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中国药房 2009年第 20卷第 15期 Ch ina Pharmacy 2009 V ol.20 No.15 · 1191·
Δ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2007BAI 38B05)
*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天然药物抗类风湿关节炎活性成分。电
话:0431-86816846。E-mail:maheng 2005@y ahoo.com.cn
#通讯作者:主任药师 ,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天然药
物化学与创新药物。电话:0431-86816224。E-mail:w.w.wangwei@
263.net
·综述讲座 ·
菝葜属植物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Δ
马 恒* ,王 威 # ,董方言(吉林省中医药科学院 ,长春市 130021)
中图分类号 R284;R282.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1-0408(2009)15-1191-04
参考文献
[ 1] 国家药典委员会编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二部)[ S ] .
2005年版.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 2005:137.
[ 2] 杨忠顺 ,李 英.与青蒿素相关的 1 , 2 , 4-三恶烷及臭氧
化物的研究进展[ J] .药学学报 , 2005 , 40(12):1 057.
[ 3] Dhingra V ,Narasu M L.Purifica tion and charac te rizat_
ion of anenzym e invo lved in biochemical transfo rmation
o f a rteannuin B to arte rnisinin from Artem isia annua
[ J] .Biochem B iophys Res Commum , 2001 , 281:558.
[ 4] Now ak DM , Lansbury PT.Synthesis o f(+)-ar temis_
inin and (+) -deoxoar temisinin from ar teannum B
and ar teannuic acid[ J] .Tetrahedron , 1998 , 54(3 ~ 4):
319.
[ 5] 梁瑞玲 ,刘天伟 ,屈凌波 ,等.基于过氧键裂解的青蒿素
抗疟机制量子化学研究[ J].药学学报 , 2006 , 41(6):544.
[ 6] Telang NT , Katdare M , Bradlow HL , et a l.Inhibition
of pro liferation and m odula tion of estradiol metabolism:
novel mechanisms f or breast cancer prevention by t he
phy tochemical indole-3-carbino l[ J] .Proc S oc Exp Bi_
ol Med , 1997 , 216(2):246.
[ 7] 王宏亮 ,李海波 ,刘 军 ,等.反相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法
测定人血浆中维库溴铵的浓度[ J].中国药房 , 2006 ,17(16):
1 231.
[ 8] 刘玉兰 ,刘世坤 ,裴 奇 ,等.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附子中
3组分的含量[ J] .中国药房 , 2006 ,17(16):1 255.
(收稿日期:2008-06-06 修回日期:2008-07-15)
百合科(Liliaceae)菝葜属(Smi la x)植物全世界约有 300
种 ,主要分布于热带地区 ,也见于东亚和北美的温暖地区 ,少数
种产于地中海沿岸 。我国约有 60种和一些变种 ,大部分分布于
长江以南各省区 [1 ]。 2005年版《中国药典》(一部)收载光叶菝
葜(S.glabra)干燥根茎“除湿 ,解毒 ,通利关节”和菝葜(S.ch_
i na)干燥根茎“祛风利湿 ,解毒散瘀” [2 ] 。现代药理学研究揭示
菝葜属植物具有抗炎 、抗风湿 、抗肿瘤 、抗动脉粥样硬化 、降血
糖等作用 [3 ~6 ] 。
鉴于菝葜属植物众多的生理活性 ,国内外学者对本属植物
化学成分进行了大量研究 , 已分离鉴定出了甾体皂苷类 、黄酮
