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红豆杉属树种种子休眠研究概述



全 文 :《现代农业科技》2008年第 19期
红豆杉属(Taxus)属于红豆杉科(Taxaceae)植物,其树种
均为常绿乔木或灌木,分布于北半球温带至中亚热带地区。
目前,全世界红豆杉科红豆杉属植物仅存 11种,即欧洲红豆
杉(T.baccata L.)、短叶红豆杉(T.brevifolia Nutt)、加拿大红豆
杉(T.CanadensisMarsh)、佛罗里达红豆杉(T.floridanaChapm.)、
杂种紫杉(T.media Rehd)、球果红豆杉(T.globose)、西藏红豆
杉(T.wallichiana Zucc.ChengetL.K.Fu)、东北红豆杉(T.cuspidata
Sieb.etZucc)、云南红豆杉 (T.yunnanensis ChengetL.K.Fu)、中
国红豆杉 (T.chinensis(Pilg)Rehd)及南方红豆杉 (T.chinensis
var.mairei(Lemeeetlevl.)S.Y.Hu)。后 5 种在中国有分布且都
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 ,约占世界红豆杉植物种质资源的
50%,主要以西喜马拉雅山区、长白-兴安岭区、南岭山地、横
断山系和秦岭为中心呈团状分布,海拔变幅 500~3 500m,具有
明显的区域性 [1]。由于红豆杉属植物的生物学特性而限制了
自身种群的发展,如雌雄异株、异花授粉、种株间隔等导致
受精受阻、种子数量减少。假种皮厚,自然条件下需两冬一
夏才能萌芽,因而大量种子在漫长的休眠期间丧失了生命
力,严重地威胁这一孑遗树种的种群生存和发展 。虽偶有
天然更新苗,但大多数种子于休眠期内腐烂或干燥失水失去
活力,从而极大地限制了实生繁殖。因此,打破红豆杉属种
子休眠和种苗快速规模繁育已是其建设的关键技术。
早在 20 世纪 50 年代,Mitiska[2]就对红豆杉属种子休眠
进行了研究。之后国内外学者为了探讨红豆杉属植物种
子的休眠 、萌发机制和催芽技术 ,相继从果皮透性 、胚的
发育状况、抑制物质以及生理后熟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
究 [2-5],结果表明,种子休眠在许多情况下表现为一种数量性
状 [6]。笔者就其种子休眠原因、休眠机制和催芽技术的研究
进展作一简要概述。
1 红豆杉属树种种子的休眠
种子休眠是指具有生活力的种子由于内在因素或外界
条件的限制,在适宜的萌发条件下仍不萌发或发芽困难的现
象 [7]。林木种子休眠的原因很多,基本上是由种皮的通透性
差以及种皮的机械约束、抑制物质、种胚未成熟和综合因素
引起的休眠。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划分种子休眠的类型,目
前公认的有 4 种类型:生理休眠、形态休眠(胚后发育)、形
态生理休眠和强迫休眠[8]。
1.1 被覆物与种子休眠和萌发
被覆物也就是种皮或果皮,它的存在使种子产生休眠。
种子休眠是植物在复杂的自然环境中,经过长期的系统发
育而形成的一种适应性。南方红豆杉属亚热带树种,其种子
具有较长的休眠期,它的种皮坚硬致密,透性差,而且胚又
需要一个阶段的生理后熟过程。它和红豆杉属其他树种一
样,休眠种子属于综合型休眠或双重型休眠,而不是二次休
眠 [9]。我国学者史忠礼 [10]认为南方红豆杉种子休眠是由于种
皮坚硬透性差,以及胚需要生理后熟。谭一凡 [11]和吴啸峰 [12]
就其休眠原因也进行分析,并认为南方红豆杉种子需要生
理后熟。吴静 [13]对南方红豆杉种子做了类似的研究,得出集
中处理,采用堆沤,混以适量粗沙和水,用手着力搓洗,洗净
种子的外衣、种壳,并清除空果和杂质,得出发芽率比正常
催芽的高。程广有 [14]以东北红豆杉种子为材料,探讨其休眠
机理和解除休眠技术时得出种子种皮角质化、坚硬程度较
深,在机械磨损种皮后,便可通气、透水和减少萌发障碍,并
