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矮杨梅叶的鉴定研究



全 文 :的事实。近年来 ,广大中西医工作者对其现代机理进行了
有益的探索。侯氏[ 5]等发现 CAG患者血液流变学各项指
标与健康人相比有显著性差异 , 并表现为萎缩程度越高 ,
程度越重。陈氏[ 15]等以黄芪及复方当归注射液按相同比
例混合后注射足三里 、肝俞 、胃俞三穴 ,发现其对实验性萎
缩性胃炎胃癌前病变有显著作用 ,并发现该方具有双向调
节患者免疫功能的作用。陆氏[ 16]等采用综合法造成萎缩
性胃炎胃癌前病变气虚血瘀病证结合大鼠模型 , 观察具有
健脾化瘀作用的胃舒胶囊对大鼠的增殖带细胞数 AG-
NOR颗粒数的影响。结果表明该方能抑制大鼠胃粘膜上
皮的异常增生 、促进其正常分化成熟。
4 展望
综上所述 ,活血化瘀法对 CAG 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 实
验研究也从多方面阐述了其治疗机制。将中医药与现代
科学技术结合取得了长足进展 ,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
决。在临床研究方面 ,首先还存在辨证标准 、疗效标准尚
不统一 、统计方法有待提高的问题。今后应重视证的客观
化 、规范化 、标准化。 其次 , 虽然活血化瘀法为主治疗
CAG 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但大部分均以汤剂口服 、且疗程
较长 ,给患者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 , 且增加了患者经济负
担。故疗效确切 、使用方便 、作用迅速的新剂型开发迫在
眉睫。在实验研究方面 , 首先要注意 CAG 血瘀证动物模
型的研制。其基本的原则是应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制备 ,
只有这样的动物模型才能最大限度的符合人体的生理病
理过程。其次 ,虽然对活血化瘀治疗 CAG 的机理研究阐
述较多 ,如活血化瘀药可促进局部炎症的吸收 、使萎缩的
腺体复生等。但目前尚缺乏从活血化瘀法本身的作用特
点分析 ,较为系统 、深入的研究活血化瘀法治疗 CAG 的机
理。
随着现代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和中医药学的不断发
展 ,有关活血化瘀法治疗 CAG 的临床和实验研究将日益
深入 ,相信在不远的将来 , 活血化瘀法治疗本病亦将得到
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参考文献
1 邱德文 、张荣川.中医治法十论[ M] .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 ,
1980:242
2 陈灏珠.实用内科学[ M] .第 10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1997:1585
3 孙茂峰 、王茵萍 、范刚启等.关于活血化瘀对慢性萎缩性胃炎
胃壁屏障作用的探讨[ J]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 2000 , 20(7):554
4 陈瑜 、吴丹明 、兰春英.辨证治疗慢性胃炎癌前病变 45例疗
效分析[ J] .中医杂志 , 1994 , 35(7);418
5 侯冬梅 、刘勤社 、郭安阳.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证型与血液流
变学的关系[ J].中国中西医结合脾胃病杂志 , 1997 , 5(1):14
6 甘凉 、葛来安 、黄海彬等.中医药诊治慢性萎缩性胃炎研究进
展及展望[ J] .中国中西医结合脾胃病杂志 , 1996 , 4(3):189
7 郭光业 、王志成 、杨露梅等.健脾活血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
临床研究[ J] .河北中医 , 2002 , 22(4);249
8 田丽霞 、许宏大.参薏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 45 例临床观察
[ J] .湖南中医药导报 , 2000 ,(6)7:21
9 李东 、安丽.健脾清热活血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 60例疗效
观察[ J] .新中医 , 2000 , 32(4):20
10 陈磐华.中药治疗胃粘膜中重度异型增生动 60例[ J] .中国
中西医结合杂志 , 2000 , 20(7):545
11 李志民 、于家军.消痞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癌前病变)
105例临床观察[ J] .新中医 , 1998 , 30(10):18
12 杨丙初.平萎消异汤治疗 79例胃癌前病变的有效分析[ J] .
