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The application of social psychology in the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社会心理学在生态建设中的应用



全 文 :第 9卷 第 2期
2 0 01年 6月
中 国 生 态 农 业 学 报
Chinese Journal of Eco—Agriculture
V01.9 No.2
June, 2 0 0l
社会心理学在生态建设中的应用
朱启臻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学院 北京 100094)
摘 要 生恋环境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人们的行为不当所袭,因此生志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和技术问题,也是牡
会问题和心理与行为问题。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蕴涵了丰富的_生态思想,与此传统相适应 ,^ 们形成了尊重自然、顺
应 自然的牡会心理并由此形成了相应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但在现代化过程中这些朴素的生志思想和环境伦理
心理与行为运渐削弱了。研宽人们的生意心理和行为,不仅有助于理解传统牡会心理与行为的表现机制,而且对形
成现代生态观惫和行为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保护生态、台理利用 自然资源以及实施生态环境教育提供社会心理基
础。从^与生杰环境的关系、生活方式、社会责任及生志环境意识等方面论述了牡会心理在生态环境建设中的作用
和意义,强调在生态环境建设过程中不能忽视社会心理的研宽。
关■词 社会心理 生态建设
The_ppl|cation of~clal psycbol~ tn the ec0J0gi咖 construcUon.ZHU Qi-Zhen(Colege of Humanity and So chl
Sciences,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Beijing 100094),CJEA,8001,9(2){25~27
Abstract 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problems can,to a large extent+be attributed to bad huma n behavior,so
it is a problem not only of economy and technology but also of society,human psychology and behavior.Living in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which contains rich ecological thoughts,Chinese people had shaped a social psychology of re—
spe cting and conforming to the nature,which c0rre。p0ndi“gly formed the relevant life style and mode of produc—
tion.Thus they had ever kept a good relation with the nature for a long time.However,during the process of
mod ernization,these naive ecological thoughts weakened a lot and those good behavior almost disappeared.For
this r~soft—the research on human ecological psychology and behavior not only can help u8 to understand the in-
fluential mechanism of traditional social psychology on the ecoenvlronment,but also is of great benefit to the for—
mation of a reasonable Tn0dern ecological psychology and behavior.ThI暑srtic~e discusses how social psychology can
influence the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from four aspects:the relation between human being and ecological en viron—
merit,life style,social responsib 1 ty,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It was emphasized that the re-
search on social psychology,especially 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psycholoy cannot be ignored in the co nstrue-
tion of ecoenviron ment.
Key words Social psychology,Ecological construction
生态问题和可持续发展问题是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生态问题不仅引起了自然科学家的重视,也引
起了医学家、经济学家、伦理学家、心理学家的重视。我国改革开放后的建设和发展,在极大地增强国家的综
合实力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同时,也使我们付出了巨大的生态环境代价。生态问题主要是由于人类对自然
资源的过度索取和利用不当所引起的,它不仅仅是技术问题和经济问题 ,本质上是人类行为与心理的问题。
