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第33卷第 6期 西南 大学 学 报(自然科学版) 2011年6月
Vol.33 No.6 Journal of Southw est Unive rsity (N atural Science Edi tion) Jun. 2011
文章编号:1673-9868(2011)06-0040-05
12个薄壳山核桃无性系果(核)
性状以及产量的比较*
李 川1 , 2 , 姚小华1 , 王开良1 , 方敏瑜1 , 辜夕容2 , 邵慰忠3
1.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亚热带林业研究所 , 浙江 富阳 311400;
2.西南大学 资源环境学院 , 重庆 400716;3.建德县林业局 , 浙江 建德 311600
摘要:分别比较了 12 个薄壳山核桃无性系果实 、 核果以及产量之间的差异 , 分析了各无性系果实性状 、 核果性状
以及产量等 12 个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薄壳山核桃果实性状 、核果性状以及产量等 12 个指标在各无性系
间均存在极显著的差异;12 个无性系果实性状总体变异系数从大到小顺序依次为:单株鲜果产量(变异系数 CV 为
61.06%), 果质量(30.18%), 果皮厚(25.60%), 果高(16.48%), 果型指数(13.77%), 果径(10.54%), 这与12 个
无性系核果性状总体变异系数的大小顺序(单株核果产量 , 核质量 , 出核率 , 核高 , 核型指数 , 核径)是一致的;不
同无性系果质量与核质量(果径与核径)、果高与核高(果型指数与核型指数)分别呈显著 、极显著正相关 , 因而可以
根据薄壳山核桃果实的外形及大小来初步判断核果的形状和大小.
关 键 词:薄壳山核桃;无性系;果实;产量
中图分类号:S664.1 文献标志码:A
薄壳山核桃(Carya i l linoemis)又名美国山核桃 、长山核桃 , 为胡桃科(Juland aceae)山核桃属(Carya
N utt)的一种落叶乔木[ 1-2] , 是世界著名的干果油料树种之一 , 又是优良的材用和庭园绿化树种[ 2-3] .薄壳
山核桃原产于美国和墨西哥北部[ 4] , 我国于 19世纪末开始引种薄壳山核桃[ 1 , 2 , 5] , 目前引种栽培分布主要
集中在江苏 、浙江 、云南 、陕西 、安徽 、江西和湖南等地[ 6] .薄壳山核桃果仁色美味香 , 无涩味 , 营养丰富 ,
含对人体有益的各种氨基酸比油橄榄高 , 还富含维生素 B1 、B2 , 因此备受人们的喜爱[ 5] .对于薄壳山核桃
的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基础研究 、繁殖技术 、引种栽培 、适生性 、根系生长发育等方面[ 7-9] , 对薄壳山核桃
群体遗传多样性的 RAPD分析结果表明 , 其群体遗传变异明显[ 10] , 但对薄壳山核桃果实 、核果遗传变异的
报道甚少 , 2008年常君等人仅对 10个薄壳山核桃无性系核果部分进行了遗传变异研究 , 结果显示各无性
系核果性状均呈极显著差异[ 7] .本研究以安吉县抱福镇洪家村试验园内的薄壳山核桃为试验材料 , 通过对
薄壳山核桃的果实性状(果质量 、果高 、果径 、果型指数 、果皮厚)、核果性状(核质量 、核高 、核径 、核型指
数 、出核率)以及产量(单株鲜果产量 、单株核果产量)等 12个指标的对比研究 , 以期能够了解 12个薄壳山
核桃无性系果实 、核果性状以及产量的差异 , 为选优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位于浙江省安吉县抱福镇洪家村 , 地理位置 30°38′N 、 119°53′E , 海拔高度 146 m;年均温
* 收稿日期:2011-01-04
基金项目:引进国际先进农业技术项目《薄壳山核桃优质苗木繁殖技术引进》(2006-4-82);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薄壳山核
桃新品种集成栽培技术与中试示范》(2006GB24320401)资助.
作者简介:李 川(1986-), 男 , 重庆巫山人 , 硕士研究生 , 主要从事经济林栽培与林业生物技术研究.
通信作者:姚小华 , 研究员 , 博士生导师.