北京中医 , 1994 ,(1):28
13 唐存雄.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 46例[ J] .湖
北中医杂志 , 1999 , 22(3):123
14 刘志祥.养阴祛瘀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 68 例[ J] .安徽中
医临床杂志 , 1999 , 11(5):300
15 陈德成 、吴旭.穴位注射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免疫调节作
用机理研究[ J].中国针灸 , 1998 , 18(3):182
16 陆为民 、单兆伟 、沈洪.胃舒胶囊防治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
病变的实验研究[ J] .华人消化杂志 , 1998 , 10:897
* 贵州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课题
收稿日期:2003-01-09
科研
报告    矮 杨 梅 叶 的 鉴 定 研 究 *
刘 宁 , 乙 引
(贵州师范大学生物技术科学系 550001)
内容提要:本文报道了矮杨梅(Myrica nana Cheval.)叶的形态 ,显微 、亚显微结构及粉末等特征研究结果 , 为开发利
用这一药物资源提供鉴定资料。
关键词:矮杨梅;叶;形态;结构;粉末
中图分类号:R282.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1108(2003)02-0056-01
·56·
第 25卷 第 2期
2003 年 6 月             
贵阳中医学院学报
JGCTCM
           No.2 Vo.25
June 2003      
DOI :10.16588/j.cnki.issn1002-1108.2003.02.044
  矮杨梅(M.nana Cheval.)又称云南杨梅 、大杨梅 , 是
杨梅科杨梅属常绿灌木植物。该植物根皮 、茎皮 、果实有
治疗痢疾 、消化不良 、崩漏及心血管等疾病的功效。近些
年来 ,随着对植物有效活性成分认识的不断提高 , 矮杨梅
生理活性成分的研究已日益引起重视。从已报道的矮杨
梅叶中酚性化学成分 、精油化学成分 、槲皮素及鞣质含量
等研究[ 1-4] , 充分显示了该植物叶生理活性成分的独到
之处。为开发利用新的药物资源 ,我们对矮杨梅叶进行了
鉴定研究 ,以为进一步开发这一民间药物资源提供基础资
料。
1 材料与方法
实验材料取自贵州水城杨梅乡 、盘县牛官庙矮杨梅原
生地。在采集地各选取生长较一致的 5 株矮杨梅 ,观察叶
形态特征。取植株中部成熟叶 1 ~ 2 片 , FAA 液固定 , 用
常规石腊切片法制横切片 ,取新鲜叶用刮片法制叶上下表
皮装片 ,显微观察并拍照。
取植株中部成熟新鲜叶带回室内 ,用毛笔将叶片轻轻
擦拭去除尘埃 , 用双面胶固定样台 , 喷度后于 KyKy -
1000B 型扫描电镜下观察 、拍照。新鲜叶于干燥箱烘干
后 ,研磨成粉 , 用 1%甲醛溶液作扩展剂制临时装片 ,光镜
下观察粉末特征。上述各项所测数据为 10个样品均值。
2 结果
2.1 叶的形态特征:矮杨梅叶为长椭圆状倒卵形或短楔
状倒卵形 ,革质。叶长 2.5 ~ 6cm , 宽 1 ~ 3cm。叶先端钝
圆或尖 , 基部楔形。叶 1/ 2 ~ 1/3 上部具粗浅齿。叶脉 4
~ 7对上凹下凸。叶背具多数金黄色腺体 ,成熟叶腺点易
脱落留下痕迹。下表皮有针状表皮毛或圆柱状多细胞腺
毛及盾状鳞盖(图Ⅰ 、Ⅱ)。
2.2 叶的解剖结构特征:表皮细胞:横切面观 ,矮杨梅叶
上 、下表皮为单层细胞组成 , 细胞呈方形或近方形 ,外切向
壁被角质膜 ,上表皮角质膜厚 0.61μm ,下表皮角质膜厚为
0.23μm(图Ⅲ)。正面观上表皮细胞呈多边形 , 垂周壁平
直 ,细胞大小为 18 ~ 21μm(图 Ⅱ);下表皮细胞无规则形 ,
垂周壁呈浅波纹或深波纹状 , 细胞大小 20.5 ~ 36μm(图
Ⅱ)。多数表皮细胞内含单宁。
气孔器类型:据我们观察 , 矮杨梅叶气孔器均分布在
