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大叶白花灯笼的显微鉴别



全 文 :收稿日期:2007-06-05; 修订日期:2007-10-22
作者简介:朱意麟(1963-),男(汉族),广西玉林人 ,现任广西中医学院技
师 ,学士学位 ,主要从事生药学研究工作.
*通讯作者简介:蔡 毅(1962-), 男(汉族),广西南宁人 , 现任广西中医
学院教授 ,学士学位 ,主要从事中药鉴定学教学与科研工作.
大叶白花灯笼的显微鉴别
朱意麟 , 陈 青 , 彭飞燕 , 韦 维 , 蔡  毅*
(广西中医学院 ,广西 南宁 530001)
摘要:目的 为鉴别和进一步研究开发大叶白花灯笼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用显微鉴别法对大叶白花灯笼进行鉴别研
究。结果 根皮层常见含方晶的石细胞。茎皮部含晶鞘纤维。叶主脉维管束 5束 , 排列成槽状。粉末中可见腺鳞 、腺毛 、
晶鞘纤维 、星状毛等。结论 以上显微特征对大叶白花灯笼具有鉴别意义。
关键词:大叶白花灯笼; 显微鉴别
中图分类号:R282.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805(2008)05-1215-01
  大叶白花灯笼是广西民间常见的中草药 [ 1] 。 又称灰毛大
青 、白花龙船 、灰毛臭茉莉 、大叶白花鬼灯笼等 ,其味甘 、淡 , 性凉 ,
具有清热解毒 、凉血止血的功效。临床上主治感冒发热 、赤白痢
疾 、肺痨咯血 、疮疡等 [ 2]。 目前尚未见其显微研究方面的报道 ,
故本文进行如下研究 ,为进一步研究开发大叶白花灯笼及制定相
关的质量标准提供参考依据。
1 材料
2006-12采自广西南郊外 (野生品)。经广西中医学院中
药鉴定教研室蔡毅教授鉴定为马鞭草科植物灰毛大青 Cleroden-
drumcanescensWal.[ Clerodendrunviscosumauct.nonvent.;Cl.peta-
sites(Lour.)acut.nonMoore]的全株。
Motic成像显微系统;所用试剂均为分析纯。
2 方法与结果
采用石蜡切片法 、滑走切片法 、表面制片法 、粉末制片法。
2.1 根横切面 类圆形。 ①木栓层细胞数列 , 扁平。 ②皮层由
10余列类圆形薄壁细胞组成;石细胞群易见 , 断续排列成环 , 石
细胞类方形或多角形 , 其细胞壁一面较薄 , 胞腔内常有方晶。 ③
外韧型维管束;韧皮部较窄;形成层不明显;木质部宽广 , 导管成
群或单个散在 , 纤维较多;射线狭窄 , 多由 1列狭长的薄壁细胞组
成。见图 1。
2.2 茎横切面 类方形。 ①表皮细胞一列 ,外被角质层 , 可见腺
鳞 , 腺毛和非腺毛;下皮为一列类方形的薄壁细胞。 ②皮层较窄 ,
其外侧有数列厚角组织 , 内侧为数列薄壁细胞。 ③维管束外韧
型 , 环状排列;韧皮部较窄 , 其外侧中柱鞘纤维束断续成环 , 也见
晶鞘纤维和石细胞;形成层明显 , 为 2 ~ 4列扁平细胞;木质部较
宽 , 射线明显;④髓部宽广 , 外侧可见数群石细胞 ,其细胞壁一面
较薄 , 胞腔内常有方晶。见图 2。
2.3 叶横切面 ①上下表皮细胞各 1列 ,细胞扁平 ,可见气孔 、腺
鳞 、腺毛和非腺毛。 ②栅栏组织 1列 , 类长方形 , 不通过主脉;海
绵组织较疏松。 ③主脉维管束外韧型 , 5束 , 4小 1大 , 排列成槽
状;主脉上下表皮内侧有数列厚角组织。见图 3。
2.4 叶表面 ①上表皮细胞多边形 , 垂周壁波状弯曲 , 常见腺鳞 、
腺毛和非腺毛 ,气孔较少。 ②下表皮细胞多边形 ,垂周壁深波状弯
曲 ,常见腺鳞 、腺毛和非腺毛 ,气孔多见 ,不定式或不等式。见图 4。
2.5 粉末 黄绿色 , 气香 , 味淡。 ①腺鳞易见 , 头部扁圆形 , 由 6
~ 8个细胞组成 , 直径 25.5 ~ 58.4μm。 ②腺毛头部 1 ~ 4个细
胞 , 直径 22.6 ~ 36.8μm, 基部 1 ~ 3个细胞。 ③晶鞘纤维众多。
④石细胞类方形 , 直径 23.2 ~ 45.9μm,胞腔内常含方晶。 ⑤方晶
直径 11.4 ~ 29.5μm。 ⑥分枝状非腺毛多由 16个细胞组成;偶见
