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经验交流·
山苍子油对皮肤癣菌的药物敏感性及临床试验
荣在丽1 魏春波1 王刚生2 刘洪泉3
近年来 , 人们发现山苍子油是一种广
谱的抗真菌药物。 本试验采用微量液体
稀释法测定山苍子油对 4 种皮肤癣菌的
最低抑菌浓度(MIC)。并参照MIC 值将山
苍子油制成 3%霜剂 , 临床应用于浅部真
菌病的治疗 ,观察疗效报道如下。
1 药物敏感试验
1.1 菌种与试剂 絮状表皮癣菌 、红色
毛癣菌 、石膏样毛癣菌 、犬小孢子菌各 1
株(均来自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真菌室
保存菌种)。山苍子油由嘉兴香料有限公
司提供 ,含醛量>75.5%。氟康唑由上海
三维制药公司提供 ,纯度 100%,用蒸馏水
制成浓度为 1 280 μg mL 的贮存液 , 存于
-20℃冰箱备用。 RPMI-1640 培养基 , pH
=7.0 , 缓冲液采用 MOPS(三氮吗啉丙磺
酸)。沙氏固体培养基。
1.2 方法 采用液体微量稀释法:(1)真
菌接种液的制备:将沙氏培养基上生长良
好的菌丝取出 , 用无菌研磨器均匀研磨使
菌丝断裂 ,以肉眼无明显颗粒为度。用血
细胞计数板计数 , 包括孢子和菌丝(以分
格处计为 1 个 CFU), 将其浓度以 RPMI-
1640液体培养基稀释调至 1×106 CFU mL
~ 5×106 CFU mL之间(2倍终浓度)。(2)
抗真菌药物的制备:山苍子油先用吐温 80
乳化 , 再用 RPMI-1640 液基倍比稀释使
其浓度为 80 000 ~ 156 μg mL。氟康唑贮
存液用 RPMI-1640 培养基倍比稀释 , 使
其浓度为 128~ 0.25 μg mL。(3)液体培养
基的接种:用 96 微孔板进行试验 , A、C 、E 、
G行加入氟康唑 , B 、D、F、H 行加入山苍子
油。取 100μL药液依次加入96孔酶标板
的1 ~ 10 列中 , 各浓度药液依次加入。将
菌液加入96 孔酶标板的 1~ 11列中 ,每孔
100 μL。第 11 列为生长对照 , 只含有 100
μL RPMI-1640 液体培养基与 100 μL 菌
液 ,不含有抗真菌药物。第 12 列只加入
200 μL RPMI-1640 液体培养基作阴性对
照。保湿 , 不摇动 , 27℃温箱孵育 , 4 天(96
小时)观察结果。(4)结果判定:氟康唑采
作者单位:1北京仁和医院皮肤科 , 100280
2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皮肤科
3潍坊市皮肤病防治所制剂科
用肉眼观察 50%受抑作为判断 MIC 值终
点标准。山苍子油的 MIC 值暂规定采用
肉眼观察 100%受抑作为终点判断标准。
2 含 3%山苍子油霜剂治疗浅部真菌病
疗效观察
2.1 霜剂成分 山苍子油 、三乙醇胺 、甘
油 、尼泊金乙脂 、液体石蜡 、硬脂酸 、单硬
脂酸甘油脂 、月桂醇硫钠 、白凡士林(加热
至 60℃融化),蒸馏水。
2.2 病例 共 26 例志愿者均为浅部真
菌病患者 , 其中 24 例手足癣 , 2 例体癣。
手足癣患者中 14 例为红斑鳞屑型 , 7 例为
水疱型 , 3 例为浸渍糜烂型。年龄范围 18
~ 40岁 , 男 17 例 , 女 9 例。病程 1 周到 3
年 , 所有病例均有典型皮损 , 真菌镜检阳
性 , 2 周内未用抗真菌药物治疗。
2.3 方法 外用 3%的山苍子油霜剂 ,每
日 2 次 , 定期复查 , 记录自觉症状(痒 不
