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Discussion on principles of circular economy

循环经济作用机理探讨



全 文 :* 国家科技部项目《国家环境安全与环境管理支撑体系研究》子课题专题《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和政策体系研究》部分研究内容
**通讯作者
收稿日期:2004-12-31 改回日期:2005-01-30
循环经济作用机理探讨*
任 勇 吴玉萍** 孙高峰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 北京 100029)(山东烟台师范学院 烟台 264025)
摘 要 从循环经济的内在本质、经济本质及其社会特征、核心作用和关键环节等角度,初步探讨了循环经济的作
用机理。
关键词 循环经济 人与自然矛盾 生态环境内因论 资源回收利用产业
DiscussiononprinciplesofcirculareconoLy.RENYong,WUYu-Ping(PolicyResearchCenterforEnvironmentandEcon-
omy,StateEnvironmentalProtectionAdministration,Beijing100029,China),SUNGao-Feng(YantaiNormalColege,
ShandongProvince,Yantai264025,China),CJEA,2005,13(4):1~3
Abstract Thispaperdiscussestheprincipleofcirculareconomyfromitsinternalessence,economicessence,socialcharac-
ter,coreroleandkeytache.
Keywords Circulareconomy,Conflictbetweenhumanandnature,Internalfactorofeco-environment,Industryofrecycling
andreusingresources
(ReceivedDec.31,2004;revisedJan.30,2005)
1 循环经济的内在本质———人与自然矛盾发展的必然选择
目前循环经济在全球悄然兴起,循环经济作用机理的研究已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循环经济是人与
自然矛盾的必然选择,自从地球出现人类以来人与自然之间就紧密相联,并产生了人与自然的矛盾,即人类
图1 人类经济活动与生态环境之间矛盾及机制过程[1]
Fig.1 Theconflictandmechanismbetweenhuman
economicactivityandeco-environment
社会经济活动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这
一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的普遍矛盾之一,
其具体表现形式为具有增长型机制的经
济活动对生态环境资源需求的无限性和
具有稳定型机制的生态环境系统对生态
环境资源供给的有限性之间矛盾(见图
1)[1],矛盾的一方面是经济增长,这是人
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另一方面是生态
环境系统平衡稳定,这是生态环境系统发
展演替的客观趋势[2]。随着人类社会生
产力的迅速发展,尤其是人口的膨胀和产
业革命的不断进步,人类以掠夺型经济增
长方式,不断地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来
满足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从而使人
类经济活动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不断
激化,并发展成为互为因果的两极,一方面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资源的需求持续增长;另一方面负荷过重和
遭到破坏与污染的生态环境资源供给能力相对缩小,这就是人类经济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矛盾发展到今天
的集中表现和严重后果———资源与环境双重危机,因而发展循环经济,破解人类社会资源短缺与环境恶化
第13卷第4期 中 国 生 态 农 业 学 报 Vol.13 No.4
2005年10月 ChineseJournalofEco-Agriculture Oct.,2005
双重危机就成为全球的共识。由此可知循环经济的内在作用机制即人与自然的关系,循环经济的关键是协
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形成人与自然循环型协调关系。人与自然关系理论是循环经济的理论基础,人与自然
系统的动态性、开放性和复杂性,决定了只有应用系统论、协同论、耗散结构理论和自组织理论等,分析研究
循环经济系统的整体结构、动态演替机理以及优化调控手段。
2 循环经济的经济本质———生态环境资源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内生变量
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恶化主要是由于经济发展过程中人们对生态环境资源单向掠夺型开发利用所造
成,也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衍生物,属经济问题,因而具有深刻的经济学内涵。经济增长和发展问题是伴随
经济学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问题之一,并随着人类社会经济实践经历了不断深化和完善的过程。从斯密、李
嘉图的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到当今制度经济学模型,经济学家均主要通过分析影响经济增长的内因变量,如
土地、资本与劳动、技术与知识以及制度等透析各国经济增长的机理,由此可知经济增长理论均从不同角度
揭示其经济增长的内在驱动力。而目前所有经济增长理论都把生态环境资源视为经济增长的外生变量,我
国生态经济学家刘思华教授把这种传统观念称之为“生态环境外因论”,并提出“生态环境内因论”(刘思华,
1999,光明日报),即健全的生态条件和优良的环境质量是直接作为生态经济再生产过程的必要组成部分而
存在的,并内置于经济增长过程中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内生要素。现代经济发展实践表明,经济的可持续
发展不仅取决于经济因素本身,而且取决于与此相联系的重要生态环境因素相互适应与相互协调程度,这
集中突出表现在生态环境由影响经济发展的“外在因素”转化为其“内在因素”。生态环境作为现代生产力
的基本要素,应包括在现代生态经济再生产系统中。不解释生态环境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就不能全面解释
经济增长理论。而用传统的增长理论则难以解释生态环境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主要是因为生态环境本身价
值测度与评估一直处于探讨之中,即依据西方经济学稀缺价值论和效用价值理论很难测度生态环境的实际
价值,尤其是针对包括生态环境要素的各经济要素作出严格的经济学模型上的演绎尚待学术界探索。因此
