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红豆杉属植物资源及其世界分布概况



全 文 :第 25卷 第 3 期 森 林 工 程 Vol.25 No.3
2009年 5 月 FOREST ENGINEERING May , 2009
红豆杉属植物资源及其世界分布概况
杨玉林1 , 宋学东2 , 董京祥1 , 刘桂丰1 , 李慧玉1*
(1.东北林业大学林木遗传育种与生物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哈尔滨 150040
2.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 , 哈尔滨 150080)
  摘 要:红豆杉属植物在全球有 11种 , 均被所在国列为濒危树种保护名录。其主要分布于北半球 , 在北美
洲和亚洲各有 5种 , 欧洲有 1 种。其中欧洲红豆杉的栽培品种最多 , 有近 100 种。另外 , 杂种红豆杉的栽培品种
也比较多 , 有 50余种。剩余的 9 种红豆杉的栽培品种之和有 50 余种 , 很多红豆杉种没有选育出栽培品种。与世
界各国相比我国红豆杉属植物的新品种选育进程缓慢 , 栽培品种很少。积极开展红豆杉属植物的种内 、 种间杂
交研究 , 选育出具有园林观赏价值或其他经济价值的新品种是我国未来的育种目标之一。
关键词:红豆杉属;生物学特性;世界分布
中图分类号:S79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05X (2009)03-0005-06
Resources and Distribution of Taxus in the World Yang Yulin (Key Laboratory of Forest Tree Genetic Improvement and
Biotechnology of Ministry of Education , Northeast Forestry University , Harbin 150040), Song Xuedong (Heilongjiang Vocation-
al Institute of Ecological Engineering , Harbin 150080), Dong Jingxiang , Liu Guifeng , Li Huiyu (Key Laboratory of Forest Tree
Genetic Improvement and Biotechnology of Ministry of Education , Northeast Forestry University , Harbin 150040)
Abstract:There are eleven kinds of Taxus in theworld , which are all classified as endangered species list by the host coun-
tries.They mainly distribute in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with five species in America and Asia , respectively , along with one in Eu-
rope.Among these species , the cultivated varieties of Taxus baccata L.maintains the most in all kinds , approximately being one
hundred.Additionally , the cultivated varieties of Taxus media Rehd.remains just less than Taxus baccata L.with about fifty or
more.The total remainder of nine species in cultivated varieties accounts for about more than fifty.Therefore , lots of species of
Taxus remains uncultivated.In comparison with the process for cultivated varieties in other countries , the process remains rather
slower and the cultivated varieties were fewer.The active research on hybridization in and between Taxus family is necessary and
selectively cultivating new varieties for ornamental value and other values are the main aim in the future.
Key words:Taxus;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distribution in the world
