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Theory and Practice on Sustainable use of China‘s Natural Grassland: A Study on the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Grassland-Livestock and Grassland-Agriculture

天然草原持续利用理论和实践的困惑——兼论中国草业发展战略



全 文 :文章编号: 1007-0435( 2006) 02-0188-05
天然草原持续利用理论和实践的困惑
——兼论中国草业发展战略
汪诗平
(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 西宁 810008)
摘要: 针对我国目前草原生态建设中存在的一些理论和实践问题,如草原退化的面积和程度, 造成退化原因的作用和权
重等不确定性问题; 载畜量及其估测的理论基础问题; “围封转移”和“春季休牧”措施的理论基础以及草原生态系统多功
能等问题。认为这些问题将严重困扰着我国草业能否健康、和谐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在研究我国草业发展战略时,必须面
对并迫切需要解决。
关键词: 天然草原; 生态建设; 理论基础; 发展战略
中图分类号: S 812; X22    文献标识码: A
Theory and Practice on Sustainable use of Chinas Natural Grassland:
A Study on the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Grassland-Livestock
and Grassland-Agriculture
WANG Shi-ping
(Northwest Inst itute of Plateau Biolog y, Ch ines e Academ y of S ciences, Xining, Qin ghai Province 810008, China)
Abstract: The present paper discusses the theory and pract ice on the ecological constr uction of Chinas natural
gr assland, issues such as the ex tent , size, the causes and aftermath of the deter io rated g rassland; theoret ical
and practical calculat ion o f the g rassland carry ing capacity ; theory and practice on “fencing grassland and
shift ing herds”and “deferring grazing in Spring”; the multi-functions or ecosystem service of g rassland; more
part icularly , the conservat ion of grassland culture. All this concerns the healthy , harmonious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 f g rassland-livestock product ion and grassland-agr iculture in China. Invest igat ion and research
w ork o f the g rassland condit ions must be made and developing st rateg ies of g rassland-livestock product ion and
gr assland-ag riculture be urg ent ly planned and put into practice.
Key words: Natural grassland; Ecolog ical const ruct ion; T heo ret ical and pract ical problems; Developing
st rategy
  最近洪绂曾[ 1]从草业科学发展的高度, 针对我国草
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机遇, 系统阐述了“中国
草业战略研究的必要性和迫切性”,读后颇有同感。相对
于农业、林业和畜牧业等产业而言,草业还是一个新型
的产业, 还没有普遍得到社会的共识, 甚至在科学界仍
然存在许多困惑的问题。由于草业的特殊性,其自然、社
会和经济结构等属性决定了草业要比其他产业的产业
链更长 [ 2] ,涉猎的内容更多更复杂[ 1~3]。尽管如此,毫无
疑问天然草原依然是我国草业发展战略研究的核心,是
“草原法”的主要载体。为此,本文主要针对我国目前草
原生态建设中存在的一些社会和科学问题, 从草业发展
战略的角度进行分析和探讨, 以期达到“抛砖引玉”的目
的。相信自由、民主、公开地讨论将会使每一项草原管理
措施和策略更加科学化与更加人性化。
收稿日期: 2005-04-08; 修回日期: 2005-07-28