痒), 皮损变化(水疱消退 红斑消失 鳞屑
减少等), 真菌镜检结果及有无不良反应
等情况 ,体癣连用 2 周 , 手足癣连用 4 周
后进行疗效判定。
2.4 疗效判定 痊愈为临床症状消失 ,
皮损消退 , 真菌镜检阴性。好转为临床症
状消失 , 皮损部分消退 , 鳞屑减少或水疱
干枯 , 真菌镜检阴性。无效为临床症状持
续 , 皮损未见好转 ,真菌镜检阳性。
3 结果
3.1 体外药敏试验结果 山苍子油对 4
种皮肤癣菌的 MIC 值均为 312.5 μg mL。
氟康唑对 4种皮肤癣菌的MIC值范围为 1
~ 4μg mL(表 1), 这与郑玮清1 在微量法
检测皮肤癣菌对 6 种抗真菌药物敏感性
的试验中用相同的方法测得的氟康唑对
皮肤癣菌的 MIC 值范围相符合 , 通过氟康
唑这一质控药物的设置 , 保证了试验结果
的可靠性。
表 1 山苍子油与氟康唑对 4种
皮肤癣菌的 MIC 结果 μg mL
氟康唑 山苍子油
絮状表皮癣菌 1 312.50
石膏样毛癣菌 2~ 1 312.50
红色毛癣菌 4~ 1 312.50
犬小孢子菌 1 312.50
3.2 临床试验结果 含 3%山苍子油霜
剂治疗浅部真菌病 26 例 , 痊愈 22 例 , 好
转 3 例 , 无效 1 例 , 总有效率 96%。所有
病例均无明显不良反应。
4 讨论
山苍子又名山鸡椒 ,分布于长江以南
广大丘陵山地 ,资源丰富。民间常用于祛
风散寒 , 理气止痛 ,健胃消食 , 山苍子油是
山苍子果实中提取的挥发油 , 含有柠檬
醛 ,柠檬烯 , α-蒎烯等 26 种有机物。周
勇2 等通过实验研究发现山苍子油及其主
要成分柠檬醛是一种广谱抗真菌药物 , 并
证实抗真菌作用呈杀菌作用。方芳3 应用
微量法测定了山苍子油对念珠菌的最小
抑菌浓度 ,证明了山苍子油对念珠菌有较
强的杀菌作用。近年来 ,对山苍子油抗真
菌作用及机制的研究较活跃 ,但都是针对
单细胞的真菌或孢子如念珠菌 、黄曲霉孢
子等4 ,5 ,而针对菌丝状菌的药敏试验及临
床研究迄今为止还没有文献报道。在本
试验中山苍子油对 4 种皮肤癣菌的 MIC
值为 312.5 μg mL , 显示了其对皮肤癣菌
的抗真菌作用。本试验用 3%山苍子油配
制的霜剂对浅部真菌病进行治疗 , 总有效
率高达 96%, 尤其对水疱型 、浸渍糜烂型
足癣疗效显著 , 26例浅部真菌病患者中只
有 1 例鳞屑角化型足癣无效 , 可能与药物
难以渗透有关。所有病例均无明显不良
反应 ,只有 2 例浸渍糜烂型足癣患者在首
次用药时出现轻微的烧灼感 ,这可能与浸
渍糜烂型足癣皮损的表皮受到破坏 , 使皮
肤的屏障功能丧失 , 药物刺激皮肤神经末
梢所致。在治疗有效的病例中有 2例在 3
个月后复发 , 但复发后再用 3%的山苍子
油霜剂治疗仍有效 , 说明复发的原因可能
为用药不规范而不是真菌对山苍子油的
耐药性所致。 临床现用少数较好抗真菌
药物如特比萘芬 、伊曲康唑 、两性霉素脂
质体多为国外进口药物 , 价格昂贵 , 副作
用大 ,给患者带来了沉重的负担。而山苍
子油是一种广谱 、高效抗真菌药物 , 属纯
天然药物 , 资源丰富 、价格低廉 、成分复杂
具有多方面的抗菌机制所以较少耐药。
因此对以山苍子油为原料的抗真菌新药
进行深入研究有深远的意义。
247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06 年 3 月第 22卷第 3 期
参 考 文 献
1 郑玮清 ,王文利 ,李若瑜 , 等.微量法检测
皮肤癣菌对 6 种抗真菌药物敏感性.中
华皮肤科杂志 1999;32:350-352.
