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中国黄芪属(Astragalus Linn.)药用植物资源现状及分析



全 文 :中国黄芪属(Astragalus Linn .)药用植物资源现状及分析
赵 明 段金廒 黄文哲 周荣汉
(中国药科大学中药资源室 南京 210038)
摘要 中国黄芪属药用植物种类较多 ,药用部位和功效也不尽相同。为了解本属药用资源基本概貌 , 本文较
系统地综述了中国黄芪属药用植物的种类 、资源分布及其药用现状;并着重对其中应用多 、需求量大的种类进
行分析和讨论。
关键词 黄芪属;药用植物;资源;综述
黄芪属(Astragalus Linn.)植物全世界共有 11亚属 , 2000余种 ,分布于北半球 、南美洲及非洲 ,
稀见于北美洲及大洋洲 。中国有 8亚属 ,278种 ,2亚种 ,35变种及 2变型 ,南北各省区均产 。其中
簇毛黄芪亚属(Subgen .Pogonphace Bunge)主产中国 。
药用黄芪主要分布于黄芪亚属(Subgen.Phaca Bunge)、华黄芪亚属(Subgen.Astragalus)、簇毛
黄芪亚属 、裂萼黄芪亚属(Subgen .Cercidothrin Bunge)和密花黄芪亚属(Subgen.Hypoglottis Bunge)
等五个亚属[ 1] 。
1 中国黄芪属药用植物的种类 、分布及应用
  据分析统计 ,中国黄芪属药用植物 ,除中药黄芪(膜荚黄芪 、蒙古黄芪)外 ,其他均为黄芪代用品
(如多花黄芪 、单体蕊黄芪 、金翼黄芪 、东俄洛黄芪等)或一些地方习用品(如直立黄芪 、背扁黄芪
等)。入药部位大都为根 ,亦有少数以全草或种子入药(如表)[ 1-6] 。
黄芪属药用植物主要分布于我国北方各省 ,此外 ,四川 、云南等省区也有分布 。
云南中医学院钱子刚等曾进行“云南黄芪药用植物物种多样性研究” ,发现云南作为黄芪属植
物的一个分布中心 ,共计有正品黄芪两个种(膜荚黄芪 、蒙古黄芪),代用品五个种(地八角 、多花黄
芪 、单体蕊黄芪 、紫云英 、东俄洛黄芪)和地方习用品十三个种(弯齿黄芪 、梭果黄芪 、长小苞黄芪
等),正品沙苑子一个种(背扁黄芪),代用品和地方用品各一个(斜茎黄芪和紫云英)[ 7] 。
青海省药品检验所刚健等在青海省黄芪属药用植物资源调查中发现 ,在青海省 64 种(包括 3
变种)黄芪属植物中 ,有 7种在民间广为药用(多花黄芪 、斜茎黄芪 、东俄洛黄芪 、金翼黄芪 、马衔山
黄芪 、草木樨黄芪 、甘肃黄芪)[ 8] 。
王宝琴等在“常用中药材品种整理及质量研究”工作中 ,曾对中药黄芪作了大量的工作 ,先后对
黄芪的主产区山西 、内蒙 、黑龙江 、河北 、四川 、甘肃等地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调查研究。根据产地调
查 ,发现商品黄芪药材除了膜荚黄芪 、蒙古黄芪 ,黄芪属的其它种也作黄芪使用 ,主要有梭果黄芪 、
多花黄芪 、东俄洛黄芪 、金翼黄芪 、单体蕊黄芪等 ,一般为地区习惯用药 ,多系自产自销的品种[ 9] 。
5中国黄芪属(Astragalus Linn.)药用植物资源现状及分析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39730500)资助
附表:中国黄芪属药用植物的种类 、分布及应用现状
种 名 分   布 药用部位 应用现状
簇毛黄芪亚属
乌拉特黄芪(A.hoantchy)
内蒙古西部 、宁夏中部 、甘肃中部至西部(兰州 、靖远 、肃北)、青海东部(循化 、同仁),新疆。 根
内蒙 、宁夏 、新疆等地代黄芪用。
弯齿黄芪(A.camptodontus) 四川西南部(稻城)、云南西北部(中甸 、丽江 、鹤庆 、洱源)。 根 云南作黄芪用
长小苞黄芪(A.balfourianus) 四川西部及西南部(甘孜 、木里)、云南西北部。 根 云南部分地区作黄芪用
