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 我国引种美国山核桃历程及资源现状研究
张日清 1 ,李 江 2 ,吕芳德 1 , 栗 彬 1
( 1. 中南林学院经济林研究所 ,湖南 株洲 412006; 2.江西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江西 南昌 330000)
[摘 要 ] 我国引种美国山核桃始于 19世纪末 20世纪初 ,共分 4个阶段 ,即自发引种阶段、自觉引种第一阶段、自觉引种第二阶段
和自觉引种第三阶段。迄今 ,引种地区已涉及 22个省区市 ,但主要集中在亚热带东部和长江流域。据初步调查 ,现有该树种资源数量
约 7万株 ,多呈零星分布。 美国山核桃在我国各地的适应性不尽相同 ,在亚热带东部、长江流域和云南等地生长、结实表现较好。
[关键词 ] 美国山核桃 ;引种历程 ;资源分布 ;适应性 ;中国
[中图分类号 ] S664. 9 [文献标识码 ] B [文章编号 ] 1003- 8981( 2003) 04- 0107- 03
Historical Survey of the Introduced Pecan Tree in China:
Distribution and Resource Estimate
ZHANG Ri-Qing
1
, LI Jiang
2
, LV Fang-De
1
, LI Bin
1
( 1. Resea rch Institute o f Non-timbe r For est Crops, Centr al South Fo restr y Univ er sity , Zhuzhou
412006, Hunan, China; 2. Fo r estry Academy o f Jiangxi Prov ince, Nanchang 330000, Jiangxi, China)
美国山核桃 Carya ill inoensis ( Wangenh. ) K. Koch, 又名薄壳山核桃、长山核桃 ,是胡桃科山核桃属植物。
它原产美国和墨西哥北部 ,现以美国为中心产区 ,分布于世界 5个洲的 20个以上国家和地区 ,包括美国、加拿
大、墨西哥、巴西、阿根廷、秘鲁、意大利、法国、澳大利亚、埃及、南非、以色列、日本、中国等地。
美国山核桃是世界著名的干果树种 ,它既是果用、油用、材用树种 ,又是庭园绿化树种。 作者从 20世纪 80
年代中期开始关注这个树种 ,先后作过引种试验和资源调查研究。 1996年 ,我们承担国家“ 948”引种项目“美国
山核桃新品种及栽培经营技术引进”以后 ,课题组成员对该树种在我国的引种历程、资源分布和适应性作了进
一步的补充调查研究。 现将研究结果整理报告于下。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本研究历时近 15 a,采用了以实地调查为主 ,以文献研究、通信调查和实地踏查为辅的研究方法。对分别从
原产地美国和我国各引种地区采集的以气象因子和土壤条件为主的立地条件数据以及生长和产量数据 ,进行
了计算机统计运算。通信调查时 ,印制了专门的调查表格 ,调查内容包括引种地经、纬度、海拔、年平均气温、 1
月平均气温、 7月平均气温、极端最低气温、≥ 10℃积温、无霜期天数、年平均降雨量、雨季月份、相对湿度、降雨
量小于 40 mm的干季月数、土壤类型、土壤 pH值、引种目的 (园林绿化、材用、果用、果材兼用、其它 )、种源、引
种时间、种质类别 (种子、实生苗、嫁接苗、穗条 )、定植时间、定植地点、定植株数、保存株数、树高、胸径、冠幅、枝
下高、结果情况 (优、良、一般、差 )、株产、亩产、株产变幅、稳产情况、坚果品质 (优、良、一般、差 )、管理水平 (优、
良、一般、差 )、土壤种类、适应情况 (好、一般、差 )、病、虫害 (严重、一般、无 )、存在问题和发展建议。
2 结果与分析
2. 1 引种历程
在美国 ,美国山核桃起源于密西西比河谷至得克萨斯东部一带 ,现在种植于东南部、中部和西部的 16个州 ,
经济林研究 2003, 21 ( 4): 107-109
