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滇南地区大红菇及生态学调查研究



全 文 :dible fungi 2013(1)
大红菇是一类与林木共生的外生菌根菌,在真菌分类系
统中隶属于担子菌纲(Basidiomycetes),红菇科(Russulaceae),
红菇属(Russula)[1],[2]。在国外主要分布于美国、日本、朝鲜、俄
罗斯,国内主要分布在福建、辽宁、江苏、云南、安徽、河北、广
西等省区 [3]。大红菇有着重要经济价值,它既可食用又可药
用,食用营养丰富,鲜美可口,药用具有补血、滋阴、清凉、解
毒的功效及降低胆固醇、保肝护肝和抗癌等效果[4]。
大红菇生长必须具有多种伴生菌共存以及特殊的自然
生态环境 [2]-[7],其分布有明显区域性。到目前为止尚处于野
生状态,无法进行人工栽培,故供应受到极大的限制[3],5],[6]。近
十多年来,特别是从上个世纪 90年代后期,随着社会经济的
发展,大红菇的需求量不断增加,江苏、浙江及福建等地已供
不应求,开始在云南寻找大红菇的供应源,于云南南部发现
大红菇资源,并开始商业性收购。近几年,滇南地区的大红
菇,市场价格节节走高,干品价格高达 300多元/kg,已成为当
地农民主要经济来源之一。随着产地的过度采集大红菇,产
量已呈现下降趋势,有的地区甚至面临资源枯竭的危险。因
此,对大红菇进行生态学研究,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开展其繁
殖机理及野外扩繁技术研究,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与利
用,已成为大红菇研究的首要任务。
1 材料与方法
1.1 大红菇种类调查 采样时间为夏秋季节,调查点设在
普洱市同心乡、江城县、景洪勐旺县、大渡岗村等出菇地以及
市场地,每个地区随机选取具有代表性的 5个点进行采样,观
测大红菇的菌盖、菌肉、菌褶、菇柄等外形特征。
1.2 大红菇滇南分布区海拔及气候条件观测 在滇南地区
普洱市及西双版纳州选取具有代表性、生产量较大的思茅
区、宁洱县、江城县、澜沧县、景洪市、普文镇、勐旺乡、勐腊
县、勐海县等县市进行海拔、气温及水分条件调查观测。
1.3 大红菇生长的水热、土壤、植被条件观测 在西双版纳
北部大红菇主产区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大渡岗村和普文镇两
地作为调查点,采用调查与定点观测相结合的方法,对大红
菇的生长环境进行调查研究。
1.4 大红菇生长区的植被群落结构观测 调查点在景洪市
勐旺乡勐旺村城子社后山及景洪市大渡岗乡石斛基地附近,
选择有代表性的地段设置 20 m×20 m的样方,分别对乔木层
进行每木调查(胸径≥5 cm),记录树种,测量胸径、树高;灌
木、草本层记录种类及多优度;层间及附生植物记录种类及
多优度等多项指标。
2 结果与分析
2.1 大红菇的种类 据调查,滇南地区常见的野生大红菇
有多种,而市场上出售主要是大红菇、玫瑰红菇两种 [7],地方
名均称为大红菇[8]。
2.1.1 大红菇Russula alutacea(Fr.)Fr. 菌盖宽 4~10 cm,初
半球形,后平展,中部稍下凹,不粘,红色,老后色变暗,边缘
粉红色或带白色。菌肉白色,表皮下粉红色。菌褶白色,后
浅赭黄色,密、离生,基部分叉,有横脉。菌柄长 3~13 cm,粗
1.5~3 cm,白色,偶尔基部或一侧带粉红色。夏秋季节生于阔
叶林中地上,子实体散生或群生。
2.1.2 玫瑰红菇(美丽红菇)Russula rosacea(Pers.)Gray. 菌
盖宽 5~11 cm,扁半球形,平展后中央下凹,稍呈粉状,不粘,
有时龟裂,露出白色菌肉,表面血红色至蔷薇红色。菌肉硬,
白色,无味或稍带辣味。菌褶奶油白色,近盖缘部分褶缘染
红色。菌柄长 4~7 cm,粗 1.5~2.5 cm。白色或带红色。夏秋
季节生于阔叶林中地上,子实体群生。
2.2 大红菇滇南分布区海拔及气候条件 大红菇在云南南
部主要分布于普洱市及西双版纳州的各县乡,量较大的有思
茅区、宁洱县、江城县、澜沧县、景洪市、普文镇、勐旺乡、勐腊
县、勐海县等。从分布地区的主要气象指标(表 1)可以看出,
大红菇在云南南部分布区水平气候属于热带北缘和南亚热
带山地气候。年降雨量在 1 000 mm以上。另外,从年降雨量、
年蒸发量、干季降雨量三者的关系可以看出:除江城县外,其
余地方年蒸发量均大于降雨量,且降雨量分布极为不均,旱