甘肃黄芪(A.tanguticus) 甘肃西南部(夏河 、岷县)、青海东部及西部 、四川西北部 、西藏东部。 根
背扁黄芪(A.complanatus) 东北 、华北及河南 、陕西 、宁夏 、甘肃 、江苏 、四川 种子 称为沙苑子。 补肝益肾 ,明目固精。
黄  
芪  
亚  

秦岭黄芪(A.henryi) 陕西东南部湖北西部 根 鄂西作黄芪用
阿克苏黄芪(A.aksuensis) 天山 根
梭果黄芪(A.ERNESTII) 四川西部 、云南西北部及西藏东部 根 四川个别地区代黄芪入药
单蕊黄芪(A.monadelphus)
甘肃东部及西南部(祁连山 、岷山及兰州 、榆中 、夏河 、临潭 、卓尼 、合作),青海东部至东南部 ,四川西北部。
根 功效与黄芪相同。
天山黄芪(A.lepsensis) 天山北坡至帕米尔 根 新疆作黄芪用
膜荚黄芪(A.membranaceus) 东北 、华北及西北 根
为中药黄芪正品之一。藏族用于创伤 、狂犬病 、小便不通。蒙古黄芪(A. membranaceus var.
momongholicus) 黑龙江 、内蒙古 、河北 、山西。 根 为中药黄芪正品之一
多花黄芪(A.f loridus) 甘肃 、青海 、四川 、西藏 根 四川代黄芪入药
东俄洛黄芪(A.tongolensis) 四川西部 根 甘肃 、青海 、四川代黄芪用。
金翼黄芪(A.chrysopterus) 四川 、河北 、山西 、陕西 、甘肃 、宁夏 、青海 根 河北 、甘肃南部代黄芪用
云南黄芪(A.yunnanensis) 四川西部 、云南西北部及西藏 根
西藏部分地区作黄芪入药。藏族还用于清肺热 ,脾病 ,止肠痛。
马衔山黄芪(A.mahoschanicus) 四川西北部 、内蒙甘肃 、宁夏 、青海 、新疆。 根
草珠黄芪(A.capillipes) 内蒙 、河北 、山西 、陕西北部 根
草木樨状黄芪(A.melilotoidesll) 长江以北各省区 全草
祛风除湿 ,活血通络。用于风湿疼痛 , 四肢麻木。





刺叶柄黄芪(A.oplites) 西藏西南部 、新疆西部。 根
无花黄芪(A.severzovii) 新疆北部 根
长果颈黄芪(A.englerianus) 云南和西藏西南部 根 功效与黄芪相似
华黄芪(A.chinensis)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内蒙 、河北 、山西。 种子 强壮补肾 ,清肝明目 , 作沙苑子入药
多枝黄芪(A.polycladus) 四川 、云南 、西藏 、青海及新疆西部。 根
华山黄芪(A.havianus) 华山 、太白山。 根
紫云英(A.sinicus) 长江流域各省区 全草 、种子 清热解毒 ,种子在四川作沙苑子使用。
6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          第 19卷第 6期




亚属
糙叶黄芪(A.scaberrimus) 东北 、华北 、西北各省区。 根
地八角(A.bhotanensis) 贵州 、四川 、西藏 、陕西 、甘肃。 根
用于口鼻出血 、牙痛 、麻疹 、扁桃体炎 、浮肿。藏族还用于止咳止痢。
斜茎黄芪(A.adsurgens) 东北 、西北 、华北 、西南地区。 根 根作黄芪的代用品 ,种子在江苏 、宁夏部分地区作沙苑子使用。细弱黄芪(A.miniatus) 内蒙 、黑龙江。 根
湿地黄芪(A.uliginosus) 东北各省及内蒙 根 用于肝火引起的目赤 、视物不清。




藏新黄芪(A.t ibetanus) 新疆北部 、西部及西南部 根 云南 、西藏作黄芪用
由表中药用黄芪在各亚属中的分布情况分析 ,中药黄芪地方代用品多分布于正品黄芪所在的
黄芪亚属 ,这提示我们在近缘植物中寻求替代资源的可行性 。
2 中药黄芪野生资源与栽培生产现状[ 10~ 15]
2.1 野生资源现状