基金项目: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方向性项目资助(KSCX2-SW-107)和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资助
作者简介: 汪诗平( 1964) ,男,安徽桐城市人,博士,研究员,主要从事放牧生态学、草原管理、动-植物关系及硫的生物有效性和生物地球化学循
环方面研究, E-mail: w an gship@ yahoo. com
第 14卷 第 2期
 Vo l. 14  No . 2
草 地 学 报
ACT A AGRESTIA SIN ICA
   2006年  6 月
 June   2006
1 天然草原持续利用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1. 1 载畜量的理论基础及其在估测中存在的问题
当沙尘暴席卷我国三北地区和草原退化沙化在世
界范围内严重发生时,人们都不约而同的将其归咎于
放牧家畜的过牧, 而在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
治理却又收效甚微时候,人们不得不开始反思指导实
践的理论依据的正确与否。许多国家(包括我国)和联
合国沙漠化防治项目认为“可持续容纳量”的评估是任
何长期努力恢复生态环境的基础。然而,在理论上和计
算方法上的缺陷使得该指标的管理作用大大削弱。
1. 1. 1 理论问题 在草原管理中“容纳量”也叫做“载
畜量”。该概念主要应用于干旱半干旱地区放牧家畜的
食物资源大都来源于天然草原的草原管理中。自上个
世纪初开始, 人们就利用该概念,其理论基础就是在北
美地区发展起来的植物演替理论-平衡理论[ 4, 5] , 该理
论认为某一地区的顶级群落取决于其土壤和气候条
件,放牧对植被产生影响并使其处于亚顶级状态。因
此,草原管理者的任务就是平衡植物的再生和控制牧
压的大小。在平衡稳定的环境中,植被生产力和草原状
况主要取决于放牧率的大小。该理论假设在干旱半干
旱地区草原管理者可以掌握潜在的平衡放牧系统, 该
系统的破坏则由过牧引起。因此,根据该理论管理草原
的目的就是要恢复到平衡状态。同时也认识到降雨量
的年际变化对植被生产力的影响,但他们认为干旱对
植被的影响类似于放牧的影响,所以在草原植物演替
模型中,对干旱管理的反应就是降低牧压, 以便使干旱
和放牧两者的压力之和尽可能的保持不变,使两者的
压力与植物演替趋势之间保持平衡, 从而使植被状态
保持稳定。该理论还假设草原状况可以连续进行调整,
并且通过调整牧压使其发生逆转,如果时间足够就可
以回到平衡状态。因此,该理论认为草原管理的主要手
段就是调整牧压水平,一旦降低或消除牧压就能使草
原状况得以恢复。然而,这种在平衡生态环境条件下发
展起来的理论却遇到非平衡环境理论的严重挑
战[ 6~ 8]。在不稳定非平衡的环境条件下,初级生产力不
可预测,年际间变动大且具有较大的时空异质性,因此
需要季节性和年际间调整放牧率,也就是要在保护和
随时调整放牧率大小之间进行决策 [ 11]。因此,后者更
强调放牧家畜与环境的互作, 仅仅降低或消除牧压往
往效果甚微[ 10, 11]。
1. 1. 2 计算问题 “载畜量”的计算和评估存在严重
缺陷,主要包括:
1. 1. 2. 1 根据放牧家畜平均每天的采食量计算,而没有
考虑草原群落的密度、采食的时间、牧草季节可利用性的
变化、家畜体重的季节性变化以及各种家畜的替换比率
等等影响采食量计算的变动因素。
1. 1. 2. 2 基于每年草原群落最大初级生产力水平进
行估测时忽略了季节性变化和放牧的影响。
1. 1. 2. 3 最为重要的是“合适利用率”的选择, 其大小
随着生长状况、物种组成、放牧时间、家畜种类、水源的
可利用性及其分布等因素的影响,其变化程度将使“载
畜量”成倍的变化。因此基于“载畜量”的大小对草原生
态系统是否过牧的判断将截然不同。目前在世界范围
内尤其是在北美地区则武断的规定“合适利用率”为可
利用牧草的 50% [ 12]。
1. 1. 2. 4 不同家畜种类之间的换算比率也对“载畜
量”的评估产生很大影响,因为不同家畜的选择性采食
差异很大,还有种群和年龄结构以及肉品质组成等的
差异, 如果不考虑这些因素将使得这种换算比率毫无
意义[ 13]。目前世界各国大多利用干物质采食量的比例
进行换算,例如,一头成年牛每天干物质采食量相当于
5只绵羊, 因此换算比率为 5∶1。然而,如果以对禾草
的选择性采食而言,可能 10只羊的禾草采食量相当于
1头成年牛,其换算比率则应改为10∶1。因此, 不同的
比较目标可能会有不同的换算比率, 而后者对于草原
管理,特别是基于“植物演替模型”可能更为重要。
1. 1. 2. 5 由于“载畜量”在通常情况下用“最适放牧
率”表示,然而最适放牧率的确定则随着草原状况和管
理者目标的不同而有很大变化[ 14]。
1. 2 草原退化及其管理措施问题
草原退化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但对于草原退
化的程度和面积在不同的报道中相差很大,从 30% -
90%
[ 1, 4, 5]
, 究其原因主要包括:
1. 2. 1 对“退化”概念和判断标准的不同理解所
致[ 15 , 16]。
1. 2. 2 对产生退化的原因解释不同所致。
1. 2. 3 数据来源的差异所致(如农业部门、林业部门、
国家环保部门和科研院所等)。
这样大的差异无疑对于国家的宏观决策产生了很
大的“噪音”。目前,在我国草原生态建设工程中所实行
的“退牧还草”和“围封转移”等措施, 虽然对抑制草原
状况的恶化有一定积极意义。然而,在调查中也发现尚
有许多理论和实际操作等问题亟待解决, 如怎样判断
草原生态系统是否过牧及其退化程度? 怎样确定不同
的草原类型合适的利用率?什么程度的退化草场要“围
封”? 要“围封”多久? “围封”多年后的草场怎么利用?
