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运用循环经济改造中药产业发展模式的设想



全 文 :·专论·
运用循环经济改造中药产业发展模式的设想
黄 晖
(中国中医研究院 中药研究所,北京 100700)
[摘要] 针对中药产业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问题,阐述了循环经济理论对发展中药产业的要求和有效对策,
提出中药产业应积极推行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在中药产业内建立和推行循环经济模式,是科学发展我国中药产
业、促进中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实践要求和重要途径。循环经济的理论思想切合中药产业实践属性和发展要求。
[关键词] 中药产业;循环经济;模式;对策
[中图分类号]R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302(2005)17132103
[收稿日期] 20050601
[通讯作者] 黄晖,Email:drhuanghui@yahoocomcn
循环经济(circulareconomy)是对物质闭环流动型(closing
materialscycle)经济的简称,是一个在可持续发展战略指引下
涌现出来的全新的经济模式。20世纪 90年代之后,发展循
环经济成为国际社会的一大趋势。目前,西方发达国家把发
展循环经济、建立循环型社会看作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
重要途径和实现方式。我国从1999年开始重视推行和发展
循环经济模式。循环经济要求以环境友好的方式利用自然
资源和环境容量,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转向[1]。作为我国
传统的中药产业,其发展面临野生资源耗竭,药用植物副产
物综合利用率低下,药材生态系统不断受到破坏,中药生产
的比较效益不高等因素的制约。因此,如何在这项传统产业
内积极有效地推行循环经济,实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社会
效益“三赢”,笔者对此作了一些思考。
1 中药产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
11 野生药材资源耗竭严重 近年来植物原料成为世界原
料药市场新宠,推动了世界性植物原料的开发热潮。但因中
药材资源利用不够合理,野生药材资源缺乏保护而遭到严重
破坏,特别对一些名贵的处于濒危的中药材种质资源的保护
和优质中药材的引种栽培研究缺乏相应的对策和措施,正沿
着“越贵越挖、越挖越少、越少越贵”的恶性循环而走向衰竭,
有的品种已面临枯竭的危险。仅《中国植物红皮书———稀有
濒临植物》第一册收载的168种药用植物中就有38种为稀有
种,84种为渐危种,46种为濒危种。从药用角度来看,这类
植物所含的有效成分是其他植物所不能代替的,如果不加保
护,一旦灭绝就会失去其遗传多样性,造成种质及其药物短
缺。若失去一些植物分类单元,将对揭示被子植物类型间的
系统演化关系和区系发生、以及古气候变化等研究产生严重
的不利影响。由于中药原植物往往不是一个均一不变的群
体类型,是由多个在地理、形态和化学等方面具有稳定差异
的生态型、地理变种、栽培变种和变型所组成。有效保护这
些种质资源可为选育或培育优良品种提供基础材料,提高育
种的选择率。从生态安全角度来看,生物群落是重要的“基
因库”,是构成生态安全的最重要物质基础,生物物种的丧失
对生态安全的破坏将是致命的,无法挽救的。因此,采取有
效的方式保存植物种质与栽培已迫在眉睫。
12 中药材生态系统不断受到破坏 由于大部分中药材是
以根茎作为药用部分,收获时药材生物量全部或大部分有机
物质输出农田生态系统,根茬、秸秆很少还田。随着药材种
植年限的增加,轮作单一,施肥不合理,土壤有机质和氮、磷
等农田养分入不敷出,养分元素比例失调,土壤肥力逐年衰
退,导致药材产量降低,质量下降,经济收益减少。另一方
面,由于生态环境的恶化,相当数量的品种种质资源正在迅
速减少或消失,优良种质在退化,品种和蕴藏量在下降;许多
栽培品种也因多次栽培,退化现象较严重,药材产量和质量
下降。特别是大量施用化学肥料和有机农药以来,对中药材
原料生产带来了污染等问题,是目前中药材生产中最为突出
的矛盾。而控制土壤肥力衰退以及中药材生产所需生物有
机肥料的研究开发工作非常薄弱,农民种药与种粮的施肥方
法基本相同,片面追求产量忽视质量,已成为影响中药材品
质下降的重要因素。
13 药用植物副产品资源利用率低下 中药产业以获得药
