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草原白蘑菌丝体主要生长因子研究



全 文 :新 疆 的 珍 贵 食 用 菌
———白柄马鞍菌*
王俊燕
(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农科所 ,库尔勒市 841000)
文章编号 1000-8357(2007)02-0007-01
春天 ,当天山脚下 ,或塔里木的绿洲绿起来的时候 ,人们
便开始在胡杨林下或库尔勒香梨园内等林地寻觅一种称之
为“地木耳”的珍贵蘑菇———白柄马鞍菌。现介绍如下。
1 形态特征 白柄马鞍菌 Helvella albipes Fuck.(图 1), 菌
盖裂片少数 3 片 , 一般 4 ~ 5 片 , 浅灰褐至黑褐色 , 表面光滑
至粉状 ,裂瓣边缘卷曲 , 边缘与柄连生 ,宽 2~ 6(8)cm。菌柄
图 1 野外生长的白柄马鞍菌
长 2~ 6 cm , 粗 1 ~ 6 cm , 少数上下等粗 、多为向下渐粗 ,白色
至污白色 , 表面光滑 、有时有粉状物 , 内空 ,柄生凹沟向下渐
深 、有时不同侧面数条凹沟互为贯通 , 自上至下凹窝渐多子
囊圆柱状 ,(250 ~ 300)μm×(16 ~ 20)μm ,孢子 8 枚 , 单行排
列。孢子无色 ,光滑 , 宽椭圆形 ,(17.8 ~ 23.0)μm×(12.6 ~
16.5)μm。侧丝无色 , 细长有隔 , 顶部膨大带淡黄色 , 粗 5 ~
8 μm。
国内其它分布:河北 、甘肃 、西藏等地。与此菌的易混
种:棱柄马鞍菌 Helvella lacunosea Afz.:F r.。 菌盖早期马鞍
状 ,渐不规则地卷曲。可食 , 亦有记载有毒。国内分布广泛。
2 生态环境 4 月下旬-5 月下旬单生 、散生 、群生于南疆
胡杨林 、新疆杨和库尔勒香梨林中地面上或腐枝落叶层。 北
疆的 5 月在胡杨或杨树林地偶有发现。 土壤多为林灌草甸
土 ,有机质 1.50%~ 3.18%, 全氮 0.06%~ 0.07%, 全磷
0.12%~ 0.14%, C/ N 16.8 ~ 18.40 , pH 7.3 ~ 8.6。发生季
节日最低气温 8~ 15℃, 最高气温 20~ 31℃。
3 经济价值 白柄马鞍菌菌盖的孢子在食前须洗净 , 经烹
调后口感嫩滑可口 ,是当地餐桌上的一道上等菜。维吾尔人
将白柄马鞍菌直接加清油和洋葱烹调做拌面也是一顿美餐。
白柄马鞍菌除在当地销售外 , 还是一种供不应求的出口商
品。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草原白蘑菌丝体主要生长因子研究
矫天育 牛长满 苏晓田
(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营口 115009)
摘 要 草原白蘑是我国宝贵的食用菌资源 , 但由于草原退
化及人为过度采收等原因 ,其生长环境受到破坏 ,产量不断下
降。而且人工栽培至今未获实质性突破。为了开发和利用这
一自然资源,现对其菌丝体主要的生长因子进行了试验研究。
结果表明:草原白蘑菌丝体生长温度 22~ 28℃,最佳碳源为
淀粉 ,其次为葡萄糖;最佳氮源为有机氮源如酵母膏 , 无机氮
源中以氯化铵为好。添加维生素对菌丝体生长无明显影响。
pH 5.5~ 7.5 ,最适 pH 6 ,最佳碳氮比为 20∶1~ 40∶1。
关键词 草原白蘑 菌丝体 生长因子
文章编号 1000-8357(2007)02-0007-02
草原白蘑(Tricholoma mongolicum Imai , Proc.Imp.),
又称草原口蘑 、蒙古口蘑。生长在草原上的大型真菌 , 是著
名的优质野生食用菌和尖型的蘑菇圈产生菌。白蘑是伞菌
中最珍贵的品种 , 含有丰富的蛋白质 、维生素及钾 、钙 、铁 、磷
等矿物质。菌体肥嫩 , 味鲜香浓 ,风格独特 , 因属菌根菌 , 目
前尚无人工栽培[ 1] 。由于大量的草原被开垦成为农田 ,草原
过牧退化等人为因素 , 白蘑已从辽 、吉 、黑 、冀四省土地上消
失 ,就连锡林郭勒草原上她也已经告急求救了[ 3] 。所以保护
白蘑资源的生态环境和研究人工驯化技术已成为重要的任
务[ 5] 。试验旨在探寻和研究其生长主要因子。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供试菌株 草原白蘑 1 号 , 草原白蘑 2号(本院食用