星状毛。 ⑦非腺毛众多 ,由 1 ~ 7个细胞组成。 ⑧导管有螺纹导
管和具缘纹孔导管 ,直径 20.9 ~ 64.1μm。纤维壁较厚 , 直径 17.0
~ 34.2 μm。见图 5。
1.木栓层 2.皮层    1.非腺毛   2.腺毛  3.表皮  
3.石细胞 4.韧皮部   4.厚角组织  5.皮层  6.晶鞘纤维
5.木质部 6.射线    7.韧皮部   8.形成层 9.木质部 
7.导管         10.射线   11.髓部       
图 1 大叶白花灯笼        图 2 大叶白花灯笼茎
根横切面详图(10×40)      横切面详图(10×40)
1.上表皮 2.栅栏组织 3.海绵组织  4.下表皮
5.腺鳞  6.气孔   7.腺毛    8.韧皮部
9.木质部 10.厚角组织  11.非腺毛     
图 3 大叶白花灯笼叶横切面详图(10×40)
a-上表面片 b-下表面片  1.表皮
2.非腺毛 3.腺鳞 4.腺毛  5.气孔
图 4 大叶白花灯笼叶表面详图(10×40)
·1215·
LISHIZHENMEDICINEANDMATERIAMEDICARESEARCH 2008VOL.19NO.5 时珍国医国药 2008年第 19卷第 5期
1.晶鞘纤维   2.腺鳞      3.非腺毛 4.腺毛  
5.星状毛    6.分枝状非腺毛  7.纤维  8.网纹导管
9.具缘纹孔导管 10.石细胞     11.方晶      
图 5 大叶白花灯笼粉末特征图(10×40)
3 小结
实验表明 ,大叶白花灯笼的主要显微特征为:①根皮层常见
含方晶的石细胞;②茎皮部含晶鞘纤维;③叶主脉维管束 5束 , 排
列成槽状;④粉末中可见腺鳞 、腺毛 、晶鞘纤维 、星状毛等。
上述特征稳定 ,可作为大叶白花灯笼的显微鉴别依据。
参考文献:
[ 1 ]  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医药研究所.广西药用植物名录 [ M] .广西:广
西人民出版社 , 1986:494.
[ 2 ]  国家中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中华本草 ,第 6册 [ M] .上海:上
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 2000:565.
学术探讨
收稿日期:2007-06-05; 修订日期:2007-11-10
作者简介:潘大为 (1978-),女(汉族),山东济南人 ,现任广州中医药大学
在读博士研究生 ,主要从事《内经》和中医基础理论研究工作.
从对寄生虫的认识看 《内经 》的人体观
潘大为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5级博士研究生 ,广东 广州 510405)
摘要:从《灵枢·五味论》 “甘走肉 , 多食之令人悗心”段的一个疑点入手 ,借助对《黄帝内经太素》杨上善注中 “谷虫”
“三虫”含义的探讨 , 证明《内经》对人体寄生虫的认识当中已经隐含了一个观点 ,即人体寄生虫的存在并不必然地导致疾
病。这个观点较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若腑脏气实 ,则(九虫)不为害”之说的出现早得多 ,从而更全面地了反映《内
经》对人体寄生虫的确切认识水平。杨上善注中 “谷虫” “三虫”的含义也得到了阐明。
关键词:寄生虫; 《内经》; 《黄帝内经太素》; 杨上善
中图分类号:R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05(2008)05-1216-02
  《内经》中 “虫”的含义有二:一指自然界的 “虫” , 如毛介倮
羽鳞五虫 , 主要见运气七篇;二指人体内的 “虫”。 有关人体内
“虫”(以下简称 “虫”)的记载涉及其致病的病因 、病理 、症状 、诊
疗 , 但对一个更根本的问题 , 即 “虫”的存在是否必然致病 , 却并
未交代 , 其中有隐含意义。
1 《内经》中的 “虫”
《内经》明确提到的 “虫”有两种 , 即 《素问 ·脉要精微论篇》
的 “长虫”和 “短虫”, 亦即《灵枢 ·邪气藏府病形》 “(脾脉)微滑
