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驱虫斑鸠菊对小鼠免疫分子的影响



全 文 :白癜风是一种常见病,主要表现为皮肤呈斑块
状或片状脱色变白。形态学上可见病损皮肤色素颗
粒减少,黑素细胞破坏 !数量减少乃至消失。对该病
的发病机理至今尚未形成明确的认识,现在多数学
者认为该病属自身免疫疾病。驱虫斑鸠菊(!#$%$&
’(($)*+,’$)’-( .’++/,#)注射针剂是新疆人民医院
根据多年临床经验研制成功的治疗白癜风的纯中药
制剂。为了深入研究该药作用机理,特别是对免疫系
统的作用,我们从细胞和分子水平探讨了该药对正
常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以便为其临床应用提供理
论依据。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动物
&’( & ! ) 纯系小鼠,雌性,体重 *+,* -,购于中国疾病预
防控制中心流行病与微生物所,合格证编号为 (医动字)第
..+$/0+12 号,314 小鼠购自军事医学科学院实验动物中心。
$%* 药品与试剂
驱虫斑鸠菊注射针剂每毫升相当于 +%*1 - 生药,由新疆
人民医院临床医学研究所提供。5678$9:+ 培养基为 ;8&3<
产品;$9:+ 完全培养液加青霉素 $++ ! ! =>、链霉素 $++ !> !
=>、谷氨酰胺 * ==?> ! ( 及 $+@胎牛血清;氚标记的胸腺嘧啶
核苷(0A/BC6)为中国原子能研究所产品;邻苯二胺为 DE-=F
产品分装;过氧化物酶标记羊抗鼠 8-;、过氧化物酶标记兔抗
鼠 8-; 购于邦定生物技术公司;兔抗小鼠 8-7、8-’ 抗体为
DE-=F 公司产品;荧光标记的羊抗小鼠 3G$.(3G$./5H)以及
文章编号I$++./+++*J*++*K+0/+$20/+: 研究报告
驱虫斑鸠菊对小鼠免疫分子的影响
邓瑞春 $L周勇 $L徐建国 *L 尚靖 *L 王旭丹 $L于鲁海 *L 章金刚 0L王冬平 :
($%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研究所,北京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临床药学研究所M
0% 军事医学科学院野战输血研究所;:% 军事医学科学院实验动物中心)
摘要:探讨驱虫斑鸠菊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揭示其免疫作用机理。利用N0AO/BC6 参入法测定驱虫斑鸠菊对小鼠体
内免疫功能的影响,运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测定驱虫斑鸠菊对小鼠 & 淋巴细胞分泌抗体功能的影响;采用流式细胞
测定方法测定 3G$.& 细胞亚类表达水平;采用N0AO/BC6 参入法利用 3B((/* 细胞株测定 B 淋巴细胞分泌 8(/* 活性。
结果驱虫斑鸠菊的低、中、高三个剂量对体内 B、& 淋巴细胞的增殖活性、血清总抗体和抗原特异性抗体含量、3G$.&
细胞亚类表达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 B淋巴细胞分泌 8(/* 活性也具有明显抑制作用。说明驱虫斑鸠菊对机体体液
免疫和细胞免疫功能都具有明显抑制作用。
关键词:驱虫斑鸠菊;抗体;白细胞介素/*;淋巴细胞亚类;流式细胞仪
!#$%& ’ !#$%$&’’$()*+&$(&,’ -&**. ’( %)# *++,(#