从某种意义上讲,在生态环境的改善和建设方面,对人的环境社会心理和行为的研究比自然科学的研究更为
重要。社会心理学作为研究人的社会行为科学,重点探讨人的行为与社会环境之问的相互作用关系,社会心
理学特殊的研究对象和方法,决定了它在21世纪的生态建设中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为此,探讨研究了几个
与生态建设有关的社会心理学方面问题。
1 关于人的行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探讨 自然环境对人的行为影响以及人的行为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是社会心理学研
究的重要内容之一。生态环境与人的行为的关系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生态环境制约着许多地
区的发展和人们的行为。人的行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是个十分复杂的问题,人本来是动物的一种,起初人类
收藕 日期{2000-10-26 蓖回日期 2001—02r12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26 中 国 生 态 农 业 学 报 第 9卷
自然地认为自身是自然界的一个组成部分,其行为特征是顺从环境,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才开始把 自
己与自然界分离开来,当人类获得认识客观规律并运用它改造世界的能力后,人就成为自然的征服者,其行
为特征是把自然界看作是为人类利用和开发的对象,盲目和无休止地掠夺自然资源。当人类对自然界资源的
开发导致了生态危机,威胁自然界的持续发展并继而反过来威胁到人类自身的生存时,人类再次认识到自己
仍是自然界的组成部分,人与自然平等,其行为特征表现为尊重自然价值,维护生态系统的完整和平衡
在我国与 天人台一”的传统观念相对应的农业耕作方式、传统医学、对山神、土地、龙王(水神)等自然界
代表的崇拜等,一直持续到近代,只是在西方科学技术和 工业文明 的影响下,我目农民才开始使用化肥和
农药 从获取由这些技术带来的经济利益到认识长期使用化肥农药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从而自觉地保护生态
环境需要一个过程,需要在使农民解决温饱问题的同时逐步普及有关生态环境知识和生态保护技术。在我国
传统农民眼里,土地是他们的命根子,因此十分珍惜土地的可持续利用价值。而在现代农民眼里,土地的用处
就在于能不能变出钱,能在多短的时间内变出多少钱。同样现代经营者在如何看待草原、山林、湖泊、河流、海
洋等资源方面,也与传统的重视人与自然和谐的观念不同。社会心理学需要研究人们的环境意识和人们特定
的环境行为产生发展和变化的机制,研究人们对自然资源的观念、态度是如何随着现代化进程不断变化的,
这些观念和态度上的变化又如何影响着他们的日常行为,这些零星发生在每个人身上的行为又如何汇集在
一 起并最终影响我们周围的生态环境系统。生态环境与社会文化一同又作用于人自身,强化了人的某种环境
行为,并逐渐形成人们对待生态环境的特定习惯和风俗。社会心理学不仅研究人的行为与宏观生态环境的相
互关系,也研究微观生态环境与人的行为的相互关系,如研究空气污染,水污染、噪音、拥挤等对人的心理与
行为的影响,研究建筑、绿地、有感动物和植物以及工作与居住环境对人的心理与行为的影响,研究这些因素
对人的感情、健康等方面的影响等。从人与生态环境相互作用的关系上研究人的行为,有助于揭示人的行为
的本质,唤起人们对生态环境问题的深层次思考,以便更有效地引导和培养人们的文明行为。
2 关于生活方式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人们的观念意识是行为的先导,观念、意识等心理特点是由所处社会的主导文化规范所决定的,而社会
的主导文化又是在特定的自然条件制约下从历史中发展而来,在这种传统文化的影响下,形成了系统的生活
方式。我国的南方与北方、农区与牧区、高原与平原的人们所具有的不同生活方式,是人们长期适应特定生态
环境的结果。受 天人合一 的影响,在传统观念中人们赋予世间万物以生命,花有花神,树有树精,山川I大河
都有神灵统治着,这种观念逐渐发展成为人们对山、水、动物和花草树木的敬畏和爱护的传统习俗,成为调整
农民、牧民和渔民与自然资源(荒地、水源、采薪林等)关系的“不成文法”,如果谁违反这些行为规范,越轨者
就会受到群体成员的非难和心理上的排斥,越轨者自身也会受到良心的谴责。这些习俗和规范通过影响人们
的生活方式,对维护生态平衡、防止对这些公共资源的过度使用发挥过重要作用。在新体制条件下需要新的
行为规范来保护资源与生态。人们的捎费方式是生活方式的重要方面,个人不断重复的消费方式逐渐形成消
费生活习惯,这种特有的消费习惯最终凝结成一种社会心理。探究人们的消费心理与捎费行为,协调人与生
态环境的关系是十分重要的 我国人民的传统消费观念蕴涵了丰富的生态思想,如在饮食方面主张 食其
宜 、“饮适度 ,可以说是古代饮食养生观的集中表达,而道教、儒家关于 节制欲望 、“不杀生”的说法,则暗
示了某种生态智慧 随着自然经济的解体,人们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出现了所谓的 消
费主义” 生活相互攀比,饮食刻意追求珍禽异兽、生猛海鲜,致使滥杀滥捕野生保护动物的现象屡禁不止,不
揭示这种心理产生的根源,也就不能有效地引导人们构造出一种与生态文化或生态文明相适应的生活方式。
在引导人们的生活方式时,既要重视经济教益,又要重视生态效益。重视经济效益就是要合理地利用现有资
源,避免资源的浪费 重视生态效益,就是要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社会心理学通过研究传统消费行
为中的积极因素,探讨消费行为的生态意义,研究某种消费心理与行为的产生和发展变化规律及其影响生活
方式的各种社会、自然因素,为正确地引导消费,建立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提供心理学的基础。
3 关于现代人的道德责任
人的现代化问题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的重要领域,现代化的主题是人的观念和行为形态的现代化变迁,现
代化的成功在于人,现代化的滞后也缘于人,只有实现了人的现代化,才能为社会现代化提供动力和源泉。在
