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葫芦藓科植物孢子形态的扫描电镜观察



全 文 :第 3 2卷第 2期
2 03 0年 6月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Ju o ml a of S hang h
ai N or ml aU
ni v es ri ty( N
atul r a S
ei e n oes )
Vol
.
3 2
,
N o
.
2 0 0 3
,
J u n
葫芦鲜科植物抱子形态的扫描电镜观察
于 晶` , 2 , 曹 同` , , , 王全喜
( 1
. 上海师范大学 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 , 上海 20 23 ;4 2 . 复旦大学 生物多样性科学研究所 , 上海 2 0 43 3 ;
中国科学院 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 沈阳 n o 16)
摘 要 : 利用扫描 电镜对我国产葫芦鲜科 ( uF n iar ac ea e ) 3 属 8 种植物的抱子进行了观察 ,其中
4 种抱子形态为首次报道 . 结果表明 , 本科植物袍子与其他科区别明显 , 抱子较大 , 具 明显的
近极薄壁区 , 纹饰 多样 ,属之间可以凭借袍子特征 区分开 ,进 而从抱粉学角度探讨 了刺边 葫芦
鲜 ( F u n a r i a m u h le n b e咭11) 的分类位置 .
关键词 : 葫芦鲜科 ;袍子形态 ;扫描电镜
中图分类号 : 9Q 49 . 35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00 一 3 7 ( 20 3 ) 03 一0 57 -05
葫芦辞科 ( F un iar ac ae e )为矮小土生鲜类 , 多为土生喜氮鲜类 , 常见于林地 、林缘土坡上 , 田边地角及
房前屋后 ,在山林火烧迹地上生长尤好 . 全世界约有 16 属 25 种川 ,我国记录有 5 属 20 种 1亚种 ,其中
5 种为中国特有 〔’ J . 关于葫芦醉科植物的抱子描述 ,早在 19 世纪末和 20 世纪初就有记载 , 然而在这些
工作中只是提到了抱子 的大致形态 ,并没有将这些资料应用于种或种以上的系统分类工作中〔’ , ` 〕. 1954
一 19 5 年 M c ly m on t 在光学显微镜下研究了 343 属 653 种醉类的抱子 〔’ 〕 , 总结出产生抱子的醉类中有
60 %

80 % 的抱子是相似的 , 而其他抱子的多样性则非常大 ,葫芦鲜科植物的抱子就属于这一类 毛` 〕 ,
iH ro ha m
a 研究了葫芦鲜科 4 属 16 种的抱子形态 [ ’ 」. iF fe 系统研究了本科的抱子形态 ,其中 6 种中国有
分布 〔8」. oB or s 研究了欧洲产本科 4 属 6 种的抱子 ,有 4 种为光镜研究 , 故不太清晰 , 其中 2 种在中国有
分布 〔9 〕. 国内只有杜桂森报道了 1 种— 葫芦鲜 ( F un ar i 。 h yg or m et icr 。 )的抱子形态 〔` “ ] . 本文利用扫描电镜对我国产的葫芦醉科 3 属 8 种的抱子进行了观察 ,这 3 属囊括了本科的大部分种 ,其中 4 个种的
抱子形态特征为首次报道 ,对每个种的抱子大小 、形态 、颜色和表面纹饰等做了细致的描述 ,结合前人的
报道 ,从抱粉学角度探讨葫芦醉科的系统分类 , 同时为抱粉学的研究提供新资料 .
材料和方法
实验用抱子取自自然干燥保藏的标本 ,凭证标本存放于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苔鲜植物
标本馆 ( IsF B H ) , 材料来源及有关资料详见种的描述 . 扫描电镜材料的制备是将干燥的抱子直接撒在
双面胶带上 ,喷金后在 H IT A C IH 一 520 扫描电镜下观察照相 .
收稿日期 : 2 X() 3习 6 一 10
基金项目 : 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项目 ( 02 Q1A 40 34 ) ,上海市高等学校青年科学基金项 目 ( 02 D Q35 )
作者简介 : 于晶 ( 19 72 一 ) ,女 ,上海师范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讲师 ,复旦大学生物多样性科学研究所博士后 .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 0 3年—一一 -一一一 - - - - - - - -一 -一 - -一 - - - -一一 ~ -一一 - - - -一 - - -一 ~ - - - - -一 -2结 果
葫芦醉科这 3属的抱子都较大 ( 2 0一 0 3林 m),颜色为黄色 、浅褐色 、黄褐色或褐色 ,球形或近球形 ,具
明显近极薄壁区 ,表面纹饰多样 .