季降雨均在 15%以下,具有明显的西部季风气候的特点。
据调查,滇南的大红菇主要分布于海拔 1000~1500 m范
围内,跨热带、南亚热带和中亚热带三个垂直气候带。按滇
南地区海拔每升高 100 m,年均温、一月均温、七月均温、≥
10°积温分别降低 0.47℃、0.45℃、0.45℃和 223.4℃,以及降雨
量升高 32.9 mm的变化规律。分布区年均温为 17~21 ℃,一
月均温 11~15 ℃,七月均温 20.0~23.0 ℃,≥10°积温 5 800~
6 900 ℃,年降雨量 1 300~2 200 mm。由此可以看出,滇南的
大红菇主要分布于南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域。
滇南地区大红菇及生态学调查研究
郭永红 1 张微思 1 罗孝坤 1 方 波 2 罗晓莉 1 桂明英 1*
(1昆明食用菌研究所,云南昆明 650223;2云南省林业科学院,云南昆明 650223)
摘 要 在生态调查基础上,采取面上调查与定点研究相结合
的方法,对滇南地区“大红菇”进行了生态学分析研究,分别介
绍了滇南地区大红菇生长分布区气候条件、林地气候、土壤、植
被等生境的调查及分析结果。
关键词 滇南地区 大红菇 生态学
文章编号 1000-8357(2013)01-0012-02
收稿日期:2012-11-15
*通讯作者。
资 源 调 查
12
dible fungi2013(1)
表1 大红菇分布区主要气象指标[9],[10]
县别
思茅区
宁洱县
江城县
澜沧县
景洪市
勐海县
勐腊县
海拔
/m
1302
1320
1120
1055
553
1176
632
年均温
/℃
17.7
18.1
18.1
18.9
21.7
18.1
20.9
一月
均温/℃
11.4
12.1
12.0
12.5
15.6
11.9
15.2
七月
均温/℃
21.5
21.8
22.1
22.6
25.2
22.1
24.4
≥10°
积温/℃
6 253.5
6 562.0
6 364.6
6 899.0
7 920.0
6 578.0
7 629.0
年降雨量
/mm
1 547.6
1 419.5
2 280.0
1 655.4
1 207.9
1 390.2
1 532.0
干季降雨量
/mm
159.8
198.0
351.5
200.1
178.4
204.7
281.7
年蒸发量
/mm
1 590.0
1 549.2
1 359.4
1 610.3
1 517.3
1 777.3
1 656.9
2.3 大红菇生长的水热条件 为深入了解大红菇的生物生
态学特性,在地处西双版纳与普洱市交界处的大红菇主产区
大渡岗乡和普文镇两地进行观测。大渡岗乡和普文镇属于
低山丘陵地貌,大渡岗乡海拔1 350 m,普文镇海拔800~1 354 m。
根据两地的气象观测资料,大渡岗村年均温 18.5 ℃,年降雨
量 1 785 mm,干季降雨 259 mm,占年降雨量的 14.5%;普文镇
林场海拔900 m处,年均温20.1℃,最冷月一月均温13.9℃,最
热月七月均温23.9℃,≥10°积温7 459℃,年降雨量1 655.3 mm,
干季降雨 231.7 mm,占年降雨量的 14%。由此看出,大红菇
需要较好的水热气候条件。
另外,从普文镇的年均气温、降雨量和干燥度(蒸发量/降
雨量)在年内分配情况(表 2),充分反映了西部季风气候冬春
干旱少雨的特点。同时,可以看出各月水热条件的变化和组
合状况。从每年五月开始,干燥度小于 1,说明降雨量已超过
蒸发量,平均气温达到 23 ℃以上。6-9月则是水热条件最好
的时期,也是大红菇最好的出菇时期。
表2 普文水热条件分配状况
项目
年平均气温/℃
降雨量/mm
干燥度/(g·m-3)
月 份
1
13.9
22.5
3.06
2
15.3
19.9
3.49
3
18.7
23.8
3.90
4
21.6
52.0
1.99
5
23.7
149.2
0.79
6
24.1
254.1
0.46
7
23.9
339.9
0.35
8
23.6
356.0
0.33
9
23.0
177.1
0.62
10
21.1
140.6
0.74
11
17.8
89.7
0.95
12
14.7
30.5
2.39
全年
20.1
1 655.3
1.59
2.4 大红菇生长的土壤条件 大红菇生长地区的土壤以赤
红壤(又称为砖红壤性红壤)以及为紫色砂页岩母质上发
育的紫色土为主。根据大渡岗乡两个土壤剖面土样分析结
