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不同树龄桐花树茎上白条地藤壶分布特征的研究



全 文 :第 20 卷 第 l 期 海 洋 通 报
2X() l 年 2月 M人田N旧 SCI 价屺 EB U L L T IN E
V匕1. 加 , N众 I
凡b . , 2加 l
不同树龄桐花树茎上白条地藤壶
分布特征的研究
何斌源 赖廷和
(广西红树林研究中心 , 北海 53倪洲】7 )
摘 要 研究了广西英罗港红树林区向海林带不同树龄的桐花树茎上白条地膝壶的分布特征 。 结果表明 :
白条地路壶在茎上的附着高度 ( h) 曲树龄和树高增大而增大 , 在最大树龄 17 龄植株上平均达到 182 cm 。
此高度为溯高约 SI Z c叫海水才能浸及 , 在一年中约有将近 匆% 的时间. 摇在空气中。 附着高度 ( h) 与
树高 ( H ) 比值洲 以 5 龄树最大 , 达 91 , % . 树层最大密度达 46 枷 .硒耐 . 最小为 l社 l树抽千. 在同
一 树龄的不同树层 , 密度表现为先随树高增大逐渐增大 , 达到最大密度后又下降 . 在不同树龄的同 , 一树
层 . 密度高低变化 , 分布一般出现多个峰 . 白条地麟壶最适宜附着和生长在桐花树茎上 10 ~ 120 c m树层
( 浸及此树层的海水潮高约为 430 ~ 450 cm ) . 树层最大生物量为 l , . .9仍 州时 , 最小为 .5 39 创耐 . 生物
量分布与密度的相似 。
关妞词 桐花树 树龄 茎 白条地麟壶 分布特征
桐花树 _ ( A ge 才ce osr c o阴勿 . 勿彻砚 ) 是广西英罗港 ( 10 0 43 ` E , 2 1 . 28 ’ N) 红树林的先锋树种 , 在一定程度上群落外缘的桐花树决定了红树林扩展或衰退 。 由于它的茎表皮黑揭
色 , 密布微凸的皮孔 , 最易被污损动物附着 。 红树林群落外缘的桐花树一些高度的茎上可形成厚度达 3一 4 cm 的污损动物附着层 , 覆盖面积达 10 材 , 1。 由于污损动物大量附着使得植
株枝叶稀少 , 枝下高往往达到整株高度的 70 %以上 , 一些植株倒伏死亡 。 白条地藤壶 (五初护
弓汤沁 w涌 , i) 是广西红树林上分布最广 、 附着量最大的污损动物种类 , 而且在高树层上往
往成为单优种 。 本文对英罗港红树林区向海林带不同树龄桐花树茎上的白条地藤壶的分布特
征进行了研究 , 旨在为现有红树林和造林的污损动物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
1 生境概况
广西英罗港红树林是国家级山口红树林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 。 该区年平均气温22 . 4 ℃ ,
极端最低气温· .0 8 ℃ , 年降水量 1 8 16 .5 m m , 年均相对湿度81 . 8% 。 英罗港海区的潮汐为不规
则全日潮 , 平均潮差 .2 35 m , 最大潮差 .6 25 m ; 年平均海水盐度29 ; 红树林面积80 耐 , 群落宽度约 70 m , 长约 1 40 m , 为港湾红海榄 (肋扮叩加m s印OI sa )群落 。 林区内潮沟发达 , f
条主潮沟南北走向贯穿红树林区 , 长约 s o m , 最大宽度达90 m , 最高潮时潮沟水深可达 4
m
。 群落外缘和潮沟两岸混生桐花树 、 白骨壤 (A v ic C e n ia m a r in a) 和秋茄 (箱劝由 iaI c曲de 乃.
收稿日期 : 2X( 为 · 03 一 5
1 期 何斌源等 :不同树龄的桐花树茎上白条地藤壶分布特征的研究
2材料与方法
广西红树林上污损动物对植株的危害程度表现为从向海林带到中间林带到向陆林带递减趋势【’ l。 本研究于 199 年 1 0月对广西英罗港红树林区向海林带桐花树茎上白条地藤壶的分
布进行了调查 。 在平行和垂直潮流方 向各设一条深入树林宽 Z m 、 长 5 0m 的样带 , 两样带
高程基本一致 , 潮高约为 33 0 c m (潮高基准面在平均海面下 3 5 9 c m , 下同 ) 。 调查 以不 同
基径为标准 , 先采集足够数量的桐花树植株 , 再将两样带的桐花树样混合后用基盘测定年轮
确定其树龄 , 经测定这些桐花树最大树龄为 17 龄 。 从 1~ 17 龄植株各随机选取 5 株 , 共 85
株 , 测量各植株的株高 ( H ) 和茎上白条地藤壶的附着高度 ( h ) ; 以 20 c m 为单位把植株从
