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基于分子生物技术的栗属植物遗传多样性研究进展



全 文 :基于分子生物技术的栗属植物
遗传多样性研究进展
秦玉星 ,龚榜初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 ,浙江 富阳 311400)
摘 要:栗属植物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 ,因而其物种的遗传多样性一直以来是研究者关注的热点。从同工酶和 DNA 分子标记等
分子生物技术方面 ,对分布于亚洲 、欧洲以及美洲的栗属植物群体遗传多样性 、遗传结构及遗传分化研究状况进行了系统的阐述 ,
并在此基础上对栗属植物遗传多样的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栗属(Castanea Mill.);遗传多样性;分子标记
中图分类号:S6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60X(2007)04-0038-03
  壳斗科(Fagaceae)栗属(Castanea Mill.)植物原
划分为12个种 ,分布于北半球温带及亚热带[ 1] 。后
因为种间界定不明显 ,将美洲榛果栗 6 个种:C.
pumila 、C .Ozarkensis(Ashe)、C.ashei(Sidw.)、C .al-
nifolia(Nutt.)、C .floridena(Ahe)和 C .paucispina
(Ashe)等归并为榛果栗 1个种[ 2] ,因此栗属现有 7
个种 。我国分布有 3个种 ,即中国板栗(C.mollissi-
ma)、茅栗(C.seguinii)和锥栗(C .henryi);日本和朝
鲜半岛为日本板栗(C .crenata);美洲分布美洲栗
(C.dentate)和榛果栗(C.pumila)2个种;欧洲 、非洲
和西亚分布欧洲栗(C.sativa)1个种。
我国丰富的栗属植物资源是品种改良和新品种
选育的基础 ,因此 ,研究我国栗属遗传资源具有非常
重要的作用。笔者就基于分子生物技术的栗属遗传
资源多样性的研究进行了阐述 。
1 同工酶水平遗传多样性
欧洲首先对欧洲栗的遗传多样性展开了研究 ,
Pigliucci等[ 3-4]和 Villani 等[ 5-7]对土耳其 、意大利 、
法国等地的欧洲栗 50个居群约 1 400个样品的 11
种同工酶进行研究 ,揭示了其种的遗传变异水平及
群体遗传结构 ,并结合形态 、生理 、生态等因子进行
了相关性研究 ,发现土耳其同类群的遗传多样性显
著大于意大利和法国的同类群 ,土耳其西部的欧洲
栗同类群与意大利的同类群在居群分子遗传基础上
收稿日期:2007-03-09
基金项目: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Y304348),国家林
业局重点资助项目(9707)
作者简介:秦玉星(1978-),男 , 山东莒南县人 ,在读硕士生 ,
研究方向为森林培育。
差异比较小 ,确认了土耳其是欧洲栗的遗传多样性
中心 。Fineschi等[ 8] 则认为欧洲栗几乎没有地理上
的结构变化;对美洲板栗的研究也得出同样的结
果[ 9] 。Dane等[ 10]通过调查来自该属东亚和北美种
群发现中国板栗的遗传变异最大 ,而美洲栗的遗传
变异最小 ,并得出结论为美洲板栗和中国板栗 、美洲
榛果栗 、锥栗的遗传分化时间估计距今已有 1 000
万 ~ 1 300万 a。
郎萍 、黄宏文等[ 11]首先对栗属 3个中国特有种
即中国板栗 、茅栗和锥栗的 30个居群 12个酶系统
的 20个位点进行了遗传多样性与遗传结构分析 ,表
明中国板栗在种和居群水平上都具有较茅栗 、锥栗
高的遗传多样性 。而对中国板栗 21个自然居群间
等位酶遗传变异的空间自相关分析及 F2 统计分析 ,
其结果表明:中国板栗在种和居群水平上都具有较
茅栗 、锥栗高的遗传多样性;并揭示了长江流域的神
农架及周边地区为中国板栗的遗传多样性中心[ 12] 。
张辉等[ 13-14] 认为在同一水平上 ,板栗遗传多样性
水平显著高于欧洲栗 ,揭示了其丰富的遗传变异及
其高水平的分化度可能与其生境的多样性 、风媒异
交等因素造成的长距离的基因漂变有关 ,并初步推
测出西南为板栗遗传多样性中心 。这与黄宏文
等[ 11-12]研究结果有差异 。
2 DNA分子标记水平遗传多样性
国外 ,Galderisi U 等[ 15]研究意大利的欧洲栗时
