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Using scientific development ideology to improve the ecological province construction and circle ec onomic operation and to develop ecological economics

以科学发展观推进生态省建设 及循环经济的实践,发展生态经济学



全 文 :第 13卷第 3期
2 0 0 5年 7月
中 国 生 态 农 业 学 报
Chinese Journal of Eco—Agriculture
VoI_13 NO.3
July, 2005
以科学发展观推进生态省建设
及循环经济的实践,发展生态经济学*
滕 藤 “
(中国生态经济学会 北京 100732)
摘 要 阐明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对指导生态经济学研究的重要作用 、生态经济理论今后研究的重点。指 出生
态经济学科应加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制度研 究、积极推进生态省建设和循环经济的实践。
关键词 科学发展观 生态经济 生态省建设 循环经济
Using scientific development ideology to improve the ecological province construction and circle economic operation and
to develop ecological economics.TENG Teng(Chinese Society of Ecologic Economy,Beijing 100732,China),CJEA,
2005,13(3):1~5
Abstract The important function of scientific development ideology.considering the people aS the centre on guiding the
ecological economics,the research focal po ints of ecological economics theory are stated.It is po inted that the ecological ecO—
nomies should strengthen the strategic institution study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the ecological province construction
and circle economic operation should be improved .
Key words Scientific development ideology,Ecological economic,Ecological province construction,Circle economic
(Received Oct.28.2004)
1 以科学发展观指导生态经济研究
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 ,全面、协调 、可持续 的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
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 自然和谐发展、统筹 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促进经济社会和人
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其内涵是深入体察人民群众的意愿 ,切实维护和实现广大
人民的根本利益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与人本主义有本质的区别 ,人本主义强调个人的人权 ,形
成现代资本主义文化思想的主流;而以人为本把人放在首位 ,强调人 民是社会活动 的主体和社会发展的主
导力量,形成当代社会主义文化思想的主流,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概括,它有别于欧洲流行的生物中心论思
潮。科学发展观中的全面、协调具有丰富涵义,在协调经济与生态的关系上 ,所谓全面就是克服过于强调经
济或生态这两种片面性 ,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恢复和建设的关系;所谓协调就是要妥善处理
经济与生态的关系,搞好 5个统筹 ,而不是简单地将经济中心论转向生态中心论。30年前在许涤新等老一
辈经济学家倡导下 ,中国开始探索并形成经济和生态协调发展 的理念,及至当今确立了经济与生态相协调
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以回避西方国家采用“先经济、后生态”模式所犯的错误 ,更好地实现经济腾飞和生态文
明复兴。中国提出并贯彻落实的科学发展观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按照 已确立的发展 目标 ,中国的经济总