诸多的现代人特征中注意 自己行为对环境的影响,有强烈的生态环境意识是现代人的重要特征,在人的现代
化哥 中与生态关系密切的是现代人的道德责任问题 社会生产每前进一步都对人们提出新的和更高的社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 2期 朱启臻 社会心理学在生态建设中的应用
会责任要求,从质的方面看,表现为社会责任中的价值意义的更新、变化和扩展;从量的方面看,有新的责任
要求和新的责任领域的出现。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仅展示了人类改造 自然的辉煌成就,同时也以极其尖锐
的形式表现出人类行为的某些消极后果,使道德责任问题变得非常突出。现代社会的发展首先要求人们对未
来承担责任,在小农经济的社会里 4季轮作的劳动方式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的生活方式,使人们没有未
来的观念,由此形成的道德观念是人们重视经验,遵守古制,向过去负责。而资本主义道德观念的核心则是争
取现世的成功,鼓励人们只对自己现在负责,既无需顾及过去,也无需顾及未来。然而在现代社会中未来问题
则占有突出地位,盲目生产只能给人类未来投下浓厚的阴影。对未来负责要求人们必须树立一种公正和正义
的发展观,既要实现人类代际间的公正,也要求得代内间的公正,既不能仅为当代人的发展而损害后代人的
生存权和发展权,也不能以损害他人的利益来换取自己的发展。其次要求人们对自然界承担责任,近代工业
的发展使人类在征服自然界方面取得了突飞猛进的成就,但人类对 自然资源的消耗大大超过了自然界的再
生能力,过度开发造成的环境污染、能源危机、土壤流失和物种灭绝等问题,对整个人类的发展构成巨大威
胁,因此保护自然、保护生态环境也就成为现代人应有的文明态度和行为。我国现代化的后发性,决定了我们
不能通过扩大资源消耗和环境破坏来追赶西方文明,作为个人不能把追求物质奢侈作为生活的目标,更不能
把占有物质的多寡作为衡量生活质量高低的标准。道德责任一直是伦理学研究的重要问题,随着科学技术的
进步和人类实践领域的不断扩大,道德责任问题与科学技术的运用和人的活动密切联系在一起,成为社会心
理和社会行为研究的重要内容,社会心理学对人们环境道德的研究侧重于研究环境道德的形成机制,分析不
同个体和群体对生态环境问题的认知差异以及造成这种差异的社会文化原因。
4 关于人们的生态环境意识教育
生态环境的破坏作为一个社会问题具有普遍性和复杂性,具有多因性、多果性和重叠性,因此解决环境
问题单靠某些人或某些群体的努力是不够的,仅靠政府的号召和法律法规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必须动
员全社会的力量,只有各类组织、群体和个人都认识到生态环境与人类生存的关系,认识到生态危机对人类
的危害,才能自觉地保护环境,要做到这一点,重要的前提是普遍提高全民生态环境意识。环境意识是人们对
人与生态环境关系的一种反映,它包括了人的需要、目的、态度和价值观,并以此来调节、引导和控制自己的
行为。生态环境意识的形成过程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也就是社会成员通过社会化过程各个环节的磨练将社
会对待生态环境的行为规范内化为自己人格的过程,通过内化在个体 L-理上形成一个行为的标准,以此来衡
量自己和他人的行为,推动人们自觉保护环境、调节自己与环境的关系,正是在这样的前提下有关生态环境
保护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影响人们环境意识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家庭、学校、社会在生态
环境意识教育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生态环境教育要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生态道德观,使每个人都意识到
自己保护环境的义务和责任,使保护环境成为人们的自觉行为和习惯。大众传播媒介在生态环境教育中发挥
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特别是电视可以及时、生动、形象地把生态危机、恶化的环境对人类的惩罚以及先进的
生态思想、先进的生态环境建设经验和生态环境建设技术等内容展示给人们,对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和人们
的日常生活起着积极的引导作用。由于我国的生态环境教育起步较晚,目前尚未形成从家庭到社会完整的生
态环境教育体系和教育模式,特别是公众的生态环境教育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一些媒体的高消费、求时尚
的宣传仍然在错误地引导人们的行为。对管理者、决策者、科技人员的生态环境教育和生态伦理教育还存在
着严重不足,这也是生态环境恶化不能得到有效遏止的重要原因。社会 L-理学在转变人们的态度和行为方面
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理论和方法,如需要理论、动机理论、目标理论、强化理论、参与改变态度理论、沟通理论、
行为改变理论以及宣传、舆论和劝说等 L-理技术,运用这些理论与技术研究人们的生态环境意识和行为,可
以极大地增强生态环境意识教育的效果,改变人们的不良习惯和行为,从而为生态环境建设做出贡献。
参 考 文 献
1 马 戎 社会学研究必须重视环境社会学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台科学版).1998(4) 8~lO
2 朱启蒜·张春明.社会心理学原理厦其应用.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0
3 李春秋等.生态伦理学.北京 科学出版社.1994
4 陈 南.鞲们的地球 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999
5 叶 平.对环境哲学实质的考察.哈尔滨工业太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4) 48~56
6 胡显章等.论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教育.环境与社会,1999(4):16~18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