuca arundinacea),种子来自新
疆畜牧科学院草业研究所,经过测定种子用价为 90%以上,符合播种要求。
2.2 播种量及混播组合
单播播种量红豆草为 75kg/ha,百脉根 12kg/ha,苜蓿 18kg/ha, 扁穗冰草 15kg/ha,黑麦草 18kg/ha, 鸭茅
15kg/ha,新麦草 18kg/ha,无芒雀麦 18kg/ha, 高羊茅 18kg/ha;3 种豆科牧草分别与 4 种禾本科牧草进行混
播种植,混播组合中豆科牧草和禾本科牧草分别按单播量 60%和 20%比例进行播种,播种量见表 1。
表 1 单播和混播处理及播种量
1
11
111 11
11
111 11 111111111111111 111 111 111 1111
111 11 1111111111111 111 111 111 1111
11 11 11111111111111 111 111 111 1111
111 11 11111111111111 111 111 111
11
1111
111 11 111111111111111 111 111 111 1111
111 11 1111111111111 111 111 111 1111
1111 11 11111111111111 111 111 111 1111
11 11 11111111111111 111 111 111
111
1111
11 11 11111111111111 111 111 111 1111
111111111111 111 111 111 1111
1111111111111 111 111 111 1111
1111111111111 111 111 111
1111
1111
2.3 播种时间及方式
试验于 2008年 7月 25日冬小麦收割后播种,播前浇水,为播种创造良好的墒情;播种方法为人工开
沟播种,混播牧草的种子先混合均匀后再拌上一定量的细土进行播种。 单播、混播均采用条播的播种方
式,沟深 3cm~5cm,行距 30cm。试验共设 12个混播组合,每个处理重复 3次,共 32个小区,各单播牧草每
个处理重复 2次,共 9个小区,小区面积 2m×5m,随机排列,每小区播种 8行。
2.4 数据的采集
第 2 年、第 3 年分别于 5 月下旬、7 月中旬、8 月下旬刈割 3 茬,测产以豆科牧草初花期为准,再生草
产量不计算在内。 每小区测产 2 行,茬高 5 cm,分别称重,然后分捡豆、禾草,测豆禾比,最终产量为 3 次
测产的合计。 3次测产各取 100 g自然风干样品混合,用于测定混合草样粗蛋白。
3 结果分析
3.1 混播组合对地上饲草产量的影响
多年生人工草地建植和管理中,无论从产量、质量,还是从稳定性角度讲,以多品种混播为佳,其中又
以豆科禾本科混播为最理想的组合;多品种混播能较好地发挥各品种不同的适应和抗逆性,丰富物种多
样性,提高草地的生态稳定性,延长草地寿命。 因此,地上草产量高低的稳定性是反映人工草地饲用性能
大小的一个主要指标。
3.1.1 播种第二年
人工草地建植第二年草产量见表 2,豆科牧草以苜蓿产量最高,单播干物质产量达 14540.5 kg/ha,禾
42
2012年 6月 第 2期(总第 155期) 草食家畜(季刊)
!#
$%
&’(
)*
+*
,-.*
/(
0
10
1,-.*1+*
1/(10
1)*
1&’(10
1)*
1,-.*1/(10
!#10
1,-.*1+*
!#1/(10
1)*
!#1&’(10
1)*
!#1,-.*1/(10
$%10
1,-.*1+*
$%1/(10
1)*
$%1&’(10
1)*
$%1,-.*1/(10