果(表 3),大红菇生长的林地土壤为酸性土壤,有机质较为丰
富。在氮、磷、钾养分中,钾比较丰富,氮含量中等,磷明显缺
乏。总的说来,大红菇生长的林地土壤所含元素明显优于其
它次生林地土壤。
表3 大红菇生长的林地土壤基本理化性状
土壤剖面
No1
No2
A层
B层
BC层
A层
AB层
B层
pH
4.45
5.07
5.70
5.63
5.23
3.62
有机质
/(g·kg-1)
60.443
8.569
31.603
56.108
41.993
28.533
全氮
/(g·kg-1)
4.667
3.872
3.213
3.579
3.586
3.590
全磷
/(g·kg-1)
1.821
1.565
1.337
1.549
1.600
1.503
全钾
/(g·kg-1)
3.912
3.930
4.069
12.533
14.092
13.179
有效氮
/(mg·kg-1)
35.897
18.667
17.231
41.513
27.254
24.410
有效磷
/(mg·kg-1)
0.000
0.359
0.238
0.397
0.301
0.194
有效钾
/(mg·kg-1)
294.462
170.642
133.949
638.359
370.256
196.205
注:①pH,水法,pH计;②有机质,油浴外加热——重铬酸钾法;③有效氮,康氏皿碱解扩散法;④有效磷,硫酸-盐酸浸提——钼锑
抗比色法;⑤全氮,硫酸-高氯酸消解——碱解扩散法;⑥全磷,硫
酸-高氯酸消解——钼锑抗比色法。
2.5 大红菇生长的植被条件 大红菇菌丝生长要与树木根
形成共生关系。大红菇主要分布在南亚热带季风常绿林,其
次是南亚热带针阔混交林。调查结果表明,大红菇在调查地
区主要生长于短刺栲 Castanopsis echinocarpa、杯状栲 C.cal⁃
athiformis、假柿叶木姜子 Litsea monopetala群落和短刺栲、茶
梨Anneslea fragrans、华南石栎 Lithocarpus fenestratus群落。
2.5.1 短刺栲、杯状栲、假柿叶木姜子群落 该群落地处山
坡中上部,海拔 1 280 m,坡向西南,坡度 10°。从表 4可以看
出,该群落可分为 4层,其中乔木层可分为两层。乔木上层以
短刺栲(多优度为 2.2)为优势,乔木下层以杯状栲(多优度
为 2.2)为主,灌木层以猴耳环(Pithecellibium clyperia)、山野
桐(Mallotus esquirolii)为主。该林分次生性明显,林冠不整
齐,有林窗,灌木层以栲类幼树为主。
表4 短刺栲、杯状栲、假柿叶木姜子群落结构
编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植物名称
杯状栲
短刺栲
假柿木姜子
思茅厚皮香
印栲
猴耳环
山野桐
杨桐
朱砂根
木姜子
银钩花
华南石栎
瑞丽山龙眼
思茅蒲桃
红梗润楠
奇叶榕
毛叶算盘子
野漆树
黑面神
红皮水锦树
缅甸越桔
玉叶金花
瓜馥木
粉叶菝葜
巴豆藤
大叶菝葜
毛野柿
箭竹一种
粗齿鳞毛蕨
学名
Castanopsis calathiformis
Castanopsis echinocarpa
Litsea monopetala
Ternstroemia simaoensis
Castanopsis indica
Pithecellobium clypearia
Mallotus esquirolii
Adinandra longipedicellata
Ardisia crenata
Litsea umbellata
Mitrephora wangii
Lithocarpus fenestratus
Helicia shweliensis
Syzygium szemaoense
Machilus robusta
Ficus heterophylla var. assamica
Glochidion arborescens
Toxicodendron succedaneum var. acuminatum
Breynia fruticosa
Wendlandia tinctoria
Vaccinium exaristatum
Mussaenda mollissima
Fissistigma acuminatissimumu
Smilax hypoglauca
Craspedolobium schochii
Smilax perfoliata
Diospyros kaki var. sylvestris
Fargesia spp.