类 、芪类 、苯丙素苷类等化合物 。为了更好的开发利用菝葜属
植物药用资源 , 现将 2000年以来从该属植物分离鉴定出的化
学成分按结构类型进行综述 。
1 甾体皂苷类
甾体皂苷是菝葜属植物的主要化学成分 。本属植物中已
发现的甾体皂苷按皂苷元可分为 3类:螺甾烷醇类(S pirostano_
ls)、 异 螺甾 烷醇 类 (I sospirostano ls)和 呋 甾烷 醇 类
(Furostano ls)。皂苷糖链主要为由 β-D -萄葡糖 、β-D -半
乳糖 、 α-L -鼠李糖和α-L-阿拉伯糖组成的单糖苷、双糖
苷 、三糖苷和四糖苷 。葜属植物中甾体皂苷类化合物见表 1。
2 黄酮类化合物
菝葜属植物中含有黄酮 、黄酮醇 、二氢黄酮、二氢黄酮醇 、异
黄酮等多种黄酮类化合物。
已报道从黑刺菝葜中分离出槲皮素-3-O -β-D -吡喃
葡萄糖苷(Querce tin-3-O -β-D -glycopyranoside)、木犀
· 1192· China Pharm acy 2009 Vol.20 No.15 中国药房 2009年第 20卷第 15期
草素 -7-O -β -D -吡喃葡萄糖苷 (Luteo lin -7-O -
β-D-g lycopyranoside)[11 ]。
从牛尾菜中分离鉴定出槲皮素 (Quercetin)、木犀草素
(Luteolin)、鼠李素(Rhamnetin)、木犀草苷(Luteoloside)[13 ] 。
从土茯苓中分离鉴定出落新妇苷 (Astilbin)、新落新妇苷
(Neoastilbin)、异落新妇苷(I soastilbin)、新异落新妇苷(Neoi_
soastilbin)、(2R , 3R)-花旗松素-3′-O-β-D-吡喃葡萄糖
苷((2R , 3R)-tax if olin-3′-O-β-D-g lycopyranoside)[14 ] 、
Smitilbin 、黄杞苷(Engeletin)、二氢槲皮素(Dihydroquerce tin)、
土茯苓苷(Eurryphin)[15] 、Neosmitilbin [16 ]。
从菝葜中分离鉴定出黄杞苷 、槲皮素-4′-O -β-D-吡喃葡
萄糖苷 (Quercetin-4′-O-β -D-g lycopyranoside)、二氢
山柰酚 (Dihydrokaem pfero l) [17 ] 、二氢山柰酚-5-O -β-
D -吡喃葡萄糖苷 (Dihydrokaempferol-5-O -β -D-g ly-
copyranoside)[18] 、8-[(1R)-1-(3 , 4-二羟基苯基)-3-甲氧
基-3-丙酰基]儿茶素(8-[ (1R)-1-(3 , 4-dihydroxyphe_
ny l)-3-methoxy-3-oxopropy l] ca techin)、 8- [(1R)-
1-(3 , 4-二羟基苯基)-3-甲氧基-3-丙酰基] -3-表儿茶素
(8-[(1R)-1-(3 , 4-dihydroxypheny l)-3-methoxy -3-
oxopropy l] -3-epicatechin)、6-[(1R)-1-3-甲氧基-3-氧
代-1-(2 , 4 , 5-三羟基苯基)丙基] 儿茶素(6-[(1R)-1-3-
methoxy-3-oxo-1-(2 ,4 ,5-trihydroxypheny l)propyl] cate-
chin)、6-[(1S)-1-3-甲氧基-3-氧代-1-(2 , 4 , 5-三羟基
苯基)丙基]儿茶素(6-[(1S)-1-3-methoxy -3-oxo-1-(2 ,
4 , 5-tr ihydroxypheny l)propy l] ca techin)、Cinchonain 1a 、Cin-
chonain 1b 、Cinchonain 1c 、(-)-表儿茶素 、儿茶素-(7 ,8-bc)-
4β-(3 , 4-二羟基苯基)-二氢吡喃-2(3H)-酮(C atechin-(7 ,
8-bc)-4β-(3 ,4-dihydroxypheny l)-dihydropyran-2(3H)-
one)、儿茶素-3β -羟基-(1R-3 , 4-二羟基苯基)吡喃酮
(Catechin-3β -hydroxy - (1R-3 , 4-dihydroxyphenyl)
pyranone)、儿茶素-3β -羟基-(1S -3 , 4-二羟基苯基)吡喃
酮(Catechin-3β-hydroxy -(1S-3 , 4-dihydroxyphenyl)
pyranone)[19 ] 。
从西南菝葜中分离鉴定出山柰酚(Kaem ofe rol)、山柰酚-
7-O -β -D -吡喃葡萄糖苷 (Kaemofe ro l- 7-O -β -D-
g lycopyranoside)、槲皮素 、异鼠李素(Isorhamnetin)、二氢山柰
酚 、黄杞苷、异黄杞苷(I soenge letin)[ 20 ] 。
从穗菝葜中分离鉴定出花青素-3-O -芸香糖苷(Cyani_
din -3 -O - rutinside)、 花 葵素 -3 -O -芸香糖苷
(Pelargonidin-3-O -rutinside)[21 ] 。