  收稿日期:2008-12-10
  基金项目:国家林业局基金资助 (2007005)
  第一作者简介:杨玉林 (1978-), 男 , 黑龙江佳木斯人 , 硕士
研究生。研究方向:林木遗传育种。
  *通讯作者:李慧玉 (1978-), 女 , 吉林长春人 , 博士 , 讲
师。研究方向:从事林木遗传育种。
  红豆杉是红豆杉科 (Taxaceae)红豆杉属
(Taxus)植物的总称。红豆杉属 (Taxus)植物大约
有11种 , 在全世界自然分布极少 , 主要分布于北
半球温带 、寒温带及热带 、亚热带高山地区 , 起源
于古老的第三纪 , 是第四世纪冰川后遗留下来的世
界珍稀濒危植物 , 因此又称之为植物王国里的 “活
化石”[ 1] 。
由于红豆杉种群竞争力弱 、天然更新缓慢和地
理分布局限等客观因素 , 导致红豆杉属植物的资源
储存量日渐稀少 , 尤其是近年来随着抗癌新药紫杉
醇的开发利用 , 对红豆杉属植物的需求日益增大 ,
致使其资源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 个别种已经极度濒
危。世界各国早已将其列入保护树种[ 2-4] 。我国也
于 1999 年 8月 4日批准颁发的 “国家重点保护野
生植物名录 (第一批)” 中 , 将我国红豆杉属的 5
种全部列入国家一级保护植物[ 5] 。本文综述了红豆
杉属植物资源的世界分布 , 旨在为加大对红豆杉属
植物的保护力度 , 为达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背
景资料。
1 红豆杉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征
红豆杉属植物是一类古老的植物类群 , 常绿乔木
或灌木 , 是雌雄异株 、异花授粉植物。球花小 , 单生
于叶腋内 , 早春开放;雄球花为具柄 、基部有鳞片 ,
成头状 , 各有6 ~ 14枚盾状雄蕊 , 每一雄蕊有花药 4
~ 9个;雌球花有一顶生的胚珠 , 基部托以盘状珠托 ,
下部有苞片数枚;种子坚果状 , 球形 , 着生于红色肉
质杯状假种皮中 , 种子当年成熟[ 6] 。
红豆杉属植物只在排水良好的酸性灰棕壤 、 黄
壤 、 黄棕壤上生长良好 , 是典型的阴性树种 , 幼苗
喜荫 、忌晒 , 但是苗期环境过湿 , 可使幼苗感染立
枯病 。本属植物多在林分中下层作为伴生树种 , 散
生 , 基本无纯林存在 , 也极少有团块分布[ 7] ;幼树
和成树在冠层郁闭度 0.5 ~ 0.6之间长势好 , 随郁
闭度增加 , 长势逐渐减弱[ 8] 。其天然更新方式有种
子繁殖和无性萌芽繁殖两种[ 8] 。但由于该属植物常
散生于林中而导致的物种间隔 , 或花期不遇 (雌雄
异株 、 异花授粉), 使其传粉受精受阻 , 最终形成
的种子数量极有限;加之其种子假种皮味甘甜可
食 , 鸟类 、动物也取食[ 9-11] , 使残存种子数量更
少。而且该属植物的种子呈坚果状 , 种皮厚 , 处于
深度休眠状态 , 自然状态下需要经过两冬一夏才能
萌发 , 即使正常萌发 , 形成的幼苗由于抗逆性差 ,
成活率也很低 。比较而言 , 萌芽繁殖成活率高得
多 , 能较好适应环境的变化[ 12] 。
2 红豆杉的资源分布
红豆杉属植物为常绿乔木或灌木 , 全世界只有
约 11种 , 为北半球洲际分布的广布属 , 北温带至
中亚热带均有分布 (如图 1所示)。该属植物虽然
其种的数量不多 , 但由于红豆杉的栽培地域广阔 ,
历史悠久 , 变异极其丰富 , 目前本属的 11种中就
有 200余品种[ 13] 。
注:1.由于南方红豆杉和中国红豆杉分布区重叠 , 因而在图中显示为一个区域;
2.杂种红豆杉由于是杂交种 , 没有原产地 , 且在世界各地均有引种 , 故图中未标出。
图 1 红豆杉资源的世界分布图
Fig.1 Dist ribution of Taxus in the world
2.1 欧洲红豆杉 (Taxus baccata L.)
欧洲红豆杉 (Taxus baccata L.)主要产于欧
洲 , 小亚细亚 , 高加索地区以及北非。广泛分布于
欧洲各国[ 14] , 同时在伊朗和阿尔及利亚也有分布 。
从挪威 、 瑞典 , 南到葡萄牙 、 西班牙 、 希腊 、克里
米亚半岛到高加索地区的山脉以及北非的阿尔及利
亚 , 东到波罗的海 、 喀尔巴阡山脉 , 西到英格兰和
爱尔兰 。欧洲红豆杉通常分布在海拔 1 200 ~
2 500 m之间 , 在西班牙海拔2 000 m左右处有分布 ,
高加索山脉 2 300 m处有分布 , 阿尔卑斯山脉
1 200 m处有分布[ 15] 。欧洲红豆杉为乔木 , 树冠卵
形或球形 , 生长缓慢 , 寿命颇长 , 高可达 15 ~ 25
m 。嫩枝长 , 水平展出或向上。分枝多 、 密集 , 树
皮红褐色 , 叶线形或披针形 , 两列着生于枝上 , 叶
呈暗绿色 , 背面呈浅黄绿色 。
欧洲红豆杉被广泛用作观赏栽培 , 宜作绿篱 、
屏障树。其栽培品种众多 , 近 100余种。但通常较
矮小。该种的种皮为红色 , 1817 年在爱尔兰发现
了黄色假种皮的变异品种 , 开始被定为变种变型 、
变型 , 后定为黄果品种 (Lutea)。自 1833年起这一
品种在格拉斯内文 、都柏林 、爱尔兰等地的花园中
经常能够见到[ 16] 。
19世纪至 20世纪 , 欧洲红豆杉的栽培种不断