用生长激素混合处理种子和变温层积来促进种子萌发。独
军[15]发现红豆杉种子种壳坚硬、致密,以及抑制物质 ABA 及
其棕红色物质的存在,使得种子吸水透气性差,对种子的萌
发起禁锢作用,致使种子休眠期长。Bewley 和 Black[16]提出,
被覆物引起种子休眠的原因主要有胚萌发的机械阻碍、透
性差以及存在萌发抑制物质并阻止胚中抑制物质的排出
等 3 种。朱念德[17]认为由于果皮(或种皮)厚角组织细胞形成
大量的果胶质和石细胞,细胞壁上的微团在轴面上的方向
是有规律的鱼鳞块状结构,会阻碍气体交换,降低氧气的透
过率,但这方面的研究尚需深入。总之,红豆杉属树种被覆
物对种子休眠有一定作用的,但对休眠作用的机理意见众说
纷纭。
1.2 内源抑制物与种子休眠和萌发
Albertus Magus(1206~1280)最早提出种子推迟发芽与
抑制物质有关。抑制物质是指可以推迟或抑制同种或异种
植物种子发芽的物质。按抑制物质的作用方式主要有阻碍
种子透性、抑制酶活性、改变渗透压以及阻碍胚的生长。就
其来源而论,Evenari(1949)认为,既可以是内源的即植物体
内生成的,如有机酸、生物碱;也可以是外源的即其他植物
体或种子产生的。之后学者 Handricks(1977)提出了代谢途
基金项目 江西师范大学博士启动基金(项目编号:2230)。
作者简介 程世(1965-),男,江西修水人,工程师,从事营林、生态公益
林工作。
* 通讯作者
收稿日期 2008-09-02
红豆杉属树种种子休眠研究概述
程 世 1 饶 玮 2 鲁顺保 3 张艳杰 3 *
(1江西省修水县林业局,江西修水 332400; 2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 3江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摘要 种子休眠是植物本身适应环境和延续生存的一种特性,是种子植物进化的一种稳定对策。根据国内外近年来对红豆杉属种子
休眠的研究情况,从其种子的休眠以及萌发调控等方面作概述,旨在为红豆杉属植物的生产和保护提供帮助。
关键词 红豆杉属树种;种子休眠;萌发
中图分类号 Q9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08)19-0008-04
园艺博览
8
《现代农业科技》2008年第 19期
径调控假说,他认为抑制物质如 KCN、NH4OH 等抑制过氧
化氢酶、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系、NAD 磷酸化激酶等酶的
活性,进而抑制 DNA、RNA 的合成,阻碍细胞分裂的进程,
最终导致胚的各部分不能生长。Khan[18]提出了激素调控假
说,他认为抑制物质可抵消促进细胞分裂和生长发育的物
质-激素的作用,而且还提出导致种子休眠不仅是由于抑制
物质的存在,也可能是由于缺乏赤霉素和细胞分裂素 。此
外 ,还有呼吸途径调控学说 (Roberts [19])、光敏素调控学说
(Smith[20])、能量调控学说(Khan 和 Zeng[21])、基因调控学说
(Jacob 和 Monod [22])等 。Taylorson (1979)、Bewley [23]、Raven
(1982)也提出抑制物质影响膜透性及抑制膜上存在的酶的
活性的观点。但上述几种学说或观点均不具普遍使用性,对
抑制物质的作用机理还有待深入研究和探索。 目前认为最
重要的抑制物质是内源的,且分布非常广泛,就有性繁殖器
官果实和种子而言,其分布主要是果实的果皮、果汁和果肉
以及种子的胚、胚乳和种皮。由于内源抑制物使得种子的萌
发受到很大的影响,因此各国学者对此研究一直异常活跃。
由于红豆杉属植物种子休眠机理比较复杂,其中种子内
生长抑制剂含量过高是造成生理休眠的重要原因。众所周
知,高浓度 ABA 是造成植物种子生理休眠的重要原因,而
ABA 是五大类植物激素之一,具有促进植物体眠和衰老的
功能。有关 IAA 与植物种子休眠关系的研究报道不多,且结
论不同。程广有[14]认为,东北红豆杉种子具有深休眠特性,不