种的抱子形态描述
( l )红葫立碗醉 p h” e o m ir r i u m e u xsr : o m u m S e n d tn . 图版 I : l , 4
抱子近球形 ,深褐色 , 大小为 23 一 28 林m ;近极薄壁区明显 , 凹陷 ;刺状纹饰 ,刺的尖端不规则弯曲 ,
刺基部联合处有小的棒状突起或小刺突 ;近极面的刺突比远极面的小而疏松 .
凭证标本 : 贵州梵净山 uT Y L . (屠玉麟 ) 1082 .
( 2 )立碗鲜 p h” e o m i z r i u m 胡h a e r i e二m ( L u d w . ) F u e nr r . 图版 I : 2 , 5 .
抱子椭球形 ,褐色 ,大小为 2 一 28 林m ;近极薄壁区明显 , 凹陷 ;刺状纹饰 ,刺的尖端不弯曲 ,刺突较
稀疏 ,基部联合处有不规则芽抱状突起 ,突起间形成小孔 ;近极面的刺突比远极面小
凭证标本 : 四川重庆 C ao T . (曹同 ) 41 362 .
( 3 )黄边立碗鲜 P h了s e o m i: r i u m l i m ba : u l u m B or th & P a r . 图版 I : 3 , 6
抱子椭球形 , 黄褐色 ,大小为 27 一 30 林m ;近极薄壁区明显 ;刺状纹饰 ,远极面为小刺状 ,刺基部之间
的联合处形成小孔 ,近极面中央为刺突密集 ,末端钝 ,
凭证标本 : 新疆乌鲁木齐 Yan g C . Y . (杨昌友 ) 13 .
( 4 )尖叶梨茹醉 E n t o s t h o do n o a l l i e h i i M i t t . 图版 x : 7 一 9 .
抱子近球形 ,褐色 ,大小为 2 一 27 林m ;近极薄壁区微凹 ;颗粒 一 网状纹饰 ,网眼处为不规则条带状
突起交织在一起 ,光滑具小孔 ,沿网脊密布颗粒 .
凭证标本 : 河北杨家坪 G ao C . (高谦 ) 13 7 .
( 5 )钝叶梨茹醉 E n r o s : h o d o n b u s e a n u s D o z y e t M o lk . 图版 11 : l 一 3 .
抱子三角球形 ,褐色 , 大小为 23 一 28 林m ;近极薄壁 区明显 、微凹 ;远极面颗粒 一 网状纹饰 , 网眼较
深 , 网眼网脊均光滑 , 网脊交叉处密布颗粒聚集成簇 ;近极面由颗粒排列成不规则片状 .
凭证标本 : 黑龙江哈尔滨 s k vo ltz o w 392 .
( 6 )葫芦醉 F u n a r i a h路 r o m e t r ie a H e d w . 图版 11 : 4 , 7
抱子近球形 ,浅黄色 , 大小为 20 一 25 林m ;具近极薄壁区 ;棒状纹饰 ,棒大小 、 分布均匀 ,较密集 .
凭证标本 :吉林临江 U u S . E , (刘慎愕 ) 9 86
( 7 )小 口葫芦鲜 F u n a r i a m icro s t o m a B ru e h e x S e h im p . 图版 11 : 5 , 8
抱子近球形 ,黄色 ,大小为 2 一 30 卜m ;近极薄壁 区明显 , 凹陷 ;虎状纹饰 ,疵密而粗糙 ,常几个聚集 .
凭证标本 : 西藏日喀则 T a n 2 . Y . (谭征祥 ) 31 .
( 8 )刺边葫芦醉 F u n a r i a m u h l e n b e咭 11 H e d w . 图版 Ix : 6 , 9
抱子三角球形 ,黄褐色 ,大小为 20 一 30 林m ;近极薄壁区明显 ,凹陷 ;远极面颗粒一网状纹饰 , 网眼处为
不规则条带状突起交织在一起 ,光滑具小孔 ,沿网脊密布颗粒 ;近极面颗粒小而稀疏 ,排列不规则 .
凭证标本 : 辽宁本溪 G ao C . (高谦 ) 706 1
3 讨 论
3
.
