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班克木属植物的研究现状及在我国的应用前景



全 文 :书班克木属植物的研究现状及在我国的应用前景
*
廖绍波 杜鹏珍 孙 冰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热带林业研究所,广东 广州 510520)
摘要 班克木属( Banksia) 植物主要分布在澳大利亚,因其花美果奇,可用作园林植物配置,其花、球果
还能用于室内观赏装饰,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和经济价值。文章概述班克木在生物学特性、栽培繁育技术、
切花和园林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对其应用及在我国推广发展的可行性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班克木; 生物学特性; 栽培技术; 应用前景
中图分类号:S792. 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 - 4427(2014)05 - 0062 - 06
Research Progress and Application Prospect of the Genus Banksia in China
LIAO Shaobo DU Pengzhen SUN Bin
(Research Institute of Tropical Forestry,Chinese Academy of Forestry,Guangzhou,Guangdong 510520,China)
Abstract Most species of the genus Banksia are distribute throughout Australia,which can be widely ap-
plied in indoor decoration and outdoor landscaping by their characteristic flower spikes and fruiting cones. It is very
popular abroad with high ornamental and economic values. However,there are few researches on production and
application of Banksia in China.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research progresses in morphological and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phys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cultivation breeding technologies,including seed propagation,
cutting propagation,grafting propagation,tissue culture,landscape application,and then forecasts its application
and research prospect and the feasibility to promote its development in China.
Key words Banksia;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cultivation technology;application prospects
班克木(Banksia)是山龙眼科(Proteaceae)的一个大属,该属共有 170 多个种[1],多为乔木、灌木,主产于
南半球[2],大部分种类自然分布在澳大利亚,仅齿叶班克木(Banksia dentata)分布于新几内亚和阿鲁群岛。
目前为止,我国的山龙眼科植物有 80 属 1 600 种,其中原产 2 属 21 种,引进并广泛栽培推广 2 属 3 种,均栽
培于华南各省[3-7]。班克木耐贫瘠,是澳大利亚自然植被中的重要组成树种[8],是绝大部分温暖地区的优良
园林植物,在我国正处于引种栽培试验阶段。该属植物多数可用于观赏切花,在国外已形成较稳定的规模化
生产,但国内专门从事班克木切花生产的企业极少,多数企业目前仍处于引种试验阶段。班克木木本切花与