蒙古黄芪 、膜荚黄芪为中药黄芪之法定基源 ,主要分布于我国北方各省区 ,四川 、云南等也有分
布 。历史上商品黄芪以野生为主 ,但由于长期大量 、无节制采挖 ,没能注意对自然资源的应有保护
及可持续发展 ,目前野生黄芪资源几近枯竭 ,大面积成规模的野生黄芪资源已十分少见 ,仅在地处
边远 、交通不便 、人类活动尚难涉及的地区有部分野生资源 ,如黑龙江大兴安岭地区的呼玛河流域
及甘河 、委勒根河流域;四川的阿坝;甘孜地区等 ,但现阶段能够提供商品药材的则十分有限。
2.2 栽培生产现状
随着野生黄芪的资源锐减 ,引种黄芪的规模不断扩大 ,特别是在黑龙江 、山西 、内蒙古 、河北 、宁
夏等地 ,已具相当规模 。如黑龙江的东宁 、海林 、林口 、宁安;山西的浑源 、应县 、代县 、繁峙;内蒙的
固阳县;河北的沽源 、安国;宁夏的固原等[ 9] [ 16] 。主要栽培品种为蒙古黄芪 、膜荚黄芪 ,但由于膜荚
黄芪在栽培过程中根部形态变异较大 ,而蒙古黄芪相对较稳定 。因此 ,近年来 ,栽培及商品黄芪的
主流多被蒙古黄芪占据。
中药黄芪的大规模引种 ,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野生资源不足的问题 ,但在引种过程中也相应出
现了一些新的问题。
2.2.1 黄芪引种后根部形态发生变异
蒙古黄芪由于原产于山西 、内蒙 ,长期生活于黄土高原地区 ,在干旱的条件下生长而形成较为
稳固的遗传特性 ,引种后根系形态变化较小;但膜荚黄芪一般生活在海拔较高 、气候寒冷 、降水丰
沛 、土壤腐殖质高的生态环境下 ,若改变其生态诸因子则根系形态常会发生较大的变化 ,极易发生
由鞭杆形到鸡爪形的变化(“鸡爪芪”的特点主要是主根短 、侧根多)。在实地考察中 ,分析其变化的
原因 ,一是土壤深翻不够 ,表层土肥沃 ,透水性不强;其次是移栽时主根根端(生长点)多被破坏(直
播黄芪根系形态发生变异的机率就相对较小)。由于目前对药材质量的评价仍主要处于外观经验
性鉴别阶段 ,“鸡爪芪”的出现 ,无论其内在质量如何 ,势必都要影响其在市场上的商品行为 。
2.2.2 引种过程中疏忽了环境生态因子对植物生长及其药用部位形成的影响
7中国黄芪属(Astragalus Linn.)药用植物资源现状及分析
各种植物均有其适宜的生态环境 ,如没能充分考虑相关生态条件对药材质量的影响 ,随意引种
栽培 ,则可能导致引种失败并造成损失。如湖南湘西凤凰地区曾引种膜荚黄芪 ,但由于当地气候较
炎热 ,降雨量大 ,土壤多为酸性的黄色粘性土质 ,与黄芪喜凉爽气候 ,耐寒 、怕热 、怕涝 ,以土壤深厚
富含腐殖质 、透水性强的中性或弱碱性砂土为宜的适宜生态恰好相反 ,导致引种的黄芪根部细瘦 、
分枝多 、豆腥气微弱 ,各项指标测定均达不到药典要求 ,不宜药用。
2.2.3 栽培生产过程中缺乏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黄芪属植物大多根系发达 ,具有良好的水土保持作用。然而 ,由于野蛮挖掘 、竭泽而渔 ,造成水
土流失 、生态环境的破坏。我们在山西浑源县实地考察中见到 ,在山坡上以半野生状态种植的黄
芪 ,其根条长而粗大 ,较平地栽培的要好。但当黄芪成片起挖 、山坡土壤被深翻后 ,十分松软 ,极易
造成水土流失。对生态的影响不容忽视 ,建议在黄芪种植区注意其伴生植物的栽培和保护 ,并在黄
芪起挖后注意对松软土壤的平整。
2.2.4 栽培生产过程中缺乏规范化意识和相关知识
黄芪引种栽培中相关知识(诸如播种 、田间管理等)的匮乏 ,势必要影响药材的生产。我们在河
北 、内蒙 、山西 、宁夏等地实地考察中就发现 ,有些药农在播种时根本就不知道要对种子预处理 ,出
苗率仅达百分之三十 。这样 ,一方面会造成资源及财力的浪费;另一方面 ,有相当一些种子次年萌
发 ,混杂在当年生黄芪中 ,起挖时药材的质量 、规格难以保证 。
2.3 扩大药源 ,选育优良种质资源