下表皮。电镜下观察到气孔器周围副卫细胞一个 ,呈单环
状包围保卫细胞。按 Dileher[ 5] 的概念 , 矮杨梅气孔器类
型属环细胞型 ,表皮角质膜纹筛为块状 ,其上具鳞片状腊
质。气孔外拱盖单层 ,保卫细胞二级无 T 型加厚(图Ⅴ)。
叶肉:叶肉由栅栏组织 、海绵组织二部分组成 ,为典型
的异面叶结构。近轴面的栅栏组织细胞二层 , 长柱型 , 长
是宽的 3-4 倍 ,排列紧密 ,细胞内具多数叶绿体。远轴面
的海绵组织细胞类圆型或短柱型 ,排列稀疏 , 气孔下方具
大型孔下室。多数薄壁细胞内含草酸钙方晶和单宁(图
Ⅲ)。
  叶脉:主脉发达 , 维管束半圆形 ,主脉处的上 、下表皮
内侧为若干层厚壁组织 ,维管束周围薄壁细胞内可见星散
分布的方晶体和单宁细胞。侧脉维管束鞘 2 层 ,外层细胞
大 ,类圆形 , 为单宁细胞 , 内层细胞小 , 不含单宁。韧皮纤
维单个或成束分布(图Ⅲ 、Ⅳ)。
2.3 粉末特征:矮杨梅叶粉末为棕褐色 , 具杨梅清香味 ,
味淡略带苦涩。韧皮纤维末端较钝圆 ,直径 15 ~ 23μm , 壁
厚 6~ 10μm ,胞腔窄可具点状纹孔。木纤维散生或成熟 ,
直径 11 ~ 22μm , 壁厚 4 ~ 7μm , 草酸钙方晶多 , 散生 ,呈方
形或不规则多面体 , 直径 11 ~ 19μm ,具少数石细胞 ,类圆
形 ,单个散生或集聚 , 导管多为环纹 ,螺纹状(图Ⅵ )。
3 分析与讨论
3.1 笔者等前期对矮杨梅生物学性状的研究表明 ,该物
种在形态特征上表现出稳定的多态性 ,并且某些性状与药
用疗效相关[ 2 , 6] 。本实验选择了原生性状稳定的植株作
材料 ,避免了变异类型带来的鉴定的不准确性。 因此 , 实
验结果叶的形态 、解剖结构 , 尤其是表皮细胞形状 , 气孔器
类型等特征是鉴别矮杨梅叶的依据。
3.2 实验观察矮杨梅叶的粉末特征与刘云昆等[ 7]对杨梅
根的生药鉴定结果有很多相似之处 ,但两者药用效果的差
异还需作进一步研究。
3.3 实验结果表明 , 矮杨梅叶的栅栏组织发达 、角质膜
厚 、气孔分布于下表皮 ,且具盾状鳞盖等特征都充分说明
该物种是一种偏旱生类型。这为研究矮杨梅环境适应的
形态学机理和药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了新资料。
致谢:向刚 、孙音 、王学爱 、罗成芳等同学参与部分工
作。
参考文献
1 周志贵 、杨崇仁.矮杨梅鲜叶的酚性化学成分[ J] .云南植物
研究 ,2000 , 22(2)2:19~ 224
2 乙引 、刘宁.不同类型矮杨梅叶片中槲皮素含量的比较[ J] .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 2000 , 9(3):59~ 60
3 刘宁 、李正芬等.矮杨梅叶精油成分分析[ J] .贵州师大学报
(自),1996 , 14(2):1~ 4
4 刘宁 、李正芬等.矮杨梅根皮 、茎皮 、叶鞣质含量的测定[ J] .
贵阳中医学院学报.1995 , 17(4):64 、12
5 Dileher , D.L.Approachesto the identi fication of angiosperm leaf
remains.Bot.Rev.1974 , 40:1~ 157
6 刘宁 、李正芬等.贵州省杨梅属药用植物资源调查[ J] .中国
医药学报.1998 , 13(3):74~ 75
7 刘云昆 、陈善信.民族药杨梅根的生药学鉴定[ J] .中国民族
民间医药杂志.1996 , 20:35~ 37
(附图见封二)
·57·  第 2 期               刘宁等.矮杨梅叶的鉴定研究
(文见 57页)
图Ⅰ  矮杨梅叶下表皮(40X)
1 柱状的腺毛 2 角质膜
图Ⅲ 矮杨梅叶片横切(10X)
1 栅栏组织 3 侧脉维管束
2 海绵组织 4 盾状鳞盖 
图Ⅴ 电镜下观察的矮杨梅气孔器
1 保卫细胞 3 副卫细胞
2 角质膜
  
图Ⅱ 矮杨梅叶表皮正面观
1 上表皮(10X) 2 下表皮(40X)
图Ⅳ 矮杨梅叶主脉横切(10X)
1 维管束  3 单宁细胞
2 厚壁组织 4 方晶  
图Ⅵ  叶形及粉末特征
1 韧皮纤维 3 方晶
2 导管   4 薄壁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