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杨属3种中药的本草考证



全 文 :·本草·
杨属 3种中药的本草考证
王欣 王强 徐国钧 徐珞珊 (中国药科大学分部中药分析教研室 南京 210038)
摘要 目的:对杨属 Populus3 种中药进行正本清源。方法:本草考证。结果与结论:白杨的原植物
是杨属植物山杨 P.davidiana;胡桐泪是胡杨 P.euphratica 的树脂在土中存留多年后而形成的块状
物;青杨的原植物为青杨组 Sect .Tacamahaca 植物。同时纠正了现代文献中的错误。
关键词 杨属 中药 本草考证
  杨属 Populus L.隶属于杨柳科 Salicaceae , 本属植
物全世界有 100 多种 , 我国约有 60 种 , 分布于我国东
北 、西北 、华北及西南地区 , 是我国重要的造林树种。
近年来 ,杨属植物的药用价值不断引起人们的关注 , 其
在抗菌 、抗炎 、抗病毒和治疗心血管系统疾病等方面有
较好的活性。杨属部分植物在我国古代就已作为药
用 ,主要以白杨 、胡桐泪 、青杨等名入药。为了解杨属
植物的药用历史 ,明确药用种类 , 我们对上述 3 种药名
进行了本草考证。
1 白杨
白杨始载于《唐本草》[ 1] , 以皮入药称白杨树皮 , 收
木部下品。曰:“味苦无毒 , 主久风脚气肿 ,四肢缓弱不
随 ,毒气游易于皮肤中 , 痰癖等 , 酒渍服之。 取叶大蒂
小 ,无风自动者。”《本草拾遗》[ 2]曰:“去风痹 , 宿血 , 折
伤 ,血沥在骨肉间 , 痛不可忍 , 及皮肤瘙肿。 杂五木为
汤 ,捋浸损处。北土极多 , 人种墟墓间 , 树大皮白。”《图
经本草》 [ 3]曰:“白杨 ,旧不载所出州土 ,今处处有之 , 北
土尤多。人种墟墓间 , 株大 , 叶圆如梨 , 皮白 , 木似杨 ,
故名白杨。采其皮 ,无时。”《图经本草》附有白杨的图。
《本草衍义》[ 4]曰:“陕西甚多 , 永 、耀间居人修盖多此木
也……其面青光 , 背白 , 木身微白 , 故曰白杨 , 非如粉之
白。”从《图经本草》的图及上述记载的“树大皮白” 、“叶
圆如梨” 、“其面青光 , 背白”可知其为杨属白杨组 Sect.
Populus植物。我国共有白杨组植物 9 种 ,除近几年发
表的新种外 , 我国特有种共有 4 种 , 即银白杨 P.alba
L.,毛白杨 P.tomentosa Carr.,山杨 P.davidiana Do-
de和响叶杨 P.adenopoda Maxim.。而从“北土尤多”
的叙述来看 ,不可能是响叶杨 , 因为响叶杨主要生长于
我国长江以南地区 ,而非北土所产 ,且其背面因疏被毛
而呈灰绿色 ,而非白色。
《救荒本草》[ 6]记载了白杨的食法 , 并附了图。 从
附图的叶形可以看出 , 其叶先端钝尖 、急尖或短渐尖 ,
基部圆形 ,边缘有密波状锯齿。 这些特点与银白杨 P.
alba(叶掌状 3 ~ 5 浅裂)及毛白杨 P.tomentosa(叶先
端渐尖 ,基部心形或截形 , 边缘具波状齿)的叶形不符 ,
而与山杨 P.davidiana 的叶形特征一致。从《本草纲
目》[ 7]中“白杨木高大 , 叶圆似梨而肥大有尖 , 面青而
光 ,其背甚白色 , 有锯齿。 木肌细白 , 性坚直 , 用为梁
拱 ,终不挠曲”的叙述 , 可更加肯定白杨的原植物为山
杨 P .davidiana 。但《本草纲目》[ 7] 的附图甚为粗略 ,
甚至不象杨属植物 ,故不能用来判断白杨的原植物。
《植物名实图考》[ 9 , 10] 亦记载了白杨 , 但从其图看 ,
其叶形为菱状椭圆形或椭圆形 , 应为青杨组 Sect.