苹基部开始向上分层 , 直至没有白条地藤壶出现 ; 测量各树层茎的表面积 ( m , ) 、 白条地藤
壶的个体数 ( nI d )和鲜重 (妙 )。 各树层的密度 ( nI 出m , )和生物量 ( g 明加 2 )以同一树龄的
5 个树段的加权平均数给出 。
3 结果与分析
3
.
1 不同树龄桐花树茎上白条地藤壶的附粉高度变化
自条地藤壶在桐花树茎上的附着高度 h 值随树龄和树高增大而增大 ( 表 l ) , 在最大
树龄 17 龄植株上平均达到 182 c m , 此高度需潮高约 5 12 cm 以上的潮水才能浸及 。 以小时为
计量单位 , 粗略推算出 182 c m高度一年中约有将近 90 % 的时间暴露在空气中 。 人为甘 值以 5
龄树为最大 , 达 引 . 9 % 。 比率 九蟹才从 l 龄树递增到 5 龄树达到最大 , 其后 则递减 , 而且在
12 龄之后相差较小 , 在 7 .4 % ~ 79 名 % 之间 。 据作者观察 , 树龄在 12 龄之后 的桐花树受
白条地藤壶危害虽然严重 , 但植株高层的枝叶繁茂 。 虽然附着高度随树龄增长而逐渐升高 ,
但增长速度最终表现为下降 。 c of m an , B . A . I’] 和 D ot y , M . 5 . 5[] 认为 , 某一潮线具有一种界限
作用 , 当超越这一界限时 , 暴露和干燥的时间会骤然成倍地增加 , 相应的理化因子随之出现
较大的变化 。 高程增大 导致自条地藤壶摄取食物条件恶化和超出其耐受干旱能力 , 使其附着
和生长受到抑制 , 不可能无限度地向上发展 。
裹 1 不同树盼桐花树的树高 H ( c m )和白条地蕊立的附粉高度 h ( c m ) 及比值 人宁矛
10 1 1 12 13 14 15 16 17
Jj,n,
1603483
月户
-l.-
O丹6.卜目如ōjJ叼,一曰卜卜:10010 0 . 4 116夕 12 4乃 13 3 . 6
卯 , 4 10 4 . 1 10 7 , 0 114 , 6
17 2 ,
14 1
.
3
滋于一而 3 硫 一云砒一云而 云亏石
9 1
.
9 8 9 3 8 5 7 8 5
树故Hh洲
%
3
.
2 白条地藤壶密度随树龄和树高变化的分布特征
从表 2 可看出 , 所有树龄中自条地藤壶的最大密度为 46 6 0 0 nI 咖 2 , 出现在 14 龄树的一o 一 12 0 e m 层 ; 最小为 17 2 In d zm , , 出现在 12 龄 。 一 2 0 em 树层 ; 最大为最小的 4 3 7 倍 。
在同一树龄的不同树层 , 均可以看出密度分布表现为随树龄增大逐渐升高 , 达到最大密
海 洋 通 报 2 0卷
度后又呈下降的过程 。 1 0龄树以前的茎上白条地藤壶最大密度的分布高度持续增高 , 其后
最大密度均稳定地分布在 10 一 120 c m 层 。 说明白条地藤壶最适宜附着和生长在桐花树茎上
10 ~ 12 0 c m 层高度段 , 浸及此高度段的海水潮高约为 4 30 ~ 45 0 c m 。
通过不同树龄的相同树层对 比 , 可 以粗略看出白条地藤壶种群 17 a 的消长过程 。 除 180
~ 2 0 c m 层外 , 不同树龄的同一树层的密度随时间高低波动 ( 表 2 ) 。 在 0 ~ 20 c m 层 , 分
别在 3 、 7 、 10 、 14 和 16 龄出现峰值 , 7龄之后的密度均呈较低水平 ; 2 0 一 4 0 c m 层各峰的
树龄与 0~ 2 0 层的较接近 ; 其他树层峰较少 。 峰的数值呈现为随树龄增大而下降或先上升后
下降 , 这显示了白条地藤壶种群的发展 、 衰退及重建的交替 。
在 12 龄之后的 0 ~ 6 0 c m 层茎上 白条地藤壶密度甚至比其同龄的最高树层的还低 。 首
先 , 主要是因为更适宜在这里生存的其他生物如牡砺 、 潮间藤壶 、 黑荞麦蛤还有高树龄才出
现的褐藻造成强烈的竞争 , 使能耐受更长时间干早的白条地藤壶后来者在出现新的有效附着
空间时便更多地占据更高的树层 , 以避开种间和种内竞争 。 调查发现 白条地藤壶密度在 60
c m 以上的树层及 3 龄树龄以上占污损动物总量的比例超过 60 % 。 其次 , 在统计上低树层的
表面积较高树层的大 , 在相同个体数下计算出的低树层的密度较小 . 这说明了高树龄桐花树
的低树层不再适宜白条地藤壶的附着 。沙
裹2 不同树盼桐花树各树层上白条地弃立的密度 (I dn 加b分布
树 0一 2 0
故 _ _ _ 一 旦贝 _ _ _ _
l