建立了 RAPD标记的程序 ,并区分了意大利欧洲栗
的各个品种。Schffer M 等[ 16]的研究与同工酶标记
的土耳其是欧洲栗的遗传多样性中心 ,并且从土耳
其东部向地中海地区扩散的结果一致[ 5-7] 。
 湖南农业科学 2007 ,(4):38 ~ 40                            Hunan Agricultural Sciences 
DOI :10.16498/j.cnki.hnnykx.2007.04.044
Fineschi S等[ 17]认为欧洲栗的遗传变异与人类的活
动有很大的关系 。应用同工酶和 AFLP 分析表明 ,
分布于朝鲜的日本板栗不同于分布于日本的 ,它可
能是中国板栗与日本板栗的杂交种[ 18] 。Marinoni
等[ 19]利用欧洲栗中分离到的 33 个简单序列重复
(SSR)在品种 Garrone Nero 的 5个样品中筛选出 24
个多态性位点 ,每个位点检测到 2 ~ 7个等位基因 。
Yamamoto等[ 20] 在日本板栗中应用(AG)/(TC)富集
的基因组文库发展了 15个SSR位点 ,每个位点产生
1 ~ 16个等位基因 ,其中 14个具多态性 ,证实日本
板栗是从野生日本板栗中筛选出来的 ,并具有相同
的遗传背景。Tanaka Takahisa等[ 21]对日本北部 7个
地区 245份野生板栗用 5对 SSR引物进行遗传多样
性研究 ,检测到 79 个等位基因 ,表现出高的遗传多
样性 ,发现栽培种大都是自野生种中选育出的 。
国内 ,在研究北京 、浙江 、江苏和湖北等主栽板
栗品种时 ,以不同的特异标记或标记组合对各品种
进行了分子鉴别 ,构建了 DNA 指纹图谱 ,并对这些
品种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 ,用聚类方法得到燕山
板栗明显不同于外来品种[ 22-26] 。沈永宝等[ 27]认为
福建建瓯茅栗显示了较高的遗传多样性 ,此结果与
郎萍等[ 11]人的研究结果存在一些差异 。周连第[ 28]
等对 86个板栗品种进行了分子水平的遗传多样性
研究 ,表明供试板栗群体内分化比较严重;通过对
AFLP 分析的各个步骤进行反复试验 , 证明了以
AFLP———荧光法来分析板栗品种资源分子水平遗
传多样性是可行的方法。王克荣等[ 29]研究中 、日 、
美栗疫病菌的遗传结构时指出 ,中国子群体间遗传
结构有明显的分化 ,日本子群体间的遗传结构差异
不明显 。肖正东等[ 30] 运用富集技术构建富集中国
栗微卫星的基因组文库 ,从筛选出的10个微卫星中
设计出5对引物用于分析安徽省的 14个板栗品种 ,
聚类结果与品种来源基本一致。王英等[ 31] 对茅栗
随机大居群以及其中各亚居群的遗传结构进行了空
间自相关分析 ,认为大别山分布的野生茅栗为一个
缺乏空间结构的随机大居群 ,茅栗亚居群之间频繁
的花粉流削弱了地理隔离导致的遗传漂变或分化作
用在维系居群随机遗传结构中具有的重要作用。
3 研究展望
我国有丰富的栗属资源 ,对于栗属植物的遗传
多样性研究也取得了可喜的进展 ,但还存在薄弱的
环节 ,应当重视和进一步加强栗属植物资源的保护
和研究工作 ,建议开展以下方面的工作:
(1)栗属植物物种和种质资源是栗属植物遗传
育种的基础 ,要加强栗属种质资源的保护 ,注重种质
资源保存新技术的研究 。重视栗属植物的遗传多样
性研究 ,防止其野生种的灭绝或者丢失。
(2)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广泛而深入开展栗属
种质基因资源的鉴定 、克隆以及结构序列的分析研
究 ,建立主要品种的遗传图谱 ,进行重要经济性状
(抗逆和品质)的基因定位研究 ,为开展种质资源生
物多样性 、品种鉴定和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等研究打
下基础 。
(3)强化现代生物技术在栗属遗传育种和遗传
多样性方面的应用 。在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遗
传多样性时 ,同功酶和 RAPD 标记研究的比较多。
但无论是哪个方法研究遗传多样性时 ,其取样量相
对其广阔的栗属植物分布来说不是很大 ,因此应加
大研究多样本才能对栗属植物的遗传多样性进行系
统而全面的分析。
参考文献:
[ 1]  郑万钧.中国树木志[ M]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 1985.2203-
2207.