Economic Forest Researches
[收稿日期 ] 2003-08-25
[基金项目 ] 国家“ 948”引种课题、湖南省教育厅和林业厅美国山核桃栽培育种项目联合资助。
[作者简介 ] 张日清 ( 1959- ) ,男 ,湖南醴陵人 ,中南林学院经济林研究所教授 ,博士 ,主要从事经济林教学与科研工作。
DOI : 10. 14067 /j . cnki . 1003 -8981. 2003. 04. 036
主要产区在佐治亚、亚拉巴马、露易斯安那、得克萨斯、新墨西哥等州。作为一个植物区系成分 ,美国山核桃经历了
上千万年的发展过程。据考证 ,远在白垩纪时代 ,北美大陆就有了该树种的痕迹。而作为一种食品 ,它的被认识和
被利用的历史则可追溯到一万年以前。美洲印第安人首先发现并食用美国山核桃坚果 ,并在后来的漫长生存岁月
中将其作为一种主要的季节性食品。大约在 16世纪末 17世纪初 ,随着欧洲探险者的到来 ,美国山核桃被进一步
认识、利用并逐步传播至欧洲及世界各地 ,开始了始于 18世纪初的美国山核桃的引种、驯化和栽培历史。
关于我国引种美国山核桃的历史 ,目前尚无确切资料可考 ,但一般认为始于 19世纪末 20世纪初。这里所
说的引种包括两个方面 ,即从原产地美国直接引种和从他国或国内间接引种。据文献记载 ,江西于 1890年开始
引种 ,是我国最早引种该树种的省份之一 ,而江苏和浙江等省在这方面做了较多的工作和取得了较大的成果。
迄今 ,我国引种美国山核桃大致经历了 4个阶段 ,即:①自发引种阶段 ( 19世纪末~ 20世纪初 )。 这一阶段历时
不长 ,以直接引种为主 ,规模极小 ,主要由西方宗教文化人士、外交使节、商人、华侨、留学生等从原产国带进种
子 ,作为观赏木或庭园绿化树种栽植在沿海通商城市、教堂、教会学校、医院、宅院周围 ,多呈零星分布状态 ,现
保留下来的只有为数不多的零散植株。②自觉引种第一阶段 ( 20世纪初~ 解放前夕 )。这一阶段历时近 30年 ,
仍以直接引种为主。前金陵大学是本阶段的主力军。他们从原产地引进种子 ,育苗后作为绿化树种和果树试栽
树种栽在该校的校园和试验基地 ,后来在周边地区和长江流域地区有所推广 ,现保存有小面积成片的林分多
处。③自觉引种第二阶段 (解放后~ 20世纪 60年代初 )。在这一阶段 ,除江苏南京地区外 ,浙江等省亦进行了多
次国际、国内的引种试栽工作 ,范围在长江流域亚热带东部地区逐渐扩大 ,但保留面积和数量不多。④自觉引种
第三阶段 ( 20世纪 70年代末~ 现在 )。 “文革”结束、拨乱反正以后 ,我国的美国山核桃引种驯化工作迈上了一
个新的台阶。 在这一阶段 ,国内的间接引种活动虽然明显增多 ,但从美国直接引种仍是主要努力方向。为了适
应我国发展粮食生产和丰富市场食品种类的需要 ,美国山核桃的果用价值受到了特别的重视。
为了扩大美国山核桃在我国的种植规模 ,提高该优良干果树种的产量 ,改善其坚果品质 ,从 1996年开始 ,
由国家林业局中南林学院牵头从事美国山核桃优良新品种和先进栽培经营技术的引进工作 ,迄今已从原产地
美国引进了适宜于我国东南部、西南部和秦淮以南长江以北部分地区栽培的优良品种 39个 ,优良无性系 41
个 ,优良家系 21个 ,共 101个 ,并建立了相应的基因库、采穗圃、品比园和丰产示范林。此外 ,该校还在国内初步
选取、收集优良品种类型和优良无性系 36个。
表 1 我国各地现有美国山核桃资源基本情况一览表
分 布 地 数 量 适应情况
北京 北京师大等地 约 30株 生长正常 ,但不结实
河北 石家庄等地 10多株 生长正常 ,但不结实
山西 太谷县等地 约 10株 生长基本正常 ,但不结实
上海 松江等地 约 2 000株 生长、结实正常
江苏 江阴、南京及全省各地 约 2万株 生长、结实正常
浙江 温州、建德、杭州及全省各地 近万株 生长、结实正常
安徽 合肥、舒城、黄山、屯溪、滁州等地 近千株 生长、结实正常
福建 厦门、福州、莆田、邵武及闽南其它地区 近千株 生长、结实正常
江西 九江、南昌、上饶、宜春、赣州、吉安等地 数千株 长正常 ,但结实不良
河南 信阳、郑州、洛宁等地 近千株 生长正常 ,部分结实
