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中国鹅绒藤属(萝藦科)植物研究进展



全 文 :收稿日期:2010 - 11 - 05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000095)、国家科技基
础 性 工 作 专 项 项 目 (2008FY110400 和
2006FY110500)、广东省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
(LX005)。
作者简介:秦新生(1979 -) ,男,主要从事植物分类与区系
地理研究。E - mail:qinxinsheng@ scau. edu. cn
doi:10. 3969 / j. issn. 1006 - 9690. 2011. 05. 002
中国鹅绒藤属(萝藦科)植物研究进展
秦新生,李秉滔
(华南农业大学林学院,广东 广州 510642)
摘 要 从分类历史、地理分布、实验生物学研究等方面综述了中国鹅绒藤属(萝藦科)植物的研究进展,并就该属
植物分类、实验生物学、种质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等未来研究方向和重点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 萝藦科;鹅绒藤属;中国
中图分类号:Q949. 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 - 9690(2011)05 - 0007 - 07
Research Advances of Cynanchum L.(Asclepiadaceae)in China
Qin Xinsheng,Li Bingtao
(College of Forestry,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Guangzhou 510642,China)
Abstract Classification,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and experimental biology of Cynanchum L. (Ascle-
piadaceae)in China were reviewed. Some advices were proposed on classification,experimental biology,
and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of germplasm resources of Cynanchum in China.
Key words Asclepiadaceae;Cynanchum;China
鹅绒藤属(Cynanchum L.)又名白前属、牛皮消
属,隶属于萝藦科(Asclepiadaceae) ,是该科中包含
种类最多的属,全球约 200 种,分布范围广泛,非洲、
美洲、欧洲和亚洲均有分布;中国有 57 种,在全国大
部分省区都有分布,主要分布在西南各省区[1 - 2]。
鹅绒藤属植物具有较大的经济价值,大部分种类可
以入药,具有抗肿瘤、免疫调节以及抗氧化等功效。
有关鹅绒藤属植物的分类、化学成分、生药资源、药
理等长期以来都是植物分类学、药用植物学、植物化
学等学科研究的焦点之一,不断有相关研究报
道[3 - 7]。然而,鹅绒藤属植物的分类相对比较复杂,
不少类群的归属还存在争议,对已知类群的资源本
底状况也还不甚清楚,以致对该属植物的分类和资
源开发利用造成混乱和困难。为更好地认识和开发
利用国产鹅绒藤属植物,笔者对原产于中国的鹅绒
藤属植物从分类历史、地理分布、实验生物学研究等
方面进行初步总结。
1 分类历史
鹅绒藤属是瑞典植物学家林奈 1753 年以
Cynanchum acutum L. 为模式种建立的,迄今已有
258 年的历史,属名“Cynanchum”是由希腊语
“kyon”和“ancho”组合变化而成,前者是“犬”的意
思,后者是“绞杀”的意思[8],组合是指本属植物大
部分为藤本植物,且多含有毒汁液,对动物有毒杀作
用。鹅绒藤属建立至今已发表的属下分类群名称有
近千个,其中合法名称就有 300 多个,属及其下种类
的分类有些仍存在争议,如 Endotropis、Vincetoxicum
等最初是作为属存在的,蒋英和李秉滔等认为这些
属的副花冠基本具有共同特点,存在少许变异和过
渡类型,故主张将 Endotropis、Vincetoxicum 等作为鹅
绒藤属(Cynanchum)下的组(Sectio)来处理[1 - 2]。
对国产鹅绒藤属植物分类的首部总结性专著出版于
—7—
第 30 卷第 5 期
2011 年 10 月
中 国 野 生 植 物 资 源
Chinese Wild Plant Resources
Vol. 30 No. 5
Oct. 2011
1977 年,是由蒋英和李秉滔教授主编的《中国植物
志(第六十三卷)》,书中收录了分布于我国的 53 种
及 12 变种鹅绒藤属植物,属内分 7 个组级单位,即
鹅绒藤组(Sect. Cynanchum)、牛皮消组(Sect. Endot-
ropis)、豹药藤组(Sect. Cryptoglossum)、催吐白前组
(Sect. Vincetoxicum)、地梢瓜组(Sect. Rhodostegiel-
la)、隔山消组(Sect. Seutera)、青羊参组(Sect. Cya-
thella)等[2]。李德铢、邱声祥等曾利用化学方法对
鹅绒藤属及其近缘属植物进行分类研究,主张将
Seutera、Rhodostegiella、Cyathella、Vincetoxicum恢复到
属的等级地位,而不是作为鹅绒藤属内的组[3 - 4]。
自《中国植物志(第六十三卷)》出版后近 20
年,我国李秉滔教授与美国密苏里植物园 Michael
和 Stevens于 1995 年共同出版 Flora of China(Vol.