是否禁牧是唯一的措施? 禁牧的效果如何? 如何进行
“补偿”及“补偿”的标准如何确定? 对这些问题的探讨
和回答,无疑将决定这些措施是否能顺利进行和能进
行多久, 以及是否能避免以往的“建设-破坏-再建设-
189第 2期 汪诗平:天然草原持续利用理论和实践的困惑——兼论中国草业发展战略
再破坏”的恶性循环的管理怪圈。草原作为一种自然资
源,保护只能是短期的、局部的, 而利用才是长期的、广
泛的。即使是在保护状态下,也难免受到野生动物(如
蝗虫、啮齿动物、大型偶蹄类动物等)和气候变化的干
扰。因此,任何忽视或淡化这些因素的作用,而一相情
愿地认为只要降低或消除牧压就可以恢复退化的草原
生态系统的想法都是片面的,相反其效果往往甚微, 同
时也会带来一些社会经济问题。事实上,放牧与其他因
素的互作,特别是与干旱的互作才是草原退化的主要
原因。如 1999- 2001年连续3年发生在内蒙古锡林郭
勒盟草原上的大干旱, 部分地区(如西苏旗)即使全部
出售或迁走家畜, 也没有逃脱“赤地千里”的厄运,从而
造成“生态难民”; 而 2003年由于春季雨水充沛且分布
均匀, 在同一地区又出现了几十年不遇的短花针茅
( Stipa brevif lor a) (被认为是顶级群落的优势种)抽穗
的草原景观, 且事隔仅仅1年的时间。这说明放牧对草
原植物影响的有局限性以及与干旱对植被影响的迥异
性。在 2003年的样线考察中发现,内蒙古锡林郭勒盟
大草原普遍实行了“春季禁牧”或“延迟放牧”,但在西
苏旗和东乌旗等地区的效果却非常不好, 其主要原因
是大面积发生“蝗灾”和“鼠害”, 据当地政府部门估计,
“蝗灾”面积达 400万公顷,重灾区(如西苏旗和东乌
旗)蝗虫密度曾达到每平方米 1000多头,因此, 严重影
响了“春季禁牧”的效果。相反,由于整体牧压没有降下
来,大大增加了舍饲饲养成本, 以致造成干群关系紧
张,甚至有些牧民“夜晚放牧, 白天休息”, 严重影响了
家畜的牧食行为和生长,同时草原恢复的效果也可想
而知。
1. 3 天然草原生态系统服务和多功能问题
1. 3. 1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或环境系统服务功能的研
究始于 20世纪 70年代 [ 17]。生态系统服务可分为两大
方面, 即生态系统提供的人类生活所必需的生态产品
和保证人类生活质量的生态功能。它们直接和间接地
为人类提供福利, 因此是全球经济总价值的一部分。由
于生态系统的服务价值不能全部体现在商品市场中,
或难以用类似于经济服务和生产资本中的指标给予量
化,使得在政治决策中只占极小的比重,从而可能危及
人类在生物圈中的可持续发展。如果没有生命维持系
统所提供的各项生态功能, 全球经济将被逐渐耗竭直
至停止。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们对全球经济的贡献
是不可估量的 [ 18, 19]。国内对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评估
研究刚刚起步, 尚处于引进相关概念、评估理论和方
法、积累研究案例的初始化阶段。谢高地等人[ 20]根据
Costanza 等[ 19]的评估方法及通过草原地上生物量进
行校正后,对我国天然草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了
评价, 得出全国草原生态系统每年的服务价值为
1497. 9×108$, 是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 12. 8
倍[ 21 ]。其中, 食物和原材料生产价值只占 22. 26%(半
干旱草原为 21%左右) , 说明直接用货币可以衡量的