被记述 , 变异涉及到多个方面:树高从 20多米的
乔木到不足 50公分的灌木;树冠从球形到扫帚形 ,
以及枝叶疏密的品种;枝条的弯直 、 上伸或低垂及
6     森 林 工 程 第 25卷
枝叶颜色等品种 。诸如 1780年农场主Willis在爱尔
兰弗马纳郡农场附近的山上发现的 `帚状 (Fasti-
giata)变种 , 该品种的雌株树冠呈圆柱形 , 树高约
8 m , 叶暗绿色 , 随后在伦敦的花园中被广泛扦插 。
另有 `极美 (Elegantissima)品种:特点是雌株杆
形直立 , 株高约 3 m , 嫩叶呈金黄色 。在此种的基
础上又演变出许多其它品种 , 如:Fisher &Son &
Sibray于 1880年在英格兰的谢菲尔德首次发现的
`金帚 (Fastigiata Aurea), 株形略矮于爱尔兰紫
杉 , 叶呈金黄色 。其它的品种还有 :` 金边叶扫帚
(Fasgiata Aureomargimata)、 `金斑叶扫帚 (Fasgiata
Aureorariegata)、 `新扫帚 (Fasgiata Nova)和 `彩
斑扫帚 (Fasgiata Variegata)等多种 。起源于比利
时的 `矮生 (Nana)、 `低垂 (Nutans)和 `无毛
(Buxtonensis)共同的特征是:叶暗绿色 , 50 ~ 60
cm 。起源于西德的 `科那普斯 (Knirps):是 Peter
Moll于 1935年发现的 , 该变种株形矮小 , 20 a生
植株只 30 ~ 50 cm 高 , 嫩枝深棕色;叶暗绿色 , 8
~ 25 mm 长 , 2 ~ 3 mm宽 , 放射状排列。`森花冠
(Nissens Corona):生长规则 , 强壮 , 30 a 生 , 高
1.8 m , 宽10 m;叶亮绿色 。分布在美国的 `垂枝
(Repandens):雌株 , 冠开展 , 高约 90 cm , 叶绿
色;` 华盛顿 (Washingtonii):冠紧凑形 , 叶披针
形 , 直立向上 , 黄绿色 , 夏天具有一窄黄边 , 冬季
黄铜色 。分布于荷兰的品种有 “绿扫帚” (Fasgiata
Viridis), `贴伏金字塔 (Adpressa Pyramidalis)、
`夏日金 (Summergold)和 `维斯莫尔金 (Wies-
moor Gold)等 。除此之外欧洲红豆杉还有 “伸展”
(Standishii)、 `英厄堡尼尔曼 (Ingeborg Nelle-
mann)、 `秀雅 (Decora)、 `爱帕克利 (Epacri-
oides)、`蜜脂 (Melfard)和 `尼森卡德特 (Nis-
sens Kadett)等品种[ 13 , 17] 。
2.2 短叶红豆杉 (Taxus brevifolia Nutt.)
短叶红豆杉 (Taxus brevifolia Nutt.)又称太平
洋红豆杉 , 主要分布于北美西部[ 14] , 从美国的阿
拉斯加东南部 , 向南沿加拿大海岸穿过加拿大的温
哥华 、夏洛特皇后群岛 , 至美国华盛顿州的奥林匹
亚半岛;向南延伸至加州的克拉马斯山脉 , 向东南
至内达华山脉的西坡 , 最南至卡拉韦拉县。在内陆
分布上 , 最西分部在加拿大落基山脉的西部 , 南面
至美国爱达华州北部和蒙大拿州西部[ 17, 18] 。短叶红
豆杉是北美洲的乡土树种 , 通常分布在海拔
2 500 m以下的山谷溪涧边 , 在美国的奥林匹亚半
岛南部海岸山脉和俄勒冈州的安夸河北部分布较
少 , 但在俄勒冈州南部和加州北部的海岸山脉却大
量分部;在加州的马林县和圣马刁县及华盛顿州的
东部 、俄勒冈州的东北部均有分布;在爱达华州的
Clearwater河流域的南部 , 有一约16 000 hm2的以短
叶红豆杉为主要树种的林地存在。很少见其栽培
种[ 19-22] 。短叶红豆杉为乔木 , 高约 5 ~ 10 m , 少数
高可达到 15 m , 冠开张 , 树形不规则 , 树干直径
约1.2 m;树皮薄且光滑 , 呈棕红色;小枝略下
垂 , 植株各部分均有剧毒。叶线形 , 呈暗绿色 , 螺
旋状排列 , 表面中脉显著突出。
2.3 加拿大红豆杉 (Taxus canadensis Marsh)
加拿大红豆杉 (Taxus canadensis Marsh)产于
北美 , 东部从加拿大东部纽芬兰岛到美国的弗吉尼
亚州 , 西部从加拿大中南部的马尼托巴省到美国中
西部的爱荷华州。加拿大红豆杉为小灌木 , 高约 1
~ 1.8 m;枝条开展 、贴地生长 , 偶而有宽3 ~ 4m 。
小枝短 , 覆有密叶;芽黄褐色 , 呈卵形 。叶较密 ,
2列分布 , 暗绿色 , 背面颜色较浅 , 中脉显著 , 有
2条蓝绿色气孔线 , 冬叶红褐色 。栽培种很少 , 至
今有记录的仅有两种。
(1) `金黄 (Aurea):1868年由法国的 Sene-
clauze 发现的 , 推测是 T.canadenisis 和 T.baccata
`Aurea 的杂交种 , 该品种株形矮小 , 呈圆锥形 ,
枝条密生且直立;叶形较小 , 叶上生有黄斑 , 叶片
紧密排列 。
(2)`锥状 (Pyramidalis):, 该品种株形矮小 ,
枝条上展后顶端下垂 , 新生枝条黄绿色 , 夏季变为
亮绿色 , 冬季呈褐色;叶长为 18 mm , 叶宽为 2.5
mm , 从树干的下端至顶端叶子逐渐变短 , 伸向枝
尖[ 17 ,23] 。
2.4 佛罗里达红豆杉 (Taxus floridana Chapm.)