为虫毒蛕蝎腹热”中的 “蛕蝎” 。史崧 《释音》:“蛕蝎 , 上胡恢切 ,
腹中长虫。下胡葛切 , 蠹虫也。”该句《黄帝内经太素》杨上善注
(以下简称杨注):“蛕 , 胡会反 , 腹中长虫也。 蝎 , 胡竭反 , 谓腹
中虫如桑蠹也。阳盛有热 , 腹内生此二虫 , 为病绞作腹中。”也就
是说 , 常人腹内无 “此二虫” 。但杨上善这个平淡又正常的解释
似与《灵枢·五味论》矛盾:“黄帝曰:甘走肉 ,多食之令人悗心 ,
何也? 少俞曰:甘入于胃 , 其气弱小 ,不能至于上焦 , 而与谷留于
胃中 , 甘者令人柔润者也 , 胃柔则缓 , 缓则虫动 , 虫动则令人悗
心。”“甘走肉 ,多食之令人悗心”是《内经》 “五(味所)走 ”之一。
“五走”是过食五味引起的症状。本段的 “虫”如果也指 “蛕蝎 ”,
不免引起疑问:既然 “虫”不是人人都有 ,用 “虫”的活动解释饮食
五味对正常人体的影响是否靠得住? 要知道 , 《太素》和 《灵枢
经》对 “五走”的记载基本相同 , 说明这些内容不但高度可信 , 而
且古貌保存完好 , 这个疑点恐非文句错乱所致 。更奇怪的是 ,
《太素》杨注释该段的 “虫”为 “谷虫” :“甘味气弱 , 不能上于上
焦 , 又令柔润 , 胃气缓而虫动 。虫动者 , 谷虫动也。谷虫动以挠
心 , 故令心悗。”
“谷虫”之说不见于 《内经》。 杨上善也没有解释 “谷虫”与
“蛕蝎”或长短虫是什么关系。看来 ,进一步探讨《内经》 “虫 ”的
意义是解释以上疑点的必由途径。 从隋巢元方 《诸病源候论》
(以下简称巢《源》)提供的一条线索开始:
“人有嗜甘味多 , 而动肠胃间诸虫 , 致令侵食腑脏……凡食
五味之物 , 皆入于胃 ,其气随其腑脏之味而归之。脾与胃为表里 ,
俱象土 ,其味甘 , 而甘味柔润于脾胃。脾胃润则气缓 , 气缓则虫
动 , 虫动则侵食成疳匿也。但虫因甘而动 , 故名之为疳也……其
上食五脏 ,则心内懊恼……”
该段像是《内经》“甘走肉 ,多食之令人悗心 ”的另一种版本。
它描述了一种 “虫动 ”所致的疾病 , 该病发病的诱因是 “嗜甘味
多” ,故命名为 “疳” 。不过 , 与其说有意义的是该段与 《内经》
“甘走肉 ,多食之令人悗心”的相似之处 ,不如说是二者不相似之
处— “虫”的含义。与《内经 》相比 , 巢《源》对寄生虫的了解大为
进步。但作为医书 ,巢 《源》有一点不足:它受道教的明显影响。
以 “虫”为例 , 巢《源》的 “虫”有时指 “九虫”即九种寄生虫 , 有时
指 “三尸”, 有时又是两者的总称。 “三尸”作为生物与 “九虫”的
最大不同是 , “九虫”是外源性的 , “三尸”则与生俱来。两者常共
同致病 。该段描述的就是 “三尸九虫 , 因虚动作 ”而致的匿病的
一种。也就是说 ,该段的 “肠胃间诸虫 ”有特定意思———既包括
外来的 “九虫”, 也包括作为正常人体一部分的 “三尸” 。这使人
联想 , 《内经》用 “虫”的活动解释 “多食甘 ”对人体的影响 , 是否
暗示 “虫”在人体内的存在是正常现象? 杨注释 “虫”为 “谷虫”
有什么特别的含义吗?
2 “谷虫”与 “三虫”
先看后一个问题。前面提到 , 杨注对 “蛕蝎”的解释中规中
矩;但在《内经》不指明 “虫”的种类 、概称为 “虫”的地方 , 杨注就
略微摆脱了 “注不破经”之例的约束而有了发挥的空间。除上引
“甘走肉 ,多食之令人悗心”段外 , 《太素 ·卷第二十七邪论· 十
二邪》(又见《灵枢·口问》)“问涎下”段杨注 [ 1]也释 “虫”为 “谷
虫”:“虫者 ,谷虫在于胃中也。 ……若因胃热虫动 , 故廉泉开 , 涎
因出也 。”
以及同样不见于《内经》的 “三虫”。 《太素 ·卷第二十气论
·津液 》(又见《灵枢·五癃津液别》)“中热胃缓则唾出”段杨注
:“虫者 , 三虫也。 ……谷消之时 , 则虫动上下 ,肠胃宽 , 充郭中 ,
故肠胃缓而气上 ,所以唾也。”
为什么杨注释 “虫”为 “谷虫”“三虫” ? “谷虫”“三虫”与《内
经》的 “蛕蝎”或长短虫是什么关系? 回答这些问题要首先澄清
·1216·
时珍国医国药 2008年第 19卷第 5期 LISHIZHENMEDICINEANDMATERIAMEDICARESEARCH 2008VOL.19NO.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