本科牧草以高羊茅产量最高,单播干物质产量达 6738.5 kg/ha。 12个混播组合,除苜蓿混播产量与单播苜
蓿之间的产量变化不大,红豆草、百脉根与禾本科混播组合生长发育比单播表现明显优势,干物质产量均
高于单播豆科牧草。 4个红豆草组合牧草干物质产量比单播红豆草提高了 14.1%~22.3%,其中以红豆草+
鸭茅+冰草+黑麦草混播组合最高,干草产量为 12067.6kg/ha,4个百脉根组合牧草干物质产量比单播百脉
根提高了 9.0%~15.8%,其中以百脉根+高羊茅+冰草+黑麦草混播组合最高,干草产量为 9906.2 kg/ha。
3.1.2 播种第三年
从表 2看出,混播草地具有较单播草地高而稳定的产量。 苜蓿混播产量最高为苜蓿+高羊茅+冰草+
黑麦草组合(14563.3 kg/ha),红豆草混播产量最高为红豆草+鸭茅+冰草+黑麦草组合(12367.6 kg/ha),百
脉根混播产量最高为百脉根+高羊茅+冰草+黑麦草组合(9876.3kg/ha)。 混播牧草的组合属于人工植物群
落中的复合群体,根据牧草形态的差异(上繁与下繁)进行混播组合的合理搭配,有利于在混播组合中获
得高产。 黑麦草、无芒雀麦和新麦草、鸭茅分属上繁和下繁发育类型,与红豆草或百脉根混播在利用方式
上可作为刈牧兼用型组合;高羊茅、无芒雀麦、鸭茅与苜蓿混播在利用方式上可作为刈割型组合。
表 2 单播、混播组合人工草地干物质产量
3.1.3 再生草利用
8月下旬第三茬牧草刈割后,混播草地有一个月的生长期。红豆草+高羊茅+冰草+黑麦草组合再生草
产量达到 824.5~923.5 kg/ha, 百脉根+无芒雀麦+鸭茅+冰草组合再生草产量达到 935.5.5~974.2 kg/ha,其
再生草可作为适当放牧利用。
3.2 混播组合对饲草质量的影响
从表 3可见,单播与混播之间茎叶比差异比较大,单播豆科牧草茎叶比明显低于单播禾本科牧草,说
43
2012年 6月 第 2期(总第 155期) 草食家畜(季刊)
明豆科牧草的叶量高于禾本科牧草。 混播草地茎叶比最高的为组合百脉根+鸭茅+冰草+黑麦草组合茎叶
比是 1.88:1;混播草地茎叶比最低的为苜蓿+冰草+无芒雀麦+新麦草组合,茎叶比 1.58:1,混播草地茎叶比
高于豆科牧草茎叶比,但低于禾本科牧草茎叶比。建植混播草地引入豆科牧草,使混播草地叶量大幅度增
加,茎叶比明显降低,显著改善了人工草地牧草品质。
各组合粗蛋白产量见表 4,单位面积粗蛋白产量最高是单播三得利苜蓿,粗蛋白产量为 2645.5 kg/ha,
产量最低是单播冰草,粗蛋白产量为 334.5kg/ha。 各混播组合粗蛋白产量低于各单播的豆科牧草,但明显
高于各单播的禾本科牧草。 混播牧草粗蛋白含量始终保持较高的水平,可以提高牧草的适口性和满足各
种草食家畜的饲养效果。 混播混收的牧草各种家畜均喜食,无论青饲、青贮或晒制干草都是优质饲草,制
成草粉或颗粒饲料可直接作为家畜的全价配合饲料。
表 3 各混播组合牧草粗蛋白含量,粗蛋白总产量和茎叶比
! !
#$% &’
() & !* *
+,- ’ &.! !*
/0 . !.
10 ! *!& !.
2340 .! &
5- ’! ! ’
6 &&* ’
7672340710 & ’ .
75-767/0 & .
7+,-767/0 & *’
7234075-76 *. .
#$%7672340710 & &! *
#$%75-767/0 * &!*
#$%7+,-767/0 & &!’ ’
#$%7234075-76 *& &&
()7672340710 * !&!&
()75-767/0 ** !.’ & !
()7+,-767/0 *& !.!
()7234075-76 * !& .
