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郑艳冰,丛永柱,吴 琼,等. 10 种金发藓科植物 RAPD分子系统学研究[J]. 江苏农业科学,2014,42(11):58 - 60.
doi:10. 15889 / j. issn. 1002 - 1302. 2014. 11. 016
10 种金发藓科植物 RAPD分子系统学研究
郑艳冰1,丛永柱1,吴 琼1,沙 伟2
(1.黑龙江黑河学院,黑龙江黑河 164399;2.黑龙江齐齐哈尔大学,黑龙江齐齐哈尔 161006)
摘要:利用改良 CTAB法提取 10 种金发藓科(Polytrichales)植物基因组 DNA,利用 RAPD和分子标记技术对其进
行遗传多样性研究。结果表明,在供试材料中筛选到具有多态性的 RAPD引物 12 个,这些 RAPD引物共扩增出 68 条
带,多态性带 42 条,多态性条带比率(PPB)为 61. 76%;采用 UPGMA聚类分析,供试材料分为 2 大类群,细叶拟金发藓
单独聚为 1 类,其余 9 种植物聚为 1 类。RAPD和分子标记技术可用于金发藓科植物系统学研究。
关键词:金发藓科;RAPD;系统学;遗传多样性
中图分类号:Q7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 - 1302(2014)11 - 0058 - 03
收稿日期:2014 - 02 - 14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教育厅科技项目(编号:12531437)。
作者简介:郑艳冰(1976—),女,黑龙江黑河人,硕士,副教授,主要从
事植物遗传学研究。Tel:(0456)6842168;E - mail:yanbing-
zheng1234@ 163. com。
金发藓科(Polytrichales)为金发藓目中唯一的 1 个科,全
世界共有 19 个属,其中,Eopolytrichum 为 1 个化石属[1]。
Schofield保守估计认为金发藓目大约有 370 种[2],但新近判
断认为,该目实际上的种数不超过 200 种[3]。对金发藓科一
些属种的分类地位,不同学者有不同的认识[4 - 8]。吴鹏程等
将穗发藓属的主要种类及拟仙鹤藓属和新金发藓属归并入小
金发藓属;将金发藓属中孢蒴口部盖膜呈肉质的种划入拟金
发藓属[9]。Zouhair等利用随机扩增引物对金发藓属 6 种植
物进行 RAPD 分析,共获得 166 条多态性 DNA 片段,根据
RAPD分子标记结果,将 6 种植物分为 2 大类群,即金发藓、
拟金发藓和 P. c. var. perigoniale为 1类,桧叶金发藓、毛尖金发
藓和 P. strictum为 1类,第 1大类中金发藓与拟大金发藓之间
的亲缘关系更近一些[10]。金发藓科的许多植物在经典分类学
上分类地位不清,且一些分子标记的试验结果与经典分类学结
论相悖,这为金发藓科系统学研究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本研
究采用 RAPD分析方法,对金发藓科 10 种藓类植物进行遗传
聚类分析,以期为更好地研究藓类植物的分类地位奠定基础。
1 材料与方法
1. 1 材料
供试材料为自然风干的标本及 2012 年采集的新鲜标本,
材料种名、采集地等信息见表 1。
表 1 供试材料信息
编号 种名 采集地 标本凭证号
1 细叶拟金发藓 Polytrichastrum longisetum (Sw. ex Brid.)G. Sm. 丰林保护区 沙伟 04002
五营河 沙伟 04016
小兴安岭 沙伟 04020
2 毛尖金发藓 Polytrichum piliferum Schrad. ex Hedw. 老黑山 郑艳冰 12009
3 桧叶金发藓 Polytrichum juniperinum Hedw. 老黑山 郑艳冰 12005
4 台湾拟金发藓 Polytrichastrum formosum (Hedw.)G. Sm. 小兴安岭 沙伟 04008
大兴安岭 沙 伟 99170
5 硬叶小金发藓 Pogonatum neesii (C. Muell.)Dozy 东北 沙伟 175
6 拟金发藓 Polytrichastrum alpinum (Hedw.)G. Sm. 老黑山 郑艳冰 124018
7 多形拟金发藓 Polytrichastrum ohioense (Ren. et Card)G. Sm. 丰林保护区 沙伟 04026
8 小仙鹤藓 Atrichum crispulum Schimp. ex Besch. 五营河 沙伟 04004