DOI :10.13718/j.cnki.xdzk.2011.06.029
14.93 ℃, 极端最高温为 39.8 ℃, 极端最低温为-8.5 ℃, 无霜期约200 d , 年降雨量 1 748.6 mm;试验园
面积 2.67 hm 2 , 土壤为水稻土 , 含沙量高 , 地下水位高.供试植株为 6年生薄壳山核桃无性系 , 于 2005年
2月种植 , 2005 ~ 2010年每年进行常规的人为管理.试验于 2010 年 10月薄壳山核桃成熟期进行采摘 , 每
个无性系 5个重复 , 每个重复采摘 30个果 , 不足 30个的全部采摘.
1.2 测定内容及方法
1)果质量 、核质量用电子天平称取 , 精确到 0.01 g;
2)果高和果径 、核高和核径用游标卡尺测量 , 精确到 0.01 mm;
3)果(核)型指数由果(核)高与果(核)径的比值计算得出 , 即果(核)型指数=果(核)高/果(核)径;
4)出核率由核质量与果质量的比值得出 , 即出核率%=核质量×100/果质量;
5)果皮厚由果径与核径之差的均值得出 , 即果皮厚=1/2(果径—核径), 精确到 0.01 mm;
6)单株鲜果产量=单株结果总数×平均单果质量;
7)单株核果产量=单株鲜果产量×出核率.
1.3 数据分析
运用 SPSS 13.0对果实 、核果性状以及产量等指标进行方差分析 、多重比较(采用 SKN)、相关分析 、
聚类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无性系果实 、核果以及产量差异分析
2.1.1 不同无性系果实 、产量之间的差异
12个薄壳山核桃无性系之间 , 果质量 、果高 、果径 、果型指数 、果皮厚以及单株鲜果产量的差异均达
到了显著水平(表 1).12个薄壳山核桃无性系间 , 总体变异幅度最大的是单株鲜果产量(变异系数 CV 为
61.06%), 其次是果质量(30.18%), 果皮厚(25.60%), 果高(16.48%), 果型指数(13.77%), 最小的是果
径(10.54%).在 12个无性系中 , 无性系 11号 、 2号和 10号果质量较大 , 无性系 7号 、 1号和 5号果质量
较小 , 其余无性系果质量处于中等;果高方面 , 无性系 11号 、 2号和 9号较大 , 其次是 8号 、 3号 、 12号 、
10号 、 6号和 1号 , 4号 、 5号 、7号果高较小;果径方面 , 无性系10号和 9号较大 , 其次是 12号 、 6号 、11
号 、 2号 、 8号和 4号 , 5号 、3号 、 1号 、 7号果径较小;果型指数方面 , 无性系 2号 、 11号和 3号较大 , 6
号 、 7号和 10号果型指数较小 , 其余无性系介于之间;果皮厚方面 , 无性系 10号和 11号较大 , 较小的是7
号和 8号 , 其余无性系果皮厚度处于中等;单株鲜果产量方面 , 无性系 2号和 5号较大 , 较小的是 12 号和
8号 , 其余无性系单株鲜果产量处于中等.
表 1 12 个薄壳山核桃无性系果实及产量之间的差异
无性系号 果质量/ g
果高
/mm
果径
/mm 果型指数
果皮厚
/mm
单株鲜果产量
/ k g
1 19.91±4.25 f 47.32±4.10 e 29.13±1.79 g 1.62±0.10 c 4.63±0.56 e 4.17±1.42 abc
2 33.04±6.24 b 63.39±5.90 a 32.45±1.88 e 1.96±0.19 a 5.14±0.74 cd 5.91±3.01 a
3 22.57±3.73 e 52.23±3.54 c 29.17±1.69 g 1.79±0.13 b 4.56±0.66 ef 2.72±0.99 bcd
4 22.03±3.59 e 44.57±2.36 f 30.59±2.11 f 1.46±0.08 e 4.38±0.92 fg 4.54±0.71 ab
5 20.59±4.78 f 44.06±3.36 f 29.31±2.29 g 1.51±0.09 d 4.36±0.86 fg 5.61±1.39 a
6 27.51±5.85 c 47.52±4.25 e 33.52±2.52 cd 1.42±0.07 f 5.35±0.79 c 1.78±0.24 cd
7 15.76±3.20 g 38.11±2.61 g 27.02±1.63 h 1.41±0.07 f 3.42±0.61 h 2.57±1.42 bcd
8 24.26±5.00 d 52.29±4.05 c 32.29±2.27 e 1.62±0.10 c 4.24±0.78 g 0.77±0.24 d
9 27.01±6.37 c 56.08±4.73 b 34.70±2.00 b 1.62±0.11 c 5.10±0.65 d 2.22±0.52 bcd
10 32.64±5.22 b 48.87±2.70 d 35.97±1.98 a 1.36±0.07 g 7.83±0.80 a 3.09±1.42 bcd
11 36.37±6.04 a 64.31±4.35 a 33.28±2.12 d 1.94±0.13 a 5.67±0.86 b 4.64±1.49 ab
12 27.97±5.61 c 49.43±4.05 d 33.98±2.56 c 1.46±0.08 e 5.35±0.73 c 1.47±0.60 d
总体均值 25.53±7.71 50.25±8.28 31.66±3.34 1.59±0.22 4.97±1.27 3.29±2.01
变异系数/ % 30.18 16.48 10.54 13.77 25.60 61.06
注:同列数据后不同字母表示差异达 5%显著水平.下同.