佛罗里达红豆杉 (Taxus floridana Chapm.)主
要分布于佛罗里达西部 , 阿巴拉契科拉河的东岸岸
边及溪谷间。该种为灌木或灌木状乔木 , 高约 8m ,
树干短 , 枝粗 , 暗紫褐色 , 光滑;叶披针形 , 长约
20~ 25 mm , 宽约 1 ~ 1.5 mm , 呈暗绿色 , 有一模
糊中脉 , 叶尖渐尖;种子和果实与欧洲红豆杉非常
相似[ 17 , 24 , 25] 。
2.5 杂种红豆杉 (Taxus media Rehd.)
杂种红豆杉 (Taxus media Rehd.)原产于美国
和加拿大 , 是天然杂交品种 , 其母本为东北红豆杉
(T.cuspidata), 父本为欧洲红豆杉 (T.baccata),
7第 3期 杨玉林等:红豆杉属植物资源及其世界分布概况   
在美国和加拿大生长已有 80 a的历史 , 20 世纪末
引入我国 。杂种红豆杉与东北红豆杉很相似 , 但具
有更显著的两列着生 、平展 , 没有欧洲红豆杉的叶
坚硬;叶具有小尖 , 呈宽叶状 。杂种红豆杉也是一
个品种比较多的种 , 近 50 个栽培种 。其主要栽培
种有:① `贝里山 (Berryhill):为雌株 , 高约 3
m , 冠球形 , 叶深绿色。 ② `暗绿 (Dark Green
Spreader):灌木 , 高约 1.2 m , 冠幅 1.8m , 叶深绿
色 , 颇为密集。 ③ `艾维鲁 (Everlow):株形低
矮 , 冠圆球形 , 高约 2.4 m 。④哈特菲尔德 (Hat-
fieldii):为雄株 , 在美国发现多株 , 冠为圆锥形 ,
高约 4 m , 3 m 宽 , 嫩枝直立;叶呈放射状分布 ,
叶深绿色 。⑤ `西科斯 (Hicksii):冠为窄柱形 ,
株高是宽的 2 ~ 3倍 , 枝较长 , 上端伸展 , 叶放射
状排列或与枝直立 , 侧枝上 2 列排列 , 叶长约 25
~ 30 mm , 宽约 3 mm , 叶表面暗绿色 , 有光泽 , 有
一明显的 中脉 , 叶背 面呈 亮绿 色。 ⑥墨叶
(Nigra):于 1951年 , 引入到美国纽约 , 该品种的
特点:株形紧凑 , 生长缓慢 , 株宽大于株高;叶呈
黑绿色。 ⑦ `阿默斯特 (Amherst):由 Hunnewell
Estate发现 。该变种生长缓慢 , 冠宽 , 枝条密集 ,
僵硬 , 覆有密叶 , 12 a 生植株高约 1.8 m , 宽约
2.5 m 。⑧ `安东尼韦恩 (Anthony Wayne):1943
年发现于美国新泽西 , 该变种生长强势 , 冠柱形 ,
树叶黄绿色。 ⑨ `布朗尼 (Brownii):纤细 , 密
生 , 球形 , 或阔生 , 高约 2.5 m , 宽 3.5 m , 分枝
短;叶深绿色 , 15 ~ 20 mm 长 , 披针形 。⑩ `杜得
威理 (Dutweileri):生长非常迅速 , 宽生 , 密集 ,
不规则或圆形 , 有些矮状 , 高 1.5 m;叶深绿色 。
除此之外还发现雌株 `亚当斯 (Adams)、 `安道
尔 (Andorra)、 `考勒 (Cole)、 `考斯蒂 (Cost-
ich)、 `密集型 (Densiformis)、 `面团 (Flemer)、
`那韬 (Natorp)、 `卵圆 (Ovata)以及雄株 :` 短
小 (Brevicata)和 `具脂 (Sebian)等几十个品
种[ 13] 。
2.6 球果红豆杉 (Taxus globose)
球果红豆杉 (Taxus globose)Ehrenberg 于 1938
年发现的 , 主要分布于墨西哥与中美洲 。球果红豆
杉为小乔木 , 高约 7 m;叶线形或披针形 , 有小突
起 , 叶长约 15 ~ 30 mm , 种子紧凑 , 较小 , 有红色
假种皮[ 17 , 26] 。
2.7 东北红豆杉 (Taxus cuspidata Sieb.et Zucc.)