,($%*’( *( (’-+./ +’,&# &$ /&/%
GHP; 6QE/)RQSL TVU (Q/RFEL TA’P; XES/-FS-L #’P; G?S-/YES-
J8SZ[E[Q[\ ?] 3?=^ESF[E?S ?] 3RES\Z\ B_FCE[E?SF> FSC #\Z[\_S 7\CE)ES\L
&\E‘ES- USEa\_ZE[b ?] B_FCE[E?SF> 3RES\Z\ 7\CE)ES\L &\E‘ES- $+++*.L 3RESFK
01&%-.$%2 B? \cY>?_\ [R\ \]]\)[ ?] [R\ !#$%$’(($)*+,’$)’-( .’++/ ?S [R\ E==QS\ ]Q)[E?S% BR\ \]]\)[ ?] !#$%$’&
(($)*+,’$)’-( .’++/ ?S [R\ ZY>\\S Z\)_\[E?S ?] 8(/* d\_\ FZZ\ZZ\C ^b N0AO/BC6 ES)?_Y\_F[E?S FSC FS[E^?Cb Y_?CQ)e
[E?S ES [R\ Z\_Q= d\_\ FZZ\ZZ\C ^b H(8D’% UZES- ]>?d )b[?=\[\_ =\[R?CZ [? C\[\)[ 3G$. >b=YR?)b[\ ZQ^)>FZZ \ce
Y_\ZZ ES [R\ Z\_Q= ?] =E)\ !#$%$’(($)*+,’$)’-( .’++/ ESRE^E[\C 8(/* L[R\ [?[F> FS[E^?Cb FSC ZY\)E]E) FS[E^?Cb [?
’041 Y_?CQ)[E?S FSC 3G$. >b=YR?)b[\ ZQ^)>FZZ \cY_\ZZ ?S S?_=F> =?QZ\ ES aEa?% !#$%$’(($)*+,’$)’-( .’++/ )?Q>C
ESRE^E[ [R\ E==QS\ ]QS)[E?S ?S S?_=F> =?QZ\ ES aEa?%
3#4 5’-6&2 !#$%$’(($)*+,’$)’-( .’++/;FS[E^?CbM ES[\_>\QfES/*M >b=YR?)b[\ ZQ^)>FZZ ]>?d )b[?=\[\_
中图分类号:60.* 文献标识码:’
收稿日期:*++$/$$/*+
作者简介I邓瑞春J$.9+/ K,女,博士研究生。电话:+$+/92*:9414
生 物 技 术 通 讯
(HBBH6D 8P &8%$0 P?%0 7FbL *++* $20
生 物 技 术 通 讯
!##$% &’ (&)#*+’)!),- ./0123 ’/13 4567 8998
低渗的红细胞溶解液($(*)由美国 (: 公司生产。
液体闪烁计数仪为 (;<=>5? 公司产品;*)8 培养箱为日
本池本理化工业株氏会社产品;酶联仪为日本 (@/A$5B 8CC9
型;流式细胞仪和软件由美国 (: 公司制造。
213 分组与给药
将 (D! ( E < 小鼠随机分成 F 组,每组 29 只G 驱虫斑鸠菊
注射液共设 3 个剂量组,低剂量组(.4A!)每天 HI1C >J E =J,
为患者临床用量的 C 倍;中剂量组(.4A4)每天 2IC >J E =J,
为患者临床用量的 29 倍;高剂量组(.4A+)每天 3C9 >J E =J,
为患者临床用量的 89 倍。临用时用生理盐水配制适当浓度。
每天给药一次,腹腔注射,每次 91C >0。连续用药 29 B,第 22B
摘出眼球放血并处死。正常对照组仅注射生理盐水。
21F 淋巴细胞增殖试验
采用K3+LA#B$ 参入法K2L。无菌操作取小鼠脾脏,按常规方