1 关于葫芦醉科的抱子形态
我们观察的 8 个种中 , 红茹立碗醉 、葫芦鲜 、小 口葫芦鲜 、刺边葫芦鲜的抱子特征与前人报道的近乎
相同 . 结合前人工作从整个科的特征看 ,本科抱子与其他科 〔’ 〕明显不同 . 在科内 ,这 3 属之间可以凭借
第 2期 于 晶 , 曹 同 , 王全喜 : 葫芦鲜科植物饱子形态的扫描电镜观察
图版 1 1 , 4 红蓟立碗鲜 hP 少; c o m乞t r i u二 e u rs 子o m u o Z , 5 立碗薛 p . 甲h a e r ic u 。
3
,
6 黄边立碗醉 尸. l im bu t u lu m 7 一 9 尖叶梨葫醉 E n t o s t h o d o n : 。 a l li e h i i ( l 一 7 , 9 . x 3 0 0 ; 8 . x 80 0 0 )
抱子纹饰特征区分开 ,如立碗鲜属的刺状纹饰 、 葫芦鲜属的棒状纹饰以及梨葫鲜属的颗粒 一 网状纹饰 ,
iH or ha m a 和 iF fe 的研究结果与我们的观点一致 . 在属内种之间 ,仅就本文观察到的种而言也完全可以
区分开 ,但由于我们 (包括 iH or ha m a 和 iF fe )都没有观察到所有种的抱子 ,故暂不能下定论 . iF fe 认为梨
葫鲜属的抱子变化最大 ,可以分为 4 类 , 而且每一类又可以再细划分 ,最后几乎每一种都可以有 自己独
6 0上海师范大学学报 ( 自然科学版 )2 03 年
饰谁褪戈猫断汤

图版l 一l 一3 钝 I J} t梨朔鲜 E, : t o 3 : h o d o ,; b u 占。 a n o 4 , 7 葫芦醉 F u n u r i a h路ro m e z r i c a s , 8 小 日葫芦鲜 F . 刀乙乙C T 0 5 t O I刀 a
6
,
9 刺边葫芦鲜 F . m u e h l e n b。咭 i ` ( l , 2 . x 3 00 0 ; 3 . x 8 0 00 ; 4 . x s 0 0 0 ; 5 , 6 , 8 , 9 . x 4 0 0 0 ; 7 , x l 0 0 0 0
特的特征 ,本文观察的本属抱子属于其中的颗粒 一 网状一类 . 立碗鲜属 的刺可以凭借刺的粗细 、尖钝 以
及刺之间是否部分愈合成脊来进一步区分 . 我们的研究结果支持他的观点 . 所以 ,葫芦鲜科抱子的特
征可以作为科 、 属级分类的稳定特征 ,且可以作为部分属内种之间的分类特征 .
第 2期 于 晶 , 曹 同 , 王全喜 :葫芦醉科植物抱子形态的扫描电镜观察
3
.
2 关于刺边葫芦醉的分类位置
关于刺边葫芦醉的归属 问题 , 在现有的报道 中有两种观点 , 一种称之为刺边葫芦醉 ( F un ar ia
m u h l e n 6e咭 11 H e d w . ) [’ , ,川 , 一种称之为刺边梨茹醉 ( 君 n t o s t h o d o n m u h l e n 乙e咭 11 (肠 rn . ) F i介 ) [ ’ , , j . 从
我们观察的抱子看 ,抱子形状 、纹饰均与梨茹鲜属相近 , 皆为颗粒 一 网状 ,而与葫芦醉属的棒状 、庆状纹
饰抱子明显不同 ,故从抱粉学角度建议将该种放于梨茹醉属中 .
参考文献 :
[ l ] C RO SB Y M R
,
MA G I L L R E
, e t al
.
A e h e e比 s t Of t h e mo s s e s [ M ] . S t oL ul s , M is s o u ir B o tan i e al G adr e n , 199 9 .
【2」 黎兴江 . 中国辞类植物志第三卷 〔M 〕. 北京: 科学出版社 , 20 0() .
〔3 ] u Mp R ICH T K G . D i e 肠 u bm o s e eD ut s e hl a n d s , o e s t e er i e h s u dn d e r cS h we iz I n Rab e n h o sr t , L . , K叮 p t o g a m e n 一 lF o r a
vo
n
D
e u st e hl a n d [ M 〕 . o e s t e r e ie h u l ld d e r 阮hw e iz , e d . E . K u mme r , 玩 12 19 . 1 89 5 , 4 ( 2 ) : 1名5 3 .