16) ,书中对中国鹅绒藤属植物第二次进行了系统
总结,收录了 56 种以及 1 亚种和 1 变种中国产的鹅
绒藤属植物[1]。Flora of China(Vol. 16)相对《中国
植物志(第六十三卷)》鹅绒藤属植物学名变动较
大[1 - 2,5],学名发生改变的有 23 种,主要变化有戟叶
鹅绒藤(C. sibiricum Willdenow)降级为亚种,学名为
C. acutum L. subsp. sibiricum(Willdenow)K. H.
Rechinger;羊角子草(C. cathayense Tsiang & Zhang)
被归并到戟叶鹅绒藤[C. acutum Linnaeus subsp.
sibiricum (Willdenow)K. H. Rechinger]中;白花四
川鹅绒藤(C. szechuanense var. albescens Tsiang &
Zhang)被归并到四川鹅绒藤(C. szechuanense Tsiang
& Zhang)中;丽江牛皮消(C. likiangense W. T.
Wang ex Tsiang & P. T. Li)被归并到白牛皮消(C.
lysimachioides Tsiang & P. T. Li)中;西藏牛皮消(C.
saccatum W. T. Wang ex Tsiang & P. T. Li)被归并
到牛皮消(C. auriculatum Royle ex Wight)中;紫花
合掌消(C. amplexicaule var. castaneum Makino)被
归并到合掌消[C. amplexicaule (Siebold & Zuccari-
ni) Hemsley]中;椭圆叶白前[C. balfourianum
(Schlechter)Tsiang & Zhang]、木里白前(C. muli-
ense Tsiang)、石棉白前(C. forrestii var. stenolobum
Tsiang & Zhang)、卵叶白前(C. steppicola Handel -
Mazzetti)、康定白前(C. limprichtii Schlechter)均被
归并到大理白前(C. forrestii Schlechter)中;潮风草
[C. asyrifolium (Franch. et Sav.)Matsum.]被归并
到潮风草(C. acuminatifolium Hemsley )中,但 Flora
of China(Vol. 16)中漏此异名;华北白前[C. han-
cockianum (Maximowicz) Iljinski]学名改变为 C.
mongolicum (Maximowicz)Hemsley;富宁白前(C.
verticillatum var. arenicola Tsiang & Zhang)被归并到
轮叶白前(C. verticillatum Hemsley)中;老瓜头(C.
komarovii Iljinski)被归并到华北白前[C. mongoli-
cum (Maximowicz)Hemsley];细梗白前(C. gracili-
pes Tsiang & Zhang)被归并 到 太 行 白 前 (C.