湖北 武汉、荆州等地 数百株 生长、结实正常
湖南 长沙、石门、靖州、新宁、永州、株洲等地 数千株 生长、结实正常
广东 韶关、南雄、乐昌、连州等地 数十株 生长正常 ,部分结实
广西 南宁、桂林、柳州、百色、河池等地 很少 多数生长不良至死亡
海南 海口等地 不详 生长不良至死亡
重庆 北碚等地 500多株 生长、结实正常
四川 成都、泸县、雅安、乐山等地 数百株 生长、结实正常
贵州 盘县等地 近百株 生长正常 ,部分幼树已结实
云南 漾濞、滇南 11个地州市 20个县 1万多株 生长、结实正常
陕西 长安、眉县、宝鸡、杨凌、城固、镇安等地 7 000多株 生长、结实正常
2. 2 资源现状
美国山核桃引入我国
近百年来 ,虽然试种范围较
广 ,但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
东部亚热带地区。 据 1997
年的函调结果 ,我国引种美
国山核桃的资源现状如表
1所示。由表可知 ,迄今我
国引种地区已涉及 22个省
(区、市 ) ,但主要集中分布
在亚热带东部和长江流域 ,
现有美国山核桃树约 7万
株 ,以 30 a生以上的大树
为主 ,多呈零星分布。从品
种 (单株 )和树木数量看 ,资
源最多的是江苏、浙江和云
南 ,其次是陕西、福建、江西和湖南 ,最少的是辽宁、广西和海南。
2. 3 适应性研究
纬度和气候因素是影响林木分布因而也是影响林木引种驯化的主要限制因子。通过对美国山核桃原生境
和新生境的纬度条件和主要气象因子 (气温和降水 )的比较研究 ,发现两地纬度和水热条件基本相似。
土壤是决定某一地段或地块对美国山核桃树种是否适合的关键因素。总的来说 ,适宜美国山核桃生长的土
108 经 济 林 研 究 第 21卷
壤酸碱度为微酸或微碱性 ( p H5. 5~ 8. 0) ,但以中性 ( p H6. 5~ 7. 0)土壤为佳。土层深厚肥沃、质地疏松、保水保
肥性能良好、地下水位低的冲积土或砂壤土最适宜其生长。我国秦岭淮河以南的广大亚热带地区以酸性红壤为
主 ,但也夹杂有呈弱碱性的石灰岩土壤 ,整体上与原生境的土壤条件一致。
就美国山核桃生长、结实、坚果品质、抗寒性等指标 ,对我国引种的美国山核桃的研究结果表明 ,除纬度太
高或太低地区外 ,该树种在我国的整体适应性较好 ,在亚热带东部和长江流域的大部分地区生长发育正常 ,小
面积坚果产量和品质达到甚至超过了原产地的水平。
通过对原生境中影响美国山核桃生长发育的主要气象因子的主成分分析 ,得出了影响美国山核桃引种栽
培的主导气象因子。根据原产地美国山核桃中心产区对这些气象因子的反应值 ,并结合原产地各州美国山核桃
专家的意见 ,确立了该树种的现实气候生态位幅度 ,即:年平均温度 13~ 20℃ , 1月平均温度 4~ 12℃ , 7月平均
温度 25~ 30℃ ,极端最低温度 - 30~ - 8℃ ,≥ 10℃年积温 3 300~ 5 400℃ ,无霜期 154~ 245 d,年降水量 224
~ 1 626 mm ,为运用生物气候预测分析法进行美国山核桃引种栽培区划提供了判别依据。
3 结论与讨论
美国山核桃在我国基本上呈零星分布状态 ,没有形成一定的栽培规模 ,更没有进入商品化生产阶段 ,甚至
出现过大量林分中途被废的现象。究其原因 ,一是实生繁殖结实迟 ,二是结实后产量低而不稳 ,株间差异悬殊。
其实 , 10 a左右才开始开花结果 , 15~ 20 a才进入盛果期 ,这是美国山核桃实生繁殖时的生物学特性所致 ,难以
人为控制 ,即使在原产地美国也是如此。要解决美国山核桃在我国发展慢、结实晚和产量低的问题 ,首先要从品
种上想办法。继续开展现有优良单株的选择工作 ,对初选单株进行无性系测定 ,评选出推广品种。与此同时 ,要
加大引种力度 ,引进适合我国不同地区栽培的优良新品种 ,进行试验种植 ,然后逐步推广。继续开展种间杂交育
种研究 ,利用我国特有的山核桃属树种资源 ,争取培育出有价值的杂种。有了好的品种以后 ,加速苗木繁殖。在
提高嫁接成活率的前提下 ,加强砧穗组合研究 ,力争培育出适于密植的苗木。 加强栽培技术研究 ,做好选地、建
