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4年第 24卷第 7期 Zhejiang JITCWM(Vol.24 No.7 2014)
含有黄酮类成分的报道,故盐酸-镁粉反应可作为鉴
别两者最具特征性的方法。
紫外光谱显示两者在 200~300nm范围内均有两
个吸收峰,其中具有鉴别意义的特征是土茯苓在
288nm处有明显的吸收峰,而粉萆薢在 266nm处吸
收峰较为平坦。该方法快速、简便、重现性好,且不需
要对照品,方便检测。
参 考 文 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典委员会.中国药典一部[S].北
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17.
[2]商玲.萆薢的研究进展[J].医药前沿,2012,5(14):83-84.
[3]常效琳,刘群.土茯苓和萆薢饮片的鉴别[J].中国中药杂
志,1992,17(11):649-650.
[4]任辉.再论土茯苓和粉萆薢的鉴别[J].湖北中医药,2008,
30(1):58.
[5]王清伟.萆薢、土茯苓和菝葜的临床鉴别及应用[J].陕西
中医,2000,21(8):378.
[6]陈广耀,沈连生,江佩芬.土茯苓化学成分的研究[J].北京
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29(1):44.
[7] Ng TB,Yu Yi.Isolation of a novel heterodimeric agglutinin
from rhizomes of Smilax glabra,the Chinese medicinal ma-
terial tufuling[J].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chemistry
and Cell Biology,2001,33(3):269-277.
[8] Linda SM,Samuel SM.New Mannose Binding Lee-tin Isolat-
ed from the Rhizome of Sarsaparilla Smilas glabra Roxb, A-
gric[J].Food Chem,2004,20(52):6091-6095.
收稿日期:2014-01-28
修回日期:2014-03-12
关白附与禹白附鉴别及正确应用
叶卫玲 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院桥中心卫生院中药房 台州 318025
关键词 关白附;禹白附;白附子;鉴别
关白附和禹白附统称为白附子,为有毒中药。因
历史原因至今仍有人将两者混淆,辨认不清。现从关
白附和禹白附的历史沿革、产地、性状鉴别、显微鉴
别、理化鉴别、化学成分、功效运用、炮制方法等方面
进行比较。
1 历史沿革
1.1 关白附 最早载于《名医别录》名以白附子,列
为下品。《唐本草》谓:“此物本出高丽,今出凉州(今
甘肃武威)以西,形似天雄。”李洵曰:“徐表南州异物
记云,生东海新罗国及辽东,苗与附子相似。”而《本
草纲目》草部毒草类叙述:“根正如草乌头之小者,长
寸许,干者皱纹有节。”由此可以看出以前本草记述
之白附子为毛莨科植物黄花乌头 Aconitum coreanum
(Levl.)Raipaecs的干燥子根及母根,即今药材所称
之关白附[1]。
1.2 禹白附 从唐慎微、陈嘉谟曰:其有“独茎,似鼠
尾草,叶生穗间”、“叶细,周匝生于穗间”,“发叶甚
细”的特征,显然这种白附子植物非黄花乌头。而现
代应用的白附子除禹白附和关白附外未见别的品
种,由此可见明中叶以后白附子逐渐演变成天南星
科植物独角莲 Typhonium giganteum Engl.干燥块茎,
即今药材所称之禹白附[2]。
中国药典从 1985年版以后删除了关白附,仅保
留“白附子”(即禹白附)。现行 2010年版《中国药典》
直接收载白附子为天南星科独角莲的块茎。目前,全
国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药学》也明确了白附子即
禹白附。而《浙江省中药炮制规范》(2005年版)同时
收载了关白附和禹白附,且注明关白附为浙江省习
惯用药。
2 产 地
2.1 关白附 主产于黑龙江东部、吉林、辽宁、河北
北部。朝鲜、原苏联远东地区也有分布[1]。仅限浙江、
上海及东北等地区使用。
2.2 禹白附 主产于河南禹县、长葛、甘肃天水、武
都,湖北;山西、河北四川、陕西等地也产[3]。全国大部
分地区使用。
3 性状鉴别
3.1 关白附 子根长卵形、卵形或长圆锥形,长 3~
5cm,直径 0.7~2cm;表面淡棕色,有细皱纹及侧根
痕,有的有瘤状突起的侧根,顶端有芽痕;质较硬,不
易折断,断面类白色,较平坦,富粉性。母根倒长圆锥
形,略弯曲,长 4~5cm,直径 1~2cm;顶端有地上茎残