8 14
2 1992
3 1 0 ` O
4 5 34 0
5 2 9 14
6 4 3 94
7 5 2 8 2
8 6 6 1
9 7 19
10 7 50
1 1 36 9
12 1 7 2
13 4 6
14 8 3 9
15 3 12 .
16 6 0 5
17 3 89
2 0 ~ 40 4 0~ 60 6() ~ 80 80 ~ l 0() l 0() ~ 12 0 12 0~ 14 0 14 0 ~ 160 160 ~ 18 0 18 0~ 2X()
Cm C m Cm Cm Cm C l】】 C l】】
2 ` 14 9
2 1 19 5
10 1 87
113 39
13 , 4
3 3 0 2
3 9 3 6
4 1 8 5
2 9 9 3
170 3

2 9 2 7
2 6 3 5
14 2 5
2 3 3 8
2 2 3 0
2 1 12 3
2 2 8 0 2
2 6 13 9
2 , 1 17
2 6 85 6
1 56 54
14 6 9 6
12 7 6 5
1 1习0 8
87 2 4
80 7 6
8 18 8
54 4 0
` 58 5
52 7 3
12 3 4
3 3 2 19
4 0 2 4 7
4 19 3 5
4 2 17 3
4 2 4 5 ,
2 8《洲】2
24 90()
160 7 3
2 142 1
15 9 64
14X() 7
l弘 4 5
10 8 9 8
2 85 2 4
3 18 9 1
2 7 7 5 5
2 8 16 8
3 0以月
月例 9 9
3 9 16 2
2 82 3 5
2 94 9
2 49() 2
2 8 1` l
2 50 8 9
2 4 17 9
4 7 2 7
1 14 7 2
14 5 5 4
16 7 6 6
204 4
3 8 0 9 7
4 4 304
4 5 3 8 6
4 6 5 2 9
4“ 加
4 4 4 3 7
4 4 3 2 0
肠肠 4
匆 8 2
6 92 0
10 1 14
12 33 5
2 0 2 5 5
3 16 5 0
4 3 82 4
4 1 0
4 2 97 3
4洲汤`
4 2 8 3 7
4 2 9 1 5
60 7 5
104 22
12 4 37
2 1 16 2
2 5 1 36
加朋`
3X() 7 8
3 2 9 7 1
32 2忿5
3 2 8 4
14 1, 9
9 17 1
1 1 12 3
14 3 6 3
2 4 534
2 2 3 14
2肠 9`
10 9 2 9
19 8 2 8
20 1”
注 : 黑体数据为白条地藤壶在同一树层不同树龄段分布的各峰的数值
3
.
3 白条地藤壶生物 t 和个体平均鲜孟随树龄和树高的变化
不 同树龄桐花树各树层上白条地藤壶的生物量见表 3 。
大生物量为 1 7一9 . 0 5留时 , 出现在 12 龄树 一0 0一 12 0 em层 ;
~ 2 0 e m 层 : 最大为最小的 3 19 倍 。
在所有树龄中 , 白条地藤壶的最
最小为 .5 39 g/ m Z , 为 12 龄树 。