量将在未来 20年内再翻两番。而曾为中国近 25年持续快速增长做出巨大贡献、以 GDP的增长为核心,自
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承载力损耗较大 ,经济与生态不协调的传统发展方式已难 以为继。从 中国达到全面小康
水平的近期要求和经济社会持续发展 的长远 目标看,发展方向的匡正要 比表面增长速度的提高更为重要 ,
发展能力的形成要 比物质产品的产出数量更为重要 ,发展方式的提升要 比国际经济竞争的推进更为重要。
以科学发展观作为生态经济研究指导思想 ,研究生态环境 、生态规律和生态经济 ,一是 旨在使它们更好地为
人民大众物质和文化需求及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服务,而并非将生态环境、生态规律视为不变的 自然规律 ,
无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二是 旨在使人与 自然和谐相处、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
三是 旨在确立 1套使人们能够判定做什么具有可行性,如何做最为有效的理论 、方法和工具。从而有利于我
们更好地开展体制和机制的创新 ,使政府调控与市场机制的互补性越来越强 ,互斥性越来越低;更好地处理
*该文系作者在 中国生态经济学会第六届年会上的发言
**中国生态经济学会理事长
收穑 日期:2004—10-28
2 中 国 生 态 农 业 学 报 第 13卷
经济增长与生态建设的关系,解决经济和生态“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更有力地促进资源节约型和生
态保护型社会建设,使我国更稳妥、更快速地走上生产发展 、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2 发展生态经济需要反思与借鉴
生态经济研究需要反思。生态经济学是经济学中相对年轻的学科 ,中国生态经济学会成立 20年来经过
广大会员们的艰辛探索,基本建立了我 国生态经济学学科的理论体系 ,已成为经济学界普遍认 同的经济学
分支。成绩斐然[ 。生态经济研究最初关注的是农林业,后来拓展到工业 ,并在促进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的
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对商业、服务业一直关注不够 ,这是生态经济研究视野上存在的缺陷。生态
经济研究最初关注的是发展理念的阐释、发展 目标与发展方式的界定及生态和环境危机的警示 ,并建立了
系统、准确的理论体系;但对其定量方法、计量工具的关注不够 ,以致在研究领域 中存在着思辨和解释问题
的能力较强 。而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较弱缺陷。为使生态经济学科能适应新世纪以来社会各界对生态经济
的需求 日趋多样化和具体化 ,为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生态经济研究必须进一步开阔视
野,拓展领域,不断地完善生态经济学科体系,加强系统分析、全生命周期分析等定量研究。
生态经济学发展需要借鉴。随着时间的推移 ,为探索生态环境问题而提出的经济学科 日益增多,如 20
年前与生态经济学相近的学科只有环境经济学和资源经济学,近 10年涌现出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绿色经济
学和循环经济学等多个相近学科的分支学科 ,这些经济学科 的称谓和侧重点有所不 同,但 由于各 自研究的
对象和任务具有相似性 ,它们在内容上存在着很多交叉甚至重合。有人试图在统一思想的前提下对这些相
近的经济学科进行整合而未果 ,其原 因一是实际上不可能有人能够做统一思想的协调工作;二是任何人都
没有权利和能力要求所有人都接受一种学科体系;三是理论传承的统一或划地为牢的分工方式,既不利于
学科和学者的发展 ,也不利于有关问题的解决。同基因、生物和生态系统需要多样性一样 ,研究生态和环境
问题的经济学科分支也需要多样性。多种经济思想的提出,既是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形成的重要标志,而
相近理论观点之间比较、取舍也是理论创新 的动力所在 ,相近学科 的增多有利于学术竞争和相互促进。作
为生态经济学家应有海纳百川的胸怀,热心关注相近或相似学科的进展,要善于兼容并包,博采众长,充分
挖掘它们的长处为我所用 ,如循环经济广泛采用的产品全生命周期分析方法归纳出简明扼要的“3R”原则,
并把商业 、服务业纳入循环经济体系等,生态经济学科的研究应善于借鉴和汲取这些有益理念,善于汲取相
近学科之精华,不断地完善 自己,从而促进本学科和其他学科的发展。
鉴于此生态经济学需从两个方面不断完善生态经济理论体系,即一是本土化 ,目前国际上流行的理论
都是研究发达国家的经济现象所得 出的,实际上都具有本土化特征 。中国的经济研究正在发生 由“拿来主
义”到“本土化”的转变 ,而研究本土问题只是本土化的形式,本土化的确切含义是指 以观察到的经验数据构
建理论框架 ,而不是简单地把外文的理论框架转化为中文的理论框架。经验实证是理论发展的必要条件 ,
因为只有对现象和数据有深入的了解 ,才能弄清现有理论所不能解释的那些现象 ,才有可能在剖析这些经