园和抚育管理。特别要注意授粉树配置、水肥管理和病虫防治。营建兼具景观价值的丰产样板园。总的看来 ,
美国山核桃在我国是适应的。只要选用优良品种 ,运用嫁接技术 ,改进栽培方法 ,加强集约管理 ,就可能实现美
国山核桃的商品化生产。
[致谢 ] 本文在外业调查过程中 ,得到了钟伟宏、张纪林、姚小华、陈家明、何素琳、吴思榜、翟启叔、朱积余、董润泉、岳季林、余光
英、左雄中、涂炳坤、雷一东、宣善平、王仕海、公庆党、张志善等 44位同仁和北京植物园 、江苏省宜兴林业局、河南省洛宁林业局、
陕西省果树研究所等 22家单位的帮助和支持 ,在此一并致谢。
[参 考 文 献 ]
[1 ] 张日清 , 吕芳德 . 优良经济树种 - 美国山核桃 [ J] . 广西林业科学 , 1998, 27( 4): 202, 206.
[2 ] 张日清 , 吕芳德 , 何方 . 美国山核桃及其在我国的适应性研究 [ J]. 江苏林业科技 , 2001, 28( 4): 45- 47.
[3 ] [美 ] L H麦克丹尼尔斯 . 坚果栽培 [M ]. 朱金兆译 .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 1990.
[4 ] Manast er J. The Pecan Tree [M ]. Austin: Unive rsity of Texas Press, 1994.
[5 ] Brison. F R. Pecan Culture [M ]. Austin: Capital Printing Co. , 1974.
[6 ] 韩宁林 . 薄壳山核桃在中国 [ J]. 浙江林业科技 , 1995, 15( 3): 27- 29.
[7 ] 张日清 , 吕芳德 , 陈建华 . 我国引种美国山核桃的问题与发展建议 [ J] . 落叶果树 , 2001, 33( 4): 30.
[8 ] 叶培忠 . 美国长山核桃在我国之生长及其栽培方法 [ J]. 中华农学会报 , 1942( 174): 73- 78.
[9 ] 何正宽 . 美国山核桃的选优 [ J]. 浙江亚热带作物通讯 , 1980( 3, 4): 13- 14.
[10] 许明权 . 薄壳长山核桃资源收集及选种 [ J] . 浙江亚热带作物通讯 , 1980( 1): 11- 14.
[11] 江苏省植物研究所 . 薄壳山核桃的引种和单株选种 [ J] . 中国果树 , 1974( 3- 4): 3- 11.
[12] 孙宏宇 . 长山核桃单株选择的初步研究 [ J] . 园艺通报 , 1957, 1( 3): 20- 23.
[13] 董润泉 , 王卫斌 , 习学良 , 等 . 野生东京山核桃嫁接美国山核桃试验报告 [ J]. 云南林业科技 , 1994( 4): 14- 20.
[14] 宣善平 , 刘恬行 , 张 锦 ,等 . 四个油料树种引种栽培的阶段小结 [ J] . 安徽林业科技 , 1980( 1): 9- 13.
[15] 王白坡 . 美国山核桃实生引种后代的变异 [ J] . 浙江林学院学报 , 1995, 12( 4): 337- 342.
[16] 谢孝福 , 许明权 , 徐文荣 , 等 . 长山核桃选优研究初报 [ J]. 中国果树 , 1991( 1): 22- 24.
[17] 郑止善 . 薄壳山核桃品种的引种 [ J] . 科技简报 (浙江省科技情报所 ) , 1978( 6): 21- 23.
[18] 徐嵩法 . 果材兼用的优良油料树种 - 美国薄壳山核桃 [ J]. 湖南林业科技 , 1978( 4): 24- 27.
[19] 张若愚 . 中国山核桃属的研究 [ J] . 植物分类学报 , 1979, 17( 2): 40- 44.
[20] Hubba rd E E. Commercial Pecan Tree Invento ry and Pro spect us, Geo rgia , 1987[M ]. The Unive rsity of Geo rgia, 1988.
109第 4期 张日清等: 我国引种美国山核桃历程及资源现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