其它鲜切花品种相比,具有花色艳丽、形态特异、品种丰富、瓶插花期较长等优点[9],其球果形状奇特,可用
于雕刻工艺品。因此,开发与利用班克木属植物,可促进切花市场的产业发展,丰富我国花卉市场的种类,增
强我国花卉产品出口创汇能力。文章将国内外对班克木生物学特性及潜在利用价值等方面的相关研究与分
析进行概述,为开展班克木的开发与利用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1 生物学特性
1. 1 形态特征
26 广 东 林 业 科 技 2014 年第 30 卷第 5 期
* 基金项目:国家“948”引进项目“班克木属高效防护与鲜切花树种及培育技术引进”(2011-4-40)。
第一作者:廖绍波(1957-),男,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园林植物方面的研究,E-mail:lshaobo@ 126. com。
通信作者:孙冰(1964-),男,研究员,主要从事园林植物方面的研究,E-mail:gdsunbing@ 126. com。
班克木株形多样,为匍匐状灌木至低分枝乔木。叶厚革质,部分种叶背被绒毛,且有不同程度的锯齿。
数百朵小花密集分布,且排列整齐,成穗状花序,大圆柱形或球形。球果大,木质,极美观。花富含花蜜,能吸
引采蜜鸟类[1]。一年四季均有种类开花,在澳大利亚西澳省巴克山班克木农场种植的班克木属植物中,47
种秋季开花,30 种冬季开花,35 种春季开花,20 种夏季开花[8]。
多数班克木喜光,喜疏松、排水好、含磷量少的沙土。有些种较耐霜冻,移栽成活后,极耐旱。定期轻修
剪顶梢利于整形,疏花可提高花的品质和叶的密度。球果经热炉加热处理后可释放出种子[1]。
1. 2 生理特性
1. 2. 1 矿质营养 矿质元素是细胞结构物质的组成成分,是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者。Grundon[10]以香花班
克木(B. ameula)、长圆叶班克木(B. oblongifolia)、强力班克木(B. robur)等 6 种植物为研究对象,设置不同
浓度梯度的氮、磷、钾和钙等营养元素的培养液进行培养。结果表明:这些植株在不同浓度的氮、钾培养液中
反应差异均不显著,但低磷和低钙水平表现最好,原因可能是班克木种子中含磷量较高,生长期内磷元素的
有效利用率较高,不需要过多的磷素,且植株组织对高含量钙较为敏感,故少量即可满足生长需求。有研究
发现土壤中磷含量超过 40 mg /kg,一些用作鲜切花栽培的班克木常会出现磷素毒害症状[11]。Handreck[12]
以无土栽培的细叶盘西木(B. ericifolia)幼苗为实验材料,研究磷和铁的交互作用,结果表明随着磷含量的增
加,缺铁症状愈发明显,表明磷在植物体内被优先转移利用。
1. 2. 2 对樟疫霉( Phytophthora cinnamomi) 的抗性 班克木对樟疫霉十分敏感。樟疫霉可造成其根部腐烂
以及枝干溃疡等病害,对植物造成毁灭性伤害[13]。据报道,樟疫霉已造成澳大利亚西南部森林发生结构和
植物种群变化,致使当地的生物多样性严重下降,严重威胁到当地自然生态系统平衡[14-16]。McCredie 等[17]
对不同班克木的抗性进行研究,发现对樟疫霉较敏感的广泛栽培的园艺种有红花班克木(B. coccinea)、虎克
班克木(B. hookeriana)、巴斯特班克木(B. baxteri)、孟芝西班克木(B. menziesii)、丽花班克木(B. speciosa)
和西洋班克木(B. occidentalis),其中楔叶班克木(B. cuneata)、勃朗班克木(B. brownii)和磷果班克木(B.
laricina)对樟疫霉反应最敏感,而一些匍匐种,如芭蕉叶班克木(B. petiolaris)等,和生长在夏雨型地区的种,
如香花班克木、细叶盘西木和强力班克木等对樟疫霉抗性较强。有研究表明,亚磷酸盐已广泛应用于防治樟
疫霉[18-19]。亚磷酸盐可通过增加病原菌的激发子数量,或是降低防卫反应抑制子的作用,抑制病原菌的生
长,启动植物一系列的防御机制[20]。也有研究发现,亚磷酸盐能降低植物组织内的游动孢子数量,抑制菌丝
生长,改变菌丝的生理和代谢过程,从而控制病原菌在植物组织内的进一步扩展[21]。但樟疫霉对亚磷酸盐
的敏感程度以及不同敏感程度菌株之间的遗传特性尚不清楚[13],且亚磷酸盐的施入,势必导致土壤中磷含
量的改变,过多的磷素影响类蛋白根的形成[8],这将成为班克木栽培技术中急需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1. 2. 3 类蛋白根有机酸成分 通过气相色谱分析、高效液相色谱法和比色分析技术测定全缘叶班克木(B.