验现象的基础上构建可以解释这个现象的理论 ,从而完成理论的创新。二是规范化 ,形式上的规范化是指
在对某一问题提出论点之前必须先整理文献 ,归纳已有 的研究成果 ,引用他人的观点必须注明出处。“形
式”上的规范化是使生态经济学研究成为可积累的科学研究体系的必需条件 ,更为重要的是严格遵循理论
创新的规范 ,即在基本假设可验证 、问题边界清晰、数据资料完整可靠、理论与方法论适宜的基础上 ,构建一
个所有逻辑推论都不会被经验事实证伪的理论 ,而不能以观点、愿望替代逻辑推论 ,以比喻代替推理。今后
生态经济理论的研究应重点探讨坚持以人为本 ,以区别于生物 中心论的西方观点;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在
保持生态环境不失控恶化且能逐步改善的基础上,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立足当代,放眼未来 ,把全球
化趋势纳入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轨迹 ,以迎接生态社会时代的到来。生态经济的理论研究方法应侧重于
充分发挥市场作用与加强国家宏观调控相结合 ;将地方 (村 、镇 、县、市 、省)的生态区域建设与中央统筹协调
(即有关法律 、税收制度建设和经济发展政策)相结合;把现代系统分析、全生命周期分析和生态足迹等科学
方法引入生态经济研究 ,力求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等。
3 积极践行可持续发展战略
3.1 积极开展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制度研究
中国能否沿着经济与生态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前进,取决于其实践而不是空谈,但 目前最大的问
题是说一套、做一套,说得多、做的少,甚至只说不做。如在许多地方政府和企业的报告中都有协调经济与

第 3期 滕 藤:以科学发展观推进生态省建设及循环经济的实践,发展生态经济学 3
生态关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内容,但实际搞的却是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的政绩工程和形象工程
等。因此要真正、全面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还要做许多工作,其 中最重要是在决策机制上要以核规制度
替代核定制度,使所有不合乎有关法律 、法规 的决策都无法付诸实施,消除核定过程中主观随意性,实现依
法决策的目标 ;在考核机制上要以 自下而上替代 自上而下的方式,实现民主监督的 目标 ;在问责机制上要 以
终身问责制和评审专家连带问责制替代首长问责制 ,以制止各种不负责任的行为 ,实现权责对称的目标;在
评价机制上要完善评价标准和评价指标体系,以制止各种钻评价盲区空子的投机行为,确保制度面前人人
平等,实现科学评价的目标。在处理经济建设与生态关系方面政府负有很大的责任,并能发挥其重要作用 ,
如中国政府实施的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 、“三北”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等重点
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野生动植物保护及 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等覆盖了全国 97%以上的县 ,其投资之巨、范
围之大和 目标之高都创下了当今世界生态建设之最_2 J。但全体公民的参与也非常重要,没有公众的广泛
参与 ,任何国家或地区的环境问题都无法解决。中国生态环境保护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公众参与不足是其
环境治理不得力的重要原因之一 ,公众拥有知情权 ,因此必须实施环境信息公开制度 ,构建公众 了解政策、
响应政策的渠道 ,使每个人都有参与的机会。1998年 35个来 自欧洲和中亚的国家在丹麦签署 了“奥胡斯公
约”,随后又有39个国家加入该公约,其核心内容是强调公众对环境信息的知情权。我国也在开展这方面工
作,如每年的环境状况公报,每月的大江大河水质状况公报,每天的城市空气质量公报,但 目前还存在着环
境信息透明度不高、参与渠道不畅等问题 ,尚需进一步改进。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是从 区域和产业两个
层面上展开的 J,其中生态省建设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载体,循环经济是产业体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
载体 ,生态经济学科的研究应加强这两个方面的探讨 ,并作为其实践和应用研究的两个主要抓手。
3.2 积极推进区域层面上的生态建设
1999年 3月以来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先后批准海南、吉林 、黑龙江、福建 、浙江、山东、安徽和广东等 8省
