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复方土槿皮汤加减外洗治疗脂溢性脱发50例临床疗效观察



全 文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13年 9月第 13卷第 6期
复方土槿皮汤加减外洗治疗脂溢性脱发 50例临床疗效观察
段垚 1 叶谦益 1 李金娥 2
(1江西中医药大学 2011级研究生 南昌 330006;2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南昌 330006)
关键词:脱发;头皮瘙痒;皮屑;复方土槿皮汤
中图分类号:R758.7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671-4040.2013.06.046
脂溢性脱发又称男性型秃发、雄性激素性秃
发、弥散性秃发,是青春期后头额、颞、顶部进展缓
慢的秃发,男女两性均可发生,但以男性患者更为
常见。临床本病患者往往伴有头部皮脂溢出较多、
头皮屑多、毛发干枯、瘙痒等症状[1]。脂溢性脱发的
治疗较为困难,至今尚无十分理想的治疗方法。针
对上述问题,笔者于 2011年 5月 ~2012年 12月以
复方土槿皮汤加减治疗本病 50例,疗效显著。现报
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 50例患者,男 33例,女 17
例;年龄 18~55岁;病程 0.5~5年;有明显家族史者
5例。
1.2 诊断标准[2] (1)头发稀疏甚至秃顶;(2)头发
虽无明显稀疏,但近期脱落明显,自觉头发较前明
显减少;(3)头皮屑增加;(4)头发油腻,头皮油脂明
显增多;(5)头皮瘙痒。凡符合前 2条,具备后 3条
中 2条以上者方可诊断为脂溢性脱发。
1.3 治疗方法 本组患者均用复方土槿皮汤加减
治疗,基本方:土槿皮 30 g、大黄 20 g、黄柏 20 g、百
部 20 g、蛇床子 15 g、枫球子 15 g、苦参 20 g、土茯苓
20 g、川椒 15 g、三棱 20 g、莪术 20 g。加减:患者头
发干枯或焦黄,头发均匀而稀疏脱落,头屑较多,头
皮瘙痒,自觉头部炽热,舌质红,苔微黄或微干,脉
细数,治宜凉血祛风、养阴护发,加地肤子 20 g、透
骨草 20 g;患者头发油亮,头皮潮红,发根黏腻,头
发稀疏脱落,舌质红,苔黄微腻,脉濡数,治宜健脾
祛湿、清热护发,加侧柏叶 15 g、四季青 8 g。将上药
同入砂锅,加水 2 000 mL,煎熬 15 min,弃渣取汤,
备用。待温洗头发,每次 15 min,隔日 1次,1个月为
1个疗程。治疗期间,忌食辛辣鱼虾、煎炸水煮等腥
荤动风之品。
1.4 疗效标准 [3] 痊愈:毛发停止脱落,新发全部
长出,其分布密度、粗细、色泽与健发区相同,皮脂
分泌恢复正常;显效:毛发停止脱落,新发再生达
70%以上,其密度、粗细及色泽均接近健发区,皮脂
分泌明显减少;有效:毛发停止脱落,新发再生达
30%以上,包括毳毛及白发长出;无效:毛发再生不
足 30%或仍继续脱发者。
1.5 治疗结果 50例患者中,痊愈 30例,显效 11
例,有效 6例,无效 3例,总有效率 94%。最短者用
药 4周,最长者用药 12周。
2 病案举例
刘某,男,25岁,2011年 12月 9日初诊。患者
诉 1年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头部散在掉发,平时感
头发油亮,时有头晕,现症见头发稀疏,头皮潮红,
发根黏腻,舌质红,苔黄微腻,脉濡数。诊断:脂溢性
脱发,辨证湿热上蒸型。治宜健脾祛湿,清热护发。
药用:土槿皮 30 g、大黄 20 g、黄柏 20 g、百部 20 g、
蛇床子 15 g、枫球子 15 g、苦参 20 g、土茯苓 20 g、川
椒 15 g、三棱 20 g、莪术 20 g,酌加四季青 8 g、侧柏
叶 15 g、马齿苋 20 g。初用 2周自觉症状略有减轻,
掉发得以控制,再予 2周后明显好转,感头发油腻
减轻,续予 2周后未再掉发。嘱患者继用基本方 2
剂巩固疗效,药尽病瘥,随访 1年,未诉再发。
3 讨论
脂溢性脱发是一种具有遗传因素参与,且依赖
雄性激素作用的特征性秃发,男女均可患病。根据
临床所见及有关文献报道,本病有日益增多的趋
势。本病的病因机制尚未完全明了,一般认为与遗
传因素、内分泌失调等有关,而精神因素、饮食因
素、病菌感染等均是诱发或加重的因素。中医认为
本病多因过食肥甘厚味,损伤脾胃,脾失健运,水谷
内停,湿郁化热,湿热交积,上蒸巅顶,瘀阻经脉,而
致毛发失养脱落;或为素体血热,复感风邪,以致腠
里不固、毛窍张开,风热之邪乘虚而入,日久化燥伤
阴,阴血不能上承巅顶荣养毛发,则毛根干涸、发焦
脱落。方中土槿皮清热、止痒;土茯苓长于利湿去
热,搜剔湿热之蕴毒;苦参、黄柏清热燥湿、祛风;川
椒取其杀虫之功效;大黄清热解毒;枫球子活血通
络,促进发根生长;百部、蛇床子止痒杀菌。诸药合
用,共奏清热祛湿、解毒、活血、止痒之功。并在临床
中随证加减,故能取得较好疗效。
参考文献
[1]陈达灿,禤国维.皮肤性病科专病中医临床诊治[M].第 2版.北京:人
民卫生出版社,2004.389
[2]赵辨.临床皮肤病学[M].第 3版.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945
[3]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第 3辑.
1997.94-95
(收稿日期:2013-05-29)
6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