integrifolia)一类蛋白根沥出液中低分子有机酸含量。结果表明:类蛋白根土层部分的有机酸含量比周围土
层和落叶层中多 10 倍。其中柠檬酸占 50%,苹果酸占 18%,乌头酸占 17%。类蛋白根中柠檬酸的浓度可能
提高对磷元素的摄取。全缘叶班克木的类蛋白根中含有较多的氢离子、还原剂和一种螯合剂,能溶解无机
磷[22]。
1. 2. 4 盐分胁迫 20 世纪 90 年代,澳大利亚西澳省马克林东部的地下水中盐分含量升高,绯红班克木
(B. prionotes)因摄取过多盐分而死亡[8]。Rodríguez-Pérez等[23]以 7 种班克木属植物为试验材料,对布德班
克木(B. burdettii)、虎克班克木、孟芝西班克木和紫罗兰花班克木(B. victoriae)设置了 5 个盐分水平,分别
是 0. 5,1. 7,2. 7,4. 8 和 8. 2 dS·m -1;对红花班克木、西洋班克木和丽花班克木设置了 5 个盐分梯度,为0. 2,
1. 3,2. 4,4. 7 和 8. 5 dS·m -1,研究了盐分胁迫对其出苗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孟芝西班克木、西洋班克木、丽
花班克木耐盐性最强,而布德班克木和紫罗兰花班克木对盐分胁迫最敏感。
1. 3 培育技术
1. 3. 1 种子繁殖 班克木的种子是由果序上木质的蓇葖果包住的,大部分班克木的蓇葖果遇火开裂[24]。
但白波缘班克木(B. marginata)和全缘叶班克木[25]是例外。班克木的种子通常都很大,而且富含营养[26],
种子发芽率较高。最适发芽温度变化范围大,全缘叶班克木和香花班克木的最适发芽温度为28 ~ 32 ℃[27];
红花班克木的最适发芽温度范围是 10 ~ 25 ℃[28],最适发芽温度是 15 ℃;锐棱班克木(B. aculeata)和华丽
班克木(B. ornata)最适合发芽温度是 15 ℃,其中,锐棱班克木种子在 25 ℃条件下的发芽率为 70%,但在 15
℃的发芽率能达到 100%[11]。有研究发现全缘叶班克木、剑班克木(B. ensata)、生日蜡烛班克木(B. ‘Birth-
day Candles’)和索发针班克木(B. spinulosa)在苗期生长中具有根茎纤弱、怕水渍和生长缓慢等特点,而通
36廖绍波等: 班克木属植物的研究现状及在我国的应用前景
过在基质中添加石灰和微量元素等,能有效促进索发针班克木苗的生长;研究过程中还发现育苗基质的 pH
值是培育壮苗的关键因素,最适宜班克木生长的 pH值约为弱酸性至中性[29]。多数班克木生长在相当贫瘠
的砂质土壤,良好的排水是其生长的主要因素[9]。
1. 3. 2 扦插繁殖 班克木不同种之间的扦插繁殖成活率差异显著[28],成活率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春天生长
季节收集的半木质化材料的种类。班克木的扦插繁殖广泛采用泥炭土:粗砂:珍珠岩为 1∶ 1∶ 1的混合基质,
主要采用喷雾的方式进行供水[28]。多数种在 3 500 mg /L吲哚丁酸(IBA)溶液中生长良好,但也有少数种在
没有生长素的处理下仍可生根[30]。红花班克木最高生根成活率的吲哚丁酸浓度为 8 000 ~ 12 000 mg /L[28],
尽管插条在任何浓度下都能生根,但经过生长素处理的比不经生长素处理的生长情况好。另外,不同的基因
型亦影响扦插的生根状况,虎克班克木和绯红班克木不同个体间的变异范围为 0 至 80%[31-32]。
1. 3. 3 嫁接繁殖 利用具有抗樟疫霉能力的砧木进行小规模的嫁接,一定程度上能保存稀有班克木资源,
有效地选择美观、适应性更强的班克木种类。全缘叶班克木,索发针班克木和白波缘班克木等这类耐粘重土
和抗樟疫霉的班克木种苗曾在试验中作过砧木[17]。Barth 和 Bennell[33]以红花班克木和孟芝西班克木为接
穗进行腹接嫁接,20 周后两者的成功率分别是 30%和 40%。开展班克木嫁接亲和性的研究,可为其将来商
业切花的栽培推广运用提供理论依据。
1. 3. 4 组织培养 班克木组织培养至今仅涉及 9 个种[11],尚未形成成熟的组培技术体系。因班克木顶芽