经任何处理的种子,播种后翌春发芽率才能提高。其主要原
因除胚不成熟之外,种子特别是种皮中含有大量 ABA 也是
一个重要原因。Page Degivry[24]对欧洲红豆杉和高红兵 [25]对东
北红豆杉种子种胚内源酸性物质变化研究时得出类似的结
果。但通过层积方法可以降低种子中 ABA 的含量,不过层
积时间要求较长,有研究结果认为 1 年左右。随层积时间的
延长,内源 ABA 含量下降到一定水平之后,种子才能萌发。
由于 IAA 含量较低,并且在层积过程中变化不太。因此,IAA
与东北红豆杉种子休眠与萌发关系不大。史忠礼[10]等人对南
方红豆杉种子休眠的研究结果发现 ,种子在采收时含有
ABA 为主,GA 含量极微,在埋藏处理的后熟期中,种子内
ABA 含量虽然仍很高,但 GA 的含量却明显的增加,矮化苗
不多。赵盛军[26]认为云南红豆杉种子休眠的主要原因是由于
种子内含有抑制物、胶及皂碱等,混沙搓洗后再进行层积处
理是消除种子抑制物,打破(解除)休眠,提高种子发芽率的
有效方法之一。
综上所述,抑制物在红豆杉属树种种子中是普遍存在
的,并且在种子休眠和萌发过程中起重要的作用。由于 ABA
广泛存在于休眠的种子中,其含量又往往随种子休眠的解
除而降低,因而被认为是最普遍的萌发抑制剂。在对红豆杉
属树种种子内源抑制物的早期研究中也都认为,ABA 是主
要的萌发抑制物,并在调节种子萌发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而
后期的一些研究则认为,除 ABA 外还存在其他抑制物,这
些抑制物质共同对种子的萌发过程起调节作用,比如还存
在氢氰酸、醛类以及脂肪酸等。因此,在考虑其对种子休眠
的作用时,并不能简单地认为是某种抑制物质作用的结果。
1.3 胚的发育状况与种子休眠和萌发
红豆杉属树种种子形态成熟时,经常有胚发育不完全的
现象,所以有人曾研究了其胚发育状况与种子休眠的关系。
我国学者李志良 [27]对中国红豆杉和短叶红豆杉的胚胎培养
和胚的体外培养其种子,发现后者能够显著缩短休眠期从
而提前萌发。程广有 [8]就东北红豆杉胚体大小做了研究,发
现在 9 月下旬浆果陆续成熟、脱落,伴随浆果成熟,幼胚也
发育成具有胚根、胚轴和子叶的胚。虽然结构完整,但是胚
体很小,仅为种子长度的 1/4~1/3,不具备萌发能力,需要后
熟。只有当胚体充满胚腔时,胚乳吸胀,种皮开裂,种子才能
萌发。同时他还认为胚体发育需要一定的通气、温度和湿度
条件。如果任何一个因素不能满足,种胚就难以发育,而进
入休眠状态。Asakawa[28,29]认为,果皮内含有的抑制物质会影
响胚的生长,这个结论提示种皮或胚乳对发芽都有阻碍作
用。Preece[30]和 Raquin[31]以及 Wagner[32]等的研究也得到了相
同的结论。史忠礼等 [10]对南方红豆杉种子经埋藏处理后 ,
ABA含量仍很高而 GA也显著增加,这可能与它的胚根和上
胚轴综合休眠有关。因为通过休眠期有其顺序性,变温处理
能使胚根在完成生理后熟作用进而促使萌发的幼根生长。但
南方红豆杉休眠种子是否存在胚根和上胚轴综合休眠,尚需
进一步研究证实。
综上所述,红豆杉属不同树种的种子成熟时胚的形态都
已分化完全,只是胚的大小不同。有些树种的胚已完全长大,
而有些树种的胚较小,没有充分长大,这可能是不同树种种
子成熟时的休眠程度不同的原因,因而其解除休眠所需的温
度和时间条件也各不相同。胚本身是否休眠,由于试验条件
不同,得到的结果也不完全相同。但可以肯定的是完成形态
后熟的胚必需要经过一段较长时期的低温过程,这样完成生
理后熟后才能正常萌发。
2 红豆杉属树种种子萌发的调控
2.1 层积处理
红豆杉属树种传统的解除种子休眠的方法包括隔年埋
藏、越冬埋藏等层积处理方法。层积处理常用的基质有沙子、
泥炭块或两者的混合物等,在层积过程中要保持混合物的
湿度,并注意通风。
在低温、湿润和通气的条件下,程广有 [14]通过不同层积
方式层积东北红豆杉种子,发现种皮软化,透气性增加,供
应了种子生命活动所需的氧气和水分。低温层积转化和消
除导致种子休眠的抑制物质,又可以增加生长激素,使种子