l 期 何斌源等 : 不同树龄的桐花树茎上白条地藤壶分布特征的研究 43
与密度相似 , 在同一树龄的不同树层 , 生物量分布也表现为随树高增大逐渐升高 , 达到
最大生物量后又呈下降的过程 。 10 龄以前树龄的茎上白条地藤壶最大生物量所处高度持续
增大 , 其后都分布于 10 ~ 12 0 c m 层上 。 树龄 8 龄以后 的最高附着树层上的 白条地藤壶生
物量均大于其 0 ~ 20 ` m树层的。
衰3 不同树肠桐花树各树层上白条地蕊立的生物 t (咖 2)分布
树龄 0一 2 0 2 0一 4 0 奶一印 60 ~ 80 8 0~ 10 l 0() ~ 12 0 12 0~ 140 14 0~ 160 160 ~ 18 0 1 80~ 20()
C l l l
1 1
.
0 5
4 2
.
5 9
17 8

13
16 7
.
2 5
7 1
.
6 7
16 1
.
5 7
2 1 3
.
0 2
3 1
.
4 3
3月. 4 ,
3 1
.
6 1
14
.
20
5
.
39
16 6 1
3仇 5 5
14 5 8
2 8

9 3
19
.
6 4
C l n C们n ` m C l】1 Cm Cm Cm CmC l】1
5弱一 8 2
54 3
.
5 7
2 10
.
5 1
406 .9 5
5 0 9
.
4 9
14 3
.
2 9
l , 9
.
2 9
16 9
.
6 9
14
.
7 9
5 2
.
8 1
13仇 15
1 19
.
9 1
7 6
.
2 3
106
.
3 5
1 10

2 ,
4 2 2
.
23
3 85
.
89
, 10
.
0 9
8 5 8
.《洲)
8 9 5 J 9
6 0 8
.
3 3
5 7 0
.
6 2
5 3 4
.
8 3
4 9 1
.
2 3
2 7 2
.
2 3
洲月 . , 1
3 4 0
.
13
24 .2 92
28 1
.洲
2 2 4
.
10
1 8 3
.
15
4 7 8
.兑
1 12 5
.
2 5
12 1 5
.
12
140 ` J S
1 39 1 96
104 9
.
0 7
90 .3 4 9
5 8 2
.
10
824

16
597
.
3 9
5 5 7
.
94
584
.
0 5
4 18
.
0 1
2 86
.
4 5
侧场 . , 3
6 9 5 84
76 7
.
4 2
85 3
.
6 3
13 13 3日
1 26 4
.
7 9
月16 4 . 17
10 2 7
.
3 0
8 3 9 5 5
1月10 , . 3 3
884 5 6
8 4 3
.
8 1
2 8
.
3 6
2 2 7
.
8 0 9 1
.
4 8
3 3 7
.
0 5 16
.
0 7
3 9 3
.
2 2 2以 . 6 7
4 5 4
.
3 8 2 56 77
10 7 2
.
5 1 4 56
.
5 8
13 12
.
8 0 9() 9
.
l 8
1 7 1 9
.
0 5 1374