材、饮片、提取物、成药为主要目的。但在药用植物总量中,
许多药材(药用部位)只占药用植物较少的部分。药材生产
基地产生的废弃物主要是非药用部位,如根茎类药材的废弃
物为枝叶,果实类药材的废弃物为根、茎叶,花叶类药材的废
弃物为根茎等。这些废弃物大多堆放在田间,废而不用,任
其自然干枯,既污染了环境,又不利田间作业;而生产中成药
的提取物只占药材的10%~30%,70%~90%的药渣和沉淀
物被废弃。因此,研究药用植物副产品资源在中药产业中不
·1231·
第30卷第17期
2005年9月
中 国 中 药 杂 志
ChinaJournalofChineseMateriaMedica
Vol30,Issue 17
September,2005
断循环利用,也应作为保护中药资源很关键的问题。
2 发展中药产业循环经济的实践模式
传统经济以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为特征,遵循的是
“资源—生产—消费—废弃物排放”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模
式,造成了严重的资源环境问题。20世纪 60年代美国经济
学家K·波尔丁在论述生态经济时提出了“循环经济”概念。
倡导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的基础上发展经济,将经济活动组
织成“资源—生产—消费—二次资源”的闭环过程,对供应链
管理要求在传统产业经济的线性模式基础上,增加反馈机
制,延长生产链,即从生产产品延伸到废弃物的处理与再生。
所遵循的原则是减少资源利用量及废物排放量(reduce),大
力实施物料的循环利用系统(recycle),努力回收利用废弃物
(reuse),使资源和能源得到最合理和持久的利用,从而实现
可持续发展所要求的环境与经济双赢的战略目标。循环经
济的上述要求切合以药材资源为依托的中药产业属性和发
展要求。发展中药产业循环经济,就是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
导中药产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以中药材种植、加工为载体,针
对中药产业各阶段废物产生情况,充分利用占单位药用植物
总物量约90%以上的中药生产副产物,设计其循环方式,尽
量做到物尽其用,不给环境造成危害。其构成单元以药源基
地、药材加工、中药提炼厂、中成药制药厂为主单元,以药渣
回收厂、生物肥料厂、饲料厂等为辅助循环单元,根据实际组
合循环模式。
21 企业层面的小循环 企业层面上的小循环要求中药企
业从微观层面来遵循循环经济的思想,以循环经济的理论来
规范自己。即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目标,按照清洁生产的
要求,采用新的设计和技术,改善利用药材资源的技术水平,
将单位产品的各项消耗和污染物的排放量限定在先进标准
许可的范围之内。如中药材生产,应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
减少资源的消耗和残留,倡导建设绿色中药材生产基地,从
而减少随径流进入水体的氮、磷污染,防止耕地质量的退化。
对于非药用部位的药用植物废弃物,秸秆可利用培育食用
菌,栽培食用菌后的废渣可作为肥料进入药园,有效改善土
壤结构;茎叶可收集并加以发酵处理,作为绿色肥料。此外,
还应加强对药用植物非药用部位的成分开发研究,如将其作
为提取物原料用于制药,或作为副食品、饲料等。制药企业
应重点改进提取生产工艺,降低水、电、汽和有机溶剂的消
耗,排放的药渣、沉淀物等废弃物应尽量回收,用作生物肥料
的原料,进入再循环。
22 区域层面的中循环 区域层面的中循环要求产业的相
关利益群体按照生态学原理,通过企业间的物质集成、能量
集成和信息集成,形成企业间的物质代谢和共生关系,发展
生态型经济,做到系统内与系统外的生态平衡。如药源基
地、制药企业、生物肥料企业要按照生态产业链发展的要求,
将一系列彼此关联的生态产业链组合在一起,通过企业和产
业间的废物交流、循环利用和清洁生产,帮助企业摆脱高投
入高消耗的粗放型增长模式,提高能源和资源的利用效率。
既可减少或杜绝废物的排放,也能减少因交通带来的物质与
能源消耗,在较大的范围内实行资源的共享,形成企业间的
工农业代谢和共生关系。
23 社会层面的大循环 社会层面的大循环要求政府、企
业、药农乃至消费者共同参与,促进中药产业循环经济理念
的实现。我国中药产业以中小企业居多,由于生产规模小,
分布较散,技术水平参差不齐,管理水平较低。尤其是中药
提取生产工艺,是中药生产消耗水、电、汽和有机溶剂以及排
放药渣、沉淀物等废弃物的主要环节。这道工艺几乎所有的
中药制药企业都有建设,但绝大多数规模很小,工艺条件和