菌试验室)。
图 1 草原白蘑
1.1.2 供试培养基 ①加富 PDA 培养基:马铃薯 200 g , 葡
萄糖 20 g ,琼脂 20 g ,磷酸二氢钾 1 g , 硫酸镁1 g ,蛋白胨 3 g ,
VB1 10 mg。水 1 000 m L , pH 值自然 。用于野生草原白蘑原
始母种提取及母种转管。 ②对照培养基(CYM)葡萄糖 20 g ,
琼脂20 g , 磷酸二氢钾0.46 g , 磷酸氢二钾1 g ,硫酸镁 0.5 g ,
蛋白胨 2 g 。水 1 000 mL , pH 自然。用于试验对照。
1.2 试验方法
1.2.1  温度比较试验 设 5℃、10℃、15℃、20℃、22℃、
24℃、26℃、28℃、30℃、32℃、34℃, 11 个温度梯度 , 每个梯度
制作 10 个平皿。菌丝在不同温度的恒温培养箱中培养
—7—
食用菌                   EDIBLE FUNGI                   2007(2)
10 d , 2 d观测 1次菌丝生长速度(mm), 最后取各个试验梯
度的平均值。
1.2.2 碳源比较试验 分别用蔗糖 、麦芽糖 、可溶性淀粉 、
纤维素 、甘露醇 , 替代对照组 CYM 培养基中的葡萄糖 , 琼脂
20 g ,磷酸二氢钾 0.4 g , 磷酸氢二钾 1 g ,硫酸镁 0.5 g ,蛋白
胨 2 g 。水 1 000 mL , pH 自然。每个组制作 10 个平面皿 , 在
25℃的恒温培养箱中培养 10 d , 2 d 观测一次菌丝生长速度
(mm), 最后取各个试验组的平均值。
1.2.3 氮源比较试验 分别用酵母膏 、氯化铵 、氯化钠 、硝
酸钾 、硝酸钠替代对照组 CYM 培养基中的蛋白胨 , 琼脂
20 g ,磷酸二氢钾 0.4 g , 磷酸氢二钾 1 g ,硫酸镁 0.5 g ,蛋白
胨2 g。水 1 000 mL , pH 自然。每个组制作 10 个平面皿 , 在
25℃的恒温培养箱中培养 10 d , 2d 观测一次菌丝生长速度
(mm), 最后取各个试验组的平均值。
1.2.4 维生素比较试验 在对照组 CYM 培养基的基础上
分别加入 VB1、VB2 、VB6 、VC、肌醇 10 mg , 琼脂 20 g , 磷酸二
氢钾 0.4 g , 磷酸氢二钾 1 g , 硫酸镁 0.5 g , 蛋白胨 2 g。 水
1 000 m L , pH 自然。每个组制作 10 个平面皿 , 在 25℃的恒
温培养箱中培养 10 d , 2 d 观测一次菌丝生长速度(mm), 最
后取各个试验组的平均值。
1.2.5 pH 值比较试验 灭菌前 , 将对照组 CYM 培养基的
pH值分别调至 5.0 , 6.0 , 6.5 , 7.0 , 7.5 , 8.0 , 8.5 , 9.0 , 9.5 ,
10.0 每个组制作 10 个平面皿 , 在 25℃的恒温培养箱中培养
10 d , 2 d观测一次菌丝生长速度(mm), 取平均值。
1.2.6 碳氮比比较试验 将对照组 CYM 培养基的蛋白胨
分别替换为 6.11 g , 3.06 g , 1.53 g , 1.02 g , 0.76 g , 0.61 g ,
0.51 g , 0.44 g , 0.38 g , 0.34 g , 0.31 g的氯化铵 , 对应的碳氮
比分别为 5∶1 , 10∶1 , 20∶1 , 30∶1 , 40∶1 , 50∶1 , 60∶1 , 70∶1 ,
80∶1 , 90∶1 , 100∶1。每个组制作 10 个平面皿 , 在 25℃的恒温
培养箱中培养 10 d , 2 d 观测一次菌丝生长速度(mm), 最后
取各个试验组的平均值。
以上接种块为直径 10 mm 圆块状菌种。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温度对草原白蘑菌丝体生长的影响 由图 1 可
见 ,草原白蘑属中温型真菌 , 菌丝生长温度 5 ~ 34℃, 在最适
生长温度 22~ 28℃菌丝生长速度最快 ,菌丝粗壮浓密 , 生活
力强。温度低于 5℃或高于 34℃菌丝很难萌发 , 生长缓慢 ,
但一旦恢复至适宜温度 ,菌丝又能很快恢复正常生长。
图 1 不同温度对草原白蘑菌丝生长的影响
2.2 不同碳源对草原白蘑菌丝体生长的影响 不同碳源处