从圆锥菝葜中分离鉴定出(2S , 3S)-6-甲基-3′-甲氧
基 -3 , 7 , 3′-三羟基黄烷-5-O -β -D -吡喃葡萄糖苷
((2S , 3S)-6-methy l-3′-methoxy -3 , 7 , 3′-trihydrox-
y flavan-5-O -β -D-g lycopyranoside)、(2S , 3S)-6-甲
基-4′-甲氧基-3 , 7 , 4′-三羟基黄烷-5-O -β-D -吡喃
葡萄糖苷((2S ,3S)-6-methy l-4′-methoxy -3 , 7 , 4′-trih_
ydroxyflavan-5-O -β-D -g lycopyranoside)、5 , 7 , 4′-三
羟基二氢黄酮(5 , 7 ,4′-trihydroxy flavanone)[22 ] 。
从穿鞘菝葜中分离出芦丁 (Rutin)、 3′-甲醚芦丁 (Nar_
cissin)[23 ]。
3 芪类化合物
已报道的芪类化合物包括白藜芦醇(Resvera trol)[15 ] 、白藜
芦醇-3-O -β -D-吡喃葡萄糖苷(Resveratrol-3-O-β-
D -g lycopyranoside)[14 ] 、3 , 5.2′, 4′-四羟基芪(3 , 5.2′, 4′-
te trahydroxystilbene)[17 ] 、3 , 5.3′, 4′-四羟基芪(3 ,5.3′,4′-te_
trahydroxystilbene)、3β -(3′,5′-二羟基苯基)-2-α-(4″-
羟基苯基)-二氢苯并呋喃-5-甲醛(3β-(3′, 5′-dihydrox-
yphenyl)-2-α- (4″-hydroxyphenyl)-dihydrobenzofu-
ran-5-carbaldehyde)[22 ]。
4 苯丙素苷类化合物
从土茯苓中分离鉴定出 Smiglaside A ~ E [24 ] 、 Kelam-
payoside A 、苯丙素苷 F(Osmanthuside F)[14 ];从菝葜中分离鉴
中国药房 2009年第 20卷第 15期 Ch ina Pharmacy 2009 V ol.20 No.15 · 1193·
定出 Smilaside A ~ F 、Sm ig laside E 、Helonioside B 、2′,6′-二乙
酰基-3 ,6-二阿魏酰基蔗糖(2′,6′-diacety l-3 , 6-dife ruloy_
lsuc rose)[25];从圆锥菝葜中分离鉴定出(1-p-O-香豆酰基-
6-O -阿魏酰基)-β -D-呋喃果糖-α-D -吡喃葡萄糖苷
((1-p-O -coumaroy l-6-O -fe ruloyl)-β-D -fruc tofu_
ranosy l-α-D-g lucopyranoside)、(1-p-O -香豆酰基-3 ,
6-二-O-阿魏酰基)-β-D-呋喃果糖-α-D-吡喃葡萄糖苷
((1-p-O -coumaroy l-3 , 6-di-O -fe ruloy l)-β-D -fru_
ctofuranosyl-α-D-g lucopyranoside)、(6-O -阿魏酰基)-
β-D-呋喃果糖-(6-O-乙酰基)-α-D-吡喃葡萄糖苷((6-
O -fe ruloyl)-β-D-fructofuranosyl-(6-O-acety l)-α-
D -g lucopyranoside) [22 ] 、 Smig laside G ~ L 、 Smig laside E 、
Helonioside A 、Helonioside B [26 ];从牛尾菜中分离鉴定出 3′,
4′, 6′-O-三阿魏酰基蔗糖 (3′, 4′, 6′-O-t ri-fe ruloylsu-
crose)[13 ];从穿鞘菝葜中分离鉴定出 Smig laside F [23];从西南菝
葜中分离鉴定出 Bockioside A 、 Bockioside B 、麦芽酚-3-
O -β -D-吡喃葡萄糖苷 (Maltol-3-O -β-D-g lycopyra-
noside)、 羟基麦芽酚 -3 -O -β -D -吡喃葡萄糖苷
(Hydroxymaltol-3-O -β -D-g lycopyranoside)、 I soinno-
vanoside 、2-羟基-5-(2-羟乙基)苯基-β -D -吡喃葡萄糖
苷(2-hydroxy -5-(2-hydroxyethy l)pheny l-β -D -g ly-
copy ranoside)[27 ]。
5 其它类化合物
尚从牛尾菜中分离鉴定出 7-O -甲基-10-氧-百里香
酚龙胆二糖苷 (7-O -methy l-10-oxy -thymol gentiobio-
side)[13 ];土茯苓中分离鉴定出(+)-丁香脂素-4-β -D -吡
喃葡萄糖-(1※6)-吡喃葡萄糖苷((+)-sy ringaresino l-4-
β -D -glycopyranosy l-(1※6)-g lucopyranoside)、3-O -