法制备脾细胞悬液,调脾细胞浓度为 CM29N E >0,加入 ON 孔板
中,299 !0 E孔,分别加入含 */?D 或 !P% 的不完全 2NF9 培养
基(*/?D 终浓度为 C !J E >0,!P% 终浓度为 C9 !J E >0),每个
稀释度 28 个复孔。3IQ,CR *)8条件下培养 I8 S。培养结束
前 N S 加入 21HCM29F (T E孔K3+LA#B$。最后用多头细胞收集
器收集细胞于 FO 型纤维滤纸上,用液闪仪计数每分钟脉冲数
)。以各剂量组平均数为指标,进行统计学处理,以 ! 检验
求出 值。
21C .V体内对小鼠血清抗体的影响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 K873L。&J, 测定程序:将血清稀释一
定倍数以每孔 299 !0 加入 ON 孔板中,FQ孵育过夜,再加入
过氧化物酶标记的羊抗小鼠 &J,,进一步与底物反应,测定
FO9 ?> 吸光度值。&JD、&J4 测定程序:同上将血清稀释一定
倍数以每孔 299 !0 加入 ON 孔板中,FQ孵育过夜,加入兔抗
小鼠 &JD 和兔抗小鼠 &J4 299 !0,3IQ孵育 2 S 后,再加入过
氧化物酶标记的羊抗兔 &J,,进一步与底物反应,测定 FO9
?> 吸光度值。
21N .V体内对 D3IC 免疫 *CI 小鼠血清抗体的影响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 K873L:用 *CI 小鼠,常规免疫方法,
即第 2 次免疫使用福式完全佐剂,第 8WC 次使用福式不完全
佐剂,最后一次腹腔直接注射抗原进行加强免疫,每次间隔时
间约为 2C B,每次免疫抗原量约为 899 !0 E只鼠。
21I &!A8 活性测定
&!A8 诱生:上述各组动物分别无菌取脾脏,分离成单细
胞悬液,低渗法破坏红细胞,调脾淋巴细胞浓度为 2M29C E >0,
加入 8F 孔板中,每孔 2 >0,再加入含 */?D 的 2NF9 完全培
养液 2 >0 E孔(*/?D 终浓度为 C !J E >0)。培养 FH S。无菌收
集细胞培养上清,2 999 X E >@?,离心 29 >@?。将上清液保存
在A89Q,待测定 &!A8 含量。
&!A8 测定KFL:样品组设原液、8 倍稀释、F 倍稀释 3 个梯度7
每个稀释度设 F 个重复孔。以不加 &!A8 的完全 $P4&2NF9 培
养基作为对照;于 ON 孔板中加入 299 !0 上述稀释液。*#!!A
8 细胞在换液后 8 B 才可使用,将细胞从培养瓶中收集起来,
用不含 &!A8 的完全 $P4&2NF9 培养基洗 8 遍,重悬于完全
$P4&2NF9 培养基中,3IQ孵育 39 >@?,再洗一遍,以去除残
余的 &!A8。计数细胞 8M29C E >0。将 299 !0 *#!!A8 细胞加入
已稀释好样品的 ON 孔板中 (8M29F E孔细胞浓度)。3IQ,CR
*)8 饱和湿度培养 8F S,加入K3+LA#B$,继续培养 8F S。最后
用多头细胞收集器收集细胞于 FO 型纤维滤纸上,液闪仪计数
每分钟脉冲数。
21H 流式细胞仪测定 ( 淋巴细胞表面标志 K2L
无菌操作取小鼠脾脏,研磨脾脏,用 899 目钢网过滤,制
备脾细胞悬液,用 2NF9 无血清培养液冲洗网,将脾细胞悬液
置 29 >0 试管中,离心 8 999 XU>,29 >@?, 沉淀用约 2 >0
2NF9 无血清培养液悬浮。取 21C >0 离心管,加入上述细胞悬
液 912 >0,再加入荧光标记的抗体 29 !0,室温放置 39 >@?。