taihangense Tsiang & Zhang)中;雀瓢[C. thesioides
(Freyn)K. Schum var. australe (Maxim.)Tsiang et
P. T. Li]被归并到地梢瓜[C. thesioides (Freyn)K.
Schum]中;卵叶杯冠藤[C. formosanum (Maximow-
icz)Hemsley var. ovalifolium Tsiang & P. T. Li]被
归并到台湾杯冠藤[C. formosanum (Maximowicz)
Hemsley];美翼杯冠藤 (C. callialata Ham. ex
Wight)学名改为 C. callialatum Buchanan - Hamilton
ex Wight,其中种加词有变化;翅果杯冠藤(C. ala-
tum Wight & Arnott)被归并到美翼杯冠藤(C. cal-
lialatum Buchanan - Hamilton ex Wight)中;催吐白前
C. vincetoxicum (L.)Pers. 被认为可能鉴定错误,疑
似 C. inamoenum (Maximowicz)Loesener。另外,Flo-
ra of China(Vol. 16)收入了自《中国植物志(第六十
三卷)》出版后发表的新种或新组合 15 个,它们是
短柱豹药藤(C. longipedunculatum M. G. Gilbert &
P. T. Li)、短冠豹药藤(C. brevicoronatum M. G.
Gilbert & P. T. Li)、小花杯冠藤(C. duclouxii M.
G. Gilbert & P. T. Li)、尖叶杯冠藤(C. sinoracemo-
sum M. G. Gilbert & P. T. Li)、景东杯冠藤(C.
kintungense Tsiang)、大花刺瓜(C. megalanthum M.
G. Gilbert & P. T. Li)、宁蒗杯冠藤(C. kingdonwar-
dii M. G. Gilbert & P. T. Li)、巴塘白前(C. batan-
gense P. T. Li)、折冠牛皮消(C. boudieri H. Léveillé
& Vaniot)、粉绿白前(C. canescens (Willdenow)K.
Schumann)、钟冠白前(C. bicampanulatum M. G.
Gilbert & P. T. Li)、高冠白前(C. rockii M. G. Gil-
bert & P. T. Li)、启无白前(C. wangii P. T. Li &
W. Kittredge)、平山白前(C. pingshanicum M. G.
Gilbert & P. T. Li)和线萼白前(C. linearisepalum
P. T. Li)等。
—8—
中 国 野 生 植 物 资 源 第 30 卷
1998 年陈锡沐等对 Flora of China(Vol. 16)和
《中国植物志(第六十三卷)》萝藦科部分进行了比
较,其中包括两者对鹅绒藤属植物分类处理的比
较[5]。
1999 年《中国高等植物(第九卷)》出版,书中
收录我国鹅绒藤属植物 27 种,每种均配有黑白线条
图,植物名称沿用 Flora of China(Vol. 16)所做处
理[9]。
此后近 12 年时间内,我国有关鹅绒藤属植物分
类的研究工作鲜见发表,各地方植物志中鹅绒藤属
部分的分类处理多以 Flora of China(Vol. 16)为准。
2 地理分布
我国鹅绒藤属的地理分布见表 1[1 - 2,9 - 11]。由
表中统计数据可见,鹅绒藤属植物分布于我国各省
区,以西南各省区分布最为集中,其中以四川省分布
的种类最多,达 29 种,占中国鹅绒藤属植物种及种
下单位总数的 50%,其次是云南,达 25 种,占总数
的 43%。华中地区的湖南、湖北也分布有较多的鹅
绒藤属植物,分别有 16 种和 15 种,占总数的 28%
和 26%。有些种类仅分布于我国少数地区,是我国
特有植物,中国特有的鹅绒藤属植物有 36 种,占总
数的 62%,它们分别是小叶鹅绒藤(C. anthonya-
num)、巴塘白前(C. batangense)、钟冠白前(C. bi-
campanulatum)、秦岭藤白前(C. biondioides)、短冠
豹药藤(C. brevicoronatum)、蔓剪草(C. chekian-
gense)、豹药藤(C. decipiens)、小花杯冠藤(C. du-
clouxii)、台湾杯冠藤(C. formosanum)、大理白前
(C. forrestii)、峨眉牛皮消(C. giraldii)、白前(C.