β-D-吡喃葡萄糖基-1-(4′-羟基-3′, 5′-二甲氧基苯基)-
1-丙酮(3-(β -D -g lucopyranosy loxy)-1-(4′-hydroxy-
3′, 5′-dimethoxypheny l)-1-propanone)、8 , 8′-双丁香苷元
葡萄糖苷(8 , 8′-bisdihydrosieingenin g lucopyranoside)、3 , 4 ,
5-三甲氧基苯基-1-O -β-D-吡喃葡萄糖苷(3 , 4 , 5-trim_
e thoxypheny l-1-O -β -D-g lycopyranoside)、6-羟基-2 ,
4-二-O -(β-D-吡喃葡萄糖基)苯乙酮 (6-hydroxy-2 ,
4-di -O - (β -D -g lycopyranosy l)ace tophenone) [14 ] 、
5-O -咖啡酰基莽草酸(5-O-caf feoy lshikimic acid)[15 ];从圆
锥菝葜中分离鉴定出 3 , 4-二羟基苯甲酸甲酯(Methy l 3 , 4-di-
hydroxybenzoa te)、 咖啡酸甲酯 (Methyl caf feate)、 腺苷
(Adenosine)[22 ] 、4 , 6 , 4′-三羟基橙酮(4 , 6 , 4′-tr yhydroxyau-
rone)、Peceatanno l 、Verapheno l 、T rans-scirpusin 、5-O -咖
啡酰基莽草酸 [26 ];从穿鞘菝葜中分离鉴定出 Cassiamin A 、Cass_
iamin B [23 ];从西南菝葜中分离鉴定出(-)-异落叶松树脂酚-
9′-甲酸甲酯 ((-) -isola riciresinol-9′-carboxy lic acid
m ethy l ester)[28 ] 。
6 展望
菝葜属植物民间主要用于治疗关节炎 , 但迄今为止尚未明
确该属植物发挥功能主治的活性成分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
自身免疫性疾病 ,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以关节和关节周围组织非
化脓性炎症为主的人身性疾病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 ,
全球风湿病患者约 4亿人 ,约 10%的风湿、类风湿患者因长期得
不到有效的治疗而造成残疾 。采用筛选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药
物的活性指标为指导 ,如基于各种细胞因子靶点、免疫活性细胞
表面抗原靶点 、凋亡靶点 、抑制信号转导靶点 , 应用现代色谱和
光谱技术分离和鉴定出菝葜属植物抗类风湿关节炎活性化合
物 ,探讨活性成分的构效关系和作用机制 , 以活性成分为先导化
合物进行结构修饰和结构改造研究 , 可为充分利用菝葜属植物
资源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药物奠定基础 。
参考文献
[ 1] 中国科学院植物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植物志(第 15卷)[M ].
北京:科学出版社 , 1978:181 ~ 189.
[ 2] 国家药典委员会编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 S] .
2005年版.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 2005:14 ~ 15 、216 ~
217.
[ 3] Jiang JY ,Wu FH , Lu JF , et al.Anti-inflamm ato ry ac_
tivity of t he aqueous ex tract from Rhizome Smilatis
Glabrae[ J] .Pharmacol Res ,1997 , 36(4):309.
[ 4] Jiang JY ,Xu Q.Immunom odulato ry activ ity of the aque_
ous ex tract f rom rhizome Smi la x glabra in the la ter
phase of adjuvant-induced art hritis in rats[ J] .J Ethno_
pharmacol , 2003 , 85(1):53.
[ 5] Li YL , Gan GP , Zhang HZ , et a l.A flavonoid g lycoside
isolated f rom Smi la x china L.rhizom e in vit ro anti-
cancer effects on hum an cancer cell lines[ J] .J Ethnoph_
armacol , 2007 , 113(1):115.