向上述反应管中加入 21C >0 红细胞裂解液,室温放置 2C
>@?,离心弃上清。再用 2NF9 无血清培养液洗 8 次,每次离心
8 999 X E >@?,29 >@?。加入固定液 91C >0,配成细胞悬液。立
即或次日用流式细胞仪测定结果。
21O 数据处理
用 %/YZ[5X5\*!!]^;_Z 软件系统对流式细胞仪测定的 (
淋巴细胞表面标志的图形及数据进行处理,所得测试结果以
#‘$ 表示,再经 ! 检验比较各组差别。
8 结果
812 .V对小鼠体重的影响
见表 2。对照组在实验过程中体重变化不大,驱
虫斑鸠菊低、中、高三个剂量组用药过程中体重变化
也不明显,说明药物对小鼠生长无不良影响。
818 .V体内对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
驱虫斑鸠菊低、中、高三个剂量组脾脏 #、( 淋巴
细胞增殖过程中 K3+LA#B$ 参入量比对照组明显降
低,显示驱虫斑鸠菊可抑制小鼠 #、( 淋巴细胞的增
殖。经统计学处理(! 检验)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a
9192)。说明驱虫斑鸠菊对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均有
明显抑制作用。
813 .V体内对小鼠血清抗体的影响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测定驱虫斑鸠菊注射液
处理的 F 组 (D! ( E < 小鼠血清抗体含量,结果见图
2,与对照组相比,驱虫斑鸠菊低、中、高 3 个剂量组
血清 &J,、&J4、&JD 含量均有明显下降,经统计学处
理(Z检验)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a9192)。从分子水
平证明了驱虫斑鸠菊对体液免疫有抑制作用。
表 2 驱虫斑鸠菊对小鼠体重的影响 !
组别 % 用药前 用药后第 FB 用药后第 OB
*ZX0
.4A!
.4A4
.4A+
22
22
22
22
2H183‘2122
2I1NN‘213F
2I1CO‘21CC
2I1OF‘21I8
2H18N‘218F
2H1CH‘812C
2I1FC‘818O
2N1HN‘812O
2H183‘8199
2H1IC‘818O
2I12C‘2133
2I1ON‘812F
2HF
!# $%体内对 &’()免疫小鼠血清抗体的影响
以 &’() 人黑素瘤细胞蛋白作为抗原,免疫 *)(
小鼠,首先刺激其产生抗体,然后按 +’ 的方法分组
与给药,再按 +) 的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测定驱虫斑
鸠菊对机体总 ,-. 和针对 &’() 特异抗原 ,-. 活性
的影响。从图 ! 可见,与对照组相比较,驱虫斑鸠菊
处理各组的总 ,-. 和针对 &’() 特异抗原 ,-. 活性
均明显下降,经统计学处理(! 检验)具有非常显著性
差异(/00+)。说明驱虫斑鸠菊即可以对总 ,-. 发
挥作用,也可以对 &’()特异抗原 ,-.发挥作用。
!) $% 体内对小鼠 1 淋巴细胞分泌 ,23! 活性的
影响
以 *1223!为 ,23!依赖细胞,采用 ’43156 参
入法对驱虫斑鸠菊处理的各组动物脾脏分泌 ,23!
的活性进行测定,结果见图 ’。从图中可见,驱虫斑鸠
菊低、中、高三个剂量组7’483156 参入量(*9:)比对
照组明显降低,经统计学处理(! 检验)具有非常显著
性差异(/00+)。表 ! 显示各实验组所测定的 ,23!
