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长江中、下游冬大麦区二棱大麦新品种的选育



全 文 :大麦科乎 总19 期19 9 8年第二期— 学术研 完
长江中、 下游冬大麦区二
棱大麦新品种的选育
赵 理 清
(浙江省农科院作物所 )
题要 :长江中 、 下游冬大麦区是我国大麦主产区 。 解放以来 , 本区大麦品种演变过程大
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 50 年代 、 60 年代一70 年代前期 , 70 年代中期一 8 0年代前期 , 80 年代中期
起。 在 27 个二梭大麦品种中 , 国外引进的 3 个 , · 系统选育的 4个 , 品种间杂交选育的 19 个 ,
辐射育成的 1 个。 对 l日个二梭皮大麦和 5 个二梭裸大麦品种的亲缘关系分析结果表明 , 利用
本区和国外尤其日本的品种资源作为本区二棱大麦育种的亲本材料是合适的 。 今后选育二棱
大麦新品种 , 应着重从早熟 、 ,株 .型 、 品质 、 抗性四方面入手 。
幸奋今户 孚是今洛 考公唱念 邓会唱含
长江中 、 下游冬大麦区是我国 1 2个大麦生态区之一 , 是大麦主产区 , 大麦播种面积 占全
国大麦播种总面积的 1 / 2 以上 , 总产量 占全国大麦总产量的 2 / 3 。 本区海拔都在 10 米 以
下 , 丘俊山地在 30 Q一 7 0。米。 1 月份平均气温 0 一 5 ℃ 。 雨量充沛 , 大麦生育期降 水 量 4 0
一万的毫米 , 抽穗至成熟期多雨 (如浙江省杭州市 19 56 一 1 9 8 0年 25 年的年平均雨量为 6店2 . 9毫
米 , 最多年份达 1 5 3 . 2毫米 , 按月份来说 , 上年的1 、 12 月 、 次年的 1 、 2 、 3 、 4 、 5 月
的平均雨量依次为 5 2 . 2 4 、 5 3 . 6 6 、 5 8 . 5 5 、 5 4 . 4 5 、 1 1 1 . 9 5 、 1 2 0 . 0 9 、 1 7 3 . 0 毫米 ) 。 1 0 月下
旬一 1 月中旬播种 , U 月上旬一1 月下旬出苗 , 翌年 5 月中 、 下旬成 熟 , 生 育 期 1 70 一 190
夫。 由于抽穗前后至成熟阶段 , 雨水偏多且伴有大风 , 易引起赤霉病等病害和 倒伏 现 象 出
现 , 而且后期高温逼熟屡有发生 , 加上部分田块大麦黄花叶病为害 , 这些都是引起本区大麦
产量不稳定的因素 。
解放后 , 通过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共同努力 , 选育出并推广了许多优良品种 , 促进了大麦
产量的不断提高 。 据统计 , ’江苏省大麦单位面积产量 , 60 年代 比 50 年代提高 2 4 . 8% , 7 0年代
比 5。年代提高 1 . 5倍。 浙江省大麦每亩产量 , 40 年代末 似 9钓年 ) 为 4 , 公斤 , 50 年代为 64 . 。
公斤 , 60 年代为89 . 5公斤 , 70 年代为 1 2 2 . 5公斤 , 80 年代前半期为 1 8 4 . 5公斤 。 上海市大麦每
亩产量 , 50 年代为 8 2 . 5公斤 , 70 年代末至 80 年代初期提高到 2 。公斤 , 单产增长 1。 5倍以上 。
从现有的趋势看来 , 随着优良二棱大麦新品种的不断育成与推广 , 大麦产量将 会 进一 步 提
高 , 现仅就本区二棱大麦新品种的选育作一叙述 , 仅供参考 。
一 、 大安品种演变过程
解放以来 , 随着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 , 耕作制度的变异 , 籽粒用途的改 变 , 病 害 的 发
