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第 32 卷第 4 期
2013 年 8 月
中 国 野 生 植 物 资 源
Chinese Wild Plant Resources
Vol. 32 No. 4
Aug. 2013
收稿日期:2013 - 01 - 21
doi:10. 3969 / j. issn. 1006 - 9690. 2013. 04. 018
常见瓦松属植物的栽培与园林应用技术
孟昭伟
(三门峡市林业工作总站,河南 三门峡 472000)
摘 要 瓦松属植物是一类很奇特的野生植物。文中从欣赏的角度详细介绍了瓦松的独特特征,还有常见的瓦
松、晚红瓦松、钝叶瓦松的生物学特征、生态习性,介绍了瓦松的繁殖、栽培、养护管理、病虫害防治等的技术。从人
文关怀的文化心理角度和城市化发展中的生态修复角度,探讨分析了瓦松应用的文化价值和生态价值,展示了瓦
松作为野生花卉在城市绿化中的潜力和前景。
关键词 瓦松;栽培;景观应用
中图分类号:S68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 - 9690(2013)04 - 0066 - 04
Cultivation and Landscape Application Techniques of Orostachys Fisch.
Meng Zhaowei
(Forestry Station of Sanmenxia,Sanmenxia 472000,China)
Abstract Orostachys Fisch. is a special wild plant. This paper gives a detailed introduction on the u-
nique characteristics of Orostachys fimbriatus and the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ecological habits of
Orostachys fimbriatus,Orostachys erudcscens,Orostachys malacophyllus,introduces propagation and culti-
vation techniques ,conservation management,pest prevention and control techniques,explores and ana-
lyzes culture value and ecologic value in the application of Orostachys fimbriatus from the point of culture
psychology of humanistic care and ecological remediation of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shows the potential
and prospect of Orostachys fimbriatus as wild flower in the greening of the city.
Key words Orostachys fimbriatus;cultivation;landscape application
瓦松属(Orostachys Fisch.)植物是一类较奇特
的植物。瓦松属的属名由希腊语 oro(山)和 stachys
(穗状) ,意为在山地生长而盛开穗状花序的植物。
其代表种瓦松,常见于我国农村旧房破屋上的瓦片
间隙,因其株形呈尖塔型、全株粉绿色似松,在我国
得名“瓦松”。初唐崇文馆学士崔融曾作《瓦松赋》,
其自序云:“崇文馆瓦松者,产于屋霤之上……俗以
其形似松,生必依瓦,故曰瓦松。”又因其肉质肥厚,
翠绿欲滴,有人称之为“胖娃娃”。瓦松还有很多别