东北红豆杉 (Taxus cuspidata Sieb.et Zucc.)
主要分布于我国吉林省长白山区 。即吉林安图 、汪
清 、 和龙 、抚松 、 浑江 、长白及通化地区 , 向南延
伸至辽宁省东部山区的宽甸 、恒仁 、 凤城和蚰岩等
地 , 向北延伸至黑龙江省张广才岭东南部 、老爷岭
山区 、小兴安岭南部的宁安 、东宁 、 鸡西 、绥棱等
地;在日本北部 、 朝鲜和俄罗斯也有分布 。多生于
红松 、鱼鳞云杉 、 白桦 、紫椴和山杨等为主的针阔
混交林内 , 分布在海拔 600 ~ 1 200 m之间 。近年因
采伐破坏严重 , 我国境内的野生东北红豆杉林现仅
见于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内。东北红豆杉为乔木 , 野
生时高约 15 ~ 20 m , 甚至更高 , 但在庭院种植常
为灌木。树皮呈红褐色 , 当年生枝绿色 , 秋后呈淡
红褐色;芽鳞呈卵形 , 基部呈三角形 , 且有龙骨。
枝平展或上展 , 螺旋状排列 。叶线形 , 暗绿色 , 背
面有 2条显著的黄色气孔线 , 呈不规则 2列 , 尖
锐 , 有一小尖 , 基部锥形 , 叶柄微黄 。主要有以下
品种:① `头状 (Capitata):株形直立 , 具有明
显主干 , 长势强健 , 类似乔木;雌雄同株 。② `紧
凑 (Densa):于 1917 年 , Parsons 由日本引入我
国。生长非常缓慢 , 株形紧凑 , 高约 90 cm , 叶深
绿色 。③ `极小 (Minima):植株多矮小 , 直立 ,
生长非常缓慢 , 年生长仅 1 ~ 2 cm , 高很少超过 30
cm , 枝条不规则 , 嫩枝呈褐色 , 叶长 4 ~ 12 mm ,
披针形 , 暗绿色 , 有光泽。 ④ `矮生 (Nana):
1861年由日本引入荷兰 , 分布相当广泛。矮灌木 ,
不规则 , 宽阔 , 一般高 1 m , 宽 3 m , 发现 50 a 生
的 “矮生” , 高达 3 m , 宽 6 m , 枝散布宽广 , 僵
硬 , 嫩枝短;叶长 20 ~ 25mm , 放射状排列 , 偶见
两列 , 叶色灰绿或深绿 。 ⑤ `陆斯蒂克 (Rus-
tique):1950年由 Vroom 引入荷兰 , 冠形宽阔 , 枝
长 , 长展 , 暗褐色 , 有细条纹;叶在长枝上松散排
列 , 长 3 ~ 3.5 cm , 宽 2.5 ~ 3 mm , 表面深绿色 ,
背面黄绿色 , 披针形 , 在短枝上只有一半长度 。⑥
`绿峰 (Green Mountain):阔生 , 两叉形 , 幼年即
开始生长 , 年生长 30 ~ 35 cm , 10 a生植株宽约 2.5
m , 高约 1.5 m 。除上述变种外 , 还有分布于美国
的 `似金黄 (Aurescens)、 `柱状 (Columnaris)和
`平卧 (Prostrata)等[ 27 , 28] 。
2.8 西藏红豆杉 (Taxus wallichiana Zucc.)