生 , 因而生产上种植的新品种也有所变化 , 而且良种配合良法 , 使大麦产量随品种更换而稳
步上升。 回顾解放以来本区大麦品种演变过程 , 大致可分为 四个阶段 : 50 年代 , 由于当时大
DOI : 10. 14069 /j . cnki . 32 -1769 /s. 1989. 02. 002
大麦科学 总 1 9期 1 9 89气第二期— 学术研 究 . 7 .麦新品种尚未形成 , 为满足李产上需妥 ( 当时耕作制度主要是稻麦两熟 、 棉麦套种和绿肥麦
间作等 ) , 先从征集 、 评滓农家品种入手 , 路定出并推广了许多优良农家 品神 , 如江苏的兴
化夸老五 、 劳大麦 , 浙江的东阳三月黄 、 一兰溪半迟熟 * 上海的紫大麦 、 慈姑青 、 老脱须 , 湖
北的江陵三月黄等 。 这些品种多数为半冬性 , 多梭裸大麦和皮大麦 。 在这一时期 , 以种植农
家品种为主 。 60 年代一 7。年代前期 , 生产水平得到提高 , 水田多熟制得到发展 ( 如水田麦稻
一年两熟向麦稻稻二年三熟发犀 ) , 对品种早熟 、 丰产 ( 亩产 20 。一 3 50 公斤 ) 要求迫切 。 生
产上种植的优良农家品种如江苏的尺八大麦 、 建湖长六棱 、 黑六柱 , 浙江的 肖山立夏黄 、 蟀
县无芒六棱 、 矮白洋 , 上海的三月黄 、 白六柱、 黑六柱、 宝山二棱等 , 改气良品种如 2一 1 4 、
通麦 4 号 、 裸麦 7 6 7、 浙农 12 、 沪麦 1号等。 这些品种分别具有早熟或丰产等优点 , 其中裸
麦 75 7同时具有早熟 、 丰产二个特点 , 所以成为推广水田三熟制的先锋品种。 这一时期 ,生产
上形成了农家品种和改良品种同时应用的格局 , 半冬性多棱品种较多 , 四棱品种面积减少 ,
二棱品种面积增加 , 皮大麦面积扩大 , 裸大麦面积减少多 早熟品种面积扩大 。 70 年代 中期一
8 0年代前期 , 随着生产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 水田麦稻稻一年三熟制进一步发展和稳定 , 要求
种植早熟 、 亩产 3 50 一 4 50 公斤 、 适应性广的品种 。 面对这 些要求 , 当时生产上推广了引进品
种早熟 3 号 、 早熟 7 号 , 其中早熟 3号品种因具有早熟 、 高产 、 适应性广等优点 , 从 1 975 年
起就迅速替换了原有许多农家品种和改良品种而成为本区大麦主要栽培品种 。 同时 , 还种植
了改良品种如米麦 114 、 立新 1 号 、 盐辐矮早 3 、 沪麦 4 号等。 这一时期 , 以引进品种为主 ,
改 良品种为副 , 品种棱型由多样趋向较为单一的二棱类型 , 而且二梭类型品种转为以早熟 、
春性 、 中秆和半矮秆品种为主 , ,皮大麦品种发展成为主要栽培品种 , 籽粒用途由食用 、 饲用
为主转为饲用为主。 80 年价中期越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 国民经济的发展 , 促使农作
物种植结构的调正 (部分地区的耕作制度出现了多样化 ) , 而且啤酒工业 、 饲料工业和瘦肉
型猪饲养业的兴起 , 使得大麦籽粒日趋商品化 , 从而要求种植既高产 (亩产 40 0一 50 。公斤 )
又优质的品种 。 此时期生产上推广了许多改良品种 , 如盐辐矮早 3 , 苏啤 1 号 、 通麦 5 号 、
沪麦 4 号 、 6 号和 8 号 、 径大 1号 、 浙皮 1 号 、 舟麦 1号和 2号 、 浙农大 2 号和 3号 、 4 3 7 、
秀 79 一 2 等 。 同时 , 还种植了引进品种早熟 3 号 、 酉引肆居等。 这一时期 , 以改 良品种 为
主 , 引进品种为副 , 籽粒用途以饲用为主 , 啤用比重加大 , 品种产量进一步提高 , 籽粒品质
有所改善 , 耐黄花叶病品种增多 。
二 、 二梭大麦新品种的亲缘关系 .