41第 6期 李 川 , 等:12个薄壳山核桃无性系果(核)性状以及产量的比较
2.1.2 不同无性系核果 、产量之间的差异
12个薄壳山核桃无性系之间 , 核质量 、核高 、核径 、核型指数 、出核率以及单株核果产量的差异均达
到了显著水平(表 2).12个薄壳山核桃无性系间 , 总体变异幅度最大的是单株核果产量(变异系数 CV 为
59.63%);其次是核质量(31.46%)、出核率(22.50%), 核高(19.30%), 核型指数(17.26%), 最小的是核
径(9.32%).
表 2 12 个薄壳山核桃无性系核果及产量之间的差异
无性系号 核质量/ g
核高
/mm
核径
/mm 核型指数
出核率
/ %
单株核果产量
/ k g
1 6.10±1.58 f 33.98±2.76 g 19.87±1.59 g 1.71±0.11 f 30.46±3.96 ef 1.24±0.40 abc
2 10.47±2.72 a 53.10±4.29 a 22.17±1.62 e 2.40±0.22 a 31.45±5.13 de 1.87±0.91 a
3 6.78±1.37 e 41.56±2.78 e 20.06±0.92 g 2.07±0.13 c 30.06±3.97 ef 0.82±0.30 bcd
4 8.03±1.24 d 36.98±1.84 f 21.84±0.93 e 1.69±0.08 f 36.63±3.66 c 1.64±0.22 a
5 6.07±1.55 f 34.09±2.16 g 20.59±1.16 f 1.66±0.10 g 29.61±4.72 f 1.66±0.43 a
6 8.60±1.77 c 37.13±2.88 f 22.82±1.57 d 1.63±0.07 h 31.48±3.70 de 0.55±0.07 cd
7 5.76±1.08 f 28.21±1.66 h 20.18±0.92 g 1.40±0.08 i 36.84±4.99 c 0.94±0.48 bcd
8 10.33±1.88 a 42.34±2.93 d 23.81±1.63 b 1.78±0.13 e 43.09±5.78 a 0.32±0.09 d
9 10.72±2.56 a 46.51±3.22 c 24.49±1.69 a 1.90±0.12 d 40.81±10.17 b 0.85±0.24 bcd
10 6.76±1.01 e 34.54±1.43 g 20.31±0.82 fg 1.70±0.08 f 20.93±2.94 g 0.64±0.24 bcd
11 10.90±2.06 a 51.30±3.55 b 21.94±1.41 e 2.34±0.18 b 30.03±3.56 ef 1.35±0.46 ab
12 9.07±1.92 b 37.28±2.98 f 23.28±1.80 c 1.60±0.09 h 32.66±4.87 d 0.46±0.14 d
总体均值 8.20±2.58 39.37±7.60 21.73±2.03 1.81±0.31 32.77±7.37 1.03±0.61
变异系数/ % 31.46 19.30 9.32 17.26 22.50 59.63
2.2 薄壳山核桃无性系果实性状之间及其与产量之间相关性分析
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表 3):薄壳山核桃无性系的果质量与果高 、果径 、核高 、果皮厚之间呈极显著正相
关 , 其中果质量与果径 、果高相关指数最大 , 为 0.82 ,0.81;果质量与果型指数相关指数为0.44 , 相关性不
显著.果高与果型指数 、果径与果皮厚呈极显著正相关 , 相关指数分别为 0.85 ,0.81 , 即薄壳山核桃果实高
度越大 , 果型指数也越大;果实的横径越大 , 薄壳山核桃的果皮越厚.