glaucescens)、水白前(C. hydrophilum)、海南杯冠藤
(C. insulanum)、线叶杯冠藤(C. insulanum var. lin-
eare)、宁蒗杯冠藤(C. kingdonwardii)、景东杯冠藤
(C. kintungense)、广西杯冠藤(C. kwangsiense)、线
萼白前(C. linearisepalum)、短柱豹药藤(C. longipe-
dunculatum)、白牛皮消(C. lysimachioides)、华北白
前(C. mongolicum)、毛白前(C. mooreanum)、朱砂
藤(C. officinale)、青羊参(C. otophyllum)、平山白前
(C. pingshanicum)、荷花柳(C. riparium)、高冠白前
(C. rockii)、尖叶杯冠藤(C. sinoracemosum)、柳叶
白前(C. stauntonii)、狭叶白前(C. stenophyllum)、
四川鹅绒藤 (C. szechuanense)、太行白前 (C.
taihangense)、变色白前(C. versicolor)、轮叶白前(C.
verticillatum)和启无白前(C. wangii)。
3 实验生物学研究
中国鹅绒藤属的实验生物学研究主要集中在化
学成分和药理研究方面[3 - 4,6 - 7,12],其他方面的研究
很少涉及。
鹅绒藤属植物由于大多数具有较高的药用价
值,应用历史悠久,对其化学成分的研究也早在
1875 年就已开始,Butlerow 从本属的模式植物 C.
acutum中分离出白薇醇[12]。鹅绒藤属植物的化学
成分包括 C21甾体皂甙、生物碱、三萜类化合物、黄酮
类化合物、苯类衍生物、糖类以及脂肪酸、脂肪酸酯、
植物甾醇和小分子芳香族化合物,以 C21甾体皂甙为
主[7,12]。中国鹅绒藤属的化学成分研究始于 20 世
纪 80 年代,1983 年开始木全章等陆续从青羊参(C.
otophyllum)中分离出青羊参苷甲和乙等化学成
分[13,15]。随后邱声祥等 1989 年从变色白前(C.
versicolor)中分离出变色白前苷,吴振洁等从竹灵消
(C. inamoenum)中分离出白薇苷;彭军鹏等 1990 年
从华北白前(C. mongolicum)中分离出 7 -脱甲氧基
娃儿藤次碱[12,14]。至今已提取过化学成分的中国
鹅绒藤属植物包括潮风草(C. acuminatifolium)、白
薇、白首乌(C. bungei)、鹅绒藤(C. chinense)、牛皮
消、大理白前、白前(C. glaucescens)、竹灵消、华北白
前、白牛皮消(C. lysimachioides)、青羊参、徐长卿
(C. paniculatum)、戟叶鹅绒藤(C. acutum subsp.
sibiricum)、地梢瓜(C. thesioides)、柳叶白前、变色白
前、昆明杯冠藤(C. wallichii)和隔山消(C. wilfor-
dii)等[12 - 27]。
鹅绒藤属植物的药理研究主要集中在免疫调
节、抗肿瘤、抗癫痫、消炎镇痛、强心、抗血栓形成等
方面,开展过药理研究的该属植物有白首乌、牛皮
消、变色白前、竹灵消、华北白前、豹药藤(C. decipi-
ens)、西藏牛皮消、青羊参、鹅绒藤、柳叶白前和徐长
卿等[6 - 7,12,38 - 43]。
鹅绒藤属形态结构方面的研究工作较少,目前
仅见黄久香等在其博士学位论文中对鹅绒藤属刺
瓜、牛皮消的叶表皮进行过光学显微镜观察,但结果
—9—
第 5 期 秦新生,等:中国鹅绒藤属(萝藦科)植物研究进展
—01—
中 国 野 生 植 物 资 源 第 30 卷
—11—
第 5 期 秦新生,等:中国鹅绒藤属(萝藦科)植物研究进展
未正式发表。本文作者 2010 年对 13 种及 1 变种鹅
绒藤属植物的叶表皮进行过扫描电镜观察[44],并对
广东及香港、澳门鹅绒藤属药用植物资源进行初步
总结[45]。
4 结 语
中国萝藦科(包括鹅绒藤属)植物分类的总结
性专著 Flora of China(Vol. 16)出版迄今已有 16 年
时间,期间有关萝藦科植物分类的研究工作较少,基