生态环境内生变量解释经济增长是进一步完善经济增长理论的必然,生态环境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内生变
量是循环经济的经济本质。
3 循环经济的核心作用———破解人类资源与环境双重危机
综观全球各国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核心内容与目标的递进过程可以发现,全球资源利用与环
境保护对策视点的演替经历了3个阶段,即第一阶段为20世纪70年代初期至80年代初期,全球资源利用
与环境保护对策视点一直停留在末端治理问题上,而形成了“三废治理”、“废物处理法”为特征。如日本厚
生省1971年即制定了“废物处理清扫法”,其重点在于公害防治处理。又如德国早在1972年就通过了第1
部废物处置法,其目的是通过填埋、堆肥和焚烧处置废物。第二阶段为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
全球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对策视点已部分转移到前端废物减量全过程控制措施上,而形成了“综合防治”、
“废物排放法”为特征。如德国1986年修订了1972年的废物法,在此之前称为废物处置法,而此时即称为
“废物的减量和处置法”,这一新的命名引入显示了废物处置的新思维。又如日本通产省于1991年制定“资
源回收法”,积极推动玻璃瓶、铝铁罐、废纸等的回收利用;且1995年日本厚生省又大幅度修订“废物处理清
扫法”,将立法重点从公害防治处理转移到废物减量措施上。第三阶段为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全球资源
利用与环境保护对策视点进一步转移到从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经济再生产各个环节的潜在废物和前端废
物减量、尤其是在循环利用的循环经济控制对策上,而形成了“循环经济”为特征的第三代生态环境政策。
从而资源利用模式由原料→产品→废物单向运行转变为原料→产品→原料循环运行。如1994年德国通过
新的物质循环管理———垃圾法,该法规定废物减量化优于废物资源化,明确提出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处
置的优先顺序。日本于1998年由主管生态环境的厚生省和通产省联合拟订“产品包装分类回收法”,强制企
业回收金属、纸类、塑胶等包装,达到废物减量的目的。全球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对策视点演替过程及资源
利用模式的转变说明,目前各国资源短缺与环境恶化问题的根源在于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对策视点的落
后。如德国、日本正是由于进入20世纪90年代调整了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对策视点,连续出台了良好的具
有循环经济特征的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才使其摆脱生态环境灾难走向资源王国。
4 循环经济的关键环节———建立健全资源回收再利用产业体系
而有了良好的法律规范是否就意味着资源与环境双重危机问题的彻底解决?笔者认为资源与环境保
护法只是解决资源与环境双重危机的必要条件,但绝不是充分条件,其前提在于是否拥有促进资源有效利
2 中 国 生 态 农 业 学 报 第13卷
用与环境保护的产业体系。合理的产业政策,尤其健全的废物回收再利用产业和中介组织是完善循环经济
产业链的关键。研究表明循环经济型的产业体系必须具备5个特征:一是其生产不仅要注重新产品的开发
和提高产品质量,且应尽可能地减少原材料消耗和选用能回收再利用的材料和结构。二是要抵制为倾销商
品而进行的过分包装,在简化包装材料和容器的同时,应使用可回收再利用的包装材料和容器。三是在减
少被排出的产业废弃物同时,对其进行尽可能彻底的回收再利用,对有毒有害的产业废弃物及时进行环境
无害化处理。四是要努力培育可把消费后产品资源化的回收再利用产业,使生活废弃物的填埋和焚烧处理
量降至最小。五是应尽可能地从那些污染环境的能源转移到可再生利用的太阳能和风力、潮汐、地热等绿
色能源。据此5个特征人们提出从3个不同维度去建构循环经济的产业体系:一是单个企业的循环经济模
式,其典型是化学制造业的龙头老大———杜邦化学公司。二是共生企业的生态工业园区模式,丹麦卡伦堡
是目前世界上工业生态系统运行最为典型的代表。三是全社会范围的循环经济模式,德国的双轨制回收系
统(DSD)、日本的回收情报网络和静脉产业、蒙特利尔的中介活动、美国的社区协调中介机构等均起到很好
的示范作用。各国实践表明,早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发达国家政府高度重视废物回收利用产业体系的建
设,并制定规划、政策给予鼓励、培育。到目前为止已形成相当规模和相对完善的废物回收利用产业体系,
如东京、柏林、巴黎、维也纳、纽约等城市均有相应的专业组织、专业法规、专业市场和专业产业系统。又如
日本、德国为有效进行废物治理,实行减量→收集→搬运→处理→再利用的一条龙产业化制度,并已形成具
有一定规模的产业部门。如日本仅废纸回收行业就有7000多从业人员,东京废纸回收率高达75%,为造纸
工业提供了1/2以上原料,每年可少进口300万m3木材。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发达国家利用再生资源生产
的产品年产值为2500亿美元,并以每年15%~20%的速度增长。全世界钢产量的45%、铜产量的62%、铝
产量的22%、铅产量的40%、锌产量的30%和纸制品的35%都是利用废旧资源生产的。
目前我国正在积极开展循环经济试验示范,为加快循环经济的发展步伐,我国应加大试验示范力度和
扩大试验示范范围。我国虽在资源循环再利用方面有较好的传统,但由于缺乏法律规范和必要的组织管
理,迄今尚未形成产业化,且规模经济效益不显著。因此建立健全资源回收再利用产业是循环经济的核心
环节,既是彻底解决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恶化问题的关键,也是破解人类社会资源与环境双重危机的最有
效途径[3~7]。
参 考 文 献
1 吴玉萍等.中国草地可持续开发的制度创新切入点.资源科学,2001,23(3):68~72
2 许涤新.生态经济学.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
3 吴玉萍等.面向21世纪可持续发展的世界经济动向———绿色经济.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2,10(1):27~32
4 陈玉平等.国际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实践及其对中国的启示.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1,9(4):13~17
5 吴玉萍等.绿色会计———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考核制度.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2,10(2):24~29
6 吴玉萍.制定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经济要考,2004(4):14~17
7 王维平等.城市垃圾对策演替垃圾产业产生.生态经济,2001(11):26~32
第4期 任 勇等:循环经济作用机理探讨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