[ 2]  Johnson G P.Chinquapins:taxonomy , distribution , ecology and impor-
tant[ J] .North Nut Growers Assoc Ann Rep, 1987 , 87:58-62.
[ 3]  Pigliucci M , Villan I F , Benedeaelli S.Spatial patterns of genetic vari-
ability in Italian chestnut (Castanea sativa Mill.)[ J] .Can J Bot ,
1990b , 68(9):1962-1967.
[ 4]  Pigliucci M , Vil lani F , Benedettelli S.Geographic and climatic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the spatial structure of gene frequencies in Castanea
sativa Mill.from Turkey[ J] .J Genet 1990, 69(3):141-149.
[ 5]  Villani F , Sansotta , Cherubini , et al.Genetic structure of natural pop-
ulations of Castanea sativa in Turkey:evidence of a hybrid zone[ J] .
Journal of Evolutionary Biology ,1999 , 12(2):233-244.
[ 6]  Villani F , Pigliucci M , Benedettelli S ,et al.Genetic diferentiat ion a-
mong Turkish chestnut(Castanea sativa Mill.populations[ J] .Heredi-
ty , 1991 , 66:l31-136.
[ 7]  Villani F , PigliucciM , Lauteri M , et al.Congruence between genetic ,
morphometric , and physiological data on diferentiation of turkish chest-
nut(Castanea sativa)[ J] .Genome , 1992, 35:251-255.
[ 8]  Fineschi S , Taurchini D , Villani F , et al.Chloroplast DNA polymor-
phism reveals little geographical structure in Costartea sativa Mill.
(Fagaceae)throughout southern European countries[ J] .Mo1 Eco1 ,
2000 ,9(10):1495-1503.
[ 9]  Kubisiak T L , Roberds J H.Genetic variation in natural populations
of American chestnut [ J] .J American Chestnut Foundation , 2003 ,
(2):42-48.
[ 10]  Dane F , Lang P , Huang H W , et al.Intercontinental genetic diver-
gence of costanea species in eastern Asia and easternnorth America
[ J] .Heredity ,2003 , 91(3):314-321.
[ 11]  郎 萍 ,黄宏文.栗属中国特有种居群的遗传多样性及地域差
39第4 期           秦玉星等:基于分子生物技术的栗属植物遗传多样性研究进展           
异[ J] .植物学报(英文版),1999 , 41(6):651-657.
[ 12]  李作洲,郎 萍 ,黄宏文.中国板栗居群间等位酶基因频率的
空间分布[ J] .武汉植物研究 ,2002 , 20(3):165-170.
[ 13]  张 辉 , Vill F.板栗在 6个同工酶位点上的遗传变异[ J] .生
物多样性 , 1998 ,6(4):282-286.
[ 14]  张 辉 , 柳 鎏.板栗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及人工选择的影响
[ J] .云南植物研究 , 1998 ,20(1):81-88.
[ 15]  Galderis U , Cipollaro M , Bernardo G , et al.Molecular typing of Ital-
ian sweet chestnut cultivars by 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
analysis[ J] .Hort Sci Biotech , 1998, 73(2):259-263.
[ 16]  Schiffer M , Maurer W D , Tabel U , et al.Genet ic characterization of
southwest German sweet chestnut by use of molecular markers[ J] .
Forstliche Versuchsanstalt Rheinland-Pfalz , 2002 , 49(2):184-
198.
[ 17]  Fineschi S , Taurchini D , Vil lani F , et al.Chloroplast DNA polymor-
phism reveals litt le geographical structure in Castanea sativa Mill.
(Fagaceae)throughout southern European countries[ J] .Molecular E-
cology , 2000 , 9(10):1495-1503.
[ 18]  Yamamoto T , Shimada T , Kotobuki K , et al.Genetic characterization
of Asian chestnut varieties assessed by AFLP[ J] .Breed Sci , 1998 ,
48(4):359-363.
[ 19]  Marinoni D , Akkak A , Bounous G , et al.Development and charateri-
zation of microsatellite markers in Castanea sativa(Mill.)[ J] .Mo1
Breed ,2003 , 11:127-136.
[ 20]  Yamamoto T , Tahaka T , Kotobuki K , et al.Characterization of sim-
ple sequence repeats in Japanese chestnut [ J] .Hort Sci Biotech ,
2003, 78(2):197-203.