名,石莲花、屋上无根草、向天草、瓦花、厝莲、干滴
落、猫头草、瓦塔、天蓬草、瓦霜、瓦葱、酸塔、塔松、兔
子拐杖、干吊鳖、石塔花、狼爪子、酸溜溜、瓦宝塔、瓦
莲花、岩松、屋松、岩笋、瓦玉、瓦花和千手观音等,都
分别表达了瓦松的独有特征。
瓦松属植物原产亚洲亚热带、温带地区,主要分
布在中国、日本和朝鲜半岛。全世界有 13 种,中国
原产 8 种。其中河南有三种。
1 瓦松属植物的主要形态特征
瓦松属植物的形态特征:叶呈莲座状,无柄。越
冬植株和夏株形态上有明显差异。冬季叶片变短,
老叶脱落,叶缘常有被称为“叶耳”的白色羽翼状
边,与景天科其他属有明显区别。
瓦松属植株开花后全株枯死,花期夏秋,花以白
色、红或黄色为主。
2 河南的瓦松植物
(1)瓦松(Orostachys fimbriatus) ,又名:流苏瓦
松。多年生肉质草本(常为 2 年生) ,高 10 ~ 40 cm。
茎略斜伸,全体粉绿色。基部叶成紧密的莲座状,线
形至倒披针形,长 2 ~ 3 cm,绿色带紫,或具白粉,边
缘有流苏状的软骨片和一针状尖刺。茎上叶散生线
形至倒卵形。叶肉质、肥厚多浆,无柄,顶端具一细
长尖。花梗分枝,侧生于茎上,密被线形或为长倒披
—66—
第 4 期 孟昭伟:常见瓦松属植物的栽培与园林应用技术
针形苞叶,花成顶生肥大穗状花序;花萼与花瓣通常
均为 5 片,罕为 4 片;萼片卵圆形或长圆形,基部硝合
生;花瓣淡红色,膜质,长卵状披针形或长椭圆形;雄
蕊 10,几与花瓣等长;雌蕊为离生的 5心皮组成,花柱
与雄蕊等长。蓇葖果长圆形,种子卵形,细小而多。
花期 7 ~9月。果期 8 ~10月。全国各地均有分布。
瓦松越冬株和开花株在形态上有明显的差异。
越冬株似鳞茎如松树的球果,是由众多只露出叶尖
和上部叶缘呈灰褐色的鳞片叶紧紧聚合闭拢在一起
组成的短缩茎。开花株为二年生植株,圆柱形或下
部稍大略呈塔形,远望形同松树。秋季莲座状叶丛
中央向上延长抽出花茎,周围排列成塔形的穗状花
序,开满白瓣紫、黄蕊的五星小花。未开花的一年生
植株,秋末在莲座状叶丛中央或叶腋处生出密集的
鳞片叶组成的短缩茎。逐渐生长膨大,由圆盘形变
成半圆球形。入冬莲座叶萎缩冻死,耐寒的短缩茎
可露地越冬。须根较旺,无明显的主根。
(2)晚红瓦松(Orostachys erudcscens) :多年生肉
质草本,高 10 ~ 20 cm。茎光滑无毛,全株被白粉及
棕红色腺点,基部尤多。叶卵状披针形,或长圆状卵
形,先端锐尖,微弯,有小尖头突出,全缘或具微细的
波状齿。花序间叶状苞片卵状披针形或镰刀形;花
密集成窄长圆锥状穗状花序;花淡红色或白色;萼片
5,披针形,长约为花瓣的一半;花瓣 5,线状披针形
或卵状披针形,基部相连;雄蕊 10,5 枚较长,伸出花
冠外,另 5 枚较短,生于花冠内;心皮 5,花柱与短雄
蕊等长。花期 8 ~ 9 月。果期 9 ~ 11 月。分布于辽
宁,江苏、浙江等地。
(3)钝叶瓦松(Orostachys malacophyllus) :二年生
肉质草本,高 10 ~30 cm。莲座叶长圆形至卵形,先端
钝;茎生叶匙状倒卵形,较莲座叶大,长至 7 cm。总
状花序,花无梗。花期在夏秋季节,开白色或者白绿
色小花。钝叶瓦松第 1 年仅有莲座叶,第 2 年抽茎,
系旱生植物,在内蒙古典型草原和草甸草原地区,为
常见的伴生种,生于砾石性山坡或沙砾质土壤。
3 瓦松属植物的生态习性
瓦松原产亚洲亚热带、温带地区,多野生于深山
向阳坡面上,石质山坡石砾、岩石隙问、老屋瓦缝中、
草房顶上或墙头上,适应性强。性喜强光和干燥、通
风良好的环境,耐贫瘠和干旱,多成片生长于土层
较薄的岩石周围、稀疏小灌木的基部,以及比较平缓
的山脚荒坡地,基质主要为砂质土壤,对土壤要求不
严。能忍受 - 20 ~ 40 ℃的极端温度。
瓦松容易群生。每年秋季后,瓦松集体开花,然
后结成大量种子,应及时采收。瓦松种子成熟后植
株主体集体死亡,但种子能完好的保存下来,次年春
天靠种子繁殖。
4 栽培与管理技术(以瓦松为例)
4. 1 瓦松的繁殖有分株和种子繁殖两种