14
14 9 2
.
26 13 0 2 5 7
1406
.
82 1 10 8
.
06
13 7 5
.
60 1 15 7
.
6 3
14 0 7
.
4 8 12肠一幻
1 4弘一 25 1 194 2 6
1 15
.
4 2
19 8
.
0 2
2 3 9
.
2 1
509
.
15
5 7 7
.
3 8
, , ,
.龙
6 9 1
.
0 1
7“ 一 1 1
7 6 1
.
6
7” .` 4
2 9 5
.
1`
12 0
.
9 8
2 3 2 2 4
2 9 3
.
6
4 9 ,
.
2 2
4 7 3
.
9 3
5 2 1

5 4
15 8
.
4 7
3 7 2
.
3 0
3刀 .肠
2346758,10二23457
注 : 黑体数据为白条地麟壶在同一树层不同树龄段分布的各峰的数值
裹礴 不同树幼桐花树各树层上白条地挤立的个体平均鲜 , (幼 n d )
树龄 o~ 2 0
C m
1 0
.
0 14
2 0

0 2 2
3 0
.
0 18
4 .0 0 3 1
5 0
.
0 2 5
6 0
.
0 3 7
7 0
.
0 4 0
8 . 侧 8
9 0
.创日
10 0
.
0 4 2
1 1 0
.
0 3 9
12 0
.
0 3 1
13 0
.
0 3 7
14 0
.
0 4 5
15 0 0 4 7
16 0
.
0 4 8
17 0

0 5 1
2 0~ 4 0 4 0~ 6 0 印~ 80 8 0 e lX() 10 ~ 12 0 12 0~ 140 14 0~ 160 1 60 ~ 180 18 0~ 20
C l l】 Cn l C l】】 C l】】 Cm Cm C们 n ` m C们 n
0
.
0 2 1
.0 .肠
0
.
0 2 1
0
.
0 3 6
0
.
0 3 7
.0 04 3
.0 04 `
.0 04 1
.0 0 48
0
.
03 1
.0 04 ,
.0 0 4 6
0
.
054
0
.
04 5
.0 04 9
0
.
0 2 0
.0 0 17
0 0 2 0
0
.
0 3 2
0
.
0 3 3
0
.
0 3 9
0 0 3 9
.0创 2
.0 04 2
0
.
0 31
0
.
0月3
0
.
0 4 2
0
.
0 15
0
.
0 14
0
.
0 2 8
0 0 2 9
0
.
0 3 3
0
.
0 3 3
0
.
0 3 ,
0
.
0 3 6
0
.
0 36
0
.幻日
0
.
0 3 7
.0 04 0
0
.
0 39
0 0 3 8
0
.
0 10
0
.
0 2 5
.0 02 5
0 0 2 7
0 0 2 8
0 0 3 2
0
.
0 3 2
0
.
0 4 1
0
.
0 3 5
0
.
0 34
0
.
0肠
0
.
0 3 5
0
.
0 3 5
.0 X() 6
0
.
02 0
0
.
0刀
0

0 2 3
0
.
0 2 2
0
.
0 2 8
0
.
0 3 0
.0 038
0
.
0 3 2
0 0 3 0
0 0 3 1
0

0 3 2
0
.
0 3 1
0
.
0 18
0
.
0 2 1
0
.
0 2 0
0
.
0 2 1
0
.
0 2 3
0
.
0 2 9
0
.
0 3 1
0
.
0 3 0
0
.
0 2 6
0
.
0 2 6
0
.
0 2 8
0
.
0 2 8
0
.
0 19
0 0 19
0
.
0 19
0