Tacamahaca 植物。
从白杨的本草考证可知 , 白杨的原植物是杨属植
物山杨 P.dav idiana ,多取其皮作药用 , 功效为祛风活
络 ,散瘀止痛。用于风痹 , 四肢不遂及龋齿 , 疼痛损伤 ,
瘀血肿痛等症。
《新华本草纲要》[ 8]记载响叶杨 P.adenopoda 为白
杨原植物 ,同时又记载山杨 P.davidiana 为白杨的原
植物 ,产生了混乱 , 应予以更正。
2 胡桐泪
胡桐泪又称胡桐律(《汉书》颜师古注)、石津(《日
华子本草》)、石泪(《岭表录异》)、胡桐碱(《本草纲
目》)[ 11] 。始载于《唐本草》[ 1] , 称胡桐泪 ,列为玉石部下
品。曰:“味咸苦 , 大寒 , 无毒。主大毒热。心腹烦满。
水和服之……出肃州以西平泽及山谷中 , 形似黄焚而
坚实。有夹烂木者。云是胡桐树滋(汁)沦入土 , 石碱
卤地作之。其树高大 , 皮似白杨青桐桑辈 , 故名胡桐
木。一名胡桐律 , 律泪声讹之。西域传到胡桐似桑
而。”《证类本草》[ 3] 也称胡桐泪 , 列木部下品 , 其中引
《海药本草》云:“领表记云出车师国 , 是胡桐树脂也 , 胡
桐泪又有石泪 , 在石上采也。 主风疳齿 , 牙疼痛 , 骨槽
风劳 ,能软一切物 , 多服令人吐也。”《本草纲目》[ 7]也称
·582·  中国中药杂志 1998 年第 23 卷第 10 期 
胡桐泪 ,列为木部香木类 , 曰:“木泪乃树脂流出 , 其状
如膏油。石泪乃脂入土石者 , 其状成块 , 以其得卤斥之
气 ,故人药为胜。”《图经本草》[ 3] 称胡桐泪 ,列为木部下
品 ,曰:“胡桐泪 , 出肃州以西平泽及山谷中 , 今西蕃亦
有商人货之者。 相传 , 其木甚高大 , 皮似白杨青桐辈 ,
叶初生似柳 ,渐大则似桑桐辈。 其津液论入地中 , 与大
石相著 , 冬日采得之 , 状如黄樊 、姜石 , 味极咸苦 , 得水
便消 ,如消石也。”《图经本草》附有胡桐泪的图。
从上面本草中“出车师国” 、“出肃州以西平泽及山
谷中 , 今西蕃亦有商人货之者”的叙述可知其产于现在
的新疆 、甘肃 、青海一带;从“其木甚高大 , 皮似白杨青
桐辈 , 叶初生似柳 ,渐大则似桑桐辈”可知 ,胡桐即为胡
杨 P .euphratica ,因为其主要分布在上述地区 , 且其萌
枝叶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 , 而老叶叶形多变 , 呈卵圆
形 、三角状卵形或肾形的特点是胡杨 P.euphratica 的
重要特征。 从上述记载可知 , 胡桐泪是胡杨 P .eu-
phratica 树脂在土中存留多年后而形成的块状物。
《本草纲目》[ 7]和《植物名实图考》[ 9 , 10]都附有胡桐
泪的原植物图。《植物名实图考》[ 9 , 10] 图中的叶形尚与
胡杨 P .euphratica 有相似之处 , 而《本草纲目》[ 7]的图
与胡杨 P .euphratica 几乎无任何相似之处 ,故不能用
来判断胡桐泪原植物。
经考证 ,胡桐泪是胡杨 P .euphratica 的树脂在土
中存留多年后而形成的块状物。其功效为清热 、化痰 、
软坚 ,用于咽喉肿痛 、牙疼 、牙疳 、心腹烦满等症。
《中药大辞典》[ 11]和《新华本草纲要》都收载了胡桐
泪 ,并认为其原植物为胡杨 P.euphratica 。但都将学名
写作 P .diversifolia Schrenk , 这个学名是异名 , 其学名
应为《中国植物志》[ 12]中所采用的 P.euphratica 。
3 青杨
青杨之名最早出现于《图经本草》[ 3] 的白杨项下 ,
曰:“崔豹《古今注》曰:白杨叶圆 , 青杨叶长 , 柳叶亦长
细……”青杨作为中药名始载于《救荒本草》[ 6] , 曰:“在
处有之 , 今密县山野间亦多有。 其树高大 ,叶似白杨叶
而狭小 ,色青皮亦青 , 故名青杨 ,叶可炸食 , 味苦。”并附