表 3 薄壳山核桃无性系果实性状之间及其与产量之间相关性分析
果质量 果高 果径 核质量 核高 核径 果型指数
核型
指数 果皮厚 出核率
单株鲜
果产量
单株核
果产量
果质量 1
果 高 0.81** 1
果 径 0.82** 0.52 1
核质量 0.68* 0.80** 0.63* 1
核 高 0.72** 0.97** 0.44 0.85** 1
核 径 0.36 0.40 0.60* 0.84** 0.50 1
果型指数 0.44 0.85**-0.02 0.52 0.85** 0.07 1
核型指数 0.67* 0.93** 0.25 0.61* 0.93** 0.14 0.94** 1
果皮厚 0.76** 0.35 0.81** 0.16 0.19 0.02 -0.07 0.21 1
出核率 -0.37 -0.04 -0.18 0.42 0.14 0.63* 0.04 -0.12 -0.69* 1
单株鲜果产量 0.14 0.22 -0.26 -0.13 0.23 -0.45 0.42 0.45 0.01 -0.41 1
单株核果产量 0.01 0.18 -0.36 -0.06 0.25 -0.33 0.43 0.42 -0.21 -0.16 0.96** 1
注:“ **”极显著相关 , “ *”显著相关.
薄壳山核桃无性系的核质量与核高(0.85**)、核径(0.84**)呈极显著正相关 , 与核型指数(0.61*)呈
显著正相关.核高与核型指数相关指数为 0.93 , 达到了极显著水平.
对薄壳山核桃果 、核形态参数相关分析得出:果质量与核质量 、果径与核径相关指数分别为 0.68 ,
0.60 , 达到了显著水平;果高与核高 、果型指数与核型指数呈极显著正相关 , 相关指数为 0.97 , 0.94.根据
42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ht tp://xbbjb.sw u.cn 第 33卷
薄壳山核桃果 、核形态参数相关指数可知 , 薄壳山核桃果实的单质量 、形态与薄壳山核桃核的单质量 、形
态有密切的相关性 , 即果实的单质量和形态决定了核果的单质量和形态.
薄壳山核桃果 、核形态指数与产量等指标的相关性.薄壳山核桃出核率与核径(0.63*)呈显著正相关 ,
与果皮厚(-0.69*)呈显著负相关 , 即薄壳山核桃的出核率主要由核径和果皮厚决定;单株鲜果产量 、单
株核果产量与果 、核形态指标相关性不显著 , 但单株鲜果产量与单株核果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 , 相关指数
为 0.96.
图 1 12 个薄壳山核桃无性系系统聚类图
2.3 薄壳山核桃无性系间系统聚类分析
用果实性状及产量等 12个指标对薄壳山核桃不
同无性系进行系统聚类分析.从图 1可以看出 , 12个
无性系可以分成 2大类 , 无性系 2 号和 11号为一类 ,
其余 10个无性系为一类.其中这 10个无性系又可以
分为 2个亚类:7号为一亚类 , 剩余 9个无性系为另
一亚类;在这 9 个无性系当中无性系 8号和 9 号 、 6
号和 12号 、1号和 5号关系分别更近一些.同时从表
1 、表 2多重比较的结果也可以看出:关系越近的无性
系各指标越不显著 , 反之显著性最大.因此 , 12个薄
壳山核桃不同无性系系统聚类与表 1 、表 2 多重比较
的结果基本吻合.
3 结论与讨论
1)通过对 12个薄壳山核桃无性系各指标的方差分析结果表明 , 果质量 、果高 、果径 、核质量 、核高 、
核径 、果型指数 、核型指数 、果皮厚 、出核率 、单株鲜果产量 、单株核果产量等 12个指标在无性系间均达
到了极显著水平 , 与常君对余杭长乐林场 10个无性系的分析结果相符[ 7] .
2)分别对果实和核果的性状以及产量分析结果表明 , 12个无性系总体变异系数的大小顺序基本一致 ,
从大到小依次为:单株鲜果产量(单株核果产量),果质量(核质量),果皮厚(出核率),果高(核高),果型指数
(核型指数),果径(核径).