Dryopteris juxtaposita
多优度
2.2
2.2
+.1
+.1
+.1
2.2
1.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2.2
+.1
2.5.2 短刺栲、茶梨、华南石栎群落 该群落地处山坡上部,
海拔 1 400 m,坡向南坡,坡度 5°。从表 5可以看出,乔木层仅
为一层,以短刺栲为优势,灌木层以短刺栲幼树及大叶千斤
拔为主,草本层以红果莎占优势。该林分林冠比较整齐,林
下枯枝落叶层较厚,林内人为活动较少。
3 结论
滇南的大红菇集中分布于南亚热带季风常绿和阔叶林
中,主要与槠,栲类等阔叶树共生。调查区高产大红菇林群
落,以短刺栲、杯状栲、假柿叶木姜子群落和短刺栲、茶梨、华
南石栎植物为主的群落。云南省热区面积广阔,拥有大面积
资 源 调 查
(下转P19)
13
dible fungi2013(1)
果 选择试验地点为清原县北三家林场张国庆(试点 3)和夏
家堡金家村李何明(试点 4)。从生产试验结果看 0542(抚香
2号)菌株比对照 CK1早出菇 9~16 d,比对照增产 7.5% ~
8.8%,出菇比对照整齐,转色快,转色深,转潮快,优质菇率比
较接近。详见表 10。
3 结论与讨论
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单孢杂交技术进行香菇杂交育种是
可行的,是成功的。培育出的香菇新菌株可以达到高产、优
质、性状稳定的育种目标,是进行香菇育种的有效途径。
通过拮抗试验,再结合出菇试验基本可以确认异核体与
亲本之间的变异性。
用单孢杂交方法培育出的新菌株0542(抚香2号),具有出
菇早,产量高,大型菇叶,菇形圆正,柄短叶厚,转色深优质菇率
高,适应性广,尤其适合抚顺乃至东北地区春夏反季节栽培。
新菌株 0542(抚香 2号)生物学特性,子实体菌伞直径
7.2 cm,菌伞厚度 1.8 cm,菌柄长度 5.4 cm,菌柄直径 1.4 cm。
单菇鲜重 30.62 g,单菇鲜伞重 24.95 g,单菇干重 5.37 g。菌丝
体洁白粗壮,转色深,菌坯充实耐久。子实体个大肉厚,菇形
圆正,质地坚实,鳞片明显,深棕褐色。菇体散生,出菇整齐,
转潮快。产量高,出菇高达 5~6潮菇。出菇比对照早 20 d左
右,从播种到出菇 5℃以上有效积温 990℃,生物转化率高达
85.6%,适应温度 8~26℃,属广温类型。抗病性强,出菇期耐
高温。优质菇率高达 75.8%。
表10 香菇新菌株0542(抚香2号)全熟料生产试验结果
地点
试点 3
试点 4
品种
0542
CK1
0542
CK1
播种
(月.日)
12.17
12.17
3.13
3.13
出菇
(月.日)
4.18
.5.3
6.15
7.4
出菇期
/d
123
139
94
103
播种数
(柱)
1150
1100
600
1060
成品数
(柱)
989
968
546
943
成品率
/%
86
88
91
89
总产
/kg
1167
1035
469
745
单产
/kg
1.15
1.07
0.86
0.79
比对照
/%
+7.5
0.0
+8.8
0.0
优质
菇率/%
72.6
73.8
71.9
70.5
育 种 驯 化
的林地资源,在生态研究的基础上,加速林地人工扩繁技术
研究,对于促进野生食用菌产业发展及森林生态系统的保护
与发展均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 1 ] 李国杰,文华安.中国红菇属分类研究进展[J].菌物学报,2009,
28(2): 303-309.
[ 2 ] 杜顺刚,赵同僚,席小敏,等.西峡县野生大红菇资源及生态调
查初报[J] .食用菌,2005,27(3):7-8.
[ 3 ] 王青云,石本标.中国红菇的研究现状与展望[J].中国食用菌,
2004(4):10-12.
[ 4 ] 黄年来,林志彬,陈国良,等.中国食药用菌学[M] .上海:上海科
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0.