[ 6] Fukunaga T , M iura T , Furuta K , e t al.Hypoglycemic
effect of the rhizomes of Smi la x g labra in norm al and
diabe tic mice[ J] .B iol Pharm Bul l , 1997 , 20(1),44.
[ 7] Sautour M ,Miyamoto T , Lacaille-Dubois MA.Bioac-
tive steroidal saponins f rom Smila x medica [ J] .Planta
Med ,2006 ,72(7):667.
[ 8] Sautour M ,Miyamoto T , Lacaille-Dubois MA.S te roid_
al saponins from Smi la x medica and their antif ungal ac_
tivity [ J].J Nat Prod ,2005 ,68(10):1 489.
[ 9] S hao B ,Guo HZ , Cui YJ , et al.S tero idal saponins from
Smi lax china and t heir anti-inf lammato ry activities
[ J] .Phytochem ist ry ,2007 ,68(5):623.
[10] 张存莉 ,朱 玮 ,程逸梦 ,等.黑刺菝葜中的甾体皂苷[ J] .
西北植物学报 , 2003 , 23(11):1 973.
[11] 张存莉 , 王冬梅 ,朱 玮 , 等.黑刺菝葜茎的化学成分研
究[ J] .中国药学杂志 , 2006 , 41(20):1 540.
[12] da Silva BP ,Parente JP.Three new steroidal saponins
from Sm ilax of f icinalis[ J] .Z Natur forsch , 2008 , 63:
95.
[13] Li J , Bi XL , Zheng GH , et al.S te roidal g lycosides and
aromatic com pouds from Smi la x riparia[ J] .Chem Ph_
arm B ull , 2006 , 54(10):1 451.
[14] Yuan JZ , Li W ,Koike K , et al.Phenolic glycosides f rom
rhizomes of Sm ilax g labra [ J] .Heterocycles , 2003 , 60
(7):1 633.
[15] Chen T , Li JX ,C ao JS , et a l.A new flavanone isolated
from Rhizoma Smilax Glab rae and t he struc tural re-
quirem ents of its deriva tives for preventing immunolo_
gical hepatocy te dam age[ J] .Planta Med , 1999 , 65(1):
· 1194· China Pharm acy 2009 Vol.20 No.15 中国药房 2009年第 20卷第 15期
中药血清指纹图谱研究与应用展望
杨光义 1 , 2* ,杜士明 2 ,雷 震 2 ,方建敏 2 ,姜华军 2(1.广州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 ,广州市 510006;2.郧阳医学
院附属太和医院 ,十堰市 442000)
中图分类号 R284;R2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1-0408(2009)15-1194-03
*讲师 , 主管药师 , 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药资源开发和新药
研究。电话:0719-8801393。E-mail:ygy 996@163.com
中药化学成分的复杂性和中医理论的特殊性是导致中药
药效成分不明确 、作用机制不清晰的关键 , 进而阻遏了传统中
医药与现代医学科学融合进程 。指纹图谱技术正是契合了中药
现代化这一需求而适时出现 。近年来 , 随着众多学者对中药药
效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研究的关注 , 中药血清指纹图谱技术正
逐步形成 , 并协同中药血清药物化学 、中药血清药理学一起推
动着中药药效成分明确化 、作用机制清晰化的发展 。本文在对
这一领域近年新进展作以综述的基础上 , 展望了中药血清指纹
图谱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前景 。
1 中药材指纹图谱研究现状
中药指纹图谱是指中药材或中成药经适当处理后 , 采用现
代分析手段 , 得到的能够标志该中药材或中成药特征的色谱或
光谱图 [ 1 ]。目前 , 研究中药指纹图谱的方法学主要有高效液相
色谱法 、薄层色谱法 、气相色谱法和毛细管电泳法等 [2 ~ 7 ] 。中药
的本质是多种化学物质按照每种中药特定的化学成分及含量
比例组合而成的复合体 , 采用各种适宜的手段表征其相对组成
和结构 ,具有高度的重现性和特征性 。因此 ,建立中药单味药和
复方制剂的指纹图谱是一种先进、切实可行的方法 。
2 中药血清指纹图谱研究现状
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 , 药物在体内发挥治疗作用必须与靶