萌发。同时低温使氧气溶解度增大,保证了种胚开始呼吸活
动时所需的氧气,因此在层积过程中解除了种子休眠。他在
对种子新陈、变温层积、层积时间长短等不同方式处理发现,
不论种子新陈,在 3个月暖温和 5个月低温条件下发芽率最
高,其次是 4 个月暖温和 4 个月低温。说明种子在变温层积
8个月条件下可以发芽,并且先暖温后低温效果较好。另外,
昼夜变温层积大大缩短了休眠时间,秋季采收的种子播种后
在昼夜变温条件下 4 个月即可发芽。而后进行破坏种皮结
园艺博览
9
《现代农业科技》2008年第 19期
构、流水冲洗、GA 或 GA 与 6-BA 混合处理、先暖温后低温
的变温层积处理,结果也提高了种子的萌发率。《美国木本
植物种子手册》[33]一书也提到红豆杉属植物种子有深休眠,
且种与种之间差别很大, 用暖层积加上低温层积的方法可
以打破休眠。张志权[34]依据该方法进行发芽测定南方红豆杉
种子(将处理后的种子播于沙床中发芽 28d),结果是所处理
的样品中没有一个发芽,其原因可能是红豆杉属不同种对
变温层积具有不同的反应,也许在各温度时段长短上有不
同的要求。陈登雄[35]首次先用酒精浸泡南方红豆杉种子来增
加种子透性,再在以赤霉素为主的药剂中浸种 24h,最后在
低—高—低变温条件下层积催芽 136d,可使种子裂口率达
70.8%。对欧洲红豆杉经同样处理后,得出平均发芽率为67%。
谭一凡 [11]对南方红豆杉种子后熟过程的生理生化变化研究
发现,种子形态成熟时,种胚发育完全是其最初不能萌发的
根本原因。黄儒珠 [36]等就脱除外被蜡质层的南方红豆杉种
子,经低—暖—低变温层积结合植物生长调节剂及微量元素
处理,约 120d 休眠解除,只要土壤温度适宜(18~25℃),播
种后 30d 左右即可正常萌发。解剖特征也表明,经变温层积
处理,种子胚的发育渐进完善,试验结果还提出种子贮藏物
质特别是脂类物质的分解、转化和利用可能是南方红豆杉
种子解除休萌的关键。因此,通过对红豆杉属树种种子进行
层积处理来脱除种子外被蜡质层,结合植物生长调节剂以
及微量元素处理对深入研究种子的休眠特性的形成和变化
机制有着重大的实践意义。
2.2 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种子萌发的调控的报道较多,也有
人对红豆杉属树种进行过探索。
20 世纪 20 年代,人们在种子和果实中发现了发芽抑制
物,到现在大量资料表明发芽抑制物广泛存在。如香豆素、
脱落酸就是 2 种很重要的发芽抑制物。60 年代人们以相当
大的注意力来研究生长调节物质对种子休眠与萌发的调
控,并提出了发芽促进物与抑制物相互作用的概念 ,其中
促进物包括 GA、CK 等内源激素。程广有 [14]对东北红豆杉
种子休眠研究发现,在种子层积处理之前,利用 GA 或 GA
与 6-BA 混合浸泡种子技术,有利于解除种子休眠,使种子
萌发时间提前,同时发芽率也有所提高,这主要是由于外源
GA的加入改变了种子内的激素比例,使处于休眠状态的胚
恢复伸长生长。而未经 GA 处理的种子不仅发芽时间晚,而
且发芽率偏低。过高、过低浓度的 GA 对解除种子休眠的效
果不大。Khan[37]提出种子休眠与萌发控制的模式 ,阐述了
GA、CK 及抑制物相互作用对种子休眠与萌发的控制 。GA
在调节种子萌发中起着原初作用,抑制物起着抑制作用,而
CK 起着解抑作用。此假说的基本点是种子产生休眠不仅是
由于抑制物的存在,也可能是由于缺乏 GA 和 CK 之故,其
中 GA是主要的调节因子,而只有在 ABA等抑制物存在时,
CK 的存在才是必要的。该模式提出后,对不存在抑制物的
休眠现象及存在抑制物的萌发过程这些表面上看来矛盾的
事实有了科学的答案。但该假说完全忽视了乙烯的作用,实
际上乙烯在种子的休眠与萌发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关于种子休眠与萌发的调控机制一直是学者们研究的
热点问题。人们采用 QTL 分析 (Lin[38]和 Kato[39])和突变体