在解放后 ( 1 9 4 9一 1 9 8 7 ) 的 38 年间 , 本区除评选出许多优良地方品种外 , 还选出了二梭
皮大麦 2 个和二棱裸大麦 5 个共 2 7个品种 , 并在生产上推广种植 , 有不少种植面积较大 ( 其
中有的是发展中品种 ) 。 最大种植面积在 13 0 Q万亩以上的 1 个 , 40 0万亩以上的 1书 3 0 方
亩以上的 1 个 , 2 0 万亩以上的 1 个 , 10 0万亩以上的 2 个 , 60 万亩以上的 1 个 , 5。万亩 ,以上
的 1 个 , 40 万亩以上的 2 个。
据查考 , 在这 27 个品种中 , 按年份来分 , 50 年代育成的 1 个 ( 占3 . 7% ) ,创年代育成的
8 个 ( 占29 . 6% ) 。 70 年代育成的 2 个 . ( 占7 . 4 % ) , 1 9 B o一 1 9 8 7年育成的 16 个 ( 占5 .9 3% ) ,
技省 (市 ) 来分 , 浙江育成 的 14 个 ( 占51 . 9% ) , 上海育成的 8 个 r 占29 . 6% ) , 江苏育成
一的 5 个 ( 占 1 8 . 5% ) 。 按育种途径来分 , 国外引进 的 3 个 ( 占1 1 . 1% ) , 系 统 选 育 的 4个
大麦朴李 总 1 9期 1 9 8 9年第二欺— 学术研 究
( 占i ` . 8% ) , 品种间杂交选育的 19 个 ( 占了。 . 4% ) , 辐射育成的 1 个 ( 占3 . 7% ) 。
从系谱和亲缘关系来看 , 通过系统选育 、 品种间杂交选育和辐射育种育成的 19 个二棱皮
大麦新品种 ( 图 1 ) , 按亲本来分 , 如属子早熟 3 号 、 浙农光芒二棱 、 矮白洋 、 肖山刺芒二 -
兴 ,零 1
吟 ’ 嗜
中熟}号, “ “
`胜一 J
7子一护; 之 式 7之 一` 一 “ ` 忘;
了* 二磅, 户 、 *女
1一一日
刁耘麦
匕一习
通f烤
圣一沁 , f犷二砖才心安脉 `以 。 协杯志 ,衬家斑 ,系
棱 、 肖山立夏黄的衍生 品种 , 分 别 为 10 、 4 、 4 、 3 、 3 个 , 依 次 占5 2 . 6 、 2 1 . 1 、 2 1 . 1 、 .
1 5
.
8

1 5
.
