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数量分类在闽产水龙骨科瓦韦属、石韦属鉴别上的应用



全 文 :数量分类在闽产水龙骨科瓦韦属、石韦属鉴别上的应用
林国宇 (福建省福仁药业有限公司 福州 350003)
摘要:  用数量分类的方法从产于福建的 13种瓦韦属、石韦属药用蕨类值物中选取 48项有分类价值的特征 ,通过数据处理 ,进行聚类分析 ,为正
确识别、应用它们提供新途径。
关键词: 数量分类 ;形态分类 ;瓦韦属 ;聚类图
中图分类号: R282. 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6-3765( 2002) 05-0071-02
  在福建省现已知有瓦韦属 Lepisorus ( J. Sm )
Ching、石韦属 Pyrrosia Mirbel的药用种类 13种〔 1〕 ,它
们富含活性成分如酚类、黄酮类及甾体与三萜类化
合物等〔 2〕 ,具很高的药用价值 ,可用于抗菌、消炎以
及心血管等系统疾病治疗。目前就有很多它们入药
的实例与记载〔3〕。但有些种类在民间不仅名称混淆 ,
而且相互混淆。为了准确用药 ,笔者将数量分类学的
方法〔 4〕应用于水龙骨科 Polypodiaceae识别研究中。
本文应用计算机试从瓦韦属、石韦属种类聚类分析
入手 ,为准确识别、正确应用提供有别于传统分类的
途径。
1 研究材料
将分布 于福建的 13种瓦韦属、石韦属蕨类植物
定为数量分类单位 ( O TU) (见表 1) ,从每个 O TU中
选取二元性状 20个、多态性状 23个、数量性状 5个 ,共
48项分类依据 (以形态特征为主 )。本研究对象的标
本存于福建师范大学生物工程学院标本室。
2 研究方法
通过计算机进行数据转换 ,将研究材料的不同
量分特征进行数据标准化处理 ,从已经标准化的数
据中计算分类单位之间的相似性系数 ,最后通过聚
类分析 ,即采用每次循环只形成一个结合类群 (其仅
由 2个类群合并而成 ) ,获得以下聚类图 (数据处理过
程略 ) (见图 1)。
表 1 产于福建的 13种瓦韦与石韦种类
OTU代号 植物种名 OTU代号 植物种名
1 庐山瓦韦 L. lewisii 8 宝化山瓦韦 L. pachuashanensis
2 粤瓦韦 L. obscu re-ven ulosus 9 相似石韦 P. assimilis
3 鳞瓦韦 L. oligolepidus 10 庐山石韦 P. sheareri
4 阔叶瓦韦 L. tosaemsis 11 石韦 P. lingua
5 密果瓦韦 L. myriosorus 12 光石韦 P. calvata
6 扭瓦韦 L. contortus 13 贴生石韦 P. adnascens
7 瓦韦 L. thunbergianus
3 结果与讨论
由于笔者选择的性状绝大多数源于它们的形态
特征 ,故其结果可与传统的识别方法进行比较 ,由聚
类图可以看出在第一级联合中出现以下四个对子:
图 1 福建瓦韦属、石韦属植物 (O TU)聚类图
    (横坐标表示 OTU种类 ,纵坐标表示关联系数 )
  第一对是瓦韦与宝华山瓦韦 ,关联系数为 0. 27,
它们共同特点在于叶片为线状披针形 ,最宽处在中
部或中部以上。这也是它们与本属福建产的其它种
类相区分的识别点。从形态上看 ,两者不同在于瓦韦
的叶疏生 ,长 10~ 20cm,且根状茎粗壮 ,横走 ;宝华山
瓦韦叶近生或近簇生 ,长 3~ 7cm,根状茎短而斜升。
第二对是密果瓦韦与扭瓦韦 ,虽有关联 ,但系数
最小 ,只有 0. 21。前者目前仅发现于武夷山 ,其植株
较小 ,约 10cm,根状茎上鳞片较小 ,不透明 ,孢子囊群
大 ,成熟时彼此接触而明显区别于后者 ,难怪秦仁昌
先生定它为新种。
第三对为鳞瓦韦与阔叶瓦韦 ,它们在经典分类
上是很相近的种类 ,其不仅叶形态接近 ,且根茎也相
似 ,从聚类图上可以看出关联系数为 0. 53,相似程度
高 ,这与传统分类结果一致 ,识别它们在于 ,前者的
孢子囊群大 ,成熟时彼此密接 ,叶薄革质 ,下面具鳞
片 ;后者孢子囊群小 ,成熟时彼此不接近 ,叶纸质 ,下
面近光滑。
第四组是光石韦与石韦 ,它们关联系数也不小 ,
为 0. 43,它们形态的确十分相近 ,区别仅在于光石韦
叶片上面疏被星状毛 ,有小洼点 ,下面也有星状毛 ;
而石韦叶片上面近无毛 ,也无小洼点 ,下面有星状
毛 ,但老时脱落。
从树系图中看出: O TU1-8归为一大类群。就形
·71·
Strai t Pharmaceutical Journal Vol 14 No. 5 2002
态来说 ,它闪的孢子囊群幼时有盾形的鳞片状隔丝
覆盖 ,在叶中脉两侧都有 1行孢子囊群。而不同于归
为另一大类的 O TU9-13, O TU9-13类的共同特征是