分株法较为简便。生长季节特别是夏季,瓦松
母株会在周围产生子株,可用于繁殖。将植株上长
出的幼苗剥离下来,有根的直接上盆,无根的待伤口
晾干,扦插在沙土中,生根后就可栽种。
播种法适合大量繁殖和屋顶绿化施工采用。瓦
松种子无休眠特性,适宜秋季成熟后采收播种。一
般条件下在温暖湿润的春季进行,如果在温室播种
一年四季均可。播种时将种子撒在用河沙 5 份、黄
土 1 份混合均匀,浇透水后的播种土上,覆以塑料薄
膜保湿,具有较高的出苗率。但小苗生长慢,需经二
年培育,才能开花。
4. 2 瓦松的栽培
瓦松栽培简便,生产基地或屋顶花园应选用排
水良好,富含腐殖质的土壤。日常栽培中,要注意夏
季通风,高温时要控制浇水。
盆栽宜用疏松透气的砂质土壤,或用河沙和含
有机质丰富的营养土各一份混合后,装入盆径稍大
的浅盆栽培,能多形成孽芽苗。
4. 3 瓦松的日常管理
瓦松喜光怕荫蔽,应选择向阳地方栽培,最好放
在阳台、屋顶或院落里。光照充足,叶片饱满,叶短
节密,株形紧凑,叶由碧绿色变成红色,高温强光下,
变成铁红色或暗紫色。放在半萌处或阳台内侧的瓦
松,虽也能生长,但茎节和叶片变长,长势瘦弱。株
形松散,不紧凑,叶呈粉绿色。抽生花茎时,要经常
调换位置,防其向光生长,造成植株弯曲,影响观赏。
日常浇水遵照“不干不浇,浇则浇透”的原则,
避免土壤长期过湿或积水,造成烂根。它虽非常耐
旱,干不死却会涝死,植株萎蔫时一浇水就会很快恢
复。但也不能过于干旱缺水,否则植株生长缓慢,叶
色暗淡,缺乏生机。开花株抽茎开花期,生长量大,
需水多,应多浇水;而越冬株形成短缩茎,生长慢,需
水少,应少浇水。生长期不需太多的营养,平日可不
施肥。新叶萌发生长期,每月浇施 1 次稀薄的腐熟
有机肥或低氮高磷钾复合肥,高温时停止施肥,孕育
花蕾抽出花茎时,浇一次 0. 1%的磷酸二氢钾水溶
液,可使瓦松生长茂盛,开花繁茂。
—76—
中 国 野 生 植 物 资 源 第 32 卷
瓦松耐热又耐寒,能忍受 - 20 ~ 40 ℃的温度。
但夏季高温时,植株生长缓慢,刚栽植的植株要注意
适当遮荫避暑。连阴雨天,要及时避雨,或放在通风
良好、雨淋不到的地方,并控制浇水,以免因闷热、潮
湿、土壤积水导致植株腐烂。冬季夜间温度不低于
5 ℃,白天在 15 ℃以上时,植株能继续生长。莲座
状肉质叶不耐寒,冬季 0℃以下时,会受冻萎缩脱
落;而其中央生出密集的鳞片叶组成的短缩茎能耐
- 20 ℃左右严寒。可露地越冬。
瓦松病虫害少。雨季空气湿度过大时,可喷 1
次多菌灵或粉锈宁等,预防白粉病。用作地被或花
境时因成坪后密度大,植株郁闭,通风差,易发生白
粉虱危害,用 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或
25%扑虱灵可湿性粉剂1 500倍液,隔 5 ~ 7 天喷 1
次,连喷 2 次,即可防治。
5 瓦松属植物的景观应用(以瓦松为例)
瓦松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多是寄居高位的象征。
唐代诗人李晔《尚书都堂瓦松》咏瓦松:“华省秘仙
踪,高堂露瓦松。叶因春后长,花为雨来浓。影混鸳
鸯色,光含翡翠容。天然斯所寄,地势太无从。接栋
临双阙,连甍近九重。宁知深涧底,霜雪岁兼封”。
寄托自己想依托权威寄居高位处庙堂之上的想法。
而郑谷《菊》却云:“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
毛。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对瓦松表
示出不屑不羡。一些古人认为,瓦松虽能开花吐叶,
但“高不及尺,下才如寸”,没有什么实际用处,所以
“桐君(医师)莫赏,梓匠(木工)难甄”。郑谷以池
岸边的菊花与高屋上的瓦松作对比,意在说明菊花
虽生长在沼泽低洼之地,却高洁、清幽,毫不吝惜地
把它的芳香献给人们;而瓦松虽踞高位,实际上“在
人无用,在物无成”。在这里,以一无所用的瓦松反