都江堰 汪楣芝 57315
9 小胞仙鹤藓 Atrichum rhystophyllum (C. Muell.)Par. 丰林保护区 沙伟 04022
丰林公园 沙伟 04023
大兴安岭 沙伟 99011
10 细疣小金发藓 Pogonatum dentatum (Brid.)Brid. 长白山 沙伟 20381
1. 2 仪器及药品
1. 2. 1 仪器 美国产 PE - 9600 型 PCR仪;北京六一仪器厂
产 DY -3 型电泳仪和 DYCP - 33A 型水平板电泳槽;日本产
7A0 - 0012 型 Gene Specl、SANYO 制冰机和 NUALR - 6382E
型超低温冰箱;河北省黄骅航天仪器厂产 DZKW - D 型水浴
锅;德国产高速冷冻离心机 HERMLE Z323K;1 mL和 20、200、
100 μL微量加样器;UVP GDS - 8000 型紫外凝胶成像系统;
Barnstead纯水仪;PHS - 25 型酸度计;北京赛多利斯天平有
限公司产电子天平。
1. 2. 2 药品 Tris、HCl、EDTA、NaOH、溴化乙锭(EB)、乙酸
钠、冰乙酸、TE、CTAB、NaCl、TBE、乙醇、氯仿、异戊醇、溴酚
蓝、蔗糖、抗坏血酸钠、PVP和 3% β -巯基乙醇等,均为分析
—85— 江苏农业科学 2014 年第 42 卷第 11 期
纯(AR);4 种 dNTP、TaqDNA 聚合酶及 A、B、C、D、H、Y 组引
物,均为上海生工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产品;DGL 2000
Marker,为大连宝生物公司产品。
1. 3 试验方法
1. 3. 1 DNA提纯、保存及检测 采用改良 CTAB 法提取试
材 DNA;放入 - 20 ℃冰箱储存或放入 4 ℃冰箱待用;利用核
酸检测仪通过紫外吸收法对 DNA 样品进行定量分析和纯度
检测,并用琼脂糖电泳检测 DNA。
1. 3. 2 RAPD扩增
1. 3. 2. 1 扩增反应体系 RAPD 扩增体系总体积为 25 μL,
其中,10 × buffer、25 mmol /L Mg2 +、10 mmol /L each dNTP、
25 g /L TemplateDNA、5 000 U /mL Taq polymerase和 10 mmol /L
Primer等组分体积分别为 2. 5、2. 0、1. 0、1. 0、0. 3、0. 8 μL,用
无菌 ddH2O补足。
1. 3. 2. 2 扩增反应程序 94 ℃ 2 min;94 ℃ 1 min,36 ℃
1 min,72 ℃ 2 min,43 个循环;72 ℃ 5 min,1 个循环。
1. 3. 2. 3 RAPD 反应体系的优化 RAPD 反应体系为
25 μL,扩增引物为 A11。针对反应体系中模板 DNA、dNTP、
引物和 Taq酶浓度等 4 个组分,L16(5
4)正交试验基础上进一
步进行 L9(4
3)正交设计(表 2、表 3),以寻求最优方案。
表 2 各组分浓度水平
水平
模板 DNA
(ng)
dNTP
(mmol /L)
Taq酶
(U)
引物
(mmol /L)
1 15 0. 3 1. 5 0. 3
2 20 0. 4 2. 0 0. 4
3 25 0. 5 2. 5 0. 5
表 3 L9(43)正交试验验的因素和水平处理组合
组合
模板 DNA
(ng)
dNTP
(mmol /L)
Taq聚合酶
(U)
引物
(mmol /L)
1 1(15) 1(0. 3) 1(1. 5) 1(0. 3)
2 1(15) 2(0. 4) 2(2. 0) 2(0. 4)
3 1(15) 3(0. 5) 3(2. 5) 3(0. 5)
4 2(20) 1(0. 3) 3(2. 5) 2(0. 4)
5 2(20) 2(0. 4) 1(1. 5) 3(0. 5)
6 2(20) 3(0. 5) 2(2. 0) 1(0. 3)
7 3(25) 1(0. 3) 2(2. 0) 3(0. 5)
8 3(25) 2(0. 4) 3(2. 5) 2(0. 4)
9 3(25) 3(0. 5) 1(1. 5) 1(0. 3)
1. 3. 4 扩增产物的检测 扩增结束,在反应混合物中加入
5 mL /L 上样缓冲液,混匀;取 15 μL 点入 1. 5%琼脂糖凝胶
中,用 0. 5 × TBE 电泳缓冲液在 3 V /cm(84 V)电场下电泳
2 ~ 3 h,经 0. 25 mg /L溴化乙锭染色 30 min,在紫外凝胶成像
系统下观察照相和分析。
1. 3. 5 引物筛选 正式扩增前,任意选取系统进化差异较大
的 2 个不同品种 DNA,以这 2 个品种均能扩增出清晰条带、
