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野牡丹属药用植物黄酮类成分比较



全 文 : 资源
野牡丹属药用植物黄酮类成分比较
唐铁鑫 ,吴 鸿* ,李启垓
(华南农业大学药用植物研究中心 ,广东广州 510642)
  摘要 用薄层色谱法分析比较野地菍 Melastom a dodecandrum Lour.、毛菍 M. sanguineum Sim s、展毛野牡丹 M.
normale D. Don、多花野牡丹 M. affine D. Don、野牡丹 M. candidum D. Don中黄酮类化学成分的差异。所有样品均
检出含有芦丁 , 但多花野牡丹和野牡丹的黄酮类成分很相似。 建议将多花野牡丹 、野牡丹共同作为野牡丹药材来
源。
关键词 野牡丹属;黄酮类;芦丁;薄层色谱法
中图分类号:R282.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454(2007)08-0912-02
Comparison of F lavonoids inM edic inal P lantsM elastom a
TANG T ie-x in, WU H ong, L IQ i-gai
(Resea rch Cen te r forM ed icina l P lants, South Ch ina Ag ricu ltura l Un ive rsity, Guangzhou 510642, China)
Abstrac t The flavono ids inM elastoma dodecandrum Lour., M. sanguineum Sim s, M.norma le D. Don, M. affine D. Don and
M. candidum D. Don w ere com pa red by Thin Layer Chrom atography(TLC). Ru tin w as de tected in a ll sam ples, bu t flavonoids w ere
sim ilar inM. affine andM. candidum. It sugge sts that bo thM. affine andM. candidum can be used fo r the He rbaMe lastom a.
K ey words Melastoma;F lavonoids;Rutin;TLC
作者简介:唐铁鑫(1977-),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药用植物栽培与质量控制。*通讯作者:吴鸿 ,教授 , Tel:020-85288393。
  野牡丹属 Melastoma 入药的植物包括地菍
Melastoma dodecandrum Lour.、毛菍 M. sanguineum
S im s、多花野牡丹M. a ffine D. Don、展毛野牡丹M.
norma le D. Don、野 牡丹 M. cand idum D. Don
等 〔1 ~ 3〕 ,均具有清热解热 、活血止血的功效 ,临床用
于治疗痢疾 、肠炎 、肝炎等症〔1〕。野牡丹为野牡丹
颗粒和野牡丹止痢片制剂 ,列入国家药品标准 。
野牡丹属植物含有鞣质 、酚类和黄酮类成
分 〔1 ~ 4〕。 LeeM e i-Hsien等报道野牡丹M. cand idum
含有斛皮苷 、异槲皮苷 、芦丁和槲皮素 〔4〕。张超等
鉴定地菍中含有槲皮素 、广寄生苷 、没食子酸 、山柰
酚 、多种木犀草素衍生物 〔5〕。目前药理学研究证明
这类化合物具有自由基清除 、抗氧化 、抗血小板聚
集 、扩张冠状动脉 、抗菌 、抗炎 、镇痛 、抗癌等多种生
物活性 〔5、 6〕。
野牡丹属植物临床使用都是用水煎液 ,提取出
来的成分主要是黄酮类 、酚酸类 、水溶性鞣质 、多糖 、
氨基酸等。黄酮类是其中主要的药效成分 ,本文报
道采用薄层色谱法比较所含黄酮类成分 ,为该属药
用植物使用提供参考 。
1  材料与方法
在深圳仙湖植物园 、华南农业大学校园和树木
园 、湛江机场路附近采集到近二十分标本 ,由本校庄
雪影鉴定为地菍 Melastoma dodecandrum、毛菍 M.
sanguineum、多花野牡丹M. affine、展毛野牡丹 M.