西藏红豆杉 (Taxus wallichiana Zucc.)又称喜
马拉雅红豆杉 , 该种为喜马拉雅山特有种 。主要分
8     森 林 工 程 第 25卷
布在我国云南西北部 、西藏南部和东南部的吉隆县
吉隆村 、 鲁嘎村一带 , 向西北延伸至印度 、 阿富
汗 、 尼泊尔。生长于海拔2 560 ~ 3 100 m的云南铁
杉 、 乔松和高山栎林中[ 15] 。能耐寒 , 并有较强的
耐阴性 , 生长期要求有足够的温度 , 多生于河谷和
沟边较湿润地段的林中 , 主要伴生树种为乔松 、 喜
马拉雅长叶松 、 喜马拉雅铁杉和高山栎等。西藏红
豆杉是中国分布区最小 , 也是资源蕴藏量最小的种
类 , 但资源基本未遭破坏[ 29] 。与欧洲红豆杉相比 ,
西藏红豆杉的芽较大 , 较硬且尖。灌木或乔木 , 树
干粉红色 , 观赏性强 , 叶线形 , 先端锐尖 , 边缘后
卷 , 背面中脉处有大量圆形的微小突起 。
2.9  云南红豆杉 (Taxus yunnanensis Cheng et
L.k.Fu)
云南 红 豆 杉 (Taxus yunnanensis Cheng et
L.k.Fu)是以云南为中心分布区的地方特有种 , 集
中分布于云南西北部 16个县及西藏东南部和四川
西南部的 7个县 , 在滇东 、 滇东南 、 滇西南间断分
布;不丹 、缅甸也有分布 。云南红豆杉属北温带区
系 , 生境在阴坡 、半阴坡的中山 、 亚高山缓坡 、 沟
谷 、 溪流两岸暗针叶林 、 中山针阔叶混交林 、常绿
阔叶林中散生或块状生长 , 形成该林分乔木第二 、
第三层 。在林窗和上层林木稀疏 (郁闭度 0.3 ~
0.6)有光照的地段 , 云南红豆杉呈集中分布 , 局
部可形成以云南红豆杉为优势的林分。天然分布的
最低海拔高度为1 285 m , 位于云南腾冲县高黎贡
山的西坡 , 其分布海拔高度最高达3 500 m , 位于
丽江市高山乡大平坝 。在云南 , 云南红豆杉主要集
中分布于海拔高度2 500 ~ 3 200 m的地带 , 四川和
西藏分别集中于海拔高度2 500 ~ 3 200 m和2 000 ~
2 600 m的地段[ 12] 。云南红豆杉为乔木 , 高达 20m ,
胸径达1 m;叶螺旋状排列 , 基部扭转排成二列 ,
质地薄 , 条状披针形或披针状条形 , 边缘向下反
卷 , 上部渐窄 , 先端渐尖 , 基部偏斜不对称 , 下面
有两条淡黄色气孔带 , 中脉带与气孔带上均密生均
匀微小的角质乳头状突起点。
2.10 红豆杉 (Taxus chinensis (Pilg.)Rehd.)
红豆杉 (Taxus chinensis (Pilg.)Rehd.)又称
中国红豆杉 , 是我国特有种 , 分布较为广泛 。主要
分布于华中海拔1 000 m或1 200 m以上的山地上部;
华南 、 西南海拔1 500 ~ 3 000 m的山地落叶阔叶林
中;相对集中分布于地形较为复杂的横断山区和四
川盆地周边山地 。该种种群密度低 , 多生长于针阔
混交林中 , 呈零星分布。红豆杉为大灌木或乔木 ,
高约 6 m , 最高达 15 m , 栽培种较浓密;树干直径
约 1 m , 树皮微红 , 枝条短细 , 平展。叶绿色 , 具
光泽 , 先端向外卷曲 , 背面灰绿色 , 排成 2列;有
两条褐黄色气孔线 , 上有微小突起。
2.11 南方红豆杉 (Taxus chinensis Lemee et levl S.
Y.Hu et Liu)
南方红豆杉 (Taxus chinensis Lemee et levl S.