644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4年第 24卷第 7期 Zhejiang JITCWM(Vol.24 No.7 2014)
基,表面暗棕色,有纵纹及突起的横长根痕或横列似
节状;体轻,质松,断面有裂隙,粉性小。气极弱,味辛
辣而麻舌。见图 1(插页)。
3.2 禹白附 块茎呈椭圆形或卵圆形,长 2~4cm,直
径约 1~2cm。表面白色或黄白色,略粗糙,有环纹及小
麻点状的根痕。顶端显茎痕或芽痕。质坚硬,难折断,
断面白色,粉性。气微,味淡,麻辣刺舌。见图 2(插页)。
4 显微鉴别
4.1 关白附 子根横切面:后生皮层为数列棕色木
栓化细胞;皮层细胞 3~4列;内皮层明显。薄壁组织
内有十数个排列成环的复合外韧型维管束,筛管群
分布于导管群顶端。薄壁细胞内含有众多淀粉粒。母
根横切面:内皮层内侧有石细胞散在。每个复合外韧
形维管束外侧有皱缩的薄壁细胞环。
粉末特征:①淀粉粒多为单粒,类圆形,直径 4~
22μm,脐点十字形或条形。②石细胞长圆形、长方形
或长条形,长 48~106μm,直径 18~30μm,壁稍厚,有
的纹孔明显。见图 3(插页)。
4.2 禹白附 块茎横切面:木栓细胞有时残存。基本
组织外侧有大型黏液腔及黏液细胞,内含草酸钙针
晶束,长 28~84μm;维管束散列,以外韧型为多见,偶
有周木型。薄壁细含有众多淀粉粒。
粉末特征:类白色。①淀粉粒单粗球形或类球
形,直径 4~29μm,脐点点状、裂缝状、人字状、十字
状、三叉状或星状,大粒层纹隐约可见;复粒由 2~12
个分粒组成,有的 1个较大分粒与 2~4个小分粒复
合。②草酸钙针晶散在或成柬存在于类圆形或长圆
形粘液细胞中,针晶束长约 116μm。③螺纹及环纹导
管,直径 9~46μm。见图 4(插页)。
5 理化鉴别
5.1 关白附 取本品粉末 2g,加乙醇 15mL,置水浴
上回流 15min,放冷,滤过。滤液置蒸发皿内,在水浴
上蒸干,残渣加 5%硫酸溶液 3mL,滤过,滤液分置二
支试管中,一管加碘化铋钾试液 1~2滴,发生黄白色
沉淀,另一管加碘化汞钾试液 1~2滴,发生黄白色沉
淀。
5.2 禹白附 取样品粉末 1g,加石油醚(60~90℃)
10mL,冷浸 24h,吸取上清液 30μL点于硅胶 G板
上,以 β-谷甾醇为对照,以氯仿-甲醇(95:5)为展开
剂,展距 20cm,以 10%磷钼酸乙醇溶液显色,所有斑
点均为灰蓝色。
6 化学成分
6.1 关白附 所含化学成分主要是多种生物碱,如
次乌头碱及关附甲素、乙素、丙素等,故其毒性较大。
6.2 禹白附 所含化学成分主要有 β-谷甾醇、葡萄
糖苷、蔗糖、肌醇及黏液质等。毒性较关白附小。
7 功效运用
7.1 关白附 辛甘,大热,有毒,归胃、肝经,祛寒湿,
止痛,用于风寒湿痹,头痛,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腹
部冷痛。用量 1.5~4.5g,生关白附 0.15~0.45,外用适
量,研末涂敷患处。孕妇忌服,不宜与川贝母、浙贝
母、半夏、白及、白蔹、天花粉和瓜蒌同用[4]。
7.2 禹白附 辛温,有毒。归胃、肝经,祛风痰,定惊
搐,解毒散结,止痛。用于中风痰壅,口眼㖞斜,语言
謇涩,惊风癫痫,破伤风,痰厥头痛,偏正头痛,瘰疬
痰核,毒蛇咬伤。用量 3~6g,一般炮制后用,外用生品
适量捣烂,熬膏或研末以酒调敷患处[5]。
8 炮制方法
8.1 制关白附 取关白附水漂 3~5天,洗净,置适宜
容器内,与豆腐加水共煮至无白心,口尝微有麻舌感
时,取出,晾至七八成干,切厚片,干燥。每 100kg关
白附用豆腐 25kg。此与乌头类药材炮制减毒(主要是
水解双酯型乌头生物碱毒性)机理一致。
8.2 制禹白附 取净禹白附,大小分档,浸泡,每天
换水 2~3次,数天后如起黏沫,换水后加白矾(每
100kg禹白附用白矾 2kg),泡 1天后再进行换水,至
口尝微有麻舌感为度,取出。将生姜片、白矾粉置锅
内加适量水,煮沸后,倒入禹白附共煮至无白心,捞
出,除去生姜片,晾至六七成干,切厚片干燥。每
100kg禹白附用生姜、白矾各 12.5kg。与半夏南星类
用白矾降低或消除毒副作用(刺激性毒性的成分蛋
白草酸钙针晶破环)机制一致。
9 小 结
虽然两者在祛风止痉、散结止痛等方面功能有
些相似,但实为科属来源完全不同的两种药材,研究
证明,两者化学成分也完全不同。关白附长于祛寒止
痛与乌头类药材的生物碱止痛效果相似;禹白附长
于祛风痰,定惊搐与半夏南星类功效一致。今用之牵
正散(《杨氏家藏方》)、玉真散(《外科正宗》)均为祛
风化痰之剂,故临床应用应为禹白附。鉴于 2010版
《中国药典》直接收载白附子为天南科独角莲的块
茎,中医师开取处方时可直接写白附子。而关白附不
得写白附子,特别是浙江省更应明确区分。
参 考 文 献
[1]《中药辞海》编委员会.中药辞海一部[S].北京:中国医药
645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4年第 24卷第 7期 Zhejiang JITCWM(Vol.24 No.7 2014)
科技出版社,1993:2280-2282.