和茎表面密被绒毛,外植体表面消毒困难,故成为组培的主要障碍之一[34]。Niccol 等[35]发现应用细胞分裂
素(6-BA)可使锯叶班克木(B. serrata)和长圆叶班克木得到增殖,但外植体仅限于顶芽,且生根困难。Tynan
等[36]对红花班克木不定芽诱导和生根均获得成功,但对细叶盘西木和孟芝西班克木的嫩枝进行组培时失
败。Godfrey和 Cross[37]证明红花班克木在 WPM培养基上外植体的存活率较高。Reuveni 等[38]对蕨叶班克
木(B. ashbyi)的研究发现,只有吲哚乙酸(IAA)和 TDZ 组合能使芽在培养基中较长时间保持绿色,但却不
能使其增殖,而且继代几次之后仍会死亡。马琳等[34]以锯叶班克木为试验材料,系统地研究了外植体种类
和灭菌方法等对外植体消毒的影响;其结果得出,10—12 月份采摘的枝条最适合做外植体,最优的取材部位
应为半木质化枝条的中及上部,用 1 000 倍的多菌灵溶液清洗外植体,随后用 4% NaClO + 0. 01%吐温 80 处
理 12 min为外植体灭菌的最佳方法。班克木的组织培养已取得了一些阶段性的进展,但关于班克木组织培
养完整技术体系及新工艺仍不完善,距离实现班克木工厂化育苗还有相当多的障碍。
2 班克木的应用
2. 1 国际切花贸易
班克木是国际切花贸易的重要种类。尽管班克木作为切花栽培只有约 30 年的历史,除了原产国澳大利
亚以外,其他国家对其引种栽培的兴趣亦在不断增加。目前在南非、美国夏威夷和加利福尼亚等地均有班克
木贸易切花生产[34]。班克木属植物可用作鲜切花贸易,其花色大方,端庄而不失清雅,硕大的花序醒目;同
时也可用于干花生产,将班克木花、茎、叶和球果等植物材料经过脱水干燥漂白等处理制作可保持其持久的
观赏价值[11,39],干花既具有鲜花真善美的风韵,又兼有持久不凋、观赏期长等特点,深受人们好评和欢迎。
并且一年四季均可观赏班克木各种类的花序,从深到浅、亮丽到暗淡,可满足不同季节不同节日的用花需求。
据统计,2010 年,我国切花产品出口额达到 5 701. 39 万美元,比 1996 年增长了 24. 6%;同时,切花的进口额
为 1 588. 56 万美元,比 1996 年增长了 39. 3%,表明我国切花产品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国际市场占有率稳
步上升,但切花产品产业内贸易水平较低,产品的种类单一仍是我国切花贸易的劣势[40]。因此,独特的班克
木也将逐渐成为我国花卉市场的新型木本高档切花。
2. 2 园林上的应用
班克木叶形清秀,树形美观,其颜色艳丽的大花序,观赏价值高,是良好的庭院观赏树种,也可用作绿篱
及行道树;班克木还具有较强的抗污染、抗干旱的能力,可用于园林护坡绿化。主要园林绿化应用如下。
2. 2. 1 绿篱 班克木耐修剪。规则式绿篱可种植在观赏草坪周围,也可种植在公园人行道两侧,用以隔离
空间、引导游人视线、防止践踏草坪。在园林规划设计中,可将其修剪成与当地地理环境及人文历史相协调
的艺术造型,会更好的提高班克木作为绿篱的观赏价值。
2. 2. 2 孤植 可作为孤植树点缀于观赏草坪中,或者种植在庭院内。班克木花序醒目艳丽,吸引眼球,起到
画龙点睛的作用。
2. 2. 3 丛植 丛植在视野开阔的草坪上,凭借其富有韵律变化的球形树冠,可改变草坪单调的情境;和高大
46 广 东 林 业 科 技 2014 年第 30 卷第 5 期
乔木、低矮草花科学配置,形成高低错落有致、层次分明、赏花赏叶赏果的舒适园林景观。
2. 2. 4 群植 可片植于市郊、村镇旁边作为风景林带,或者植于山坡上用于护坡。班克木属植物四季常青,
将不同开花期、不同花色的班克木属植物配置在一起,形成四季动态变化的季相景观。
2. 2. 5 专类园 建造班克木属植物专类园时可根据其生境进行布局,将原产地不同的班克木和其他山龙眼
科属植物如银桦(Grevillea robusta)、帝王花(Protea cynaroides)等栽植于不同的环境下。另外,还可开辟水
系,将班克木配置于岩石间,构成岩石园小景;可适当搭配各季节的观赏园林植物,为专类园添景而避免单
调。专类园除可供人们观赏外,还可收集和保护班克木属植物种质资源,对于科普和推广该属植物也有积极
意义。