[ 5 ] 李海鹰,王桂文.红菇与红锥形成的根共生体形态的描述[J].微
生物学通报,2000,27(3):182-184.
[ 6 ] 项存梯.野生的蘑菇[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5.
[ 7 ] 李秀,胡桂忠.林间红色精灵—思茅大红菌[J].思茅师范高等专
科学校学报,2010,26(3):19-21.
[ 8 ] 王向华.云南野生商品蘑菇图鉴 [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
2004.
[ 9 ] 陈宏伟.云南热区阔叶人工林可持续经营与发展[M].昆明:云南
大学出版社,2006:15-33.
[10] 云南省气象局.云南气候图册[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2.
编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植物名称
短刺栲
茶梨
华南石栎
红花木樨榄
红皮水锦树
滇缅越桔
野八角
大叶千斤拔
五月茶
金叶子
瑞丽山龙眼
大叶斑鸠菊
山野漆
大果山香橼
粉背菝葜
铁芒萁
小仙茅
红果莎
刚莠竹
巴豆藤
山菠萝
类芦
学名
Castanopsis echinocarpa
Anneslea fragrans
Lithocarpus fenestratus
Olea rosea
Wendlandia tinctoria
Vaccinium exaristatum
Illicium micranthum
Flemingia macrophylla
Antidesma bunius
Craibiodendron yunnanensis
Helicia shweliensis
Vernonia volkameriaefolia
Toxicodendron succedaneum
var. acuminatum
Turpinia pomifera
Smilax hypoglauca
Dicranopteris ampla
Curculigo orchioides
Carex baccans
Microstegium ciliatum
Craspedolobium schochii
Pandanus furcatus
Neyraudia reynaudiana
多优度
4.4
1.1
1.1
1.1
+.1
+.1
+.1
1.1
+.1
+.1
+.1
+.1
+.1
+.1
+.1
+.1
+.1
2.2
+.1
+.1
1.1
+.1
(上接P1 )
表5 短刺栲、茶梨、华南石栎群落结构
􀤂􀤂􀤂􀤂􀤂􀤂􀤂􀤂􀤂􀤂􀤂􀤂􀤂􀤂􀤂􀤂􀤂􀤂􀤂􀤂􀤂􀤂􀤂􀤂􀤂􀤂􀤂􀤂􀤂􀤂􀤂􀤂􀤂􀤂􀤂􀤂􀤂􀤂􀤂􀤂􀤂􀤂􀤂􀤂􀤂􀤂􀤂􀤂􀤂􀤂􀤂􀤂􀤂􀤂􀤂􀤂􀤂􀤂􀤂􀤂􀤂􀤂
夹信子镇成立山泉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
日前,黑龙江省宝清县夹信子镇山泉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在
河泉村正式揭牌成立,县妇联、镇村负责同志和首批入社的 35户食
用菌栽培户参加揭牌仪式。据了解,这是该镇由农民自发组织并依
法获准成立的首家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
近年来,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食用菌销售行情逐年看
好,当地部分群众在食用菌大王于庆斌、王艳夫妇俩的带领下,利用
荒地、房前屋后,发展食用菌。通过几年的发展,河泉村及周边村屯
食用菌年产达 32万袋,经济效益十分明显。但由于受组织化程度
低、品牌意识淡薄、技术含量低、营销手段落后、流通领域不“活”等因
素影响,食用菌生产一直处于自发的无序状态,无法形成规模,成为
制约产业做大做强的“瓶颈”,村民于庆斌、王艳夫妇俩便萌生了成立
专业合作社的想法。这一提议立即得到了镇、村领导的一致赞同,并
给予大力支持。
山泉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成立后,将采取“统一组织、统一管
理、统一购菌、统一销售”的产销一条龙模式,定期为栽培户提供菌种
信息,推广优良菌种,协助社员集中采购生产物资,以最大限度地降
低生产成本。同时,开展与生产经营有关的技术培训、技术交流,解
决生产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组织产品与市场对接,努力创建品
牌产品和名特优产品,从而实现资源整合,达到优势互补、责任共担、
利益共享的目的。
目前,这个合作社栽培与销售平菇、滑子蘑、木耳、猴头菇等品
种,产值可达 100余万元。县妇联负责人表示,今后将在资金筹措等
方面给予周到服务和全力扶持。
(马吉成 王有坤)
小集锦
19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