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太白七药拐枣七的研究进展



全 文 :陕 西 中 医 学 院 学 报 2011 年 07 月第 34 卷第 4 期
·94· Journal of Shaanxi Colleg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Jul. 2011 Vol. 34 No. 4
太白七药拐枣七的研究进展
程虎印1 程江雪2 卫 昊1 白吉庆1
(1.陕西中医学院药学院,陕西 咸阳 712046;2.陕西中医学院 2010 级硕士研究生,陕西 咸阳 712046)
摘 要:本文对太白七药拐枣七的名称、生态环境与资源分布、主要化学成分、药用状况等进行综述,认为拐
枣七具有较大应用前景,同时提出了今后开发性研究的方向和思路。
关键词:拐枣七;药用状况;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R 2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 - 168X(2011)04 - 0094 - 02
拐枣七属太白七药,为罂粟科荷青花属荷青花
Hylomecon japonica (Thunb.)Prantl et Kundig的多
年生草本植物地下部分,在我国东北至华北、华东
地区广泛分布,普遍药用[1 - 2]。本文就其名称、生
态环境与资源分布、主要化学成分、药用状况等研
究利用进展做一综述。
1 名称
1. 1 学名 拐枣七原植物学名在有关文献里多处
引述不一,《陕西中草药》[3]记为 Hylomecon wenalis
Maxim.,属异名,应予废弃。《秦岭植物志》[4]记述
为 Hylomecon japonica (Thunb.)Prantl,命名人记
述不全。《中国种子植物科属词典》则为 Hylome-
con japonicum (Thunb.)Prantl,种加词和定名人均
有误。作为最重要的基本引述,拐枣七的基源植物
荷青花学名的记述应以《中国植物志》或《全国中
草药汇编》[5]、《中国高等植物图鉴》[6]为准。
1. 2 入药种类 荷青花属为单种属,荷青花 Hy-
lomecon japonica (Thunb.)Prantl et Kundig 入药,
它的两个变种锐裂荷青花 Hylomecon japonica
(Thunb.)Prantl et Kundig var. subincisa Fedde 和
多裂荷青花 Hylomecon japonica (Thunb.)Prantl et
Kundig var. dissecta (Franch. et Savat.)Fedde 亦
与正种同用,但只少量分布于川、陕、鄂地区[2,4]。
1. 3 别名 在陕西秦岭南北坡地区,拐枣七属太
白七药,其原植物荷青花还有其它别名,如大叶老
鼠七(柞水) ,乌筋七(镇坪)[2 - 4],[6 - 8],太白七药,
原意多为药用草本种类,有“治五劳七伤”的功效
之意[9],而其它分布区的别名也多有“七”,如刀豆
三七、水菖三七(浙江) ,白为、大红袍、天石七(四
川) ,补血草、小菜子七、一枝花、菜子七(湖
北)[2,5,10 - 13]等,关于性味功效的记述亦大体类同。
2 生态环境与分布
拐枣七分布于我国东北各省及山西南部、陕
西、四川、安徽、浙江、湖南、湖北等地,生于海拔
300 - 1800(2400)米的落叶阔叶林下、杂木林下、
林缘、沟边或沙地,喜水肥条件较好的腐殖土和适
当遮荫的环境[2 - 6,10 - 15]。陕西秦岭南北坡各地均
产,但分布不均,生于海拔 1400 - 1800 米的山坡阴
湿处或落叶阔叶林下[3 - 4]。
3 主要化学成分
拐枣七植物体主要含生物碱,其中根含生物碱
0. 1 %,地上部分含生物碱 0. 06 %[11]。生物碱
有隐品碱(cryptopine)、 别隐品碱(allocryptopine)、
原阿片碱(protopine)、黄连碱(coptisine)、小檗碱(ber-
berine)、血根碱(sanguinarine)、白屈菜红碱(cheleryth-
rine)、白屈菜玉红碱(chelirubine)、白屈菜黄碱(cheli-
luine)、白屈菜碱(chelidonine)、人血草碱(stylopine)、
四氢小碱(tetrahydroberberine)等[10 -13],[15 -17]。
4 药用状况
4. 1 入药部位 各地和有关文献关于拐枣七(荷
青花)入药部位的选择和记载有差异:多以根入
药[3 - 5,8,10,13,15 - 16,18]。部分以根茎入药[2,6,12 - 14],