为生态省建设试点 ,江苏和陕西等省也正在开展生态省建设试点工作,生态建设已列入各级政府工作议事
日程。6年来我国生态省建设发展势头 良好,生态建设重点工程进展顺利,生态产业有 了新的发展。如山东
省 2001~2010年 10年间将投资 3600亿元用于生态省建设。海南省通过实施退耕还林 、天然林保护等生态
工程 ,有效地保护该省中部和沿海生态敏感区的生态环境,已连续 5年森林覆盖率年均递增 1%,天然林面
积恢复到 19%左右;新建文明生态村 1079个(累计 2938个),占全省总 自然村的 12.6%;无公害农业生产基
地面积达 10.67万 hm ,无公害瓜果蔬菜产量达 240万 t,产值约为 38亿元,有 45个产品被评为国家绿色食
品。黑龙江省仅 2003年就新增生态示范乡、镇(农场 )55个 、生态示范村(队)34个 ,生态示范区及试点达
112个 ,启动 了一批 集 约化 畜禽 养 殖 污染 防治 项 目,农 用 薄膜 回收率 >88%,绿 色食 品生 产基 地 达
120.67hm ,绿色食品产品年产量达 710t,产值达 90亿元。生态省建设本着以人为本的宗 旨,立足于区域内
独特的资源优势和生态环境优势,以提高人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为出发点 ,以生态环境现状调查为基础 ,
以适用技术和高新技术为支撑 ,以制度创新和组织创新为动力 ,运用生态学与生态经济学原理 ,对核心产
业、重点工程、结构调整和生态环境保护、恢复及其建设进行统筹规划 ,形成经济布局合理 ,环境承载能力不
断提高的产业体系,把生态优势转变为生产力,促进区域内经济与生态的协调发展,逐渐走向生态文明。生
态省建设依据本省人大审议、颁布的《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实施,并通过目标和任务层层分解,形成切实可
行的目标责任体系,确保生态系统和生态功能不被破坏,对 已遭受破坏的重要生态系统开展恢复与重建。
目前各生态省建设的经验表明 ,生态省建设通常分为层次逐渐递进的 3个阶段 ,其 中启动阶段(2001~2010
年)的目标是遏制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初步形成生态产业 的框架和生态建设的科技支持体系;推进阶段
(2011~2020年)的目标是经济与生态复合系统步入 良性循环 ,资源利用和更新达到国内外先进水平,城市
生态化进程明显加快,公众素质和生态意识明显提高;完善阶段 (2021~2050年)的 目标是形成以高新技术
和适用技术为支撑,以生态产业为主体的高效生态经济体系,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实现物质文明、
精神文明、制度文明和生态文明。为促进生态省建设,中国生态经济学会部分会员作为专家参与了数省的
“生态省规划评审”工作 ,中国生态经济学会作为协办单位参与了“生态省建设论坛”的组织活动,并通过论
坛交流为生态省建设作出贡献。今后的研究重点一是应侧重于生态省建设的宏观政策研究 ,包括法律与法
规、管理制度及经济机制和奖惩政策等以及国外有关生态保护与生态建设方面的经验教训 ;二是强化生态
产业发展研究,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和生态服务业是生态省建设的重要内容,如何处理好政府调
控、市场调节和社区参与的关系?如何使这些活动走上市场化、产业化的道路亟待深入研究与思考;三是加
4 中 国 生 态 农 业 学 报 第 13卷
强生态省建设监控体系、标准和指标体系的研究 ,包括空间数据的基础框架,生态省建设的动态模拟与决策
支持系统,生态监测网络与管理的基础设施 ,生态省建设的管理能力和决策水平等。
3.3 积极参与产业层面上的循环经济实践
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马凯主任在全国循环经济会议上指出“概括地说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
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 ,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 ,以低消耗 、低排放 、高效率为基本特征 ,符合可
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 ,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突出强调
了以资源利用为核心,从产业而非主要从产品方面来实施循环经济,这是中国自己的理论 ,与德国和 日本有
其根本性的不同。自然生态系统之所以能够生生不息 ,不断进化 ,其最关键是具有两种机制 ,即生物体从资
源到产品再到资源的循环机制和物竞天择、优胜劣汰的进化机制,这两种机制实际上也是社会经济系统具
有可持续性的必要条件。与社会经济系统所不同的是 自然生态系统这两种机制是 内生的,而社会经济系统
这两种机制是外生的,它们是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的结果。具体而言是通过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构建循环