normale、野牡丹M. cand idum ,标本保存于华南农业
大学药用植物研究中心 。
各样本药材 ,打成粗粉 ,精密称取 500 mg, 加
95%乙醇 ,水浴加热回流 30m in,提取两次 ,每次 25
m l,合并提取液 ,水浴浓缩至体积小于 10 m l,移入
10m l容量瓶中 ,加 95%乙醇至刻度。
对照品芦丁 (中国药品生物制品鉴定所 )加
95%乙醇溶解制成 0.42mg /m l的溶液。
将供试品溶液和对照品溶液分别点于:a、硅胶
H薄层板 ,点样 1 μl,以乙酸乙酯∶甲酸∶水 =8∶1∶1
为展开剂展开 7 cm(图 1);b、聚酰胺薄膜 ,点样 1
μl,用乙酸∶水 =4∶6展开 6 cm(图 2);c、聚酰胺薄
膜 ,点样 1 μl,用乙醇 ∶水 =6∶4展开 6 cm (图 3)。
从展开缸取出晾干 ,硅胶 H板喷 3%三氯化铝乙醇
溶液 ,而聚酰胺薄膜用 3%三氯化铝水溶液浸渍 ,取
出晾干 ,用 ZF-1三用紫外分析仪 ,于 365 nm荧光灯
下检视 , Kodac Dx 7590数码相机拍照记录。
2 结果与讨论
2.1 从图 1 ~ 3的图像可以看出 ,在三个色谱系统
中 ,所有样品在芦丁对照斑点相同位置处均显荧光
斑点 ,证明五种植物均含有芦丁而且所含黄酮类化
912 中药材 Journa l o f Chine seM ed icina lM a teria ls  第 30卷第 8期 2007年 8月
DOI牶牨牥牣牨牫牳牰牫牤j牣issn牨牥牥牨牠牬牬牭牬牣牪牥牥牱牣牥牳牣牥牨牰
图 1 硅胶 H薄层板色谱图 图 2 聚酰胺薄膜色谱图 图 3 聚酰胺薄膜色谱图
1.溶剂空白(95%乙醇) 2.地菍(树木园) 3. 毛菍(深圳仙湖) 4.展毛野牡丹(校园) 5.多花野牡丹(树木园) 6.野
牡丹(树木园 ,林下) 7. 野牡丹(树木园 ,路边) 8.野牡丹(树木园 , 湖边潮湿地) 9.野牡丹(深圳仙湖) 10.野牡丹(湛
江机场路附近) 11.芦丁对照
合物可能主要为槲皮素的衍生物。多花野牡丹和不
同生境的野牡丹的荧光斑点基本都能对应 ,而地菍 、
毛菍 、展毛野牡丹的黄酮类化合物斑点各有差异。
测试的五种植物中 ,地菍 、毛菍的形态特征差异
显著 ,较易识别 ,但是展毛野牡丹 、多花野牡丹 、野牡
丹三者之间形态差别很小。野牡丹的主要特征是
茎 、叶柄密被紧贴的鳞片状糙伏毛 ,叶片卵形或广卵
形 ,两面被糙伏毛或短柔毛 (摸起来有毛茸感觉);
展毛野牡丹茎上被平展的长粗毛或短柔毛;多花野
牡丹的茎 、叶柄密也被紧贴的鳞片状糙伏毛 ,但叶片
长椭圆形或广披针形 ,上表面无毛茸。为了避免错
误 ,选择了其中较典型的标本进一步作了薄层分析 。
野牡丹选择了不同生长环境 、不同地区的标本同时
分析 ,考察黄酮类成分是否会随生境改变 ,结果黄酮
类成分斑点完全对应 ,只是斑点的大小和荧光强弱
有差别 ,证明该类次生代谢物的遗传表达是稳定的 。
根据实验结果 ,五种植物可分成了四类:地菍 、毛菍 、
展毛野牡丹各自作为一类 ,多花野牡丹和野牡丹共
为一类 。
2.2 高效液相方法分离效能高 、重现性好 、定量精
密度高 。本测试的目的是定性分析 , 而不是定量 。
高效液相方法为了避免损害柱子需要对样品纯化处
理 ,增加了实验时间 ,为了获得较多的峰信息 ,需要
进行梯度洗脱 ,分析时间长而且不能保证完全洗脱
所有组分 ,连续进行较多样品分析时较难获得稳定
的色谱图;高效液相方法不是多道分析和全谱分析 ,
不能提供直观图像进行比较。所以本次实验没有采
用 。薄层色谱法有简易 、快捷 、直观的特点 。采用严
格的平行操作 、使用多个展开系统 ,用三氯化铝与黄
酮醇络合显黄绿色荧光的特征反应显像 ,结果表明
用本方法可以有效的定性比较。
3 结论
地菍 、毛菍植物形态和化学成分上与展毛野牡
丹 、多花野牡丹 、野牡丹差异很大 ,后三者形态和功
能主治相似 ,但展毛野牡丹的黄酮成分和多花野牡
丹 、野牡丹的有明显差异。多花野牡丹和野牡丹的
黄酮类成分薄层斑点基本都能对上 ,提示药效成分
很相似。因此建议将多花野牡丹和野牡丹一起作为
野牡丹药材的来源 ,以利于药材采收和扩大资源 。
参 考 文 献
[ 1] 国家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 . 中华本草 . 上
海:上海科技出版社 , 2000:675-683.
[ 2] 中国植物志编委会 . 中国植物志 . 北京:科学出版社 ,
1984:154-162.
[ 3]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中国高等植物图鉴 . 北京:科
学出版社 , 1972:1002-1004.
[ 4] LeeM H , L in R D, Shen L Y, e t a l. M onoam ine oxidase
B and free radical screeng ing ac tivities o f natura l flavono ids
inM elastoma cand idum D. Don. Journa l of Ag ricu ltu ra l
and Food Chem istry, 2001, 49(11):5551-5555.
[ 5] 张超 , 方岩雄 .中药地菍的化学成分研究 .中国中药杂
志 , 2003, 28(5):429-431.
[ 6] 杨念云 , 田丽娟 ,孟正木 . 野牡丹属植物的化学成分和
药理活性 . 中华临床医药 , 2003, 4(18):58-59.
(2006 - 11 -27收稿)
913 中药材 Journa l o f Chine seM ed icina lM a teria ls  第 30卷第 8期 2007年 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