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棉属野生种枯萎病黄萎病抗性鉴定初报



全 文 :“三合一 ”药剂组合示范推广区应用效果
l一矢义/0月任庙厅一`至几z协枯一郁端5尖一.I;电习一指应甩
地点
纵卷叶螟 二化螟 云形病 绿叶
处理 卷叶率
( %)
防效
( %)
白穗率
(肠 )病指 病指 指数
增长率
( %)
保产率
( %)
琳一嘿熨一`病厅人上、少l电. 1óóJ八叭/一八曰拼仆é r、`一7.
一泪
宿迁 三合一
对照
金湖 三合一
对照
沐阳 三合一
又寸只砚
综合 三合一
稻 飞虱
虱量 防效
(头 )( %)
68 8 8
5 34
3 9 21
.
2
261
9 9 1 1
.
5
7 1 14
5 29 6
.
2
4 0
.
5 14
.
4 2
0
.
7
2
.
b
7 2
8 2
.
4 0
.
0 2
U

3 1
5 1 1 2
1
.
1 67 6
.
7 3
77 9 1 2
.
0 5 2
.
3 6
.
25
.
4 30
9 3
.
5 5
7 4
.
5 1 5 3
8 9
.
8 15
.
5 10
.
1
30
.
1
7 4 3
.
4 7 4 3
.
3 1
.
14 1
8 1
.
4 60 3 2
.
34 1 6
.
5 2
对照 5 9 1 6. 13
吻合程度 。 在施药时间上 ,宜适期早用 。 在不
同年份应根据杂交稻中后期病虫衰发生趋势
和各地的防治策略决定 ,重点是要发挥扑虱
灵 、 粉锈宁长效的优势 ,提高杀虫双对二代二
化螟 、三代纵卷叶螟的防治效果 ,保证综合防
效最优 。和过去常规用药技术相比 ,常规用药
需用 2~ 3 次 , 平均挽回稻谷 1 o k g /亩左右 ,
优化的“ 三合一 ” 技术 1次使用即可多挽回稻
谷 6 0 k g /亩左右 , 加上药本 、 工本的节省 , 每
亩可增产值 45 元左右。 同时 , 由于该技术简
单 、高效 , 易于宣传发动和组织实施 ,失误少 。
另一方面 ,该技术的推广也可大大减少常规
农药的施用量 , 有良好的环境生态效益 。 但
是 ,优化的“ 三合一 ”技术仍有一定的局限性 ,
杀虫双药效期短 ,兼治二代二化螟 、纵卷叶螟
的用药适期时间短 , 在稻飞虱二代重发生再
遇螟虫迟发生年份则需在 7 月下旬实施挑
治 ,才能较好地防治中期害虫危害 。 同时 ,还
应根据水稻生长后期病害的发生特点选配针
对性强的杀菌剂 ,根据稻飞虱的发生程度调
整扑虱灵用量 , 以使整个水稻病虫防治工作
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
、 尹 、 产、 曰产、 产 、 护 、 尹 、` 子 、 护内、尸、 护、 护、 子两、 沪、目户、 z 、 产 、 产、 “ 八知 尹、 子、 曰 八. 产、 子、 护 、 目尹 、 产 , 、 产勺产、 产 , 、 洲气州护、 尹 、 2 铲、 2 、 尹、 一产 、产 、 产、 洲 、 目尹 、 尸、 产 、 护、、 z 、 尹 、碑护 、 子晌 、 护 、
棉属野生种枯萎病黄萎病抗性鉴定初报
顾本康 李经仅 顾 萍 钱思颖 黄骏麒 周宝良
彭跃进 徐英俊 吴敬音 佘建明
(江苏省农科院 )
棉花的抗病 、抗虫基因 ,很多存在于棉属
野生种中。 为了探索不同种 ( s p ec ie s )的抗病
性 ·以向陆地棉转育 , 我们从 1 9 8 6一 19 91 年
系统地进行了棉属野生种枯 、黄萎病抗性鉴
定。 枯萎病在致病力强的南京型和启东型混
合菌种人工病圃进行 ;黄萎病在落叶型菌种
人工病圃进行 , 现将初步鉴定结果简介如下 :
枯姜病抗性鉴定 : 已鉴定 2 2 个种 (变
种 ) , 其中瑟伯氏棉 “ . hlt ,沁 , : 、 三裂棉 G .
二记。 、氦似棉 G . 9 0脚 尹耐 。 、克劳茨基棉 G .