价值不到总服务价值的 1/ 4。
1. 3. 2 显然, 生态系统服务对维持人类生存的重要性
已经得到了科学家的广泛重视,但我们所面临的主要问
题包括:到底有多么重要? 在不同的时空尺度上其重要
性如何? 若它们在一定程度上是可替代的, 那么人类能
力的极限是什么?在多大的应力水平上它们将转变为其
它状态(生态系统健康的阈限)等等?所有这些问题要求
我们能够充分认识和模拟相互关联的人类和自然的协
同进化系统, 对这些问题的回答也许不是完全科学的,
但人类必须选择和权衡相互联系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及其所蕴涵和要求的“评价”,因为从这些竞选者之中选
择任何一个都意味着它具有更高的价值。
2 草业发展战略研究
2. 1 “载畜量”理论和实践的重新评价
我国草原面积占国土面积的 41%左右, 类型复杂
多样。在全国草地资源调查和生产力潜力评估中一直
沿用“载畜量”作为判断草地是否过牧的标准,并作为
草地资源规划的依据。然而,由于其理论基础和计算方
法的局限性, 因此,在我国不同类型的草地管理中是否
仍然沿用已有的植物演替理论和概念, 还是探索更加
适用的新理论新指标(状态-转换模型和阈值理论)或
更加科学化的计算“载畜量”的方法和技术? 这是摆在
我国草原管理者和研究者面前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
题。事实上,郝敦元等 [ 22]和 Christensen等 [ 23]的研究表
明在我国典型草原地区草原的生态系统处于非平衡状
态。因此,这是否意味着在我国草原管理中沿用的植物
演替模型以及由此理论发展起来的“载畜量”评价体系
值得商榷,抑或的确在将来应该应用状态-转换模型和
阈值理论作为我国草原管理的理论基础? 状态和转换
模型为在草原管理中充分考虑其复杂性和动态性以及
草原生态系统的每个特征(如降水、土壤、地形和生物
组成等)提供了理论基础。它使我们认识到牧草生产随
着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而变化, 植被的变化可能是不可
逆的, 以及植被组成的更替可能是某些事件如特殊气
候条件和放牧等偶然造成的。多稳定状态(而不是单稳
态)在许多草原植被类型上存在,草原生态系统稳定状
态和阈值的新概念也表明单独的放牧管理是不足以改
变现存的草原状态的。该模型也意味着在草原管理中
存在大量不同的管理机会和危险性, 说明草原管理的
基本目的就是抓住机会而避免危险, 换句话说就是机
会管理。
190 草 地 学 报 第 14卷
2. 2 草原生态系统退化指标体系、退化程度及恢复措
施的重新评价
由于草原生物多样性的丧失而引起的生态学和经
济学问题为重新探讨草原退化的分析提供了一个驱动
力。传统意义上,通常用植被(物种组成、生产力和盖度
等)指标作为草原是否退化及退化程度的判断标准, 然
而这些指标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特别是在干旱半干
旱的草原地区由于气候(特别是降水)的不稳定性, 常
常导致物种组成、生物量和盖度等指标的变化很大, 因
此,这些指标很难作为一个系统的功能和可恢复性的
判断标准。因此,迫切需要对我国草地资源的本底情况
进行重新普查和研究。上一次的普查工作还是 20年前
进行的,而这 20年间是我国社会经济变化最大最快的
时期, 显然这样的基本资料是远不能反映当前的实际
情况的,更不能区分不同原因在草原退化的过程中的
作用和权重, 因而,可能导致一些措施的简单化,如“围
封转移”、“退牧还草”等生态工程的理论基础是假设过
牧导致了草原的退化,而没有充分考虑其他生物因子
(如鼠害和蝗灾)以及生态环境因子(如气候变化特别