[ 21]  Tanake Takahisa , Yamamato Toshiya , Suzuki M itsuo.Genetic diver-
sity of Castanea crenata in northern Japan assessed by SSR markers
[ J] .Breeding Science ,2005 , 55(3):271-277.
[ 22]  高捍东 ,黄宝龙.板栗主要栽培品种的分子鉴别[ J] .林业科
学 , 2001, 37(1):64-71.
[ 23]  高捍东.板栗主要栽培品种的分子鉴别及遗传分析[ J] .南京
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9 , 23(5):88-88.
[ 24]  王同坤 ,董超华 ,齐永顺 ,等.燕山板栗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
RAPD 分析[ J] .果树学报 , 2006 ,23(4):547-552.
[ 25]  张新叶 ,黄敏仁.湖北省主栽板栗品种的分子鉴别[ J] .南京
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 , 28(5):93-95.
[ 26]  翁尧富 , 郑康乐.板栗优良品种(无性系)苗木分子标记鉴别
研究)[ J] .林业科学 , 2001 ,37(2):51-55.
[ 27]  沈永宝 ,施季森 ,林同龙.福建建瓯锥栗 、茅栗遗传多样性分析
[ 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 , 28(6):15-17.
[ 28]  周连第 ,兰彦平 ,韩振海.板栗品种资源分子水平遗传多样性
研究[ J] .华北农学报 ,2006 , 21(3):81-85.
[ 29]  王克荣 ,周 扬 ,Mgmilgroom.中日美栗疫病菌群体遗传结构比
较[ J] .林业科学 ,2004 , 40(5):127-131.
[ 30]  肖正东 ,何定华 ,何锡山 ,等.中国栗 AC/GT 微卫星的提取和
多态性及对安徽省板栗品种的分析[ J] .分子植物育种 , 2005 ,
3(4):509-514.
[ 31]  王 英 , 康 明 , 黄宏文.用分子标记揭示植物随机大居群
中亚居群的遗传结构———茅栗自然居群空间遗传结构的 SSR
分析[ J] .植物生态学报 , 2006, 30(1):147-156.
(上接第 37页)
种子分为需光种子 、忌光种子和中性种子[ 4] 。本实
验发现凤仙花在周期性光照和全黑暗条件下的萌发
率无显著差异 ,说明凤仙花种子萌发对光照不敏感 ,
光照不是凤仙花种子萌发的必要条件 。相反 ,光照
可以提高滇水金凤和黄金凤种子的萌发率和发芽
势 ,对萌发指数和活力指数也有一定的影响 ,说明光
照可促进滇水金凤和黄金凤种子的萌发 。
植物种子的萌发受多种内 、外因素的影响 ,有的
种子具有休眠特性[ 5] 。本研究表明 ,滇水金凤和黄
金凤种子发芽率较低 ,原因一可能是种子采收时未
完全成熟 ,需要经历一段后熟过程;原因二可能是采
收后运输过程中温度过高 ,通风状况不好 ,致使活力
下降迅速;最主要的原因是滇水金凤和黄金凤种子
具有休眠特性。
凤仙花原产印度 、中国和马来西亚 ,分布于高海
拔 、低温地区 ,如种子萌发前经过一段时间的低温过
程 ,可能会促进某些酶活化剂的产生 。因此 ,滇水金
凤 、黄金凤种子萌发前进行 Prechill处理 ,其发芽率 、
发芽势 、活力指数均比对照组有显著提高 ,其中发芽
率提高了 20.6%、13.5%,发芽势提高了 26.4%、
21.9%,活力指数提高了 59.5%、16.2%;也就是说
此处理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打破凤仙花种子的休眠 ,
促进萌发 ,也可能是对环境长期适应的结果。
参考文献:
[ 1]  陈艺林.中国植物志(第 77卷第 1分册)[ M] .北京:科学出版
社 , 2000.1-10.
[ 2]  宋松权 ,程红焱 , 龙春林 ,等.种子生物学研究指南[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 2005.1-61.
[ 3]  孙卫邦 ,孔繁才 ,向其柏.光温对醉鱼草属植物种子萌发的影响
[ J] .植物生理学通讯 ,2005 ,(1):48-50.
[ 4]  唐安军 ,龙春林 ,刀志灵 ,等.棕榈种子萌发特性及其贮藏行为
的研究[ J] .云南植物研究 , 2005 ,(6):657-662.
[ 5]  黄 媛 ,张长芹.四种独春花属植物种子萌发特性初探[ J] .种
子 , 2004 ,(11):65-67.
40                      湖南农业科学                    第 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