0 2 4
0
.
0 2 3
. 0 2`
0
.
02 3
0 0 2 3
0
.
0 2 4
0
.
0 2 4
0
.
0 2 1
0
.
0 13
0
.
0 2 1
.0 02 0
.0 02 0
.0 02 1
. 02 1
0
.
0 15
O: 1 9
0
.
0 18
注 : 黑体数据为白条地藤壶在同一树层不同树龄段分布的各峰的数值
海 洋 通 报 20卷
在不同树龄的同一树层 , 生物量随树龄增大呈现时高时低变化 , 其分布出现多个峰 . 在
0~ 2 0 cln 层 , 分别在 3 、 7 、 9 、 14 和 16 龄树出现峰值 , 7 龄之后的生物量均呈较低水平 ;
20 ~ 40 c m 层的各峰的树龄与 0 ~ 20 层的较接近 ; 16 0 ~ 180 c m 和 180 ~ 2 0 c m 表现为峰的
数值上升 ; 其他树层峰较少 , 表现为峰的数值随树龄增大而下降或先上升后下降 .
白条地藤壶在较高树层成为桐花树茎上污损动物的优势种 , 其生物量在 80 c m以上的树
层占污损动物总量的比例超过 60 % ,
相同树龄桐花树上的白条地藤壶个体平均鲜重并不总是低树层的大高树层的小 (表
4 )
。 最大个体平均鲜重一般分布在 0~ 60 c m层 , 最小值则均出现在最高树层 . 已有个体的
生长和新来个体的附着两个因素同时并存 , 使得不同树龄相同树层的个体平均鲜重分布出现
多个峰 。 但在不同树层各有不 同的分布特点 : 0 ~ 80 c m的白条地藤壶以已有个体的生长为
主 , 其峰的数值最终表现为上升 ; 80 ~ 160 层的则以新来个体的附着为主 , 其峰的数值最终
表现为下降 ; 160 cm 以上树层 , 相对而言变化不大 , 由于受物理环境因素和摄食条件的限
制 , 已有个体的生长和新来个体的附着均有限 。
4 讨 论
a) 桐花树是广西所有红树植物中受污损动物危害最严重的树种 , 一般而言不适宜用作
造林树种 。 对于相同林带的同一树种而言 , 受污损动物危害的程度一般表现为 : 开阔海岸 >
封闭港湾 > 河 口区 , 盐度越高污损动物的分布数量越大 。 在开阔性海岸广西北海大冠沙红树
林区受危害最严重的向海林缘 , 白骨壤上所有种类的污损动物的总密度最大仅有 17 564 nI 出
衬 , 生物量为 298 .4 卿加 2 12 : 而在封闭性港湾的广西英罗港红树林区向海林缘 , 桐花树茎
上仅自条地藤壶的密度可高达 46 印 0 Idn /时 , 生物量达 1 7 19 .0 5 砂wl m Z 。 即使在海水盐度仅
15 的广东深圳福田红树林区 , 人工造林的桐花树受害程度也高于木榄和秋耐31 。
b) 桐花树上的白条地藤壶最大附着高度与树高比 为刀甘从 l龄树持续增长到 5 龄树达到
最大 , 其后则递减 , 而且在 12 龄之后相差较小 , 在 7 .4 % ~ 79 名% 之间 。 因此 , 若对桐花
树进行污损动物防治工作 , 可以从 1 龄幼树开始要持续 5a 时间 , 即到树高达 l m 以上时
.止 , 对 5 龄以上 的植株可以少采取或不采取防治措施 。 当然 , 如果采取在很少受污损动物危
害的靠陆滩涂上用育苗袋先行育苗 、 待幼苗生长到一定高度后移苗的措施 , 可以大大缩短抚
育时间 , 从而减少防治费用 。
参考文献
l 范航清 . 陈坚 , 黎建玲 . 广西红树林上大型固着污损动物的种类组成及分布 . 广西科学院学报 , 19 92 , 火2 ) : 5 8一 62
2 陈坚 , 范航清 , 黎建玲 . 厂’ 西北海大冠沙白骨坡树 _ L大型固着动物的数量及其分布 . 广西科学院学报 , 】9 2 , 火2) : 6 7
~ 72
3 李云 , 郑德璋 , 郑松发 等 . 人工红树林麟壶为害及其防治的研究 . 见 : 红树林主要树种造林与经营技术研究 (郑德球 .
赓宝文 , 郑松发等编 ) . 北京 : 科学出版:j] , 19 9 , 238 一 245
4 OC I~
B A
.
Th e n a tU传 o f t he in 协rt 记目劝 n at 沁 n of Plan st an d a n im目 s . J . M ar . B沁1. , A “ 加 . U . K . , 19 3 , 18 ( 2 ): 4 35 ~ 4 76
S D以 y M S . C r i石ca l t记 e 触 ot r ht 越 a邝 e o叮份泛也 d w妞h th e v e币ca l d is t ir b u t沁n o f m a ` i湘 a lgal 朋 d o ht e r o gr 即 is m s 目幻lI g hct
p a c ifIC co ast
.
E e o l
. ,
19 4 6
,
2 4( 4 )
: 13 5~ 3 2 8