Y.Hu et Liu)又称美丽红豆杉 , 是中国分布最为
广泛的红豆杉 。主要分布于长江流域 、南岭山脉山
区及河南 、 陕西 、 甘肃 、 台湾等省的山区或溪谷 ,
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 常绿与落叶阔叶混交林的特
征种 , 常与其他阔叶树 、竹类以及针叶树混生 。该
种分布范围广 、稀疏 、 分散 , 大部分分布区与红豆
杉的分布重叠 、交叉 , 但生长海拔低 , 常生于海拔
800 ~ 1 600 m以下的低山上或溪谷中 。在安徽南部
分布于海拔 250 ~ 720 m , 在浙江 、 福建 、 江西 、 四
川东部和广西 , 分布于海拔600 ~ 1 500 m , 贵州 、
云南在800 ~ 1 800 m , 在陕西 、 甘肃 、 湖北和湖
南 , 分布于海拔1 000 ~ 1 400 m , 在四川西南部可
达2 000 m以上[ 30] 。资源储量相对较其它各种多。
南方红豆杉为乔木 , 叶螺旋状着生 , 排成两列 , 条
形 , 微弯或近镰状 , 先端渐尖 , 上面中脉凸起 , 中
脉带上有排列均匀的乳头点 , 或完全无乳头点 , 下
面有两条黄绿色气孔带 , 边缘常不反曲 , 绿色边带
较宽 。
3 小 结
综上所述 , 红豆杉属植物这一古老的物种 , 在地
球的北半球大约有 11种。欧洲人从 17世纪开始将红
豆杉的变种用于高档的庭院绿化观赏 , 并得到广泛的
栽种。到了19世纪世界各国普遍开展了红豆杉的栽
培和选育 , 虽然其原种的数量不多 , 但由于栽培历史
悠久 , 迄今为止 , 世界范围内已培育获得了 200余品
种。我国红豆杉属植物有 5种 , 与其它各国相比红豆
杉属植物较丰富 , 但我国对红豆杉属植物的品种选育
非常薄弱 , 仅有 2个变种 , 可以说在红豆杉属植物的
品种选育研究方面我国尚属空白。为了改变这种现
状 , 应该加大红豆杉的育种研究进程 , 通过种内 、种
间杂交技术 , 从杂交子代中选育获得符合人们观叶 、
观果等需求的新品种 , 这些新品种的获得 , 不仅可丰
富我国红豆杉属植物的资源 , 同时由于红豆杉树形美
观大方 , 四季常青还可广泛应用于改善生态环境和园
艺观赏 , 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近年来随着对红豆杉
9第 3期 杨玉林等:红豆杉属植物资源及其世界分布概况   
属植物药用价值的认识 , 提高紫杉醇等药效成分含量
的育种目标已经确立 , 积极开展种群 、杂种子代的药
效成分的测定 , 选择高含量的优良新品种是未来的育
种目标之一。
【参 考 文 献】
[ 1]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编辑委员会.中国植物志 (第七卷)
[M] .北京:科学出版社 , 1978.
[ 2] 贺新强 , 林金星 , 胡玉熹 , 等.中国松杉类植物濒危等级划分
的比较 [ J] .生物多样性 , 1996, 4 (1):45-51.
[ 3] 侯宽昭.中国种子植物科属词典 (修订版)[ M] .北京:科学
出版社 , 1982.
[ 4] 傅立国.中国植物红皮书:稀有濒危植物 [ M] .北京:科学出
版社 , 1991.
[ 5] 国家林业局.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 (第一批).http:
www.forestry.gov.cn Manager ZhuanLan-Url File-Up zrbh200711
  06455.htm.1999-09-09.
[ 6] 邓先珍 , 胡春华.红豆杉资源与开发利用研究综述 [ J] .环境
科学与技术 , 2002 (25):74-77.
[ 7] 陈庆红 , 陈庆瑛 , 黄利亚 , 等.东北红豆杉开发研究进展
[ J]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 , 2005, 24 (1):41-42.
[ 8] 张秀萍.红豆杉资源的发展现状及开发对策 [ J] .内蒙古林业
调查设计, 2008 , 31 (3):77-78.
[ 9] 吴 彦 , 刘 庆 , 胡 科, 等.我国红豆杉资源现状和紫杉醇产
业化对策 [ 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 2002, 11(6):515-520.
[ 10] 邓青珊, 朱琼琼 , 鲁长虎.南方红豆杉的天然更新格局及食果鸟类
对其种子的传播 [ J] .生态学杂志 , 2008, 27 (5):712-717.
[ 11] 朱琼琼, 鲁长虎.食果鸟类在红豆杉天然种群形成中的作用
[ J] .生态学杂志 , 2007 , 26 (8):1238-1243.
[ 12] 王卫斌 , 姜远标 , 王达明 , 等.云南红豆杉的生物学与生态
学特性 [ J] .西部林业科学 , 2006 , 35 (4):33-39.
[ 13] 瓦 逊 , 罗 德 , 包志毅.世界园林乔灌木 [M] .北京:中
国林业出版社 , 2004.