3)薄壳山核桃无性系 12个指标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 , 果质量与核质量 、果径与核径相关性指数分
别为 0.68 ,0.60 , 达到了显著性水平;果高与核高 、果型指数与核型指数均呈极显著正相关 , 相关性指数分
别为 0.97 , 0.94.因此 , 可以从薄壳山核桃果实的外形及大小来初步判断核果的形状和大小 , 为野外优树
单株选择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单株鲜果产量 、单株核果产量与果 、核形态指标相关性不显著 , 但单株鲜
果产量与单株核果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 , 相关指数为 0.96.
4)对 12个薄壳山核桃无性系系统聚类分析结果表明 , 聚为一类的无性系试验所测量的12个指标极为
接近 , 如无性系 11号和无性系 2号 , 从某方面也反映了亲缘关系越近的无性系表现型也越相似.
参考文献:
[ 1] 胡芳名 , 谭晓风 , 刘惠民 , 等.中国主要经济树种栽培与利用 [ M]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 2006:66-71.
[ 2] 姚小华 , 王开良 , 任华东 , 等.薄壳山核桃优新品种和无性系开花物候特性研究 [ J]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 2004 ,
26(5):675-680.
[ 3] 张日清 , 吕芳德.优良经济树种—美国山核桃 [ J] .广西林业科学 , 1998 , 27(4):202-206.
[ 4] 张日清 , 吕芳德.美国山核桃在原产地分布 、 引种栽培区划及主要栽培品种分类研究概述 [ J] .经济林研究 , 2002 ,
20(3):53-55.
[ 5] 吴国良 , 陈丽霞 , 段良骅 , 等.美国山核桃 [ J] .山西果树 , 2005 , 1(1):35-36.
43第 6期 李 川 , 等:12个薄壳山核桃无性系果(核)性状以及产量的比较
[ 6] 侯冬培 , 习学良 , 石卓功.我国薄壳山核桃研究概况 [ J] .山东林业科技 , 2007(4):53-55.
[ 7] 常 君 , 杨水平 , 姚小华 , 等.美国山核桃果实性状变异规律研究 [ J] .林业科学研究 , 2008 , 21(1):44-48.
[ 8] 常 君 , 姚小华 , 杨水平 , 等.美国山核桃不同品种接穗对嫁接苗木根系生长发育影响的研究 [ J] .西南大学学报:自
然科学版 , 2007 , 29(10):104-108.
[ 9] 常 君 , 姚小华 , 王开良 , 等.不同无性系美国山核桃种子对其苗木根系生长影响的研究 [ J]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
然科学版 , 2009 , 34(1):109-114.
[ 10] 张日清 , 何 方 , 吕芳德 , 等.美国山核桃群体遗传多样性的 RAPD分析 [ J] .经济林研究 , 2001 , 19(2):1-6.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Fruit and Nut Characters
of 12 Pecan(Carya i llinoemis)Clones and Their Yield
LI Chuan1 , 2 , YAO Xiao-hua1 , WANG Kai-liang1 ,
FANG M in-yu1 , GU Xi-rong2 , SHAO Wei-zhong3
1.Research Institute of Subtropical Forestry , CAF , Fuyang Zhejiang 311400 , China;
2.School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 Southwest Universi ty , Chongqing 400716 , China;
3.Jiande Forestry Bureau , Jiande Zhej iang 311600 , China
Abstract:Frui t characters , nut trait s and yield of 12 pecan(Carya i l linoensis)clones w ere compared and
the cor relation betw een them was analy zed.The result show ed highly significant dif ference among the
clones in the 12 indexes studied.The CV (coef ficient of v ariance)o f the f rui t cha racters appeared in the
order of f resh f rui t yield per t ree > fruit w eight > peel thickness > f rui t height > f rui t shape index >
f ruit diameter , being 61.06%, 30.18%, 25.60%, 16.48%, 13.77% and 10.54%, respectively.A similar
order w as obse rv ed for the nut t rai t s , i.e.nut y ield per t ree > nut w eight >nut w eight in f ruit > nut
height >nut shape index >nut diameter.Frui t w eight w as in a significant po sitive co rrelation wi th nut
weight in various clones , and frui t height w as in a highly signi ficant posi tive co rrelation wi th nut height.It
i s , therefore , postulated that nut size and shape of C.i l linoensis can be predicted based on its f ruit size and
shape.
Key words:pecan(Carya i ll inoensis);clone;f rui t;yield
责任编辑 欧 宾
44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ht tp://xbbjb.sw u.cn 第 33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