(Debeaujon 和 Koornneef[40];Agrawal[41])等手段对休眠和萌发
特性进行了深入的遗传学研究。近些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
的快速发展,种子休眠和萌发研究已经深入到分子水平。分
子生物学技术的运用,特别是基因表达、基因组测序和以双
向凝胶电泳及质谱分析为技术基础的蛋白质组学分析,已
成为研究种子休眠和萌发的新工具和新方向(Koornneef[39],
尹华君[42])。由于对红豆杉属树种遗传背景了解甚少,以往所
做的工作也不多,因此这方面的研究相对困难,今后应加强
这方面的研究。
2.3 萌发温度
解除休眠种子需要适宜的萌发环境条件,特别是温度
条件对种子能否顺利萌发至关重要。H T 哈特曼 [43]和马小
军 [44]对东北红豆杉种子在不同温度下萌发进行了研究,发现
15℃处理的种子萌发率比 4℃处理的萌发率要高,其原因是
4℃处理缺少暖温层积。温度过高(30℃)过低(10℃)均不利
于种子发芽。因此,在实际生产中,15~25℃可作为催芽的参
考温度,以 20℃最适宜。C E Heit[4]曾提出红豆杉属种子需
2~6 个月冷湿沙藏作为发芽前的最低条件,其发芽温度对
20℃敏感。周洪英[45]就温度对南方红豆杉种子萌发的影响进
行了报道,他采用先在 20℃或 25℃层积种子 5 个月,然后
再在 5℃层积种子 5 个月 ,即有种子萌发 ,提早出苗率为
30%左右,比自然温度(室内)的出苗率高 12 个百分点。陈登
雄 [35]在对南方红豆杉种子催芽试验时得出低—高—低温度
交替 2 次变温处理的成苗率高,催芽时间短,催芽后幼苗出
土早且整齐,其主要原因可能是解除了抑制物对种胚,尤其
是对胚根的抑制作用,使胚轴生长、胚芽生长点成熟、子叶
分化生长(变绿)、胚根突破种皮萌发出土。但是,如果层积
催芽温度不当,则无法解除抑制物对胚根的抑制作用。
红豆杉属树种种子萌发温度的研究不多,其结论都是根
据室内条件下的结果作出的,这只能大致反映出种子对萌发
温度要求的趋势。对于温度过高会产生二次休眠现象的原
因、机制以及如何解除尚缺少深入的研究。今后应进一步将
室内和室外试验结合起来,对种子萌发的适宜温度以及如何
避免和解除二次休眠作深入探讨。
3 结语
尽管国内外学者对红豆杉属树种种子的休眠进行了大
量的研究,在理解和解释控制种子休眠及其解除的机理方面,
已经取得一定的进展,但问题还并没有得到解决,仍需进一
步研究,对于种子萌发的调控技术也没有达到尽善尽美的地
步。因此,今后应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①种子休眠和
萌发的生理、生化和分子机制;②个体和种源间种子休眠的
差异;③实用和高效的催芽技术的建立;④种子最佳萌发条
件。
4 参考文献
[1] 梁海珍,刘根林,徐锋.红豆杉属植物组织培养及其快速繁殖研究综
园艺博览
10
《现代农业科技》2008年第 19期
(上接第 7页)
3 结论与讨论
板栗苞壳含有丰富的碳素营养和适量的矿物质以及氮
素等营养成分,为平菇的生长发育提供足够的碳源、氮源和
无机盐。上述试验表明,板栗苞壳不仅可以单独作为主料栽
培平菇,而且还可以与其他原料混合栽培,尤其是与棉籽混
合栽培的效果更好。本试验采用高压蒸汽灭菌法栽培平菇,
菌丝萌发快、长势好,菌丝健壮有力,出菇较快,产量较高,
菇的商品性状良好。板栗苞壳取材容易,成本低廉,处理方
便,是板栗主产区农民栽培食用菌的好原料。利用板栗苞壳
栽培食用菌,既可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又可以拓宽
板栗废弃物综合利用的渠道,获得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
益。试验室的研究与实际生产应用可能会有一定的差别,利
用板栗苞壳进行食用菌的生产栽培,有待今后进一步探讨。
4 致谢
本文得到“桂西北特色资源研究与开发”广西高校重点建设实验室
的资助,在试验过程中,还得到河池学院化学与生命科学系部分师生的
大力帮助,谨在此表示感谢!