2. 2. 6 其他园林用途 班克木还可用作色块种植和基础种植;可配置于山峦间、水池边,烘托山势,活泼水
景;亦可作盆景等。
2. 3 其他用途
多数的班克木属植物可收集花蜜,或将花穗浸泡在水中当饮料,具有治疗咳嗽和感冒的功效[8]。在艺
术美学方面,班克木已成为艺术家创造各式各样艺术品的素材,包括风景画、肖像画、版画、雕刻品、瓷器、商
标、明信片、贺卡和家具图案等。班克木木材和球果已用于车工工艺和装饰。从科学和艺术角度看,班克木
属植物都是摄影师们手中宝贵的资源,充分展示了班克木叶、花、果实、颜色、质地、形态及内部结构的丰富多
样性[41]。
3 问题与展望
班克木在世界各地享有极佳的声誉,在我国没有普及与推广,国内目前只有小规模的引种,其主要原因
有:(1)我国引种班克木时间较短,对其生长特性的研究不够深入,导致在班克木栽培方面水平较低,对其适
生环境认识不足;(2)班克木的园艺栽培种自花授粉结实率低、生长期易感染樟疫霉病,所以资源非常匮乏;
(3)我国没有优质的种质资源,优良种及种源全部依靠进口、价格昂贵,规模化生产尚未形成。基于此,笔者
认为应注重以下 3 个方面内容,从而加快班克木属植物在我国的普及和发展。
3. 1 开展苗期的基础研究
目前,鉴于班克木的观赏价值和切花的商业前景,对班克木固有资源及资源现状进行研究十分必要。需
要开展班克木苗期的生长特性、养分与水分条件等基础研究,充分了解班克木的适生性,提高班克木栽培管
理水平,实施科学合理的施肥抚育措施。同时,还需对班克木进行资源调查、收集并建立种质资源圃,开展班
克木良种的培育、繁殖和推广,为班克木苗木生产和应用提供物质基础和基地,最终为班克木在我国的培育
及生产中的应用提供理论及技术支撑。
3. 2 加速国产化
班克木具有主流鲜切花和干花产品的基本特征,有良好的市场开发前景和可观的商业推广价值。为满
足节假日市场需要,推出新品种和研究班克木的栽培技术具有广阔的市场应用前景,可带来巨大的经济、社
会效益。大力发展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班克木属苗木生产和切花栽培等相关产业,掌握先进、有效的栽
培方法,结合杂交育种、诱变育种等方法培育新品种,从根本上改变班克木的利用和市场现状。
3. 3 国内发展前景广阔
近年来,我国陆续引进山龙眼科木本切花植物[42],其中班克木是全球最受欢迎的高档木本切花植物。
国内现有的切花生产多数采用传统的月季(Rosa chinensis)、菊花(Dendranthema morifolium)、玫瑰(Rosa rugo-
sa)等,新开发的有杜鹃(Rhododendron simsii)、山茶(Camellia japonica)、木兰(Magnolia sp.)、银芽柳(Salix
leucopithecia)等,种类不多、规模不大,缺乏新意[29]。因此,班克木在我国的切花贸易上仍具有巨大的市场潜
力。
班克木原产于澳大利亚,我国海南省尖峰岭曾试验栽培部分班克木品种,但因该地高温高湿,且频繁遭
受台风侵袭,苗木成活率较低。而云南省大部分地区气候温和,年均接近 10 ~ 15 ℃,日照充足,雨量充沛,极
少出现极端的灾害性气候,与班克木原产地的气候、地形相似,符合其对环境的需求,可以全年露地栽培。尤
其是以昆明为中心的滇中地区更是四季如春,既适合班克木的生长,又适合其在园林中的应用。据报道,云
南元江等地曾零星引种班克木并获得初步成功[43]。此外,云南是我国切花产业的龙头,但班克木的市场份
额极少。因此,可以利用当地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大力发展斑克木切花产业。
此外,在我国干旱地区可以尝试种植耐旱、耐贫瘠的班克木,利用其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植被恢复等
56廖绍波等: 班克木属植物的研究现状及在我国的应用前景
生态建设中起到积极的作用。综上所述,我国引种栽培班克木预期能带来良好的经济、生态效益。
参考文献
[1] Collins K,Collins K,George A. Banksias[M]. Australia:warwick Forge,2008:3-35.