理对草原白蘑菌丝长速和长势存在明显差异(见表 1)。 6种
表 1 不同碳源对草原白蘑菌丝生长的影响
碳源 菌丝长速/(mm·d-1)
差异显著性
0.05 0.01 菌丝长势
蔗糖 2.8 a A 稀
淀粉 2.4 a A 浓密
葡萄糖 2.0 a A 浓密
纤维素 1.6 a A 较密
麦芽糖 1.4 a A 较密
甘露醇 0.9 a A 浓密
不同的供试碳源中 ,以蔗糖菌丝生长速度最快 ,但长势较弱。
甘露醇为碳源时菌丝长势最好 , 菌落厚但长速较慢。淀粉为
碳源时 ,菌丝长势和长速都较好。综合菌丝长速和长势 , 各
种碳源的优势次序为:淀粉 、葡萄糖 、蔗糖 、纤维素 、麦芽糖 、
甘露醇。试验结果表明:该菌种菌丝能广泛利用碳源且分解
能力强。
2.3 不同氮源对草原白蘑菌丝体生长的影响 草原白蘑菌
丝对氮源具有选择性(见表 2)。在酵母膏为氮源的培养基上
表 2 不同碳源对草原白蘑菌丝生长的影响
氮源 菌丝长速/(mm·d-1)
差异显著性
0.05 0.01 菌丝长势
酵母膏 2.7 a A 浓密
蛋白胨 2.4 a A 浓密
氯化铵 2.2 a A 较密
硝酸钾 1.5 b A 稀
氯化钠 1.0 b A 稀
硝酸钠 0.9 c A 稀
生长最快 ,菌落厚;蛋白胨为氮源的培养基上菌落虽然厚 , 但
生长速度较慢;无机氮源氯化铵为氮源的培养基生长速度相
对快 ,且菌落较厚;其他无机氮源的培养基上菌落稀薄 ,菌丝
细弱 。结果表明:有机氮源的效果最好 , 无机氮源中铵态氮
的效果优于硝态氮。这与大部分食用菌相似。
2.4 不同维生素对草原白蘑菌丝体生长的影响 在试验
中 ,不同的维生素对草原白蘑菌丝生长影响不甚明显 , 甚至
在不加维生素的培养基菌丝一样生长 , 致使菌丝生长较弱。
据报道一些食用菌对维生素绝对需要 , 另外一些真菌在加维
生素时 ,生长受到促进 , 即生长速率是由于合成这种维生素
的能力有限受到限制。这表明草原白蘑属于后者。
2.5 不同 pH 值对草原白蘑菌丝体生长的影响 草原白蘑
在 pH 4.5~ 11.0内均能生长 ,最适宜的 pH 5.5 ~ 7.5 , pH 低
于 5 或高于 8 , 菌丝生长缓慢 ,生长势弱(见图 2)。
图 2 不同 pH 值对草原白蘑生长
—8—
食用菌                   EDIBLE FUNGI                   2007(2)
2.6 不同碳氮比对草原白蘑菌丝体生长的影响 由表 3 可
见 ,不同的碳氮比对菌丝生长的影响显著不同 。11 个不同的
处理中 ,以碳氮比 20∶1 ~ 40∶1 效果最佳 , 菌丝健壮 , 生长速
度快。低于 20∶1 或高于 40∶1生长速度较 20∶1 ~ 40∶1 的处
理慢 ,且菌丝生长细弱。这与大部分食用菌营养生长的适宜
碳氮比 20∶1。
表 3 不同碳氮比对草原白蘑菌丝生长的影响
碳氮比 菌丝长速/(mm·d-1)
差异显著性
0.05 0.01 菌丝长势
20 1.8 a A 浓密
30 1.7 a A 浓密
40 1.7 a A 较密
5 1.5 a A 稀
10 1.4 a A 较密
50 1.4 a A 较密
60 1.1 a A 稀
70 0.9 b A 稀
80 0.7 b A 稀
90 0.6 b A 稀
100 0.5 b A 稀
3 讨论与结论
草原白蘑作为一种具有很高研究价值和广阔开发利用
前途的野生食用菌 , 其生长因子 、生物学特性和驯化栽培等
方面的研究在我国的报道尚不多见。初步试验结果表明:草
原白蘑菌丝生长最适宜温度 22 ~ 28℃,低于 5℃或高于 34℃
菌丝很难萌发 , 且生长很慢。 草原白蘑菌丝生长碳源以淀
粉 、蔗糖 、葡萄糖为好 ,有机氮源中以酵母膏最好;其次为蛋
白胨;无机氮源以氯化铵效果最好 , 而且有机氮源好于无机
氮源 ,铵态氮好于硝态氮。菌丝在 pH 5.0 ~ 13.0 的培养基
上均能生长 ,最适生长范围 pH 6.0 ~ 7.0;在培养基上加不同
的维生素对菌丝的生长率和生长势无明显影响;在不同的碳
氮比对菌丝生长的影响中 , 最适碳氮比生长范 围为
20∶1~ 40∶1。
参 考 文 献
[ 1]  潘崇环 ,孙 萍 ,钱忠贵.珍稀食用菌栽培与名贵野生菌的开发
利用[ 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 2004 , 287.