5 参考文献
[1] 吕作舟.食用菌栽培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 赖富玲,陈广先.板栗壳覆土地栽香菇初探[J].食用菌,2007(1):35.
述[J].江苏林业科技,2001,28(3):45-47.
[2] MIRTISKA L J.The Propagation of Taxus by seeds[J].Proccedings of the
plant Proagagion Society,1954(4):69-75.
[3] 斋藤晶.イチイの发芽促进发光[J].珠内季报,1975(25):1-4.
[4] HEIT,CE.Propagation trom seed part 18:Testing and growing seed of
Popular Taxus forms[J]. American Nurseryman,1969(129):10-11,118-
128.
[5] SCHOPMEYER C S.Seeds of Woody Plants in the United States,
Agriculture Handbook[M].Washington D C,1974.
[6] 比尤利 JD,布莱克 M.种子萌发的生理生化(第 2 卷):生活力、休眠
与环境控制[M].何泽瑛,袁以苇,金传嘉,等译.南京:东南大学出版
社,1989.
[7] 潘瑞炽.植物生理学(第 5 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8] ZHAO K F,FENG L T,FAN H.Characteristics of seed dormancy:
dormancy breaking and germination in halophytes [J].Chinese Bulletin
of Botay,1999,16(6):677-685.
[9] 中山仓.发芽生理学[M].马云彬,译.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88.
[10] 史忠礼,周菊华,王子卿.南方红豆杉种子体眠的研究[J].浙江林业
科技,1991,11(5):1-6.
[11] 谭一凡 .南方红豆杉种子后熟生理的研究 [J].中南林学院学报 ,
1991,11(2):200-206.
[12] 吴啸峰 .红豆杉种子抑制物质的初步研究 [J].植物生理学通讯 ,
1985,5(4):23-26.
[13] 吴静.打破南方红豆杉种子休眠期的育苗技术实验[J].中学生物学,
2003(5):37-38.
[14] 程广有.东北红豆杉种子休眠机理与解除技术探讨[J].北京林业大
学学报, 2004,26(1):5-10.
[15] 朱念德,刘尉秋,伍建军,等.影响南方红豆杉种子萌发因素的研究
[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38(2):75-79.
[16] BEWLEY JD,BLACK M.Seeds:Physiology of Development and Germ
ination[M].New York:Plenum Press,1994.
[17] 独军,冯晓琴,李平英.红豆杉种子休眠原因与育苗试验的研究[J].
林业科技,2003,28(5):9-12.
[18] KHAN AA.Cytokinins-permissive role in seed germination[J].Science,
1971(171):853-859.
[19] ROBERTS EH.Seed dormancy and oxidation processes [J].Symp Soc
Exp Biol,1969(23):161-192.
[20] SMITH H.Phytochrome and Photomorphogenesis:An Introduction to
the Photocotrol of Plant Development Maidenhead[M].UK:McGraw-
Hill,1975.
[21] KHAN AA,ZENG GW.Compensatory energy processes controlling
dormancy and germination[J].Plant Physiol,1984,75(1):68.