2 周勇 , 陶君娣 , 张家俊.山苍子挥发油及
其主要成分柠檬醛抗真菌作用的研究.
中西医结合杂志 1984;4:558-559.
3方芳 , 吕昭平 ,王正文 , 等.山苍子油抗念
珠菌的敏感性及作用机理的电镜研究.
中华皮肤科杂志 2002;35:349-351.
4夏忠弟 , 杨军祥 ,李沛涛.山苍子油抗白
色念珠菌机制的研究.湖南医科大学学
报 1995;20:107.
5 罗曼 , 蒋立科 , 邹国林.柠檬醛致黄曲霉
孢子丧失萌发力的机制.中国生物化学
与分子生物学报 2002;18:227.
(收稿:2005-05-08)
江苏省射阳县 1958~ 2004年麻风流行病学分析
蒋维江 臧道爱
射阳县 2004 年总人口 104.7 万。历
史上曾为中流行区 , 通过积极防治 , 1982
年降为低流行区。自 1958 年开展麻风病
防治工作以来 , 共登记 626 例病人(现存
活治愈者 302例 , 现症病人 3 例)。
为进一步探讨射阳县麻风流行规律 ,
制订今后防治工作策略 , 我们对 1958 ~
2004年麻风流行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 , 现
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我县历年防治工作原始
资料 ,包括全部病人个案病历 、登记簿 、历
次麻风普查 、疫点查病 、线索调查以及病
员家属体检等流行病学调查资料。人口
资料:来源于射阳县统计局。
1.2 分析方法 根据以上资料 , 以 5 年
为组距行年段综合统计处理 , 进行流行病
学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一般资料 性别:626 例中男 429 例
(68.53%), 女 197例(31.47%), 男女之比
为2.18:1。发病年龄:最小的 4 岁 , 最大
的74 岁 ,其中 0~ 14 岁89 例(14.22%), 15
~ 29 岁 331 例(52.88%), 30~ 44岁 137例
(21.88%), 45~ 59岁 54例(8.23%), 60 岁
以上 15 例(2.40%), 平均发病年龄 26.3
岁。近 10 年新发病例平均发病年龄为
44.3岁。职业:按发病时职业统计 , 农民
518 例 ,工人 12 例 , 商业人员 4 例 , 渔民 2
例 ,军人 1 例 , 学生及儿童 89 例。 626 例
病人分布于全县所有的 20个乡镇和三个
省属农 、盐场 , 其中发病人数在 30 例以上
的镇有 12个。传染来源:家庭内传染 134
例(21.40%), 家 庭 外 传 染 87 例
(13.90%), 原因不明者 405 例(64.70%)。
发现方式:通过三次麻风普查和线索
作者单位:江苏省射阳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
224300
调查共发现 287 例 , 麻风门诊 194 例 , 自
报 、互报 55 例 , 防治网络报病 34 例 , 皮肤
科门诊发现 17 例 ,其它方式发现 39 例。
2.2 流行动态 发病率:最高年段 1961
年段平均发病率为 3.19 10 万 , 以后逐年
下降 , 至 2001 年段为0.10 10 万 , 比 1961
年段下降96.87%。
发现率:1961 年后 , 由于开展多次麻
风流行病学调查 ,社会上累积的病人多数
被发现出来 , 致发现率逐渐上升 , 1971 年
段发现率达峰值 , 平均年发现率为 4.56
10 万 , 之后呈下降趋势 , 2001 年段降为
0.10 10万 , 比峰值年段下降97.81%。
患病率:1961 年我县麻风患病率为
14.6 10万 , 以后逐年上升 ,至峰值年 1974
年为 49.4 10万 , 以后逐年下降 , 2004 年下
降为 0.29 10 万 , 比 1974 年 下 降了
99.41%。
型比:626 例中 , 多菌型 200 例 ,占 31.