是气温和降水的变化等)的影响, 所以简单地认为“减
牧禁牧”就能自然地恢复草原, 其效果也是可想而知
的。这在国际上同样有人提出了质疑[ 24]。其实, 放牧是
把“双刃剑”, 合理的放牧依然是维护草原生态系统健
康的重要措施之一。
2. 3 草原生态系统服务和多功能研究
对于生态系统服务,由于普遍存在着发育不良、扭
曲或完全空缺的市场,从而没能准确反映生态系统服
务价值的价格;以及生态系统功能与服务在时空上存
在动态变异性,功能和服务之间也不是一一对应,一些
功能和服务尚不能人为区分和定量描述, 为生态系统
服务价值的准确计算带来很大的困难, 因而对生态系
统服务价值的评价结果有很大争议[ 25, 26]。Pearce[ 25]认
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计量在没有真正与经济学接轨
之前, 就不可能被经济学所接受并对经济实践产生影
响,虽然现在还没有一条给生态系统服务定价的途径,
但 如果什么也不做, 那肯定是一个错误。由于
Costanza[ 19, 27]等的方法基于每种公益都是独立得到、
并被累加起来的认识,提出了一个静态的部分均衡模
型,忽略各种服务功能类型间复杂的相关性。首先估算
单位面积上的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 然后乘以每个生
物类群的总面积,并假设生态系统的响应功能中没有
显著的阈值、不连续或不可逆性。而这种情况几乎是不
存在的。因此现有的生态系统功能和服务的评价方法
还是很不完善的,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和效益是体现
在不同等级水平上的,评价应该考虑各个等级上的效
益。否则就有可能对草地生态系统的效益估计过低, 特
别是气体调节、气候调节、环境等价值的估计。
2. 4 放牧管理中关键调控因子
在放牧管理中,最主要的因素应包括放牧率大小、
放牧起止时间(包括放牧天数)以及放牧制度(轮牧或
连续放牧等)。而在可持续放牧生态系统管理中,放牧
率被认为是最重要的因子, 因为没有其他任何一个单
独的管理措施比放牧率更能影响家畜的生产,利润以
及生态系统的功能 [ 14, 28]。当然,夏季草场的适宜放牧
时期在草原管理中也是一项很重要的调控措施。在天
然草原地区,由于放牧家畜 90%以上的营养来源于草
原,而植物季节性生产( 5 个月左右)与家畜长年均衡
需求的矛盾是草地畜牧业的症结所在。在春夏和秋冬
之交, 由于牧草生长缓慢, 再生性能差, 此时最易发生
过牧, 牧草过高的利用率导致较低的地上现存量[ 16]。
根据笔者长期定位放牧试验结果表明, 只有在适度的
放牧率下,适宜的始牧时间才能对草场利用起到调节
作用, 相反,无论怎样推迟始牧时间, 都不能避免草场
退化 [ 14]。因此,“春季休牧”或“延迟放牧”的效果是非
常有限的。这就像一台显微镜一样, 放牧率是“粗调节
钮”, 而放牧时间则是“微调节钮”,当粗调节钮不合适
时,无论怎样微调都不可能得到清晰的视野。更何况在
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是一刀切,不分草原状况和放牧
率如何,统统实行“春季休牧”,这种将措施简单化虽然
方便了政府工作, 但很难得到牧民的理解和支持,在理
论上也缺乏足够的依据。
2. 5 “生态移民”本地化问题
为了国家生态建设的需要,这些“生态移民”大多
数相对集中在小城镇附近或直接成为小城镇的一员,
由于以前大都是从事草地畜牧业为生以及文化和技术
等方面的原因,很难从事其他职业或者说在短期内难
以进行产业生产的调整,很大一部分人主要依靠政府
的“补偿”维持生活, 除从宏观上提供产业结构调整的
外部环境外, 目前主要是研究“补偿”的标准和方法。在