孢子囊群不具盾形的鳞片状隔丝 ,孢子囊群密布于
叶下面。在经典形态分类学中 ,已将前者归为瓦韦
属 ,而后者归为石韦属。这与聚类图上结论是相吻合
的。
植得一提的是 O TU 1与 O TU 13,它们在形态上
与本属其它种类区别极大 ,前者叶狭 ,宽不足 5mm ,
边缘还反卷 ;后者存在有二型叶 ,这些特征显不同于
本属其它种类。在聚类图中它们都是最后与本属其
它种类相聚的 ,这与传统分类观点一样。当然 ,这与
笔者在选择形态特征时偏重叶片性状有一定关系。
从聚类图中不难看出 ,关联系数越大 ,形态越相
近 ,鉴别越难 ,这与传统分类观点是一致的。也就是
说 ,可应用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 ,对瓦韦属、石韦属
进行鉴别研究。
参考文献
〔1〕福建省科学技术委员会 ,福建植物志编写组 .《福建植物志》 ,第一
卷修订本 , 1991, 229~ 238
〔 2〕徐冬英 .药作蕨类植物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信息 , 1997( 4) 20~
21.
〔3〕江苏新医学院编 .中药大辞典 ,上海 ,上海科技出版社 , 1986, 579.
〔4〕高开泰 .聚类分析 ( 1) ,数学实践与认识 , 1982, 1 66~ 70
福 建 五 味 子 资 源 及 其 利 用 价 值
郭尧惠 (福建省药材公司 福州  350003)
摘要: 本文简要介绍我省野生的五味子类 5种植物 ,比较原植物的形态特征和功能主治 ,并从生态和经济的角度 ,提出五味子野种转为家种的见
解。
关键词: 五味子 ;资源调查 ;鉴别
中图分类号: R931. 2; R931. 7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6-3765( 2002) 05-0072-02
  五味子是常用中药材 ,分为北五味子和南五味
子。北五味子又称辽五味子 ,产于东北、华北地区 ,南
五味子又称西五味子 ,产于山西、陕西、甘肃、以及长
江流域、云贵高原。我省使用的五味子历来从省外购
进 ,福建不产五味子 ,在数百种地产药材收购目录
中 ,未将其列入。到 1980年武夷山医药公司提供挂果
技条要求鉴定时才发现 ,我省分布有华中五味子和
翼梗五味子 ,而此两种是当时允许药用的品种 (现只
规定华中五味子 ) ,故引起重视。随后 1981年《武夷科
学》第一卷: “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维管束植物名录”载
有翼梗五味子 Schizandra Henryi Cla rke和灰绿五味
子 S. Vividis A. C. Snri th、长序五味子 Kadsura
Oblongitfolia Merr和南五味子 K. Longipedunculata
Finet et Gagnep 〔1〕。至 1987年全省的中药资源普查展
开。包括华中五味子在内的五种陆续被发现 ,这些长
在山坡溪谷、林旁、灌木丛中的药材 ,在南平、三明、
宁德、福州等广大地区均有零星分布。按照 1995年版
药典规定 ,只允许北五味子 ( Sohisandra Chinensis
( Turcz ) Baill ) 和 华 中 五 味 子 ( Schisandra
Sphenanthere Rehd et Wils)药用 ,事实在长期使用中
翼梗五味子与华中五味子同等以南五味子入药。此
外在民间 ,对其它同属的五味子不仅果实 ,还有根
茎、甚至叶也有地区性使用习惯 ,地域很广泛。因此 ,
研究五味子不仅要研究药典规定的种 ,还应研究同
类的其它种 ,以及除果以外的其它药用部分的治疗
价值。下面就这些种的形态特征和功能主治作个归
纳比较 (见表 1, 2)。
1 形态特征
1. 1 五味子科、属主要特征: 攀援灌木 ,无托叶 ,花
单性 ,腋生 ,螺旋状排列 ,心皮多数 ,分离 ,胚珠两枚
闭合成一浆果。分为五味子属 ( Schisandra)和南五味
子属 ( Kadsura ) ,前者果期花托伸长 ,聚合果排列成
穗状 ,后者果期花托不伸长 ,聚合果排列成球状或椭
圆状〔 2〕。
1. 2  5种五味子原植物及其主要特征比较: 华中五
味子 SchiSandra Sphenanthere Rehd et WiIS;翼梗五
味子 S. Henryi C, B Clarke;灰绿五味子 S. Viridis A.
C. Smith;长序南五味子 Kadsura Oblongifolia Merr;
长梗南五味子 K. Longipedunculata Finet et Gagnep。
·72·
海峡药学  2002年 第 14卷 第 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