《华山药物志》记载以根入药,但其所述“…根肥
厚,扭曲,深褐色。”根据作者仔细对照标本观察确
定,应为根茎。少数以全草药用[11,18]。《中华本
草》[13]载根及根茎入药,而汪纪武[18]认为应以根
和全草入药。
4. 2 采收加工 以根或根茎入药者多以夏秋采
挖,洗净后阴干或晒干。以全草入药的则全年可采
收,晒干,切段备用。
4. 3 性味 味苦,性平。
4. 4 功能主治 具有祛风除湿,舒筋通络,散瘀消
肿,止血镇痛之功效。用于治疗风寒湿痹、风湿关
节痛、跌打损伤、劳伤、四肢乏力、胃脘痛、痢疾等
疾病。
4. 5 用法用量 内服,入汤剂,或泡酒,3 g ~ 9
(12)g。
4. 6 临床应用 ①治风湿性关节炎、跌打损伤:根
状茎 3 g ~ 9 g,水煎服或泡酒服。②治劳伤乏力,面
黄肌瘦:根状茎 9 g ~ 12 g,加红糖、黄酒蒸熟,每日
早晚饭前各服 1 次。
从以上资料来看,拐枣七(荷青花)的药用状
况有明显特点:①应用广泛,疗效确切。自第一次
全国中药资源普查起,荷青花均在自然分布区各地
入药,且性味、功能主治、用法用量等记述较为一
致。②药用部位选择有差异,以地下部分(根茎或
及根)居多。③单味入药,未发现复方记载。④主
要化学成分基本清晰,但其药理学和药效学资料未
有记录。⑤分布广,资源较为丰富,有较好开发
前景。
5 开发利用研究方向
为了合理开发利用有效资源,奠定天然药物产
品研发基础,应将拐枣七的开发性研究一并纳入太
白七药序列,在以下方面开展工作:有效(或合理)
入药部位的筛选与确定;抗风湿有效性评价;主要
有效物质基础的确定;最佳采收期和加工方法的确
定。以上述工作为基础,可进行生药质量标准的制
订和单方制剂的研制,指导拐枣七的有序开发
利用。
参考文献
[1]侯宽昭.中国种子植物科属词典[M]. 北京:科学出版
社,1984:242.
[2]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 中国植物志 32
[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72 - 73.
[3]陕西省革委会卫生局 /商业局.陕西中草药[M].北京:
科学出版社,1971:500 - 501.
[4]中国科学院西北植物研究所. 秦岭植物志 1(2) [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74:361 - 362.
[5]《全国中草药汇编》编写组.全国中草药汇编(下册·第
二版) [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8:345 - 346
[6]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中国高等植物图鉴(2) [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72:2.
[7]《华山药物志》编辑委员会. 华山药物志[M]. 西安:陕
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277.
[8]张志英.陕西中药名录[M]. 西安:陕西省科学技术出
版社,1989:150.
[9]程虎印.太白山“七药”及其植物资源研究[J].陕西中
医,1990,11(8)∶ 371 - 372.
[10]江苏新医学院. 中药大辞典(下册) [M]. 上海:上海
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1812.
[11]严永清. 中药辞海[M]. 北京:中国中医药科技出版
社,1996:1946.
[12]《浙江药用植物志》编写组. 浙江药用植物志(上册)
[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413 - 414.
[1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 /国家中医药管
理局编.中华本草(3) [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
社,1998:2269 - 2270.
[14]浙江省卫生厅.浙江天目山药用植物志[M].杭州:浙
江人民出版社,1965:86.
[15]高松. 辽南地区药用植物图鉴[M]. 北京:科学出版
社,2008:36.
[16]严仲铠,李万林. 中国长白山药用植物彩色图志[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195 - 196.