[2]曹晖,吴连英,王孝涛.中药白附子的品种变迁考辨[J].基
层中药杂志,1998,12(4):5-5.
[3]《中药辞海》编委员会.中药辞海二部[S].北京:中国医药
科技出版社,1993:1678-1679.
[4]浙江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浙江省中药炮制规范(2005
版)[S].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49-49.
[5]国家药典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 2010版[S].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98-99.
收稿日期:2013-08-20
修回日期:2014-02-05
料游走甚至骨骼侵蚀等[5-6]。材料游
走经常发生在肌肉频繁活动的部位,比如额肌、表情
肌等[7]。下眼睑部位软组织较多,肌肉相对较少。本组
2例主要表现为局部硬结和膨隆。由于面部注射材料
的量非常少,用负压抽吸法效果欠佳。开放性手术可
在直视下尽可能准确地探取材料,并同时去除材料
周围所包绕着的不完全纤维囊和变性组织,但操作
不能过度,以免造成新的凹陷性畸形。
由于该类患者本身多有眼袋及泪沟存在,手术
同时以 Hamra法释放部分眶隔脂肪,并将部分脂肪
组织转移到泪沟处替代原注射材料,如此既去除了
注射材料,又消除了眼袋,手术效果将会更加满意。
同时,眼袋肥大往往伴有下睑松弛,因而在术中宜将
眼轮匝肌提紧固定于外眦韧带,并且将切口去皮缝
合,从而提紧下眼睑皮肤,达到消除下睑皮肤松弛的
效果。
参 考 文 献
[1]Marianne Wolters.Hermann Lampe:Prospective Multicenter
Study for Evaluation of Safety,Efficacy,and Esthetic Results
of Cross -Linked Polyacrylamide Hydrogel in 81 Patients
[J].Dermatol Surg,2009,35(supp1):338-343
[2] Huang T.Reduction of lower palpebral bulge by plicating
attenuated orbital septa:a technical modification in cosmetic
blepharoplasty[J].Plast Reconstr Surg,2000,105(1):2552-
2558.
[3]Sens觟z O,Unlü RE,Percin A,et al.Septo-orbitoperiostoplasty
for the treatment of palpebral bags:a 10-year experi-ence
[J].Plast Reconstr Surg,1998,101(6):1657-1663.
[4] Hamra ST.The role of orbital fat preservation in facial
aesthetic surgery.A new concept[J].Clin Plast Surg,1996,
23(1):17-28.
[5] El -Shafeyel -SI.Complications from repeated injection or
puncture of old polyacrylamide gel implant sites:case
reports[J].Aesth Plast Surg,2008,32(1):162-165.
[6]Cheng NX,Cheng NX.Migration of implants:A problem with
injectable polyacrylamide gel in aesthetic plastic surgery
[J].Aesth Plast Surg,2006,30(2):215-225.
[7]Qiao Q,Wang X,Sun J.Management for postoperative com-
plications of breast augmentation by injected polyacryla -
mide hydrogel[J].Aesthet Plast Surg,2005,29(3):156-
161.
收稿日期:2014-01-14
修回日期:2014-03-03
(上接第 633页)
GA.Combined treat-ment with flap ampu-
tation,phototherapeutic keratectomy,and collagen crosslink-
ing in severe intractable post-LASIK atypical mycobacteri-
al infection with corneal melt[J].J Cataract Refract Surg,
2012,38(4):713-715.
[7]李慧柳,卫奕荣,赖萍,等.外科腹部手术切口感染的调查
与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1(15):3178-
3180.
[8]范敏,周晓峰,宋欣颖,等.普外科围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
物干预效果分析[J].中国药房,2012,11(6):513-515.
[9]Martins AS,Rezende NA,Torres HO.Occurrence of compli-
cations and survival rates in elderly with neurological disor-
ders undergoing enteral nutrition therapy[J].Rev Assoc Med
Bras,2012,58(6):691-697.
[10]武金华.肠内营养制剂的临床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
2013,11(4):470-471.
[11] Martins AS,Rezende NA,Torres HO.Occurrence of com-
plications and survival rates in elderly with neurological
disorders undergoing enteral nutrition therapy[J].Rev As-
soc Med Bras,2012,58(6):691-697.
收稿日期:2013-09-29
修回日期:2014-01-10
(上接第 640页)
6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