调查中发现, 表面上政府的“补偿”可能超过他们以前
的家庭收入, 但现在他们完全生活在两种不同的条件
下,以前收入虽低,但支出也低, 更主要的是要求也低,
是一种“低收入低支出”的生产生活方式;然而, 一旦加
入小城镇化建设过程中,他们生活水平的比较对象发
生了重大变化,不再满足于“活着”的状态, 而是在精神
生活上也将有更高的要求, 特别是儿童教育和生活费
用的开支将大大增加, 这些“成本”在现行“补偿”政策
和标准中都没有考虑到,因此在国家的“补偿”期一结
束,可能出现的结果就是这些“生态移民”又会返回草
原,刚刚恢复的草原则面临新一轮的利用乃至破坏。所
以,除了要继续研究已经恢复的草原如何持续利用的
191第 2期 汪诗平:天然草原持续利用理论和实践的困惑——兼论中国草业发展战略
关键措施外, 更主要的应该研究使这些“生态移民”本
地化的问题。
2. 6 人工草地建设问题
尽管目前普遍认为(事实也如此)我国草原生产率
是很低的,但其巨大的生态环境效益则是显而易见的。
在目前我国经济还不发达, 牧民素质较低的情况下, 草
原利用是必然的(即使经济发达国家,如美国和澳大利
亚也是如此)。在又要维持甚至改善当地牧民的生活水
平(维持现有的放牧率和提高家畜生产水平)又要恢复
已经退化草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唯一的出路就
是进行人工草地的建设,引入农艺措施于草原经营活
动之中,从而变放牧家畜主要依靠天然草原为主要依
靠人工草地。张新时曾建议在全国范围内建设人工草
地 0. 4亿公顷(内部交流资料) ,相当于全国总草地面
积的 10%, 尽管人工草地建设历来被政府所倡导, 但
以往的投入之少、建设速度之慢、规模之小,都无法与
这个宏伟建议相提并论。然而,作为草业发展战略研
究,不得不考虑其现实意义和可操作性,特别是人工草
地建设的可行性、规模和区域规划的研究。纵观草地畜
牧业发达国家的历史,人工草地建设应该是非常重要
的措施,但关键问题不是讨论要不要建人工草地的问
题,而是其分布和规模的问题,即在哪儿建设和怎样建
以及建多少的问题, 人工草地建设是要解决天然草原
的问题,还是发展我国草畜家畜的问题,在天然草原地
区建人工草地怎样避免开垦的悲剧, 不同的目标将会
有不同的规划。这也是我国草业发展战略研究中不可
回避的问题。
参考文献:
[ 1] 洪绂曾. 中国草业战略研究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J] . 草地学报,
2004, 13( 1) : 1-4
[ 2 ] 任继周. 草地农业系统发展过程与展望[ J] . 草业学报, 2001, 10
(专辑) : 35-43
[ 3 ] 王  ,韩建国,周 禾. 中国草业现状及发展战略[ J ] . 草地学
报, 2002, 10( 4) : 293-297
[ 4] Clemen ts F E. Plan t su ccess ion: An analysis of the development
of vegetat ion[ M ] . Carn egie Inst . Wash ington Pub. 1996. 24-51
[ 5] Ell ison L. Inf lu ence of grazing on plant su ccess ion of rangeland s
[ J ] . Bot . Rev. , 1960. 26: 1-78
[ 6 ] Ell is J E , Sw ift D M. Stabilit y of Afr ican pas tor al ecos ystem s:
alternate parad igms and implications for developm ent [ J ] . J.