[22] JACOB F,MONOD J.Genetic regulatory mechanisms in the synthesis
of proteins[J]. J Mol Biol,1961(3):318-356.
[23] BEWLEY JD,BLACK M.Seeds:Physiology of Development and Germ
ination[M]. New York:Plenum Press,1994.
[24] PAGE DEGIVRY M T.An embryo culture study of embryo dormancy
in Taxus baccala[J]. BiologyPlantarum,1973,15(4):264-269.
[25] 高红兵.东北红豆杉种子层积过程中内源生长素和脱落酸含量的变
化[J].吉林林学院学报,1998,14(4):187-189.
[26] 赵盛军.云南红豆杉种子休眠原因的初步研究[J].云南林业调查规
划,1996(1):44-46.
[27] 李志良.中国红豆杉和短叶红豆杉的胚胎培养[J].植物资源与环境学
报,2001,10(1):62-63.
[28] ASAKAWA S.Studies on the delayed germination of Fraxinusmand shurica
var.japonica seeds[J].Bull Gov For Expstation,Tokyo,1956,83(1):19-
28.
[29] ASAKAWA S.Thermoperiodic control of germination of Fraxinus mand
shurica var.japonica seeds[J]. J Jpn Forest Soc,1956,38(7):269-272.
[30] PREECE JE,BATES SA,SAMBEEK JW.Germination of cut seeds and
seedling growth of ash (Fraxinus spp.)in vitro [J]. Can J Forest Res,1995
(25):1368-1374.
[31] RAQUIN C,JUNG-MULLER B,DUFOUR J,et al.Rapid seedling
obtaining from European ash species Fraxinus excelsior (L)and Fraxinus
angustifolia(Vahl.)[J].Ann For Sci,2002(59):219-224.
[32] WAGNER J.Changes in dormancy levels of Fraxinus excelsior L. embryos
at different stages of morphological and physiological maturity[J].Trees,
1999(10):177-182.
[33] 美国农业部林务局.美国木本植物种子手册[M].李霆,陈幼生,颜启
传,等译.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4.
[34] 张志权,廖文波,钟翎,等.南方红豆杉种子萌发生物学研究[J].林业
科学研究,2000,13(3):280-285.
[35] 陈登雄.南方红豆杉种子催芽研究初探[J].福建林学院学报,1998,18
(3):267-269.
[36] 黄儒珠,郭祥泉,方兴添,等.变温层积处理对南方红豆杉种子生理
生化特性的影响[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2(2):
95-98.
[37] KHAN A.The Physiology and Biochemistry of Seed Dormancy and
Germination[M].Beijing:China Agricultural Press,1989.
[38] LIN SY,SASAKI T,YANO M.Mapping quantitative traits loci con
trolling seed dormancy and heading date in rice,Oryza sativa L.using
backcross inbred lines[J]. Theor Appl Genet,1998(96):997-1003.
[39] KATO K,NAKAMURA W,TABILI T,et al.Detection of loci con
trolling seed dormancy on group 4 chromosomes of wheat and
comparative mapping with rice and barley genomes [ J ] .Theor Appl
Genet,2001(102):980-985.
[40] KOORNNEEF M,BENTSINK L,HILHORST H.Seed dormancy and
germination[J]. Curr Opin Plant Biol,2002(5):33-36.
[41] AGRAWAL GK,YAMAZAKI M,KOBAYASHI M,et al.Screening of
the rice viviparous mutants generated by endogenous retrotransposon
Tos17 insertion:Tagging of a zeaxanthin epoxidase gene and a novel
OsTATC gene[J]. Plant Physiol,2001(125):1248-1257.
[42] 尹华君,刘庆.种子休眠与萌发的分子生物学的研究进展[J].植物学
通报,2004,21(2):156-163.
[43] H T 哈特曼,D E 凯斯特.植物繁殖原理和技术[M].郑开文,吴应详,
李嘉乐,等译.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85.
[44] 马小军,丁万隆,陈震.温度对东北红豆杉种子萌发的影响[J].中国中
药杂志,1996,21(1):20-22.
[45] 周洪英,金平,邹天才.温度对南方红豆杉种子萌发的影响[J].贵州科
学,1998,16(2):116-119.
...............................................
园艺博览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