8%
。 按地理来源分 , 来自日本 、 中国 ( 主要是长江中下游麦区 ) 、 美国 、 丹麦品
种的衍生品种分别为 15 、 15 、 4 、 1 个 , 依次占78 . 9 、 78 。 9 、 2 1 . 1 、 5 . 3蜷 , 通过品种间杂
交选育而成的 5 个裸大麦 品种 ( 图 Z J , 技亲本来分 , 如属于肖山刺芒二棱 、 肖山立夏黄 、
早熟 3 号衍生品种的分别为 4 、 4 、 2 个 , 依次占80 、 80 、 40 % 。 按地理来源分 , 属于长江
中下游麦区 、 日本 、 丹麦品种的衍主品种分别为 5 ` 2 、 1 个 , 依次占10 , 、 40 、 20 吓 。 由
上看出 , 利用国内尤其本区和国外尤其日本品种资源作为本区大麦育种 的亲本材 料 是 合 适
的 , 能育成二棱大麦新品种供生产上应用。 今后 , 为了选育出更稳产 、 高产 、 优质的二棱大
麦新品种 , 为了进一步发掘 、 利用国内丰富的品种资源外 , 必须广泛征集日本和其他国家的
品种资源 , 以扩大品种资源库 , 为充分发挥它在育种中的作用奠定良好基础 。
三 、 对今后选育二梭大套品种的要求
大麦科学 总 19 期 味989 年 第二期— 学术研究 , 9 ,
1
、 早 熟育种 。 为了适应多种耕作制度特别是水田三熟制的需要 , 选育早熟品种一直是
本区二棱大麦育种的主要目标之一 。 目前 , 本区种植的早熟二棱大麦品种 , 基本上是春性类
型 。 ’ 而本区尤其像浙江省的气候条件是年内持续较高温度 、
现 。
如到芒:硅 , 瓤蜂黄 节 、卜
早春 “ 倒春寒 ” 的现 象 常 有 出
易使早播的早熟春性品种提早拔
幼穗受冻 、 空壳 率 高 , 影 响 产
卜一一一J御 ’妙 `之雪“
, 私之叮 义 ,今 oI
L一 , 一一习
宝知了
御 育初竹挥晴品和咖不私 ,佛缘邮
量 。 因此 , 在选育早熟品种时 , 既要
选育早熟春性类型 、 又要注意选育早
熟半冬性类型 (包括半冬性偏春性品
种 ) , 力求做到春性 、 半冬性品种配
套 。 同时 , 也应做到不同熟期 ( 早 、
中 、 晚 ) 品种配套。 这样 , 才能适应
不同耕作制度的需要 , 有利于大面积
生产 。 在选育早熟品种时 , 要注意产
量高而稳 , 否则在生产上是站不住脚
的 , 因此必须选育出综合丰产性状优
良的早熟品种。
2
、 株型育种 。 单位面积上 的穗
数 . 每穗粒数和千粒重是产量构成三
因 素 。 合理的产量结构 , 才能获得更高的产量` 杯般要求新品种的产量高于当地 推 广 品 种
10 %左右 , 或增产不多但某一性状表现突出。 株型是高产品种的重要性状之一 , 因此本区大
麦高产育种 , 已从单纯的产量选择转入运用形态学和生理学等方面的知识进行株型育种 , 并
已育成了诸如浙皮 1 号 、 盐辐矮早 3 、 通麦 5 号 、 沪麦 4 号 、 ’ 、浙农大 3 号等株型紧凑的半矮
秆和中秆品种 , 在生产上推广种植 。 对株型的具体要求 , 应视地区而不同 , 但原 则 上 应 具
有 : 株型紧凑 , 叶片长短和宽狭适中 , 且与茎秆夹角比较小、 配置合理 , 旗叶和倒 1 、 2 叶
功能期长 , 在合理的群体结构中 , 既充分又有效地利用 阳光 、 水分和矿质营养 , 并能将光合
产物最大限度地积累到籽粒中去 。 关于高产品种的类型 , 归纳起来有三种 : 多穗型 、 大穗型
和中间型 。 在本区尤其在浙江省气候条件下 , 从稳产 , 高产角度出发 , 应以选育多穗型品种
为主 , 着重提高穗数和粒重 , 大穗型品种为次 , 在一定穗数基础上 , 主攻大穗 , 提高粒重 ;
辅 以采用中间类型品种 。
3 、 品质育种 。 本区二棱大麦育种 , 过去注重产量选择 , 现在重视品质育种 。 本区大麦