[2] 艾尼·瓦逊. 世界园林乔灌木[M].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302-322.
[3] 陈焕镛,张肇骞,陈封怀. 海南植物志[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77:316.
[4] 徐永椿. 云南树木图志:下[M]. 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1991:245.
[5] 云南省植物研究所. 云南植物志:第一卷[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77:198.
[6]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深圳仙湖植物园. 中国高等植物:第七卷[M]. 青岛:青岛出版社,1977:241.
[7] 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 中国植物志:第二十四卷[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312.
[8] Mast A R,Thiele K. The transfer of Dryandra R. Br to Banksia L. f. (Proteaceae)[J]. Australian Systematic Botany,2007,
20:63-71.
[9] 陈华平,翁殊斐,郜春丽,等. 澳大利亚特色园林植物———班克木[J]. 广东园林,2011,33(4):55-57.
[10] Grundon N J. Mineral nutrition of some Queensland heath plants[J]. The Journal of Ecology,1972:171-181.
[11] Sedgley M,Janick J. Banksia:New proteaceous cut flower crop[J]. Ornamentals,1998,9:9-21.
[12] Handreck K A. Interactions between iron and phosphorus in the nutrition of Banksia ericifolia L. f. var. ericifolia (Proteaceae)
in soil-less potting media[J]. Australian Journal of Botany,1991,39(4) :373-384.
[13] 韩长志. 樟疫霉(Phytophthora cinnamomi)的研究进展[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6(4):140-144.
[14] Hardham A R. Phytophthora cinnamomi[J]. Molecular Plant Pathology,2005,6(6) :589-604.
[15] McDonald A E,Niere J O,Plaxton W C. Phosphite disrupts the acclimation of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to phosphate starvation
[J]. Canadian Journal of Microbiology,2001,47(11) :969-978.
[16] Anderson P,Brundrett M,Grierson P,et al. Impact of severe forest dieback caused by Phytophthora cinnamomi on macrofun-
gal diversity in the northern jarrah forest of Western Australia[J]. Forest Ecology and Management,2010,259(5) :1033-1040.
[17] McCredie T A,Dixon K W,Sivasithamparam K. Grafting Banksias to avoid root rot[J]. Austral. Hort,1985,83(4) :75-79.
[18] Hardy G E S J,Barrett S,Shearer B L. The future of phosphite as a fungicide to control the soilborne plant pathogen Phytoph-
thora cinnamomi in natural ecosystem[J]. Australasian Plant Pathology,2001,30(2) :133-139.
[19] Shearer B L,Crane C E,Fairman R G. Phosphite reduces disease extension of a Phytophthora cinnamomi front in Banksia
woodland,even after fire[J]. Australian Plant Pathology,2004,33(2) :249-254.
[20] Daniel R,Guest D. Defence responses induced by potassium phosphonate in Phytophthora palmivora-challenged Arabidopsis
thaliana[J]. Physiological and Molecular Plant Pathology,2006,67(3) :194-201.