机制,实现“资源一产品一废弃物”的开环流程到“资源一产品一资源”的闭环流程转换,使生产和消费过程 中所排
放出的废弃物不高于环境的容量或 自净能力,使经济和生态具有相容性 ;通过发育市场体系构建竞争机制,
促进技术、企业和制度的优胜劣汰。在漫长的农业社会里更为关注的是循环机制,如定居型传统农业在配
置上就具有“资源一产品一资源”的闭环流程特征 ,从某种意义而言它是家庭和农村社区层 面上的循环经济形
态;进人工业社会后人们越来越重视竞争机制,并且相信一切问题都可以在竞争机制的作用下得到解决,对
循环机制的重视程度逐渐降低。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 ,以“资源一产品一废弃物”为主体的开环流程对社会造
成的负面影响越来越大 ,循环机制再次得到关注。经济流程从闭环到开环 ,再从开环到闭环绝不是简单的
重复,而是建立在更高层次上的否定之否定,在循环方式上发生了 5大变化,即从企业 (家庭)内的循环提升
为企业间的循环,从农业内的循环提升为 3次产业间的循环,从社区内的循环提升为区域间的循环 ,从小尺
度的循环提升为大尺度的循环 ,从满足 自身效用最大化的循环提升为产出效益最大化的循环。到 2003年按
现行汇率计算,中国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 7位 ,按 PPP(购买力平价)计算则位居第 3位,13亿人达到总体
上的小康生活水平。按照现在的增长势头,国内生产总值在 2000~2020年间完全有可能再翻两番,从而实
现全面小康生活水平的 目标。目前亟待利用资源与产品相互派生、相互依存 、相互支撑的关系和减量化 、再
利用、再循环途径,尽快完成从“资源一产品一废弃物”的开环流程到“资源一产品一资源”的闭环流程转换 ,使最终
排放的“废弃物”控制在环境 自净能力阈值之内,扭转稀缺资源难 以为继、生态环境不堪重负的局面。即以
企业为单元推行清洁生产 ,建立“点”上的小循环 ;以行业或企业群为单元延长产业链 ,建立“线”上的中循
环;以产业群为单元建立工业生态学意义上的共生互动生态产业体系,建立“面”上的大循环,形成共生互动
的生态产业体系。为何确立的目标不是零排放,而是将“废弃物”排放量控制在环境 自净能力的阈值内,其
主要原因一是使环境所具有 的自净能力得到较为充分利用 ;二是避免 以损 害人类 自身健康为代价的资源
化,如地沟油、一次性医疗注射器和输液管等医疗垃圾 的资源化,与我们倡导的循环经济都是大相径庭的。
2004年 9月贵阳市人大常委会正式颁布《贵阳市建设循环经济生态城市条例》并于 11月 1日始施行,这一
条例的实施 旨在规范政府、企业和公众在推进循环经济中的行为,为贵阳市建设循环经济生态城市提供法
制保障,它引起了国内外广泛关注,山东省兖矿集团已决定与开阳磷矿集团合作,投资25亿元共同参与开阳
磷煤化工(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基地的开发和建设,20多个以循环经济理念为指导的项 目有了合作及投资
者,落实资金 4.3亿元。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将贵阳市确定为全球发展 中国家可持续生产与消费政府能力建
设项目唯一实施单位,德国政府也决定在中德两国环境保护合作总体框架内重点支持贵阳市的循环经济建
设。根据减量化 、再利用和再循环 3个原则对现有生产体系的重新整合是循环经济主要内容 ,生态省建设的
重点是区域经济问题。而循环经济的重点是协调产业 间、企业间与产品间的关系,把一、二、三产业更好地
链接起来,其重点是产业经济问题 ,不宜过于突出行政 区划概念,故生态省建设和循环经济均有较明确的研
究领域与分工,也有利于二者协调。在促进循环经济建设方面中国生态经济学会工业生态学专业委员会做
了大量工作 ,为鲁北 、抚顺、本溪、贵阳、泸州等地市进行了工业生态园区和生态市建设规划与设计。为更好
地把生态经济研究延伸到服务业 ,把一次产业 、二次产业和三次产业的研究整合起来 ,中国生态经济学会拟
成立循环经济专业委员会,为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并加强与政府相关部门的合作,使生
态经济学家和生态经济学在经济建设主战场上发挥更大的作用,为实现双赢而作出应有的贡献。
第 3期 滕 藤 :以科学发展观推进生态省建设及循环经济的实践 ,发展生态经济学 5
参 考 文 献
滕 藤.21世纪是我国生态经济学更大发展的世纪.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01,9(1):1~2
石 山.喜读布朗新著《B模式》.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04,12(4):12~14
石 山.生态时代已降临中华大地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1,9(1):3~5
李文华.中国生态农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04,12(1):1~3
程 序.再论可持续农业思想的发展及其与中国生态农业的关系.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02,12(4):1~5
张壬午,高怀友.现阶段中国生态农业展望.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04,12(2):23~25