l 期 何斌源等 : 不同树龄的桐花树茎上白条地藤壶分布特征的研究 4 5
作者简介 : 何斌源 , 男 , 1% 9年 11月生 , 大学本科 , 助理研究员 . 主要从事红树林生态研究
工作 , 已发表论文 20 篇 .
S ut dy o
n t h e D i s t ir bu t io
n C h ar ac t er i s t i e o f uE
r
op h 故 w iht esr i A t 朗he d ot
t h e S et m s o f D l fl 笼r e -nt A息e d A只g忍C e r a s e o rn ic u la tU m
H e B iyn ua
n an d aL i T in g h e
G越啊乒 ,赫明梦例 ` 瓜韶毋动 O nt’ 试 eB 挤目 , 习翻口7
A bst 邝d hT is Pa pe r de al s w iht ht e d i s t ir b ut i o n c ha ra cte r i s it e o f E u r即h ia w iht ers i a ta c hed to
ht e s t e m s o f d ife re
n -t ag e d A州ceras co 用
ic ula um t
r e e s
on t h
e se a w ard fo re
s t
onz
e o f Y i n g luo
B ay m an g ro v e are
a in G u an gx i
.
hT
e 传s u lts hS ow ht at th e at ta c h ing he igh ts ( h ) 90 u P初 th hte 加 e
a罗 5 an d hte tr e h e ihg t ( H )
.
Th e at ta c h i n g he ig h t o f 17一ea -ro ld 加 e s ( t he o ld e st on es ) re ac he s
1 82 e m
,
w h ie h ca n 加 imme sr ed in th e se aw aet r o f a bo u t 5 12 c m t id a l加ihgt a dn i s e x op se d i n ht e
a i r o ve r a b o u t 90 % of ht e it m e of a y ea r
.
hT
e r at i o j斌升 o f a 5 . y e -ar o ld t份 e r e a c hes het h ihg es t
va 一u e or 9 1 . 9 0/ . 仆e h ihg est d e n s i妙 o r加 e 一盯 e邝 15 4 6 6 0 In d . zm , , a冈 t址 一o we s t o n ly 一72 1时 . 2
m ,
.
^ 5 ot t址 d i触 nt 加 e 一aer sr o f ht e as m e etr ase , ht e 血 n s i t ie s 即 u p w 油 t址 t er 比ihg t s
if仗 l y a dn the n de sc en d a fet r het h ig h es t d e n s iyt . A s ot het s a ln e 加 e l a y e IS o f d ife 茂 nt lt ’e e ag es ,
t h e 由 sn i t ie s us ua l ly h a v e se ver a l ep ak s
.
hT
e t
er 】a y e r o f 10压 t o

12 0 ` m , w h ihc c an be im m e r , 月
i n ht e s ae w aet
r o f a bo
u t 430一 O-4 50-C m t id a l h e ihg t , 15 tho m o st s u iat b l e fo r the a t a c h m e nt a耐
脚wt h 。 f 丑 枷 it^ esr i . 仆e h ihg e st b i omas : 。 r也 e t er l盯esr 15 1 7 19 . 0 5 留时 , an d t比 一o w est 。 n ly
5
.
3 9 留衬. 仆。 d i s州but i。。 。 f 玩o m疵 15 s im i一ar t。俪 o f 血n s i妙.
K叮W o dr s Aeg ice asr co 用iCU IQ t姗 ; t附 a罗 ; set ;m w iht esr i ; d is itr b u t io n e h a扭以 e ir st i 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