器官或靶分子产生相互作用和发生生物转化 , 从而引起一系列
特定的生理反应 , 促进或抑制内源性靶标 , 产生一定的药理药
效作用 。药物在体内的转化过程大致可分为吸收 、分布 、代谢 、
排泄等几个阶段 。吸收入血产生药效的有效成分来源大致包
括:药材固有成分 、加工炮制和煎煮过程产生的新成分 、肠内菌
代谢产物 、吸收入血经肝脏“首关效应”的代谢产物等 。中药传
统的口服给药形式决定了那些被吸收入血的物质才能产生活
性 ,且有些成分只有经体内代谢转化后方能产生活性 。因此 ,中
药的体外试验结果与其在体内的效应本质上存在着一定差异 ,
也就是说缺乏体内过程的中药直接用于体外试验 , 不能完全反
应其药效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 。
传统的中药化学成分指纹图谱仅体现中药提取物的化学
成分及其相对含量 , 只停留在质量控制这个层面 , 是指纹图谱
技术发展的初级阶段 。在实际应用中对于含量相对量较小的活
性成分 , 常被含量大或者响应大的一些非活性成分所掩盖而难
以检测 , 达不到以药效成分进行质量控制的目的 , 无法建立药
效成分含量与疗效的相关性 。在保持传统中药指纹图谱的特点
与功能前提下 ,增加对中药疗效 、功效进行评价的功能 ,并且提
供相应药理学参数 , 就必须向着中药生物指纹图谱方向发展 ,
即构建具有生物学评价意义的中药血清指纹图谱 。
中药血清指纹图谱是指将中药经口服给药后一定时间采
血 , 分离血清 , 用含药血清代替中药 , 经适当处理 , 采用现代分
析手段 , 得到能够标志该中药药效成分特征的色谱或光谱图。
即对中药 、空白血清 、含药血清 3组指纹图谱进行比较 ,得到活
56.
[16] Chen T , Li JX ,C ai Y , et al.A flavonol glycoside from
Smila x glabra[ J] .Chinese Chem Lett , 2002 , 13(6):
537.
[17] 冯 峰 , 柳文媛 , 陈优生 , 等 .菝葜中黄酮和芪类成分的
研究[ J]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 2003 , 34(2):119.
[18] 阮金兰 , 邹 健 , 蔡亚玲.菝葜化学成分研究 [ J] .中药
材 , 2005 , 28(1):24.
[19] Huang HL , Lu ZQ ,Chen GT , et al.Pheny lpropanoid-
substituted catechins and epicatechins from Smila x ch_
ina[ J] .Helv Chim Acta ,2007 , 90(7):1 751.
[20] Xu J ,Li X ,Zhang P , et al.Antiinflammarory constitu_
ent s from the roo ts o f Smi la x bockii Warb.[ J] .Arch Ph_
arm Res , 2005 , 28(4):395.
[21] Longo L ,Vasapollo G.Extraction and identification o f
anthocyanins from Smila x aspera L.ber ries[ J] .Food
Chem , 2006 , 94(2):226.
[22] Li S Y , Fuchino H , Kaw ahara N , et al.New phenolic
constituents from Sm ilax bracteata[ J] .J Nat P rod ,
2002 , 65(3),262.
[23] Cheng YB , Zhang DM ,Yu SS , et al.Chemical constit_
uents of Smi la x per foliata [ J] .Acta Botanica S inica ,
2004 , 46(5):618.
[24] Chen T , Li JX ,Xu Q.Pheny lpropanoid g lycosides f rom
Sm ilax g labra [ J].Phytochemist ry ,2000 ,53(8):1 051.
[25] Kuo YH ,Hsu YW ,Liaw CC , et al.Cy totoxic pheny lpr_
opanoid g lycosides from stems o f Sm ilax china [ J] .J
Nat Prod , 2005 , 68(10):1 475.
[26] Zhang LJ , Liao CC ,Huang HC , et al.Antioxidant phe_
ny lpropanoid g lycosides f rom Smila x bracteata[ J] .
Phytochem istry , 2008 , 69(6):1 398.
[27] Guo HZ , Koike K , Li W , et al.M altol glucosides from
the tuber o f Smi la x bock ii[ J] .Phytochem istry , 2004 , 65
(4):481.
[28] Xu J , Li X ,Zhang P , et al.A new lignan f rom Sm ilax
bock ii Warb.[ J] .Pharmazie , 2006 , 61(9):812.
(收稿日期:2008-10-22 修回日期:2009-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