重复性和多态性好的为引物选择依据,对上海生工生产的 A、
B、C、D、H、Y组共 6 组随机引物进行筛选。
1. 3. 6 数据处理 在筛选出的引物中,选取扩增清晰、稳定、
重复性好的引物进行条带统计。电泳获得基因组扩增图谱的
每 1 条带(DNA片段)均为 1 个分子标记,并代表引物的 1 个
结合位点;根据各分子标记在相同电泳迁移率的有无,统计得
到所有位点的二元矩阵,有 DNA 扩增带(显性)记为“1”,无
带记为“0”,强带或可分辨的弱带赋值均为“1”;用 NTSYS -
PC软件处理 RAPD数据,依据 NEI - LI法计算各品种间的遗
传相似度,按照类平均法(UPGMA)建立亲缘关系树状图。
2 结果与分析
2. 1 RAPD反应体系优化
在 L9(4
3)正交试验设计中,组合 1、3 扩增出 2 条带,组
合 2 扩增出 4 条带,组合 5 扩增出 1 条带,其余组合未扩增出
条带;组合 2 的多态性及清晰度最好,最佳 RAPD扩增反应条
件为反应总体积 25 μL、dNTP 为 0. 4 mmol /L、引物为
0. 4 mmol /L、基因组 DNA为 15 ng、Taq 酶 2. 0 U,其他成分为
无菌 ddH2O。
2. 2 引物筛选
利用优化反应体系对上海生工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生
产的 A、B、C、D、H、Y组 120 条引物进行筛选,共筛选出 12 条
多态性好的引物(表 4),用于全部供试样品 DNA的扩增。
表 4 筛选出的引物及其序列
引物 序列 引物 序列
SBSA - 02 TGCCGAGCTG SBSD - 11 AGCGCCATTG
SBSA - 10 GTGATCGCAG SBSH -03 AGACGTCCAC
SBSB - 08 GTCCACACGG SBSH -19 CTGACCAGCC
SBSC - 02 GTGAGGCGTC SBSH -20 GGGAGACATC
SBSC - 05 GATGACCGCC SBSY - 04 GGCTGCAATG
SBSD - 08 GTGTGCCCCA SBSY - 06 AAGGCTCACC
2. 3 扩增结果
选用重复性和多态性较好、谱带清晰的 12 条引物对 4 属
10 种金发藓科植物样品进行 RAPD 扩增,结果由图 1、图 2、
图 3 和表 5 可见,每个引物的扩增片段在 2 ~ 9 条之间;12 个
随机引物共获得 68 条谱带,即共检测到 68 个位点,平均每个
引物检测到 5. 67 个位点,其中,多态性条带为 42 条,多态百
分率为 61. 76%。
—95—江苏农业科学 2014 年第 42 卷第 11 期
2. 4 聚类分析
基于 RAPD扩增结果,用 UPGAM法进行聚类分析,得到
供试材料相似性系数表和 10 种金发藓科植物系统学关系树
状图。由表 6 和图 4 可见,10 种金发藓科植物的遗传相似性
系数在 0. 02 ~ 0. 96 之间,说明这 10 种植物亲缘关系较近;细
叶拟金发藓与其他种遗传距离较远,自为 1 类,其余 9 种聚为
1 类;其他 9 种植物的遗传相似性系数在 0. 64 处又可分 2 两
类,即硬叶小金发藓和细疣小金发藓聚为 1 类,其余 7 种聚为
表 5 12 个引物对 10 个供试材料的扩增结果
引物
扩增带数
(条)
多态带数
(条)
多态带百分率
(%)
SBSA - 02 7 7 100. 00
SBSA - 10 5 4 80. 00
SBSB - 08 9 5 55. 56
SBSC - 02 9 6 66. 67
SBSC - 05 2 2 100. 00
SBSD - 08 8 6 75. 00
SBSD - 11 6 2 33. 33
SBSH - 13 5 2 40. 00
SBSH - 19 4 1 25. 00
SBSH - 20 6 3 50. 00
SBSY - 04 5 3 60. 00
SBSY - 06 2 1 50. 00
1 类;这 7 种植物在遗传相似性系数 0. 78 处又可聚为 2 类,
即小仙鹤藓和小胞仙鹤藓聚为 1 类,台湾拟金发藓、拟金发
藓、多形拟金发藓、毛尖金发藓和桧叶金发藓聚为 1 类。这说
明 10 种金发藓科植物遗传相似性极高,与形态解剖学及其形
态分类学地位表现出高度的一致性,这也与 Hyvnen 等结
论[3,11]相一致。
表 6 10 种金发藓科植物 RAPD遗传相似度
材料编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 1. 000 0
2 0. 017 9 1. 000 0
3 0. 017 9 0. 910 7 1. 000 0