含量,以及高、中、低三个剂量组的抑制率,分别为
!;<、#+<、)0<。显示出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表明
驱虫斑鸠菊对 1 淋巴细胞分泌 ,23! 活性有明显抑
制作用。
!; $%对 *=+> ?淋巴细胞的影响
图 #为采用流式细胞测定方法测定的 ? 淋巴细
胞主要表面标志物 *=+> 含量,从图中可见,驱虫斑
鸠菊处理的 ’ 个剂量组荧光强度比对照组明显降
低,从驱虫斑鸠菊对 *=+> 的表达的抑制作用显示,
该药对 ?细胞功能具有明显抑制作用,进而抑制体
液免疫功能。
’ 讨论
本实验从免疫细胞到免疫分子,比较系统地研
究了驱虫斑鸠菊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
驱虫斑鸠菊低、中、高三个剂量对小鼠 ? 淋巴细胞和
1 淋巴细胞的增殖反应均有明显抑制作用;可明显
抑制 1淋巴细胞的分泌活性;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
验测定小鼠血清抗体,显示药物对小鼠血清 ,-.、
,-:、,-&含量有明显抑制作用;采用流式细胞测定方
法测定 *=+>? 细胞亚型活性显示出药物处理组比
对照组明显降低。另外,驱虫斑鸠菊不仅可以使正常
小鼠血清总 ,-. 含量降低,而且可以使免疫过的小
鼠血清中针对 &’() 的特异性 ,-. 水平降低,经进一
步研究,这些抗体有针对白癜风抗原的抗体。总之,
上述结果是在用药过程中不影响体重的情况下产生
的,换句话说,驱虫斑鸠菊虽然可使免疫系统出现明
@@ 与对照组相比 (/00+)
表 ! $%体内对小鼠脾脏 1淋巴细胞分泌 ,23! 活性的影响
实验组 # ABCD$E%F ,23! D! G CHF 抑制率D*IJH
$:32
$:3:
$:34
#
#
#
#
’;);>!E#;!K+
!(+(;+E);++@@
!+;##+E’’;);@@
+K’(>;E!>’0+@@
!0;)’
+))(;
+!;0;
+0K#;
!;
#+
)0
图 + $%体内对正常小鼠血清抗体的影响
图 ! $%对 &’() 免疫小鼠的血清抗体的影响
图 ’ $%对正常小鼠脾脏分泌 ,23! 的影响
图 ’ $%对正常小鼠 *=+> ? 淋巴细胞的影响
邓瑞春等:驱虫斑鸠菊对小鼠免疫分子的影响 +K)
生 物 技 术 通 讯
!##$% &’ (&)#*+’)!),- ./0123 ’/13 4567 8998
显抑制作用,但不影响小鼠生长发育。本实验结果提
供的证据显示,驱虫斑鸠菊对白癜风的治疗作用,可
能是通过抑制机体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进而降低
机体对自身组织(如黑素细胞)的免疫反应,减少自
身组织的破坏来进行的。驱虫斑鸠菊可使白癜风特
异抗原的抗体活性受到抑制,从而为驱虫斑鸠菊的
临床治疗效果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根据资料报道,白癜风患者血清、器官特异性抗
体的阳性率明显增高 :;<=>;体内具有抗黑素细胞的抗
体 :?<2@>A外周血 # 淋巴细胞及其亚群有异常改变 :2;<2B>;
具有典型的自家免疫病特征。另有文献报道:2=>,对朝
鲜人中 ;9 例活动期、泛发白癜风以及 39 例正常人
用流动细胞计数器测定末梢血淋巴细胞,并用 *C2?
单克隆抗体进行评价,结果显示,发病近一年的患者
( 淋巴细胞计数比对照组及病期长的白癜风患者
高。
参考文献
:2> 钱玉昆主编1实用免疫学新技术:4>1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
大学联合出版社出版72??;122,2;
:8> 方福德7周吕7丁濂7张德昌1现代医学实验技巧全书(下册):4>1北
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72??;1338
:3> 汪濂主编1现代医学实验方法:4>1 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
大学联合出版社7338<3@9,@=3
:@> 李成文编著,现代免疫化学技术:D>1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8
:;> !EFGEF H(7 ’/FI0JGI DD1 .KLK0KM/1 NO5L KP KLQ &P KL KRS/FL5GLQ:D>
DH4H72?B=7 83?T28UV 22=3
:W> (ELLEF0E *7*5FELL/ H7 CE XK/ H7 ! #$1 &GYKIEGYE 5GI PKMGKZK[
Y5GYE /Z /FM5G/G06 5JL/5GLK\/IKEPU KG S5LKEGLP ]KLO ^KLK0KM/ :D>1 CEFR5L/0/MKY51
2?=;7 2B2TWUV @2?