本处于停滞状态,专著和研究论文等文献也少见出
版或发表。前期的分类研究工作主要是依据宏观形
态学特征,缺乏实验学科的综合证据,这也使得萝藦
科植物的很多分类难题悬而未决,如鹅绒藤属内的
分组或分属的问题。有关鹅绒藤属化学成分的研究
也集中在少数种类的 C21甾苷类化合物。针对目前
我国鹅绒藤属植物的研究现状,建议今后应开展或
加强以下几方面的研究工作。
4. 1 继续加强我国鹅绒藤属植物资源的本底调查
研究
尽管我国有关鹅绒藤属的植物志中英文版都已
出版,但由于以前野外和室内实验条件的限制,至今
仍存在一些野外调查的薄弱和盲点地区,包括一些
行政区划的交界处,因为这些地方通常是山脉中的
山脊地带,山高路远,人迹罕至,植被破坏较轻,今后
应着重加强对这些地区的调查研究。我国鹅绒藤属
植物集中分布的西南地区(四川、云南、贵州和西
藏)、华中地区(湖北、湖南和河南)以及我国生物多
样性丰富的华南地区(海南、广东和广西)也应是调
查的重点地区。有必要组织全国或地区性的野外资
源调查和分类研究专项,调查研究内容应包括种群
数量、地理分布、生境、生存现状评估等,力争摸清我
国鹅绒藤属植物资源现状。
4. 2 充分重视我国鹅绒藤属植物分类人才的培养
《中国植物志》历经四代人近半个世纪的共同
努力才得以编撰完成,Flora of China 的编撰同样也
汇聚了数代科学家的心血,这些专著的编写为我国
培养了一大批植物分类学人才。夹竹桃科和萝藦科
植物分类专家蒋英和李秉滔教授也是在编写《中国
植物志(第六十三卷)》的过程中逐渐成长起来的。
蒋英教授研究夹竹桃科和萝藦科植物始于 20 世纪
60 年代,当时李秉滔教授是其学生兼助手,两人合
作于 1977 年出版了夹竹桃科和萝藦科植物分类专
著———《中国植物志(第六十三卷)》。蒋英教授
1982 年逝世,随后李秉滔教授接手挑起了夹竹桃科
和萝藦科植物分类的重担,对这两科植物进行了深
入、系统的整理,1995 年与美国密苏里植物园两位
植物学家合作出版了 Flora of China(Vol. 16) ,李秉
滔教授至今已 75 岁高龄,仍在潜心从事他钟爱的分
类学事业。然而,自李秉滔教授对鹅绒藤属植物有
专攻后,国内至今尚未见中青年继续从事鹅绒藤属
植物的系统研究。这与当前国际植物经典分类学普
遍存在不景气、科研经费申请困难等有着密切关系。
鹅绒藤属植物的一些疑难物种多、分类处理争议大,
这些问题的解决都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因此当前
加强我国鹅绒藤属植物分类人才的培养工作势在必
行。
4. 3 深入开展我国鹅绒藤属植物实验学科研究
我国鹅绒藤属植物的分类和系统学研究集中在
解放初期和改革开放前期,由于当时经济和技术条
件有限,我国鹅绒藤属植物的分类采用经典分类方
法,主要依据外部形态结构。随着实验技术的广泛
应用,鹅绒藤属植物的显微结构、胚胎学、孢粉学、细
胞学、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生药学、药理学以及繁
殖生物学等实验学科的研究有待深入开展。实验学
科的研究结果将为鹅绒藤属中疑难类群的分类提供
更多参考依据。
4. 4 重视我国鹅绒藤属植物的野外种质资源保护
和栽培驯化研究
鹅绒藤属植物有些种类对生境要求较高,在野
外并不多见,但目前我们使用的科研和入药材料均
直接来源于野外自然种群,这种利用方式对鹅绒藤
属植物资源具有较大的破坏作用,而且是不可持续
的。当今植物迁地保护和人工繁殖技术已日趋成
熟,我们在加强鹅绒藤属植物就地保护的同时,可以
开展该属植物的迁地保育工作,建立种质资源保存
库,这种可持续的保护方式也将为鹅绒藤属植物的
科学研究和开发利用提供实验材料和场所。
参考文献:
[1] Li Pingtao,Michael GG,Stevens W D. Asclepiadaceae[M]/ /Wu
Zhengyi,Peter HR. Flora of China (Vol. 16). Beijing:Science
—21—
中 国 野 生 植 物 资 源 第 30 卷
Press,1995:205 - 223.