衬菊花高雅而不求权位、不慕名利的情操,实际上是
对瓦松价值的不了解,是古代人褒扬一个打压一个
的一种写作手法,也是传统文人缺乏宽厚包容思维
的偏狭思想的反映。
瓦松在今天的普通中国人心里是一种平凡而又
伟大的小草,寄予了中国人甘于平凡、顽强抗争、生
生不息、特立独行的人文精神。现代民间诗人陈村
顽做了首《七绝·瓦松》:“瓦缝立身何畏艰?玉躯也
敢傲霜寒。莫叹不敌青松伟,风格从来无二般”,又
咏:“琼枝浑似不经风,赤胆何妨济世穷。利斧骄阳
双洗礼,一株灵药荐神农”,都写出了瓦松平凡中蕴
蓄着伟大的精神魅力。
今天,瓦松更多是寄予了国人对古老家园的想
念和追忆。鲁迅《野草·颓败线的颤林动》讲到“但
也看见屋上瓦松的茂密的森林”,隐约流露出对已
颓败逝去的时光的眷恋。随着城市化的发展,那栋
栋世世代代居住的老房子在慢慢消失,老房子上、老
院墙上的顽强的生命,宋代陆游《山寺》诗所说的
“林深栗鼠健,屋老瓦松长”那样的景象,那片片丛丛
不显眼的植物———瓦松,也慢慢消失了。只是时光轮
回,城市屋顶上,将来可能是瓦松最宽广的集聚之地;
瓦松,将为城市的热岛效应,降温去火,缀绿绣锦。
瓦松具有一般屋顶绿化上的草坪地被植物所不
具有的节水特性和抗逆性强的特点:瓦松是肉质植
物,表皮有腊质粉,气孔下陷,可减少蒸腾,耗水肥很
少,典型的旱生植物;矮小抗风,又不需要大量水肥,
耐污染,无性繁殖力强,采叶即能生根,因此极易种
植,是屋顶绿化上节水省土首选植物。
瓦松所需栽培的土层薄,仅需 1 cm 左右,生长
形成的草皮厚度比普通草皮大几倍,耐旱耐涝,繁殖
速度快,生长适应性强,这些特性使其相对于现有的
绿化植物具有培植更方便、迅速,栽植、管护费用更
低的特点,尤其是在屋顶上应用时,节约成本的经济
性更显著,可以有效解决目前屋顶绿化方面存在的
管理繁杂、适宜植物种类稀少等难题。
瓦松具有优异的观赏应用价值:瓦松可作为花
坛花卉植于山坡、岩石园或屋顶,是一种颇具开发价
值的野生花卉。瓦松可以和其他地被植物组合形成
丰富多彩的地被植物景观,在屋顶花园等风力强烈、
光照充足、土壤薄弱管理不易的区域,灌木或小乔木
生长不良或很难生长,盆栽木本植物需要经常更换
或投资成本大的地方,发挥出丰富植物种类、创造丰
富多彩种植景观的作用。而把瓦松列入地被植物一
员,成片种植或作地被植物,布置花坛、花境,与其他
地被植物一起通过形成不同图案不同层次的种植景
观,一年四季就可以欣赏到奇异美丽的植物景观,花
开时或如花甸,或如地锦,或如锦绣;非花时节,或
绿,或粉绿,或霜红,更具特色。花钱少而效果好。
瓦松盆栽后供庭院陈设及造景,非常有情趣。
盆栽的瓦松,因植株玲珑小巧,株型优美,富于变化,
花开繁茂,深受花卉爱好者的青睐:秋观瓦花,冬赏
松果,年年栽培,代代相传,成为家庭栽培多肉植物
的新宠。
另一方面,瓦松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在我国常
做中药使用,被誉为“东方神草”。其性味酸,苦,
凉,有毒,主治吐血,鼻衄,血痢,肝炎,疟疾,热淋,痔
—86—
第 4 期 孟昭伟:常见瓦松属植物的栽培与园林应用技术
疮,湿疹,痈毒,疔疮,汤火灼伤等。盆栽于家中,不
一定啥时候遇上个流鼻血、痢疾等等小病,都可以随
手采药治病,利莫大焉。
参考文献:
[1] 陈进友.神奇多变的瓦松[J].花卉,2011(7) :26 - 27.
[2] 周洲,李永丽.瓦松观赏栽培技术[J].南方农业:园林花卉版,
2010(1) :74 - 75.
[3] 王耘.野生瓦松的家庭养护[J].中国花卉盆景,2009(6) :20.
[4] 陈进友.瓦松的生育特性及观赏栽培技术[J].南方农业:园林
花卉版,2011(4) :15 - 17.
[5] 丁宝章. 河南植物志[M]. 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1 -
櫺櫺櫺櫺櫺櫺櫺櫺櫺櫺櫺櫺櫺櫺櫺櫺櫺櫺櫺櫺櫺櫺櫺櫺櫺櫺櫺櫺櫺櫺櫺櫺櫺櫺櫺櫺櫺櫺櫺櫺櫺櫺櫺櫺櫺櫺
1998.