籽粒的用途 , 目前以饲用为主 , 啤用比重增大 , 食用占一定比例 。 由于籽粒用途不同 , 对品
质要求也不相 同 。 因此 , 应分别选育出饲用 、 啤用 、 食用的专用类型二棱大麦新品种 。 当前
应在统一规划下 , 添置先进设备 , 以解决品质育种中育种材料的筛选 问题 。
4
、 杭性育种 。 在大麦生长过程中 , 目前有三个问题值得注意 : 一 是倒伏 , 二是病害 ,
三是冻害。 因此 , 必须进行抗性育种 。
在抗倒伏育种中 , 注重矮秆 、 强秆 、 多穗育种 , 是解决高产与倒伏矛盾的一 个重 要 方
面 。 据试验与调查 , 早熟 3 号株高为 90 一 1 0 厘米 , 比矮白洋矮 15 一 20 厘米 , 结果抗 倒 力 增
大麦科学 总 19期 1 9 8 9年第二期— 学术研 完
啤酒大麦品质微量检测技术研究
I 自动微型制麦芽设备及其使用 ’
杨媛峰 陆定志 罗树中 朱宋
( 浙江省农科院作物所生理组 )
鉴定大麦的制啤品质 , 首先必须将大麦制成麦芽 ( 简称制麦 , 下同 ) 。 70 年代以前 , 欧
洲一些实验室曾研制过不同类型的微型制麦设备 , 但均较笨重 , 造价又高, 而且 样 品 用 量
大 , 在 1 0 0克以上 , 如 A n d e r s o n ( 1 0 3 7 ) 、 M o r e d i t h ( 1 9 6 2 ) 以及 A t k i n s o n 等 ( 1 9 7 6 ) 。
名o年代以熟 G o t il a r d等 ( 1 0 8 0 ) 、 H a s l e m e r ( 1 9 5 5 ) 等所研 制 的微型制麦设备减少 了样品用量 , 且在性能上有所改 良。 我国北京市发酵工业研究所曾研制了一台微型制麦设备 , 其
每次完成 l 。个样品 , 每样品需 15 。克大麦种子 , 从育种角度看 , 这尚不能满足早代材料极少量
籽粒样品的品质鉴定以及大批材料间的比较筛选 。 由于缺乏有效的手段 , 使我国啤酒大麦品
质育种工作难以顺利展开 。 为此 , 我们根据制麦原理 , 综合国内外设备的优点 , 自行设计并
加工制成了新型的自动微型制麦机。 现将其特点及达到的指标报导如下 。
强 , 每亩穗数增多 12 一 17 % , 经济系数增高 2 0 . se 23 % , 产量提高 10 一20 % , 浙皮 1 号株高 75
一 80 厘米 , 比早熟 3 号矮 15 一 20 厘米 , 抗倒性增强 , 每亩穗数增多 8 . 1一 13 。 7% , 产量提高 8
一 1 1 . 5% 。 由此可见 , 植株适当放矮 , 对抗倒 、 增产有利 。 当然 , 秆子并非越矮越好 , 过矮
适应性差 , 易催病害。 从选育抗倒伏品种看 , 应在茎秆坚韧基础上 , 植株高度要适中。 作者
认为 , 在高水平栽培条件下 , 应以选育半矮秆品种为主 , 在中等栽培条件下 , 应以选育中秆
品种 为主 。
在抗病育种方面 , 注重主要病害育种是十分必要的。 一般说来 , 二棱大麦较耐赤霉病 ,
而抗 ( 耐 ) 黄花叶病较弱 , 所以从 , 年代中后期开始 , 本区育种单位先后开展了抗 (耐 ) 黄
花叶病育种工作。 在育种方法上 , 是以运用常规育种为主 , 辅以物理诱变等各种手段 。 由于
大麦黄花叶病是土传病毒病 , 因此杂种后代抗病单株或株系 的选择 , 在发病重 、 且 又均匀的
病圃中进行多次鉴定与选择才有明显效果 。 目前 已选出了一批具有不同程度抗 ( 耐 ) 黄花叶
病的二棱大麦新品种 ( 系 ) , 在病田 种植 , 比感病品种早熟 3 号增产明 显 。 与 此 同 时 , 抗
( 耐 ) 赤霉病 、 白粉病 、 网斑病 、 云纹病及其它病害的选育必须加强 。
此外 , 耐寒 、 耐湿 、 耐早 、 耐酸 、 耐盐碱等抗性育种 , 应加以注意 。
( 参考文献 从略 )
辛 全国大麦育种攻关协作课题
本所麦作育种室