械二励放。 m 、 澳洲棉 G . 。 。脚。 l。 、 比克 氏棉
;.( b ic ih s 个种免疫 ;松散棉 G . ` a : 。 m 、 戴维
逊氏棉 G . d。 。沉~ “ 、索马里棉 `
.
~
。 l。 ,
3 个种耐病 ; 非洲 草棉 ` . h o ab倒: 。 va .r
a介。 , , :。 、雷蒙德氏棉 “ . , 。 。 执 d瓦、 辣根棉
;.( 盯 m洲汕洲。 、鲁滨逊氏棉 G . : ob 动。 蕊、斯
DOI : 10. 15889 /j . i ssn. 1002 -1302. 1993. 05. 015
江苏农业科学
1 9 9 3年第 5 期
水稻叶尖枯病的损失率测定
徐敬友
(江苏农学院植保系)
王泉章 周群喜
(东台市植保站)
近年来 ,江苏省杂交水稻和常规中釉稻
穗期叶尖枯病普遍发生 , 对水稻的高产稳产
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但是 ,不同程度的病害对
水稻产量构成因素及产量的影响如何 , 尚不
清楚 。为此 , 作者对水稻叶尖枯病的损失率进
行了初步测定 。
材 料 与 方 法
枯死 。
(三 )试验方法
在发病高峰期 (9 月 5 日 )进行田间定株
分级挂牌 ,每病级 50 株。 收获前取回所有挂
牌稻穗 ,分级考查总粒数 、 实粒数 、批粒数 、结
实率 、 千粒重和产量损失率 ,并对考查结果进
行统计分析 。
(一 )供试品种
杂交水稻汕优 63 。
(二 )叶尖枯病分级标准
以剑叶为观察对象 ,病情分级标准为 :
O级 : 叶片上无病斑 ;
1级 : 病斑占叶面积的 5写以下 ;
2级 :病斑占叶面积的 5 . 1~ 25 % ;
3级 :病斑占叶面积的 25 . 1一 5 0 % ;
4级 :病斑占叶面积的 50 · 1一 75 % ;
5 级 :病斑占叶面积的 75 %以上或全叶
结 果 与 分 析
(一 )病害对水稻结实率的影响
试验结果表明 , 叶尖枯病对水稻结实率
有较大的影响 , 即实粒数减少 ,砒粒数增加 ,
结实率降低 。与对照相比 ,不同病级的结实率
下降 0 . 52 一 13 . 9 % ,且病情越重 ,结实率减
少幅度越大。 其中 , 3 、 4 、 5病级的结实率分别
降低 5 . 43% 、 9 . 9 1%和 1 3 . 99 % , l 、 2 病级 ,
结实率减少 0 . 5 2% 、 0 . 9 7% (表 1 ) 。
经统计分析 ,结实率 ( y 、 )与剑叶病级 ( x)
找提棉 G . 澎。此勿。 。 、斯托提棉变种南岱华
“ . 澎u , t故、 , ,。 v a r . n a耐 。叨。 , e , , 、纳尔逊氏棉
G
. 滋。诫放。 。 、 黄褐棉 G . 。 : 对 le 玩 。 , 8个种感
病 ; 异 常 棉 G . 。 , , al , 。 、 长 须 棉 G . ab : -
b洲 , 。 , 、 lA川引自澳大利亚 , 尚未定名 )高感 。
黄姜病杭性鉴定 : 已鉴定 17 个种 , 其中
异常棉 G . 。 7`om o lu m 、 斯托棉 .G 如叮必洲 m 、
索马里棉 存 . , al e71 , 、 雷蒙德氏棉 G . 、 奋
饥 , 己悦、 瑟 伯 棉 G . t九。 e乙抓 、 三 裂 棉 G .
洲 ob : m 、 旱地棉 G . 。 , 滋 。 。 澳洲棉 G . 。 。 -s
加 al 。 、 比克 氏棉 G . b记h蕊、 黄褐棉 G . 。 。介 -
俪 : nI lo 个种免疫 ;松散棉 G . 乙ax 。仍 、 裂片棉
G
·
l的 a t u哪 、氦似棉 G . 夕。卿 ,耐 e s 、 非洲草棉
.G h钾加哪 , v ar · af : 。 洲。 4 个种耐病 ;戴维
逊氏棉 G . da 耐。 悦、 长须棉 G . b a动溯 , 。 m 、
纳尔逊棉 G . : le胡蕊高感 。
对枯 、 黄萎均免疫的 , 有瑟伯 氏棉
` · th Z` : b , : 、 三裂棉 G . t川动 ,`。 、 旱地棉 “ .
二流 , m 、 澳洲棉 G . 。 澎二 l。 及 比克氏棉 G .
b ic 无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