4 0. 017 9 0. 767 9 0. 714 3 1. 000 0
5 0. 017 9 0. 660 7 0. 678 6 0. 678 6 1. 000 0
6 0. 017 9 0. 750 0 0. 696 4 0. 946 4 0. 732 1 1. 000 0
7 0. 017 9 0. 785 7 0. 803 6 0. 839 3 0. 803 6 0. 821 4 1. 000 0
8 0. 017 9 0. 803 6 0. 785 7 0. 714 3 0. 571 4 0. 696 4 0. 767 9 1. 000 0
9 0. 017 9 0. 732 1 0. 678 6 0. 821 4 0. 678 6 0. 767 9 0. 803 6 0. 714 3 1. 000 0
10 0. 017 9 0. 660 7 0. 607 1 0. 678 6 0. 928 6 0. 696 4 0. 803 6 0. 607 1 0. 750 0 1. 000 0
参考文献:
[1]Konopka A S,Herendeen P S,Merrill G L,et al. Sporophytes and
gametophytes of polytrichaceae from the campanian (late cretaceous)
of Georgia,USA[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lant Sciences,1997,
158(4):489 - 499.
[2]Buck W R. Introduction to bryology[J]. Brittonia,1986,38(1) :
94 - 95.
[3]Hyvnen J,Hedderson T A,Merrill G L,et al. On phylogeny of the
polytrichales[J]. The Bryologist,1998,101(4) :489 - 504.
[4]Smith G L. Conspectus of the genera of Polytrichaceae[M]. New
York:Memoirs of the New York Botanical Garden,1971.
[5]Abolin A A. Polytrichum strichum(Polytrichaceae)—an orginal spe-
cies of mordificant P. junipericum[J]. Bot Zum,1983,70(10) :
1503 - 1511.
[6]Schriebl A. Culture experiments on the moss genus Polytrichum[J].
Journal of Hattori Botanical Laboratory,1982,53(2) :157 - 158.
[7]Smith M G L. Notes on asiatic PolytrichaceaeⅠ,Ⅱ[J]. Memoirs of
the New York:Botanical Garden,1987,45:419 - 425.
[8]Smith M G L. Notes on North American Polytrichaceae:Polytrichas-
trum[J]. The Bryologist,1992,95(3) :270 - 273.
[9]吴鹏程,贾 渝. 中国苔藓志:第八卷[M]. 北京:科学出版
社,2004.
[10]Zouhair R,Corradini P,Defontaine A,et al. RAPD markers for
genetic differentiation of species within Polytrichum(Polytrichaceae,
Musci):a preliminary survey[J]. Taxon,2000,49(2) :217 - 229.
[11]Hyvnen J,Koskinen S,Merrill G L,et al. Phylogeny of the
polytrichales (bryophyta)based on simultaneous analysis of molecu-
lar and morphological data[J]. Molecular Phylogenetics and Evolu-
tion,2004,31(3) :915 - 928.
—06— 江苏农业科学 2014 年第 42 卷第 11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