当前中药黄芪资源现状不容乐观 ,种质退化 、混杂现象严重 。扩大药源 、选育优良种质的工作
十分必要。在黄芪药用植物中 ,也不乏有好的黄芪代用品 ,且有的在地方上已经有相当长的应用历
史 ,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了良好基础。如前面提到的与正品黄芪同属于黄芪亚属的梭果黄芪 、多花黄
芪 、东俄洛黄芪 、金翼黄芪等及其它亚属黄芪代用品 ,均可对其作更深入地研究 。簇毛黄芪亚属的
乌拉特黄芪(贺兰山黄芪),在西北地区中 、蒙药均有使用 ,功效与中药黄芪相同 。其根部的药材性
状好 ,主根粗长 、少分枝 、皮层厚 、色黄 、质地绵 、粉性足 、味甜 、有较重的豆腥气。孙三省等用贺兰山
黄芪和膜荚黄芪(正品 ,东北野生)同等大小的根作水和稀醇的溶出物对照实验 ,发现贺兰山黄芪浸
膏得率分别比膜荚黄芪高 5%、10%,且薄层层析的图谱两者相近[ 17] ,说明贺兰山黄芪在成分上与
膜荚黄芪近似 ,含量上可能还要高于膜荚黄芪 。但迄今 ,由于野生资源蕴藏量有限难于形成商品规
模 ,尚未见到有系统的化学成分和质量评价研究。我们将有兴趣来开展这项工作 ,若其内在品质优
异 ,则可望成为中药黄芪又一优良种质资源。
此外 ,近年来出现了一些对黄芪组织培养的相关研究[ 18 ,19] ,希望能为黄芪育种能和快速繁殖
提供参考。上海中医药大学中药生物工程研究室用发根农杆菌诱导形成膜荚黄芪毛状根 ,并进行
大规模培养 ,在黄芪新资源研究方面取得了较好进展[ 20] 。
3 药材外观形态与内在质量的关系探讨
  对药材品质的评价 ,传统乃至现今商业上 ,均以外观性状特征为主要标准。黄芪药材向来以
“根条粗长 、绵性大 、粉性强 、甜味足”为品质上乘之标准 。先辈们在工期的实践中的经验 ,古来用
8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          第 19卷第 6期
之 ,必然有其一定的道理 ,但药材性状与其内在品质到底有怎么样的必然联系 ,近年来颇有争议 。
黑龙江中医研究院高凤兰等曾对“鸡爪芪”和“鞭杆芪”进行对比分析测试 ,发现所测定的各项
指标(多糖 、氨基酸 、微量元素 、水分 、总灰分 、酸不溶性灰分 、水浸出物 、甲醇浸出物等)中 , “鸡爪芪”
并不比“鞭杆芪”差 ,而且氨基酸的含量还明显高于“鞭杆芪”[ 21] 。王良信等也做了类似研究 ,结果
与此相同[ 15] 。
近几年 ,上海崇明地区引种的膜荚黄芪 ,但由于表面纤维性木化比较严重 ,被认为不能代替黄
芪入药 。上海中医药大学对其进行了较细致的研究 ,发现崇明产黄芪总黄酮 、总皂甙 、总多糖的含
量 ,游离氨基酸的种类和含量均不亚于其他膜荚黄芪。且发现总黄酮的含量分布规律是三等品>
二等品>一等品(等级按性状划分),由此可知 ,外观上的木质化并不一定影响活性成分的含量 ,且
含量与外形粗壮并不呈正比关系[ 22 , 23] 。南京药物研究所曹正中等也做了一些工作 ,将一定量药材
湿润后分皮部和木部两部分 ,分别提取 、测试 ,实验发现 ,木部中几乎提不到黄芪甲甙 ,药材中所含
甲甙几乎都在皮部中[ 24] 。也就是说 ,根细小 ,相对含量也不一定低。
上述研究结果用传统经验似乎难以解释 ,虽然不足以 、也不可能完全否定传统经验 ,但至少能
提示仅靠传统外观经验性判断对药材质量加以评价是不够的 ,应对药材性状与质量间的内在联系
进行系统研究 ,并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和方法对药材的内在质量进行综合评价 ,才能切实有效掌握和
控制中药材的质量。
参 考 文 献
1 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植物志 Vol.42(第一分册).北京:科学出版社 , 1993。