[21] Wilkinson C J,Holmes J M,Dell B,et al. Effect of phosphite on in planta zoospore production of Phytophthora cinnamomi
[J]. Plant Pathology,2001,50(5) :587-593.
[22] Grierson P F. Organic acids in the rhizosphere of Banksia integrifolia L. f.[J]. Plant and Soil,1992,144(2) :259-265.
[23] Rodríguez-Pérez J A. Effect of salinity on seedling emergence of seven Banksia species cultivated for cut flower and foliage[J].
Journal of Plant Nutrition,2009,32(9) :1540-1550.
[24] Elliot W R,Jones D L. Encyclopaedia of Australian plants suitable for cultivation:Volume 5[M]. Melboume:Lothian Publish-
ing Company Pty Ltd,1990:3-52.
[25] Wardrop A B. The opening mechanism of follicles of some species of Banksia[J]. Australian journal of botany,1983,31(5) :
485-500.
[26] Pate J S,Rasins E,Rullo J,et al. Seed nutrient reserves of Proteaceae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protein bodies and their inclu-
sions[J]. Annals of Botany,1986,57(6) :747-770.
[27] Heslehurst M. Germination of some Banksia species[J]. Austral. Plants,1979(10) :176-177.
[28] Barth G,Bennell M. Propagation of Banksia coccinea by cuttings and seed in Combined proceedings[M]. Bellefonte:Interna-
tional Plant Propagators Society,1987:3.
[29] 龚峥,张卫华,张方秋,等. 几种班克木属植物种子生物学特性及其育苗技术研究[J]. 广东林业科技,2013,29(6):58-
61.
[30] George A. The remarkable Banksias. Wildflowers of great potential[J]. Austral. Hort,1984,82(10) :16-21.
[31] Sedgley M. Cultivar development of ornamental members of the Proteaceae[C]. Harare:Ⅲ International Protea Research Sym-
posium,1993,387:163-170.
[32] Sedgley M. Breeding biology of Banksia species for floriculture[J]. New Ornamental Crops and the Market for Floricultural
66 广 东 林 业 科 技 2014 年第 30 卷第 5 期
Products,1994,397:155-162.
[33] Barth G,Bennell M. Selection and grafting studies of Banksia coccinea and Banksia menziesii[J]. Combined proceedings-In-
ternational Plant Propagators Society (USA),1987,36:220-224.
[34] 马琳,何丽娜,姜岩,等. 锯叶班克木 Banksia serrata 外植体的选择及消毒方法的研究[J].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2012,31(12):133-137.
[35] Niccol R,Regan P,De Filippis L. Simplified protocol for the micro-propagation of selected Eucalyptus and Banksia species
[J]. Australian Forestry,1994,57(4) :143-147.
[36] Tynan K M,Scott E S,Sedgley M. Banksia propagation. In-vitro multiplication of Banksia species[J]. Australian Plants,
2000,21(166) :79-82.
[37] Godfrey J,Cross R. Photoautotrophic micropropagation of Banksia[R]. South Yarra:Australian Flora Foundation,2005.
[38] Reuveni M,Evenor D,Ben Jaacov J. On the road to micro-propagation of Banksia ashbyi[C]. Hawaii:VI International Protea
Research Symposium,2002,602:149-154.
[39] Dubois P,Joyce D. Bleaching ornamental plant material:a brief review[J]. Animal Production Science,1992,32(6) :785-
790.
[40] 杨志武,潘丹,徐泽敏,等. 中国切花出口国际竞争力和产业内贸易研究[J].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
(5):53-55.
[41] George A. A Banksia Album:Two Hundred Years of Botanical Illustration[M]. Canberra:National Library of Australia,2012:
25.
[42] 翁启杰,刘有成. 银桦生物学特性及栽培技术[J]. 广东林业科技,2006,22(1):101-103.
[43] 杜鹏珍,廖绍波,孙冰,等. 班克木种内与种间种子形态及发芽特征变异[J]. 林业科学研究,2013,26(4):433-437.
76廖绍波等: 班克木属植物的研究现状及在我国的应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