有青杨的图。《植物名实图考》[ 9 , 10] 转引了《救荒本
草》 [ 6]的叙述 ,没有增加新的内容。
从《救荒本草》[ 6]和《植物名实图考》[ 9 , 10] 的图和文
字中 , 可以看出青杨的原植物叶形为菱状椭圆形或菱
状卵圆形 , 据此只能判断青杨的原植物是杨属青杨组
Sect.Tacamahaca 植物。《新华本草纲要》[ 15]和《中药
辞海》[ 13] 认为青杨的原植物是小青杨 P.pseudo-si-
monii Kitag.。因本草附图的叶形与小青杨有较大差
别 ,作者认为有待商榷。 青杨组植物形态相近 , 分类主
要依靠叶形特征 , 但青杨的记载较少 , 且图也较粗略 ,
故其种名很难确定 , 仅能判断青杨的原植物是杨属青
杨组 Sect .Tacamahaca 植物。
4 小结
4.1 经考证认为 , 白杨的原植物是杨属植物山杨 P.
davidiana ,多取其皮作药用 , 功效为祛风活络 , 散瘀止
痛。用于风痹 , 四肢不遂及龋齿 , 疼痛损伤 , 瘀血肿痛
等症。
《新华本草纲要》记载响叶杨 P.adenopoda 为白杨
原植物 ,同时又记载山杨 P.dav idiana 为白杨的原植
物 ,产生了混乱 , 应予以更正。
4.2 胡桐泪是胡杨 P.euphratica 的树脂在土中存留
多年后而形成的块状物。 其功效为清热 、化痰 、软坚 ,
用于咽喉肿痛 、牙疼 、牙疳 、心腹烦满等症。
《中药大辞典》和《新华本草纲要》都收载了胡桐
泪 ,并认为其原植物为胡杨 P.euphratica。但都将学
名学作 P.diversifolia , 这个学名是异名 , 其学名应为
《中国植物志》所采用的 P.euphratica。
4.3 青杨的记载较少 , 图也较粗略 , 故其种名很难确
定 ,只能判断青杨是杨属青杨组 Sect .Tacamahaca 植
物。《新华本草纲要》和《中药辞海》认为青杨原植物是
小青杨 P .pseudo-simonii。因本草附图的叶形与小青
杨 P.pseudo-simonii有较大差别 , 作者认为有待商榷。
5 参考文献
1 苏敬.补辑新修本草(辑校本).下册.芜湖:芜湖医学专科
  学校印 , 122
2 陈藏器.本草拾遗(辑校本).芜湖:皖南医学院科研科印 ,
  1983:86
3 苏颂.图经本草(辑校本).芜湖:皖南医学院科研科印 ,
  1983:374 , 387
4 寇宗 .本草衍义.北京:商务印书馆, 1957:87
5 唐慎微.重修政和经史类备急本草(影印本).北京:人民卫
  生出版社 , 1957:327 , 347
6 朱 .救荒本草.北京:中华书局 , 1959
7 李时珍.本草纲目.第三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1978:1972 , 2037
8 江苏省植物研究所等.新华本草纲要.第二册.上海:上海
  科学技术出版社 , 1991:4
9 吴其浚.植物名实图考长编.北京:商务印书馆 , 1957:1031
10 吴其浚.植物名实图考.北京:商务印书馆 , 1957:751
11 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上册.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
  版社 , 1979:745 , 1544
12 中国药科大学主编.中药辞海.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
  社, 1993:429 , 1689 , 1690
1997-09-09 收稿
·583· 中国中药杂志 1998 年第 23 卷第 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