95%;少菌型 426 例 ,占 68.05%。麻风流
行最严重的 1966 ~ 1975 年间型比为 0.20
(69 349), 1995-2004 年间型比为 0.70(7
10)。
延迟期:病期最短的 1 个月 , 最长的
达 34.5 年 , 平均延迟期6.5年。病期在两
年之内的 288 例 , 占 46.01%。近 10 年内
新发现病例中病期 2 年内患者增至 80%
(8 10), 平均延迟期为 1.23 年。
儿童发病情况:我县共发生 0~ 14 岁
少年儿童麻风患者 89 例 , 占病人总数的
14.22%。自 1984年发生1 例 14 岁 BB型
患者以后 , 我县未再发现少年儿童麻风病
例。
复发情况:626 例中有 12 例复发(复
发率为 1.92%), 均为氨苯砜单疗愈后复
发 ,而 68 例联合化疗愈后均无复发。 12
例复发病例中 , 氨苯砜单疗复愈 2 例 , 联
合化疗复愈 8 例 ,现症死亡 2 例。12 例复
发患者少菌型复发 7 例(转多菌型 5 例),
多菌型复发 5例。
3 讨论
资料显示 ,我县麻风在解放前后相当
长的一段时间内呈散在流行 , 1961 ~ 1980
年由于我县开展多次麻风流行病学调查 ,
社会上累积的病人逐渐被发现出来 , 加之
氨苯砜单疗期长 , 病人不能在短期内治
愈 ,使得麻风发现率与患病率明显上升。
在此期间及以后 , 我县采取积极地隔离收
治病人 ,麻风疫情逐渐得到有效控制。20
世纪 70 年代后期开始 , 随着防治工作的
深入持续开展 , 尤其是我县麻风联合化疗
工作起步较早 , 覆盖率 、规则治疗率均为
100%, 1986 ~ 1991 年我县对历年氨苯砜
单疗治愈病人又分期分批进行了联合化
疗复治与抗复发服药 , 大大提高了治疗效
果 ,使得我县麻风患病率 、发病率 、发现率
逐年下降 , 1992 年便达到了卫生部“基本
消灭麻风”的规划指标。
我县的麻风发现方式主要以麻风门
诊和全民普查为主 , 1985 年以后 , 通过积
极地开展麻风社会化防治 , 自报 、互报 、基
层网络报病和皮肤科门诊等发现的病例
所占比例上升。为探索基本消灭麻风后
早期发现工作的新途径 , 1996 年起我们在
县乡村三级防治网络推行疑似麻风病例 、
疑难皮肤病的登记 、报告和转诊制度 , 这
一举措的实施与其他麻风流行病学调查
相结合 ,使我县基本实现了早期发现工作
的经常化 、制度化。
防治措施的不断改进 , 防治质量逐步
提高 ,是麻风流行强度持续稳步下降的重
要原因和重要保证。我县新发麻风病人
的延迟期逐步缩短 , 从 1971 年段的 9.04
年下降至 2001年段的 1.02年 。与麻风流
行强度及不同流行阶段密切相关的“型
比”也呈逐年上升趋势 ,我县近 10 年新发
现病例的型比为 0.70(7 10), 与麻风病流
行最严重的 1966 ~ 1975 年型比 0.20(69
248 China J Lepr Skin Dis.Mar 2006 , Vol.22 , No.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