Ran ge Mange. , 1988. 41: 450-459
[ 7] Laycock W A. S econ dary succes sion and range condit ion criteria:
Int roduct ion to th e p roblem [ M ] . In: W K L auenroth, W A
Laycock ( eds ) . Secondary su ccess ion an d the evaluat ion of
rangeland condit ion. Westview Press, Boulder, Colo. 1989. 1-15
[ 8] Wes tob y M , Walker B, Noy-Meir I. Opportun ist ic management
for ran gelands not at equil ibrium [ J] . Journal of Rang e Manage.
1989, 42: 266-274
[ 9]  Scoon es I. Living w ith uncertain ty: new d irections for pastoral
development in Africa [ M ] . Commonw eal th Secretariat , Lon-
don . 1994. 56-78
[ 10] Laycock W A. S table state and thresholds of range condit ion on
Nor th A merican ran gelands : A viewpoin t [ J ] . J ournal of Range
Man age, 1991, 44: 427-433
[ 11] Friedel M H. Range condit ion as sessm ent and the concept of
th resholds : A view point [ J ] . J ournal of Range M anage, 1991,
44: 422-426
[ 12] USDA-Natural Resou rce Conservat ion S ervice ( NRCS ) . Nat ional
Range and Pasture Handb ook [ M ] . USDA, NRCS, Graz ing
Lands T echnol. In st . 190-vi-NRPH, Washington, D. C. 1997.
74
[ 13 ] Scarnecchia D L. Concepts of carrying capacity and su bst itut ion
rat ios : a sys tem viewp oin t [ J ] . J. Rang e Manage. 1990, 43:
553-555
[ 14 ] 汪诗平,王艳芬, 陈佐忠. 放牧生态系统管理[ M ] . 北京: 科学出
版社, 2003. 210
[ 15] 李 博. 中国北方草地退化及其防治对策 [ J] . 中国农业科学,
1997, 30( 6) : 1-9
[ 16] 陈佐忠,汪诗平编著. 中国典型草原生态系统[ M ] . 北京:科学出
版社, 2000. 342
[ 17 ] Wes tman W . How much are n atures s ervice w orth ? [ J ] .
Science, 1977, 197: 960-964
[ 18 ] Daily G C. Nature s ser vice: Societal dependence on natural
ecos ystem s[ M ] . Island Pres s, Wash ington, D. C . 1977. 186
[ 19] Cons tanza R, dArge R, de Gr oot R, et al . T he value of the
worlds ecosystem ser vice and natural capital[ J] . Natu re, 1997,
387: 253-260
[ 20] 谢高地. 中国天然草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 J] . 自然资源学报,
2001, 16: 47-53
[ 21] 蒋延玲,周广胜. 中国主要森林生态系统公益的评价[ J] . 植物生
态学报, 1999, 23: 462-432
[ 22] 郝敦元,刘钟龄,王炜,梁存柱. 内蒙古草原退化群落恢复演替的
研究-群落演替的数学模型[ J ] . 植物生态学报, 1997, 21: 503-
511
[ 23 ] Ch risten sen L, Cough enour M B, E llis J E, Chen Z Z.
Sus tainabilit y of In ner M ongolia gras slands : appl icat ion of the
Savanna model [ J] . J . of Range Manage. , 2003, 56: 319-327
[24] W ils on A D, Macleod N D. Overgrazing: pres ent or ab sen t? [ J] .
J. Range Manage. , 1991, 44: 475-482
[ 25 ] Pearce D. Audit ing th e ear th [ J] . En vir onmen t. 1998, 40( 2) :
23-28
[ 26] 赵景柱,肖寒,吴 刚.生态系统服务的物质量与价值量评价方法
的比较分析[ J ] . 应用生态学报, 2002, 11: 290-292
[ 27] Constanza R. Social goal s and the valu at ion of ecos ys tem services
[ J] . E cosys tems , 2000, 3: 4-10
[ 28] Holech ek J L, Pieper R D, Herbel C H. Range management :
Pr inciples and Pract ices [ J ] . ( 3rd Ed. ) Prent ice-Hal l, In c. ,
Upper S addle River, N . J . 1998, 249
(责任编辑 孟昭仪)
192 草 地 学 报 第 14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