4 小结与讨论
在建立人工草地的过程中,混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豆、禾混播比单播禾草具有高而稳定的产量,
对牧草品质、土壤肥力以及草地演替等也具有深刻影响。 选择筛选适合当地气候条件的高产优质牧草品
种,合理搭配草层结构,使牧草之间的竞争降低到最小,个体与群体之间协调发展,从而提高各个体牧草
对空间光能和土壤肥料的利用率,使草层中、下层叶率增高,提高了牧草的饲用价值和单位面积产草量。
在 12个混播组合中,根据牧草生物学类型,生长状况及经济形状,分别适宜一下两种利用方式:刈割
型混播人工草地为苜蓿+黑麦草+高羊茅+无芒雀麦+新麦草,草层高,几种禾草均属于上繁类型;刈割放
牧兼用型混播草地为红豆草或百脉根+无芒雀麦+新麦草+高羊茅+冰草,其豆、禾混播群落明显呈上下两
层垂直结构,刈割后无芒雀麦、新麦草再生性强,再生草可提供放牧。
44
2012年 6月 第 2期(总第 155期) 草食家畜(季刊)
混播牧草粗蛋白含量始终保持较高的水平,可以提高牧草的适口性和对各种家畜的饲养效果,因此,
混播人工草地的建植要根据当地的气候特点,选择适宜的草种和草种组合,因地制宜地进行草地开发、利
用与管理,生产优质、高产的牧草,以满足草地畜牧业发展的需要;同时要兼顾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以满
足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王宝善.多年生豆科与禾本科牧草混播的研究进展[J].甘肃农业科技,1992,(11):27—28.
[2] 杨春华,张新全.人工建植混播草地技术研究[J].草业科学,2003,20(3):42—46 .
[3] 董世魁,胡自治,蒲小朋,等.高寒地区多年生禾草混播草地的生理生态特征研究[J].草业学报,2002,11
(2):39—45.
[4] 董世魁,胡自治,龙瑞军,等.高寒地区多年生禾草混播草地的群落学特征研究[J].生态学杂志,2003,22
(5):20—25、
[5] 洪绂曾.苜蓿科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
[6] 石永红,符义坤,李阳春,等.半荒漠地区绿洲混播牧草群落稳定性与调控研究[J].草业学报,2000,9
(3):1—7
[7] 董世魁.马金星,蒲小鹏,等.高寒地区多年生禾草引种生态适应性及混播组台筛选研究[J].草原与草
坪,2003.(5):38—41.
[8] 任继周.草业科学研究方法[M].北京:中围农业出版社,1998.
The Screening Tests of Legume and Grass Mixed Sowing Combination
ZHANG Xue-zhou1,LI Xue-sen1,LAN Ji-yong1,ZHANG Hui-hui1,CHEN Qiang1,FAN Tian-wen2
(1.Grassland Research Institute,Xinjiang Academy of Animal Science,Urumqi 830000,China;
2.Grassland Management Central Station of Yili Prefecture,Yining 835000,China)
Abstract:In order to mimic the naturs conditions in Yili, Xinjiang, screening test consisted of 12
combinations of three legume and six grass species to compare grass yield and regrowth, results showed that:
Onobrychis vicifolia Scop、Lotus corniculatus Linn and Gramineae in mixed production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all unicast; yield little change between the production of Medicago sativa L cv Sanditi and
Gramineae in mixed unicast legume; 12 in mixed combination of Medicago sativa L cv Sanditi + Lolium
perenne L. + Festuca arundinacea + Bromus inermis Leyss + Psathyrostachys juncea Nevski as mowing mixed
Artificial turf planting, Onobrychis vicifolia Scop or Lotus corniculatus Linn + Bromus inermis Leyss +
Psathyrostachys juncea Nevski + Festuca arundinacea + Agropyron cristatum L.Gaertner can be built as mixed
grassland mowing and grazing use eitherplant.
Key words:Leguminosae;Poaceae;Mixed sowing combination;Different Utilization Types
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