[ 14] Molyneux R J , Lee S T , Gardner D R, et al.Phytochemicals:the
good , the bad and the ugly [ J] .Phytochemicals, 2007 , 68 (22-
24):2973-2985.
[ 15] http: www.worldbotanical.com Taxus%20review%203%20Asian%
20species.htm.2006.10.
[ 16] http: www.conifers.org ta ta baccata.htm.2008-09-16
[ 17] Krussmann G , Warda H D.Manual of Cultivated Conifers [ M] .
Port land Oregon:Timber Press , 1985.
[ 18] http: www.nearctica.com trees conifer taxus Tbrevi.htm.2008-
06-08
[ 19] http: www.na.fs.fed.us pubs silvics-manual Volume-1 taxus
brevifolia.htm.2006-09-11
[ 20] Burns RM , Honkala BH.Silvics Manual volumel [M] .Washing-
ton D C:Forest Service Agriculture Handbook , 1900.
[ 21] Price R A.The genera of Taxaceae in the Southeastern United States
[ J] .Journal of Arnold Arboretum , 1990 , 71:69-91.
[ 22] http: www.conifers.org ta ta brevifolia.htm.2008-05-01
[ 23] http: www.conifers.org ta ta canadensis.htm.2002-11-07
[ 24] http: www.nearctica.com trees conifer taxus Tf lori.htm.2008-06-08
[ 25] http: www.conifers.org ta ta f loridana.htm.2002-11-07
[ 26] http: www.conifers.org ta ta globosa.htm.2008-07-26
[ 27] http: www.conifers.org ta ta cuspidata.htm.2002-01-04
[ 28] 柏广新 , 吴榜华.中国东北红豆杉研究 [ M] .北京:中国林
业出版社 , 2002.
[ 29] 周 进 , 杨小林 , 多 琼 , 等.西藏红豆杉资源的初步调查
[ J]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 1999 , 27 (5):65-68.
[ 30] 檀丽萍 , 陈振峰.中国红豆杉资源 [ J] .西北林学院学报 ,
2006, 21(6):113-117. [责任编辑:刘美爽]
(上接第 4页)
[ 5] Kalbitz K , Solinger S H , Park J , et al.Cont rols on the dynamics of
di ssolved organic matter in soi ls:A Review [ J] .Soi lS cience Society ,
2000, 165:277-304.
[ 6] Lyt le D E , Cronan C S.Comparative soil CO2 evolution , litter decay ,
and root dynamics in clearcut and uncut Spruce-fir forest [ J] .Forest
Ecology and Management , 1998 , 103:121-128.
[ 7] Toland D , Zak D.Seasonal patterns of soil respiration in intact and
clearcut northern hardwood forests [ J] .Canadian Journal of Forest Re-
search , 1994, 24:1711-1716.
[ 8] Zhao G D , Wang B, Yang J , et al.LI-8100 automated soil CO 2 flux
system and its application [ J] .Meteorolog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
gy , 2005 , 33 (4):363-366.
[ 9] Raich J , Potter C , Bhagawati D.Inter-annual variability in global soi l
respiration 1980- 1994 [ J] .Glob ChangeBiol , 2002, 8:800-
812.
[ 10] 王 旭, 周广胜 , 蒋延玲.长白山阔叶红松林土壤呼吸作用
[ J] .植物生态学报, 2007 , 31 (3):355-362.
[ 11] Law B, Baldocchi D , Anthoni P.Below-canopy and soil CO2 f luxes in a
ponderosa pine forest [ J] .Agricaltural and Forest Meteorology , 1999 ,
94:171-188.
[ 12] Epron D , Farque L , Lucot E , et al.Soil CO2 efflux in a beech for-
est:Dependence on Soil Temperature and Soi l Water Content [ J] .
Annals of Forest Science , 1999 , 56:221-226.
[ 13] Fang C , Moncrieff J B , Gholz H L , et al.Soi l CO2 efflux and its
spatial variation in a Florida slash pine plantations [ J] .Plant and
Soil , 1998, 205:135-146.
[ 14] Kang S , Doh S , Lee D , et al.Topographic and climatic controls on
soil respiration in six temperate mixed-hardwood forest slopes Korea
[ J] .Glob ChangeBiol , 2003 , 9:1427-1437.
[ 15] Raich J.Aboveground productivity and soi l respiration in three Hawai-
ian rain forests [ J] .Forest Ecology and Management , 1998 , 107:
309-318.
[责任编辑:肖生苓]
10     森 林 工 程 第 25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