[2] 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 中国植物志:第六十三卷
[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77:309 - 384.
[3] 邱声祥,李德铢,张壮鑫. 鹅绒藤属及其近缘属的化学分
类———兼论 Vincetoxicum 的恢复问题[J]. 云南植物研究,
1989,11(1) :41 - 50.
[4] 李德铢,邱声祥,吴征镒. 鹅绒藤类群的化学分类[J]. 植物分
类学报,1990,28(6) :461 - 466.
[5] 陈锡沐,李秉滔. 中英文版《中国植物志(萝摩科)》的比较
[J]. 武汉植物学研究,1998,16(3) :232 - 240.
[6] 玛依拉,付梅红,方 婧. 中药白前及其同属植物近 10 年研究
概况[J].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03,65:318 - 322.
[7] 武 毅,周洪雷. 鹅绒藤属植物化学成分研究进展[J]. 中南
药学,2006,4(5) :371 - 375.
[8] 丁广奇,王学文. 植物学名解释[M]. 北京:科学出版社,
1986:318.
[9] 李秉滔,陈锡沐,萝藦科,等. 中国高等植物:第九卷[M]. 青
岛:青岛出版社,1999:149 - 164.
[10] 叶华谷,彭少麟. 广东植物多样性编目[M]. 广州:广东世界
图书出版公司,2006:371.
[11] 吴德邻,胡启明,夏念和. 香港植物名录[M]. 香港:香港特
别行政区政府渔农自然护理署,2001:169.
[12] 吴振洁,丁林生,赵守训. 鹅绒藤属植物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
用[J]. 国外医药·植物药分册,1991,6(4) :147 - 154.
[13] 木全章,陆健荣,周茜兰. 青洋参(Cynanchum otophyllum
Schneid.)中抗癫痫成分———青洋参甙甲和乙的结构[J]. 中
国科学(B辑) ,1985,8:724 - 730.
[14] 彭军鹏,李 铣. 华北白前化学成分研究(Ⅱ) [J]. 沈阳药
学院学报,1990,7(4) :284 - 285.
[15] 木全章,周茜兰. 青阳参的成分研究[J]. 云南植物研究,
1983,5(1) :99 - 103.
[16] 木全章,周茜兰. 西藏牛皮消化学成分的研究[J]. 云南植物
研究,1986,8(2) :167 - 170.
[17] 赵益斌,沈月毛,何红平,等. 青阳参的一个新 C21 甾体苷
[J]. 云南植物研究,2005,27(4) :443 - 446.
[18] 吴秉芹,傅骢远,高慧珍,等. 白首乌及其成分的毒性研究
[J]. 中国医药学报,1989,4(1) :23 - 25.
[19] 赵 瑾,韩进红,王少军,等. 白首乌总甙抑瘤作用的实验研
究[J]. 中国医药学报,1988,8(2) :29 - 32.
[20] 顾立刚,龚树生,陶君娣,等. 白首乌甾体酯甙的抗肿瘤作用
[J]. 中国医药学报,1987,2(5) :25 - 26.
[21] 邱声祥,张壮鑫,周 俊. 合掌消的甾体成分[J]. 云南植物
研究,1990,12(1) :107 - 109.