[ 4 ] R OT H G
.
D i
e a u s s e er
u o p ia s e h e n L a u b m o o s e [ M ]
.
V of l
,
H
e i n ir
e
h
,
D er
s d e n
.
19 1 1
.
[ 5 〕 M CC L Y M ONT J W . SP oer s of ht e M u s c i : hT e i r s tur e tuer an d s iign 6 e a n e e i n s ys t e m at ie er s e acr h 【M」. p h . D . D i s s e rt a -
t io n
,
U
n i v e比i ty Of M ie ih g an , nA n A ht or
,
19 54
.
1

185
.
〔6 ] M CC L Y M o NT J W . SP o er s t u d ie s i n ht e M u s e i , iw th s伴 e ial er fe er n c e t o ht e 邵 n u s B r u e h i a [ J」. B理ol o ig s t , 195 5 , 8 :
2 87

30 6
.
[ 7 〕 H IR O H AM A T . SP o er m o 印h ol o盯 Of b口o p hyt e s Ob s e vr e d by s e an in n g e l e e t , m i e osr e o p y V . D i s e e la e e a e , E Ph e m e ar e e a e
an d F
u n a ir ac e ae [ J J
.
Bul N
a t s
e i M
u , ,
197 8 ( 4 )
: 104

111
.
〔8 ] FI FE A J . A g e n e ir e er vi s io n of th e F un iar ac e a e ( B叮o p hyt a : M u s e i ) [ J ] . J . H a t t o ir B ot aL b , 19 85 , 58 : 14 9 一 19 6 .
[ 9 〕 BO R OS A , JA R A I 一 KO MOL D I M . A n ad as of er e e n t E u or p e an b理o Phyt e s p oer s ( s e e o n d e d it io n ) [ M ] . A e ad e m i e p er s s
( Ak
a d` m iia N y o m d a ) , B u d a邵 s t , 199 3 . 1一32 1 .
【10 」杜桂森 , 汪媚芝 , 张玉龙 . 23 种顶萌辞类袍子形态的研究 【J〕. 云南植物研究 , 20 0 , 2 ( 3 ) : 27 7一 8 .2
[川 SM ITH D K . F u n面a e e a e in A . J . Sh呷 e t al . ( e d id o sr ) , M os s lF o ar o f M e x i e o [ M 〕. M e m N e w Y o r k B o t , G adr ,
199 4
.
6 9 : 4 27 一 4 2
O b s e r v a it o n o f t h e S P o r e M o
r P h o l o g y o f SP e C l e S i n F U
n s r i a c e a e
Y u iJ
n g `
,
, , e A o 肠 n g , , , , WA N e Qu a n 一x i `
( 1
.
C
o l e g e Of U fe an d E
n v i o n m e n tal cS i
e n e e s , Sh an hg ia N
o
mr al U
n iv e sr it y
,
Shan g h ia ZX() 234
,
2
.
Ins t i t
u t e Of B ido ive sr iyt S
e
i
e n e e ,
uF d an U in
v e sr i yt
,
Shan hg a i 2 004 3 3
,
C坛n a ;
3
.
I
n s t i tut
e of AP Pli e d E e o l o gy
,
A
e
ad
e m y Of cS i
e n e e s , Sh e n y a n g l l 0() l 6
,
C h in a )
b y S E M
C h i n a ;
A b s t ar e t
: Sp o er m呷 h o 10 g y of 3 罗n e r a 8 s p e e ie s Of F u n a ir a e e a e for m C ih n a w a s e x am ine d by s e a俪 n g e l e e tor n m i e or s e o p e
( SEM ) an d
e a e h s p o er w 朗 ds s e ir b e d i n d e t ia l , of w h i e h 4 s p e e i e s * er if sr t 二p o rt e d . S p o er s w e er er l a t iv e l y b ig , w i th k at al e p t
an d
v a
ir
o u s o m a m e n tat i o n
,
an d th
e g e n e ar Of F u n面 a e e a e e o ul d b e e l a s s iif e d b y s p o er m o pr h o l o g y . hT e s y s t e m a t ie s tat u s of
F
u n a r i
a
m
u h l e n b e咭11 w a s 山 0 d i s e u s s e d .
K ey w o r d s
:
F
u n
iar ac
e a e ; Sp o , m o印 h o l o盯 ; S e an n in g E le e tor n M i e or s e o p e ( SE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