( 上接第 57 页)
值较大。因此药农连年挖根,人为采挖过度,而珊瑚
菜种群扩张能力有限,因此,造成种群面积越来越
小,在江苏甚至已灭绝。
3 结 论
由于上述多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致使江苏沿
海珊瑚菜野生种群数量越来越少,直至灭绝。由此
可见,江苏沿海珊瑚菜野生种群的灭绝与内在因素
和外在因素均有很大的关系,但其中人为的原因对
其种群的生存是致命性的。
对此,人们在生活、生产、建设等活动过程中要
注意保护环境,保护生物的多样性、生态平衡及人类
生存的空间,同时要加快研究保护珊瑚菜的措施方
案。根据我们近年来对珊瑚菜的繁殖技术研究,用
珊瑚菜的根进行移植,根茎进行组织培养快繁,以及
种子繁殖等均可有效的保存现有珊瑚菜资源。
参考文献:
[1] 单人骅,佘孟兰.中国植物志:第 55 卷第 3 分册[M]. 北京:科
学出版社,1992:176 - 177.
[2] 傅立国.中国植物红皮书———珍稀濒危植物(一) [M]. 北京:
科学出版社,1992:698.
[3] 惠红,蒋宁.渐危植物珊瑚菜试管植株的培养[J].植物资源与
环境,1996(5) :57 - 58.
[4] 惠红,刘启新,刘梦华.迁地保存中土壤因子对渐危植物珊瑚
菜生长发育的影响[J].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2003,12:25 -
30.
[5] 刘玉函,刘汉柱,辛华. 濒危植物珊瑚菜花粉生活力的测定
[J].中国农学通报,2010,204 - 206.
[6] Khan A A.种子休眠和萌发的生理分化[M].王沙生,洪铁宝,
高荣孚,等译.北京:农业出版社,1989.
[7] 刘启新,惠红,刘梦华.渐危植物珊瑚菜种子活力和萌发率测
定[J].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2004,13:55 - 56.
[8] 徐是雄,唐锡华,傅家瑞. 种子生理的硏究进展[M]. 广州:中
山大学出版社,1987.
[9] 董芳,刘汉柱,孙阳,等.北沙参中佛手柑内酯的分离鉴定及体
外抗肿瘤活性的初步测定[J].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2010:95
- 96.
[10] 董芳,刘汉柱,辛华.不同生长年份北沙参中香豆素含量的比
较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09:
櫺櫺櫺櫺櫺櫺櫺櫺櫺櫺櫺櫺櫺櫺櫺櫺櫺櫺櫺櫺櫺櫺櫺櫺櫺櫺櫺櫺櫺櫺櫺櫺櫺櫺櫺櫺櫺櫺櫺櫺櫺櫺櫺櫺櫺櫺
295 - 297.
( 上接第 63 页)
[4] 李世全.秦岭巴山天然药物志[M]. 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
社,1987.
[5] 中国医学科学院陕西分院中医研究所. 陕西中药志:第 1 册
[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62.
[6] 陕西省中医研究所革命委员会.陕西草药[M]. 西安:陕西省
中医研究所革命委员会,1970.
[7] 陕西省革命委员会卫生局,陕西省革命委员会商业局.陕西中
草药[M].北京:科学出版社,1971.
[8] 毛水龙.秦岭七药[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
[9] 杨仓良.毒药本草[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3.
[10] 郭晓庄.有毒中草药大辞典[M].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
司,1992.
[11] 全国中草药汇编编写组.全国中草药汇编[M].北京:人民卫
生出版社,1996.
[12] 裴鉴,周太炎. 中国药用植物志[M]. 北京:科学出版社,
1957.
[13] 贾敏如,李星炜.中国民族药志要[M].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
出版社,
櫺櫺櫺櫺櫺櫺櫺櫺櫺櫺櫺櫺櫺櫺櫺櫺櫺櫺櫺櫺櫺櫺櫺櫺櫺櫺櫺櫺櫺櫺櫺櫺櫺櫺櫺櫺櫺櫺櫺櫺櫺櫺櫺櫺櫺櫺
2005.
( 上接第 65 页)
均重 60 g /包(以干耳计) ,秋耳 42 g /包;以 20 ℃自
来水进行浸泡,耳片在 20 min 后基本展开,泡发倍
率 14 倍。
示范区栽培证明,代料栽培黑木耳技术完全可
在苏北地区进行推广种植,尤以在意杨林下进行种
植为佳,表现出耳泽色黒、耳片肥厚、爽口脆嫩等优
良性状,而且产量稳定。
参考文献:
[1] 李玉.中国黑木耳[M].长春:吉林科技出版社,2001.
[2] 姚方杰,边银丙.图说黑木耳栽培关键技术[M].北京:中国农
业出版社,2011.
[3] 王鑫,亢学平,桂明杰,等.北方黑木耳秋耳代料栽培技术要点
[J].食药用菌,2011,19(5) :29 - 31.
[4] 王伟平,孙涛.代料黑木耳栽培技术[J].中国食用菌,2011,21
(6) :35 - 36.
—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