[17]周家驹,谢桂荣,严新建. 中国原植物化学成分手册
[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化学与应用出版中心,
2004:336,1535,1539,1542,1543,1953,8590,9133.
[18]汪纪武. 药用植物词典[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
社,2005:402. (收稿日期:2010 - 12 - 23

)
(上接第 87 页)
表 1 14 批样品检查结果
编号 规格 产地 水分(%) 总灰分(%) 酸不溶灰分(%)
1 丝瓜络 浙江 10. 2 2. 7 0. 55
2 丝瓜络 江苏 10. 2 2. 5 0. 42
3 丝瓜络(块) 湖北 8. 4 1. 2 0. 54
4 丝瓜络(块) 安徽 10. 7 7. 2 0. 48
5 丝瓜络(块) 浙江 9. 0 1. 8 0. 44
6 丝瓜络(块) 江苏 9. 6 3. 4 0. 92
7 炒丝瓜络 湖北 8. 4 2. 1 1. 10
8 炒丝瓜络 安徽 8. 5 1. 6 0. 83
9 炒丝瓜络 浙江 8. 6 2. 1 0. 43
10 炒丝瓜络 江苏 8. 2 3. 0 0. 84
11 丝瓜络炭 安徽 6. 0 4. 3 2. 98
12 丝瓜络炭 湖北 5. 5 10. 1 7. 18
13 丝瓜络炭 浙江 7. 1 3. 4 1. 33
14 丝瓜络炭 陕西 8. 2 5. 5 1. 85
表 1 结果可见,丝瓜络药材水分平均为
10. 2 %,总灰分平均为 2. 6 %,酸不溶灰分平均为
0. 49 %;两份样品较为接近。四份丝瓜络(块)水
分范围:8. 4 ~ 10. 7 %,总灰分差异较大,从 1. 2 ~
7. 2 %,明显不正常的 7. 2 %样品因种子未去除干
净,酸不溶灰分:0. 44 ~ 0. 92 %。四份炒丝瓜络水
分范围:8. 2 ~ 8. 6 %,较丝瓜络(块)明显的下降,
是由于炮制过程加热所致,总灰分:1. 6 ~ 3. 0 %,酸
不溶性灰分:0. 44 ~ 10. 92 %,与未炒制之品没有差
别。丝瓜络炭水分:5. 5 ~ 8. 2 %,又较炒瓜络有一
定的减少,是由于加热火力更强,时间更长,使水分
减少的更多,总灰分与酸不溶灰分均比炒丝瓜络有
明显升高,除一份明显不正常外,其余的原因是由
于炒炭后总质量变轻,而“灰分”基本不变,故相对
值将提高。
3 讨论
新建立的薄层色谱鉴别法,色谱斑点清晰,分
离度高,可作为丝瓜络药材和丝瓜络(块)的鉴别方
法,试验中我们也对炒丝瓜络和丝瓜络炭样品进行
了多次检查,结果两种经加热炮制的样品,主斑点
很不清晰,可能是经受热后,相关成分被破坏,故不
能用此法来鉴别。
丝瓜络药材、丝瓜络(块)、炒丝瓜络和丝瓜络
炭的水分,呈明显下降的趋势,是因为随时炮制过
程中受热程度的增加,水分损失的更多所致,符合
炮制规律。
从四种样品的总灰分和酸不溶灰分结果未见
显明变化趋势,个别差异较大,有的因为药材加工
过程中非药用部位种子未除净,有的则可能是因为
炮制过程中混入了无机杂质所致。
参考文献
[1]李菁,付咏梅,朱伟杰,等 . 丝瓜络对实验性高血脂大鼠
的降血脂效应[J].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O4,20(7) :
1264 - 126.
[2]康白,张义置,李广宙 . 丝瓜络镇痛、镇静作用初探[J].
实用中西医杂志,1993,6(4)227 - 228.
[3]于洁,程迪,董丽 . 苯酚一硫酸法测定河南丝瓜络多糖
的含量[J]. 新乡医学院学报,2008,25(1) :36 - 38.
(收稿日期:2010 - 12 -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