生产方式都比较落后,不仅对资源的消耗大,生产成本高,且
因企业分散,远离药源基地,不利于对废弃物的集中回收处
理和管理。因此,行业管理部门应对该行业进行重新规划,
发展中药中间体生产,促进中药提取物商品化,像化学原料
药和中间体一样,形成中药原料提取物产业,提倡生产成药
的企业购买标准提取物或委托提取加工。而提取加工的企
业应引导其相对集中于药材主产区,这样既有利于提高中药
生产经营的规范化和集约化水平,提取后的废渣也可方便地
回收加工成生物肥料,返回农田系统,减少污物的排放量,补
充农田肥力,而且可减少药材运输成本,提高效益。
3 发展中药产业循环经济的对策
从20世纪70年代末期开始,许多国家都开始推行清洁
生产。清洁生产着眼于污染的预防,以及对生产全过程和整
个产品生命周期影响环境的控制,最大限度地减少原料和能
源的消耗,使其对环境的污染和危害降到最低。中药产业发
展循环经济模式,需要政府、企业、科学界、公众的共同努力,
通过建立与循环经济相配套的相关政策法规,开发绿色化技
术,推行清洁生产,规划产业供应链布局等措施来共同推动。
31 加快制定中药产业循环经济的法规制度 循环经济的
实施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它必须涵盖工业、农业和消费等各
类社会活动,并需要各种新技术作为支持,需要法律、规章的
保障。比如日本已制定了《国家绿色消费法》和《资源循环再
生利用法》。该体系包括绿色制度环境(绿色资源制度、绿色
产权制度、绿色市场制度、绿色产业制度、绿色技术制度等),
绿色规范制度(绿色生产制度、绿色消费制度、绿色贸易制
度、绿色包装制度、绿色回收制度等)和绿色激励制度(绿色
财政制度、绿色金融制度、绿色税收制度、绿色投资制度)等
方面[2]。我国已经在2002年6月正式颁布了《清洁生产促进
法》。政府管理部门应注意宏观调控中药产业的发展,倡导
产业发展生态化和消费绿色化理念,并注意使用经济激励和
刺激手段,如价格、税收政策和法规等手段,对循环经济加以
规范。如对野生药用植物资源的开发与保护,可以制定一个
相关的法规,强调以保护为前提,以开发促保护的原则,合理
开发资源,重视生态环境保护,促进中药材资源的循环利用。
应加大力度提升对中药植物提取物的研究开发力度,推动中
·2231·
第30卷第17期
2005年9月
中 国 中 药 杂 志
ChinaJournalofChineseMateriaMedica
Vol30,Issue 17
September,2005
药植物提取物的标准化进程,制订产业发展政策,促进中成
药生产分化为原料生产和制剂生产两部分,逐步引导中药提
取业集中于药材主产区,以提高中药生产经营的规范化和集
约化水平。
32 加强绿色化技术开发 发展循环经济应遵循技术思
路,在有效及适当成本下,重新对中药产业的原料、在制品、
成品和相关信息从消费点到原始产出点的流动和储存,进行
规划、执行与管制,加强绿色化技术和废弃物减量化技术的
开发,降低生产过程的资源、能源消耗及污染物的产生和排
放。拓展逆向物流,对产品进行绿色处理,通过各种回收策
略,使产品的生命周期形成一个闭合的回路。废弃物减量化
是废弃物管理的首要原则,其内容包括开发有利于减少生产
过程中原材料消耗和废弃物、污染物排放的技术。有必要研
究揭示中药材种植地土壤肥力的变化趋势和土壤有机质、全
氮等养分构成,运用资源回收利用技术,将药用植物的非药
用部位和提取后的药渣等废弃物进行加工处理,退回农田。
笔者在实践中发现,利用中药提取后的药渣,通过发酵水解
等处理,所生产出的生物有机肥料,不仅能有效抑制土壤肥
力衰退和恢复农田生态系统生产力,刺激和调控中药材生长
和增产,改善和提高产品品质,提高有效成分含量,还可降低
或减少病虫害,提高作物抗旱、抗逆能力,解决中药材原料污
染及重金属含量超标等问题,是顺应生态农业和生产绿色中
药,逐步形成”资源生产二次资源”闭性过程的理想措施。
33 创建生态中药产业系统 传统中药产业所面临的野生
资源耗竭、生态破坏、资源浪费的问题有待于运用循环经济
原理与方法来解决。作为中药产业的经营者、组织者和管理
者对中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负有直接的责任。中药产业推
行循环经济就是要把循环经济的理念应用于中药产业系统,
按照“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创建一个循环型的生
态中药产业系统。该系统要能在长期内不对环境造成明显
改变下,具有最大的生产力,以保持和改善该系统内的生态
动态平衡为主导思想,合理地安排生产结构和产品布局,促
进物质在系统内部的循环和多次利用,以尽可能减少燃料、
肥料、饲料和其他原材料的输入,以求得尽可能多的制品的
输出,从而获得生产发展、生态环境保护、能源的再生利用、
