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有关棉属种及其关系的几个问题商榷
中国 农业科学院棒花研究所 马家肆
关于棉属种的分类及各个种之间的亲缘
关系的研究 , 随着现代生物科学的发展 , 正
在深入 。 对过去的研究结果和认识 已有不少
新发展 。 确切她弄清棉属种的分类及其亲缘
关系 , 对从野生种中引进新种质 , 提高棉花
育种水平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 。 有机会看到
钱思颖同志发表 的一篇文章 《 棉属的种及其
种间杂交 》 ( 《 江苏农业科学 》 1 9 8 3年第 8 `
期 ) , 对其中的几个问题提出来同同行们一
道商榷 , 以活跃我们棉花界 “ 百家争鸣 ” 的
学术气氛
一 、 已发现的棉属种分类
已发现 的棉属种到底有多少 ? 从未有过
统一的说法 。 根据 F yr x e )1的统计 , 已发表的
种的名称有 6 7 5个 , 其 中有同种 异名 , 异 种
同名 , 相当混乱 。 1 0 7 9年 , 经 F r y x o l l整理 ,
根据亲缘关系分成 4个亚属 、 7 个组 、 10 个亚
组和 39 个种 。 rF y xe l 认为 , 长须棉和绿顶棉是
.同一类型 , 所以保留了绿顶棉 , 取消了长须
棉 。 我们在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海南
棉花种质园实地观察的结果也证明 , 二者在
形态上确是一样的 , 陆地棉野生种系 (r : c e ,不是分类学上的名词 , 在分类上没有位置 ,
确切的含义是栽培种的野生类型 ) 按照士9 5 1
年H u t e h i n s o n的分法为 丫个 。 但 1 9 7 9年 F r y x -
e l l根据 19 7 5年 oJ h n so n利用种子蛋 白 质 胶体
电泳分析的结果 , 发现陆地棉 7 个野生种系
中的帕尔氏默棉 ( eP lm e r i) 在 5 . 6厘米处缺
一深色酶带 , 与陆地棉极不相似 。 因此 , 他
认为很可能这个材料的 D染色体组是来 自三
裂棉 ( G , 计 il o b u m ) , 不象陆地 棉 那样或
是来 自瑟伯 氏棉 ( G 。 t hur b er i ) , 或是来 自
雷蒙德氏棉 ( G 。 r o imo 时 :i ) 。 于是 他 把帕
尔狱氏棉从陆地棉野生种系中抽出犷另列为
二士新种 : 拉针吵棉 ` ( 口. 工 n c吟士 ’` ) 。
一 i 一于
至于另一个异源四倍体种达尔文 氏 棉 ( G .
d
o r w in i ) 诚如钱思颖同志所述 , 尚有不少
争议 。
二 、 戴维逊氏棉 ( G . d vi d so in i) 同陆
地棉的杂交
在 目前已发现的棉属39 个种之间 , 尚有
三分之一左右的组合杂交未能成功 , 包括利
用幼胚离体培养技术 。 二倍体野生种戴维逊
氏棉具有抗盐碱 、 抗早特性 , 棉酚含量高 ,
对棉蚜和棉铃虫有明显抗性 , 所以是棉花育
种很有潜力的种质资源 。 但是长期以来 , 戴
维逊 氏棉同所有的异源四倍体棉种 ( 包括陆
地棉 ) 之间的杂交都未成功 。 据研究 , 这是
因为戴维逊氏棉具有 L e “ , 致死 基 因 , 而异
源四倍体棉种则具有 L e , L e Z致死基因 , 所有
的L e等位基因同 L e ` “ ` 都是配套致死 基 因 ,
因此它们的任何组合杂交 , 不是在胚阶段死
亡就是在幼苗期死亡 。 钱思颖同志在文章中
说到克服这种困难可采用中间材料搭桥的办
法 。 这种设想完全正确 , 但用什么中间材料
搭桥应有针对性 , 否则用材不当也会失败 。
现己发现一个海岛棉材料无腺体棉 1 5一 4 ,
它是选 自无腺体棉 “ S e b r o o k Se 、 I s l a n d ”
( A S一 2 ) 同一个南美洲海岛棉亚 种 材料
杂交的 F Z群体 。 用无腺体棉 15 一 4 与戴维逊
氏棉杂交 , 获得了成活的三倍体杂种 。 已查
明无腺体棉 15一 4 的基因型为 2 ( l e , l e Z ) ,
与戴维逊氏棉的L e d “ , 基因不是配 套致 死基
因 。 现在利用新发现的基 因 le : le : 已可 能获
得戴维逊氏棉和海岛棉之间的种间杂种 。 因
此 , 可以设想 , 如果通过将无腺体棉 1 5一 4
的 le : 1。 : 基因转育到陆地棉中去 , 就 有可能疾得戴维逊氏棉和陆地棉之间的种间杂种 ,
也就有希望利用戴维逊氏棉的优良种质子棉
花育种实践 。 -
〔1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