-x~ air县 生 态 农 业 成 就 与 不 足 的 思 a3-
拜泉县位于我国松嫩平原黑土带北部 、嫩江两大支流(安肇新河、通肯河)上游 ,属丘陵漫岗地区,总面积近 4000km2,总人
口56万人,为近年来国内著名的生态农业县典范之一。自 1998年始该县实施生态建设规划 ,确定 了 4大生态区、3大防线 、6
种生态农业模式和 10大生态工程,嗣后逐区逐 沟地扎实推进实施 ,截至 2003年全县 122个小流域 已治理了 78个 ,平均年治
理侵蚀沟 100余条 ,营造水土保持林 2666.7hm ,建造水平梯田 3333.3hm2。 目前全县已有人工林地 8.2万 hm2,年土壤侵蚀
模数降至 1200km2,相 当于每年向嫩江 、松花江减少输送泥沙 1300余万 t,且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了 3g/kg。拜泉县实施生态
农业建设主要成就一是 1998年松花江 、嫩江发大水 ,拜泉县处于松花江上游和嫩江中游 ,由于该县生态治理到位 ,减少水 灾
造成的经济损失 7.5亿元 ,而周边县份则损失惨重 。以致黑龙江省政协主席来此调研后发出“花钱搞生态好呢 ,还是花钱救
水灾”的感叹 ;二是拜泉县地处黑龙江省西部著名干旱频发 区,由于该县致力于建设生态农业 ,大幅度提 高了植被覆 盖度 ,年
保水能力增加 2.6亿 m ,大大增强了土壤抗(耐)旱能力。2003年发生大 面积特大旱灾后 ,主管救灾 的黑龙江省副省长到拜
泉县一带考察灾情 ,在拜泉县境内却几乎看不到受灾 的景象 ,非 常高兴地说“驱车百里,不知旱情在哪里 !”三是 2004年该县
再次遭遇特大干旱,至 7月 7日玉米喇叭口和大豆初花期前 已连续 2个多月未 曾下过透雨 ,但 8月初该县农作物长势仍是一
派丰收景象 ,目前全县玉米平均单产已由十几年前的 3000多 kg/hm2提高到 6000~7500kg/hm 。20多年来拜泉县大搞生态
农业建设和水土保持治理累计投资 42亿元(加上投劳折款),其 中国家投入仅占 1.3亿元 ,群众巨量 的义务工是投 资主要来源
之一。据粗略估计全县近 20万劳动力 中每个劳动力每年要承担 40余个义务工 ,在改善其 自身生态环境的同时 ,可谓对国家
的贡献很大。然而这种减轻了松花江 中下游的泥沙和水 害、保护了无价之宝黑土地 的外部性 (社会)效益,却基本未得到应有
的生态补偿 。这暴露出我国在生态环境治理的机(体)制和政策上存在着很大漏洞。再加上主、客观方面的原因 ,该县生态农业
产业 尚未成为农民增加收入和地方财政 的重要支柱 ,以致全县农民人均收入仅有千余元 。至今仍在“贫 困县”行列中徘徊 .全
县年财政收入不足 1亿元 (全国百强县 2003年平均财政收入为 17.6亿元),这 2项指标均大大低于同属一个市(绥化)的周边
经济较发达县。从长远看 ,若生态农业建设长期得不到国家应有的补偿,再加上生态农业 的产业 化形不成规模 ,给农 民、地方
增收的贡献不大 ,必然会导致农民和基层干部对水土保持与生态农业建设的积极性下降。特别是 中央关于减轻农 民负担的
新的农 民义务工规定出台后,近期 内至多能指望每个劳动力 每年再承担 10个义务工 。但 中长期前景预测估计 ,将不再可能
指望农 民义务工形式 的无偿投入 。这个问题绝不只是拜泉县一个地方存在 ,在这种形势下有关部 门应及时研究解决新的问
题,才能确保生态农业建设健康、持续的发展,这是个很严肃的重大问题,即要扫除特别是领导部门的“生态盲”。如把对从事
生态建设单位应给的生态补偿 ,视作是对 它们 的某种救济。即所谓生态建设 的“以粮代赈”方针 ,就 是这种 “生态盲”的典 型反
映。生态农业产业化是拜泉县等一批生态农业建设试点(示范)亟待解决的一大问题,在这方面以推行“猪一沼一果 ”模式著称 的
广西壮族 自治区恭城生态农业示范县的经验很有借鉴意义 ,恭城县原以生产“月柿”闻名,近年来先后形成 了农村能源(沼气)
和柑橘两大支柱产业 ,吸纳了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 。沼气池入户率接近 70%,居全国领先水平 ,沼渣沼液施用柑橘树后肥效明
显 ,大幅减少农药用量 ,且柑橘品质上乘 ,市场竞争力大大增强 。10余年间无公害优质柑橘种植面积即发展到 2万 hm 。最终
吸引 了“汇源果汁”等著名食品大企业前来投 资设厂。同时为确保沼气池原料—— 畜禽粪便需养殖 大量猪 、牛、羊 。又逐渐形
成畜牧业支柱产业 ,该县农民收入 明显增加,地方财政实力不断增强 ,生态农业的生命 力 日益强大。相 比之下拜泉县 的“绿色
农产品”迄今 尚未形成品牌 、“拳头产品”和“龙头企业”,其“生态旅游”及观光、休闲农业也 因距哈尔滨 、齐齐哈尔和大庆等大、
中城市较远而难以形成“气候”,林果业也尚未取得明显收益。为此拜泉县委提出“生态立县,招商兴县,牧业富县”的方针.充
分利用生态农业建设的成果。进一步推进全县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然而在黑龙江省全省贯彻种植业和养殖业的“主辅换位”
方针以及周边各县竞相招商引资的情况下,拜泉县农业经济如何做到扬长而避免趋同、脱颖而出,生态农业的产业化可谓任
重而道远。
(程序 中国农业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 北京 10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