2 江纪武.拉汉药用植物名称和检索手册.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 1990。
3 内蒙古植物志编写组.内蒙古植物志(第三卷).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 1977。
4 朱业民.内蒙古植物药志(第二卷)(第一版)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 1993。
5 吴征镒主编.新华本草刚要.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 1991。
6 黎光南.云南中药志.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 , 1990。
7 钱子刚等.云南黄芪药用植物物种多样性研究.云南中医学院学报 , 1997 , 20(1):4。
8 刚健等.青海黄芪属药用资源及其商品药材.中药材 , 1993 , 16(1):15。
9 王宝琴等.黄芪类专题研究.常用中药材品种整理和质量研究(第二册).南方协作组.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 , 1997
10 周荣汉主编.中药资源学.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 1993
11 白效令等.北岳恒山黄芪的品质优势研究.中草药 , 1994 , 25(6):317
12 姜维东等.川产家种与野生膜荚黄芪的生药学对比研究.华西药学杂志 , 1989 , 4(3):148。
13 孙三省.四川青海甘肃的省所产野生黄芪的原植物及生药形态考察.中国药学杂志 ,1989 , 24(4):210。
14 孙三省.东北内蒙甘肃和青海等地的黄芪品种资源及药材质量的调查研究.中医药信息 , 1989 ,(5):38
15 王良信等.黑龙江省药用黄芪培养驯化的若干问题.全国黄芪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药学会.山西省药学会 1991
16 杨又华.山西黄芪资源调查研究.全国黄芪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药学会.山西省药学会 1991。
17 孙三省.黄芪药材品种的调查与鉴定.中国药学杂志 , 1990 ,25(11):643。
18 王莉等.内蒙黄芪组织培养的研究.全国黄芪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药学会.山西省药学会 1991。
19 李湘串等.膜荚黄芪愈伤组织诱导及芽的分化.全国黄芪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药学会.山西省药学会 1991。
20 郑志仁等.膜荚黄芪毛状根中异黄酮成分的反相高效液相色谱分析 ,黄学学报 ,1998 , 33(2):148。
21 高凤兰等.野生与栽培黄芪主要成分的分析测定.黑龙江中医药 , 1991 ,(3)47。
22 胡蓓莉等.几种黄芪属植物中生物活性成分的比较研究.
Ⅰ .黄芪总皂甙含量测定.中成药 1997 , 19(2):40。
23 王智华等.几种黄芪属植物中生物活性成分的比较研究.
Ⅱ.黄芪总黄酮的含量测定
Ⅲ.多糖的分析研究
Ⅳ.氨基酸的分析比较  药物分析杂志, 1995 , 15(增刊):311。
24 曹正中.黄芪质量的探讨.全国黄芪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药学会 山西省药学会 1991。
9中国黄芪属(Astragalus Linn.)药用植物资源现状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