:B> (F/PL/ZZ D1 HJL/5GLK\/IKEP KG S5LKEGLP ]KLO ^KLK0KM/ :D>1 !5GYEL7
2?W?7 8TBW23UV 2BB
:=> (ELLEF0E *7 CE0 _FELE ,‘7 _EPEFKY/ H7 ! #$1 HJL/5GLK\/IKEP KG
^KLK0KM/:D>1 HFYO CEFR5L/072?BW7 228T?UV 238=
:?> +5FP/J0KP _7 a5G5b/JbK #P5b50KIKP ‘ ! #$1 HJL/KRRJGKL6 5GI
^KLK0KM/:D>1 HFYO CEFR5L/072?B=7 22@T29UV 2;;@
:29> +EFLc a*7 ,5ccE !H7 aKFbS5LFKYb *+7 ! #$1 HJL/KRRJGE ^KLK0K[
M/V IELEYLK/G /Z 5GLK\/IKEP L/ RE05GKG1 ’ G[
M0 D 4EI72?BB7 8?BT28UV W3@:22> ’5JMOL/G ,a7 KPKGMEF47 (6PLF6G D*1 HGLK\/IKEP L/ G/FR50 OJ[
R5G RE05G/Y6LEP KG ^KLK0KM/:D>1 D dS EI72?=37 2;=T2UV 8@W
:28> ’5JMOL/G ,a7 KPKGMEF 47 (6PLF6G D*1 CELEYLK/G /Z 5GLK\/IKEP
L/ RE05G/Y6LEP KG ^KLK0KM/ \6 PSEYKZKY KRRJG/SFEYKSKL5LK/G :D>1 D
&G^EPL CEFR5L/07 2?=37 =2TWUV ;@9
:23> ’5JMOL/G ,a7 $EMMK5FI/ C7 (6PLF6G D*1 */FFE05LK/G \EL]EEG ^K[
LK0KM/ 5GLK\/IKEP 5GI EdLEGL /Z IESKMREGL5LK/G KG ^KLK0KM/ :D>1 D
HR HY5I CEFR5L/07 2?=W7 2;T;UV ?B=
:2@> ’/FFKP CH7 aKPPKGMEF $47 ’5JMOL/G ,41 ^KIEGYE Z/F KR[
RJG/0/MKY REYO5GKPRP KG OJR5G ^KLK0KM/V S5LKEGLPe PEF5 KGIJYE
I5R5ME L/ OJR5G RE05G/Y6LEP %& ’%() \6 Y/RS0EREGLI5R5ME 5GI 5GLK\/I61 D &G^EPL
CEFR5L/072?==7 ?9TWUV B=3
:2;> %/J\KF5G _7 (EGc5bEG %7 (E00EL *7 !5Y/JF D_7 ! #$1 .KLK0K[
M/V SEFKSOEF50 #50 5GLK\/IKEP:D>1 (F D CEFR5L/07 2?=;7 223 %JSS0 8=28@
:2W> ,FKREP _7 ,O/GEJR 47 %L/YbL/G #7 ! #$1 # YE00 SF/ZK0EP
KG ^KLK0KM/:D>1 D HR HY5I CEFR5L/07 2?=W7 2@T8UV 2?W
:2B> +50IEF $47 N50LEFP *%7 D/OGP/G (H7 ! #$1 H\EFF5LK/GP KG #
06RSO/Y6LEP 5GI G5LJF50 bK00EF YE00P KG ^KLK0KM/V 5 Z0/] Y6L/REL[
FKY PLJI6:D>1 D HR HY5I CEFR5L/07 2?=W7 2@T;UV B33
:2=> +5GG %a7 _5Fb -a7 *OJGM a#7 ! #$1 _EFKSOEF50 \0//I 06RSO/[
Y6LE KR\505GYE KG b/FE5GP ]KLO 5YLK^E ^KLK0KM/:D>1 &GL D CEFR5L/07
2??37 38T@UV8=W
2=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