[22] 邱声祥,张壮鑫,周 俊. 雀瓢的黄酮醇成分[J]. 云南植物
研究,1990,12(2) :227 - 228.
[23] 邱声祥,张壮鑫,周 俊. 蔓生白薇中的白薇新苷的分离和结
构鉴定[J]. 药学学报,1990,25(7) :473 - 476.
[24] 邱声祥. 柳叶白前化学成分研究[J]. 云南植物研究,1990,
12(2) :227 - 228.
[25] 陈纪军,张壮鑫,周 俊. 大理白前的化学成分[J]. 云南植
物研究,1989,11(4) :471 - 475.
[26] 陈纪军,张壮鑫,周 俊. 白首乌甙 A、B和 C 的结构[J]. 云
南植物研究,1990,12(2) :197 - 210.
[27] 陈纪军,张壮鑫,周 俊. 白首乌的化学成分[J]. 中国中药
杂志,1994,19(8) :488 - 512.
[28] 陈纪军,张壮鑫,周 俊. 著名中药白首乌中的新 C21甾体甙
(英文) [J]. 云南植物研究,1988,10(4) :444 - 360.
[29] 张壮鑫,周 俊. 昆明杯冠藤的化学成分[J]. 云南植物研
究,1982,4(4) :413 - 418.
[30] 娄红详,李 铣,初晓君. 华北白前根中生物碱的分离与衍生
物的制备[J]. 山东医科大学学报,1995,33(2) :158 - 160.
[31] 娄红详,李 铣,朱廷儒. 华北白前中的新单萜成分[J]. 药
学学报,1991,26(8) :584 - 592.
[32] 娄红详,李 铣,朱廷儒. 华北白前中的新三萜成分[J]. 药
学学报,1992,27(10) :752 - 757.
[33] 方圣鼎,张 瑞,陈 燕,等. 老瓜头中的化学成分[J]. 植物
学报,1991,33(11) :870 - 875.
[34] 张 瑞,方圣鼎,陈 燕,等. 老瓜头中的化学成分(续) [J].
植物学报,1989,31(12) :934 - 938.
[35] 苑辉卿,左春旭. 地梢瓜化学成分的研究[J]. 药学学报,
1992,27(8) :589 - 594.
[36] 李 冲,荀占平,杨永健. 鹅绒藤化学成分研究[J]. 中国中
药杂志,1999,24(6) :353 - 355.
[37] 楼凤昌,李 霞,马亲玉,等. 徐长卿中异丹皮酚的结构测定
[J].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1989,20(3) :167 - 169.
[38] 张桂芳,吴丽敏,李彦博. 徐长卿水提物抗肝癌作用初探
[J].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7,25(8) :1723 - 1724.
[39] 张如松,叶益萍,沈月毛,等. 白首乌体外抑制肿瘤细胞的成
分研究[J]. 药学学报,2000,5(6) :431 - 437.
[40] 梁爱华,薛宝云. 柳叶白前的镇咳,祛痰及抗炎作用[J]. 中
国中药杂志,1996,3:174 - 175.
[41] 梁爱华,薛宝云. 芫花叶白前的镇咳,祛痰及平喘作用[J].
中国中药杂志,1995,3:176 - 177.
[42] 薛宝云,梁爱华. 直立白薇退热抗炎作用[J]. 中国中药杂
志,1995,12:751 - 752.
[43] 陶雪芬,徐佳丽,张如松. 萝藦科各属植物 C21 甾体苷类成分
及药理活性研究进展[J].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09,17:40 -
42.
[44] 秦新生. 中国鹅绒藤属(萝藦科)植物叶表皮微形态扫描电
镜研究[J].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1(3) :
47 - 51.
[45] 秦新生,邢福武,李秉滔. 广东及香港、澳门鹅绒藤属药用植
物资源[J].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2010,29(4) :8 - 12.
—31—
第 5 期 秦新生,等:中国鹅绒藤属(萝藦科)植物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