[ 2]  陈士瑜.食用菌生产大全[ M ]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 1993 ,
426.
[ 3]  陈士瑜.珍稀菇菌栽培与加工[ M] .北京:金盾出版社 , 2003 ,
128.
[ 4]  刘培贵 ,宋 刚.“口蘑”食用菌研究礼记[ J] .云南植物研究 ,
1993 , 15(2):149-154.
[ 5]  孟兆军 ,张希近 ,尹 江.温度对口蘑生长发育影响的试验初报
[ J] .食用菌 , 1999 , 21(1):6-7.
[ 6]  杨新美 ,等.中国食用菌栽培学[ M ] .北京:农业出版社 , 1988 ,
530-532.
[ 7]  上海农业科学院食用菌研究所.中国食用菌志[ M] .北京:中国
林业出版社 , 1991 , 116-117.
 ·更正· 本刊 2006 年第 6 期第 40 页“花脸香蘑及袋
料栽培试验研究”一文中 , 表 3 中子实体鲜重单位应为
“ kg/试验小区” 。特此更正。
青海野生黄绿蜜环菌生态环境及
不同生态区菌株间比较*
周劲松1 , 2 盛海彦2 焦迎春2
熊辉岩2 杨春江2
(1 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 ,杭州 311231;
2 青海大学 ,西宁 810016)
摘 要 调查了野生黄绿蜜环菌在青海分布的生态环境条
件 ,并对不同生态区菌株生长情况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从青
海海北州青海湖金银滩草原分离的 AL-3号菌株生长速度
最快。
关键词 黄绿蜜环菌 生态环境 菌株生长
文章编号 1000-8357(2007)02-0009-02
黄绿蜜环菌(Armillaria luteo - virens (Alb.et Schw.
Fr.)Sacc.)是一种名贵野生药食兼用真菌。属于担子菌亚
门(Basidiomycotina);层菌纲(Hymenomycentes);伞菌目(A-
garicales);白 蘑 科 (T richolomataceae); 蜜 环 菌 属
(Armillaria)。主要分布于青海;西藏海拔 2 500 ~ 4 500 m
的草原或高山草甸上 , 单生或群生 ,形成蘑菇圈。四川西部;
甘肃南部等地也有少量分布。青海主要分布于海北(祁连 、
海晏 、刚察);黄南(泽库 、黄南);海南(共和 、贵德 、兴海);果
洛(玛沁 、甘德 、久治);玉树(结古 、称多 、曲麻莱)等地。黄绿
蜜环菌子实体肥厚 , 味道鲜美 , 香气浓郁 , 营养丰富 , 且有药
效。是一种重要的高原生物资源。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培养基 葡萄糖 20 g , 酵母膏 4 g , 小麦 50 g ,
K2HPO 4 0.5 g , KH2PO4 0.8 g ,MgSO4 0.3 g , VB1 50 mg , 微量
元素母液 20 mL , 琼脂 20 g。水 1 000 m L。微量元素母液配
方:FeCl3 0.5042 g , CaSO 4 0.5015 g , ZnCl 0.1986 g ,
Cu(NO 3)20.1021 g。水 1 000 mL。先将小麦浸泡 24 h , 加水
煮沸 30 min ,过滤的小麦汁按培养基配方配制。
1.2 试验方法 调查采样区选择在青海省海北州祁连额堡
草原;环青海湖的刚察及海晏金银滩草原;黄南州泽库草原
和果洛州玛多草原进行生态环境调查。选择菇体大小均匀
的子实体采用孢子和组织分离 ,进行黄绿蜜环菌的母种分离
培养 ,对黄绿蜜环菌资源进行母种纯化比较。在 23 ~ 24℃条
件下恒温培养 60 d 测定菌落生长直径。
2 结果与分析
2.1 野生黄绿蜜环菌生物学特性及生态环境 野生黄绿蜜
环菌的出菇期在 7 月中下旬到 8 月上中旬 ,子实体生长在蘑
菇圈上或零散分布于草丛间。黄绿蜜环菌的菌盖扁平 , 菌盖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30460083);教育部重点科学技
术研究项目资助(205164)。
—9—
食用菌                   EDIBLE FUNGI                   2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