经济效益四者统一的综合性效果。
建立和推行中药产业循环经济模式,不但可以充分提高
资源和能源的利用效率,最大限度地减少废物排放,切实转变
过度消耗资源、不断恶化环境的传统产业生产方式,保护生态
环境,而且在不同层面上将推动各个领域“产业共生”、“要素
耦合”、“整体循环”、“综合利用”和“产业生态链”,实现社会、
经济和环境的共赢,最终实现中药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诸大建 从可持续发展到循环型经济 世界环境,2000,(3):6
[2] 王晓光 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途径与对策研究 软科学,2003,
(1):31 [责任编辑 张宁宁]
中国中医研究院建院五十周年系列活动通知
今年11月19日,是中国中医研究院建院50周年。为庆祝建院五十周年,中国中医研究院以务实的精神,搭建多个学术平台,以一系列学
术活动为主体,全面促进中医药学术事业的发展。
首先,11月19日上午将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中国中医研究院成立五十周年庆典”,庆典仪式中将首次颁发“中国中医研究院唐氏中药发展
奖”。该奖项经国家奖励办批准,由中国中医研究院与美国唐仲英基金会联袂设立,专门用来奖励国内在中药基础研究和中药应用研究领域获
得突出成就的专家,每人20万元的奖励金额是目前国内同类奖项中奖励数额最高的。
11月18-20日,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举办中国中医研究院首届“中医药发展国际论坛”。随着现代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医药的发展
不仅得到我国政府和人民的一贯重视,也受到国际社会的日益关注,中医药在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得到应用,一些发达国家的科研机构及医
药集团加大力度研究中医药。为了在国际化背景下保持中医药的可持续发展,中国中医研究院搭建了“首届中医药发展国际论坛”这一大型学
术平台,主题为“中医药发展与人类健康”,主要就中医药在医疗卫生保健体系中的地位和对人类健康的作用,中医药发展的方向、问题与对策,
中医药发展的重点领域三个方面进行深入、广泛、多视角的交流与探讨。论文征集截止日期为 2005年 10月 10日,详细情况可登录 htp://
www.catcm.ac.cn或htp://www.cintcm.ac.cn查询,也可致电(010)64007743(fax)或(010)64014411-2399、64014356联系。同时,将举办“首届中
医药防治艾滋病国际研讨会”。艾滋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探索防治艾滋病的途径受到国际医学界的普遍重视。经过近20年的
努力探索,中医药已经在防治艾滋病方面体现出独特优势,中国中医研究院也通过驻外医疗队的临床实践和国内的科学研究取得了一些成功
经验。为交流该领域内的科研成果,中国中医研究院搭建了这一大型学术平台,主题是“中医药与艾滋病”,主要就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的经验、
理论、基础与临床研究以及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两个领域的现状、进展和趋向展开研讨,推动中医药干预艾滋病的发展。该研
讨会已经开始征集论文,详情可登录上述网站查询,或发Email至 tcmcapt@mail.catcm.ac.cn及致电(010)64042655(fax),64014411-2286联系。
庆祝活动期间,还将举办“2005海峡两岸及港澳地区中医药学术会议”、“全国中医药科研院所院所长联谊会”及一系列规模不等的座谈会,
以丰富活跃的学术交流作为庆祝活动进一步活跃中医药学术园地,营造中医药学术氛围,推动中医药学术的可持续发展。
为配合50周年院庆活动,中国中医研究院将编印《中国中医研究院院史(50周年)》、《中国中医研究院大事记(50周年)》、《中国中医研究
院人物志(50周年)》、《中国中医研究院科技成果汇编》和《中国中医研究院科技成果产业化汇编》等材料,向社会各界详细介绍中国中医研究
院50年来所走过的历程及其取得的成就。
·3231·
第30卷第17期
2005年9月
中 国 中 药 杂 志
ChinaJournalofChineseMateriaMedica
Vol30,Issue 17
September,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